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道学院

《太公阴符经》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1. 概论

 

《太公阴符经》是西周的姜尚(姜太公)所著,又称《太公阴谋》,为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谋略部分。与《太公金匮》、《太公兵法》合称《太公》。《太公》一书多佚,仅存《六韬》传世,即《太公兵法》。

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曾有著录曰:《太公》237篇,《谋》81篇,《言》71篇,《兵》85篇。汉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兵法》。(严可均案,《阴符》谓阴符之谋。《战国策》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作周书《阴符》,盖即《汉志》之《太公谋》八十一篇矣。云周书者,周时史官纪述,犹《六韬》称周史。诸引周书《阴符》,或但称周书,验知非《逸周书》。)

 

一、太公阴符经简介

 

《战国策》卷22《魏策一》:苏子引《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苏子即苏秦,这里的《周书》指的就是《太公金匮》或《太公阴谋》。

《战国策》卷3《秦策》:(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太公阴符之谋在《史记·苏秦列传》作周书阴符。《庄子·徐无鬼》释文引司马彪、崔撰曰:《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

《银雀山汉墓竹简》也认为:太公之书,古亦称周书,并举证曰:敦煌写本《六韬》残卷中有《周志廿八国》一篇,文字与《周书·史记》略同。古书所引《周书》之文,亦颇有与太公之《六韬》、《阴谋》、《金匮》诸书相出入者(参看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吕氏春秋》所谓周书也即指太公之书。”(严可均案,《阴符》谓阴符之谋。《战国策》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作周书《阴符》,盖即《汉志》之《太公谋》八十一篇矣。云周书者,周时史官纪述,犹《六韬》称周史。诸引周书《阴符》,或但称周书,验知非《逸周书》。)

《太公阴谋》,《隋书·经籍志》:《太公阴谋》一卷(梁六卷。梁又有《太公阴谋》三卷,魏武帝解)。《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3卷,《通志·艺文略》:《太公阴谋》一卷,又三卷(魏武帝注)。

明确著录《太公金匮》、《太公阴谋》虽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但实际上《七略》、《汉书·艺文志》中就有。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之兵书略·兵权谋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小注曰: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鹖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种,出《司马法》入礼也。《汉书·艺文志》之诸子略·道家《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兵法》。《太公》一书多佚,仅存《六韬》传世,即《太公兵法》。

《汉书·艺文志》之兵权谋下注省《太公》,则兵权谋中部分内容出自《七略》所录之《太公》殆无疑问。顾实曰:如本志《太公谋》八十一篇,《兵》八十五篇,今本《管子·兵法》、《参患》,《荀子·议兵》、《淮南·兵略》等篇之类,皆当在此二百五十九篇中。前贤已经证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谋》就是《阴谋》,也就是《太公阴谋》,《言》就是《太公金匮》,《兵》就是《太公兵法》或称《六韬》、《太公六韬》。

钱大昭曰:《谋》、《言》、《兵》,就二百三七十篇而言,《太公》其总名也。沉钦韩曰:《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凡善言书诸金版。《大戴记·践祚篇》、《吕览》、《新书》、《淮南》、《说苑》所称皆是。《兵》者即《太公兵法》,《说苑·指武篇》引《太公兵法》。顾实曰:《隋》、《唐志》、《通志》著录《太公书》多种,《通考》仅馀《六韬》而已,《庄子》称《金版六弢》,《淮南子》亦言《金縢豹韬》。

《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游说诸侯不成,乃发奋矢志,连夜发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日夜揣摩,至于引锥刺股,终佩六国相印。

然此"阴符之谋",为书籍?为学科?因《汉书·艺文志》道家、兵书类俱不载,其他典籍亦无从搜检,故具体情状不得而知。《随书·经籍志》兵家始载有《阴符铃录》一卷,《周书阴符》九卷,今亦未知其详,且皆不言""

所云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事机,故曰阴符。其中以阴阳五行为立论旨归,概言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关系,多申发《老子》《庄子》《亢仓子》《三略》之意,注疏中又时亲以兵家韬略。自唐以降,流传版本众多,主要有汉魏丛书本、《道书全集》本、《说郛》本、《子书百种》本等。

 

二、太公阴符经正文

 

1、治国教民问

武王问太公曰:「贤君治国教民,其法何如?」

太公对曰:「贤君治国,不以私害公: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法不废于仇雠、不避于所爱;不因怒以诛,不因喜以赏;不高台深池以役下,不雕文刻画以害农,不极耳目之欲以乱政,是贤君之治国也。不好生而好杀,不好成而好罚;妾孕为政,使内外相疑,君臣不和;拓人田宅,以为台观;发人丘墓,以为苑囿;仆媵衣文绣,禽兽犬马与人同食,而万民糟糠不厌,裘褐不完;其上不知而重敛,夺民财物,藏之府库;贤人逃隐于山林,小人任大职;无功而爵,无德而贵,专恣倡乐,男女昏乱,不恤万民,违阴阳之气,忠谏不听,信用邪佞。此亡国之君治国也。」

