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史学院

《三朝北盟会编》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1. 概述

 

宋代史学名著,全书二百五十卷,采编年体例。“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宋金和战是北宋末南宋年间头等大事,宋人据亲身经历或所闻所见记录成书者,不下数百家,但“各说异同,事有疑信”。

 

一、作者简介

 

徐梦莘(1126~1207),字商老,临江(江西清江)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生于靖康元年(1126 年),这一年金军攻陷宋都开封,次年虏徽宗、钦宗北去,北宋灭亡。再过两年,金军一度南下江西,徐梦莘的母亲背负他南逃,才幸免于难。国恨家仇,对徐梦莘是极大的刺激,也是促使他编纂《会编》的原因。所以他在《会编》序中一开头便说:"呜呼,靖康之祸古未有也!"又说:"谱绅草茅,伤时感事,忠愤所激,据所闻见,笔而为记录者无虑数百家。然各说有同异,事有疑信,深惧日月寝久,是非混淆,臣子大节,邪正莫辨,一介忠耿,湮没不传",于是编纂《会编》。《会编》始修于何时,不得而知;成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 年),当时徐梦莘已经六十九岁,可见他编修此书,曾经过长时间的搜集材料过程。《会编》修成以后,他又把后来搜集到的补充材料编为《北盟集补》五十卷,但没有留传下来。

 

二、史料来源

 

关于《会编》的取材,徐梦莘在序中也有说明:"取诸家所说及诏、敕、制、语、书、疏、奏议、记传、行实、碑志、文集、杂著,事涉北盟者,悉取铨次。"在《会编》篇首,他还列举了书中征引的书目一百九十六种。但检阅原书,实际引用的、有书名或篇名可考的,大大超过了这个数目。书中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材料没有注明书名或篇名,其中有一部分可以肯定是引自《四朝国史》、《长编》和李燕的另一部著作《四系录》;估计这些没有注明出处的材料,来源于官修的正史,或者是经过政府认可的私人著作。

 

三、内容简介

 

本书共250卷,是记载宋代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宋金和战史事的编年体历史巨著,卷帙浩繁,内容丰富,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为宋金关系史的研究者所必备。作者徐梦莘幼年历经宋金战乱,备尝艰辛,故倾毕生精力撰著此书。

由于徐梦莘痛感"靖康之祸",靖康史事也就成为该书的一个重点。该书自政和七年(1117)宋遣使与金订"海上之盟"开始,至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被杀,次年宋金恢复和议止,共书四十五年事。靖康为时不过一年半,却占了七十五卷,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而且叙事亦极细致。作者通过大量事实和细致的叙述,以揭示自"海上之盟"到"靖康之祸"的原委终始。《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材料达二百多种,而且所引用的全录原文,因此保存了文献材料的原貌。这种引用方法,在过去编年史著作中是不多见的。该书征引的史料,有许多后来散失,赖该书得以保存,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此外,有些史册,诸如《建炎通问录》《顺昌破贼录》《靖康小雅》《伪齐录》等,多与《会编》所载文字相同,当系从该书辑录出来的。《三朝北盟会编》史料丰富,记述详赡,为研究辽、宋、金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卷一 政宣上帙一 起政和七年七月四日庚寅尽政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己卯

卷二 政宣上帙二 起政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戊申尽十二月二日己卯

卷三 政宣上帙三 起重和二年正月十日丁巳尽其日

卷四 政宣上帙四 起宣和元年三月十八日甲子尽宣和三年正月

卷五 政宣上帙五 起宣和三年二月十七壬午尽宣和四年四月十日戊戌

卷六 政宣上帙六 起宣和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辛亥尽五月十三日庚午

卷七 政宣上帙七 起宣和四年五月十八日乙亥尽六月三日庚寅

卷八 政宣上帙八 起宣和四年六月三日庚寅尽十二日己亥

卷九 政宣上帙九 起宣和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亥尽九月二十三日己卯

卷十 政宣上帙十 起宣和四年九月二十七日癸未尽十月二十日乙已

卷十一 政宣上帙十一 起宣和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戊申尽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午

 

四、史料价值

 

《会编》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不但是因为它引用的材料十分丰富,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原本今天已经失传了,还因为它保存了这些材料的原来面目,没有改动。徐梦莘在《会编》序中阐明了他引用材料的原则:"其辞则因原本之旧,其事则集诸家之说。不敢私为去取,不敢妄立褒贬。参考折衷,其实自见。使忠臣义士、乱臣贼子善恶之迹,万世之下不得而掩没也。"这当然不是说他自己没有倾向,这种倾向当然也影响他对材料的去取,他对材料的引用也有删节,但是,他对材料确实没有改动。这就使得后人在研究这一段历史时,能够得到许多保存了本来面目的材料,可以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

还要说明的是,《会编》虽然只包括与宋金关系有关的内容,但在当时,即北宋末南宋初,宋金关系在政治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会编》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很有价值,不仅限于宋金关系。由于《长编》徽宗、钦宗部分全部散失,而《会编》北宋末的部分共有一百卷之多,就使它更显得珍贵了。

 

五、流传版本

 

该书长期仅有抄本流传,窜改甚多。《会编》通行的刊本有光绪四年(1878 年)袁祖安的活字排印本及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许涵度校刻本,许本较胜于袁本。但这两个本子的祖本都有不少问题,袁、许在校刊中又不甚谨慎,所以都有许多错误。

