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儒学院

《围炉夜话》8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故安刘氏者,必绛侯也;谨慎之人,方能成大功,故兴汉室者,必武侯也。

 

  1. 译文

 

忠厚诚势的人,才可将大事托付给他,因此能使汉朝天下安定的,必定是周勃这个人。惟有谨慎行事的人,能建立大的功业,因此能使汉室复兴的,必然是也明这般人。

 

  1. 注释

 

刘错:指汉高祖刘邦。

绛侯:周勃,汉沛人,佐高祖定天下,封绛侯。

武侯:诸葛亮,字孔明,助刘备败曹操,建国蜀中,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

 

 

《第一九二则》

 

  以汉高祖之英明,知吕后必杀戚姬,而不能救止,盖其祸已成也;以陶朱公智计,知长男必杀仲子,而不能保全,殆其罪难宥乎?

 

  1. 译文

 

像汉高祖那么大略的帝王,明知在他死后吕后会杀死他最心爱的戚夫人,却无法挽救阻止,乃是因为这个祸事已经造成了,而如陶朱公那么足智多谋的人,明知他的长子非但救不了次子,反而会害了次子,却无法保全此事,大概是因为次子的罪本来就让人难以原谅吧!

 

  1. 注释

 

戚姬:戚夫人,为汉高祖宠姬,高祖崩,即为吕后所杀。

陶朱公:范蠡佐越王勾践破吴后,至定陶,自称陶朱公,经商而成巨富。

 

 

《第一九三则》

 

  处世以忠厚人为法,传家得勤俭意便佳。

 

  1. 译文

 

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应当以忠实敦厚的人为效法对象,传与后代的只要能得勤劳和俭朴之意便是最好的了。

 

  1. 注释

 

处世:为人处世。

 

 

《第一九四则》

 

  紫阳补大学格致之章,恐人误入虚无,而必使之即物穷理,所以维正教也;阳明取孟子良知之说,恐人徒事记诵,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1. 译文

 

朱子注大学格物致知一章时,特别加以补充说明,只恐学人误解而入于虚无之道,所以要人多去穷尽事物之理,目的在维护孔门的正教。正阳明取了孟子的良知良能之说,只怕学子徒然地只会背诵,所以一定要教导他们反观自己的本心,这是为了挽回那些学圣贤道理只知死读书的人而设的。

 

  1. 注释

 

格致之章:大学中有“致知在格物”句,朱熹注解,指格物是穷尽事物之理,无不知晓之意见书。

阳明:即王守仁,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其学以默坐澄心为主,晚年专提“致良知”之说。

 

 

《第一九五则》

 

  人称我善良,则喜;称我凶恶,则怒;此可见凶恶非美名也,即当立志为善良。我见人醇谨,则爱,见人浮躁,则恶;此可见浮躁非佳士也,何不反身为醇谨?

 

  1. 译文

 

别人说我善良,我就很喜欢,说我凶恶,我就很生气,由此可知凶恶不是美好的名声,所以我们应当立志做善良的人,我看到他人醇厚谨慎,就很喜爱他,见到他人心浮气躁,就很厌恶他,由此可见心浮气躁不是优良的人该有的毛病,何不让自己做一个醇厚谨慎的人呢?

 

  1. 注释

 

醇谨:醇厚谨慎。

 

 

《第一九六则》

 

  处事宜宽平,而不可有松散这弊;持身贵严厉,而不可有激切之形。

 

  1. 译文

 

处理事情要不争迫而平稳,但是不可因此而太过宽松散漫,立身最好能严格,但是不可造成过于激烈的严酷状态。

 

  1. 注释

 

宽平:不急迫而又平稳。

 

 

《第一九七则》

 

  天有风雨,人以宫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车通之;是人能补天地之阙也,而可无为乎?人有性理,天以五常赋之;人有形质,地以六谷养之。是天地且厚人之生也,而可自薄乎?

 

  1. 译文

 

天上有风有雨,所以人造房屋子来遮蔽;地上有高山河流,人便造船车来交通。这就是人力能够弥补天地造物的缺失,人岂能无所作为,而让一切不获得改善呢?人的心中有理性,天以仁、义、礼、智、信作为他的秉赋;人的外在有形体,地便以黍、稷、菽、麦、稻、梁六欲来养活他。天地对待人的生命尚且优厚,人岂能自己看轻自己呢?

