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儒学院

幼学琼林 12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1. 挽歌”是对死人的哀悼,始于汉初田横之去世。
  2. 坟前的墓志记载死者的生平事略,由唐代傅奕始创。
  3. 生前预建的坟墓叫做“寿藏”。
  4. 死后才挖的坟墓叫做“佳城”。
  5. 坟墓又称“夜台”。
  6. 墓穴又名“窀穸”。
  7. 死者已埋葬叫安瘗玉树。
  8. 到坟前祭奠叫一束生刍。
  9. 天子诸侯宗庙之祭,四时名称不同,春祭名“禴”、夏祭称“禘”、秋祭叫“尝”、冬祭谓“烝”。
  10. 拿着杯子喝水时不禁悲从中来,因为母亲的气息还留在杯子上。
  11. 读父亲遗留下的书籍更增添忧伤,因为书中满是父亲的墨迹手印。
  12. 子羔悲悼逝去的双亲而泣血,子夏痛失爱子而哭瞎了眼睛。
  13. 王裒父亲死后,每当他读到《蓼莪》中的句子时,都要痛哭流涕,学生们不忍便不再去读这一首诗。
  14. 王修母亲死于社日,次年社日王修思母极为悲哀,邻里为之凄然便停止了这个祭祀。
  15. 树想静止而风并不停息,儿子想奉养父母而双亲则已谢世,皋鱼为此悲伤不已。
  16. 与其父母死后杀牛到坟前祭奠,不如当他们健在时以鸡猪之肉尽心奉养,这是曾子读丧礼时的感想。
  17. 所以为人子女的,应当想到木有本,水有源,不要忘记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
  18. 必须慎重地按照礼仪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恭敬地祭祀自己的祖先。

 

  1. 注释

 

