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儒学院

《中庸》4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1. 译文

 

  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

  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月交替光明。

  刀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1. 注释

 

    1. 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
    2. 宪章:遵从,效法。
    3. 袭:与上文的“律”近义,都是符合的意思。
    4. 覆帱(dao):覆盖。
    5. 错行:交错运行,流动不息。
    6. 代明:交替光明,循环变化。
    7. 敦化:使万物敦厚纯朴。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1. 译文

 

  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能够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条理清晰,详辨明察,能够辨别是非邪正。

  崇高的圣人,美德广博而又深厚,并且时常会表现出来。

  德性广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渊。美德表现在仪容上,百姓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百姓没有谁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百姓没有谁不喜悦。

  这样,美好的名声广泛流传在中国,并且传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凡是车船行驶的地方,人力通行的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凡有血气的生物,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他们的,所以说圣人的美德能与天相匹配。

 

  1. 注释

 

    1. 睿(rui)知:聪明智慧。知,通“智”。
    2. 有临:居上临下。临,本指高处朝向低处,后引申为上对下之称。《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则敬。”
    3. 宽裕:宽,广大。裕,舒缓。
    4. 有容:容纳,包容。
    5. 发强:发,奋发。强,勇力。
    6. 有执:操持决断天下大事。
    7. 齐庄:恭敬庄重。中正:不偏不倚。
    8. 文理:条理。密察:详察细辨。
    9. 有别:辨别是非正邪。
    10. 溥愽渊泉:溥愽:辽阔广大。溥,普遍,辽阔。渊泉,深潭。《列子·黄帝》:“心如渊泉,形如处女。”后引申为思虑深远。而时出之:出,溢出。
    11. 见(xian):表现。指仪容。
    12. 说:通“悦”,喜悦。
    13. 洋溢:广泛传播。
    14. 施及蛮貊:施及,蔓延,传到。蛮貊,古代两个边远部族的名称。
    15. 队:通“坠”,坠落。
    16. 尊亲:尊重亲近。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1. 译文

 

  只有对天下百姓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这需要什么依靠呢!

  他的仁心那样诚挚,他的思虑像潭水那样幽深,他的美德像苍天那样广阔。

  如果不真是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诚呢?

 

  1. 注释

 

    1. 经纶:原指在用蚕丝纺织以前整理丝缕。这里引申为治理国家大事,创制天下的法规。经,纺织的经线,引申为常道)法规。
    2. 大本:根本大德。本,根本。
    3. 肫肫:与“忳忳”同,诚挚的样子。郑玄注:“肫肫,读如‘海尔忳忳’之‘忳’。忳,恳诚貌也。”
    4. 渊渊其渊:意为圣人的思虑如潭水一般幽深。渊渊,水深。《庄子·知北游》:“渊渊乎其若海。”
    5. 浩浩其天:圣人的美德如苍天一般广阔。浩浩,原指水盛大的样子。《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引申意为广阔。《诗经·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这里浩浩引申为广阔。
    6. 固:实在)真实。
    7. 达天德者: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达,通达,通贯。
    8. 其孰能知之:之,代词。指文中首句中“天下至诚”。

 

 

《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1.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1. 注释

 

    1. 衣锦尚絅(jiong):引自《诗经·卫风,硕人》。衣,此处作动词用,指穿衣。锦,指色彩鲜艳的衣服。尚,加。絅,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
    2. 暗然:隐藏不露。
    3. 的(di)然,鲜明,显著。
    4. 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孔,很。昭,《诗经》原作“沼”·昭、搁同,意为明显。
    5.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诗经·大雅·抑》。相,注视。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的地方。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
    6. 奏假(ge)无言,时靡(mi)有争:引自。诗经·商颂·烈祖》。奏,进奉,假,通“格”,即感通,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靡,没有。
    7. 鈇钺(fu yue):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
    8. 不显惟德,百辟(bi)其刑之: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不显,“不”通”丕”,不显即大显。辟,诸侯。刑,通“型”,示范,效法。
    9.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引自《诗经·大雅·皇矣》。声,号令。色,容貌。以,与。
    10. 德輶(you)如毛:引自《诗经·大雅·杰民)。輶,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
    11. 伦:比。
    12.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Xiou):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臭,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