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史学院

《战国策》3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1. 译文

 

东周与西周开战,韩国要出兵救助西周。有人替东周对韩襄王说:西周是过去天子的国都,那里有许多著名的器皿和宝物。如果贵国按兵不动,可以使东周感激贵国的恩德,同时西周的宝物也尽可以归贵国所有了。

 

 

《东周·与西周争》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如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1. 译文

 

东周与西周发生争端,西周想与楚国、韩国联合。齐明对东周国君说:我唯恐西周给楚国、韩国宝物,那是想让韩、楚两国替自己向东周索取土地。不如派人对韩、楚两国说,西周想送给你们宝物的事,还在两可之间。现在东周的军队如果不紧逼西周,西周的宝物就不能落到楚、韩两国的手里。楚、韩想要得到宝物,就应促使我们东周去进攻西周。西周的宝物送出来,这就是我们为楚、韩争得的宝物,施予的恩德。这样西周就会软弱下了。

 

 

《东周·欲为稻》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1. 译文

 

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为此而忧虑,苏子就对东周君说:请让我去西周说服放水,可以吗?于是去拜见西周君,说:您的主意打错了!如果不放水,反而使东周有了致富的机会。现在东周的百姓都种麦子,没有种其他东西。您如果想坑害他们,不如突然一下子给他们放水,去破坏他们的庄稼。放下了水,东周一定又改种水稻;种上水稻就再给他们停水。如果这样,那么就可以使东周的百姓完全依赖于西周而听命于您了。西周君说:好。于是就放水。苏子得到了两国赏金。

 

 

《东周·昭献在阳翟》

 

昭献在阳翟,周君将令相国往,相国将不欲。苏厉为之谓周君曰:楚王与魏王遇也,主君令陈封之楚,令向公之魏。楚、韩之遇也,主君令许公之楚,令向公之韩。今昭献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1. 译文

 

昭献来到阳翟,东周君打算派相国前往迎接,那个相国却不想去。苏厉替他对东周君说:先前楚王与魏王会面时,主君曾派陈封到楚国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魏国去迎接魏王。楚王与韩王相会时,主君也曾派许公到楚国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韩国去迎接韩王。现在昭献并非君主,而您却派相国前往迎接;如果楚国的君主来到阳翟,那么您将派谁去迎接呢?东周君说:对。于是终于停止了这次行动。

 

 

《东周·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黶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

 

  1. 译文

 

秦国向东周借路用来讨伐韩国,东周害怕借路给秦国而恶化了与韩国的关系,如果拒不借路就会得罪秦国。史黶对东周国君说:主君为什么不打发人去对韩公叔说:秦国敢于横越东周的边塞去讨伐韩国,这是相信东周的。您为什么不送土地给东周,让他们派出重臣出使楚国,秦国必定产生疑虑,不信任东周了,这样一来,韩国就不会受到讨伐了。然后再派人去对秦王说:韩国硬要送给我们东周土地,是想让秦国怀疑东周,我们主君不敢领受。秦王一定不便说不让东周接受土地,这样东周既得到了韩国的土地又听从了秦国的旨意。

 

 

《东周·楚攻雍氏》

 

楚攻雍氏,周粻秦、韩,楚王怒周,周之君患之。为周谓楚王曰:以王之强而怒周,周恐,必以国合于所与粟之国,则是劲王之敌也。故王不如速解周恐,彼前得罪而后得解,必厚事王矣。

 

  1. 译文

 

楚军围攻韩国的雍氏,东周用粮食支援秦、韩两国,楚王对东周极其恼怒,东周国君因此十分忧虑。有人替东周国君对楚王说:凭着大王的强大而对东周发怒,东周一恐惧,必定把自己和受援国联合起来,这样就正好增强了大王的敌对势力。所以,大王不如尽早地消除东周的恐惧,那东周虽然开始时得罪过大王。但后来却得到了谅解,必定会加倍地事奉大王了。

 

 

《东周·周最谓吕礼》

 

周最谓石礼曰:子何不以秦攻齐?臣请令齐相子,子以齐事秦,必无处矣。子因令周最居魏以共之,是天下制于子也。子东重于齐,西贵于秦,秦、齐合,则子常重矣。

 

  1. 译文

 

