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史学院

《战国策》37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韩三·赵魏攻华阳》

 

赵、魏攻华阳,韩谒急于秦。冠盖相望,秦不救。韩相国谓田苓曰:事急,愿公虽疾,为一宿之行。田苓见穰侯,穰侯曰:韩急乎?何故使公来?”田苓对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何以为公之王使乎?冠盖相望,告弊邑甚急,公曰未急,何也?”田苓曰:彼韩急,则将变矣。穰侯曰:公无见王矣,臣请令发兵救韩。八日中,大败赵、魏于华阳之下。

 

  1. 译文

 

赵、魏两国攻打华阳,韩国向秦国告急,使者车辆上的冠盖彼此都望得见,秦国就是不援救。韩国相国对田苓说:事情紧急,您虽然不舒服,也希望您能赶一宿的路程。田苓拜见穰侯,穰侯说:;韩国危急了吗?为什么派您来?田芩回答说:韩国并没有危急。穰侯大怒说:由此看来,为什么让您做韩王的使者呢?使者连续不断,告诉弊国说你们情况很紧急,您却说没有危急,为什么?田苓说,韩国如果危急,就会背叛秦国了。穰侯说:您不要见大王了,我马上请求发兵援救韩国。八天之内:泰国军队在华阳城下把赵、魏两国军队打得大败。

 

 

《韩三·秦招楚而伐齐》

 

秦招楚而伐齐,冷向谓陈轸曰:秦王必外向。楚之齐者知西不合于秦,必且务以楚合于齐。齐、楚合,燕、赵不敢不听。齐以四国敌秦,是齐不穷也。向曰:秦王诚必欲伐齐乎?不如先收于楚之齐者,楚之齐者先务以楚合于齐,则楚必即秦矣。以强秦而有晋、楚,则燕、赵不敢不听,是齐孤矣。向请为公说秦王。

 

  1. 译文

 

秦国招集楚国一同攻打齐国,冷向对陈轸说:将来秦王一定会联合别国,不会专一与楚国联合。楚国内部亲善齐国的人:-知道不可能与西面的秦国联合,必定会竭力使楚国与齐国联合。弃、楚两国一旦联合在一起,燕、赵两国就不敢不听命。齐国用四个舀家的力量对抗秦国,这样齐国就不会屈服。冷向说:秦王真的一定要攻打齐国吗?不如先收服楚国内部亲善齐国的人,楚国内部的亲齐者虽然原先竭力使楚国同齐国联合,但一旦被秦国收服,楚国就会靠向秦国。凭秦国的强大,再有楚国的支持,那么燕、赵两国就不敢不听命,这样齐国便孤立了。请让我替您去游说秦王。

 

 

《韩三·韩氏逐向晋于周》

韩氏逐向晋于周,周成恢为之谓魏王曰:周必宽而反之,王何不为之先言,是王有向晋于周也。魏王曰:诺。成恢因为谓韩王曰:逐向晋者韩也,而还之者魏也,岂如道韩反之哉!是魏有向晋于周,而韩王失之也。韩王曰:善。亦因请复之。

 

  1. 译文

韩国把向晋驱逐回周国,成恢替向晋对魏王说:周国一定会宽恕向晋,把他送回韩国。大王何不赶在周国之前提出把向晋送回韩国呢?这样,大王一句好话就能得到向晋这样的心腹在周国为自己所用。魏王说:好。

成恢又为此事对韩王说:驱逐向晋的是韩国,而想使向晋返回来的是魏国,这样做哪里赶得上由韩国提出把向晋招回呢?否则,魏国能让向晋在周国为它效力,而韩国却坐失良机。韩王说:对啊。于是就恢复向晋在韩国的地位

 

 

《韩三·张登请费緤》

 

张登请费緤曰:请令公子年谓韩王曰:费緤,西周仇之,东周宝之。此其家万金,王何不召之,以为三川之守。是緤以三川与西周戒也,必尽其家以事王。西周恶之,必效先王之器以止王。韩王必为之。西周闻之,必解子之罪,以止子之事。

 

  1. 译文

 

