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管理学院

《现代管理》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1. 概述

 

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及电子计算机结合起来应用,并注重企业经营战略、经营决策,进行全面、系统管理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一、基本内容

 

现代管理指把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及电子计算机结合起来应用,并注重企业经营战略、经营决策,进行全面、系统管理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科学的初创阶段,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首先,由美国工程师费雷德里克·泰罗创造出"标准劳动方法"和劳动定额,被称为"泰罗制",并于1911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与"科学管理理论"同期问世的还有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这三种理论统称为"古典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的第二个里程碑是"行为科学理论"。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奥尔顿·梅奥和费里茨·罗特利斯伯格等。后来,行为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一些新的理论分支。 现代管理理论是以"系统理论""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等学派为代表,其特点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其理论基础,应用数学模型和电子计算机手段来研究解决各种管理问题。

 

二、现在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系列学派。与前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新的 管理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美国著名管理学家 哈罗德·孔茨认为当时林林总总共有十一个学派: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 组织行为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一)形成和发展因素

现代 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以下因素作用的结果。

1、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电子计算机进入工业领域,在 工业生产集中化、大型化、 标准化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工业生产多样化、小型化、精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联合化不断发展,工业生产对连续性、均衡性的要求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变化莫测,即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管理改变孤立的、单因素的、片面的研究方式,而形成全过程、全因素、全方位、全员式的 系统化管理。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运输问题、机场和港口的调度问题、如何对大量的军火进行迅速检查的问题等等,都涉及管理的方法。

3、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层出不穷。

4 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由于工人运动的发展,赤裸裸的剥削方式逐渐被新的、更隐蔽、更巧妙的剥削方式所掩盖。新的剥削方式着重从人的心理需要、感情方面等着手,形成处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问题的管理。

5 管理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借助于多学科交叉作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企业管理。

 

(二)学派林立的原因

现代管理理论学派林立的原因除了技术进步、 生产社会化等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外还有以下重要理论、实践以及研究者个体等方面的因素:

1、管理领域复杂性的影响。

2、管理学者知识背景不同的影响。

3、管理实践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影响。

4、理论发展规律的影响。

 

三、新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 知识经济的出现,世界形势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面对信息化、全球化、 经济一体化等新的形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联系增强,管理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与全新的格局。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管理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发展趋势。

1、非理性主义倾向与企业文化

非理性主义倾向产生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经营风险增大,竞争激烈,管理日趋复杂,在西方管理理论界出现了一种非理性主义倾向和重视企业文化的思潮。

2、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前后,世界进入到科技、信息、经济全面飞速发展时期,同时竞争加剧,风险日增。为了谋求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开始注重构建竞争优势。这样,在经历了长期规划、 战略规划等阶段之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 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安索夫的《 公司战略》(1965)一书的问世,开创了战略规划的先河。到1976年,安索夫的《从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

3、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理论产生的背景。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美国企业为挑战来自日本、 欧洲的威胁而展开探索。1993年,原国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迈克尔·哈默博士与詹姆斯·钱皮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的基本含义是指为了飞越地 改善 成本、质量、 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作根本的重新思考与彻底翻新

4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 战略资源,相应诞生了 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来的。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思想认为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组织成员的 五项修炼。在学习组织中,有五项新的技能正在逐渐汇集起来,这五项技能被他称为五项修炼

 

四、共性

 

现代管理理论是近代所有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个知识体系,是一个学科群,它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在不断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面前,建立起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 自适应系统。要使这一系统能够得到持续地高效率地输出,不仅要求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而且还要求有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构成 现代管理科学。纵观管理学各学派,虽各有所长,各有不同,但不难寻求其共性,可概括如下:

1、强调系统化。

这就是运用系统思想和 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解决和处理管理的实际问题。系统化,就要求人们要认识到一个组织就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另一个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所以,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就是从整体角度来认识问题,以防止片面性和受局部的影响。