  1. 调:调理、调养。
  2. 玉:珍重、爱护。
  3. 违和:不调和。
  4. 微恙:小毛病。
  5. 罹:遭遇。
  6. 实沈、台骀:传说中的参宿之神、汾水之神,能使人生病。
  7. 膏:指心下的部位。
  8. 肓:指膈上薄膜。膏肓谓病情险恶无法医治。
  9. 采薪之忧:《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朱熹集注:“采薪之忧,言病不能采薪。”意思是患病不能负薪。
  10. 河鱼之患:因为鱼腐烂是从内至外,故用河鱼之患指腹泻。
  11. 瘳:病愈。
  12. 病笃:病重。
  13. 疟不病君子:晋朝有一小儿的父亲得了疟疾,有人问他:“你父亲是有品德的君子,怎么会得疟疾呢?”小儿说:“正因为它是让君子患病,所以才叫疟疾。”
  14. 谢安梦鸡:晋代谢安梦见乘坐桓温的车子走了十六里,看见一只白鸡就停下来了。不知何意。后来谢安接替桓温任宰相,过了十六年忽然得病,谢安才悟到:“原来十六里意味着十六年,见到白鸡而停止,意味着酉年,我将一病不起了。”不久果然病死。
  15. 楚王吞蛭:楚王吃饭时吃出一条水蛭来,想吐掉又怕厨师因此获罪,就勉强吞进去而得病。令尹知道其中的缘由,就对楚王说:“大王有这样的德行,此病不会有什么伤害。”后来果然好了。
  16. 属纩:将新绵放在临死人的鼻下,检查是否断气。
  17. 易箦:换下竹席。
  18. 箓:簿籍。
  19. 丁忧:遭遇忧伤,指居丧。读礼《礼记》中载,死者未葬时读葬礼,既葬则读祭礼。
  20. 讣:报丧的文书。唁:慰问死者家属。
  21. 匍匐:爬行,指前往吊唁。
  22. 倚庐:古代在父母墓边搭小屋居住以守墓,称为倚庐。
  23. 寝苫枕块:古代礼教,子从父母之丧起至入葬期间,不能住寝室,要睡在草席上,以土块为枕。
  24. 正寝:正屋。
  25. 内寝:内室。古代男子将要死时,就移到正屋东首,以候气绝。如果是女子仍然躺在内室。
  26. 崩、薨、卒、不禄、死、殇:古代等级森严,不同的人死有不同说法。
  27. 孤子、哀子、孤哀子:分别为父丧、母丧、父母皆丧者的自称。
  28. 怙、恃:都是依赖的意思。
  29. 考:称已经死去的父亲。
  30. 妣:称已死去的母亲。
  31. 克媲父美:可以和父亲媲美。
  32. 泣血:极其悲痛而无声的哭泣。
  33. 稽颡:叩头。
  34. 小祥:父母死后周年的祭礼称小祥。
  35. 大祥:父母死后两周年的祭礼叫大祥。
  36. 衰:古代丧服,用粗麻布制成。丧服有五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按与死者的不同关系穿用。穿的时间也有长短,大功要穿九个月,小功要穿五个月,缌麻要穿三个月。
  37. 斩衰:不缝边的丧服。
  38. 齐衰:缝边的丧服。
  39. 缌麻:丧服名,用细麻布制成。
  40. 禫礼:指除去丧服的祭礼。
  41. 杖期:旧时服丧礼制,祖父母死了,嫡孙要服一年丧,手中拿着丧杖,称为杖期。
  42. 承重:长子死了,由嫡孙拿杖。
  43. 服丧,称为承重孙,即承担重任的意思。
  44. 明器:陪葬的器物。古代按照男主外,女主内的礼制,居父丧时,用粗糙的竹杖,居母丧时用桐木杖。
  45. 赙:以财物助人办丧事。
  46. 赗:助葬用的车马。
  47. 禭:给死者赠送衣被。
  48. 王含:通“唅”。含在死者口中的珠、玉、贝称。
  49. 绋:指引棺材入墓穴的绳子,送葬时帮助牵引灵柩。
  50. 輀:丧车。
  51. 牛眠地:晋陶侃遭父丧未葬,家中老牛也忽然不见了。有一老者告诉他:“前岗有一条牛睡在泥污中,以该地为葬地,将来必位极人臣。”
  52. 马鬣封:坟墓上封土的一种形状。
  53. 翁仲:传说秦代阮翁仲身高异于常人,始皇命他出征匈奴,死后铸铜像立于咸阳宫外。
  54. 铭旌:竖在枢前以表明死
  55. 职、姓名的旗幡。
  56. 挽歌:送葬时挽柩者所唱的哀歌。
  57. 寿藏:给活人修的坟。
  58. 夜台:指墓中昏暗如夜。
  59. 窀穸:墓穴。
  60. 瘗玉:死者已埋葬叫安瘗玉树。
  61. 束刍:将青草捆成束放在灵前。《后汉书·徐稚传》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62. 禴、禘、尝、烝:古代宗庙四时的祭名。
  63. 饮杯棬而抱痛,母之口泽如存:用母亲用过的杯子而心中悲痛,母亲口中的气息像还存在一样。棬,曲木制成的饮器。
  64. 王裒:晋代人王裒一读到怀念父母的《蓼莪》诗就悲痛欲绝,他的学生因此不再读这首诗。
  65. 停桑柘社:魏朝王修的母亲因为在社日那天去世,次年社日,邻里因为王修极为悲痛,就停止了社日活动。
  66. 皋鱼:齐国人,曾对孔子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儿子想赡养双亲已不在。”后来痛哭而死。
  67. 与其椎牛而祭墓:曾子曾说:“与其杀牛去祭祀,不如在亲人活着的时候用鸡猪好好供养。”

 

 

卷四·文事

 