 

  1. 注释

 

蔽:遮蔽。阙:失。

五常:仁、义、礼、智、信。六谷:黍、稷、菽、麦、稻、粱。

薄:轻视。

 

 

《第一九八则》

 

  人之生也直,人苟欲生,必全其直;贫者士之常,士不安贫,乃反其常。进食需箸,而箸亦只悉随其操纵所使,于此可悟用人之方;作书需笔;而笔不能必其字画之工,于此可悟求己之理。

 

  1. 译文

 

人生来身体便是直的,由此可见,如果人要活得好,一定要向直道而行。贫穷本是读书人该有的现象,读书人不安于贫,便是违背了常理。吃饭需用筷子,筷子完全随人的操纵来选择食物,由此可以了解用人的方法。写字需用毛笔,但是毛笔并不能使字好看,于此也可以明白凡事必须反求诸己的道理。

 

  1. 注释

 

箸:竹筷子。

 

 

《第一九九则》

 

  家之富厚者,积田产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保;不如广积阴功,使天眷其德,或可少延。家之贫穷者,谋奔走以给衣食,衣食未必能充;何若自谋本业,知民生在勤,定当有济。

 

  1. 译文

 

家中富有的人,将积聚的田产留给子孙,但子孙未必能将它保有,倒不如多做善事,使上天眷顾他的阴德,也许可使子孙的福分因此得到延长。家中贫穷的人,想尽办法来筹措衣食,衣食却未必获得充足,倒不如在工作上多加努力,若能知道民生的根本在于勤奋,那么多少会有所帮助,而不必四处求人。

 

  1. 注释

 

阴功:阴德。

眷:眷顾。

济:帮助。

 

 

《第二OO则》

 

  言不可尽信,必揆诸理;事未可遽行,必问诸心。

 

  1. 译文

 

言语不可以完全相信,一定在要理性上加以判断、衡量,看看有没有不实之外。遇事不要急着去做,一定要先问过自己的良心,看看有没有违背之处。

 

  1. 注释

 

揆:判断、衡量。

遽:急忙。

行:做。

 

 

《第二O一则》

 

  兄弟相师友,天伦之乐莫大焉;闺门若朝廷,家法之严可知也。

 

  1. 译文

 

兄弟彼此为师友,伦常之乐的极致就是如此。家规如朝廷一般严谨,由此可知家法严厉。

 

  1. 注释

 

闺门:内室之门。

 

 

《第二O二则》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学以愈愚也,人而不学,则昏昧无知,愚不能愈矣。

 

  1. 译文

 

朋友可以帮助德业的进步,人如果没有朋友,则学识浅薄,见闻不广,德业就无法得以改善。学习是为了免除愚昧的毛病,人如果不学习,必定愚昧无知,愚昧的毛病永远都不能治好。

 

  1. 注释

 

孤陋寡闻: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愈:医治。

 

 

《第二O三则》

 

  明犯国法,罪累岂能幸逃;白得人财,赔偿还要加倍。

 

  1. 译文

 

明明知道而故意触犯国法,岂能侥幸地逃避法律的制裁?平白无故地取人财物,偿还的要比得到的更加几倍。

 

  1. 注释

 

幸逃:侥幸脱逃。

 

 

《第二O四则》

 

  浪子回头,仍不惭为君子;贵人失足,便贻笑于庸人。

 

  1. 译文

 

浪荡子若能改过而重新做人,仍可做个无愧于心的君子。高贵的人一旦做下错事,连庸愚的人都要嘲笑他。

 

  1. 注释

 

浪子回头:浪荡的人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第二O五则》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人欲既胜,天理或亡;故有道之士,必使饮食有节,男女有别。

 

  1. 译文

 

饮食的欲望和男女的情欲,是人的欲望中最主要的。然而如果放纵它,让它凌驾于一切之上,可以使道德天理沦亡。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让饮食有节度,男女有分别。

 

  1. 注释

 

男女:指男女的情爱欲望。

 

 

《第二O六则》

 

  东坡《志林》有云:“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苦易,安闲散难;忍疼易,忍痒难;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余谓如此精爽之论,足以发人深省,正可于朋友聚会时,述之以助清谈。

 

  1. 译文

 