 

2、宽恩化众问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轻罚而重威,少其赏而劝善多,简其令而众皆化,为之何如?」

太公曰:「杀一人(而)千人惧者,杀之;杀二人而万人惧者,杀之;杀三人(而)三军振者,杀之。赏一人而千人喜者,赏之;赏二人而万人喜者,赏之;赏三人(而)三军喜者,赏之。令一人(而)千人得者,令之;禁二人而万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军正者,教之。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此明军之威福也。」

 

3、五言修齐问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以一言与身相终,再言与天地相永,三言为诸侯雄,四言为海内宗,五言传之天下无穷,可得闻乎?」

太公曰:「一言与身相终者,内宽而外仁也。再言与天地相永者,是言行相副,若天地无私也。三言为诸侯雄者,是敬贤用谏,谦下于士也。四言为海内宗者,敬接不肖,无贫富,无贵*,无善恶,无憎爱也。五言传之天下无穷者,通于否泰,顺时容养也。」

 

4、五帝之戒问

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戒,可闻乎?」

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

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

 

三、太公阴符经补遗

 

黄帝作巾机之法,孔甲有盘盂之诫。《太公阴谋》曰:「武王衣之铭曰:『桑蚕苦,女工难得新捐,故后必寒。』镜铭曰:『以镜自照者见形容,以人自照者见吉凶。』觞铭曰:『乐极则悲,沈湎致非,社稷为危也。』〔〈后汉书.孙穆传〉:「铭书成败,以防遗失。」注引〕

《太公阴谋》:「机之书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文选.卷四十八.司马相如封禅文〉:「故曰于兴必虑衰,安必思危。」注引。〕

 

四、原文与译文

 

 

《太公阴符经-上篇》

 

1、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1. 译文

 

观天之道,苹果落地矣;天行健,执天之行乃同之也。尽矣,言若得此道,不假修持即得统贯全经矣。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此处单言其一,以人生天地间,独泥于地故。

另,天有五气,地成四时;四时着形,五气神神;神气通畅,形随以迁矣,物物不物于物者也。况其本自先天乎?!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上者天,天主行道。君子不器。

  

2、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1. 译文

 

  先贤所注:五贼者,在道为五行,五行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为五德,五德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味、利、反、怨与小大。推而广之,万象之定尽于之。此形而下之言矣。

  天有,天何曾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此知之五贼之生,本自有也,自居、执、住、止,毁天常故成五贼。若不有者,何出五贼?!是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谓见之者,即非见之者,绝之而已矣。

  百方经教,虚广故也,故仲尼云:「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则至道也,何必广谈修习欤?

  

3、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1. 译文

 

  此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法天象地以尽行也。

  五贼在心,非心、非非心则天下无贼。

  施行于天,天行健,以执有故,坏天常。然以五贼秉天常之失故,所行亦必依于天,故谓五贼施行亦本诸天。是同出而异德也,玄玄归根复命,反运五贼化五仁矣。

  宇宙者,象数之运。双手者,左象右数。艮为手,《通书》以艮终焉。艮者根也,止也,本也。本立而道生。象数万有之先也。

  身于两手之间,是其中也。一身合双手以象”三”,三生万物故曰”万化生乎身”。单言身,乃明中轴为运之旨也。

  此则穷究之,化贼为仁备矣!

 

4、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1. 译文

 

  此言于天道与法天道之行要也。

  天性,人也。人为仁。

  人心,机也。机者,万有枢纽。生化运之。

  立天之道者,健。定人者,仁。

 

5、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1. 译文

 

所谓杀机,反常也。所谓反常者,即非反常,是谓反常;是无常之本体也。

  有生必有杀,有杀者其生亦微明矣。见其微明而握其大要,神神哉。

天人合发,顺天应命以行。万化定基,奠基以出万化矣。

 

6、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1. 译文

 

  巧拙者,大巧若拙也。

  生杀道之常也,非所当执,伏藏以归。此以世人知有用之为用,不知无用之为用故。

 

7、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1. 译文

 

  九窍之邪者,逐欲而不自在故。

  三要者,耳欲听妙音、目欲观妙色、口欲尝妙味。先贤以三要为神、心、志者,乃穷其根也。

  动者,命之行也。静者,命之归也。

  非动、非非动之体,尽拙此动静,故谓可以之动静。执动者弃静,执静者弃动,均背于大道,故谓邪宗。入无极之真,运此动静自然而然。

 

8、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1. 译文

 

  火生于木,克于木;奸生于国,害于国;人之害生也,自害之,非天与焉。

  祸与时,无常之自然也。奸火不生,时祸何尝害吾?!

