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史学院

《战国策》14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1. 译文

 

齐王想发兵攻打魏国。淳于髡对他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则是世上数得着的狡兔。韩子卢追逐东郭逡,接连环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尽,后面的狗也筋疲力尽,大家都跑不动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个老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与此相同,要是齐、魏两国相持不下,双方士兵百姓都疲惫不堪,臣担忧秦、楚两个强敌会抄我们后路,以博取农夫之利。齐王听后很是害怕,就下令休养将士,不再出兵。

 

 

《齐三·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

 

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围邯郸。齐、魏亦佐秦伐邯郸,齐取淄鼠,魏取伊是。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天下。是齐入于魏而救邯郸之功也。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故三国欲与秦壤界,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福三国之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今又劫赵、魏,疏中国,封卫之东野,兼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赵、魏危,则非齐之利也。韩、魏、赵、楚之志,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专兵一志以逆秦。三国之于秦壤界而患急,齐不与秦壤界而患缓。是以天下之势,不得不事齐也。故秦得齐,则权重于中国;赵、魏、楚得齐,则足以敌秦。故秦、赵、魏得齐者重,失齐者轻。齐有此势,不能以重于天下者何也?其用者过也。

 

  1. 译文

 

国子说:秦国打败马服君赵括的军队,包围了邯郸。齐国、魏国也帮助秦国进攻邯郸,齐围攻占淄鼠,魏国攻占伊是。魏国公子无忌为天下设下妙计,杀死将军晋鄙,率领魏国军队去解救邯郸之围。使秦国不能占领邯郸而且失去天下民心。这就是齐兵侵入魏国造成无忌救援邯郸的大功。安邑是魏国的都城;晋阳是赵国的都城;鄢郢是楚国的都城。本来三国和秦国接壤,如果秦国进攻魏国,就会夺取安邑,进攻赵国,就会夺取晋阳,进攻楚国,就会夺取鄢郢。逼迫三国君主,兼并东西周的土地,攻占韩国夺取它的土地,秦国将要夺取天下的一半土地了。如今又强取赵国、魏国,疏远中原各国的邦交,割取卫国的东部领土,兼并魏国的河南,断绝赵国的东阳,那么赵国、魏国也就危险了。赵国、魏国处于危险境地,那并不是齐国的利益。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的意思,是害怕秦国兼并天下而使它们的君主称臣,所以专意用兵抗拒秦兵。三国与秦国接界祸患就迅速,齐国不与秦国接界祸患就迟缓。因此根据天下局势看来,诸侯不得不事奉齐国。如果秦国得到齐国的支持,那么它的权势在中原将得到重视;赵国、魏国、楚国得到齐国的支持,那么完全可以抵御秦国。所以秦国、赵国、魏国谁得到齐国的支持,就会得到诸侯的重视,失掉齐国的支持就会受到诸侯的轻视。齐国既然占有这样好的形势,却不能在天下得到重视是什么原因?大概是用的计策错了。

 

 

《齐四·齐人有冯谖者》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忄宁)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於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

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始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1. 译文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家境贫困,难以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愿意寄食门下。孟尝君问:先生有什么爱好吗?冯谖说:没有。孟尝君又问:先生有什么特长吗?他说:也没有。孟尝君笑了笑,接纳了他:好的。孟尝君身边的人因为主人不太在意冯谖,就拿粗茶淡饭给他吃。住了不久,冯谖就背靠柱子,弹剑而歌: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左右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吩咐说:给他一般门客待遇,让他吃鱼吧。住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坐。孟尝君说:替他配上车,按照车客的待遇。于是冯谖驾车带剑,向他们的朋友夸耀:孟尝君尊我为上客。这样过了一段日子,冯谖复弹其剑,唱道:长剑呀,咱们回去吧,无以养家。左右的人都厌恶他,认为他贪得无厌。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左右答道:有个老母。孟尝君资其家用,不使他母亲穷困,而冯谖从此不再唱牢骚歌了。

后来,孟尝君出了一通告示,问门下食客:请问哪一位通晓账务会计,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呢?冯谖署上名字说:我能。孟尝君看了很诧异,向左右随从:这是谁呀?人们答道:就是那个唱长剑呀,我们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道:他果然有才能,我真对不起他,还未曾见过面呢。于是请他来相见,道歉说:田文每日为琐事所烦,心身俱累,被忧愁弄得神昏意乱,而且生来懦弱笨拙,只因政务缠身,而怠慢了先生。好在先生不怪我,先生愿意替我到薛地收债吗?冯谖说:愿效微劳。于是孟尝君替他备好车马行装,让他载着债券契约出发。辞别时,冯谖问:收完债后,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回答:先生看着办,买点我家缺少的东西吧。