苏东坡在《志林》一书中说:“人生要耐得住贫贱是容易的事,然而要耐得住富贵却不容易;在勤苦中生活容易,在闲散里度日却难;要忍住疼痛容易,要忍住发痒却难。假如能把这些难耐难安难忍的富贵、闲散、发痒,都耐得、安得、忍得,这个人必是个已有相当修养的人。”我认为像这么精要爽直的言论,足以让我们深深去体会,正适合在朋友相聚时提出来讨论,增加谈话的内容。

 

  1. 注释

 

东坡:苏轼,宁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著有《苏东坡集》、《仇池笔记》、《东坡志林》等。

 

 

《第二O七则》

 

  余最爱草庐日录有句云:“澹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读之觉矜平躁释,意味深长。

 

  1. 译文

 

我最喜爱《草庐日录》中的一句话:“贫穷的滋味就像秋天的流水一般澹泊,静下来的心情如同春风一样平和。”读后觉得心平气和,句中的话真是含意深远而耐人咀嚼。

 

  1. 注释

 

矜:自负,傲气。

躁:烦躁。

释:解除。

 

 

《第二O八则》

 

  敌加于己,不得已而应之,谓之应兵,兵应者胜;利人土地,谓之贪兵,兵贪者败,此魏相论兵语也。然岂独用兵为然哉?凡人事之成败,皆当作如是观。

 

  1. 译文

 

敌人来攻打本国,不得已而与之对抗,这叫做“应兵”,不得已而应战的必然能够得胜。贪图他国土地,叫做“贪兵”,为贪得他国土地而作战必然会失败,这是魏相论用兵时所讲的话。然而岂只是用兵打仗如此呢?凡是人事的成功或失败,往往也是如此啊!

 

  1. 注释

 

利人土地:贪求别国土地之利。

 

 

《第二O九则》

 

  凡人世险奇之事,决不可为,或为之而幸获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视为常然也。可以为常者,必其平淡无奇,如耕田读书之类是也。

 

  1. 译文

 

凡是人世间危险奇怪的事,绝不要去做,虽然有人因为做了这些事而侥幸得到利益,那也不过是偶然罢了!不可将它视为常理。可以作为常理的,一定是平淡而没有什么奇特的事,例如耕田、读书之类的事便是。

 

  1. 注释

 

特:只是。

常然:常理如此。

 

 

《第二一O则》

 

  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此唐史李绛语也。其警人之意深矣,可书以揭诸座右。

 

  1. 译文

 

如果事前有思虑,在做的时候就不会有可忧的困难出现;若是事到临头才去担忧;对事情已经没有什么帮助了,这是唐史上李绛所讲的话。这句话具有警惕人的意味,可以将它写在座旁,时时提醒自己。

 

  1. 注释

 

揭诸座右:题在座旁,作为警惕自己的格言。

 

 

《第二一一则》

 

  尧舜大圣,而生朱均;瞽鲧至愚,而生舜禹;揆以馀广馀殃之理,似觉难凭。然尧舜之圣,初未尝因朱均而灭;瞽鲧之愚,亦不能因舜禹而掩,所以人贵自立也。

 

  1. 译文

 

尧和舜都是古代的大圣人,却生了丹朱和商均这样不肖的儿子;瞽和鲧都是愚昧的人,却生了舜和禹这样的圣人。若以善人遗及子孙德泽,恶人遗及子孙祸殃的道理来说,似乎不太说得通。然而尧舜的圣明,并不因后代的不贤而有所毁损;而瞽鲧那般的愚昧,也无法被舜禹的贤能所掩盖,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能自立自强。

 

  1. 注释

 

朱均:尧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均不肖。

瞽鲧:舜父瞽叟,曾与后母及舜弟害舜;

禹父鲧,治水无功。

 

 

《第二一二则》

 

  程子教人以静,朱子教人以敬,静者心不妄动之谓也,敬者心常惺惺之谓也。又况静能延寿,敬则日强,为学之功在是,养生之道亦在是,静敬之益人大矣哉!学者可不务乎?

 

  1. 译文

 

程子教人“主静”,朱子教人,“持敬”,“静”是心不起妄动,而敬则是常保醒觉。由于心不妄动,所以能延长寿命,又由于常保觉醒,所以能日有增长,求学问的功夫在此,培育生命的方法亦在此,“敬”和“静”两者对人的益处实在太大了!学子能不在这两点上下工夫吗?