周最对石礼说:您为什么不利用秦国去进攻齐国呢?请允许我让齐王任命您作齐国的相国,您可以利用齐国去事奉秦国,一定不会有后患的。您还可以让我周最到魏国去作宫,以便使齐,魏两国共同事奉秦国,这样,天下各诸侯就都受您控制了。在东方您就会受到齐国的尊重,在西方受到秦国的崇尚,秦、齐两国一联合,那么您将长久地受到敬重了。

 

 

《东周·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前相工师藉恐客之伤己也,因令人谓周君曰:客者,辩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好毁人。

 

  1. 译文

 

东周相国吕仓向周君引见一位客人。前相国工师藉怕那个客人在周君面前用谗言伤害自己,便打发人去对周君说:这个客人是一个能言善辩之士,可是,他之所以不可信赖,是由予他好毁谤别人。

 

 

《东周·周文君免士工师藉》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也。君有闵闵之心。

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春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众庶成疆,增积成山。周君遂不免。

 

  1. 译文

 

周文君免除了工师籍的职务,而该用吕仓为相国,周国民众对吕仓表示不满。周文君为此感到很忧虑。这时吕仓的说客对周文君说:

国家每做一件事必然是有毁谤也有赞美,忠臣把毁谤都加在自己身上,而把赞美都归于君主。宋国的君主强占百姓耕作时间建造自己的游乐台,而遭到人民强烈地非议,这主要是由于没有忠臣代他受过。后来,忠诚代他受过的大臣子罕辞去相位而改任司空,人民就非议子罕,而赞美宋君。

在齐恒公的宫中,一共拥有7个市场和700个妓院,齐国人都斥责他,于是齐国相国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筑台,并命名为三归台,目的就是为桓公掩饰过错,自己并非有意伤害民心。

《春秋》一书记载臣子杀死君主的事可以百数计算,他们都是很受赞誉的大臣。由此可见,重臣享有盛名,并非国家之福。所以常言道,众多成强,增高成山周文君才没有免去吕仓相国的职位。

 

 

《东周·温人之周》

 

温人之周,周不纳。客即对曰:主人也。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而诵诗,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1. 译文

 

魏国温城有一个去东周,周人不准他入境,并且问他说:你是客人吗?温人毫不迟疑的回答说:我是主人。可是周人问他的住处,他却毫无所知,于是官吏就把他拘留起来。这时周君派人来问:你既然不是周人,却又不承认自己是客人,这是什么道理呢?

温人回答说:臣自幼熟读《诗经》,书中有一段诗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周王既然君临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么能说我是客人呢?所以我才说是主人周君听了,便把这个人释放了。

 

 

《东周·或为周最谓金投》

或为周最谓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齐疑天下,而又知赵之难子齐人战,恐齐、韩之合,必先合于秦。秦、齐合,则公之国虚矣。公不如救齐,因佐秦而伐韩、魏,上党长子赵之有。公东收宝于秦,南取地于韩,魏因以因,徐为之东,则有合矣。

 

  1. 译文

 

有人替周最对赵国的金投说:秦国派周最到齐国去的目的是为了使天下诸侯疑惧秦、齐联合,并且秦国又知道赵国难以与齐国作战,恐怕齐、韩两国和好之前,必定先同秦国联合。如果齐、秦两国联合超来。那么您的赵国就要变成废墟了。您不如救助齐国,再帮助秦国去讨伐韩国和魏国,那么上党的长子就归赵国所有了。这样,您在东边可以收到秦国送来的宝物,在南边又能夺取韩国的土地,魏国就会因此而陷入困境,再逐步地向东边扩展,那么齐国只有向赵国求和了。

 

 

《东周·周最谓金投》

 

周最谓金投曰:公负令秦与强齐战。战胜,秦且收齐而封之,使无多割,而听天下之战;不胜,国大伤,不得不听秦。秦尽韩、魏之上党太原,西止秦之有已。秦地,天下之半也,制齐、楚、三晋之命,复国且身危,是何计之道也。

 

  1. 译文

 

周最对金投说:您依仗联合秦国与强大的齐国作战。如果你们打胜了,秦国就将收服齐国封锁齐地,迫使齐国不得多割让土地给别国,这样秦国就会听任天下诸侯互相混战;如果你们不能取胜,那么贵国就将大伤元气,不得不听从秦国的摆布了。秦国是要全部占领韩国、魏国的上党以及赵国的太原,西边的土地就归秦国所有了。秦国的土地已是天下的一半,再控制住齐国、楚国和韩国、赵国、魏国的命脉,将使赵国颠覆,您也自身难保,这样的计谋是不足道的。

 

 

