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史学院

明史 100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正统三年,命令都御史贾谅镇守,以后或侍郎或大理卿出京镇抚。

  景泰元年,确定设巡抚都御史兼赞理军务。

  万历八年,改为提督军务。

  十二年,仍旧焉赞理。

  巡抚江西地方兼理军务一员。

  永乐以后,问或设巡抚镇守。

  成化以后,确定为巡抚,间或有时不派遣。

  嘉靖六年,开始确定设置。

  四十年,加兼理军务。

  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

  弘治十年,开始设巡抚。

  正德十一年,改提督军务。

  嘉靖四十五年,确定巡抚职衔,管辖南安、赣州、南雄、韶州、汀州并郴州地方,,驻赣州。

  巡抚广东地方兼赞理军务一员。

  永乐年间,设置巡抚,后来以总督兼理巡抚事务,于是罢除不设。

  嘉靖四十五年,又另设巡抚,加赞理军务。

  隆庆四年又罢除。

  巡抚广西地方一员。

  广西从前有巡抚,有时循例设置,有时革除,无定制。

  隆庆三年,恢复专谖。

  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督川、贵粮饷一员。

  正统九年,命侍郎协理军务。

  十年,设镇抚。

  天顺元年罢除。

  成化十二年,恢复设置。

  塞垣三十年,加兼理军务。

  四十三年,改赞理。

  隆庆二年,兼抚建昌、毕节等处。

  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州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

  正统十四年,因为苗人叛乱置总督,镇守贵州、湖北、川东等处。

  景泰元年,另设贵州巡抚。

  成化八年罢除。

  十一年恢复设置。

  正德二年又罢除。

  五年又恢复设置。

  嘉靖四十二年,裁革总督,命令巡抚兼理湖北、川束等处提督军务。

  巡抚天津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万历二十五年,因为倭攻陷朝鲜,短时间设置,不久成为确定制度。

  巡抚登莱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天启元年设置。

  崇祯二年罢除。

  三年,恢复设置。

  巡抚安庐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崇祯十年设置,以史可法担任此职。

  十六年,又增设安、太、池、庐四府巡抚。

  巡抚偏沅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万历二十七年,因为征讨播暂时设置,不久罢除。

  天启二年后,时而设置时而罢除。

  崇祯二年确定设置。

  巡抚密云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崇祯十一年设置。

  巡抚淮扬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崇祯十一年设置。

  巡抚承天赞理军务一员。

  崇祯十六年设置。

  抚治鄙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

  成化十二年,因鄙、襄流亡人民多次叛乱,派遣都御史安抚,于是奏请设官抚治这里。

  万历二年,因为抚治办事权力不集中,添加提督军务兼抚治职衔。

  九年裁革,十一年恢复设置。

  赞理松潘地方军务一员。

  正统四年以王翱担任此职。

  即通政使司,设有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有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

  它的下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

  通政使掌管接受内外奏章上疏陈述进奏封还驳正的事务。

  所有各地陈述事情进献对策,申诉冤情积滞幽隐案件,或上告不守法律的人或事等事务,从底簿中誊写申诉上告原委,具状上奏报告。

  凡是天下大臣平民密封入递,立刻在公厅上开启审看,节录焉副本,然后上奏报告。

  即使五军、六部、都察院等衙门,有事关机密重大事件的,他们入奏仍用本司印章。

  所有各司公文、勘合辨明验证妥当,编号注明记录,公文用“日照之记”,勘合用“验正之记”加盖印章。

  所有朝廷以外官员的题奏、奏本,京官的奏本,一并接受,在早朝时汇集并且进呈。

  有径直密封上奏的则参酌驳正。

  午朝则摘引上奏大臣平民的议政言论,有机密便随时入奏。

  有违背错误便登记下来汇总请示裁定。

  所有抄录发送、驳正各司公文以及符契、诉状、拘捕件数、服役人员,月终类集上奏,岁终汇总上奏。

  凡是讨论政治大事、大案以及聚集推荐文武大臣。

  一定参加。

  起初,洪武三年设置察言司,-设置司令二人,掌管接受各地奏章,不久废除。

  十年,设置通政使司,以曾秉正为通政使,刘仁为左通政,告谕他们说:“政事如同水,希望它常常畅通,因此以‘通政’命名官职。

  你们要审察命令以端正各政府部门,通达幽深隐微以通畅各种政务。

  应当上奏的不要忌惮避讳,应当驳正的不要附和从众,应当阐明的不要隐瞒,应当引见的不要阻碍非难。”十二年,调拨承敕监给事中、殿廷仪礼司、九关通事使为它的下属。

  建文年问,改司为寺,通政使为通政卿,通政参议为少卿,寺丞增设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各一人。