冯谖赶着马车到薛地,派官吏把该还债的百姓都叫来核对债券,全部核对之后,冯谖站了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赏给这些百姓,并烧掉了那些券契文书,百姓感激得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地返回齐国都城临淄,一大早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得这么快,穿好衣服接见他说:收完债了吗?何以回来得这般快捷?冯谖答道:都收完了。”“先生替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冯谖说:殿下曾言买些家中缺乏的东西,臣暗想,殿下宫中珠宝堆积,犬马满厩,美女成行。殿下家中所缺少的,惟有仁义了,因此臣自作主张为殿下买了仁义回来。孟尝君说:你怎么买仁义的?冯谖答道:殿下封地只有小小薛地,不但不好好体恤薛地子民,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臣为君计,私自假传殿下的命令,将所有的债款都赐给他们,并焚毁债券,百姓莫不吹呼万岁,这就是臣替殿下买的仁义呀!孟尝君很不高兴,说:我知道了,先生退下休息吧。

一年以后,齐王对孟尝君说:寡人不敢用先王的旧臣为臣。孟尝君回到封地薛,还差百里未到,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今天方才看到。冯谖对孟尝君接着进言说:狡兔三窟,才可得以免死。如今殿下只有一洞穴,尚未能得以高枕无忧,臣愿替殿下再凿两穴。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魏国。冯谖西入大梁,对惠王说:齐国放逐了大臣孟尝君,诸侯谁先得到他,谁就能富国强兵。于是魏王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冯谖先赶回薛地对孟尝君说:千斤黄金是极贵重的聘礼,百乘马车是极隆重的使节,咱们齐国该知道这件事了。魏国使者接连跑了三趟,可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就。

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着一千斤黄金,两乘四马花车及宝剑一把,外附书信一封向孟尝君道歉说:都是寡人行为的兆头不吉祥,遭受祖宗降下的神祸,听信谗言,得罪了先生。寡人无德,虽不足以辅佐,但请先生顾念先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冯谖劝孟尝君说:希望殿下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宗庙落成,冯谖回报说:三窟已就,殿下可安心享乐了。

孟尝君为相几十年,没有纤介之微的祸患,倚靠的正是冯谖的谋划啊!

 

 

《齐四·孟尝君为从》

 

孟尝君为从。公孙弘谓孟尝君曰:君不以使人先观秦王?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奚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之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

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昭王闻之,而欲醜之以辞。公孙弘见,昭王曰:薛公之地,大小几何?”公孙弘对曰:百里。昭王笑而曰:寡人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难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人,大王不好人。昭王曰:孟尝之好人也,奚如?”公孙弘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也,辱其使者,退而自刎,必以其血洿其衣,如臣者十人。昭王笑而谢之,曰:客胡为若此,寡人直与客论耳!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谕寡人之志也!”公孙弘曰:敬诺。

 

  1. 译文  

 

孟尝君想要施行合纵政策。

公孙弘对孟尝君说:*您不如派人先观察秦昭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猜想秦王可能是帝王一样的君主,您将来恐怕不能做他的臣下,哪有闲暇施行合纵来与他为难?猜想秦王可能是个不才的君主,那时您再施行合纵与他为难,也不算晚。

盂尝君说:好,希望您趁机前往观察一下吧。公孙弘答应后,率领十辆兵车到了泰国。秦昭王听到这个消息,想要用言辞羞辱他。
  公孙弘拜见秦昭王,昭王问,薛公的封地有多大?

公孙弘回答说:一百里。

昭王笑着说:寡人的土地有数千里,还不敢跟别人为敌。如今盂尝君的封地方圆百里,而还想要与寡人为敌,这还行吗?

公孙弘回答说孟尝君喜欢贤人,犬王不喜欢贤人。

昭王说:孟尝君喜欢贤人,像什么样子?

公孙弘说:他坚持正义,不向所谓的天子臣服,不在诸侯面前讨好,得志的时候不愧为民众之主,不得志的时候不肯做别人的臣仆,像这样做事的只有三个人;并且治理国家可以做管仲、商鞅的老师。所讲的道理符合义,如能听从实行,可以使他们的君主称王称霸,像这样的有五个人;拥有万辆兵车的威严君主,如果侮辱使者,使者将退下一步自杀,一定用他的血污染君王的衣服,像我这样的有十个人。

昭王笑着向公孙弘道歉,说:客人为什么像这样,寡人只是跟客人谈论问题罢了!我跟孟尝君很友好,希望贵客一定把我的心意转告孟尝君!

