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培训学院

选择与决策 2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有现象,是指人的更高要求的现象,这种现象或者是人们美好的追求,或者是其他国家、社会、地区已达到的现象,或者是标准规定。实际现象是指现实的现象。应有现象同实际现象之间通过对比找出了差距。而缩短差距,消除差距就是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

2、紧迫原则:

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差距问题,是紧迫性的问题,这个紧迫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现在就要解决的问题,说它的重要性。二是现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说它的机遇性。如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是落后了,落后就是差距。解决这个差距就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紧迫的任务,而且要抓住现在机遇,不能坐失良机。

3、力及原则:

决策目标应具有实现的可能,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充分利用客观可能性,两者结合下能实现的目标,有其可行性、可能性。

4、弹性原则:

决策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有伸缩的余地。在顺利进行中,情况越来越好,可以提前或超额完成目标,应有准备。同样,在不顺利中进行,或出现了意外,而使目标难以如期实现的就要留有余地。

5、瞄准原则:

案必须瞄准目标、准确度越高越好,不能南辕北辙。瞄不目标的方案是无意义的方案。

6、差异原则:

几个备选方,在路线、途径、方法、措施上有明显的差异,有差异才选择性,雷同就无法选择。

7、时机原则:

在信息充分,根据充分、论证充分的基础上及时选定方案、当断必断、不能贻误时机。

8、排斥原则:

应在不同的方案、排斥的意见中充分听取作出抉择。

9、追踪原则:

决策实施后要随时检查验证,不能认为一经决策就放手不管。

10、反馈原则:

实施决策过程中的进展情况,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回决策者,以便掌握情况,对新出现问题作出对策。

 

(三)决策原则的基本原则

1、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就是研究经济决策所花的代价和取得收益的关系,研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决策者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且要把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较小的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取得最大的成果。如果一项决策所花的代价大于所得,那么这项决策是不科学的。

2、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手段,寻找能达到决策目标的一切方案,并分析这些方案的利弊,以便最后抉择。可行性分析是可行性原则的外在表现,是决策活动的重要环节。只有经过可行性分析论证后选定的决策方案,才是有较大的把握实现的方案。掌握可行性原则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制约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决策本身目标系统的制约。可行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就是在考虑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性、选优性、合法性的研究分析。全面性指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全面系统地研究、分析决策目标和决策方案,力求完整无缺,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方案。全面性分析要求决策时,必须有多方位思考和比较的余地,全面地考虑和权衡各种得失利弊,全面地把握各种备选方案,既要考虑需要,又要考虑可能;既要考虑到有利因素和成功的机会,又要考虑到不利因素和失败的风险。选优性指决策必须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不同方案中,通过广泛调查,反复对比和全面分析,科学论证后选出最优方案作为对策。这里的“优”主要表现为效益大和效率高。合法性指任何决策总是在一定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须具有法律上的可行性。决策的内容要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并且决策要经过一定的合法的组织程序和审批手续。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一系列决策原则的综合体现。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兴起,为决策从经验到科学创造了条件,领导者的决策活动产生了质的飞跃。决策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1)决策思想科学化;2)决策体制科学化;3)决策程序科学化;4)决策方法科学化。科学性原则的这几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只有树立科学的决策思想,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整个决策才可能是科学的;否则,就不能称为科学决策。

4、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指决策者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调动决策参与者、甚至包括决策执行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决策活动,并善于集中和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进行决策。

5、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也称为系统性原则,它要求把决策对象视为一个整体或系统,以整体或系统目标的优化为准绳,协调整体或系统中各部分或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整体或系统完整和平衡。因此,在决策时,应该将各个部分或小系统的特性放到整体或大系统中去权衡,以整体或系统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部分或小系统的目标。

6、预测性原则

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预测是由过去和现在的已知,运用各种知识和科学手段来推知未来的未知。科学决策,必须用科学的预见来克服没有科学根据的主观臆测,防止盲目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对未来后果判断的正确程度,不知道行动后果如何,常常造成决策失误。所以决策必须遵循预测性原则。

 

十三、《决策能力》

 