  成祖恢复旧有制度。

  成化二年设置提督誊黄右通政,不办理本司政务,登录武官黄卫所承袭替代的缘故,以征选事务。

  万历九年革除。

  大理寺,卿一人,正三品,左、右少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寺丞各一人,正五品。

  它的下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左、右二寺,各有寺正一人,正六品,寺副二人,从六品,后来革除右寺副一人。

  评事四人,正七品。

  起初设右评事八人,后来革除四人。

  卿掌管审讯平反刑狱的政令。

  少卿、寺丞辅助他。

  左、右寺分别负责京城地区、十三布政司刑法的事务。

  凡是刑部、都察院、五军断事官所提审案件,都要移交提审记录,引送囚犯,到大理寺详细审讯。

  左、右寺寺正,各自依照所管辖的复审。

  已经按照法律条文,必须复查其条款罪证,情理公允罪证符合,纔呈交公堂准许拟定上奏。

  不符合便驳正下令改拟,称为照驳。

  三次拟文不恰当,便督责审讯官,称为参驳。

  有不符合法律轻罪重判或不当判而判刑的,调其它部门再审,称为番异。

  仍然不满意,便奏请下发九卿会同审理,称为圆审。

  已经审讯允当而招供原因不明,移交再审,称为追驳。

  多次追驳不相符合,便奏请下旨发藩,称为制决。

  所有案件已经结案,未经本寺评审允当,各部门不得发配送遣。

  有误便纠正。

  起初,昊元年,设置大理司卿,官秩正三品。

  洪武元年革除。

  三年,设置磨勘司,所有各司刑法、财政,有冤枉隐瞒不报的,审查他的功过上奏。

  不久也革除。

  洪亟三年设置磨勘司,设司令、司丞。

  七年,增设司令一人,司丞五人,首领官五人,分为四科。

  十年革除。

  十四年恢复设置磨勘司,设司令一人,左、右司丞各一人,左、右司副各一人。

  二十年又罢除。

  十四年,恢复设置大理寺,改卿的官秩为正五品,左、右少卿从五品,左、右寺丞正六品。

  它的下属,左、右寺正各一人,寺副各二人,左评事四人,右评事八人。

  又设置审刑司,共同审断各种案件。

  凡是大理寺所办理的案件,审刑司再详细审议。

  审刑司设左、右审刑各一人,正六品;左、右详议各三人,正七品。

  十七年,在太平门外改建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审刑司、五军断事官官署,命名那个地方称作贯城。

  十九年,罢除审刑司。

  二十二年恢复,卿官秩正三品。

  少卿二人,正四品,丞三人,正五品。

  它的左、右寺官和过去一样。

  二十九年,又罢除,完全移交案卷于后湖。

  建文初年恢复设置,改左、右寺为司,寺正为都评事,寺副为副都评事,司务为都典簿。

  司务,洪武二十六年设置。

  成祖初年,仍旧设置大理寺,它的左、右寺设官,恢复如同洪武时。

  又因左、右二寺评事多少不一,所管理事务也繁简不均,以二寺评事均分,左、右各六人,如同刑部、都察院十二司道,各自带管直接辖属地方审录。

  起初,尽垦设左评事四员,分管在京各司以及直隶卫所、府州县刑法。

  右评事八员,分管在外十三布政司、都司、卫所、府州县刑法。

  永乐二年仍恢复旧制。

  后来定都北京,又改分寺属。

  两京、五府、六部、京卫等衙门刑法,属于左寺。

  )I蛙垂、尘玉二府,南北直隶卫所、府州县并在外浙江等布政司、都司、卫所刑法,属于右寺。

  弘治元年,裁减右评事四人。

  当时天T罪囚,大都不解押审问,右寺事务比左寺简单。

  万历九年,重新确定左、右寺分别处理天下刑狱。

  浙江、福建、山东、卢东、四川、贵州六司道,由左寺掌管。

  江西、陕西、河南、山西、湖广、广西、云南七司道,由右寺掌管。

  以能按法律定罪的为称职。

  大理寺的设立,为了谨慎用刑。

  三个法律部门会审,初审,刑部、都察院为主,复审,本寺为主。

  明朝初年,仍然设置刑具、牢狱。

  垫塑以后,只查阅案卷,囚犯都不到寺。

  司务掌管收发公文。

  詹事府,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二人,正四品,府丞二人,正六品。

  主簿厅,主簿一人,从七品,录事二人,正九品,通事舍人二人。

  左春坊,大学士,正五品,左庶子,正五品,左论德,从五品,各一人,左中允,正六品,左赞善,从六品,左司直郎,从六品,后不常设,各二人,左清纪郎一人,从八品,不常设,左司谏二人,从九品,不常设。

