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中医学院

《针灸学》2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七、传承价值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症,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目前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针灸是在中国历代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针灸方法保健强身。在《黄帝内经》中称掌握针灸保健技术的医生为“上工”,《灵枢·逆顺》中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到了唐代,针灸保健已占有相当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论述了许多针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执中著的《针灸资生经》里,记载了用针灸预防多种疾病,如刺泻风门背不发痈疽等。明代医家亦倡导针灸保健,高武在《针灸聚英》里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即防病之义。清代潘伟如在《卫生要求》一书中还阐发了针刺的保健作用,他说:“人之脏腑经络血气肌肉,日有不慎,外邪干之则病。古之人以针灸为本……所以利关节和气血,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复,正复而病自愈。”

所谓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此种养生方法,就是针刺保健。针刺保健与针刺治病的方法虽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针刺治病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而针刺保健则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养生延寿。也正因为二者的着眼点不同,反映在选穴、用针上亦有一定差异。若用于保健,针刺手法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

保健灸法是中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强身保健,也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所谓保健灸法,就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医学入门》里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以起到针、药有时不能起到的作用。至于灸法的保健作用,早在《扁鹊心书》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针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王雪苔和中国针灸学会的贺普仁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八、针灸现状

 

在20世纪70年代,以中国向全世界公布针刺麻醉的研究成果为契机,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渴望了解针灸学和应用针灸治病的热潮,这是一次世界性的针灸热潮。因为对针灸的学习,西方医学界渐渐消除了对针灸的误解,一部分外国人还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应用、研究与推广针灸的主要力量。在针灸国际化的进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如在一些国家设立针灸研究培训合作中心﹑支持并创建世界针灸学联合会﹑制定《经络穴位名称国际标准》《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等。现在,在世界各国,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从事针灸的人数约20~30万人。

20世纪下半叶,针灸临床的侧重点在于观察与总结针灸的适应症。而90年代,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已扩大到四个方面,即——经络诊断,针刺麻醉,针灸保健,针灸治疗。针灸现在可以治疗的病症达800多种,其中30%~40%治疗效果显著。包括一些常见疾病,功能性疾病,慢性病,某些疑难病症与急性病用以针灸辅助更见疗效。

进入21世纪,随着针灸医疗的副作用小、消费少等优势被世界各国人民渐渐认知,立法确认及提高临床水平、向疑难病症挑战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立法上,由于各国的承认和联合国的推广,许多国家都已经确立并完善了法律管理,而且对针灸从业人员的考试和资格认证进一步规范;在研究上,用针灸治疗或辅助疑难病症也渐显苗头,如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萎缩性胃炎、火针治疗慢性骨髓炎、舌针治疗脑性瘫痪,帕金森氏症等。由此可见,针灸这一伟大的医学学科还有更大的潜力值得我们发掘!

 

九、针刺技法

 

(一)针刺疗法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还可以从原始的针刺工具加以论证。距今2千多年以前的古书中,经常提到原始的针刺工具是石器,称为砭石。如《左传》收录的公元前550年一段史料提到“美疢不如恶石”,《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制砭石小大”等。这些都是远古人类以砭石治病的佐证。砭石治病,最初主要是用于刺破脓疡,进而作为刺络泻血之用。我国曾在内蒙古多伦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根4.5cm长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用来切开脓疡,另一端为四棱锥形,可用来放血。在山东省日照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墓葬里,还发现过两根殉葬的砭石,长度分别为8.3cm~9.1cm,尖端为三棱锥形和圆锥形,可用它们放血,调和经气。砭石实物的发现,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刺法有: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

2、现代刺法灸法

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

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磁疗法,穴位注射法,穴位指针法,穴位电离子透入法,穴位割治法,穴位结扎法。

3、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疗法,也称皮肤针疗法,即由五根或七根针结成丛针,弹刺皮肤经络穴位。

 

(二)针灸特点

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针灸来调整、完善、修复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2、突出人体信息系统平衡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3、突出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

4、突出快速针刺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

5、突出即时效应

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十、艾灸介绍

 

