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儒学院

《中庸》3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 译文

 

  鲁哀公询问政事。

  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

  “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

  “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

  “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

  “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

  “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

  “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

  “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1. 注释

 

    1. 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
    2. 布:陈列。
    3. 方:书写用的木板。
    4. 策:书写用的竹简。
    5. 其人:指文王、武王。
    6. 息:灭,消失。
    7. 敏:勉力,用力,致力。
    8. 蒲卢: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9. 杀(shai):减少,降等。
    10. 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
    11. 九经:九条准则。经,准则。
    12. 体:体察,体恤。
    13. 子庶民:以庶民为子。子,动词。庶民,平民。
    14. 来:招来。
    15. 百工:各种工匠。
    16. 柔远人:安抚边远地方来的人。
    17. 怀,安抚。
    18. 劝:勉力,努力。
    19. 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说坏话的人。
    20. 盛,多。
    21. 任使:足够使用。
    22. 时使:指使用百姓劳役有一定时间,不误农时。
    23. 薄敛:赋税轻。
    24. 省:视票。试,考核。
    25. 既(xi):即“饩”,指赠送别人粮食或饲料。
    26. 禀:给予粮食。
    27. 称:符合。
    28. 矜:怜悯,同情。
    29. 继绝世: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
    30. 举废国:复兴已经没落的邦国。
    31. 持:扶持。
    32. 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聘。
    33. 豫:同“预”。
    34. 跲(jia):说话不通畅。
    35. 这一段与《孟子·离娄上》中一段基本相同。到底是《中庸》引《孟子》还是《孟子》引《中庸》,不好断定。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史料学》认为是《孟子》引《中庸》。
    36. 弗措:不罢休。弗,不。措,停止,罢休。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 译文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 也就会做到真诚。

 

  1. 注释

 

    1. 自:由。
    2. 明:明白。
    3. 则:就。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 译文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1. 注释

 

    1. 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
    2. 赞:赞助。
    3. 化育:化生和养育。
    4. 参天地:与天地并列力三。参,并列。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1. 译文

 

  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1. 注释

 

    1. 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于”自诚明”的圣人的人,也就是贤人。
    2. 致曲:致力于某一方面。曲,偏。
    3. 形:显露,表现。
    4. 著:显著。
    5. 明:光明。
    6. 化:即化育。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1. 译文

 

  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现在著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1. 注释

 

    1. 前知:预知未来。
    2. 祯祥:吉祥的预兆。
    3. 妖孽:物类反常的现象。草木之类称妖,虫豸之类称孽。
    4. 见(xian):呈现。
    5. 蓍(shi)龟:蓍草和龟甲,用来占卜。
    6. 四体,手足,指动作仪态。
    7. 如神:如神一样微妙,不可言说。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1. 译文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

  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

  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1. 注释

 

    1. 自成:自我成全,也就是自我完善的意思。
    2. 自道:自我。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

  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1. 译文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

  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

  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

  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

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

  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

  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问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大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

 

  1. 注释

 

    1. 息:止息,休止。
    2. 征:征验,显露于外。
    3. 无疆:无穷无尽。
    4. 见(xian):显现。章:即彰,彰明。
    5. 一言:即一字,指“诚”字。
    6. 不贰:诚是忠诚如一,所以不贰。
    7. 斯:此。昭昭:光明。
    8. 华岳:即华山。
    9. 振:通“整”,整治,引申为约束。
    10. 一卷(quan)石:一拳头大的石头。卷:通“拳”。
    11. 不测:不可测度,指浩瀚无涯。
    12. 《诗》云:以下两句诗均引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维,语气词。放(wu)语气词。穆,深远。不已,无穷。不显,”不”通“丕”,即大;显,即明显。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後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1.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

  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

  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

  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

  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1. 注释

 

    1. 洋洋:盛大,浩翰无边。
    2. 优忧:充足有余。
    3. 礼仪: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
    4. 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
    5. 其人:指圣人。
    6. 苟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苟,如果。
    7. 凝聚,引申为成功。
    8. 问学:询问,学习。
    9. 倍:通”背”,背弃,背叛。
    10. 容:容身,指保全自己。
    11.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诗经·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达事理。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1. 译文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时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

  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

  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1. 注释

 

    1. 自用: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自以为是,不听别人意见,即刚愎自用的意思。
    2. 自专:独断专行。
    3. 反:通”返”,回复的意思。
    4. 制度:在这里作动词用,指制订法度。
    5. 考文,考汀文字规范。
    6.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指车子的轮距一致;书同文指字体统一;行同指伦理道德相同。这种情况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出现的,据此知道《中庸》有些章节的确是秦代儒者所增加的。
    7. 夏礼,夏朝的礼制。夏朝,约公元前2205年——前1776年,传说是禹建立的。
    8. 杞:国名,传说是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故城在个河南杞县。征,验证。
    9. 殷礼:殷朝的礼制。商朝从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到纣亡国,一般称为殷代,整个商朝也称商殷或殷商。
    10. 宋:国名,商汤的后代居此,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
    11. 周礼:周朝的礼制。
    12. 以上这段孔子的话也散见于《论语·八佾恰》、《论语·为政》。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1. 译文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

  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

  所以君于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于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1. 注释

 

    1. 王天下有三重蔫:王,作动词用,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也就是统治天下。三重,指上一章所说的三件重要的事:仪礼、制度、考文。
    2. 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即君王。
    3. 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即臣下。
    4.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
    5. 建,立。
    6. 质:质询,询问。
    7. 俟:待。
    8. 道:通“导”,先导。
    9. 望:威望。
    10. 《诗》曰”句:引自《诗经·周颂·振鹭》。射(yi),《诗经》本作“斁”,厌弃的意思。庶几(ji),几乎。夙(sU)夜:早晚,夙,早。
    11. 蚤:即“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