  右春坊,也如此。

  司经局,洗马一人,从五品,校书,正九品,正字,从九品,各二人。

  詹事掌管府、坊、局的政事,以辅佐教导太子。

  少詹事辅助他。

  凡是入宫服侍太子,与坊、局翰林官轮流当值进讲《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各书。

  提前编辑成章进奉,然后到文华殿讲读。

  讲读完毕,率领他的同僚下属,以朝廷所处理的军政大事以及安抚告谕各蕃国恩义,向太子陈述。

  凡是朝贺,必定先奏明朝廷,然后准备奏本进见。

  所有府僚及坊、局官与翰林院职务互相兼任,考试士子、修撰国书都参加进去。

  通事舍人掌管束宫朝见、告辞拜见的礼仪,传令慰问的事务,凡是朝廷大臣朝贺、进笺、进春、进历于太子,便引领进入并奉举盘案。

  春坊大学士掌管太子上奏请,下启笺以及讲读的事务,都谨慎小心并监督省察。

  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各自奉守职务而相从。

  凡是太子监国、抚军、出外巡狩,以及朝会出入,回复书函,签章,必定审查签署而移交詹事。

  各种吉祥和灾祸必定报告。

  内外各种政务可以作为规谏鉴戒的,依据事情而晓谕。

  伶人、仆御有改变新乐、引导逢迎不符合礼仪的,便陈述古义,申明典制,纠正并请求排斥远离他们。

  司值、清纪郎掌管弹劾东宫僚属,纠察举报办事人员。

  文华殿讲读完毕,众臣退班,有单独留下奏事以及私下谒见的,便共同纠劾他。

  司谏掌管箴劝教诲借鉴告诚,以拾遗补过。

  凡是有向东官通报事情,与司直、清纪执笔记录旨意,规劝匡正那些错误不妥的。

  洗马掌管经史子集、制典、图书刊刻编辑的事务。

  设立正本、副本、贮本以预备进奉阅览。

  凡是天下图书籍册进献束宫的,都接受并收藏。

  校书、正字掌管缮写装潢,说明书中的错误而调和其音韵反切,以辅助洗马。

  在此之前,洪武初年,设置大本堂,在那里放置古今图册典籍,召各地著名儒士训导太子、亲王。

  各儒士专门讲授一经,分班轮换值夜。

  随后,太子住在文华堂,各儒师更替侍从,又挑选才能杰出之士入宫充当伴读,常常赐宴、赋诗,商讨古今大事,评论文章才学。

  这时,东宫官员,除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宾客之外,便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谕德,赞善大夫,都以有功勋的老臣兼任其职。

  又有文学、中舍、正字、侍正、洗马、庶子以及赞读等官。

  十五年,重新确定左、右春坊官,各设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司直郎,又各设大学士。

  不久确定司经局官,设洗马、校书、正字。

  二十二年,因为官职牵连没有统率,开始设置詹事院。

  二十五年,改院为府,定詹事官阶正三晶,春坊大学士正五品,司经局洗马从五品。

  虽然各有印章,而政事总揽于詹事府。

  二十九年,增设左、右春坊清纪郎、司谏、通事舍人。

  建文年间,增设少卿、寺丞各一人,宾客二人。

  又设置资德院资德一人,资善二人。

  它的下属,赞读、赞书、著作郎各二人,掌管典籍各一人。

  成祖恢复旧制。

  英宗初年,命令大学士提调讲读官。

  按詹事府多由其它官员兼任。

  天顺以前,或尚书、侍郎、都御史,成化以后,大都以礼部尚书、侍郎由翰林出身的兼任此职。

  它的协理的人没有常任官员。

  春坊大学士,景泰年问,倪谦、刘定之以后,祇有杨廷和担任一次,后来不再设置。

  它的司直、司谏、清纪郎也不常设。

  只有嘉.靖十八年以陆深焉詹事,崔铣为少詹事,王教、罗洪先、华察等为谕德、赞善、洗马,皇甫漳、唐顺之等焉司直、司谏,都是天下名儒。

  从明初宋濂等人之后,束官僚属没有比这时更兴盛的了。

  从此,太子出阁讲读,常常点调别的官员,本府坊局只是翰林官迁转的过渡。

  翰林院,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都是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二人,都是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都是世袭,见他处。