一种领导能力,在重大问题面前,能够保持冷静,思维缜密地考虑问题,做出果断而准确的判断。

识别和理解问题和机遇,比较不同来源的数据,运用有效的方法来选择行动方针或发展适当方法,采取行动来应对现有的现实、限制和可能的结果。

 

(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决策能力主要由这样几个方面构成:

1、开放的提炼能力

开放的提炼能力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以开放的态度,准确和迅速地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的能力。包括两个基本要素:

第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及态度获取尽可能广泛的决策方案,特别是不要局限于传统的解决办法之中。要善于"借外脑" 来帮助判定决策方案。

第二、对各种决策方案要进行提炼,以把握各种方案的本质和核心,正确地评估每个方案的条件及效果,分析各个方案实施的可能性。

2、准确的预测能力

决策与预测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具备卓越的决策能力,首先应具备准确的预测能力。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是预测的延续,正确的决策必须要有准确的预测,如果没有准确的预测,将会导致决策失误。预测的目的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的资料、信息和数据,在正确预测的基础上,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满意方案。

3、准确的决断能力

准确的决断能力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能从众多的决策方案中选取满意方案的能力,以及危机时刻或紧要关头当机立断的决断能力。这种能力是经营管理人才进行科学决策的关键能力,误选、漏选会使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或使企业与成功失之交臂。对此,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必须把握以下几个主要标准:

(1)所取方案实施的条件要具备。若条件不具备,则要弄清获得该条件的代价是什么。

(2)所取方案要与企业的宗旨和决策目标相符。若不符则不可取。

(3)所取方案是要能被决策方案的受益人及相关利益人所接受。

(4)所取方案要能被决策方案的执行者所接受。

好的决策方案只有执行和实施后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因此要注意决策方案的可接受性。五是正确评估决策方案的风险。有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选取决策方案时只看到"乐观"的一面,而没有考虑环境的可能变化,这种"乐观"情绪往往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二)培养决策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克服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常常受到群体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的左右。从众行为者的意识深处考虑的是自己的行为能否为大众所接受,追寻的是一种安全感。从众行为者认为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是正确的时候,就会表现出遵从;当他认为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并不合适,而自己又没有勇气反抗时,就会被动地表现为依从。从众心理重的人容易接受暗示,他们依赖性强,无主见,人云亦云,容易迷信权威和名人,常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决策能力强的人,能摆脱从众心理的束缚,作到思想解放、冲破世俗,不拘常规、大胆探索,因此他们能独具慧眼,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问题,捕捉到更多的成才机遇。

2、增强自信心

拥有自信心是具有决策能力者明显的心理特征。没有自信就没有决策。增强自信心首先要有迎难而上的胆量。温斯顿·邱吉尔就说过:"一个人绝对不可在遇到危险的威胁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只会使危险加倍。但是如果立刻面对它毫不退缩,危险便会减半。决不要逃避任何事物,决不!"其次要变被动思维为积极思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平时善动脑筋,关键时自然敢作决定。再次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跳出个人的小天地,如此你的自信才能坚实可靠。另外平时交往注意选择那些有自信心、敢作敢为的人,时间长了,看得多了,你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3、决策勿求十全十美,注意把握大局

做事务求十全十美,不想有任何挫折或失误,那只能作茧自缚。如能识大体,把握大局,权衡出利弊得失,当机立断,才能尽快达到自己理想目标。持之以恒,你的决策能力和水平就会很快提高。

 

(三)提高决策能力的七条途径

途径一:从博学中提高决策的预见能力

一般来说,决策的预见能力分为五个方面:

1、敏感能力:

凭借对事物表象某种特有的直觉,判断事物未来的走向,这种预见性往往一时找不到事物的理性和客观论证,难以使外人理解和接收;

2、综合能力:

就是透过众多繁杂的现象,挖出有价值的第一手客观材料,并按一定的线索或科学原则,对材料进行综合归纳处理,为决策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分析能力:

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对事物作辩证的分析,从中发现其他相关因素和潜在的系列信息,逐步理顺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找出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症结;

4、推导能力:

按照有关的逻辑关系及事物运作的内在规律,探索客观物质变化的新动向或新规律,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以此提高决策的价值和可行性;

5、自信能力:

决策者对自己所作出的任何一项预测预见,必须有充分的自信力,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要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工作负责。

古往今来,大凡伟大的决策者,都具有"先知先觉"意识,都能高瞻远瞩,洞察秋毫,这与他们深厚的理论素养分不开。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他们为人类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制定的一系列决策,无不体现超凡的预见能力,无不打上科学理论的烙印。

企业领导者要提高决策预见能力,首先必须加强理论修养。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善于辩证地看待、分析、处理问题;

2、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熟悉中国的具体国情,努力使企业决策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气候结合起来;

3、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现代企业制度知识,了解市场行情和改革的方向,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性;

4、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懂得运用先进的决策技术和手段,为企业高效决策服务;

5、要学习专业技能及相关业务知识,努力成为专业决策的行家里手。

途径二:从实践中提高决策的应变能力

世界上的事物复杂多变,人们的第一次决策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不可能绝对准确,还必须接收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修正、完善,此谓决策的应变性。

实践中的决策应变能力有四:

1、监测能力:

即对决策小范围内的试点、事态的发展以及时势变化的关注程度;

2、反馈能力:

主要是看决策者对决策实施后带来的系列连锁反应以及周边信息的掌握程度;

3、反思能力:

也就是对决策的实践检验能力,能否对实践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做到举一反三,并查找决策中的漏洞;

4、对策能力:

决策能否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新情况,主要看对策的准确性和力度。

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肯定要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不仅要有敏锐的预见能力,而且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

1、要适应企业改革的需要,打破陈规,转变观念,敢闯、敢干、敢冒,使企业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2、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树立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练就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增强市场应变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要适应企业稳定的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决策头脑,慎重对待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利益问题,以大局为重,对不合时宜、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必须立即纠正或终止,使企业保持一个安定团结的健康环境;

4、要适应改进工作的需要,坚持调查研究,一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途径三:从思想上提高决策的冒险能力

一个善于决策的人,不是对事情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再去决策。决策总带有一定风险,事情都清楚了才去"决策",算不上决策。要知道,条件完全具备之际,往往是最佳的机会消失之时,一味追求完善,就会坐失良机。一般来说,只要有60%以上的把握就应当敢于决策,应当有信心去行动。从一定意义上讲,风险和收益的大小是成正比的,风险大,成功了,得到的利益也越大,收益就是对人们所承担风险的补偿。一点风险都不敢冒的决策,绝不能算高明的、卓有成效的决策。

从思想上讲,决策的冒险性绝不是盲目冒险,而是一种科学的勇敢行为,它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倡的"敢闯、敢干、敢冒"的精神。具体内容有四:

1、探险能力:

敢于对恶劣的客观环境,潜伏的各种利害因素以及前人尚未涉猎的区域挑战;

2、料险能力:

对所掌握的风险材料或情况进行科学分析、预测,便于了解更多的可测分险和有防分险,力争把决策范围内的分险降到最低程度;

3、策险能力:

就是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前提下,所制定的决策有驾驭风险的力度;

4、抗险能力:

风险决策的实施,就是人们与客观环境的争斗,结果如何,取决于决策的实际抗险水平。

实际生活中,制定风险决策必须注意六个问题:

1、要克服"楚霸王式"的匹夫之勇,凡事不能蛮干,要讲方式方法,讲运筹,讲谋略;

2、要克服精神冲动,感情用事,失去理智;

3、要克服个人功利思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搞个人英雄主义;

4、要克服不自量力,好高骛远,贪大求洋的思想;

5、要克服脱离现实,不讲客观条件的作法;

6、要克服不负责任,轻举妄动的行为。

途径四:从心理上提高决策的承受能力

决策需要承担风险,决策就是对决策者心理素质的全面考验。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决策是不成熟的决策,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决策者是不称职的决策者。

决策者必须具备的心理承受能力大致有五:

1、自强能力:

决策受到外来因素的挑战或抑制,不甘自弱,勇于进取;

2、自越能力:

不满足现状,敢向自己挑战,敢于自我否定,向更高层次、更高目标奋斗;

3、自若能力:

就是要处变不惊,镇定、自然,不为外界的影响而动摇;

4、自调能力:

当决策环境及内容发生变化,或者决策方案与现实出现反差,决策者主动、冷静地反思自我,洞察决策中潜在的隐忧,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5、自诊能力:

当决策者情绪低落或决策行为极度受挫,决策者能理智地进行自我诊断、控制。那么,企业领导者怎样提高决策心理承受能力呢?