 

  1. 注释

 

惺惺:清醒。

 

 

《第二一三则》

 

  卜筮以龟筮为重,故必龟从筮从乃可言吉。若二者有一不从,或二者俱不从,则宜其有凶无吉矣。乃洪范稽疑之篇,则于龟从筮逆者,仍曰作内吉。从龟筮共逆于人者,仍曰用静吉。是知吉凶在人,圣人之垂戒深矣。人诚能作内而不作外,用静而不用作,循分守常,斯亦安往而不吉哉!

 

  1. 译文

 

在古代占卜,是以龟甲和蓍草为主要的工具,因此,一定要龟卜及筮古皆赞同,一件事才可称得上吉。如果龟和蓍中有一个不赞同,或是两者都不赞同,那么事情便是凶险而无吉兆了。但是《尚书》洪范稽疑篇中,则对于龟卜赞同,蓍草不赞同的情形,视为做内面的事吉祥。即使龟甲和蓍草占卜的结果都与人的意愿相违,仍然要说无所为则有利。由此可知,吉凶往往决定在自己,圣人已经教训得十分明白了。人只要能对内吉外凶的事情在内行之而不在外行之,对于完全与人相违的事守静而不做,安分守己,遵循常道,那么岂不是无往而不利吗?

 

  1. 注释

 

卜筮:用龟占卦曰卜,以蓍占卦曰筮。

 

 

《第二一四则》

 

  每见勤苦之人绝无痨疾,显达之士多出寒门,此亦盈虚消长之机,自然这理也。

 

  1. 译文

 

常见勤勉刻苦的人绝对不会得到痨病,而显名闻达之士往往是劳苦出身,这便是盈则亏、消则长,也是大自然本有的道理。

 

  1. 注释

 

痨疾:今言肺结核。

 

 

《第二一五则》

 

  欲利己,便是害己;肯下人,终能上人。

 

  1. 译文

 

想要对自己有利,往往反而害了自己。能够屈居人下而无怨言,终有一天也能居于人上。

 

  1. 注释

 

下人:屈居人下

 

 

《第二一六则》

 

  古之克孝者多矣,独称虞舜为大孝,盖能为其难也;古之有才者众矣,独称周公为美才,盖能本于德也。

 

  1. 译文

 

古来能够尽孝道的人很多,然而独独称虞舜为大孝之人,乃是因为他能在孝道上为人所难为之事。自古以来有才难的人很多,然而单单称赞周公美才,乃是因为周公的才难以道德为根本。

 

  1. 注释

 

克孝:能够尽孝道。

 

 

《第二一七则》

 

  不能缩头者,且休缩头;可以放手者,便须放手。

 

  1. 译文

 

于情于理不当逃避的事,就要勇敢地去面对。可以不要放在心上的事,就要将它放下。

 

  1. 注释

 

缩头:比喻不当逃避。

 

 

《第二一八则》

 

  居易俟命,见然授命,言命者总不外顺受其正;木讷近会,巧令鲜仁,求仁者即可知从入之方。

 

  1. 译文

 

君子在平日不做危险的言行,以等待时机,一旦国家有难,便难奉献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国家的命运,讲命运的人总不外乎将命运承受在应该承受与投注之处。言语不花巧则接近仁德了,反之,话说得好听,脸色讨人喜欢,往往没有什么仁心,寻求仁德的人由此可知该由何处做起才能入仁道。

 

  1. 注释

 

易:平时。

俟:等待。

授:给予。

木讷:质朴迟钝,没有口才。

巧令:巧言令色。

鲜:少。

 

 

《第二一九则》

 

  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

 

  1. 译文

 

只能见到小小的利益,就不能立下大的功绩。心中存着自私的心,就不能为公众谋事。

 

 

《第二二O则》

 

  正己为率人之本,守成念创业之艰。

 

  1. 译文

 

端正自己为带领他人的根本,保守已成的事业要念及当初创立事业的艰难。

 

  1. 注释

 

正己:端正自己。

 

 

《第二二一则》

 

  在世无过百年,总要作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谋生各有恒业,哪得管闲事,说闲话,荒我正经工夫。

 

  1. 译文

 

人活在世上不过百年,总要做个好人,存着善心,为后人留个学习的榜样;谋生计是个人恒常的事业,哪有时间去管一些无聊的事,说些无聊的话,荒废了正当的工作。

 

  1. 注释

 

恒业:恒久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