  1.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德,学富五车。
  2. 《三坟》《五典》,乃三皇五帝之书;《八索》《九丘》,是八泽九州之志。
  3. 《书经》载上古唐虞三代之事,故曰尚书;《易经》乃姬周文王周公所系,故曰《周易》。
  4. 二戴曾删《礼记》,故曰《戴礼》;二毛曾注《诗经》,故曰《毛诗》。
  5. 孔子作《春秋》,因获麟而绝笔,故曰《麟经》。
  6. 荣于华衮,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铖,乃《春秋》一字之贬。
  7. 缣缃黄卷,总谓经书;雁帛鸾笺,通称简札。
  8. 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
  9. 雕虫小技,自谦文学之卑;倚马可待,羡人作文之速。
  10. 称人近来进德,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羡人学业精通,曰面璧九年,始有此神悟。
  11. 五凤楼手,称文字之精奇;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12. 誉才高,曰今之班马;羡诗工,曰压倒元白。
  13. 汉晁错多智,景帝号为智囊;高仁裕多诗,时人谓之诗窖。
  14. 骚客即是诗人,誉髦乃称美士。
  15. 自古诗称李杜,至今字仰钟王。
  16. 白雪阳春,是难和难赓之韵;青钱万选,乃屡试屡中之文。
  17. 惊神泣鬼,皆言词赋之雄豪;遏云绕梁,原是歌音之嘹喨。
  18. 涉猎不精,是多学之弊;咿唔呫毕,皆读书之声。
  19. 连篇累牍,总说多文;寸楮尺素,通称简札。
  20. 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因文得钱,乃曰稽古之力。
  21. 文章全美,曰文不加点;文章奇异,曰机杼一家。
  22. 应试无文,谓之曳白;书成绣梓,谓之杀青。
  23. 袜线之才,自谦才短;记问之学,自愧学肤。
  24. 裁诗曰推敲,旷学曰作辍。
  25. 文章浮薄,何殊月露风云;典籍储藏,皆在兰台石室。
  26. 秦始皇无道,焚书坑儒;唐太完好文,开科取士。
  27. 花样不同,乃谓文章之异;燎草塞责,不求辞语之精。
  28. 邪说曰异端,又曰左道;读书曰肄业,又曰藏修。
  29. 作文曰染翰操觚,从师曰执经问难。
  30. 求作文,曰乞挥如椽笔;羡高文,曰才是大方家。
  31. 竞尚佳章,曰洛阳纸贵;不嫌问难,曰明镜不疲。
  32. 称人书架曰邺架,称人嗜学曰书淫。
  33. 白居易生七月,便识之无二字;唐李贺才七岁,作高轩过一篇。
  34. 开卷有益,宋太宗之要语;不学无术,汉霍光之为人。
  35. 汉刘向校书于天禄,太乙燃藜;赵匡胤代位于后周,陶谷出诏。
  36. 江淹梦笔生花,文思大进;扬雄梦吐白凤,词赋愈奇。
  37. 李守素通姓氏之学,敬宗名为人物志;虞世南晰古今之理,太宗号为行秘书。
  38. 茹古含今,皆言学博;咀英嚼华,总曰文新。
  39. 文望尊隆,韩退之若泰山北斗;涵养纯粹,程明道如良玉精金。
  40. 李白才离,咳唾随风生珠玉;孙绰词丽,诗赋掷地作金声。

 

  1. 译文

 

