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史学院

明史 37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如用赤道仪观测,所得到的经纬度数,必须全部用黄道赤道通率表换算,不如用黄道仪实时得到七政的本度方便。

  三是各方七政运行度数,随地方不同。

  日月在东西方所见到的交食,时间各有先后,已经不用怀疑了。

  那么太阳运行产生二十四节气,与月亮五星的掩食冲犯,怎能不与交食同一道理呢?所以新历法各数据表,虽然以顺天府为主,而推算各方的运行度数,也都各有自己的方法。

  四是各曜的加减分,用平、立、定三差法,还不够。

  加减平行分以求自身的运行度数,是历家的重要事情。

  只是天实际上是圆体,与平行不同,旧历用的三差法,都是从勾股平行来确定的,和天体不合。

  就是各盈缩损益数据,也没有得到真实数字。

  现在新历法加碱各表,却是用圆治理圆,纔可以与天相合。

  五是随时随地可以求得各曜的经度。

  旧历法想得到某日某曜的经度,必须先推算各曜冬至日所运行的宫度宿次,然后用各段日度计算纔能得到。

  现在的方法不限时间方所,只要查阅本表推算就是了。

  六是径一围三,不是弧矢的真法。

  古代历家用直钱测圆形,叫做弧矢法,而计算用径一围三,就错了。

  现在的立割圆八线表,用法简便而用处大。

  弧矢等线,只乘除一次,就能得到。

  七是球面三角三弧形,不是勾股可以完全算出来的。

  古法测天以勾股焉根本,然而勾股只能解决直角,不能解决斜角。

  而且天是圆球,球面上与各道相切割产生的三弧形,勾股不能够完全解决它。

  论述恒星有四则:一是恒星本行,即所说的岁差,从黄道极算起。

  各星离赤极的度分,古今不同。

  距离赤道内外,也古今不同。

  而距黄极或距黄道内外,却是从古以来一样,所以知道日月五星都沿着黄道运行。

  恒星的本行,应该从黄遒极起算,作为岁差的比率。

  二是古今各宿的度数不同。

  恒星以黄道极为极,所以各宿距星的运行度数,与赤道极时近时速。

  运行逐渐接近赤道极,即从赤道发出的遇距星的线逐渐变密,本宿的赤道弧就较小。

  逐渐远离赤极,经过距星的线就逐渐稀疏,本宿的赤道弧就较大。

  这是因为黄道赤道黄极赤极不同,不是距星有不同的运行,也不是距星移动了位置。

  如觜宿距星,漠测距参宿二度,唐测一度,宋崇宁年问测半度,元郭守敬测五分。

  现在测量,不但没有一分,反而侵入参宿二十四分,不是一个证据吗?三是夜半测星定时。

  太阳沿赤道左行,每十五度为一小时。

  现在任意测量一颗星距子午圈前后的度分,又用本星经行和太阳经行相加减,得太阳距子午圈的度分,通过它变为真时刻。

  四是宋时所定的十二宫次在某宿度,现在不能定在某宿度。

  这是因为恒星有本行,宿度已经右移的缘故。

  关于太阳的论述有四条:,一是太阳盈缩的极限,不是冬、夏二至,就是人们所说的最高及最高冲。

  这个极限年年向右移动,现在已超过了二至后六度多。

  二是用圭表测量冬夏二至,不是好的办法。

  在二至前后,太阳南北的运行度数很少,一丈长的圭表,一天的日影的差异不过一分三十秒,则一秒的长度就管六刻多的时间。

  如果测量误差二三秒,时间就将近二十刻,怎么能准确呢?现在的办法只用春、秋二分,因为这时太阳一天南北运行二十四分,一天的日影差异有一寸二分,即使测量误差一二秒,折算时间也不满一刻,比二至更精密。

  三是太阳起落的分数,应该从顺天府起算。

  因各方纬度不同,早晨黄昏的时刻也因此有差异。

  《大统历》依照应天府推算,所以昼夜长短,日月东西方位和是否带食,推算的都不准确。

  现在依照顺天府改定。

  四是平节气不是天时的真节气。

  旧历法一气的长度,是一年长度的二十四分之一。

  然而太阳的运行,有快右慢,不能平分。

  如果平分,那么春分就比天象晚两天,秋分就比天象早两天了。

  现在全都改正。

  关于月亮的论述有四条:一是朔望之外,另外还有损益分,一次加碱不足以完全平衡。

  旧历法确定月亮匀速运行,推算朔望的加减数,大致五度多,然而上弦和下弦时多少不一,即使是《授时历》也说朔望之外,匀速运行的度数不一定,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没有写进历法。

