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哲学院

《天主教》2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教会对自身理解的加深。

教会对其它基督教派团体的态度及措施的改变。

大公会议开始注意教会、信仰、生活的历史角度;

大公会议呼吁教会与现代世界对话。

九、现代教会

 

在这段时期内,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人们在思想和生活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会原有的教条和理念产生很大的冲击。

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和教会都面临危机和挑战,梵二大公会议的各种文献,引导教会走向现代化的改革之途,而且这项多元性的改革运动,仍在继续推广展开。

 

十、发展现状

 

天主教国家是指大多数国民为天主教徒或天主教为国内第一大宗教的国家。广泛分布在西欧、拉丁美洲、太平洋国家和非洲南部等地。天主教国家数量众多,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塞舌尔等国都是天主教国家。

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其中,捷克和匈牙利两国国内的新教的影响也很大,捷克的新教徒人口比例为30%,匈牙利为25%左右。

基督教(新教)占主导的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其中,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国内的天主教的影响也很大,美国的天主教徒人口比例为35%,澳大利亚为28%左右。新西兰(18%)和英国(10%)的比例也较高。

天主教和新教势力相当的国家:德国,荷兰,瑞士,加拿大。

东正教占主导的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

其中,乌克兰的西部地区以东仪天主教(其基本教义、仪式、体制都是东正教特征的,但承认天主教的教宗为其在世的教会元首)人口居多。而马其顿和保加利亚国内的穆斯林人口也不少,分别占到30%10%。这主要是当年奥斯曼土耳其500年统治的结果所致。

天主教在中国拥有有漫长而复杂的历史。目前中国天主教地上教会公开的最高组织是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即中国天主教的一会一团

21世纪信徒为600万人接受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的领导。不过中国天主教还有近900万信徒宣誓效忠圣座,他们就是罗马天主教中国 (大陆)教会,一般俗称为“地下教会”(某些教区的主教是经过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以及梵蒂冈双重祝圣或承认的,但也是合法的神职人员,比如广州总主教)

十一、地区

 

中国天主教是中国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到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即景教。

贞观九年(635)由叙利亚人阿罗本等教士经波斯来中国长安(今西安)译经传教,三年后,建寺称作大秦寺。其在内在教义和外在形态上反应出基督教与波斯宗教思想的混合。武宗会昌五年(845)下诏禁止佛教流传,景教受到波及,一时绝迹中原,在契丹、蒙古等地流行。

元蒙古族入住中原,景教又随之再次进入中原。

13世纪,天主教传入中国。

1245年,罗马教廷遣方济各会会士柏郎嘉宾(约1180—1252)出使蒙古都城和林。

1253年,(宪宗三年)法国方济各会会士罗伯鲁亦曾拜见蒙古汗,均受到礼遇。

1294年,(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约翰·孟德高维诺。(1247—1328)受罗马教廷派遣抵达汗八里(汉名大都,即今北京),得成宗接见,获准在京建堂传教,为天主教正式传入中国之始。其时,天主教与景教被统称为也里可温教

1307年,(大德十一年)罗马教廷任命约翰·孟德高维诺(1247—1328)为汗八里总主教兼东方宗主教。此后传教士来中国者增多。

1313年(皇庆二年),在福建泉州增设主教区1个。除北京和泉州外,天主教在今内蒙古五原、新疆伊犁、江苏扬州和浙江杭州等地均有活动,信徒达6万人,多为蒙古人、阿兰人和色目人。

1328年,(天历元年)约翰·孟德高维诺(1247—1328)逝世,其总主教职位一直无人接替,天主教发展呈衰落趋势。元朝灭亡后,天主教在中国中原地区几近绝迹。

16世纪,天主教再度传入中国。自明中叶起,耶稣会、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传教士相继来中国传教,其中以葡萄牙派遣的耶稣会势力最大。最初来中国的是方济各·沙勿略(1506—1552),因明朝海禁未能进入内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病逝于广东上川岛。三十六年,葡萄牙获准租用澳门,此后澳门成为耶稣会对中国内地传教的基地。

1582年,(万历十年)耶稣会会士利玛窦(1552—1610)奉远东视察员范礼安之命在澳门学习中文。次年,与罗明坚(1543—1607)进入广东肇庆,建立第一个传教会所。后几经辗转于二十九年到达北京。利玛窦(1552—1610)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以天主教教义与儒家伦理观念相融合为传教方针,积极活动于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6卷,并针对中国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和宗教,撰写《天主实义》等书。徐光启、李之藻等中国士大夫在接受西方科学之同时接受天主教信仰。利玛窦的传教方略为天主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迄明末,耶稣会在中国已建立传教会所13处,全国教徒约有15万人。

清初,以耶稣会为主体的在中国的传教士继承利玛窦的传教方针。汤若望、南怀仁(等人得到清帝的尊重和信任,掌管钦天监。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时,徐日升、张诚被任用为译员。四十七年,白晋、杜德美、雷孝思等人主持测绘全国地图,历时11年完成《皇舆全览图》。三十一年时,康熙帝颁布谕旨,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播。其时,传教士除部分人在宫廷任职外,大部分赴各地传教。据不完全统计,自三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692—1707年),全国13个行省共有传教士117人,传教会所114处,大小教堂250处,教徒达30万人。

17—18世纪,在对中国礼仪的态度问题上,驻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发生争论。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葡萄牙耶稣会主张适应中国国情的传教方针,引用儒家经典论证天主教教义,允许保留祀孔祭祖等传统礼仪与社会习俗。后来的西班牙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为了削弱葡萄牙的传教势力,反对利玛窦的主张。这场中国礼仪之争最后导致康熙帝与罗马教廷发生冲突,愤然禁教:以后不必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1723年,(雍正元年)礼部奏请在全国禁教获准,除少数传教士供职于朝廷外,其他均被逐出中国。此后,天主教失去在中国合法传教的政治条件,传教士只能潜入各地秘密传教。