1、要加强决策熏陶,多看一些成功决策者的人物传记,学习他人驾御风险的经验;

2、要加强心理考验,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培养吃苦精神;

3、要胸怀开阔,少计较名利,树立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4、要未雨绸缪,超前做好决策的各项准备工作,使自己时刻处于决策的主动地位。

途径五:从思维上提高决策的创造能力

思维反映到决策活动中就是思路,"脑中有思路,脚下有出路",这就是思路给决策者带来的奇妙效应。眼下,不少企业严重亏损,市场经营举步维艰,可以说,思路不开阔,缺乏创造能力,乃是问题的症结与核心。倘若决策者的"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换个脑筋看问题,变个方法解决问题,则效果就会大相径庭。红豆制衣俏销东瀛,源于千古绝唱红豆诗,发了"情财";杭州金龙商厦推出"十点利"销售法,精于利人利己,薄利不薄。这些决策者都显示出了非凡的思维创造力,达到了匠心独运,出奇制胜的效果。

企业领导者要提高决策创造能力,首先必须加强思想修养。

1、要养成思考设疑的习惯: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每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考虑这样处理还会出现什么问题,然后从实际出发逐一加以解决。能够经常做到思考设疑,不但会防止决策工作中的简单粗率,而且,长此以往会渐渐发出创造力。

2、要有明确的决策目标:这样领导者就会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决策目标上,创造性也就寓在其中了。

3、要善于利用综合知识,利用类比思维,把相关学科及各知识、技术领域中的规律性内容和具有启发性的同类客观行为借鉴到决策中来,综合处理,演绎推理,使决策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4、要敢做那些表面看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无中生有",爆发奇怪的创造力,使思维优势在决策的空白地带充分体现出来。

途径六:从信息上提高决策的竞争能力

如今是信息时代,谁能掌握更多的信息,谁能更好、更快地利用信息,谁就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实践证明,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获得新生,也可以使一个较好的企业"更上一层楼"。更为重要的是,一些重要的综合信息甚至还能够孕育、产生出一系列搞活经济的新政策、新举措。

在商战中,有人提出"信息+决策=财富",这不无道理。然而,要使好信息真正变为财富,还需要科学的决策来作保证。

企业领导者如何从信息上提高决策的竞争能力呢?

1、要充分认识信息工作在科学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强烈的信息工作意识,能够独具慧眼,从一般性信息中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使用价值,把共享的信息转化为独家享用的特有信息,使自己的经营决策有惊人的独到之处。

2、要切实改变目前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信息情报网络不健全,信息工作人员少、素质低的现状,加紧完善信息基础工作,建立厂部、车间和班组三级信息网络。

3、要扩大信息渠道,改进信息处理手段,建立规范的信息收集、整理、储存、运用、反馈制度,加快信息处理手段的自动化建设,提高信息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4、要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掌握消费心理、消费趋势及消费能力,收集信息广、快、精、准。

5、要提高对信息的独立思考、接收处理的能力,以最佳的应变性对待外界事物发出的各种信息,进而区别事物的不同属性,并把信息及时反馈到供产销各个环节。

6、要注意信息延伸,通过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深加工,分析预测随之经营的产品的未来前途即发展趋势,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要有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果敢的决策魄力,善于开发信息的潜在价值,一旦发现机遇,就立刻抓住,抢先做出正确的决策,开发隐形市场。

8、要重视政治、政策信息,深入研究各种政策、法规,用足、用活现有政策,保证决策符合国家大的政策方向。

途径七:从群体上提高决策的参与能力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决策绝不能搞"一言堂"。因为,一个人或"小集体"的力量毕竟有限。要尽可能避免决策失误、失机,就要建立民主科学决策制度。而实现决策民主化,即提高全员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则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世界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有句名言:"用集体智慧创造未来。"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创造的主体。实践也一再证明,凡是经过群众充分讨论而做出的决策,总是比较完善和稳妥的。