张登对费缫说:请您让公子年对韩王说:费缫,西周仇视他,东周重视他,他的家拥有万金之财,大王何不召他来做三川郡守,这样费绁就会紧守三川,与西周保持戒备,一定会用尽家产来侍奉大王。西周憎恨他,一定会献上先王时的宝器,阻止大王任用他。韩王一定会这样做。西周听说后,必然会解除您的罪名;来阻止您做三川郡守。

 

 

《韩三·安邑之御史死》

 

安邑之御史死,其次恐不得也。输人为之谓安令曰:公孙綦为人请御史于王,王曰:彼固有次乎?吾难败其法。’”因遽置之。

 

  1. 译文

 

安邑的御史死了,他的副手担心不能升任御史。输里的人就为他去对安邑令说:我们听说公孙綦为别人向魏王请求御史的职位,可是魏王说:那里不是本来就有个副手吗?我不能破坏制度,应该由副手接任。’”于是安邑令马上安排那个副手接任。

 

 

《韩三·魏王为九里之盟》

 

魏王为九里之盟,且复天子。房喜谓韩王曰:勿听之也,大国恶有天子,而小国利之。王与大国弗听,魏安能与小国立之。

 

  1. 译文

 

魏王主持诸侯在逢泽会盟,准备重新恢复天子的权威。房喜对韩王说:不要听他们的,大国厌恶天子的存在,而小国却认为天予的存在对自己有利。大王和其它大国不听从他们,魏国又怎能与一些小国复立天子的权威。

·

 

《韩三·建信君轻韩熙》

 

建信君轻韩熙,赵敖为谓建信侯曰:国形有之而存,无之而亡者,魏也。不可无而从者,韩也。今君之轻韩熙者,交善楚、魏也。秦见君之交反善于楚、魏也,其收韩必重矣。从则韩轻,横则韩重,则无从轻矣。秦出兵于三川,则南围鄢,蔡、邵之道不通矣。魏急,其救赵必缓矣。秦举兵破邯郸,赵必亡矣。故君收韩,可以无亹。

 

  1. 译文

 

建信君蔑视韩熙,赵敖为他对建信君说:从国家形势上看,有邻国的联合就能生存,没有邻国的联合就会灭亡的,是魏国。不能舍弃邻国而进行合纵的,是韩国。如今您轻视韩熙的原因,是想同楚、魏两国建立良好的邦交。秦国看到您反而与楚、魏两国交往密切,秦国一定会更加重视拉拢韩国。如果实行合纵韩国就受到轻视,实行连横韩国就得到重视,那么赵国却不存在合纵,就受到轻视的问题。秦国如果从三川出兵,就会向南围困鄢陵,上蔡、召陵的道路就不通了。魏国形势危急,诸侯们援救赵国的行动就会延缓进行。泰国发兵攻破邯郸,越国必然会灭亡。所以您只要得到韩国的支持,就可以避免出现漏洞。

 

 

《韩三·段产谓新城君》

 

段产谓新城君曰:夫宵行者能无为奸,而不能令狗无吠己。今臣处郎中,能无议君于王,而不能令人毋议臣于君。愿君察之也。

 

  1. 译文

 

段产对新城君说:夜里行走的人能够不做好邪的事情,却不能让狗不冲自己狂叫。现在我处在郎中的地位,能够做到不在大王面前非议您,却不能让别人在您面前不诽谤我。希望您能明察。

 

 

《韩三·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曰:王良之弟子驾,云取千里马,遇造父之弟子。造父之弟子曰:‘马不千里。王良弟子曰:马,千里之马也;服,千里之服也。而不能取千里,何也?’曰:子纆牵长。故纆牵于事,万分之一也,而难千里之行。今臣虽不肖,于秦亦万分之一也,而相国见臣不释塞者,是纆牵长也。

 

  1. 译文

 

段干越人对新城君说:王良的弟子驾车,说是要日行千里,他遇见了造父的弟子。造父的弟子说:你的马不能跑千里。王良的弟子说:我的边马是千里之马,辕马也是千里之马,却说我不能日行千里,为什么呢?’造父的弟子说:你的缰绳拉得太长了。缰绳的长短对于驾御来说,其作用不过万分之一,却妨碍千里之行。现在我虽然不才,但对秦国的作用多少也有那么万分之一吧,您见到我却不高兴,这也正是缰绳拉得太长了的缘故吧。

 

 

 

《燕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疋,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粟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赵之为蔽于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蔽,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难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国必无患矣。