  现在在加减之外,再使用一次加减,取名叫二三均数。

  二是黄白二道的相距度不能确定焉五度,而是时多时少。

  古今历家根据交食的分数及交泛等,测定黄道白道相距大约五度。

  然而朔望日之外雨道的相距度数,有增有碱,最大距离达到五又三分之一度。

  如果一个月有两次交食,在上下弦时用仪表求距离黄道的度数焉五度,就不能与天象相合。

  三是交行有损益分。

  罗喉、计都即正交、中交的行度,古今都定为匀速运行。

  现在仔细测量,月亮有时在交点之上,用匀速去推求,必然与计算不合。

  因此再设置一次加减,成为交行的均数。

  四是天象没有紫气。

  旧历法认为是从闰余中产生,又认为是木星的余气。

  现在仔细考察各星,没有天象可以说明,可知这是毫无根据地增加的。

  关于交食的论述有四条:一是日月影像的直径大小总是不一样的。

  因为日月有时运行得最高,有时运行的最低,因为相距有速有近,所见到的就有大有小。

  又因速的时候和近的时候看到月亮反射的光线,有强有弱,所以月亮影像的直径大小不会一样。

  二是日食正午不是中限,而应以黄道九十度限为中限。

  南北东西差都是依据黄道,那么时差又怎能不依据黄道来论定它的初段末段以推求中限呢?况且黄道在地平之上的部分,两个象限自有它的高处,也自有它的中限。

  这个道理不明白,有时该加的反而减,该碱的反而加,凡是加时不合的都是由此产生的。

  三是日食的初亏和复圆,时刻多少总是不一样的,不是两段时间各折一半的那种说法。

  视觉的误差能把实际运行变为枧运行,那么用视差来比较食甚的前后,没有不出差错的。

  根据视差既然食甚前后木一,又怎么能使枧运行前后相等呢?现在用视运行来推算时刻,初亏和复圆不能相等就明确了。

  四是各方各自依照当地的经度推算日食的时刻及日食的分数。

  地面上东方和西方看见日月的出没,各有先后不同,那么得到的时刻也不相同。

  所以看到交食虽然是一个但时刻不同,这一点日食和月食都是一个道理。

  如果是日食则因为视差各地不同,月食则因为看的距离不同,所见到的交食分数也就有差异。

  关于五星的论述有三条:一是五星应根据太阳的视运行,而不能根据段目来确定。

  因为五星都是以太阳为中心,与太阳合就前行得快。

  与太阳冲就退行。

  而且太阳的运行有快慢,这样五星的合伏日数,时多时少,自然不能根据段目来确定它的度分。

  二是五星应增加纬度运行度数。

  因五星出入黄道,各有一定的相距度。

  又木、土、火三星与太阳相冲纬度大,与太阳相合纬度小。

  金、水二星顺伏纬度小,逆伏纬度大。

  三是观测五星,应当用恒星作为标准。

  测量五星除使用黄道仪外,还应使用弧矢等仪器。

  根据测到的某星距离两颗恒星的多少度分,依据有关方法计算,纔能得到这颗星的真经纬度分。

  有时绘图也可以免于计算。

  这时新历法书籍仪器都已完备,多次预测日月交食五星冲犯都密切相合,但魏文魁等想方设法阻挠,实际上是宦官在指使。

  因此皇帝不能决断,下谕叫李天经和钦天监历局虚心地详加研究,一定要求得到统一。

  这年,李天经推算水星隐现及木星所在的度数,都与《大统历》各不相同,而新历法与天象相合。

  又推算八月二十七日寅时后段二刻,木星、火星、月亮三曜同在张宿六度,而《大统历》推算木星在张宿四度,火星、月亮在张宿三度。

  到时,果然同在张宿六度。

  九年正月十五日辛酉,望日早上月食。

  李天经及《大统历》、《回回历》、束局,各自预先推算初亏复圆食甚的时刻和食分。