从决策上讲,职工群众的参与能力有五:

1、自主能力:

能够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强烈的个人主见参与决策讨论;

2、建议能力:

能够根据决策要求,从不同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改进决策;

3、监督能力:

能够对企业领导者的决策进行民主监督;

4、评议能力:

能够民主评估企业决策;

5、执行能力:

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完善决策。

提高职工群众参与决策的能力,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立足企业,眼睛向内,发挥"集体诸葛"的作用,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

2、决策时要遵循民主的原则、科学的原则,真正维护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发掘职工的智慧,使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

3、要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大胆探索一些民主决策的办法,切实保证民主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四)如何提高决策能力

优秀的企业领导和组织机构都会对下属进行充分授权,给予他们作出决策和采取行动的自由,但是,多数人在面临决策的关键时刻都觉得很为难。试一下下面的方法,可能有助于决策能力的提高:

1、养成作决策的习惯

决策需要承担风险,开始决策时难免作出错误的选择,但是,只要在51%的时间里判断正确就总比无所事事强得多。要养成思考设疑的习惯,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每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考虑这样处理还会出现什么问题,然后从实际出发逐一加以解决。能够经常做到思考设疑,不但会防止决策工作中的简单粗率,而且,长此以往会渐渐激发出创造力。通过多次实践会提高判断力,提高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最终使绝大部分时间里所作的决策准确无误。

2、尽快获取最佳信息材料

如果指望在获得足够多的信息量后才作决策,那么就只能是无限期的“守株待兔”。要善于搜集相关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评价。做决策时只需要依据那些最精练、最有用的信息。

3、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不同方案供选择

不要期望能够找到“最优”方法。只需尽你所能,多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依其价值进行排序,从中选择尽可能好的方案。

4、利弊权衡法

可以把各种方案的利弊写在纸上,有利因素列在纸的左边,所有不利的因素列在右边,用这种方法比较利弊得失,简单明了,非常便于作出决策。

5、规定做出决策的最后期限

把问题的核心部分写下来,收集和分析有关这一问题的信息材料,给自己规定拿出决策的最后期限。这样做将有助于解决过分偏重于分析研究而一直畏缩不前的问题。要知道,一个善于决策的人,不是对事情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再去决策。决策总带有一定风险,事情都清楚了才去“决策”,算不上决策。条件完全具备之际,往往是最佳的机会消失之时,一味追求完善,就会坐失良机。

6、立即采取行动

对待未来,没有现成的答案。每个方案在最初时都难免存在缺陷。对你将要干的事作出决断,然后立即动手做,在行动中不断完善方案。

 

(五)快速提高决策能力的六个要点

1、结果比理由重要

很多人都被一句话误导,这句话叫“有理走遍天下”,似乎理由站得住脚,做什么都是对的,从而忽略了这样做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前些日子,印度在洞朗地区挑事,网上一片叫嚣“打他丫的阿三”,痛快是痛快了,这么做了果真对中国有利?做决策依据的应该是结果而不是理由。理由再充分,也不一定能作为行动的依据。

依据理由做决策不靠谱的重要原因在于,理由往往是为自己的行动找的合理化借口。我们一般会为自己的行动找理由,并不是有了理由才行动。那些叫嚣要开打的人,更在意的是宣泄个人情绪,而非国家利益,更关键的是,他们不需要为决策承担后果,所以他们只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做决定是要承担后果的。如果你没准备好承担选择的后果,最好不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好的决策要看结果,也就是权衡得失,这个决定会带来什么样的“收益”,要付出什么样的“成本”,成本收益比如何?

2、结果不好确定时,换算成价值再做取舍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之间并不是那么好进行取舍,如果把这些不同的选项换算成价值来比较就容易多了。

举个例子,某地要为受灾的人群搭建一批简易房,你有两种选择,要么停止工作去现场帮工搭建房子,要么捐钱让他人去建房子,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受灾的人群呢?