燕王曰:寡人国小,西迫强秦,南近齐、赵。齐、赵,强国也,今主君幸教诏之,合从以安燕,敬以国从。于是赍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1. 译文

 

苏秦为合纵之事,去北方游说燕文侯:燕国东有朝鲜和辽东,北有林胡和楼烦,西有云中和九原,南有呼沱河和易水。国土纵横二千多里。军队有几十万,战车有七百多辆,战马有六千匹,粮食够十年支用。南边有碣石和雁门的丰饶物产,北边有枣和栗子的获利收成,老百姓即使不耕作,仅靠枣栗也够吃的了。这就是所谓的天府之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这样忧心的事,这种和平境况没有谁比燕国更好的了。大王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燕国不遭受战争的原因,是因为有赵国在南面作蔽障。秦国和赵国发生了五次战争,秦国两胜而赵三胜。秦赵互相削弱,而大王却保全燕国,控制住这个大后方,这不就是燕国不受侵犯的缘故吗。况且秦国攻打燕国,要越过云中和九原,经过代郡和上谷,长途跋涉几千里,即使能够攻下燕国的城池,也知道根本没有办法占领它。秦国不能侵犯燕国的道理是很明显的。如果赵国攻打燕国,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只要一声令下,不出十天,数十万军队就能进驻到东垣一带。再渡过呼沱河和易水,不到四五天就可以到达燕国的都城了。因此说秦攻打燕,须得在千里之外开战;而赵攻打燕,是在百里之内开战。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而看重千里以外的战事,策略上的失误,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希望大王您和赵国合纵相亲,天下诸侯联合一体,那么燕国就一定没有忧患了。

燕文侯说:我的国家弱小,西面迫近赵国,南面靠近齐国。齐赵都是强国,现在承蒙您的教导,号召我国合纵以使国家安宁,我愿意把国家交出来听从您的安排。于是供给苏秦车马和金银布帛,让他到赵国进行合纵。

 

《燕一·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秦》

 

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秦。苏秦在燕,李兑因为苏秦谓奉阳君曰:齐、燕离则赵重,齐、燕合则赵轻。今君之齐,非赵之利也。臣窃为君不取也。

奉阳君曰:何吾合燕于齐?” 对曰:夫制于燕者苏子也。而燕弱国也,东不如齐,西不如赵,岂能东无齐、西无赵哉?而君甚不善苏秦,苏秦能拒弱燕而孤于天下哉?是驱燕而使合于齐也。且燕亡国之余也,其以权立,以重外,以事贵。故为君计,善苏秦则取,不善亦取之,以疑燕、齐。燕、齐疑,则赵重矣。齐王疑苏秦,则君多资。

奉阳君曰:善。乃使使与苏秦结交。

 

  1. 译文

 

奉阳君李兑对苏秦很不满。苏秦回到燕国时,有人因此替他对奉阳君说:齐国、燕国分裂,赵国就显得重要,齐囤、燕国联合,赵国就无足轻重,现在您要到齐国去,不会对赵国有利,我私下认为您的做法不可取。

奉阳君说:从何谈起我要让燕国同齐国联合呢?

那个人说:在燕国控制政事的是苏秦,然而燕国是一个弱国,在东面不如齐国强大,在西面比不上赵国强大,怎么可以东面失去齐国的联合、西面失去赵国的邦交呢?您又对苏秦不友好,苏秦怎能守着一个弱小的燕国在天下受到孤立呢?这是逼着燕国与齐国联合。再说燕国在国家被攻破之后,燕昭王凭借权力做了国君,用宝物寻求外国支持,利用国事追求显贵。所以替您考虑,我认为苏秦好就应该结交他,认为苏秦不好也应该结交他,以此使燕、齐两国产生猜疑。燕,齐两国互相猜疑,那么赵国就显得重要。齐王如果怀疑苏秦,那么您就会得到更多的资助。

奉阳君说:好。于是就派使者去与苏秦结交。

 

《燕一·权之难燕再战不胜》

 

权之难,燕再战不胜,赵弗救。哙子谓文公曰:不如以地请合于齐,赵必救我。若不吾救,不得不事。文公曰:善。今郭任以地请讲于齐。赵闻之,遂出兵救燕。

 