1747年,(乾隆十二年)清政府多次搜捕镇压非法入内地的传教士。据统计,鸦片战争前,全国天主教徒下降到约20万人,教务主要由80名中国传教士主持,基层教堂均由上层教徒管理,秘密进入内地的外国传教士仅30名。

1846年,在澳门、南京、北京设立三个主教区。

1879年(光绪五年),罗马教廷把中国划为五大传教区: 第一区为直隶、辽东、蒙古,第二区为山东、陕西、河南、甘肃,第三区为湖南、湖北、浙江、江西、江南,第四区为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第五区为广东、广西、福建、香港。天主教在全国迅速发展,迄19世纪末,已有代牧区37个,教徒74万。到1946年,教廷在全国划分总主教区20个,下辖主教区近140个。在此期间,由于某些传教士庇护不法教民,侵害中国民众,干预中国地方行政司法权,制造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引起中国人民反洋教的斗争。据不完全统计,自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大小教案多达400余起。各地民众反对外国侵略和反洋教斗争终于发展成义和团运动,天主教会受到严重打击。

此后,天主教通过利用赔款兴学、行医、办报、出书、兴办慈善事业扩大影响,先后于1903年在上海创办震旦大学、1921年在天津开设天津农工商大学(后改名为津沽大学)、1925年在北京开办辅仁大学,并办有《益世报》和《圣教杂志》等报刊出版物。至1918年,全国教徒人数已达到196万。

辛亥革命后,中国天主教徒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觉悟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反帝爱国运动,提出改变中国天主教会殖民地体制的要求。对此,中国天主教采取中国化的措施。

1919年,教宗本笃十五世(1914—1922年在位)下令在中国的天主教各修会尽量起用中国籍神职人员。

1922年,教宗庇护十一世(1922—1939年在位)为此派遣刚恒毅(1876—1958)为教廷驻中国专使。1924年,中华全国主教公会议召开,制定《中国天主教现行法则》801条,决定设立全国教务委员会,直属驻华宗座代表公署。

1927年,教廷首次任命6名中国籍主教。

1946年,教廷宣布在中国建立圣统制,全国设教区137个,分属20个总主教区,辖教徒300余万。

1947年,天主教教务协进会在上海成立,取代全国教务委员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主教爱国人士开展中国天主教反帝爱国运动,使中国教会摆脱了外国势力控制,独立自主办教会。

1957年,中国天主教神长和教徒的爱国群众团体——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成立。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宗教活动均停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到贯彻。

1980年,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和主教团成立,为全国性教务机构。建有修院、神哲学院等,办有《中国天主教》等杂志。

在中国大陆的天主教教友人数,预估约有1500万人。

华人世界的天主教皆为拉丁礼的罗马天主教会。

在中国大陆上是以教区的形式来管理的,每个教区有一个主教,有些教区还有助理主教。培养一个教会的神职人员往往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他们往往会待在专门的修院中进行学习生活,如比较出名的佘山修道院,(北京教区修道院),还有人数最多的河北天主教修道院等等。一般需要学两年的哲学,四年的神学,学期已满后就待在教区服务。通过了考察阶段,他们就会晋升为执事(通俗的叫做六品),然后再成为神父(就是七品)。

天主教中分为七个品,而七品是最圆满的,也就是说主教和神父都是七品。

在香港与澳门地区的教会,因为曾经历外国统治,故与中国大陆发展出不同的风貌。

天主教香港教区在一国两制下,仍受罗马教廷的领导,而非爱国会。

天主教香港教区现任主教为汤汉枢机。

天主教澳门教区和天主教香港教区的情况一样无变,但在回归前归属葡萄牙的总教区。

天主教澳门教区现任主教为黎鸿升(1946214-)及荣休主教林家骏(1928492009727日)。

在台湾,天主教传入台湾,始于西班牙殖民台湾北部,至郑成功家族统治台湾中断,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再度传入台湾。在日据时代,台湾的教会体制逐渐完备。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之后,从中国大陆带来大量的天主教信徒及神职人员,在1952年由传教区改制为从属于罗马教廷的圣统制度。

台湾的天主教会分为七个教区,共十七位主教,并设有一主教团。此外还有神父近七百人,修女一千二百人左右,分布在八百个教堂及其他教会机构。

台湾信仰天主教的人口约30万人左右,虽然仅占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天主教团体在台湾的社会服务、医疗与文教等方面的贡献上,有相当高的影响力。

十二、天主教中国的传教士

 

  1. 利玛窦

利玛窦(1552106日年-1610511日),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生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十年(1582)在葡萄牙殖民势力支持下到澳门学习汉文,翌年与罗明坚同抵广东肇庆传教,并在肇庆创立了一所住院。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僧(佛郎机僧人,指葡萄牙势力下的外国传教士)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明万历十七年(1589),到韶州跟从瞿太素学习四书五经,作拉丁文释义和注解,同时向瞿太素传授西方数学、几何、力学等。1594年开始蓄须留发,由僧服改穿为儒服,同时自称西儒1596年任在华耶稣会会长,在任期间对传播教会思想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598年随南京礼部尚书王忠铭至北京,欲向皇帝面呈贡礼,没有成功。途中完成附拉丁字母拼音的汉字字汇表。1599年至南京,主张把孔孟之道及中国敬祖思想同天主教教义相融合,宣称中国古书上的上帝即西方崇奉的天主。并且将西方的知识介绍给进士李之藻、徐光启等。1601年,再次前往北京,向明神宗朱翊钧献自鸣钟、八音琴、三棱镜、天主像等。获准长住北京并传教,并结识不少当朝官员与学者,最终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