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史学院

《战国策》13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齐必缓,缓必复与燕战。战而胜,兵罢弊,赵可取唐、曲逆;战而不胜,命悬于赵。然则吾中立而割穷齐与疲燕也,两国之权,归于君矣。

 

  1. 译文

 

权地的战争,是齐国、燕国交兵。秦国派魏冉到赵国去,促使赵国出兵帮助燕国攻打齐国。盂尝君派魏处到赵国去,对李兑说:您帮助燕园攻打齐国,齐国一定危急。危急一定用土地和燕国讲和,反过来会亲自和赵国交战。这样一来,那么您自己就成了燕国向东方进攻的军队,为燕国夺取土地。所以为您考虑,不如按兵不动。齐国的形势一定缓和,缓和一定再与燕国交战。如果燕国取脞,燕军就会疲劳不堪,赵国可以乘机夺取唐地、曲逆;如果燕国不能取胜,它的命运就悬挂在赵国手里。这样一来,那么您严守中立并且可以从困境中的齐国和疲惫的燕国割取土地,两个国家的大权,就归您掌管了。

 

《齐二·秦攻赵长平》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1.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乘势攻之。

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谋臣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米暂借赵国,让他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会无所忌惮,不会退去。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这正象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罹难,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楚身上。因此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再说救赵是一种高尚的国际义举,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不去显示正义张扬威名,却一味地吝啬粮食,这确实是战略决策的错误啊。

 

 

《齐二·或谓齐王》

 

或谓齐王曰:周、韩西有强秦,东有赵、魏。秦伐周、韩之西,赵、魏不伐,周、韩为割,韩却周害也。及韩却周割之,赵、魏亦不免与秦为患矣。今齐、秦伐赵、魏,则亦不果于赵、魏之应秦而伐周、韩。令齐入于秦而伐赵、魏,赵、魏亡之后,秦东面而伐齐,齐安得救天下乎!”

 

  1. 译文

 

有人对齐王建说:周国,韩国西面有强大的秦国,东面有赵国、魏国。如果泰国进攻周国、韩国的西部,赵国、魏国不进攻,周国、韩国也得被秦国割取土地,韩国退却周国更会遭到危害。等到韩国退却周国割地之后,赵国、魏国也不免遭受秦国之害。如果齐国、秦国攻打赵国、魏国,那么也跟赵国、魏国响应秦国进攻周国、韩国没有什么不同。假如齐国投入泰国一边进攻赵国、魏国,赵国、魏国灭亡之后,秦国就会向东进攻齐国,齐囤怎么能得到天下诸侯的援救呢!”

 

 

 

《齐三·楚王死》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于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之事,可以请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东国;可以益割于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恶苏秦于薛公;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可以使说薛公以善苏子;可以使苏子自解于薛公。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故曰可以益割于楚。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面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辞,必听王。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故曰可以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故曰可使人恶苏秦于薛公也。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故曰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也。

又使景鲤请薛公曰:君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齐权也。今苏秦天下之辩士也,世与少有。君因不善苏秦,则是围塞天下士而不利说途也。夫不善君者且奉苏秦,而于君之事殆矣。今苏秦善于楚王,而君不蚤亲,则是身与楚为仇也。故君不如因而亲之,贵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苏秦。故曰可以为苏秦说薛公以善苏秦。

 

  1. 译文

 

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大可以挟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

苏秦的这个计谋有多种好处:他可以请求出使楚国;可以迫使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可以继续让楚国多割让土地给齐国;可以假装忠于太子,迫使楚国增加割地的数目;可以替楚王赶走太子;可以假装替太子着想而让他离开齐国;可以借此事在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趁机取得楚国的封地;也可以令人说动孟尝君,以自己的计策解除孟尝君对自己的戒心。(按:以上都是假设,以下是完成这些假设的实践)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有劳先生了。于是派苏秦到楚国完成使命。

苏秦至楚,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事势紧迫,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可见苏秦之计能使楚王赶紧割让土地。

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他自会割让更多的土地。”——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从楚国继续多割取土地。

于是苏秦前去拜见楚太子,对他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使楚王割更多的土地。

苏秦又跑到楚王那里讨好说:齐人之所以胆敢多割楚地,是因为他们以太子相要挟。如今虽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纠缠不休,这还是有太子作要挟的缘故。臣愿意设法赶走太子,太子一走,齐国再无人质,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机与齐达成一致协议,与之结交,齐人定然接受大王的要求。这样一来,既消灭了令大王寝食难安的仇敌,又结交到了强大的齐国。楚王听了十分高兴,说:寡人以楚国托付给先生了。”——可见苏秦之计可以替楚王早点赶走太子。