  1. 才华横溢的士人才储八斗,学识广博的儒士学富五车。
  2. 三坟五典是记载三皇五帝事迹的历史书。
  3. 八索九丘是描写八泽九州的地理志。
  4. 尚书上记载的是上古时期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政事。
  5. 周易由周文王、周公所编纂,是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的精心杰作。
  6. 戴德、戴圣删减礼记,所以礼记叫做载礼。
  7. 毛亨、毛苌曾经注解经,故而诗经又名毛诗。
  8. 孔子修春秋,至鲁哀公十四年因捕获麒麟而停笔,因此春秋别名麒经。
  9. 太公谈论韬略都是借着虎豹来命那篇章之名。
  10. 《春秋》上一个字的褒扬,如同华衮的荣耀。
  11. 《春秋》上一个字的贬斥,如同斧钺的严厉。
  12. 缣缃和黄卷都是经书的总称。雁帛和鸾笺皆为书信的别名。
  13. 锦心绣口是用来形容李白的诗文,词藻华丽文思优美。
  14. 画银钩用来比喻王羲之的书法笔力刚健,生动圆润。
  15. 像雕虫般的小技自谦艺学的太卑。
  16. 有倚马一样的大才,是称羡别人写作神速。
  17. 赞扬别人进步神速就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8. 称赞别人学业精通,谓面壁九年才能有这样的神悟。
  19. 造五凤楼是赞他文字的精奇,七步成章是颂扬他才思敏捷七步成诗。
  20. 称誉人家才学高尚,便说是当代的班固、司马迁。
  21. 称羡别人善于写诗,说可以压倒元稹、白居易。
  22. 汉代晁错很有智慧,汉景帝称他为智囊。
  23. 王仁裕着诗万篇,时人称他为诗窖。
  24. 骚客是诗人。
  25. 誉髦是俊士的美名。
  26. 自古以来论诗者推崇李白、杜甫。
  27. 迄今为止书法界最敬仰的是钟繇、王羲之。
  28. 阳春白雪的曲调都是最难以和唱的,也最难以接续的高雅之曲;
  29. 万选青钱的高才,是形容屡试屡中的好文章。
  30. 诗文词赋雄健豪放,鬼神也为之震惊。
  31. 歌声优美嘹亮使人难忘,连天上的云都停驻聆听。
  32. 涉猎广泛不求精深是学习者的弊病,终日咿唔不肯休息,是勤苦诵读的工夫。
  33. 一篇接一篇的书牍一大堆,是形容多文的样子。
  34. 一寸宽的纸,一尺长的素,都是说的信札。
  35. 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为润笔。
  36. 因为教书而得到粮食称之为舌耕。
  37. 文思敏捷一气呵成,无须修改谓之文不加点,这样的文章新奇,有自己的特色风格称为机杼一家。字句没有空设,要使命意遣词,能够扫尽虚浮都从百炼。
  38. 自谦才华不足谓之袜线线之才,自惭学浅,只有书本知识而无见解称记问之学。
  39. 参加考试的人,做不出文章而交白卷,叫做曳白。
  40. 著作完成之后,镌刻在梓木上,叫做杀青。
  41. 斟酌字句反复考虑叫做推敲,剪裁诗章的苦处,费心于文字的推敲。
  42. 荒废学业的弊病,是在于不时作辍。
  43. 文章浮浅言之无物,如同月露风云。
  44. 古代典籍图书的储藏,都在兰台石室。
  45. 秦始皇暴虐无道,焚烧书籍,活埋书生。
  46. 唐太宗网罗人才开科取士。
  47. 依着旧样画出葫芦,是说人作文章只知抄袭不会创作。草率马虎语辞不求精详。
  48. 奸邪的论说,叫做异端,又叫旁门左道;
  49. 读书学习,叫做肄业,又叫藏修。
  50. 古代没有纸,就在四棱木板上写字,所以作文称为染翰操觚;
  51. 拜师学习,是求教学问,所以叫做执经问难。
  52. 请人写文章说乞挥如椽笔,称赞别人文章高妙说这才是大方家。
  53. 文章得到大家推崇广泛流传称为洛阳纸贵。
  54. 有学问的人不嫌别人请教多称为明镜不疲。
  55. 唐代李泌封邺侯藏书丰富,后来称赞他人书多便说邺架,嗜书成癖好学不倦的人便称为书淫。
  56. 白居易出生才七个月,便认识了之、无这两个字。
  57. 李贺七岁就有文名,作了高轩过这一篇文章。
  58. 只要开卷就有益处,是宋太宗身体力行的话,不知学习没有道术,是班固对霍光的评语。
  59. 汉代的刘向,在天禄阁校正五经,元宵这一天,遇见一位老人,自称是太乙星精,手执青藜杖,为他点燃明亮的火焰;
  60. 赵匡胤代替后周做皇帝,是在陈桥兵变时,有个翰林学士陶谷,代替后周皇帝拟成禅位诏书。从袖里捧出。