  李天经怕到时被云掩盖难以见到,就根据地面距离的差距,推算河南、山西所见到的时刻,上奏派官员分别测量验证。

  到了那一天,李天经与罗雅谷、汤若塱、大理评事王应遴、礼官李焰及钦天监、历局守登、魏文魁等到观象台观测骏证,只有李天经所推算的与天象相合。

  不久,河南的报告也完全与原来的推算相合,山玺因月食时被云掩盖无从验证。

  皇帝认为测算月食,新历法最接近天象,只是十五日雨水,而李天经定十三日为雨水,命令他再上奏说明。

  李天经答复说:讨论节气有两种办法:一是平节气,一是定节气。

  平节气,将一年的长度,平分为二十四份,每份得十五日多,就是一个节气。

  所以从前一年的冬至开始算起,宁定要遇六十日八十七刻多纔是雨水。

  旧历法推算的十五日子时后段二刻就是这样。

  定节气,以三百六十为周天的度数,也平分为二十四份,每份得十五度为一个节气。

  从前一年的冬至开始算起,经过五十九日二刻多,而太阳运行满六十度就是雨水。

  新历法所推算的十三日卯时前段二刻八分就是这样。

  太阳的运行有快有慢,不设法加减,一定与天象不合,怎么能平分一年长度作为节气呢?用春分来验证,道理更加明白。

  分,是黄道和赤道的交点,太阳运行到这里,就昼夜平分。

  旧历法在二月十四日之下,注明白画五十刻、夜晚五十刻就是这样。

  十四日昼夜已经平分,那么新历法推算十四日为春分符合天象,而旧历法推定为十六日,已落后天象二日了。

  知道了春分,那秋分和各节气就可知了,而对于雨水就没有疑问了。

  后来李天经在春分将到时,每天中午到观象台测量正午时太阳的高度。

  二月十四日高五十度八分,十五日高五十度三十三分。

  李天经于是说:京城的北极出地高度是三十九度五十五分,那么赤道的出地高度应是五十度五分,春分日太阳正在赤道上,太阳正午的高度与赤道的高度相等,过了这一位置太阳的高度必然逐渐增高。

  现在将十四日所测到的太阳高度,加上地半径差二分,比赤道高度已多五分。

  逭大概是因为原来推算的春分在卯时后段二刻五分弱,这时每天纬行度二十四分弱,时差二十一刻五分,那么纬行度应加五分强。

  到十五日,加上地半径差比乔道高度已多达三十分,何况十六日呢?所以春分应当在十四日,而不应当在十六日。

  秋分也是这样。

  又上呈《节气图》,说:内规分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是太阳运行的度数。

  外规分三百六十度,是周天的度数。

  从冬至算起,经过九十一日三十一刻六分,纔到达春分,这是受太阳运行度数的限制,而在周天的度数,已超过二度多了。

  又经过二百七十三日九十三刻一十九分,而和秋分点相交,也是受太阳运行度数的限制,而在周天度数还差二度多。

  难道不是旧历法春分每次比天象落后两天,秋分比天象提前两天的原因吗?十年正月辛丑朔日,发生日食,李天经等预测京城见食一分十秒,应天及各省分秒各不相同,只有云南、太原看不到日食。

  日食的初亏、食甚、复圆时刻也各不相同。

  《大统历》推算食分一分六十三秒,《回回历》推算食分三分七十秒,柬局推算只有游动的云气侵扰日光三十多秒。

  而到发生日食时检验,只有李天经的推算最精确。

  当时将要废除《大统历》,使用新历法,这时管理其它历局事务的代州知州郭正中进言说:“中国历法一定不要完全废弃,西洋历法一定不要独家实行。

  四种历法各有长短,应当综合各家,兼用西法。”十一年正月,皇帝就下诏仍然使用《大统历》,至于交食的经纬度,晦朔弦望,因历法年代长了有差错的,另外考求和参考新历法与《回回历》,几种说法并存。