《东周·石行秦谓大梁造》

 

石行秦谓大梁造曰:欲决霸王之名,不如备两周辩知之士。谓周君曰:君不如令辩知之士,为君争于秦。

 

  1. 译文

 

石行秦对大梁造说:想要成就霸主的名声,不如慎重地对待东、西周那些有辩才有智谋的人士。石行秦又对周君说:您不如让那些有辩才有智谋的人士,为您在秦国争取尊贵的地位。

 

 

《东周·谓薛公》

 

谓薛公曰:周最于齐王也而逐之,听祝弗,相吕礼者,欲取秦。秦、齐合,弗与礼重矣。有周齐,秦必轻君。君弗如急北兵趋赵取秦、魏,收周最以为后行,且反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率。齐无秦,天下果,弗必走,齐王谁与为其国?

 

  1. 译文

 

有人对薛公田文说:周最对齐王功劳最丰厚,却遭到驱逐,这是因为听信了祝弗而用了吕礼当相国的缘故,并且是为了争取秦国的援助。只要秦国和齐国联合起来,祝弗和吕礼就会受到重用。吕礼有了周室和齐国的支持,秦国必定要轻视您。您不如赶紧向北进军,促成赵国与秦、魏两国讲和,再任用周最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并且这样做还可以挽回齐王的信誉,又能制止天下政治情势的变化。如果齐国失去秦国的援助,天下诸侯的矛头都将对准齐国,祝弗必定逃跑,齐王又能用谁来治理他的国家呢?

 

 

《东周·齐听祝弗》

 

齐听祝弗,外周最。谓齐王曰:逐周最、听祝弗、相吕礼者,欲深取秦也。秦得天下,则伐齐深矣。夫齐合,则赵恐伐,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赵攻,与之齐伐赵,其实同理,必不处矣。故用视弗,即天下之理也。

 

  1. 译文

 

齐王终于还是听信祝弗的话,排斥了周最。有人对齐王说:您驱逐周最、听信祝弗、任命吕礼为相国,是想要争取秦国的支持。只要齐国靠近秦国,秦国就能得到天下诸侯的敬服,那么齐国将要遭到沉重的打击。再说,秦、齐联合在一起,赵国一定害怕秦国讨伐它,必然急忙出兵进攻齐国以便给秦国一个暗示。秦国利用赵国攻打齐国,同驱使齐围攻打赵国,其实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这样齐国必定是没有安稳的时候了。因此,我说任用祝弗,就将符合天下诸侯都归服秦国的理了。

 

 

《东周·苏厉为周最谓苏秦》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曰:君不如令王听最,以地合於魏、赵,故必怒合於齐,是君以合齐与强楚吏产子。君若欲因最之事,则合齐者,君也;割地者,最也。

 

  1. 译文

 

苏厉为周最对苏秦说:您不如让齐王听从周最的意见,割让土地同魏国联合,赵国一定因害怕孤立而愤怒,就会同齐国联合起来。这样您凭着齐、魏联合再同强大的楚国结盟,可以使三国造世代伐子孙绵延不绝。如果您愿意利用周最的话,那么主张齐、魏、赵三国联合的是您,而主张割让土地的是周最。

 

 

《东周·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将以观秦之应赵、宋,败三国。三国不败,将兴赵、宋合于东方以孤秦。亦将观韩、魏之于齐也。不固,则将与宋败三国,则卖赵、宋于三国。公何不令人谓韩、魏之王曰:欲秦、赵之相卖乎?何不合周最兼相,视之不可离,则秦、赵必相卖以合于王也。”’

 

  1. 译文

 

有人对周最说:仇赫出任宋国的相国,打算观察秦国如何响应赵、宋,以便打败齐、韩、魏三国。如果这三国没被打败,他将发动赵、宋两国联合东方的齐、魏、韩三国来孤立秦国。也将观察韩、魏两国的关系。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不牢园,就准备让秦国联合宋国打败齐、魏、韩三园,再把赵国和宋国出卖给三国。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对韩、魏两国的国君说:想让秦国和赵国相互出卖吗?为什么不共同推举周最兼做相国,以向天下人显示韩、魏之间的友情牢不可破,这样秦、赵两国必然相互出卖对方以此同大王联合哩。’”

 

 

《东周·为周最谓魏王》

 

为周最谓魏王曰:秦知赵之难与齐战也,将恐齐、赵之合也,必阴劲之。赵不敢战,恐秦不己收也,先合于齐。秦、赵争齐,而王无人焉,不可。王不去周最,合与收齐,而以兵之急则伐齐,无因事也。