 

六、四库提要记载

 

《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左都御史张若溎家藏本)

宋徐梦莘撰。梦莘,字商老,临江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为南安军教授,改知湘阴县。官至知宾州,以议盐法不合,罢归。事迹具《宋史·儒林传》。

梦莘嗜学博闻,生平多所著述。史称其恬於荣进,每念生靖康之乱,思究见颠末,乃网罗旧闻,荟稡同异,为《三朝北盟会编》。

自政和七年海上之盟,迄绍兴三十一年,上下四十五年。凡敕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登载靡遗。帝闻而嘉之,擢直秘省云云。今其书钞本尚存,凡分上、中、下三帙。上为政、宣二十五卷,中为靖康七十五卷,下为炎、兴一百五十卷。其起讫年月,与史所言合。

所引书一百二种,杂考私书八十四种,金国诸录十种,共一百九十六种,而文集之类尚不数焉。史所言者殊未尽也。

凡宋、金通和用兵之事,悉为诠次本末。年经月纬,案日胪载。惟靖康中帙之末有《诸录杂记》五卷,则以无年月可系者,别加编次,附之於末。其徵引皆全录原文,无所去取,亦无所论断。

盖是非并见,同异互存,以备史家之采择,故以《会编》为名。然自汴都丧败,及南渡立国之始,其治乱得失,循文考证,比事推求,已皆可具见其所以然,非徒饾饤琐碎已也。

虽其时说部糅杂,所记金人事迹,往往传闻失实,不尽可凭。又当日臣僚札奏,亦多夸张无据之词。梦莘概录全文,均未能持择。要其博赡淹通,南宋诸野史中,自李心传《系年要录》以外,未有能过之者,固不以繁芜病矣。

考梦莘成此书后,又以前载不尽者五家,续编次於中、下二帙,以补其阙。靖康、炎兴各为二十五卷,名曰《北盟集补》。今此本无之。殆当时二本各行,故久而亡佚欤。

 

七、原文

《卷一》

政宣上帙—

起政和七年七月四日庚寅,尽政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己卯。

政和七年秋七月四日庚寅登州守臣王师中奏有辽人蓟州汉儿高药师僧郎荣等以舟浮海至文登县诏师中募人同往探问以闻。

先是政和元年朝廷差童贯副郑允中奉使辽人有马植者潜见童贯於路植燕京霍阴人涉猎书传有曰:才能文辞长於智数见契丹为女真侵暴(改作伐)边害益深盗贼蜂起知契丹必亡阴谋归汉说贯以边事是时童贯奉密旨使觇其国,於是约其来归植数上书奏上喜赐姓李名良嗣蔡京童贯力主之以图取燕时薛嗣昌和诜侯益揣知朝廷有意幽蓟并迎合附会倡为北事和诜知雄州以厚赂结纳朔方豪隽士多归之以收燕山图来上。又中山守张杲高阳关安抚吴玠亦献议燕云:可取河东经略薛嗣昌得河朔谍人之辞往往润色以希禁密意每陛对论及北事辄请兴师嗣昌。又委代州安抚王机探伺辽人之隙陈攻取之策时武应等州屡来投附机悉接纳。又有王师中全家来忻代上诏令师中知登州以伺其事然未有以发会是年登州奏有辽人船二只为风漂达我驼矶岛乃高药师曹孝才及僧郎荣率其亲属老幼二百人因避乱欲之高丽为风漂至州具言辽人以渤海变乱因为女真侵暴(改作伐)女真军马与辽人争战累年争夺地土已过辽河之西今海岸以北自苏复至兴渖同咸州悉属女真矣。登州守王师中具以奏闻上命中使押诣蔡京第令与童贯佥议京贯因同具奏国初时女真常奉贡(此二字改作遣使来)而太宗皇帝屡市马女真(改作其地)其後始绝今不。若降诏遵故事以市马为名令人访其事体虚实如何上可之诏登州守臣王师中募人同高药师等赍市马诏泛海以往探问其後通好女真议举兵相应夹攻灭辽国家祸变自是而始。

蔡绦《北征纪实》曰:政和元年童贯副郑允中奉使北虏(改作庭)时虏酋(改作辽主)天祚欲与童贯一相见因使贯觇其国北讨之意已形於此而中外未知也。然其时虏酋(改作天祚)方肆纵欲见贯者但希中国玉帛奇玩而已而中国浸侈亦自是而始故贯所赍奇腆至运二浙休养漆之具火阁书柜床椅之属悉往以遗之相夸。

尚而巳贯回其所得珍玩亦甚厚允中以尚书为奉使而贯以节度使为之副皆非故事也。至二年有燕人马植来归上遣承受童师敏赍御笔但书马植二字传旨询问可纳否然马植者已自藏於童贯家矣。植後赐姓李名之曰:良嗣俄。又赐姓赵累迁至修撰虏(改作辽)人以为言中国但谓无有然虏时(改作辽主)已昬乱虽来索亦不急也。故良嗣得以安良嗣。又时时论辽人事宜以动朝廷。且谓天祚者乃是弑其祖老国主而自立言多摆阖童贯遂繇登州海道使之以使女真天下之衅自此始焉。