  这一年,进升李天经焉光禄寺卿,仍然管理层法事务。

  十四年十二月,李天经进言说:“《大统历》设置闰月,只要求月中没有中气,新历法尤其重视合朔的先后。

  现在所进献的十五年新历,其中十月、十二月的中气,正好在次月合朔时刻之前,所以月内虽然没有中气,而实际上并不是闰月。

  大致气在朔日之前,则此气还属于上一月的晦日。

  到十六年第二个月只有惊螯一个节气,而中气春分,在第三个月合朔之后纔到来,那么第二个月是闰正月,第三个月是二月,是没有疑问的。”当时皇帝已深知西洋历法的精密。

  到十六年三月乙丑朔日日食,又惟独用西洋历法预测应验天象。

  八月,皇帝下诏说西洋历法确实精密,马上改名焉《大统历法》,通行天下。

  不久国家发生变故,最终没有施行。

  本朝用的是《时宪历》。

  按照明朝的制度,历官都是世代相传作为职业,成化、弘治年间还能够提出修改的建议,万历以后就都是专用己说、抱残守缺而已。

  那些不是历官而懂历法的,除郑世子之外,唐顺之、周述学、陈壤、袁黄、雷宗都有著述。

  唐顺之的著述没有成书,他的论述散见于周述里的《历宗通议》、《历宗中经》。

  袁黄着有《历法新书》,其中天地人三元,则是来源于陈壤,而雷宗也着有《合璧连珠历法》。

  这些人都是融会《回回历》以纳入《授时历》,虽然不能像郑世子那样精深细致,他们对于中公历法的原理,都有所创新阐发。

  邢云路《古今律历考》,有人说本出自魏文魁之手。

  魏文魁学识本来肤浅,难怪他所注释的《授时历》,都不合原书的旨意。

  西洋人来到中国的,都自称瓯罗巴人,他们的历法和《回回历》相同,而更加精密。

  曾经考察前代,远方国家谈历法的人多在西域,而东方、南方、北方没有听说遇。

  唐代的《九执历》、丞盐的《万年历》,以及湛亟年间所译的《回回历》,都是西域的历法。

  大概尧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四方,羲仲、羲叔、和叔就以蝎夷、南交、朔方为界限,惟独和仲祇说了“住在西方”,而没有限制地点,难道不是当时的声威教化向西影响得很远吗。

  到了周代末期,历官子弟四处分散。

  西域、天方各国,和中原西部接壤,又不像东南有大海阻隔,又没有北方严寒的威胁,他们抱着书籍仪器而西去,从情势上讲确实是很方便的。

  瓯罗巴在回回的西面,他们的风俗和回回相似,而喜好新奇、争强好胜的习俗超过了回回。

  所以他们的历法与回回同源,而代代增修,于是不是回回所能赶得上的了,这也是争强好胜的习俗造成的。

  羲、相失去他们的职守以后,现在还能见到的古籍,只有《周髀》。

  而西方人天文仪器,寒热五带的学说,地为圆球的道理,几何学的方法,都没有超出《周髀》的范围,由此也可以知道西洋历法的由来了。

  四处搜索广博采纳,用以继续千百年来已失落的头绪,也是礼仪失落后到僻野之地求索的意思,所以详细地论述。

 

 

《志·卷八》

 

  ◎历二

  ▲大统历法一上(法原)

  造历者各有本原,史宜备录,使后世有以考。如《太初》之起数钟律,《大衍》之造端蓍策,皆详本志。《授时历》以测算术为宗,惟求合天,不牵合律吕、卦爻。然其法所以立,数之所从出,以及晷影、星度,皆有全书。郭守敬、齐履谦传中,有书名可考。《元史》漫无采摭,仅存李谦之《议禄》、《历经》之初稿。其后改三应率及立成之数,与夫割圆弧矢之法,平立定三差之原,尽削不载。使作者精意湮没,识者憾焉。今据《大统因通轨》及《历草》诸书,稍为编次,首法原,次立成,次推步。而法原之目七:曰句股测望,曰弧矢割圆,曰黄赤道内外度,曰白道交周,曰日月五星平立定三差,曰里差刻漏。

  ▲句股测望

  北京立四丈表,冬至日午正,测得景辰七丈九尺八寸五分。随以简仪测到太阳南至地平二十六度四十六分半,为半弧背。求得矢度,五度九十一分半。置周天半径,截矢余五十四度九十六分为股,乃本地支戴日下之度。以弦股别句术,求得句二十六度一下七分六十六秒,为日出地半弧弦。

  北京立四丈表,夏至日午正,测得景长一丈一尺七寸一分。随以简仪测到太阳南至地平七十四度二十六分半,为半弧背。求得矢度,四十三度七十四分少。置周天半径,截矢余一十七度一十三分二十五秒为句,乃本地去戴日下之度。以句弦别股术,求得股五十八度四十五分半,为日出地半弧弦。

  以二至日度相并,得一百度七十三分,折半得五十度三十六分半,为北京赤道出地度。以赤道出地度转减周天四之一,余四十度九十四分九十三秒七十五微,为北京北极出地度。

  ▲弧矢割圆

  周天经一百二十一度七十五分少。(少不用。)半径六十零度八十七分半。(又为黄赤道大弦。)二至黄赤道内外半弧背二十四度。(所测就整。)二至黄赤道弧矢四度八十四分十二秒。黄赤道大句二十三度八十分七十秒。黄赤道大股五十六度零二分六十八秒。(半径内减去矢度之数。)

  割圆求矢术 置半弧度自之,为半弧背幕,周天径自之,为上廉。上廉乘半弧背幕,为正实。上廉乘径,为益从方。半弧背倍之,乘径,为下廉。以初商乘上廉,得数以减益从方,余为从方。置初商自之以下廉,余以初商乘之,为从廉。从方、从廉相并,为下法。下法乘初商,以减正实,实不足减,改初商。实有不尽,次第商除之。倍初商数,与次商相并以乘上廉,得数以减益从方,余为从方。并初商次商而自之,又以初商自之,并二数以减下廉,余以初商倍数并次商乘之,为从廉。从方、从廉相并,为下法。下法乘次商,以减余实,而定次商。有不尽者,如法商之,皆以商得数为矢度之数。(黄赤道同用。)