 

 

卷四·科第

 

  1. 士人入学曰游泮,又曰采芹;士人登科曰释褐,又曰得隽。
  2. 宾兴即大比之年,贤书乃试录之号。
  3. 鹿鸣宴,款文榜之贤;鹰扬宴,待武科之士。
  4. 文章入式,有朱衣以点头;经术既明,取青紫如拾芥。
  5. 其家初中,谓之破天荒;士人超拔,谓之出头地。
  6. 中状元,曰独占鳌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
  7. 琼林赐宴,宋太宗之伊始;临轩问策,宋神宗之开端。
  8. 同榜之人,皆是同年;取中之官,谓之座主。
  9. 应试见遗,谓之龙门点额;进士及第,谓之雁塔题名。
  10. 贺登科,曰荣膺鹗荐;入贡院,曰鏖战棘闱。
  11. 金殿唱名曰传胪,乡会放榜曰撤棘。
  12. 攀仙桂,步青云,皆言荣发;孙山外,红勒帛,总是无名。
  13. 英雄入吾彀,唐太宗喜得佳士;桃李属春官,刘禹锡贺得门生。
  14. 薪,采也,槱,积也,美文王作人之诗,故考士谓之薪槱之典。
  15. 汇,类也,征,进也,是连类同进之象,故进贤谓之汇征之途。
  16. 赚了英雄,慰人下第;傍人门户,怜士无依。
  17. 虽然有志者事竟成,伫看荣华之日;成丹者火候到,何惜烹炼之功。

 

  1. 译文

 

  1. 书生中了秀才,入学读书叫做“游泮”,又叫做“采芹”。
  2. 士人应考登了进士科,可以脱去布衣换上官服称为“释褐”,又叫“得隽”。
  3. 三年一次考举人的乡试,称“大比之年”,又称为“宾兴”。
  4. 贤书”是乡试取中者的名单。
  5. 鹿鸣宴”是款待文进士的宴会。
  6. 鹰扬宴”是款待武进士的宴会。
  7. 文章符合要求被选中,有朱衣老人在暗中示意。
  8. 经书弄明白了,获取官职就像拾取芥子一样容易。
  9. 某地第一次有人考中进士称“破天荒”。
  10. 读书人出类拔萃称“出头地”。
  11. 考中状元叫“独占鳌头”。
  12. 考中解元称“名魁虎榜”。
  13. 在琼林苑赐宴新考中的进士,这是从宋太宗才开始有的。
  14. 亲临殿前提问应试的新进士是从宋神宗才开始的。
  15. 同榜取中之人互称为“同年”。
  16. 进士举人称自己的主考官为“座主”。
  17. 应试没有取中,如同鲤鱼没有跳过龙门,触额而返,故称为“龙门点额”。
  18. 唐代进士及第后,把姓名写在慈恩寺雁塔上,后人便称登科为“雁塔题名”。
  19. 祝贺别人考中登科,叫“荣膺鹗荐”。
  20. 考场如战场,所以进贡院应试,谓之“鏖战棘闱”。
  21. 殿试后金銮殿上传唱新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叫做“传胪”。
  22. 乡试会试到发榜期叫做“撤棘”。
  23. 攀仙桂”、“步青云”都是进士及第,荣耀发达的代称。
  24. 孙山外”、“红勒帛”都是说榜上无名、没有考取的婉转之辞。
  25. 唐太宗看到新进士感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26. 满城都是桃李,是刘禹锡道贺礼部侍郎选拔了一批新门生。
  27. 经》以采伐积聚木柴以备燃烧来比喻赞美周文王培育人才,因此后世称以考试选拔人才叫做“薪槱之典”。《易经》泰卦说:“以其汇,征吉。”讲的就是连类同进的卦象,后把举荐人才称“汇征之途”。
  28. 赚了英雄”是对落第人的安慰。
  29. 傍人门户”是对读书人无依无靠的怜惜之词。
  30. 虽然这样,但是有志者事竟成,终有荣华富贵的日子。
  31. 火候到了仙丹自然就能炼成,千万不能吝惜修炼的功夫。