封有功编年曰:政和五年岁次乙未春三月辛未朔二日壬申大辽李良嗣密遣人来雄州投蜡弹云:天庆五年三月四日辽国光禄卿李诬蔑发嗣谨对天日斋沐裁书拜上安抚大师足下良嗣族本汉人素居燕京霍阴自远祖已来悉登仕路虽披裘食禄(改作食禄北朝)不绝如线然未尝少忘尧风欲褫左衽(改作投中国)而莫遂其志比者国君嗣位以来排斥忠良引用群小女真侵陵官兵奔北盗贼蜂起攻陷州县边报日闻民罹涂炭宗社倾危指日可待迩。又天祚下诏亲征女真(删此二字)军民闻之无不惶骇揣其军情无有斗志良嗣虽愚赣无知度其事势辽国必亡良嗣日夜筹思偷生无地因省易系有云: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语不云乎!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良嗣久服先王之教敢佩斯言欲举家贪生南归圣域得复汉家衣裳(删得复至此六字)以酬素志伏望察良嗣忱诚不妄悯恤辙鱼代奏朝廷速俾向化傥蒙睿旨允其愚恳预叱会期俯伏前去不胜万幸和诜具其事闻奏上令太师蔡京太尉童贯共议可否十日庚辰京与贯奏云:自古招徕国之盛德。又况辽国用兵军民不附良嗣归明故当收留乞敕和诜密谕会期後诜令良嗣会期以四月一日夜入境夏四月庚子朔良嗣等夜分越界河初九日戊申良嗣入雄州庭参上谒诜诜使人掖上厅各具礼赆是日诜奏朝廷有旨令良嗣赴阙十八日丁巳良嗣见於延庆殿上亲临轩慰劳礼优异上问所来之因即奏曰:臣国主天祚皇帝耽酒嗜音禽色俱荒斥逐忠良任用群小远近生灵悉被苛政比年以来有女真阿骨打(改作阿固达)者知天祚失德用兵累年攻陷州县加之溃卒寻为内患万民罹苦辽国必亡愿陛下念旧民遭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顺伐逆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愿陛下速。

行薄伐脱或後时恐为女真得志盖先动则制人後动则制於人上嘉纳之遂赐姓赵授朝请大夫秘阁待诏。

又曰:朝廷既有意於燕云:而蔡京为国兴利以备兵兴支用仍行香茶盐矾等法令州县立递年租额以最殿考其赏罚守令奉行罔敢少怠。又有和籴均籴对籴衔籴以备军食(旧校云:一本无衔籴二字)累年於兹民力遂罢所在商人卖法重获厚利朝廷籴本元降州县输纳者实未尝得悉为官吏所有天下多故京启之也。。

八月三日戊午登州守王师中既被诏乃选择将吏得七人各借进武校尉差平海军指挥兵船同高药师等行。

二十二日丁丑高药师等下船往女真。

药师等既至彼境北岸相望女真巡海人兵多不敢近船几为逻者所害遂复回。

政和八年正月三日丙戌高药师等回至真州。

高药师至青州还奏谓虽已到彼苏州界望见岸上女真兵甲多不敢近而回守臣崔直躬奏其事,於是上为赫怒专下宣抚司委童贯措置应元募借官过海人并将校一行并编配远恶委王师中选有智勇能吏再与药师过海体问事宜通女真军前讲买马旧好降御笔通好女真事监司帅臣并不许干预如违并以违御笔论。

四月二十七日己卯遣武义大夫马政及平海军卒呼延庆同高药师等过海至女真军前议事。

童贯与王师中选马政可委呼延庆善外国语。又办船同将校七人兵级八十人同高药师去女真军前。

太宰郑居中奏乞守盟誓罢遣女真人使。

时太宰郑居中奏乞罢使女真之人。又於朝堂责蔡京曰:朝廷欲遣使入女真军前议事夹攻大辽出自李良嗣欲快己意公为首台国之元老不守两国盟约辄造事端诚非庙算。且在昔章圣皇帝与大辽昭圣立誓至今几二百年兵不识刃农不加役虽汉唐和戎未有我宋之策也。公何以遂兴此举。且兵者不祥之器势不获已即可暂用昔景德中辽人举国来寇(改作侵)真宗用宰相寇准之策亲征後遣使议和自此守约不复盗(改作入)边者三十九年及庆历中契丹聚兵境上以求关南地为名仁宗用富弼报聘增币观真宗仁宗意不欲动兵恐害生灵坚守誓约至今。

一百十四年四方无虞今。若导主上弃约复燕恐天怒夷(改作民)怨切再熟虑无遗後悔事系宗庙,岂可轻议。又况用兵之道胜负不常苟或必胜则府库乏於犒赏编户困於供役蠹国害民莫过此也。脱,或不胜则患害不测京曰:上厌岁币二十万匹两故有此意居中曰:岁币五十万匹两比之汉世和单于岁尚给一亿九十万西域七年四百八十万则今与之岁币未为失策。又後汉永平初中诸羌反十四年当时用兵用财二百四十亿永和後复经七年用八十万亿。且前古之王岂忍以中国之富填於卢山之壑委於狼望之北哉!盖圣人重惜生民之本也。载在史策非妄言也。京曰:上意巳决,岂可沮乎!居中曰:使百万生民肝脑涂地公实使之未知公异日如何也。遂作色而起。

