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 降,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一行以为高宗末年,唯有一女,所以特加 其礼。又太平骄僭,竟以得罪,不应引以为例。上纳其言,遽追敕不行,但依常礼。 其谏诤皆此类也。
一行尤明著述,撰《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及 《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时《麟德历经》推步渐疏,敕一行考前 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又令率府长史梁令瓚等与工人创造黄道游仪,以考七曜行 度,互相证明。于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数,立衍以应之,改撰《开元大衍历经》。 至十五年卒,年四十五,赐谥曰“大慧禅师”。
初,一行从祖东台舍人太素,撰《后魏书》一百卷,其《天文志》未成,一行 续而成之。上为一行制碑文,亲书于石,出内库钱五十万,为起塔于铜人之原。明 年,幸温汤,过其塔前,又驻骑徘徊,令品官就塔以告其出豫之意;更赐绢五十匹, 以莳塔前松柏焉。
初,一行求访师资,以穷大衍,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十数,门有流 水。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僧于庭布算声,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 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也?”即除一算。又谓曰:“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 亦至。”一行承其言而趋入,稽首请法,尽受其术焉,而门前水果却西流。道士邢 和璞尝谓尹愔曰:“一行其圣人乎?汉之洛下闳造历,云:‘后八百岁当差一日, 必有圣人正之。’今年期毕矣,而一行造《大衍》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信矣! 非圣人而何?
时又有黄州僧泓者,善葬法。每行视山原,即为之图,张说深信重之。
桑道茂者,大历中游京师,善太一遁甲五行灾异之说,言事无不中。代宗召之 禁中,待诏翰林。建中初,神策军修奉天城,道茂请高其垣墙,大为制度,德宗不 之省。及硃泚之乱,帝苍卒出幸,至奉天,方思道茂之言。时道茂已卒,命祭之。
赞曰:术数之精,事必前知。粲如垂象,变告无疑。怪诞之夫,诬罔蓍龟。致 彼庸妄,幸时艰危。
孙思邈,京兆府华原县人。他七岁入学,一天能背诵一千多字的课文。少年时代,就很会谈论老子、庄子以及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后赞叹说:“这是个神童。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在我这小小州衙难得施展。”北周宣帝时(579),由于王室经常发生变故,他就隐居到太白山中。隋文帝杨坚辅佐北周朝政,征聘他担任国子博士,他推说生病没有出任。曾经对他的好友说:“五十年后,会出圣人,那时我才帮助他治理天下。”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627),征召他到京城,对他并无欣喜感激的神色而感慨,对他说:“从这可以明白有道德学问的人实在应当敬重,古代的仙人羡门、广成子,怎会是虚假的呢!”要授给他爵位,他坚决谢绝。显庆四年(659),高宗李治召见他,授予他谏议大夫官职,又坚决谢绝。
高宗上元元年(674),孙思邈因病请求回乡,高宗特地赐给他骏马,安排他住进鄱阳公主封地的庄园别墅。当时的著名诗人学者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人,按照孝敬老师的礼仪侍奉他。孙思邈曾经伴随高宗到九成宫避暑,卢照邻就替他看守住宅。当时厅堂前有棵生病的梨树,卢照邻为它写了一篇赋,赋的序言说:“癸酉这年(673),我在长安光德坊的官舍养病。当地老年人说:‘这是鄱阳公主的庄园别墅。当年鄱阳公主尚未结婚就去世了,因而别墅也就空着。’现在有孙思邈处士居住。孙思邈思想贯通古今,学术穷尽天文、历法、占卜。他阐述世界万物永恒不变之根本的高超见解,就是古代的庄子;研究精深的学问专心致志,就是当今中国的维摩诘圣僧。推算天文历法,测定天地阴阳,就跟西汉洛下闳,先秦安期生相匹配了。”卢照邻患有痛苦难治的疾病,医治不好,就问孙思邈:“高明的医生治好人的疾病,他凭的是什么?”孙思邈说:“我听说会谈自然规律的,一定要用人情事理作为依据;会谈人情事理的,也要以自然法则为根本。大自然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冷热交替,就是它循环运行的规律,平和就下雨,激奋就刮风,凝滞就结霜落雪,扩展就出彩虹,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人有上下四肢、脾肺肾肝心五脏,起床睡觉,呼气吸气,精神元气时衰时旺,通畅就生气血,显现就是神色,振动就有声音,这些就是人的正常现象。