  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后来不常设。

  待诏六人,从九品,不常设。

  孔目一人,没有入流。

  史官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庶吉士,没有固定的额员。

  学士掌管制策诰令、史册、文章的事务,以考订评议制度,详细订正文书,预备天子询问。

  凡是御前讲席每天讲习经史纂修实录、宗室谱牒、史志等各种书,编纂六曹奏章,都奉敕令而总领办理。

  诰敕,以学士一人兼领。

  正统年间,王直、玉墓以礼部侍郎兼学士,专门负责诰敕,后来罢除。

  垫涂七年,恢复设置。

  :垂婆年间,自钹、费宏等由礼部尚书进入塞扬,专门掌管诰敕。

  塞堕大年又罢除,以讲、读、编、检等官管理。

  大政事、大典礼,聚集群臣会同商议,则与各部门参议决定其可否。

  皇上临幸太学听讲,所有郊祀庆贺成功等各种宴会,则学士侍坐于四品京卿以上。

  侍读、侍讲掌管讲读经史。

  《五经》博士;起初设置五人,各自负责专门一经讲读大义,后来特别赐予圣贤先儒的后世子孙世袭,不管理院中事务。

  史官掌管修纂国史。

  凡是天文、地理、皇室宗族、礼乐、兵刑各种大政事,以及诏敕、书信檄文,批答王言,都登记并誊录,以预备编纂实录。

  国家有纂修著作书籍,便分别掌管考证辑补写作的事务。

  御前讲席充当展卷官,乡试充当考试官,会试充当同考官,殿试充当收卷官。

  凡是记录帝王日常生活,编纂六曹奏章,誊写黄籍册封等都充任。

  庶吉士在翰林院读书,以学士一人教导他们。

  侍书掌管以六书供奉侍候。

  待诏负责应对。

  孔目掌管公文。

  呈元年,刚设置翰林院,官阶正三品,设学士,正三品,侍讲学士,正四品,直学士,正五品,修撰、典簿,正七品,编修,正八品。

  洪武二年,设置学士承旨,正三品,改学士,从三品。

  侍讲学士,正四品,侍读学士,从四品,修撰,正六品。

  增设待制,从五品,应奉,正七品,典籍从八品,等官。

  十三年,增设检阅,从九品。

  十四年,确定学士焉正五品,革除承旨、直学士、待制、应奉、检阅、典簿,设孔目、《五经》博士、侍书、待诏、检讨。

  命令编修、检讨、典籍同左春坊左司直郎、正字、赞读考察驳正各司奏章,平正允当便签署其职衔为“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某官某”,署上自己姓名。