知枢密院事邓洵武。(旧校云:洵武字子常绾之子见清波别志)上书乞守誓罢兵保境息民。

邓洵武家《传》曰:时上意颇动欲兴师蔡京谋起燕兵洵武屡折之而蔡京密启於上不令洵武预议洵武乃约童贯到枢密院具以利害晓之贯反说洵武曰:枢密在上前。且承当取商量也。商量得十来年里不要相拗官家上方有意相公如此说话恐为他人所夺语已而笑洵武知京贯之意遂请闲见力陈宗社大计请以上意令京条对。又上奏曰:雍熙中常有此举是时曹彬出河北潘美出河东赵普在南阳闻之上疏切谏彬美卒无功而还因出赵韩王疏本与曹潘传进读曰:陛下审视今日谋议之臣孰如赵普将帅之良孰如彬美甲兵精练孰如国初以太宗之神武赵普之谋略彬美之为将百战百胜征伐四克而独於燕云:乃至挫衄况在今日何可轻议。且百年盟誓一朝弃之何以令吾必告敌国乎!诚恐兵革一动中国昆虫草木皆不得而休息矣。上大悟翼日语京曰:北事难做则休祖宗盟誓违之不祥京色变其议遂寝契丹既衰宰相王黼复为兼弱攻昧之言以动上心洵武复从容为上言曰:自西方用兵禁旅减耗近差郊祀立仗人不能足数使天下常如今日治安固无可言设有风尘之警可为寒心上为之动容因劝上宜保境息民谨备自治无启边衅王凿言当兼弱攻昧臣独谓不。若推亡固存也。方今非独兵势如此而。又财用匮乏民力凋弊人皆知之无取言者臣今取诸路廉访使者所奏去年兵食实数作旁通册。

愿陛下置之御座时赐御览则天下虚实可知。且与强女真为邻孰。若与弱契丹乎!议复止。

枢密之孙邓椿跋曰:右先枢密谏发燕云:事勾龙中丞如渊虽书之恐未信於後世。又尝求汪公应辰跋其尾汪公曰:此段已编入徽考删定实录中矣。冯少卿方手录於家後求其真迹藏於九袭以示子孙先枢密掌兵西府不顺宰相深引太宗赵普曹彬潘美以为龟鉴有死不从既公殁黼始遂前议云:某即公黼即王黼前议即兼弱攻昧之说轻谈之误以致败国事涂炭生灵殆今腥膻河洛者几五十许年(删殆今至此十二字)则兼弱攻昧之说胜也。悲夫。

朱胜非秀水间居录曰:政和末知雄州和诜奏契丹益发燕云:之兵燕民日离叛有董庞儿者。(旧校云:庞归本俱作龙)率众为剧寇契丹不能制蔡京时领三省事侥幸一切之功遂招庞儿许以燕地王之庞儿上表自号扶宋破虏大将军(删破虏二字)董才後归朝赐姓名赵诩者是也。乞遣兵为援期取中国故地京大喜乃更戍朔方陕石之兵命江外州军制袍带欲以冠带新民邓洵武子常知枢密院为京言南北通好久矣。今信一叛虏(改作贼)之言而欲败百年之盟不可京不听是时童贯以太师枢密院总边事洵武。又为贯言西北虏(改作敌)势强弱不同度我之力能制彼乎!恐兵连祸结卒无已时贯亦不听洵武乃疏伐燕利害二十七条名曰:北伐问目皆有注其一云:出师之名注云:恃此盟誓百年不见兵革绝之必有名以令吾民以告敌国馀类此。又录赵普谏太宗北征疏同奏上皇颇嘉纳北议为之缓至宣和初竟出师矣。董才者易州辽水人少贫贱沈雄果敢号董庞儿募乡兵战女真败绩主将欲斩之才由是亡命山谷遂为盗剽掠州县众至千人契丹患其蹂践才逾飞狐灵邱入云:应武朔斩牛栏监军函其首来献政和七年知岢岚军解潜招降之并其党以闻其表有云:受之则全君臣之大义不受则生胡(改作秦)越之异心上召见董才陈契丹可取之状甚切赐姓赵名诩。

赵普谏伐燕疏(旧校云:按宋文鉴所载此疏题曰:雍熙三年请班师意同语异殊不可解。又云:李焘长编所载此疏亦与此不同)并劄子附於此疏曰:武胜军节度使臣赵普右臣自二月中伏睹忽降使臣差般粮草及详敕命知相幽州既奉指挥寻行科配非时举动莫测因由迩後虽听捷音未闻成事稍稽克复俄及炎蒸飞刍輓粟以犹繁擐甲持戈而未已民疲师。