  如以半弧背一度求矢。术曰:置半弧背一度自之,得一度,为半弧幕。置周天径一百二十一度太自之,得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分二十五秒,为上廉。上廉乘半弧背幕,得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分二五,为正实。上廉又乘径,得一百八十零万四千七百零七度八十五分九十三秒七五,为益从方。半弧背一度倍之,得二度,以乘径得二百四十三度五十分,为下廉。初商八十秒。置初商八十秒乘上廉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二五,得一百一十八度五八四五,以减益从方一百八十零万四千七百零七度八五九三七五,余一百八十零万四千五百八十九度二七四八七五,为从方。又置初商八十秒自之,得六十四微,以减下廉余二百四十三度四九九三六。仍以八十秒乘之,得一度九四七九九九四八八,为从廉。以从廉、从方并之,共得一百八十零万四千五百九十一度二二二八七四四八八,为下法。下法乘初商,得一万四千四百三十六度七十二分九七八二九九五九零四,以减正实,余实三百八十六度三十三分二七一七零零四零九六。次商二秒。置初商八十秒倍之,得一分六十秒。加次商二委六十二秒,乘上廉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二五,得二百四十零度一三三六一二五,以减益从方,余一百八十零万四千四百六十七二五七六二五,为从方。又置初次商八十二秒自之,得六十七微。加初商八十秒自之之数,得一秒三十一微,以减下廉,余二百四十三度四九九八六九。以前所得一分六十二秒乘之,得三度九十四分四六九七八七七八,为从廉。以从廉、从方并,得一百八十零万四千四百七十一度六十七分零四六零三七八,为下法。下法乘次商,得三百六十零度八九四三三四零九二零七五五六,以减余实,仍余二十五度四三八三八二九一二零二零四四。(不足一秒叶不用,下同。)

  凡求得矢度八十二秒,余度各如上法,求到矢度,以为黄赤相求及其内外度之根。(数详后。)

  ▲黄赤道差

  求黄赤道各度下赤道积度术。 置周天半径内减去黄道矢度,余为黄赤道小弦。置黄赤道小弦,以黄赤道大股乘之(大股见割圆)为实。黄赤道大弦(半径)为法。实如法而一,为黄赤道小股。直黄道矢自乘为实,以周天全径为法,实如法而一,为黄道半背弦差。以差去减黄赤道积度,(即黄道半弧背。)余为黄道半弧弦。置黄赤道半弧弦自之为股幕,黄赤道小股自之为句幕,二幕并之,以开平方法除之,为赤道小弦。置黄赤道半弧弦,以周天半径(亦为赤道大弦)乘之为实,以赤道小弦为法而一,为赤道半弧弦。置黄赤道小股,(亦为赤道横小句)以赤道大弦(即半径)乘之为实,以赤道小弦为法而一,为赤道横大句,以减半径,余为赤道磺弧矢。横弧矢自之为实,以全径为法而一,为赤道半背弦差。以差加赤道半弧,为赤道积度。

  如黄道半弧背一度,求赤道积度。术曰:“置半径六十零度八十七分五十秒,(即黄赤道大弦。)内减黄道矢八十二秒余六十零度八六六八,为黄赤道小弦。置黄赤道小弦,以黄赤道大股五十六度零二六八乘之,得三千四百一十零度一七二零三零二四为实,以黄赤道大弦六十零度八七五为法,实如法而一,得五十六度零一分九十二秒,为黄赤道小股。(又为赤道小句。)置矢度八十二秒自之,得六十七微,以全径一百二十一度七五为法,除之得五十五纤,为黄道平半背弦差。置黄道半弧弦一度,内减黄道半背弦差,余为半弧弦,因因差在微以下不减,即用一度为半弧弦。置黄道半弧弦一度自之,得一度为股幕。黄赤道小股五十六度零一矣二自之,得三千一百三十八度一五零七六八六四为句幕。二幕并得三千一百三十九度一五零七六八六四为弦实,平方开之,得五十六度零二八一,为赤道小弦。置黄道半弧弦一度,以半径(即赤道大弦)乘之,得六十零度八七五为实,以赤道小股五十六度零二八一为法除之,得一度零八分六十五秒,为赤道半弧弦。置黄赤道小股五十六度零一九二,(又为赤道小句。)以赤道大弦(半径)六十零度八七五乘之,得三千四百一十零度一六八八为实,以赤道小弦为法除之,得六十零度八十六分五十三秒,为赤道横大句。置半径六十零度八十七分五十秒,内减赤道大句六十零度八十六分五十三秒,余九十七秒,为赤道横弧矢。置赤道横弧矢九十七秒自之,得九十四微零九,以全径为法除之,得七十纤,为赤道背弦差。置赤道半弧弦一度零八分六十五秒,加赤道背弦差,为赤道积度,今差在微已下不加,即用半弧弦为积度。