  十八年,重新确定官品人数,如网上文所列,祇是没有庶吉士,把侍读提到侍讲之前。

  建文时期,仍旧设承旨,改侍读、侍讲两学士焉文学博士,设立文翰、文史二馆,文翰馆居处侍读、侍讲、侍书、《五经》博士、典籍、待诏,文史馆居处修撰、编修、检讨。

  改孔目为典簿,改中书舍人为侍书,而隶属翰林院。

  又设文渊阁待诏以及拾遗、补阙等官。

  成祖初年恢复旧制。

  那年九月,特别选拔讲、读、编、检等官参与机要事务,选用没有定员,称之为内阁。

  因而解缙、胡广等已值班文渊阁,还是相继署理院事。

  到洪熙以后,杨士奇等加官至师保,礼仪超过百官,纔不再署理院事。

  正统七年,翰林院落成,学士钱习礼不设杨士奇、杨溥的座位,说“这不是三公府”,二杨上报皇帝。

  于是命工部准备桌椅,礼部定位列次序,以内阁本来就是翰林职位。

  台堕、坠鏖以前,公文称呼,还称翰林院,以后则直接称内阁。

  它在六部,自成化时期,周洪谟以后,礼部尚书、侍郎必定来自翰林院,吏部两侍郎必有一个来自翰林院。

  那些来自翰林院的,尚书便兼学士,六部都是这样,侍郎便兼侍读、侍讲学士。

  那些在詹事府以及坊、局官员,视其品级,必定带翰林院官街。

  詹事、少詹事带学士街,春坊大学士不常设,庶子、谕德、中允、赞善、洗马等则带讲、读学士以下至编、检官街。

  史官,从洪武十四年设置修撰三人,编修、检讨各四人。

  此后由一甲进士任职及庶吉士留馆任职,往往超编,没有定员。

  嘉靖八年,又确定讲、读、修撰各三人,编修、检讨各六人,都从吏部推举替补,如同各司的条例。

  然而不久,就因为侍从人员少,诏令选拔端正有学问的人以充当人选,因此改御史胡经、员外郎陈束、主事唐顺之等七人都为编修。

  以后仍旧因循旧例,由庶吉士授官,最终无定员。

  崇祯七年,又考试选拔推官、知县等为编修、检讨,然而也是创举,不是常制。

  庶吉士从洪武初年有六科庶吉士。

  十八年,以进士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的人,都称庶吉士。

  永乐二年,开始定为翰林院庶吉士,选拔进士中文章优等以及擅长书法的人担任。

  三年考试他们。

  那些留用的,二甲授官编修,三甲授官检讨;不能留下的,便焉给事中、御史,或出京任州县官。

  宣德五年,阕始命学士教导学习。

  万历以后,掌管教导的,专门用吏、礼二部侍郎二人。

  明朝初年,曾经设置弘文馆学士,洪武三年设置,以胡铉为学士,又命令刘基、危素、王本中、睢稼都兼弘文馆学士,不久罢除。

  宣德年间,恢复设弘文阁于思善门右,以翰林学士杨溥执掌阁印,不久并入文渊阁。

  秘书监,洪武三年设置,官阶正六品,任命监丞一人,直长二人,不久决定设令一人,丞、直长各二人,掌管内府书籍。

  十三年,并入翰林院典籍。

  起居注,甲辰年设置。

  昊元年定官秩正五品。

  洪武四年,改定正七品。

  六年,升从六品。

  九年,定起居注二人,后来革除。

  十四年,恢复设置,官阶从七品,不能罢除。

  至万历年间,命令翰林院官兼任此职。

  不久又罢除。

  不久都罢除。

  国子监,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

  它的下属,绳愆厅,监丞一人,正八品。

  博士厅,《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

  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十五人,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录七人,从九品。

  典簿厅,典簿一人,从八品。

  典籍厅,典籍一人,从九品。

  掌仆厅,掌撰二人,没有入流。

  祭酒、司业,掌管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

  所有举人、贡生、官生、恩生、功生、例生、土官、外国生、功勋之臣及功勋外戚大臣年幼子弟进入学监的,奉监规而训导教育督促他们,以明白事体通达实用的学问造就他们,以孝悌、礼义、忠信、廉耻为他们的根本,以六经、诸史作为他们的学业,务必各个朔望以敦厚善良,敬业乐群,以修习发扬古代乐正、成均之学的师道。

  有不遵从教导的,用荆条鞭打他,不悔改,贬谪驱逐他。

  那些遵从教导的,有升堂积分破格录用的方法。

  督课学业摹写文字,每季呈翰林院考核,文册在年终奏上。

  每年仲春仲秋上丁日,派遣大臣祭祀先师孔子,便总领祭祀的礼仪。

  皇上驾临国学,便手持经书坐讲。

  新进士登科,便坐而接受拜谒。

  监丞掌管绳愆厅的事,以参与管理监中事务,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各位师生有遇错以及供应的膳食不洁净,一并纠察惩罚,并且把它记录在记载过错的集愆册上。

  博士掌管分经讲授,并时常考查。

  凡是经书,用《易》、《诗》、《书》、《春秋》、《礼记》,每人专讲一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兼研习。