老将恐有之臣自此月以来转增疑虑潜思陛下万几在念百姓为心圣略神功举无遗算至於平收浙右力取河东成後代之英奇雪前朝之愤气四海咸归於掌握十年时致於雍熙唯彼番戎岂为敌对迁徙高举自古难得制之前代圣帝明王无不置於化外任其随逐水草皆以禽兽畜之此际官家(删番戎至此四十四字改作契丹二字),何须挂意,必是有人持同谄佞诳惑聪明因举不急之兵稍涉无名之议非论曲直。且觉淹延将成六月之征颇有千金之费以兹忖度深抱忧虞窃念臣虽寡智谋粗亲坟典千古兴亡之理得自简编百王善恶之徵闻於经史其间祸淫福善莫不如影随形焕。若丹青明如日月尝为大训历代宝之臣读《史记》见汉武时主父偃徐乐严安辈所上书及唐元宗时宰相姚元崇直奏十事可以坐销患害立致升平惟虑至尊未能留意医时救弊无出於斯。又闻前事为後事之师古人是今人之则据其年代虽则不同量彼是非必然无异辄思抄录专具进呈伏望圣慈特垂披览谨列逐件如後云:云:伏念臣谬以庸材叨居显位幸逢千年之运深承二圣之知从白屋而上丹霄非由智略出卑僚而登极位只是遭逢恩施何啻於车舆报效不如於犬马粗怀性识常积惊惶所恨者齿发衰残精神减耗既不能献谋阙下。又不能效命军前惟有微诚书章上奏今者伏见朝廷大兴禁旅远伐征戎(改作辄事远征)驱百万户之生灵咸当辇运致数十州之地土半失耕桑则何异为鼷鼠而发机将明珠而弹雀所得者少所失者多。且於得少之中犹难入手更向失多之外别有关心前未见於便宜可垂意於详酌臣。又闻圣人不凝滞於物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理贵变通情无拘执故前圣谓事苦则虑易兵久则变生臣之愚诚深惧於此秦始皇之拒谏终累子孙汉武帝之回心转延宗社如忽迟晚恐失机宜而况旬朔之间便为七月窃虑内地先困边廷早凉北狄(改作地)则弓劲马肥转难擒制中国则民疲师老应误指呼臣今独兴阻众之言深负违天之过辄陈狂瞽抑有其由窃以暮景残光能馀几日酬恩报义正在今时恐劳宵旰之忧甯避僭逾之罪虑希圣听早议抽军聊为七纵之谋别有万全之策伏望皇帝陛下安和寝膳惠养疲羸长令外户不扃永使边烽罢警自然殊方慕化率土归仁暨四夷以来王料契丹而安往。又何必劳民动众卖犊买刀。

有道之事易行无为之功最大如斯吊伐是谓万全臣。又窃料陛下非次兴兵恐因偏听其柰人多献佞事欠防微大凡小人辈各务身谋谁思国计或承宣问皆不直言尽解欺君常忧败事得之则奸邪获利失之则社稷怀忧昨者直取幽州未尝孰为谋者必无成算俱是诳言其於虚实之间此际总应彰露臣既不知头主无以指摘姓名伏望官家寻其尤者特正奸人之罪免伤圣主之明所贵诈伪悛心忠臣尽力共畏三千之法同坚八百之基臣於此时欲吐肺肝先寒毛发惊疑犹豫数日沈思。又念往哲临终尚能尸谏微臣未死争忍面谀明知逆耳之言不是全身之计但缘恩同卵翼命直鸿毛将酬国士之知岂比众人之报投荒弃市甘当此日之诛窃禄偷安不造来生之业惟祈圣明特赐察量更有细微别具劄子冒犯冕旒臣无任倾心沥胆忧国忘家涕泗旁惶激切屏营之至劄子曰:臣滥守藩方聊知稼穑窃见当州管蜀满前多是荒凉户小民贫程遥路僻量其境土五县中四县居山验彼人家三分内二分是客昨来差配甚觉艰辛伏缘自此直至莫州往来四千馀里或是无丁有税须至雇人般粮每斗雇召之赀贱者不下五百元配二万石数约破十万贯钱。且如本户自行费用无多所校乃是二万家之贫户出此十万贯之见钱所以典业卖牛十闻六七其间兼有鬻男女者亦有弃性命者仍加善诱偶副严期自从起发去来已及八十馀日近知内有人户累累私劫乡村皆云:装起军粮未有送纳去处原无口食在取盘缠虽不辨其虚真。又难行於审覆访闻街坊窃议前後说得多般称被契丹围却军营兼被劫却粮草及令寻看皆却隐藏盖缘臣无以知军前事宜只听得外面消息况九重密事不应泄於朝廷柰百姓流言已相传於道路详其住滞必有艰难伏乞圣慈早令停罢更或迟久转费粮储潜思今日人情不可再行差配如或再有徭役决定广有逃移假令收下幽州边境转广干戈未息忽然生事未见理长必因有僭滥之徒奸邪之党但说契丹时逢幼主地有灾星以此为词曲中圣旨不审戎(改作人)情上下幽州俱此生涯土宿照临阙外。(旧校云:字疑域)未可以征讨。若彼能同众意纵恶主以难轻不顺群情无灾星而亦败诚宜守道事贵无私如乐祸以求功窃虑得之而不武此盖两省少昌言之士灵台无绝艺之人而况补缺。

拾遗合专思於规谏天文历算须预定於吉凶成兹误失之尤各负疏虞之罪。若无愆责何戒後来。

邵伯温曰:崇甯中居洛因过仁王僧舍得叶子册故书一篇乃赵中令谏太宗皇帝伐燕疏并劄子其疏与国史所载大略相似有不同者劄子,则惟见於此太宗晚喜佛中令因其所喜以谏云:伯温窃闻太祖一日以幽燕地图示中令问所以取幽燕之策中令曰:图必出曹翰太祖曰:然。又曰:翰可取否中令曰:翰可取孰可守太祖曰:以翰守之中令曰:翰死孰可代太祖不语久之曰:卿可谓远虑矣。太祖自此绝口不言伐燕至太宗因平河东乘胜欲捣燕蓟时中令镇邓州故有是奏太宗下诏褒其言呜呼中令从祖宗定太平尚以取幽燕为难近时小人窃大臣之位者乃建议结女真灭大辽取幽蓟卒致天下之乱悲夫。