  1. 译文

 

权地之战,燕国军队两次出战都没有取胜。赵国没有出兵援助。郭任对燕昭王说:不如割让土地向齐国求和,赵国一定会来援救我们。赵国如果不来援救我们,齐国获胜变得强大,将来赵国就不得不侍奉齐国。燕昭王说:好。于是燕王就派郭任割让土地向齐国求和。赵国听说后,就发兵援救燕国。

 

 

《燕一·燕文公时》

 

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文公卒,易王立。齐宣王因燕丧攻之,取十城。

武安君苏秦为燕说齐王,再拜而贺,因仰而吊。齐王案戈而却曰:此一何庆吊相随之速也?”

对曰: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者,以为虽偷充腹,而与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强秦之少婿也。王利其十城,而深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制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此食乌喙之类也。

齐王曰:然则奈何?”

对曰: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故桓公负妇人而名益尊,韩献开罪而交愈固,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王能听臣,莫如归燕之十城,卑辞以谢秦。秦知王以己之故归燕城也,秦必德王。燕无故而得十城,燕亦德王。是弃强仇而立厚交也。且夫燕、秦之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皆从。是王以虚辞附秦,而以十城取天下也。此霸王之业矣。所谓转祸为福,因败成功者也。

齐王大说,乃归燕城。以金千斤谢其后,顿首塗中,愿为兄弟而请罪于秦。

 

  1. 译文

 

燕文公时,秦惠王把他的女儿嫁给燕国的太子做妻子。燕文公去世后,易王继位。齐宣王趁着燕国大丧进攻燕国,夺取了燕国十座城邑。武安君苏秦为燕国的利益去游说齐宣王。

苏秦见了宣王,先拜了两拜表示祝贺,接着就仰起头来念悼辞。齐王手按铁戈向后退了几步,问道:你这是怎么回事,先贺喜接着就念悼辞?”苏秦答道:人饿的时候,之所以不吃乌头(一种毒药),是认为即使能填满肚子,可是不久就会死去。现在燕国虽然比较弱小,但也是强秦的翁婿之邦。大王贪图十个城邑的便宜却和强大的秦国结下了深仇。现在如果让弱小的燕国做先锋,而强大的秦国做后盾,从而用天下的精兵攻击您,这与吃乌头充饥一样危险。

齐宣王说:既然如此,该如何办呢?”苏秦回答说:圣人做事,能够转祸为福,因败取胜。因此尽管齐桓公虽有女色的牵连,自己的名声却更加的尊贵;韩献子虽因杀人获罪,但自己的地位却越发稳固,这些都是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例子。大王可以听从我的意见,不如归还燕国的十座城邑,并用谦恭的言辞向秦国道歉。当秦王知道大王是因为他的缘故而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邑,一定感激大王。燕国平白无故收回城邑,也会感激大王,如此,大王不就避开了强敌,反而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吗?再说燕秦都会讨好齐国,那么大王发号施令,天下诸侯又有谁不会听从呢?大王只用话语表示亲近秦国,又以十座城邑取得天下的支持,这可是霸主的事业,也是所谓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好办法。

齐宣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把燕国的十城送回,随后又送千金表示致歉,并在一路上叩头,希望结为兄弟之邦,恳请秦国赦罪。

 

 

《燕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飡,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杨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且臣之说齐,曾不欺之也。使之说齐者,莫如臣之言也,虽尧、舜之智,不敢取也。

 

  1. 译文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

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取得了收复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国,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其实,我不守信义,那倒是您的福气。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要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

苏秦道: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于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如果满足现状是可以的,那么齐国就不会进兵营丘,您也不能越过楚国边境,不可能窥探边城之外了。况且我在周地还有老母,离开老母来事奉您,抛开固步自封的做法,谋求进取的策略。看来我的目标,本来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