2、重视人的因素。

由于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人,而人又是生活在客观环境中,虽然他们也在一个组织或部门中:工作,但是他们在其思想、行为等诸方面,可能与组织不一致。重视人的因素,就是要注意人的社会性,对人的需要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以保证组织中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为完成 组织目标而自觉作出贡献。

3、更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即注意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是人们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的集体,这个集体有约定俗成的信念,人们彼此感情融洽。

利用非正式组织,就是在不违背 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发挥 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各级主管人员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5、加强信息工作。

由于普遍强调通信设备和控制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所以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即强调及时和准确。主管人员必须利用现代技术,建设信息系统,以便有效、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促进管理的现代化。

6、把效率效果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组织,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追求效率,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个组织的角度来考虑组织的整体效果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因此,要把效率和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管理的目的体现在效率和效果之中,也即通常所说的绩效。

7、重视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管理学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发展,进行管理实践,并善于把实践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所有这些是每个主管人员应尽的责任。主管人员要乐于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并用于自己的 管理实践中,把诸如 质量管理、目标管理、 价值分析、项目管理等新成果运用于时间,并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方法,形成新的理论,促进管理学的发展。

8、强调预见能力。

社会是迅速发展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进行前馈控制,从而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9、强调不断创新。

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意味着创新,就是在保证惯性运行的状态下,不满足现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变革,从而使组织更加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

 

五、对领导要求

 

(一)对领导的思维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领导往往追求管理的稳定性、长期性,期望对组织的发展施以长远的影响。

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多变的技术革新浪潮,意想不到的环境变化,往往使追求稳定性的领导措手不及。要适应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领导必须要在彻底了解和准确把握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结合本组织的特点,制订出最佳的发展战略。

如果没有科学的战略目标、长远打算,只顾眼前一时的成就,便不可能持续发展,更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惟有运筹帷眶,深谋远虑,才能战略制胜,才能不断壮大发展。因此,现代管理理论对领导是要求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决策,必须具有迅速适应新变化的能力。战略研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管理者要具有创新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对客观事实的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预见能力。

 

(二)对领导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1、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领导者的素质,是指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心理素质、知识素质、思想品德修养、身体素质诸方面的基本特征。

1)领导者的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对其领导行为有重要影响。领导的人格魅力也来自于好的人品。一个人格高尚的领导者,必然受到群众的尊重和信赖,说话有说服力。

2)领导者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领导绩效。如果领导者具有决策能力,善于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正确决策等,就会有利于实现有效的领导,提高工作绩效。

3)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作为领导者,要实现有效的领导,必须掌握比较广博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管理知识及所负责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等,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2、管理者能力素质

能力,又称智能、才能、才干等。领导人才主要需要具有领导才能。

1)决策能力是领导者必备的重要能力。越是高层次的领导者,越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决策能力。

2)组织指挥能力。领导者要善于运用组织的力量,协调与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3)协调能力。领导者需要具有处理好组织内各种关系的能力。这些关系包括上下级、平级的关系,以及组织内各部门间的关系。这需要领导者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和掌握领导艺术。

4)社会活动能力。领导者与社会各有关方面打交道的能力,包括谈判、联合、互助、杜会公益事业等,善于处理与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关系,以促进组织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5)开拓与创新能力。领导者善于审时度势,开创新局面的能力。这需要敢于冲破陈腐的传统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领导必须将人性化管理与弹性组织机构相结合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生产以机器为中心,工人只是机器系统的配件,人被当作是物,管理的中心是物。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组织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机器,而是高素质的人才。组织中人的作用,在组织中越来越显出重要作用。这就促使管理部门日益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工作的中心也从物转向人。