赐进出身头品顶戴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许涵度校刊。

 

  1. 校勘记

自苏复至兴渖同咸等州(脱等字)上安抚太师足下(太误作大)自远祖已来(已应作以)良嗣归明(明一作朝)上亲临轩慰劳礼优异(一作慰劳礼毕)呼延庆善外国语。又辨博(辨博误作办船)公何以遽兴此举(遽误作遂)至今一百七十四年(脱七字)上厌岁币五十万匹两(五误作二)。又後汉永平初中(平字衍)。且前古帝王(帝误作之)遂请间日(日误作见)公既殁(误作既公殁)迨今腥膻河洛者(迨误作殆),必是有人附同谄佞(附误作扶)恩施何啻於车舆(车舆一作辙鱼)可垂意於详酌(垂意一作重失)满前多是荒凉(满一作城)原无口食再取盘缠(再误作在)上下幽州俱此生涯(俱此一作惧其)而况补缺拾遗(缺应作阙)得叶子册故书一编(编误作篇)。

 

 

《卷二》

政宣上帙二

起政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戊申,尽十二月二日己卯

五月二十七日戊申广安军草泽臣安尧臣上书乞寝燕云:兵事

《书》曰:政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草泽臣安尧臣谨昧死裁书百拜献於皇帝陛下臣观商高宗尝命傅说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说复於王曰: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后克圣臣不命其承畴敢不祗。若王之休命臣每读至此未尝不掩卷叹息以为天下万几一人听断虽甚忧劳不能尽察堂上远於百里堂下远於千里以九重之深而欲尽於四方万里之远百辟之忠邪贤佞生民之利害休戚顾不难哉!是以帝王之德莫盛於纳谏行言听则膏泽下於民天下同臻於宴安之域社稷之利也。臣闻陛下临御之初从谏如流尝下求言之诏曰:言之不当朕不加罪,於是謇谔之士冒昧自竭咸效愚忠而憸人欲杜塞言路窃弄威柄乃荧误陛下加以诋诬之罪遂使陛下负拒谏之谤於天下久矣。比年以来言事之臣朝奏夕贬天下之人结舌杜口以言为讳乃者宦寺专命交结权臣共唱北伐之议思所以蠹国而害民上自宰执下至台谏曾无一人肯为陛下言者咸以前车为戒陛下复何赖焉臣愚以为燕云:之役兴则边隙遂开宦寺之权重则皇纲不振此臣所以日夜寒心者也。臣蝼蚁之微自顶至踵不足以膏陛下之斧钺傥使上冒天威必罚无赦臣虽死无悔何惮而不言哉!愿毕其说以献焉臣闻中国内地四夷外也。(删中国至此八字)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夫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盖自古夷狄之於中国有道未必服无道未必不来(删盖自至此二十字)圣人以一身寄乎!巍巍之上安而为泰山顾而为累卵安危之机每不在於夷狄之服叛去来也。则(删安危至此十七字)有天下国家者必固本以释末未尝竭内以事外虽羁縻制御之不失徒使为中国之藩篱而巳曷尝与之谋大事图大功俾忧生乎!内也。昔王郁说契丹入塞以击晋兵定人皆以为後患可不鉴哉!古者夷狄忧在外今者夷狄忧在内(删古者至此十四字)外忧之患吾能固本以释末将贤而虏(改作敌)惰即可翦灭其患不及中原泰山之安有足恃者内忧之惧由吾竭内以事外邦本凋残海内虚耗。