 

  1. 注释

 

  1. 泮:指学校。《诗经》中有“畏乐沣水,薄采其芹”。
  2. 释褐:脱去粗布制的衣服,即进士及第授官。
  3. 得隽:应试及第。
  4. 宾兴:《周礼》中指选择贤能的人。
  5. 贤书:乃登录贤才的书簿。
  6. 鹿鸣:《诗经》中宴请宾客的篇名,后指皇帝招待录取者的宴会。
  7. 鹰扬:《诗经》曾用来赞颂吕尚的气度,意为如鹰之飞扬,指武科乡试后的宴会。
  8. 朱衣以点头:欧阳修作贡举考官,阅卷时,觉得有红衣老人在旁边点头,文章就合格,于是写诗云:“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暗点头。”
  9. 取青紫如拾芥:穿上青紫色的官服就像拾取芥草一样容易。
  10. 破天荒:唐代荆州每年解送的举人,都不及第,当时人称作是“天荒”。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终于有个叫刘锐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
  11. 出头地:原是欧阳修赏识苏轼的才华所说的话,意思是苏轼将要超过自己。
  12. 独占鳌头:进士觐见皇帝,状元正好站在雕刻着巨鳌的地方。
  13. 魁虎榜:唐代欧阳詹与韩愈同榜中进士,人称魁虎榜。
  14. 琼林赐宴:从宋太宗开始在琼林苑宴请进士。
  15. 临轩问策:皇帝亲自策问考试。
  16. 同年:科举考试中同年入考并在同一榜上录取的人。
  17. 座主:进士对主考官的称呼。
  18. 龙门点额:传说黄河的鲤鱼到三月则渡龙门,得渡的化为龙,否则点额而还。后因以“龙门点额”喻指仕路失意或科场落第。
  19. 雁塔题名:唐代自中宗神龙年间以后,举子进士及第,朝廷宴罢,皆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
  20. 鹗荐:汉代孔融曾向皇帝推荐祢衡,称赞他为鹗鸟。
  21. 棘闱:古代考试时,有时用棘木将考场围起,故称棘闱。
  22. 传胪:科举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唱名叫传胪。
  23. 撤棘:撤除考场四周的围棘,即考试结束。
  24. 攀仙桂:仙桂,神话传说月中的桂树,指科举登科。
  25. 步青云:青云,指高官厚禄,借指科举中试。
  26. 孙山外:苏州滑稽才子孙山和同乡之子一同去参加考试,乡人之子落选。回家后,乡人问孙山其子考得如何,他说:“解名尽处(谓榜末最后一名)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27. 红勒帛:宋代刘几写文章常说过头话,欧阳修十分厌恶,用红笔将其文章打一个大横杠,全部抹掉。后因称用红笔涂抹文章为红勒帛。
  28. 英雄入吾彀: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唐太宗于贞观初发榜日,曾经登上端门,看到新进士一个个从榜下走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进入弓箭射及范围之内。后以“英雄入吾彀”指人才被笼络网罗。
  29. 桃春官:唐代刘禹锡曾写“满城桃李属春官”的诗句庆贺得到门生。
  30. 赚了英雄,慰人下第:是安慰士人落第的话。唐代曾有人作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傍人门户:投靠权贵,不能自立。

 

 

卷四·制作

 