燕王说:忠信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苏秦说:您不知道,我的邻居中有个在远地方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别人私通。她的丈夫眼看就快要回来了,和他私通的人很忧虑。那妻子对他的情夫说:你别担心,我已经准备了毒酒等着他呢。过了两天,丈夫到家了,妻子让女仆捧着毒酒送给他丈夫。女仆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如果说出实情女主人难以避免被赶走。于是她假装跌倒,泼掉了毒酒。男主人很生气,就用竹板打她。那女仆这一倒,对上救了男主人,对下保住了女主人。忠心到了这种地步,然而仍然免不了被打,这就是因为忠信反而受到罪责的人啊。现在我的处境,恰恰不幸和那个女仆泼掉毒酒反而受罚的遭遇类似。而且我事奉大王您,尽量使信义崇高,国家获益,如今竟受罪责,我担心以后天下来事奉您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况且我劝说齐王,确实没用欺诈的手段,只不过游说齐国的其它使者,没有谁像我说得那么婉转。即使他们像尧、舜一样贤明,齐国也不肯相信他们的话。

 

 

《燕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曰:大王之所亲,莫如赵,昔赵王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与代王逼于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令之可以击人。与代王饮,而阴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歠,即因反斗击之。于是酒酣乐进取热歠。厨人进斟羹,因反斗而击之,代王脑涂地。其姊闻之,摩笄以自刺也。故至今有摩笄之山,天下莫不闻。

夫赵王之狼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知也。且以赵王为可亲邪?赵兴兵而攻燕,再围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乃却以谢。今赵王已入朝渑池,效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王之有也。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兴师以征伐。今大王事秦,秦王必喜,而赵不敢妄动矣。是西有强秦之援,而南无齐、赵之患,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燕王曰:寡人蛮夷辟处,虽大男子,裁如婴儿,言不足以求正,谋不足以决事。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西面而事秦,献常山之尾五城。

 

译文

 

张仪替秦国破坏合纵推行连横政策,对燕王说:大王最亲近的诸侯莫过于赵国了。从前赵襄子把他的姐姐嫁给代君为妻,想要吞并代国,于是就跟代君约定在句注关塞会晤。他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铁斗,把斗柄作得很长,使其可以用来打人。赵襄子在和代君喝酒之前,暗中告诉厨夫说:当酒喝得正高兴时,就送上热汤,那时就乘机掉过铁斗打死代君。当时酒喝得正畅快,赵襄子要热汤,厨夫进来盛汤,趁机掉过铁斗打在代君的头上,代君脑浆流了一地。赵襄子的姐姐听说这件事后,用磨尖的金簪自杀了。因此至今还有摩笄山,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赵王凶狠暴戾,六亲不认,这是大王明明知道的。

难道您觉得赵王是可以亲近的吗?赵国曾发兵攻打燕国,围困燕都,威逼大王,大王割让十座城邑去谢罪,赵国才退兵。现在赵王已经到渑池去朝见秦王,献出河间而归顺秦国。如果大王不归顺秦国,秦发兵云中、九原,驱使赵军进攻燕国,那么易水和长城,就不归大王所有了。况且当前赵国对于秦国来说,就如同郡县一般,不敢妄自发兵去攻打别国。如果大王归顺秦国,秦王一定很高兴,赵国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如若那样,燕国西面有强大的秦国援助,南边没有了齐赵的侵扰,所以希望大王能深思熟虑。

燕王说:我身居野蛮僻远的地方,这里的人即使成年男子的智慧也仅像小孩一般,他们讲话不能有正确的看法,他们的智慧不能决断事情。如今有幸得到贵客的指教,我愿意献上燕国,归服秦国,并献出恒山西南的五个城邑。

 

 

《燕一·宫他为燕使魏》

 

宫他为燕使魏,魏不听,留之数月。客谓魏王曰:不听燕使何也?”曰:以其乱也。对曰:汤之伐桀,欲其乱也。故大乱者可得其地,小乱者可得其宝。今燕客之言曰:事苟可听,虽尽宝、地,犹为之也。王何为不见?”魏王说,因见燕客而遣之。

  1. 译文

宫他为燕国出使魏国,请求援助,魏王没有答应,还把他扣留了几个月。有人对魏王说:为什么没有答应燕国派来的使者呢?”魏王说:因为燕国发生内乱。那人说:商汤讨伐夏桀的时候,希望夏桀国家混乱。因此,发生大乱的国家,别国可以得到它的土地;小乱的国家,别国可以得到它的宝物。如今宫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所要求的事情假使能够同意,即使把全部的宝物和土地送上去,还是愿意干的。大王为什么不见他一面呢?”魏王听后很高兴,于是召见宫他,并且让他回到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