累卵之危指日可待外忧之不去圣人犹。且耻之内忧而不为之惧臣愚不知天下之所以久安而无变甚可惧也。陛下亦思之乎!方今天下之势危如累卵奈何陛下不思所以固本之术委任奸臣竭生灵之膏血欲奉强胡(改作敌)以取必争之地使上累圣德此亿兆所同忧也。。且天生北狄谓之犬戎投骨於地奋然而争者犬之常也。今乃摇尾乞怜(删天生至此二十七字添彼字)非畏吾也。盖(删此字)边境之上未有可乘之隙狼子野心(删此四字)安得不蓄其锐而伺吾隙以逞其所大欲耶将见四夷交侵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删将见至此十六字)昔秦始皇缵六世之馀烈既并六国南取北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馀里其意非所以卫边地救民死乃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汉孝武资累世之积蓄财力有馀士马强盛务恢封略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结南寇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师旅之费不可胜计至於用度不足算及舟车因之以凶年寇盗并起始弃轮台之地下哀痛之诏,岂非圣人之所以悔哉!宋文帝元嘉中自比西汉文景分命诸将经略河南致拓跋瓜步之师因而国蹙陈宣帝缵业之後拓土开疆志大不已遂有吕梁之败江左日蹙力殚财竭旋为隋氏所灭隋炀帝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赋敛百端四海骚然土崩鱼烂丧身灭国唐太宗定海内时称英主然而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明之役师旅数动百姓疲劳虽未致於祸败然不免有中材庸主之讥明皇开元之际宇内谧如边将邀宠竞图战伐西陲青海之戍辽东天门之师碛西怛逻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於异域数十万人幽寇乘之天下离溃是皆穷兵贪地好功勤远罔守持盈之道不愿劳民之弊孰。若周宣中兴玁狁为害追之太原及境而。且止盖不欲弊中国怒远夷(删此三字)也。故享国日久诗人咏其美孝文专务以德化民凡有不便辍弛以利民与匈奴结和亲後乃背约入盗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劳百姓是以国富刑清汉祚日永天下归仁孝元亦纳贾捐之议弃珠崖之陋後世以为美谈东汉建武中人康俗阜臧宫马武请殄匈奴报曰: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可谓深达治源者乎!历观前代虽征讨殊类(删此四字)时有异同势有可否谋有得失事有成败然毒痡四表疮痍兆姓未尝不由好大喜功竭内事外者也。昔人谓国虽大好战必亡故圣人务德不务广土王者不治夷狄春秋亦内诸侯而外夷狄(删王者至夷狄十六字)非谓中国之力不能制之以其言语不通贽币不同种类乖殊法俗诡异(删此八字)居於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川谷险阻之地是以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诚不欲竭内以事外故也。樊哙尝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谓其可斩冯奉世矫诏斩莎车王宣帝议加爵赏萧望之谓矫制违命虽有功不可为法恐後奉使者为国家生事陈汤诛郅支康居匡衡劾其矫制而颛命郝灵筌斩默啜姚崇虑彼邀功者生心三朝不加赏抑有由矣。是故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羁縻不绝使曲在彼乃(删此五字)圣王制御夷狄(删此四字)之常道也。在昔东胡避李牧北虏惮郅都南蛮服孔明西戎畏郝玭此四人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君臣同体因守边疆故能威震四夷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删在昔至此六十八字)或有侥幸一时为国生事兴造边隙邦宪具在夫何足云:我宋太祖皇帝拨乱反正躬擐甲胄总熊罴之众当时将相大臣皆所与取天下者然卒不能下幽燕两州之残寇(删之残寇三字)岂勇力智慧不足哉!盖两州之地犬戎所必争者(删两州至此十字)不忍使吾赤子重困锋镝乃置而不问章圣皇帝澶渊之役以匈奴(改作契丹)大举来寇(改作侵)不得已而与战既战而胜乃听其求和遂与之盟逡巡引兵而退盖亦欲固邦本不忍困民力也。明矣。伏愿陛下思祖宗积累之艰难监历代君臣之得失杜塞边隙务守景德旧好慎选忠义智勇之人如李牧郅都者使守险塞而军高垒母战闭关据扼荷戟而守之无使夷狄(删此二字)乘间伺隙窥我中国(删此四字)上以安宗庙下以保生灵,岂不韪欤臣前所谓燕云:之役兴则边隙遂开者。此也。臣观自古国家之败未尝不由宦者专政时君世主心非不知其然而因循信任不能断而驭之故终至委靡颓弊倾覆神器不可枝梧而後已大抵此曹手执帝爵口衔天宪则臣下之死生祸福在焉出入卧内靡间朝夕巧於将迎则君心为之必移况隆以高爵分以厚禄加之以信任以资其威福之权哉!我宋开基太祖皇帝鉴前世之弊务行剗革。内品供奉不过二十人徒使供门户扫除之役宝元以後员数倍增禄廪从优咸平至和中洛苑使秦之翰雷有功因讨王均之乱既而有功授以思州刺史自後刘保信等初无纤毫功咸起侥幸之心乃樊援前文遂皆遥领团练刺史议者否之继以明道制命出於帏幄威福假於宦寺斜封墨敕授之匪人委用渐大兹风一扉先朝之典制尽废当时台谏以死争之期必行而後巳今乃不然宦寺之数不知其几但见腰金拖紫充满朝廷处富贵之极忘分守之严专用设备总威权决议中禁蔽九重之聪明擅四海之生杀怀谄谀之心巧媚曲求者则举而登用励匪躬之操直情忤意者则旋见排斥以致中外服从上下屏气府第罗列大都亲族布满丹陛南金和璧冰绡雾縠之积富侔天子嫱媛侍儿歌童舞女之玩僭拟後宫狗马饰凋文土木被缇绣更相援引同恶相济一日再赐一月累封爵禄极矣。田园广矣。金缯溢矣。奴婢官矣。缙绅士大夫尽出其门矣。非复向时掖廷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皇纲何由而振邪是以贤才嗟讟志士穷栖莫此为甚昔人谓宦者专而国命危良有以也。臣布衣贱士无官守言责不敢纤悉条具上渎圣聪请以误国之大者童贯而论之臣谨按贯起自卑微本无知谋陛下付以兵柄俾掌典机密自出师陕右巳弥岁禩专以欺君罔上为心虚立城砦妄奏边捷以为己功汲引群小易置将吏以植私党交通馈遗鬻卖官爵超躐除授紊乱典常有自选调不由荐举而改京秩者有自行伍不用资格而得防团者有放逐田里不应甄叙而擢登清禁者有托儒为奸懵不知书而任以兰省者或陵德鲜礼不通世务徒以家累亿金望尘下拜公行贿赂而致身青云:者比比皆是或养骄恃势不知古今徒以门高阀阅摇尾乞怜侥幸请托而立登要津省纷纷接踵一时鲜廉寡耻之人争相慕悦侵渔百姓奉其所欲惟恐居後兵戍战士冒石伤弓生有金帛之赐死有褒赠之荣自法权归贯纷更殆尽战伤之卒秋毫无所得死者。又诬以逃亡之罪赏罚不明兵气委靡凯还未歌书品巳崇庖人厩卒扫门执鞭之隶冒功奏赏有驯致节钺者名器一何轻哉!山西劲卒贯尽选为亲兵实自卫也。方战伐之际它兵躬行阵之劳班师之後亲兵冒无功之赏意果安在此天下所共憾而陛下恬然不顾也。贯为将帅每得内帑金帛以济军需悉充。