  助教、学正、学录掌管六堂的训诲,学生在本堂修习学业,便为他们讲说经义文字,用规矩引导规范他们。

  典簿掌管公文、金钱出纳收支。

  典籍掌管书籍。

  掌僎掌管饮食。

  塑朝初年,便已设置国子学。

  乙巳年九月设置国子学,以过去的集庆路学充当。

  邀亟十四年改建国子学于整坠山下。

  设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乐、典书、典膳等官。

  昊元年,制定园子学官制,增设祭酒、司业、典簿。

  祭酒,正四品,司业,正五品,博士,正七品,典簿,正八品,助教,从八品,学正,正九品,学录,从九品,典膳,省注。

  洪武八年,又设置中都园子学,官秩正四品,命令国子学分派官员担任。

  十三年,改典膳焉掌僎。

  十五年,改为国子监,官阶从四品,设祭酒一人,司业一人,监丞、典簿各一人,博士三人,助教十六人,学正、学录各三人,掌僎一人。

  各官品级,如上文所列。

  4塑园子监制度也如此。

  十六年,以宋讷为祭酒,敕令告谕他说:“太学是天下贤阗,礼义从那里生出,人才从那里兴起。

  您学问深厚德行高洁,故特别任命为祭酒。

  希望体察我立儒教的愿望,使众儒生有所成就,士林习气大变,国家将有依赖。”又命曹国公李文忠领监事,皇上时常临幸。

  因为这个缘故监官不得在中鹿设座,从中门出入。

  二十四年,重新制定国子监品级、人数。

  都如上文所列。

  中都园子监设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博士、学正、学录、掌镤各一人,助教二人,品级与在京城的相同。

  二十六年,罢除中都国子监。

  建文年问,升监丞焉堂上官,革除学正、学录。

  成祖恢复旧有制度。

  永乐元年设置园子监于北京,设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博士、学正、学录、掌僎各一人,助教二人。

  后来增设没有常数,助教至十五人,学正至十一人,学录至七人。

  后来革除助教二人,学正四人,学录二人。

  蔓历九年,又革除助教四人,学录一人。

  宣德九年撤销司业。

  弘治十五年恢复设置。

  明朝初年,祭酒、司业,挑选有学问品行的人担任,后来都由翰林院官员转迁。

  衍圣公,孔氏世袭,正二品。

  袍带、诰命、朝班一品。

  洪武元年,授予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希学袭封。

  他的下属有,掌书、典籍、司乐、知印、奏差、书写各一人,都以非世袭的官充当。

  曲阜知县,孔氏世袭职位。

  洪武元年,授予孔子后裔子孙孔希大为曲阜世袭知县。

  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正八品,孔氏二人,正德元年,授予孔子五十九世孙孔彦绳主持衢州庙祀。

  宋孑L端友跟随高宗南渡,住家殷衢州,这是丑且南宗。

  正德二年,授予孔闻礼奉祀子思庙祀。

  颜氏一人,景泰三年,授予颜子五十九世孙颜希惠。

  曾氏一人,嘉靖十八年,授予曾子六十代孙曾质粹。

  仲氏一人,万历十五年,授予子路后裔子孙仲吕。

  孟氏一人,景泰三年,授予孟子后裔子孙孟希文。

  周氏一人,景查七年,授予先儒周敦颐后裔子孙周冕。

  程氏二人,景泰六年,授予先儒程颐后裔子孙程克仁。

  崇桢三年,授予先儒程颢后裔子琢程接道。

  邵氏一人,崇塑三年,授予先儒邵雍后裔子孙邵继祖。

  张氏一人,玉壁二年,授予先儒张载后裔子孙张文运为博士。

  朱氏二人,景泰六年,授予先儒朱熹后裔子孙朱梃。

  嘉靖二年,又授予釜墅为博士,主持婺源庙祀。

  刘氏一人,景泰七年,授予诚意伯刘基七世孙刘橡,后来革除。

  教授司,教授,从九品,学录、学司,都没有入流,孔、颜、曾、孟四氏,各一人。

  又尼山、洙泗两个书院,各有学录一人。

  在此之前,元代封孑L子后裔为衍圣公,赐三品官印。

  洪武元年,太祖让孔希学袭封为衍圣公之后,因此对礼臣说:“孔子是万代帝王之师,对待他的后裔,官阶只有三品,称不上褒奖尊崇,授予孔希学官阶二品,赐以银印。”又命令免除孔、颜、孟三家子孙徭役。

  十八年,敕令工部询问,凡是有圣贤子孙因犯罪判服劳役的,释放他们。

  永乐二十二年,在京城赐给衍圣公宅院,加一品金织衣。

  正统元年,下诏免去所有圣贤子孙的差役,选拔周、程、张、朱各先儒子孙聪明俊秀可教育培养的,不局限人数,送到所在儒学读书,仍旧给予麇生饭食。

  成化元年,给予孔、颜、孟三氏学印,令每三年贡奉有学问品行的人一名,入国子监学习。

  六年,命衍圣公开始袭封的在监学读书一年。

 