  1. 上古结绳记事,苍颉制字代绳。
  2. 龙马负图,伏羲因画八卦;洛龟呈瑞,大禹因列九畴。
  3. 历日是神农所为,甲子乃大桡所作。
  4. 算数作于隶首,律吕造自伶伦。
  5. 甲胄舟车,系轩辕之创始;权量衡度,亦轩辕之立规。
  6. 伏羲氏造网罟,教佃渔以赡民用;唐太宗造册籍,编里甲以税田粮。
  7. 兴贸易,制耒耜,皆由炎帝;造琴瑟,教嫁娶,乃是伏羲。
  8. 冠冕衣裳,至黄帝而始备;桑麻蚕绩,自元妃而始兴。
  9. 神农尝百草,医药有方;后稷播百谷,粒食攸赖。
  10. 燧人氏钻木取火,烹饪初兴;有巢氏构木为巢,宫室始创。
  11. 夏禹欲通神祗,因铸镛钟于郊庙;汉明尊崇佛教,始立寺观于中朝。
  12. 周公作指南车,罗盘是其遗制;钱乐作浑天仪,历家始有所宗。
  13. 育王得疾,因造无量宝塔;秦政防胡,特筑万里长城。
  14. 叔孙通制立朝仪,魏曹丕秩序官品。
  15. 周公独制礼乐,萧何造立律条。
  16. 尧帝作围棋,以教丹朱;武王作象棋,以象战斗。
  17. 文章取士,兴于赵宋;应制以诗,起于李唐。
  18. 梨园子弟,乃唐明皇作始;《资治通鉴》,乃司马光所编。
  19. 笔乃蒙恬所造,纸乃蔡伦所为。
  20. 凡今人之利用,皆古圣之前民。

 

  1. 译文

 

  1. 上古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在绳子上打各种绳结,以记载事件。
  2. 到黄帝时史官仓颉才创造出文字,这时候才开始有了文字的记载。
  3. 伏羲时有龙马背负太极图自黄河中浮出来,伏羲依据图上的阴阳点画成八卦,
  4. 大禹治平洪水,洛水中出现了神龟,是吉祥的征兆,大禹按照龟背上的文字,列出洪水范九畴。
  5. 历法节气是神农所创。
  6. 大挠以十天干配上十二地支,造为甲子。
  7. 算书由隶首所作。
  8. 音乐律吕是伶伦所造。
  9. 甲胄舟车创始于黄帝。
  10. 权量衡度也是由黄帝首立规模。
  11. 伏羲氏造了纲罟,教导民众打猎捕鱼。
  12. 少昊氏作成弧矢,是用他来攻战征伐,制出耒耜来做农器,兴起陶冶来做器皿,创始的都是炎帝。
  13. 造出琴瑟来调五音,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创始的就是伏羲。
  14. 冠冕衣裳创自虞舜,至黄帝时才趋完备。
  15. 采桑养蚕是黄帝元妃嫘祖所发明。
  16. 神农尝百草,察其药性辨其配伍,始有医药医方。
  17. 后稷教民众种五谷,粮食依靠此而来。
  18. 燧人氏钻木取火,烹饪的方法自此才开始,有了有巢氏的构木为巢,宫室的制度从此创立。
  19. 夏禹想与天地神灵沟通,因而铸镛钟置放于郊庙中,共铸了九鼎象征九州的情形。
  20. 汉明帝尊崇佛教,派人去印度求佛经,在中国大兴土木兴建佛寺。
  21. 周公发明了指南车,地理师使用的罗盘是其遗制。
  22. 钱乐铸浑天仪,以此察看天象,历法才有了依据。
  23. 阿育王因得病,搜罗佛舍利,在一天一夜造成了无量塔。
  24. 秦始皇为了防止胡人入侵,特意修筑了万里长城。
  25. 周公开始制礼作乐,萧何制立千载通行的律令。
  26. 汉朝初建叔孙通制定朝仪,定出百官朝见的礼仪。
  27. 魏曹丕定九品中正法,确定了选拔才士任官的等次。
  28. 围棋和象棋用途各有不同,围棋可使人收束身心,象棋象征两军对垒退攻守以演习作战。
  29. 赋选人才是唐朝的盛典。
  30. 用文章策论取士始于宋神宗,是宋朝的成规。
  31.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所编纂。
  32. 唐明皇精通音律,选宫女乐士在梨园教授,梨园遂成为艺人的别称。
  33. 毛笔由蒙恬所造,纸系蔡伦所制,这些都是文房中的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