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合作和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在管理方式上,现代管理更强调用柔的方法,尊重个人的价值和能力,通过激励、鼓励人,以感情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充分地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及合理配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从固定的组织系统向富有弹性的组织系统发展,这是现代管理发展又一个重要趋势。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组织系统,长期固定不变,显得僵硬。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组织机构应该趋于灵活而富有弹性,以求信息畅通并行动敏捷,能够具有很强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简化发号施令和相互沟通的渠道,组织管理者将缩小机构,减少层次。在组织各下属机构变小的同时,赋予它们更大的自主权,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下放。这既有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的专长和创造精神,又有利于使领导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高层战略决策问题上。

任何一门科学理论都不是唯一和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必过于苛求现代管理理论下领导科学的完美无缺,但我们完全可以对其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只要我们遵循严格的科学方法,肯于付出辛劳,不断摸索、总结其精华,这片尚未开垦的沃土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片硕果累累的绿洲。

 

六、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趋势

 

(一)、管理科学化

管理科学化是贯彻在工业化社会中所有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中的一条主线,而且在发达国家是已经完成得比较好的一项工作。在这项工作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项任务需要完成:

1、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

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我们提出了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方向。这个方向其实就是科学化的过程。资本所有者从企业经营管理领域逐步退出,技术官傣作为日常管理者,其地位也逐渐上升,并随着经营管理的职业化而固定下来,这种职业化趋势逐步演变为相对独立的经理市场。职业经理是一个具有职业独立性的要素,经营管理是他的职业,因而他不得不追求企业的长期目标。

2、程序化与标准化工作

产生命线上在生产线还是在职能部门,员工工作的大部分将是程序化和标准化,而且有科学的指标进行衡量。这样做虽然会影响到创造性的发挥,但是对于减少人员的偷懒偏好和鼓励勤勉是有帮助的。同时程序化和标准化的工作也对产品、服务和管理的质量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

3、科学管理思想的贯彻

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严格、精确、自律和试验。这些思想要贯彻到管理职能的所有方面,包括计划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制度、程序、政策、战略和目标、组织过程和组织结构以及激励和领导。跨国管理、复杂性管理、创新管理等新的课题离不开科学管理思想的贯彻。尤其是自律,因为它是一种很高的自觉境界,是一种能够持久地激发人的自我意识的制度环境。我们不反对企业人道主义人本化管理,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本化管理是在科学管理基础上实施的,是在员工和管理者能自觉地贯彻了科学思想之后才能行之有效的。没有科学管理作基础,人本化管理必将是无本之木。

  

(二)管理制度化

管理制度化是与管理科学化紧密相联的,它是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以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经营风险而逐步被认识和强化的。要适应复杂的市场和残酷的竞争,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和程序,确立互相协调的目标的优先顺序,而不是通过管理者的随意性或某种妥协来达到。在制度化过程中将有以下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1、确立制度的权威性

确立制度的权威性,主要是针对制度的执行问题而言的。在企业中,制度一旦建立,组织内所有成员无论是制度制定者本人,还是普通员工,必须不折不扣地加以贯彻执行,而不允许任何特权和例外的存在。如若不然,必然造成制度形同虚设,而且也将降低企业管理者本身的权威性。

2、制度制订的科学合理性

当然,制度得以执行的重要前提是制度本身是科学合理的。制度的制订过程中,就必须考虑执行的问题。制度应该是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真实准确地反映某一方面的问题和需要,具体详备地提供解决的途径或方案。既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抽象泛泛。而且在制度的制订中,应该与各层次员工充分沟通,征求其意见和建议,确保制度得以贯彻执行。

3、制度的完善性

由于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一个制度的实施,都有可能由于相关方面制度的不完善或缺失而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管理制度本身应该是完善的,涵盖企业管理系统的方方面面,并且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加以补充、修订和加强。

  

(三)分权化

分权化伴随着整个工业现代化过程,因为企业规模和企业的业务范围在不断扩大,同时技术和顾客需求的变化速度也在加快,另外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量都在成倍增长。这些都使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不可能最快捷和最准确地进行相关方面的决策,这就导致了分权化的发展。同样与之适应的是,这个时期企业中层管理者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完全有能力处理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一切事情。在分权化过程中有以下方面的管理工作需要加强:

1、充分授权

充分授权是建立在对员工的充分信任基础上的。充分授权包括事、权、责三位一体的同时授予,也就是说,赋予相应的权利和责任以实现目标。但充分授权不等于放任自流,有所不为而有所为,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哪些权利下放,哪些权利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合理组织

分权化的结果就是产生相应的分权化的组织结构。无论是事业部制的初期分权,还是战略事业单位制以及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的产生,都是响应分权的管理潮流而出现的。这就需要企业的经营者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现状合理地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新的组织结构为仅能够使决策的重心下移到适当的层次,而且还能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所贡献,高层管理者对战略的实施有所控制和把握。

3、以合作促进竞争

分权化不仅体现在企业内部,还要体现在企业外部。通过在组织内部建立企业所需要的职能服务和零配件供应,把这些部门置于完全的命令和控制范围内的思想观念是产生大而全小而全现象的主要原因;而分权化思想则要求采用其他方法来影响,进而控制这些服务和供应商。他们可以用参股、控股或提高自己知名度等等方法,而不再简单地利用完全并入的方法;要逐步建立通过与别人的合作来提高自己竞争力的思想和方法。

  

(四)民主化

民主化是由于信息量的加大和所需技术的日益复杂所产生的后果,同时也是激励员工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物质激励越来越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时,以让员工有充分的参与权力为本质的目标管理成为新的选择。

1、决策的民主化

如果说分权化是决策重心发生变化的话,那么民主化则是针对决策过程而言的。决策的民主化体现在影响决策制定的人员范围扩大了,而且企业内部确实允许员工对决策发表自己完全执行。决策的民主化可以通过在不同层次、不同决策内容等建立决策制度加以保证,而员工真正的参与则有赖于民主的企业文化氛围。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化基础,决策的民主化也不会得到员工的响应。

2、全员参加

全员参加在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格外重要。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员工都参与自己目标的设定,参与对组织目标的决策,有利于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在企业管理中,能否发现问题是关键。通过全员参加,动员企业同倍所有力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形成企业内部的凝聚力,通过共同的事业,对共同目标的追求和实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也可以大大增加。目前在企业流行的全面质量管理(TQC)就是以全员参加为哲学基础的。

3、职务扩大化

职务扩大化或职务柔性化,是在实际工作中促进员工学习并且提高他们工作愿望的方法。在职务扩大化中,可以减少员工之间在沟通上的障碍,加快信息的流动,进而保证各项决策的顺利实施。同时,职务扩大化可以使一人多能,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五)教育化

教育化是伴随着竞争激烈而使技术或技能不能适应需要而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公司的宗旨、价值观、政策能够形成共识,这保证了分权能够得以很好地进行。教育还是对于员工的一种重要激励。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在这里人才是关键;而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并不乐观,因此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在教育化过程中我们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注重培训

注重培训,首先要端正对人力资源的正确认识,对员工的培训,无论是对素质高的员工,还是素质低的员工来讲,都是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过程。人力资本素质提高后,通过人所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将随之提高。注重培训,还要规划和设计一套与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培训体系,无论从培训科目的设计、培训计划的拟订和实施,还是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估都要注重企业目标的实现。

2、终身学习

学习人,学习型组织,是未来企业竞争环境中最具有竞争优势的因素,原因不在于通过学习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重要是在于保持一种学习的能力,而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才可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竞争环境,才可能使企业和员工永远保持不败。活到老,学到老,这种终身学习的动力不仅来源于环境的压力,还来源企业不断追求进步、追求创新的企业文化。

3、培养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使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趋同,从而保证了企业战略的实施有充分的执行基础。企业文化的培养,应该重实质而不拘泥于形式,应该获理企业上下的认同,应该表现企业日常活动的行为模式并充分反映企业的经营理念。培养企业文化,关键在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