于是苏秦再次拜见太子,忧心忡忡的说:现今专制一国的是楚王,太子您不过空具虚名,齐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而新楚王业已割地给齐。一旦齐、楚交结,太子就有可能成为其中的牺牲品,请太子早作良策!太子醒悟:惟先生之命是从。于是整治车辆,乘马连夜逃去。——可见苏秦之计能尽早打发太子离开齐国。

这时苏秦又派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劝您扣留太子的苏秦,并非一个心眼替您打算,他实在是为楚国的利益奔忙。他惟恐阁下察觉此事,便通过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饰形迹。这次劝太子连夜逃奔的也是苏秦,可您并不知晓,我私下里替您怀疑他的用心。”——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使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苏秦又派人到楚王那里游说:使孟尝君留太子的是苏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苏秦,割地以达成协议的是苏秦,忠于大王而驱逐太子的仍然是苏秦。现在有人在孟尝君那里大进苏秦的谗言,说他厚楚而薄齐,死心塌地为大王效劳,希望大王能知道这些情况。楚王说:寡人知道了。于是封苏秦为武贞君。——可见苏秦之计能为自己受到楚国的封赏。

事情还未结束,苏秦通过景鲤向孟尝君进言说:阁下之所以名重天下,是因为您能延揽天下才识之士,从而左右齐国政局。如今苏秦,乃是天下出类拔萃的辩说之士,当世少有。阁下如果不加接纳,定会闭塞进才之道,也不利于游说策略的开展。万一您的政敌重用苏秦,阁下便会危机丛生。现在苏秦很得楚王的宠信,假如不及早结纳苏秦,就很容易与楚国结怨成仇。因此您不如顺水推舟,与之亲近,令其富贵荣达,阁下便得到楚国的支持。于是孟尝君与苏秦言归于好。——可见苏秦之计可以劝服孟尝君善待自己。

 

 

《齐三·齐王夫人死》

 

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薛公欲知所欲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夫人。

 

  1. 译文

 

齐王的夫人死了,有七个妃嫔都受到齐王宠爱。薛公田文想探知哪个美人会被立为王后,于是便献上七副玉质耳饰,其中一副特别加工打造,最为美观。第二天,他看到那个最精美的耳饰被哪位戴着,就劝说齐王立之为后。

 

 

《齐三·孟尝君将入秦》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

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1. 译文

 

孟尝君准备西入秦国,劝阻的人极多,但他一概不听。苏秦也想劝他,孟尝君却说: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没有听说过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苏秦说:臣这次来,确实也不敢谈人间的事,而是专门为讨论鬼的事求您接见。

孟尝君就接见他。苏秦对他说:臣这次来齐国,路经淄水,听见一个土偶和桃人交谈。桃人对土偶说:你原是西岸之土,被捏制成人,到八月季节,天降大雨,淄水冲来,你就残而不全了。土偶说:你的话不对。我是西岸之土,即使为大水所毁仍是西岸之土。而你是东方桃木雕刻而成,天降大雨,淄水横流,你随波而去,还不知止于何地呢?现在那秦国关山四塞,状如虎口,而殿下入秦,臣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而出。孟尝君听了之后就取消了行程。

 

 

《齐三·孟尝君在薛》

 

孟尝君在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薛。而孟尝令人体貌而亲郊迎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忧,文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

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之,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力,而荆亦甚固。齐王和其颜色曰:!先君之庙在焉!”疾兴兵救之。

颠蹶之请,望拜之谒,虽得则薄矣。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人之急也,若自在隘窘之中,岂用强力哉!

 

  1. 译文

 

孟尝君住在薛地,楚人攻打薛地。淳于髡为齐国出使到楚国,回来时经过薛地。孟尝君让人准备大礼并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

孟尝君对淳于凳说:楚国人进攻薛地,先生不要忧虑,只是我以后不能再伺候您了。淳于髡说:恭敬地听到您的命令了。淳予髡回到齐国,汇报完毕。

齐闵王说:在楚国见到什么了?淳子髡回答说:楚国人非常顽固,然而薛地人也太不自量力。齐闵王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淳于髡回答说:薛人不自量力,而为先玉立宗庙。楚国人顽固而要攻打薛地,宗庙一定危险。所以说薛人不量力而行,楚国人也太顽固。齐闵王脸色和蔼地说:啊?先君的宗庙在那里呀!齐闵王急速发兵去援助薛地。

如果孟尝君惊慌地跑去求救,仰望参拜去乞援,即使得到那也是很微薄的。善于游说的人,陈述形势,谈论方略,别人听了也会着急,就像自己在困境中一样,哪里用得着使用很大的力量去求援呢!