私藏乃立军期之法取偿於州县依势作威倚法肆贪暴征横敛民不堪命将士为之解体贯方。且意气洋洋自为得计凶焰勃然台谏之臣间有刚毅不回之士爱君忧国一言议及则中以危法遂使天下不敢言而敢怒归怨陛下矣。今者中外之人咸谓贯深结蔡京同纳燕人李良嗣以为谋主共唱北伐之议经营之久国既匮乏乃更方田以增常税均籴以充军储茶盐之法朝行暮改民不奠居加之以饥馑迫之以重敛其势必无以自全陛下苟能速革其弊则赤子膏血不为此曹涸也。今天下之民被兹毒蠹久矣。其贫至矣。养生送死不足之恨亦深矣。昔人谓刻核太至者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臣愚深恐无恒心之民以刻核太至不能自安或起不肖之心其患有至於不可御者。又况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积怨气天心悯焉非朝廷福也。刘蕡谓自古宦者预军政未有不败国丧师者其言载之青史虽愚夫愚妇莫之或非陛下傥优游不断异时礻固稔萧墙奸生帏幄追悔何及伏愿陛下扩天日之明塞阴邪之路制侵凌迫胁之心复门户扫除之役使安其分可也。史臣亦谓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於女祸陛下何苦暱之此臣愚所不识也。恭惟陛下以社稷为心以生灵为念思祸患於未明之机戒其所当戒更其所当更断自宸衷决而行之无恤邪论之纷纷天下幸甚臣前所谓宦寺之权重则皇纲不振者。此也。臣一介草茅世食陛下之禄沐浴陛下膏泽久矣。当此之时人各隐静以言为讳臣独辄吐狂直上触天威非不知言出而祸从计行而身戮盖痛纪纲之坏生灵之困变乱将起社稷将危忠愤所激有不能自已不识陛下能赦之否臣闻唐贞观时有上封事者,或不切事情文皇厌之欲加谪黜魏郑公谏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木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咨其所陈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於政帝悦皆劳遣之今臣惓惓非望陛下之劳遣愿陛下咨其所陈摭其实而行之使纳谏之君不独专美於前代臣子之至愿也。惟陛下裁之呜呼犯颜逆鳞者人臣之尽忠广览兼听者圣人之盛德臣之所以自处者可谓忠矣。陛下所以处臣宜何如焉愿少缓天诛庶开忠谠之路永保无穷之基傥,或不容身首异处取笑士类臣亦不恤也。臣无任昧死俯伏听命之至臣尧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童贯上平燕策。

蔡绦《北征纪实》曰:是岁童贯上平燕策大抵谓云:中根本也。燕蓟枝叶也。当分兵挠燕蓟而後以重兵取云:中其语汗漫无取盖时贯尚未有名士大夫从之加以缘饰其奸尔。

八月四日甲寅马政同呼延庆等行。

马政同高药师等行赍礼物令见女真酋领(改作国主)再议旧好复依建隆雍熙以来卖以事次可附口诏传宣抚问迤逦议及夹攻大辽事脱或有意可言次遣使来议须密谕之遂就登州乘平海军船去。

九月二十九日戊午圣旨将安尧臣书送尚书省众议以闻。

闰九月九日戊辰马政等下船达北岸。

马政与高药师下海达北岸为逻者所执夺其物屡欲杀之药师辩论再四得免遂缚以行。

二十七日丙子马政等至女真所居阿芝(改作安扎)川涞流(改作拉林)河。

马政被缚行经十馀州方至其酋(改作国主)所居阿芝(改作安扎)川涞流(改作拉林)河约三千馀里其用事人曰:粘罕(改作尼堪)曰:阿忽(改作阿呼)曰:死室(改作乌舍)皆呼郎君请问遣使之由政对以先是贵朝在大宋太祖皇帝建隆二年时常遣使来买马今来主上闻贵朝攻陷契丹五十馀城欲与贵朝复通前好兼自契丹天怒人怨本朝欲行吊伐以救生灵涂炭之苦愿与贵朝共伐大辽虽本朝未有书来特遣政等军前共议。若允许後必有国使来也。阿骨打(改作阿固达)与粘罕(改作尼堪)阿忽(改作阿呼)兀室(改作乌舍)共议数日遂质登州小校王美刘亮等六人而遣使同马政来。

十一月己酉朔是日改元重和元年。

十三日辛酉以安尧臣上书颇有可采除承务郎。

是日御批云:(旧校云:是叚见周辉清波别志)比缘大臣建议恢复燕云:故地安尧臣远方书生(能陈)历代兴衰之迹达於朕听臣僚咸谓毁薄时政首沮大事乞重行窜殛朕以承平日久言路壅蔽敢谏之士不当置之典刑议加爵赏佥论未允朕独何私契勘安尧臣崇甯四年已曾许用安惇遗表恩泽奏补因得责降遂寝不行今惇虽未复旧官可特与追复正奉大夫遗表恩泽令吏部检元状先次补尧臣尚书吏部恭奉御笔比缘大臣云云本部寻检到崇甯四年七月十一日都省批送下故特进安惇妻清河郡夫人张氏陈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