以后历代出现许多针灸方面的著作,如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都大力提倡针灸并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则弃针而言灸,可见当时对灸的重视。以后从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到清代廖润鸿的《针灸集成》无不注重灸法。历代灸法的专著还有很多,如公元3世纪就有《曹氏灸方》,唐代有《骨蒸病灸方》,宋代有《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俞穴法》《备急灸法》,元代有《痈疽神秘灸经》,清代有《太乙神针》《神灸经纶》等。

灸法治病,最初古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艾炷的计数单位)较多,如《太平圣惠方》指出:“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医宗金鉴o刺灸心法要诀》也说:“凡灸诸病,火必足气到,始能求愈。”同时古人非常推崇应用化脓灸进行身体保健和预防疾病。现代灸法则有了长足发展,为了减轻患者接受灸疗的痛苦,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多种灸法,如艾条灸、药条灸(包括太乙神针灸、雷火神针灸等)、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用间接灸法,所隔物品多为姜片、蒜片、食盐、豆豉饼、附子饼等。灸法已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艾灸法也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这段记载,说明灸法的发现同寒冷环境的生活习惯关系密切。原始社会栖息在北方的人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乳食的生活习惯,容易患腹部寒痛、胀满等症,非常适于热疗。因而经过长期的积累经验,发明了灸法和熨热疗法。据考察,先民们钻木取火或敲击燧石取火,往往用艾绒作为引火材料,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骨卜也是用艾绒烧灼动物骨。很明显,这种用艾绒点火的方法,为发明艾灸提供了必要条件。灸法,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一)灸法作用

总结古往今来的实践经验,灸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2、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3、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4、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5、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6、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二)艾灸法

艾灸疗法有艾条灸、艾炷灸和温针灸等。艾条灸分温和灸、雀啄灸和熨热灸三种。艾炷灸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温针灸又称针上加灸或针柄灸,即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套艾条,点燃,使其通过针体传入穴位内。

1、适应症

寒凝血滞经脉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如腰肌劳损、腰腿疼痛、肩周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痛经、经闭、面瘫、腹痛等;风寒外袭之表证(如感冒);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腹泻等;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早泄、阳痿等;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脱肛、阴挺、崩漏等。

2、禁忌症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小心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会耗伤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2)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3)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4)某些传染病、昏迷、高热、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极度疲劳,过饱、过饥、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6)高血压病人头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灸伤皮肤,更不可实施疤痕灸。

(7)从中医角度来说,还有一些证候是不合适艾灸的。如:外感或者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急者禁灸;抽搐、高热、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

艾灸因其行气通络、温经散寒、扶养固脱、升阳举陷的作用,广泛地运用于疾病的治疗和家庭的保健。爱美的女士更通过艾灸来达到调整身体健康状态来延缓衰老、美容的目的。庄礼兴教授建议,家庭艾灸可以选择艾条灸或者是隔姜灸,专业的艾灸疗法,应该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不可盲目自医或者是选择一些小美容院、养生馆来进行治疗。

 

(三)拔罐疗法:

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四)砭石疗法

来源于我国东部沿海一带以渔业为生的民族。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这里所说的“东方”,相当于我国山东一带。近年来,在山东省发现了一批以针砭为题材的汉画像石,画像石上雕刻着半人半鸟形的神医正在用砭石或细针给人治病。鸟形显然来源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画像石反映了古代关于针砭起源的传说。

 

十一、针灸的治疗作用

 

1、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2、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3、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十二、现代九针

 

现代九针即师氏新九针(新九针指镵针、磁圆针、鍉针、锋勾针、铍针、梅花针、火针、毫针、三棱针九种针具),系山西师怀堂先生在《灵枢》“九针”基础上,历时40余年反复临床研究应用、研制、革新后而成,故名曰“新九针”。

1、镵针

镵针其柄为不锈钢,长10cm,针体为钼质金属制作,长4cm,直径为0.3cm,钼质针体部分嵌于不锈钢柄内,外形美观,使用顺手。针体的末端延伸为0.5cm长的箭头状锋利针头。