  凡求得赤道积度一度零八分六十五秒。余度各如上法,求到各黄道度下赤道积,两数相减,即得黄赤道差,乃至后之率。其分后,以赤道度求黄道,反此求之,其数并同。

  ▲黄赤道相求弧矢诸率立成上

  (表格略)

  ▲黄赤道相求弧矢诸率立成下

  (表格略)

  按郭敬创法五端,内一曰黄道差,此其根率也。旧法以一百一度相减乘。《授时》立术,以句股、弧矢、方圆、斜直所容,求其数差,合於浑象之理,视古为密。顾《至元历经》所载略,又误以黄道矢度为积差,黄道矢差为率,今正之。

  ▲割圆弧矢图

  凡浑圆中剖,则成平圆。任割平圆之一分,成弧矢形,皆有弧背,有弧弦,有矢。剖弧矢形而半之,则有半弧背,有半弧弦,有矢。因弦矢句股形,以半弧弦为句,矢减半径之余为股,半径为弦。句股内成小句股,则有小句、小股、小弦、而大小可互求,平侧可互用,浑圆之理,斯为密近。

  平者为赤道,斜者为黄道。因二至黄道赤之距,生大句股。因各度黄赤之距,生小句股。

  外大圆为赤道。从北极平视,则黄道在赤道内,有赤道各度,即各有其半弧弦,以生大名股。又各有其相当之黄道半弧弦,以生小句股。此二者皆可互求。

  按旧史无图,然表亦图之属也。今句股割弧矢之法,实为历家测算之本。非图不明,因存其要者数端。

  ▲黄赤道内外度

  推黄道各度,距赤道内外及去极远近术。置半径内减去赤道小弦,余为赤道二弦差。(又为黄赤道小弧矢,又为内外矢,又为股弦差。)置半径内外减去黄道矢度,余为黄赤道小弦,以二至黄赤道内外半弧弦乘之为实,以黄赤道大弦为法,(即半径。)除之为黄赤道小弧弦。(即黄赤道内外半弧弦,又为黄赤道小句。)置黄赤道小弧矢自之,(即赤道二弦差。)以全径除之,为半背弦差。以差加黄赤道小弧弦为黄赤道小弧半背,即黄赤道内外度。置黄赤道内外度,视在盈初缩末限以加,在缩初盈天限以减,皆加减象限度,即各得太阳去北极度分。

  如冬至后四十四度,求太阳去赤道内外及去极度。术曰:“置半径六十零度八十七分半,内减黄道四十四度下赤道小弦五十八度三十五分六十九秒,余二度五十一分八十一秒,为黄赤道小弧矢。(即内外矢。)置半径六十零度八七五,内减黄道四十四度,矢一十六度五十六分八十二秒,余四十四三十零分六十八秒,为黄赤道小弦。置黄赤道小弦,以二至黄赤道内外半弧弦二十三度七十一分乘之,得一千零五十零度五十一分四二三八为实,以黄赤道大弦六十零度八七五为法除之,得一十七度二十五分十九秒为黄赤道小弧弦。(即内外半弧弦。)置黄赤道小弧矢二度五十一分八十一秒自之为实,以全径地百二十一度七十五分除之,得五分二十一秒为背弦差,以差加黄赤道小弧弦一十七度二十五分六十九秒,得一十七度三十零分八十九秒,为二至前后四十四度,太阳去赤道内外度。置象限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四十三秒七五,以内外度一十七度三零八九加之,得一百零八度六十二分三十二秒七五,为冬至后四十四度太阳去北极度。

  ▲黄道每度去赤道内外及去北极立成

  (表格略)

  ▲白道交周

  推白赤道正交,距黄赤道正交北极数。术曰:“置实测白道出入黄道内外六度为半径弧弦,又为大图弧矢,又为股弦差。置半径六十零度七五自之,得三千七百零五度七六五六二五,以矢六度而一,得六百一十七度六十三分为股弦和,加矢六度,共六百二十三度六十三分为大圆径。依法求得容阔五度七十分,又为小句。又以二至出入半弧弦二十三度七十一分为大句。以大句为法,除大股五十六度零六分五十秒,得二度三十七分(就整)为度差。以度差乘小句,得小股一十三度四十七分八十二秒,为容半长。置半径六十零度八七五为大弦,以乘小句五度七十分为实,以大句二十三度七十一分为法除之,得一十四度六十三分为小弦,又为白赤道正交,距黄赤道正交半弧弦。 依法求行半弧背一十四度六十六分,为白赤道正交距黄赤道正交极娄数。