 

 

《齐三·孟尝君奉夏侯章》

 

孟尝君奉夏侯章以四马百人之食,遇之甚欢。夏侯章每言未尝不毁孟尝君也。或以告孟尝君,孟尝君曰: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董之繁菁以问夏侯公,夏侯公曰:孟尝君重非诸侯也,而奉我四马百人之食。我无分寸之功而得此,然吾毁之以为之也。君所以得为长者,以吾毁之者也。吾以身为孟尝君,岂得持言也。

 

  1. 译文

 

孟尝君用四匹马和一百人的食禄奉养夏侯章,给他这样的待遇盂尝君也很高兴。可是夏侯章每次谈话的时候没有不诽谤孟尝君的。有的人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我是有办法侍候好夏侯先生的,你不要再说了I”董之繁菁也因此去问夏侯先生,夏侯章说:孟尝君尊重的不是诸侯,却用四匹马和一百人的食禄奉养我。我虽然没有分寸之功却得到这么优厚的待遇,然而我诽谤盂尝君正是为了抬高他。孟尝君之所以能够被人称为德高望重的人,是因为我诽谤他,他从不计较。我用生命为孟尝君效力,哪里只是用语言能报答得了的。

 

 

《齐三·孟尝君讌坐》

 

孟尝君讌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阙者。一人曰:訾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请以臣之血湔其衽。田瞀曰:车轶之所能至,请掩足下之短者,诵足下之长;千乘之君与万乘之相,其欲有君也,如使而弗及也。胜(股目)曰:臣愿以足下之府库财物,收天下之士,能为君决疑应卒,若魏文侯之有田子方、段干木也。此臣之所为君取矣。

 

  1. 译文

 

孟尝君闲坐的时候,对三位年长的人说:希望听听各位长者有什么办法补救我的过失。其中一个人说:天下任何诸侯,如果有谁敢侵犯您,臣下请求用我的血溅洒在他的衣襟上。田瞀说:凡是车辆所能到达的地方,请允许我去掩盖您的短处,颂扬您的长处。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和万辆兵车的相国,他们都想得到您,迫不及待地想重用您。胜酱说:臣下希望用您府库的财物,收罗天下的士人,能够帮您解决疑难应付突然变故,就像魏文侯有田子方和段干木一样。这就是臣下为您所采取的办法了。

 

 

《齐三·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或以问孟尝君曰:为君舍人而内与夫人相爱,亦甚不义矣,君其杀之。君曰:睹貌而相悦者,人之情也,其错之勿言也。

居期年,君召爱夫人者而谓之曰:子与文游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于卫甚重。

齐、卫之交恶,卫君甚欲约天下之兵以攻齐。是人谓卫君曰:孟尝君不知臣不肖,以臣欺君。且臣闻齐、卫先君,刑马压羊,盟曰:齐、卫后世无相攻伐,有相攻伐者,令其命如此。今君约天下之兵以攻齐,是足下倍先君盟约而欺孟尝君也。愿君勿以齐为心。君听臣则可;不听臣,若臣不肖也,臣辄以颈血湔足下衿。卫君乃止。

齐人闻之曰:孟尝君可语善为事矣,转祸为功。

 

  1. 译文

 

孟尝君门客之中,有个人十分爱慕孟尝君的夫人。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并说:食君之禄,却爱君之夫人,此人也太不够义气了,阁下何不杀了他?孟尝君说:悦人之貌,渐生爱心,此亦人之常情,你可不要再提此事啦。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来那个爱慕夫人的门客,对他说:你在我处时日也不算短了,一直未能为先生觅到好职位。小官职先生又会不屑一顾,田文又不敢委屈大才,恰好如今的卫君与田文是布衣之交,田文愿替先生准备车马钱币报效卫君。这个门客去到卫国以后,很受卫君的看重。