本针是以划割方法在选定的部位使用,先将划割部位及针具消毒,而后以其锋利之刃,根据需要在不同部位(穴位)及反应点上施术,用拇、食、中三指持钢笔式押持针体,进行皮肤划割,以微出血为度。划割方向:顺经脉循行走向、划痕长度以1cm长为妥。

该针主要用于外感疾患及割治排脓等,如外感风邪、中风口歪、多种胃肠疾病而表现为口腔内颊粘膜上有白斑或紫斑者,以及皮肤病中的湿疹、脓疱疮等疾患的治疗。

2、磁圆梅针

磁圆针柄为合金铝所制,既轻便又美观耐用,分两节,两节间由螺旋丝口衔接,前节较细,长12cm,后节较粗,长10cm,针头长6cm,两端针尖嵌有3000高斯磁铁,针头一端形如绿豆大圆粒状,名曰磁圆针;另一端形如梅花针头状,名曰磁梅花针,各有其用。

磁圆针使用时,以右手紧握针柄,右肘屈曲为90度,以右腕部之上下活动的力量,循经叩击穴位,每穴反复叩击5~10次,顺经叩打为补法,逆经叩打为泻法。主要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本针循经叩击可通经活络、活血化瘀,具有磁疗、圆针和梅花针循经捶叩三种针治疗的综合作用。可泛治许多常见疾病,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胃下垂、动、静脉炎、小儿夜尿症、动脉硬化、轻度静脉曲张、蚊虫叮伤、跌损性血肿痛、鹅掌风、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主要用磁梅花针)。对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虚劳疾患、神经衰弱、脱肛、子宫脱垂均有疗效。

3、鍉针

鍉针全长12cm,针柄9.5cm长,系不锈钢制作。针体长2.2cm,是不锈钢制作,针头大小、形态如黍粒状,直径约0.3cm。

摄持手法同铍针,以拇、食、中三指持钢笔式姿势紧摄,然后在一定的部位(穴位、刺激点)按压片刻,以形成明显凹坑,有针感为准。

主用于小儿按摩,治疗疳积、吐泄、消化不良,也用于寻找压痛点、疾病反应点、阿是穴,还用于火针点刺前压痕点穴以作标志,亦可用作火鍉针。

4、锋勾针

锋勾针为不锈钢制成,针长12cm,中间粗而长,两端细而短,针头勾回,呈110度角,针尖锋利呈三棱形,三个棱皆成锋刃。针之两端勾尖、粗细各异,随病选用。

①选准勾刺穴位后以常规消毒。

② 以左手食、中指押按穴位,并以相反方向用力绷紧所刺皮肤,两指之间保持1cm之宽为宜,右手呈执毛笔式姿势持针,迅速刺入皮下连勾割3~5次,以割断肌纤维或出血并发出响声为度,而后用消毒棉球按压穴位片刻。

①用于某些慢性疾患而致局部功能障碍,或顽固疼痛久而不愈,如肩周炎、神经性头痛、腰背肌劳损、腱鞘炎、脑血管病后遗症,胃肠疾病。

② 其他疾病如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急性(或慢性)咽炎、高烧等。

十三、走向世界

 

在巴黎参加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2003年学术年会的中外专家说,目前西方医学界已越来越多地了解和承认针灸的功效,针灸已成为中医药被世界接受的突破口。

法国针灸协会主席安德海思博士认为,针灸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和痛苦,而西方医学认为减轻患者的症状或痛苦是治疗的重要步骤之一,它对患者的彻底恢复、增强抵抗力等有重要作用,因此针灸率先被西方医学界接受。法国针灸协会现已成为法国政府认可的医疗协会,近几年法国许多医科大学还增设了针灸课程,这是中医打入西方主流医学的重要突破。

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2003年轮值主席朱勉生博士说,多年前,中医在西方还是处于边缘的医学学科,许多从事中医研究的专家,资格并不被西方国家政府承认。但这几年西方国立医学院纷纷对中医产生兴趣,一些医学院还成立了中医部,学员毕业后可以拿到证书,并开设,不过西方人比较接受的仍然是针灸。他说,由法国执业医生组成的法国针灸协会成为本次学术会议的主办方之一,这说明针灸代表中医,在西方医学界的地位已逐步提高。