  此则知幽明故,防微杜渐,斯远害矣。

 

9、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1. 译文

 

  知之者,天常也。修之者,思无邪。

 

 

《太公阴符经-中篇》

 

1、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1. 译文

 

  上篇以”执天之行”为则,不以理胜。中篇此以”顺天理,灭人欲”也。轨辄之道以此。

 

2、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1. 译文

 

  理曰:恩生于害,害于恩。

  言盗者,失道废德故。失道故,必以”顺天理,灭人欲”成之;成之终,当明本也,故立盗言之。昔慧能以出,明此盗,直达本源,故得直超三乘。

  万物赖天地而成,待于天地,自受天地所盗也。人赖万物以养,待于万物,自受万物所盗也。万物赖人以化,待于人,自受人之盗也。

  本自恩,害于恩,明之者,两得。故谓世间教化德山棒、临济喝最亲。

  三盗宜者,天道定人,人道法天也。以相赖故,盗不称谓盗,故安。

 

3、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1. 译文

 

  ”四时,五气”言之于此矣。

  时先者,泥地故,形而下之器矣,顾形返化神。

  因形化神,四时顺成,五气朝元,开源活流故得其化而安。

 

4、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1. 译文

 

  神神之谓,乃以知无用、无为之贵也。信不足焉,有不信。莫现乎隐,莫显乎微;能不自用者,自得其用。

  有数、有定,知幽明故。实为虚,虚为实;安时处顺,降伏我心,道成自然。而命此定、数者,知机宜也。《易》曰: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机其神乎!机者易见一而难知,见近知远。

  莫能见、知者,弃自能之执,不以知、见故,信之、法则之可矣。《老子》曰"则我者贵"。

所谓天下者,即非天下,是谓天下,以其形而下之谓也。

 

5、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1. 译文

 

固穷者,穷通故,数本非数,定本非定,假以方便故。

  轻命者,居盗故,物于物,不物物,时动必溃。

 

 

《太公阴符经-下篇》

 

1、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1. 译文

 

  此言于穷通之道也,是谓修道。修道之谓教,教之道,贵以专。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道皆此也。

  师者,师心也。

  绝利者,依义弃利也。一源者,一心不二务,是仁也。

三反者,中庸也,三盗尽黜。昼夜者,背明故,绝圣弃知。

 

2、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1. 译文

 

  此”定、相”之源也。

  非相,非非相者,长生久视之道也。

 

3、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1. 译文

 

  不可及、不可知者天,是绝众途也。索迹者无尽,道成者非天也,尽自然,故谓无恩之大恩也。

  迅雷警心,烈风摧枯。乃明刑化也,刑之不如德也,明之。

  至乐者,闲闲。至静者,纯真。此以却妄也。

  至私者,弃圣同天。至公者,与民无犯。

  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则非相、非非相之道也,归根以复命,焉知彼之不如此、后之不如今。

 

4、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1. 译文

 

  禽者,乃非离,是一之也,降伏自心。炁,一作气,五气之谓也。

  制,谓其关要也。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二五者,五气下行,四时合之而成也。

  生、死互根,生万物者,死万物之所在也。"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故制五气以归根,伏心毕矣。

  恩害相生,莫泥之,无待者可了生死义。世之执、止而不知解脱者,乃以泥恩故。

 

5、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1. 译文

 

  所谓天地文理者,乃知见并生,功名互显之谓也。落于有为法,不知盗而自盗也。

  若乎时物文理者,彼所谓时物文理即非时物文理,所谓天地文理即非天地文理,所谓圣即非圣,是谓为圣。以异之者,言哲。所谓哲者即非哲,是谓为哲。

  执相言之,哲者,择折泽,无有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子曰:"声色之于化民者,末也。"

 

6、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1. 译文

 

  此及以下之文,当谓必后人衍文也。

  静者,一之也。所谓静者,即非静,是谓为静。

  浸者,天覆地载,行之不已也,故得对待之定体。

 

7、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1. 译文

 

  至静,深阐于上文”自然之道静”也。此谓于无极之真,非动,非非动之体也。

  律历所不能契,谓其于异俗识之动静,类于佛家所谓”不可量,无有边,不可思议”之功德也。

  爰有奇器。爰,缘执也。有者,有生于无。奇者,奇正相化,是三也。器者,形而下之谓。

八卦甲子。八者,分也。卦者,挂,言于定相。甲者,天成象,化出。子者,地培育也。

  神机鬼藏。神者,申之也。机者,定、数也。鬼者,归也。藏者,一之也。

  阴阳相胜之术,括前言所谓之要也。

  昭昭乎进于象矣。昭昭,微明日显也。此言于象,前则以数,是象本乎数也。进者,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