 

  1. 译文

 

  制定历法的人各有自己的渊源,史书应该详尽采录,使后世有参考的依据。

  如《太初历》起源于音律,《大衍历》发端于蓍卜,都详细见于本历志。

  《授时历》以测量检骏推算焉宗旨,祇求与天相合,不牵强附会音律、卦爻。

  然而它立法的依据.数据的出处,以及日晷影长、行星度数,都有完整的书籍。

  郭守堃、查履谦的传中,有书名可考。

  《元史》全没有采录,现仅存奎盏的《议录》、《历经》的初稿。

  后来改变三应率及数据表的数据,和割圆弧矢的方法、平立定三差的来源,都删去没有记载。

  使作者的精辟见解湮汝无闻,有见识的人都为此感到道憾。

  现在根据《大统历通轨》及《历草》等书,稍加编排,首先是历法原理,其次是数据表,再其次是推算。

  而历法原理的细目有七项,是勾股测望,弧矢割圆,黄赤道差,黄赤道内外度,白道交周,日月五星平立定三差,里差刻漏。

  在北京立四丈高的标尺,冬至日正午,测得影长七丈九尺八寸五分。

  随即用简仪测得太阳南至地平二十六度四十六分半,焉半弧背。

  求得矢度为五度九十一分半。

  将周天半径,减去矢度,剩余五十四度九十六分为股,就是本地离头顶上太阳的度数。

  用以弦股求勾的方法,求得勾为二十六度十七分六十六秒,就是太阳出地的半弧弦。

  在北京立四丈高的标尺,夏至日正午,测得影长一丈一尺七寸一分。

  随即用简仪测到太阳南至地平七十四度二十六分半,为半弧背。

  求得矢度为四十三度七十四分又四分之一。

  将周天半径,减去矢度,剩下十七度十三分二十五秒焉勾,就是本地离头顶上太阳的度数。

  用以勾弦求股的方法,求得股为五十八度四十五分半,就是太阳出地的半弧弦。

  将冬至夏至太阳南至地平的度数相加,得一百度七十三分,折半得五十度三十六分半,为北京的赤道出地度数。

  以赤道出地度转减周天的四分之一,余四十度九十四分九十三秒七十五微,就是北京的纬度。

  周天圆的直径为一百二十一度七十五分又四分之一。

  四分之一不用。

  半径为六十度八十七分半。

  又是黄道赤道的大弦。

  冬至夏至黄道赤道内外半弧背为二十四度。

  所测敷取整数。

  冬至夏至黄道赤道弧矢为四度八十四分八十二秒。

  黄道赤道大勾为二十三度八十分七十秒。

  黄道床道大股为五十六度零二分六十八秒。

  半径内减去矢度。

  割圆求矢的方法。

  将半弧背的度数自乘,就是半弧背的幂。

  将周天圆的直径自乘,就是上廉。

  上廉乘半弧背的幂,就是正实。

  上廉乘以天圆直径,就是益从方。

  半弧背乘以二,乘以天圆直径,就是下廉。

  用初商乘上廉,再用益从方减去这个得数,余数就是从方。

  将初商自乘并用下廉减自乘的得数,余数乘以初商,就是从廉。

  从方和从廉相加,就是下法。

  下法乘以初商,再用正寅减去此数,如正赏不够减,就改用初商。

  正实还有余数,依次用商除下去。

  将初商乘以二,与次商相加并乘以上廉,再用益从方减去乘积,余数为从方。

  将初商和次商相加并自乘,又将初商自乘,然后两数相加,再用下廉城此数,余数用初商的二倍加次商舆之相乘,就是从廉。

  从方和从廉相加,就是下法。

  下法乘以次商,再用余实碱此数,从而确定次商。

  如还有余数,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商的得敷就是矢的度数。

  黄道赤道同用这一度数。

  例如以半弧背一度来求矢的度数。

  方法是:将半弧背一度自乘,得敷为一度,是半弧背的幂。

  将天圆直径一百二十一度又四分之三自乘,得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分二十五秒,就是上廉。

  上廉乘以半弧背的幂,得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分二十五秒,就是正实。

  上廉又乘天圆直径,得一百八十万四千七百零七度八十五分九十三秒七五,就是益从方。

  半弧背一度加倍,得二度,乘以天圆直径得二百四十三度五十分,就是下廉。

  初商八十秒。

  将初商八十秒乘以上廉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二五,得一百一十八度五八四五,再用益从方一百八十万四千七百零七度八五九三七五减此数,余一百八+葛四千五百八十九度二七四八七五,就是从方。