出席会议的中国驻法国大使赵进军说,与针灸相比,中药目前还不为西方广泛接受,主要原因是中药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质量体系。因此,要想让中药的医理药理被西医接受,尚需尽快制定较为详尽的生产规范和标准。

在这次学术会议上,专家们还认为,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要得到根本改变,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决定于内外两个因素:内因是,要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外因是,要不断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理解和尊重,并将中医药纳入主流医学体系,针灸就是很好的例子。两者中内因比外因更重要。

 

十四、针灸名词集释

 

1.针,古作“箴”或“针”,字从竹从咸,或从金从咸。“咸”意为“酸涩感”,加竹旁表示“竹制的令人肌肉有酸涩感的医具”;加金旁表示“金属制的令人肌肤有酸涩感的医具”。

2.灸,字从久从火。“久”意为“时间长”,“火”指“烧灼”。“久”与“火”联合起来表示“慢火烧灼(皮肤)”。

3.砭,远古时代的手术刀,“针”的前身。字从石从乏。。“石”表示“石制的(工具、器具)”、“石刀”、“石针”;“乏”意为“减损”。“石”与“乏”联合起来表示“以石刀切割痈肿以减损其体积”、“以石针穿刺脓包以减损其体积”、“以石制医具排脓”。本义:以石针排脓、放血。引申义:a.专用于排脓、放血的石刀、石针。b.专用于刺激穴位的针灸用针。

4.痈,古作“癕”,字从疒从雍。“雍”意为“在外围加上一圈”。“疒”与“雍”联合起来表示“皮肤表面不断加大的肿块”。

5.疡,字从疒从昜。“昜”意为“播散”、“散开”。“疒”与“昜”联合起来表示“人体表皮脓肿的溃烂”。

6.疮,字从疒从仓。“仓”本义指存储粟米的圆形建筑物,或指粟米的堆垛。“疒”与“仓”联合起来表示人体表皮上出现的粟米堆垛样的脓肿。

7.创,字从仓从刀。“仓”本义指粟米的堆垛,转义指人体表皮上出现的粟米样脓肿。“仓”与“刀”联合起来表示“用石刀或金属刀切割脓肿(以引流脓水)”。

8.金创,或作”金疮“,指用金属刀具切割脓肿。这是中国古代医学体系分类中的“外科”。

9.脓,字从肉从农。“农”本义指乡村的生业,转义指乡村粪水及其气味。“肉”与“农”联合起来表示“人体表皮生长出来的粪水般的溶液(它和粪水一样臭,一样混浊,一样能长蛆虫)。

10.穴,字从宀从八。“宀”指特定场所、处所,“八”意为“分开”。“宀”与“八”联合起来表示“开口的所在处”。在针灸术中指人体体表的一些特殊位点,其下连接肌体中的刺激感传递通道——腧。

11.腧,字从肉从俞。“俞”意为“捷径”,引申为“通道”。“肉”和“俞”联合起来表示“人体中的通道”。在针灸术语中指“人体中传递体表刺激感的通道”。

12.经,字从丝从巠。“巠”本义为织布机上纵列的排丝,引申为人体中自上而下布列的用于传递信号的纤维束。

13.络,字从丝从各。“各”意为“十字交叉”。“丝”与“各”联合起来表示“丝麻纤维以十字交叉方式组织起来的网”。在针灸术语中指沿着经脉一路向左右伸展出去的支纤维束,它们与经脉构成了许多“十字交叉”之形。

14.痏,字从疒从有。“有”意为“皮肉”、“肌肉”、“软组织”。“疒”与“有”联合起来表示“皮肉伤”、“软组织挫伤”。《灵枢经》:“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外侧指少泽、关冲、商阳;内侧指少商、中冲、少冲)。”《素问·刺腰痛篇》:“刺之三痏。”

15.肿,繁体字从肉从重。“重”意为“下沉感”、“下坠感”。“肉”与“重”联合起来表示“全身,或身体某一部分因病变而增加份量,带来下沉感、下坠感”。

本义:身体全部或局部因病而增加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