我们可以折算成价值来做选择,假设你是个牙医,一天的收入是1000元,而当地雇佣一个建筑工人一天只要100元,而且和你相比房子建的又快又好,对你来说,毫无疑问捐款是更好的选择,你捐出一天的收入,比自己去建房子效率高出10倍。在地震灾区往往有警察维持秩序,只让专业救援人员通过,除了安全的原因,也有效率的考量。

听起来也挺简单的是不是,但真正做决策时,普通人容易掉进两个陷进,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的“普通人做决策时,通常会忘记机会成本,经济学家做决定时通常会忽略沉没成本,这是经济学家的大智慧”。

3、别忘了考虑“机会成本”,也别多计算了“沉没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大多数人在计算成本的时候往往考虑不全面,忽略了机会成本。在做决策的时候计算机会成本,能帮助我们对决策质量进行更好的思考和判断。沉没成本,指过去的决策所产生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我们要像经济学家一样,不去考虑已经不能改变的沉没成本,而是面向未来思考,看清楚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情。

有点绕是不是?我们用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周末去看电影,开演不到10分钟,发现这根本不是自己想看的,这时候多数人的选择是耐着性子看完,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原因也很简单,钱都花了,不看完多浪费啊,心里有个坎过不去。这里犯了两个错:

第一,多计算了沉没成本,虽然花了钱,但花钱本来是图个乐子的,乐不起来就没意义了,接着看是受罪啊,买电影票的钱就是沉没成本;

第二,忘了考虑机会成本,正确的做法是不想看就起身离场,换个地方看其他电影或者换个其他娱乐方式都会带来一个愉快的周末,何必一棵树上吊死。看其他电影或者玩其他娱乐就是机会成本。

4、寻找第三条路

我们容易陷入一定误区,以为只能在现有选择之内做取舍,这个思维的框框通常来自习以为常,被忽略的主动积极地创造其他更好的选择方案。

作者举了个亲身经历的案例,有次全家人一起出去度假,住的酒店有个问题,枕头特别硬,第二天起床感觉脖子都是硬的。打听了一下附近条件不错的酒店,最便宜的也要每晚多付出200美元。是多花200美元换个酒店,还是忍一忍就算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作者选择了第三条路,自己上街花了20美元买了个新枕头。你看,花费不多就解决了因酒店枕头太硬而影响睡眠的问题,这就是跳出已有框框,选择第三条路带来的好处。

对待这类问题,两类人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一种是“NO,怎么会这样”,剩下的就是各种吐槽埋怨抱怨;

一种是“嘿,为什么不能这样”,然后不停地琢磨各种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应该做后一种追问者,不仅要看到表面的选项有哪些,更要考虑有没有第三条更好的路。不要被表面的答案和选项困住自己,一定会有第三条路,只不过要花时间费心思去思考去琢磨。

5、十六倍法则

这个法则说的是,好的决策所带来的收益,可能是一般的决策的16倍。这16倍怎么来的呢,它来自大家都熟知的“二八定律”,例如20%的客户带来80%的收益,20%的销售人员带来80%的销售收入等等。

比方说,公司有100个客户,销售收入共100万元,平均看,每个客户带来的收益是1万元;如果符合二八定律,意味着头部20个用户产生了80万收入,每个头部客户平均收入为4万元,另外80个用户共产生20万的收入,平均每客户收入为2500元,头部客户的平均收入是其他客户的16倍。

16倍法则告诉我们必须要从事情的重要方面着手,思考做哪些事情是能够产生最大收益的,如何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收益。说得更直白一点,16倍法则提醒我们的是,不要平均使力,要把事情分级,把资源把时间把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去。回想下,你讨论一个10万元的合同方案与1万元的合同方案是不是只花了一样的时间啊?

6、用临界值法

针对比较复杂的不同解决方案,如果不太好衡量,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法,先假设一个目标,再看在各种不同的方案下,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多少成本。

例如,美国有个艾滋病药物的研制公司,在犹豫要不要把其产品交给大型医药公司去销售,这些大型连锁机构零售渠道分布极广,通常销售业绩很好。他们公司内部有个员工做了个测算,如果交给大型医药公司销售,销售额要达到现在的五倍他们公司才能获得与自己销售相同的收益。公司总裁知道了这个结果 ,立刻决定不再考虑渠道销售,还是坚持自营销售,为什么?因为艾滋病药物是个小众市场,占领全部市场也达不到五倍的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