后来齐、卫两国关系一度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卫君极想纠集诸侯进攻齐国。这时那个门客站出来对卫君说:孟尝君不知道臣无德无能,把臣推荐于王。臣曾闻先王之事,过去齐、卫两国君王杀马宰羊,彼此立下盟约:齐、卫子孙,不得刀兵相向,若违背誓言出兵攻伐的,下场有如此马此羊!如今大王约集诸侯,准备进攻齐国,正是违背先君盟约,同时也欺骗了孟尝君。臣希望大王息怒,不要再计划伐齐的事了!大王听从臣的劝告也就罢了,如若不听,像臣这样不肖的,也会把自己颈项之血溅在您的衣襟之上!卫君于是打消了伐齐的念头

齐人听到这件事,都赞叹道:孟尝君真可谓善于待人处事,因此能够转危为安。

 

 

《齐三·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乃弗逐。

 

  1. 译文

 

孟尝君有个舍人,孟尝君不敬重他,想要赶他走。 鲁连对孟尝君说:猿猴离开树木居住在水上,那么它们就不如鱼鳖;经历险阻攀登危岩,那么千里马就不如狐狸。曹沫高举三尺长的宝剑劫持齐桓公,一军人马都不如他的威力;假如曹沫放下三尺长剑,而拿起锄草用具与农夫在田地中干活,那么他就赶不上农夫。因此做事舍其所长,用其所短,就是圣明的尧也有做不到的事情。如今让人干他不会干的,干不来就认为他不才;教人做他做不了的,做不来就认为他笨拙。笨拙的就斥退他,不才的就抛弃他,假使人人驱逐不能相处的人,将来又要互相伤害报仇,难道不是为世人立了一个戒条吗!孟尝君说:好。于是就不驱逐那个舍人了。

 

《齐三·孟尝君出行国至楚》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

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1. 译文

 

孟尝君出巡五国,到达楚国时,楚王要送给他一张用象牙制成的床。郢都一个以登徒为姓氏的人正好当班护送象牙床,可是他不愿意去,于是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与他商量此事。那人说:我是郢人登徒,如今我当班护送象牙床,以献薛公,可是那床价值千金,稍有损坏,即使卖掉了妻室儿女也赔不起。先生不如设法让我免掉这个差使,愿以先人宝剑为报。公孙戌不假思索,很痛快的答应了。

于是公孙戌往见孟尝君,说:贤公准备接受楚人馈送的象牙床吗?孟尝君点头言是。公孙戌劝他不要这样做。孟尝君向他询问其中的缘故。公孙戌说:五国之所以以相印授公,只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地有怜恤孤贫的美德,在诸侯中有存亡继绝的美名,五国君主这才以国事委公,这实在是仰慕您的仁义廉洁。况且您在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这样的重礼,巡行至其他小国,又拿什么样的礼物馈赠于您呢?所以臣希望您万不可受人之礼。孟尝君很爽快的答应了。

公孙戌快步退了出去,走到中门,孟尝君起了疑心,把他叫了回来:先生叫田文勿受象牙床之礼,这固然是一项很好的建议,但为何先生如此乐不可支呢?公孙戌见隐瞒不得,便婉言辩道:臣有三大喜事,外加更得一柄宝剑。孟尝君不解:先生此话怎讲?公孙戌说:贤公门下食客何止百人,却只有臣敢于进谏,此喜之一;谏而能听,此其二;谏而能止君之过,此其三。而为楚送象牙床的登徒,不愿意送床。他曾答应事成之后,送臣一柄先人宝剑。孟尝君没有恼怒,反有嘉许之色:先生接受宝剑了没有?公孙戌说:未得贤公许可,戌不敢接受馈赠。孟尝君催促他:赶快收下!因为这件事,孟尝君在门扇上写道:谁能传扬田文名声,而谏止田文犯过,即使私自在外获得珍宝,也可迅速来谏!

 

 

《齐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焉。及之皋黍、梁父之阴,则郄车而载耳。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

 

  1. 译文

 

淳子髡一天之内向齐宣王引荐七个人。齐宣王说:您过来,我听说千里之内有一位贤士,这贤土就是并肩而立了;百代之中如果出一个圣人,那就像接踵而至了。如今您一个早晨就引荐七位贤士,那贤土不也太多了吗?淳于髡说:不对。那翅膀相同的鸟类聚居在一起生活,足爪相同的兽类一起行走。如今若是到低湿的地方去采集柴葫、桔梗,那世世代代采下去也不能得到一两,到睾黍山、梁父山的北坡去采集,那就可以敞开车装载。世上万物各有其类,如今我淳于髡是贤士一类的人。君王向我寻求贤士,就譬如到黄河里去取水,在燧中取火。我将要再向君王引荐贤士,哪里只是七个人。

 

 

《齐三·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