公孙弘说:好吧。称霸,像这样的有五个人;拥有万辆兵车的威严君主,如果侮辱使者,使者将退下一步自杀,一定用他的血污染君王的衣服,像我这样的有十个人。

昭王笑着向公孙弘道歉,说:客人为什么像这样,寡人只是跟客人谈论问题罢了!我跟孟尝君很友好,希望贵客一定把我的心意转告孟尝君!

公孙弘说:好吧。

公孙弘可以称得上不可侵犯的人了。秦昭王是大国的君主。孟尝君不过是千乘的公卿。公孙弘树立起千乘公卿的正义,不受侵犯和侮辱,可以说是完全可以做使者的人了。

 

 

《齐四·鲁仲连谓孟尝》

 

鲁仲连谓孟尝:君好士也,雍门养椒亦,阳得子养,饮食、衣裘与之同之,皆得其死。今君之家富于二公,而士未有为君尽游者也。君曰:文不得是二人故也。使文得二人者,岂独不得尽?”对曰: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岂有骐麟騄耳哉?后宫十妃,皆衣缟紵,食梁肉,岂有毛嫱、西施哉?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之好士未也。

 

  1. 译文

 

鲁仲连对孟尝君说:您是喜爱贤士的吗?过去雍门供养椒亦,阳得子供养人才,饮食和衣物都和自己相同,门客们都愿意为他们效死力。如今您的家比雍门子、阳得子富有,然而士却没有为您尽力的人。

孟尝君说:这是因为我没有得到像椒亦那样两位贤人的缘故。假如我得到这两个人,难道不能使他们为我尽力?

鲁仲连回答说:您的马棚里有拉一百辆车子的马,没有一匹不披着锦绣的马衣并吃着豆子和米类饲养的,难道只有骐麟,骡耳才可以有这样的待遇吗Y后宫的十个妃子,都穿着洁白细布衣,吃的是上等的米和肉,难道只有毛庙、西施那样的美女才能有这样的待遇吗?您的美女与骏马都是从当世

 

 

《齐四·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谭拾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曰:君得无有所怨齐士大夫?”孟尝君曰:有。”“君满意杀之乎?”孟尝君曰:然。谭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不知。谭拾子曰: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为言。

 

  1. 译文

 

孟尝君被齐国驱逐出境又返回来。

谭拾子到边境迎接他,对孟尝君说:您恐怕对齐国的士大夫有所怨恨吧?孟尝君说:有的。谭拾子说:您想杀掉他们才感到满意吗?孟尝君说:是的。谭拾子说:事情有必定产生的,道理有本来如此的,您了解吗?孟尝君说:不了解。谭拾子说:事情必定产生的就是死亡;道理本来如此的就是富贵了有人靠近他,贫贱了就有人远离他。这就是所说的事情必定产生,道理本来如此的。请让我以市场为比喻,市场早晨人满满的,晚上就空荡无人,这不是人们爱早市而恨晚市,而是想要买东西,所以早晨去,要买的东西晚上没有,所以离开。希望您不要怨恨别人。孟尝君子是就把五百块小简上刻的仇人名字削掉,不敢再说了。

 

 

《齐四·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默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竹虚)。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不备具,而百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市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磋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斶知足矣,归反扑,则终身不辱也。

 

  1. 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喊道:颜斶你上前。颜斶也叫道:大王您上前。齐宣王满脸不悦。左右臣都责备颜斶: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颜斶,只是区区一介臣民,大王唤你上前,你也唤大王上前,这样做成何体统?颜斶说:如果我上前,那是贪慕权势,而大王过来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齐宣王怒形于色,斥道:究竟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不卑不亢回答说:自然是士人尊贵,而王者并不尊贵?齐王问:这话怎么讲?答道: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有敢在柳下惠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又下令: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以千金。由此看来,活国君的头颅,比不上死贤士的坟墓。宣王哑口无言,内心极不高兴。

左右侍臣都叫道:颜斶,颜斶!大王据千乘之国,重视礼乐,四方仁义辩智之士,仰慕大王圣德,莫不争相投奔效劳;四海之内,莫不臣服;万物齐备,百姓心服。而即便是最清高的士人,其身份也不过是普通民众,徒步而行,耕作为生。至于一般士人,则居于鄙陋穷僻之处,以看守门户为生涯,应该说,士的地位是十分低贱的。

颜斶驳道:这话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有上万个诸侯国。什么原因呢?道德淳厚而得力于重用士人。由于尊贤重才,虞舜这个出身于乡村鄙野的农夫,得以成为天子。到商汤之时,诸侯尚存三千,时至今日,只剩下二十四。从这一点上看,难道不是因为政策的得失才造成了天下治乱吗?当诸侯面临亡国灭族的威胁时,即使想成为乡野穷巷的寻常百姓,又怎么能办到呢?