  又将初商八十秒自乘,得六十四微,再用下廉减此敷,余二百四十三度四九九九三六。

  仍然用八十秒乘此余数,得一度九四七九九九四八八,就是从廉。

  将从廉和从方相加,共得一百八十万四千五百九十一度二二二八七四四八八,就是下法。

  下法乘以初商,得一万四千四百三十六度七十二分九七八二九九五九零四,再用正实藏去此数,得余实三百八十六度三十三分二七一七零零四零九六。

  次商二秒。

  将初商八十秒加倍,得一分六十秒。

  加次商二秒,得一分六十二秒,乘以上廉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二五,得二百四十度一三三六一二五,再用益从方减此数,余一百八十万四千四百六十七度七二五七六二五,就是从方。

  又将初商和次商八十二秒自乘,得六十七微。

  加上初商八十秒自乘之数,得一秒三十一微,用下廉减此敷,余二百四十三度四九九八六九。

  乘以前面所得到的一分六十二秒,得三度九十四分四六九七八七七八,就是从廉。

  将从廉和从方相加,得一百八十万四千四百七十一度六十七分零四六零三七七八,就是下法。

  将下法乘以次商,得三百六十度八九四三三四零九二零七五五六,用余实减此敷,还余二十五度四三八三八二九一二零二零四四。

  不足一秒舍弃不用,以下同。

  求得矢的度数共八十二秒,剩余部分继续用上列方法计算。

  求得矢的度数,作为黄道赤道相求及求二者内外度的根。

  数据详见后文。

  求黄道各度之下赤道度数的方法。

  将天圆的半径减去黄道矢的度数,余数焉黄道赤道的小弦。

  将黄道赤道的小弦,乘以黄道赤道的大股大股见弧矢割圆作为被除数。

  黄道赤道的大弦天圆半径作为除数。

  两数相除,就是黄道赤道的小股。

  将黄道的矢自乘作为被除数,以天圆的直径作为除数,两数相除,就是黄道半背弦差。

  用黄道积度即黄道半弧背减这个差,余数就是黄道半弧弦。

  将黄道半弧弦自乘作为股的幂,黄道赤道小股自乘作为勾的幂,两个幂相加,开平方,就是赤道小弦。

  将黄道的半弧弦,乘以天圆的半径也是赤道大弦作为被除数,以赤遒小弦作为除数与之相除,就是赤道的半弧弦。

  将黄道赤道的小股,也是赤道的横小勾。

  用赤道大弦即半径相乘作为被除数,以赤道小弦作为除数与之相除,就是赤道横大勾,再用半径减赤道横大勾,余数就是赤道横弧矢。

  将横弧矢自乘作为被除数,以直径作为除数与之相除,就是赤道的半背弦差。

  以半背弦差加赤道半弧弦,就是赤道的度数。

  如黄道半弧背为一度,求赤道的度数。

  方法是:将半径六十度八十七分五十秒,即黄道赤道大弦。

  黄道的矢八十二秒,余六十度八六六八,就是黄道赤道小弦。

  将黄道赤道小弦,乘以黄道赤道大股五十六度零二六八,得三千四百一十度一七二零三零二四作为被除数,以黄道赤道大弦六十度八七五作为除数,两敷相除,得五十六度零一分九十二秒,就是黄道赤道的小股。

  又是赤道小勾。

  将矢的度数八十二秒自乘,得六十七微,以天圆直径一百二十一度七五作为除数,舆之相除得五十五纤,就是黄道半背弦差。

  将黄道半弧背一度,减黄道半背弦差,余数就是半弧弦。

  因半背弦差在一微以下,所以不减,就用一度作为半弧弦。

  将黄道半弧弦一度自乘,得一度作为股的幂。

  黄道赤道小股五十六度零一九二自乘,得三千一百三十八度一五零七六八六四作为勾的幂。

  两个幂相加得三千一百三十九度一五零七六八六四焉弦实,开平方,得五十六度零二八一,就是赤道小弦。

  将赤道半弧弦一度,乘以天圆半径,即赤道大弦。

  得六十度八七五作为被除数,以赤道小弦五十六度零二八一作为除敷相除,得一度零八分六十五秒,就是赤道的半弧弦。

  将黄道赤道的小股五十六度零一九二,又是赤道小勾。

  乘以赤道大弦天圆半径六十度八七五,得三千四百一十度一六八八作为被除数,以赤道小弦作为除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