 

《志·卷五十》

 

  ◎职官三

  ○太常寺附提督四夷馆 光禄寺 太仆寺 鸿胪寺 尚宝司 六科中书舍人 行人司 钦天监 太医院 上林苑监 五城兵马司 顺天府附宛平大兴二县 武学 僧道录司 教坊司 宦官 女官

  太常寺。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寺丞二人。(正六品)其属,典簿厅,典簿二人,(正七品)博士二人,协律郎二人,(正八品,嘉靖中增至五人。)赞礼郎九人,(正九品,嘉靖中增至三十三人,后革二人。)司乐二十人。(从九品,嘉靖中增至三十九人,后革五人。)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奉祀一人,(从七品)祀丞二人。(从八品)牺牲所,吏目一人。(从九品)

  太常,掌祭祀礼乐之事,总其官属,籍其政令,以听于礼部。凡天神、地祇、人鬼,岁祭有常。先冬十二月朔,奏进明年祭日,天子御奉天殿受之,乃颁于诸司。天子亲祭,则赞相礼仪。大臣摄事,亦如之。凡国有册立、册封、冠婚、营缮、征讨、大丧诸典礼,岁时旱涝大灾变,则请告宗庙社稷。荐新则移光禄寺供其品物。祭祀先期请省牲,进祝版、铜人,上殿奏请斋戒,亲署御名。省牲偕光禄卿。惟大祀车驾亲省,大臣日一省之。凡祭,涤器、爨埋、香烛、玉帛,整拂神幄,必恭洁。掌燎、看燎、读祝、奏礼、对引、司香、进俎、举麾、陈设、收支、导引、设位、典仪、通赞、奉帛、执爵、司樽、司罍洗,卿贰属各领其事,罔有不共。凡玉四等:曰苍璧,(以祀天)曰黄琮,(以祀地)曰赤璋、白琥,(以朝日、夕月)曰两圭有邸。(以祭太社、太稷)帛五等:曰郊祀制帛,(祀天地)曰奉先制帛,(荐祖考)曰礼神制帛,(祭社稷、群神、帝王、先师)曰展亲制帛,(祭享亲王)曰报功制帛,(祭享功臣。)牲四等:曰犊,曰牛,曰太牢,曰少牢。色尚骍或黝。大祀入涤三月,中祀一月,小祀一旬。乐四等:曰九奏,(用祀天地)曰八奏,(神祇、太岁,)曰七奏,(大明、太社、太稷、帝王)曰六奏。(夜明、帝社、帝稷、宗庙、先师。)舞二:曰文舞,曰武舞。乐器不徙。陵园之祭无乐。岁终合祭五礼之神,则少卿摄事。

  初,吴元年置太常司,设卿,(正三品)少卿,(正四品)丞,(正五品)典簿、协律郎、博士,(正七品)赞礼郎。(从八品)洪武初,置各祠祭署,设署令、署丞。十三年,更定协律郎等官品秩。(协律郎正八品,赞礼郎正九品,司乐从九品。)三十四年改各署令为奉祀,署丞为祀丞。二十年改司为寺,官制仍旧。(二十五年已定司丞正六品。)建文中,增设赞礼郎二人,太祝一人,以及各祠祭署俱有更革。(天坛祠祭署为南郊祠祭署,泗州祠祭署为泗滨祠祭署,宿州祠祭署为新丰祠祭署,孝陵置钟山祠祭署,各司圃所增神乐观知观一人。)成祖初,惟易天坛为天地坛,馀悉复洪武间制。(建文时,南郊祠祭署为郊坛祠祭署,已又改为天地坛祠祭署。)洪熙元年置牺牲所,吏目典掌文移。(先是,洪武三年置神牲所,设廪牲令、大使、副使等官。四年革。)世宗厘祀典,分天地坛为天坛、地坛,山川坛、耤田祠祭署为神祇坛,大祀殿为祈谷殿,增置朝日、夕月二坛,各设祠祭署。又增设协律郎、赞礼郎、司乐等员。(隆庆三年,革协律郎等官四十八员,万历六年复设,如嘉靖间制。)万历四年,改神祇坛为先农坛。

  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正四品)掌译书之事。自永乐五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直、西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