所以《易传》中这样讲,身居高位而才德不济,只一味追求虚名的,必然骄奢傲慢,最终招致祸患。无才无德而沽名钓誉的会被削弱;不行仁政却妄求福禄的要遭困厄;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的会遭受侮辱,祸患深重。所以说,居功自傲不能成名,光说不做难以成事,这些都是针对那些企图侥幸成名,华而不实的人,正因为这样,尧有九个佐官,,舜有七位师友,禹有五位帮手,汤有三大辅臣,自古至今,还未有过凭空成名的人。因此,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学习为耻,以此成就道德,扬名后世。唐尧、虞舜、商汤、周文王都是这样的人。所以又有见微知著这样的说法。若能上溯事物本源,下通事物流变,睿智而多才,则哪里还有不吉祥的事情发生呢?《老子》上说: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所以诸侯、君主皆自称为孤、寡或不谷,这大概是他们懂得以贱为本的道理吧。孤、寡指的是生活困窘、地位卑微的人,可是诸侯、君主却用以自称,难道不是屈已尚贤的表现吗?像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重用周公旦,后世都称他们是贤君圣主,这足以证明贤士的尊贵。

宣王叹道:唉!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寡人这是自取其辱呀!今天听到君子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希望先生能收寡人为弟子。如果先生与寡人相从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

颜斶听到此话,就要求告辞回家,对宣王说:美玉产于深山,一经琢磨则破坏天然本色,不是美玉不再宝贵,只是失去了它本真的完美。士大夫生于乡野,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而是说他们的形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乡下,晚一点进食,即使再差的饭菜也一如吃肉一样津津有味;缓行慢步,完全可以当作坐车;无过无伐,足以自贵;清静无为,自得其乐。纳言决断的,是大王您;秉忠直谏的,则是颜斶。臣要说的,主旨已十分明了,望大王予以赐归,让臣安步返回家乡。于是,再拜而去。

刘向赞叹说:颜斶的确是知足之人,返朴归真,则终身不辱。

 

 

《齐四·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主,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驎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1. 译文

 

王斗先生登门造访,求见宣王。宣王吩咐侍者接人。王斗说:我赶上前去见大王是趋炎附势,而大王主动来见我,则是求贤礼士,不知大王意思怎样?侍者回报。宣王赶紧说:先生慢行,寡人亲自来迎接!于是快步前去迎见王斗入宫。宣王说:寡人不才,有幸得以事奉先王宗庙,管理社稷,我平时听说先生能直言进谏,无所讳言。王斗回答说:大王听错了,我生于乱世,事奉昏君,怎么能直言进谏?宣王极为不快,不禁忿然作色。

过了一会儿,王斗说:先主桓公,有五样爱好,后来九合诸侯,匡扶周室,周天子赐给封地,承认他为诸侯领袖。现在大王有四种爱好与先主相同。宣王高兴了,但仍极力谦辞:寡人才识疏浅,治国安邦还担心力有不及,又怎能有先主的四样爱好?王斗说:当然有。先主好马,王也好马;先主好狗,王也好狗;先主好酒,王也好酒;先君好色,王也好色;先主好士,王却不是那样。宣王勉强说:当今世上没有优秀的人才,寡人如何喜爱他们?王斗说:当世没有骐骥、?耳这样的骏马,卢氏那样的良犬,大王的马匹、猎狗已经够多的了;当世没有毛嫱、西施一类的美女,可大王的后宫俱已充盈。大王只是不喜欢贤士而已,那里是因为当世无贤士?宣王说:寡人忧国忧民,心底里就盼望聘得贤士共治齐国。王斗进一步说:臣以为大王忧国忧民远不如爱惜一尺绉纱。宣王问道:此话怎讲?回答说:大王做帽子,不用身边的人而请能工巧匠,原因何在?是因为他们手艺高超,会做帽子。可是现在大王治理齐国,不问才德,非亲不用,故我私下以为在大王心中,国家社稷不若一尺绉纱。

宣王顿悟,谢罪道:寡人于国有罪。于是,选拔五位贤士任职,齐国因而大治。

 

 

《齐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殽,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1. 译文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

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齐四·齐人见田骈》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

 

  1. 译文

 

有个齐国人去见田骈,说:听说先生道德高尚,主张不能入仕途为官,一心只求为百姓出力。田骈问:你从哪里听来的?那人答道:从邻家女处听来。田骈问: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那人说:邻家之女立志不嫁,年龄还没到三十岁却有子女七个人,说是不嫁吧,却比出嫁更厉害。如今先生不仕,却有俸禄千种,仆役百人,说是不做官,可比做了官还富有呀!田骈表示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