 

  1. 译文

 

有人为周最对魏襄王说:秦国知道赵国害怕同齐国作战,秦国又唯恐齐、赵联合在一起,那必定会在暗地里支持援助赵国。赵国本来不敢交战,又怕秦国不支持自己,所以一定先同齐国联合起来。这样就会出现秦、赵两国都争着讨好齐国的局面,大王杀了周最就没有人去联合齐国了,这是不行的。现在如果大王不派遣周最去联合并争取齐国,等到秦兵紧急进攻胁迫讨伐齐国,那大王就失去依靠了。

 

 

《东周·谓周最曰魏王以国与先生》

 

谓周最曰:魏王以国与先生,贵合于秦以伐齐。薛公故主,轻忘其薛,不顾其先君之丘墓,而公独帽虚信为茂行,明群臣据故主,不与伐齐者,产以忿强秦,不可。公不如谓魏王、薛公曰:请为王入齐,天下不能伤齐。而有变,臣请为救之;无变,王遂伐之。且臣齐级也,如累王之交於天下,不可。王为臣赐厚矣,臣入齐,则王亦无齐之累也

 

  1. 译文

 

有人对周最说:魏王把国家大事委托给先生,是想联合秦国去讨伐齐国。薛公田文背离齐王,轻易地忘记了自己在薛的封地,竟不顾及他父亲的坟墓,而您却一味不肯联秦伐齐并以此为美德,又向群臣表示依从而不欺蒙原先的君主,不跟秦国去讨伐齐国,如此生出枝节引起秦国的忿恨,这是不行的。您不如去对魏王、薛公说:请允许我替大王到齐国去,天下诸侯可能不会伤害齐国。如果发生事变,请让我替魏国去救助齐国;如果未发生事变,只要等到秦国孤立了,大王就可以发兵讨伐它。再说我虽然做过齐臣,若是耽误了大王交结天下各国的计划,那是太不近情理了。大王对我的恩惠太深厚了,只要我到了齐国,那么大王就不会存在齐国的后患了。

 

 

《东周·赵取周之祭地》

 

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复取之。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谴之曰:周之祭地为祟。赵乃还之。

 

  1. 译文

 

赵国夺取了东周的祭地,周君为此而忧虑,便把自己的心情告诉了郑朝。郑朝说:君王不必忧虑,请给我三十金把那祭地重新收回来。周君给了郑朝三十金,郑朝把它献给了赵国的太卜,并谈了祭地的事。大王生了病,让太卜算卦,太卜责怪说:这是东周祭地的鬼神在作怪。于是赵国便归还了东周的祭地。

 

 

《东周·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谓周君曰:君之国小,尽君子重宝珠玉以事诸侯,不可不察也。譬之如张罗者,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骇鸟矣;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今君将施于大人,大人轻君;施于小人,小人无可以求,又费财焉。君必施于今之穷士,不必且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

 

  1. 译文

 

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使鸟惊飞。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对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东周·周共太子死》

 

周共太子死,有五庶子,皆爱之,而无适立也。司马翥谓楚王曰:何不封公子咎,而为之请太子?”左成谓司马翥曰:周君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不如谓周君曰:孰欲立也?微告翥,翥令楚王资之以地。公若欲为太子,因令人谓相国御展子,廧夫空曰:王类欲令若为之,此健士也,居中不便于相国。’”相国令之为太子。

 

  1. 译文

 

周武公的共太子死了,武公还有五个庶出的儿子,他都很喜爱他们,但还没有确立谁做太子。大臣司马翦对楚怀王说:为什么不给公子咎封赏,并且替他申请为太子呢?大臣左成也对司马翦说:周君不答应,这样您的谋划便难以实现,而且楚国与东周的邦交就将断绝。不如去对周君说:主君想要立谁做太子,请悄悄地告诉我,我将让楚王把封赏给他。公子若想做太子,您可以派人去对楚相国的车夫展子和小臣啬夫空说:楚王似乎想让公予若做太子,公子若可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如果他处在太子的宝座上,那可是对相国不利的了。’”于是楚相国便让公子咎做了太子。

 

 

《东周·三国隘秦》

 

三国隘秦,周令其相之秦,以秦之轻也,留其行。有人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遂见秦王曰:请谓王听东方之处。秦必重公。是公重周,重用以取秦也。齐重故有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