从显露的表象,看隐蔽的实质,这是研究自然和人体的共同方法。一旦阴阳失调,地气升腾就发烧,天气阻隔就发冷,充塞就长疱疖,匮乏就生脓疮,奔跑就会喘息困乏,干渴就会焦黄枯燥,症状显露在面容,病情改变着形貌。如此类推自然现象也是这样。因此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忽大忽小,群星运行的轨道错乱,日食月食,彗星飞行,这些就是大自然的反常征兆。冷热不按季节,是天地之间发生滞塞;平地隆起山丘,就是大地长了疱;山崩地震,就是大地长了脓疮;狂风暴雨,就是大自然的喘息困乏;河流沟渠干涸,就是大自然焦黄枯燥。对于人体疾病,高明的医生用药物疏通,用针灸治疗;对于自然灾变,国君人臣用最高尚的道德理顺天意民心,用最大的努力解决具体问题,那么人体疾病有的可以治好,自然灾害有的可以消除。”他又说:“治病胆要大心要细,考虑要周密行动要坚决。《诗经》里写道:‘如同站在深渊旁,如同走在薄冰上’,这是说要小心;‘你是雄健威武的儿郎,你是杀敌卫国的猛将’,这是说要大胆;‘不为私利改变志向,不为非议感到彷徨’,这就是行动坚决;‘能够随机应变,决不迟疑一天’,这就是考虑周密。”
孙思邈自己讲他出生于隋文帝开皇辛酉年(601),到今年九十三岁了,问他的乡亲,都说他是几百岁的人,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分明可数如同亲眼所见,以此验证,他不止一百岁了。然而视力听力还没衰退,神采奕奕,可以说是耳聪目明博闻通达的活古人。
当初,魏征等人按照太宗的指示编纂南齐、南梁、南陈、北周、隋朝的历史,担心遗漏,多次询问他,孙思邈口述起来,宛如亲眼看见。东台侍郎孙处约带着五个儿子孙亻廷、孙儆、孙俊、孙佑、孙亻全拜望孙思邈,孙思邈说:“孙俊会最先获得高官;孙佑会最后显贵;孙亻全的名气会最大,祸患会出在掌握军权上。”此后的事情都跟他预言的一样。太子詹事卢齐卿孩童时,向他询问日后祸福,孙思邈说:“你五十年后会当上地方高级官员,我的孙子会当你的下属,能够自我保护平安。”后来卢齐卿当了徐州刺史,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当了徐州所辖的萧县县丞。孙思邈当初对卢齐卿预言祸福时,孙溥还没有出生,就预先知道了未来情况。他令人惊异的各种业绩,多半是这一类事情。
孙思邈于高宗永淳元年(682)去世。遗嘱要求从简安葬,不要陪葬器物,不用羊牛猪等祭祀牲畜。死后一个多月,脸色外貌没有变化,抬起遗体入棺,轻得好像只是拿着空空的衣服,人们为之惊异。他为《老子》、《庄子》撰写了注释,编著《千金方》三十卷,流传后世。还著作了《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和《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儿子孙行,武则天天授年间任凤阁侍郎。
玄奘和尚,姓陈,洛州偃师县人。隋炀帝大业末年出家,广泛阅读佛经著作。他曾说当时的佛经译本有很多谬误,所以到西域去,广泛寻求不同的版本来检验校正。太宗贞观初年,跟随商人到西域结交佛教界人士。玄奘知识渊博口才出众,每到一地都要讲授经义,解释疑难,各地的外国人都尊敬佩服他。他在西域十七年,遍访了一百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语言全都懂得,于是收集山河风俗,当地特产,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645),回到京城长安。太宗召见他,非常高兴,跟他交谈讨论。于是诏令把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经安排在弘福寺译成汉语,还命令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泛征聘学识渊博的和尚五十多人,帮助玄奘整理考校。
高宗当时还是东宫太子,为他已故的母亲文德太后长孙氏祈求冥间福份,建造慈恩寺和翻经院,皇宫挂出大旗,诏令表演《九部乐》的演奏歌舞队伍以及京城各寺院的旗盖仪仗,欢迎玄奘和译绘的佛像、各位操行高尚的和尚进住慈恩寺。显庆元年(656),高宗命令左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李义府、杜正伦,黄门侍郎薛元超等人,一同润色玄奘翻译出来的佛经译文,国子博士范义硕、太子洗马郭瑜、弘文馆学士高若思等人,帮助翻译。这时共译出七十五部,进献给高宗。后来由于京城的人们争着来礼拜晋见,玄奘就禀奏请求找个安静的地方翻译,诏令搬迁到宜君山的老玉华宫。玄奘于显庆六年(661)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安葬在陕西蓝田县西的白鹿原,送葬的男男女女有好几万人。
神秀和尚,姓李,汴州尉氏县人。年轻时博览群书,隋朝末年出家当和尚。后来碰上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和尚弘忍,以每天定时静坐、排除一切杂念、使得心神恬静自在的“坐禅”为修行功课,就赞叹佩服说:“这才真正是我的师父。”于是就去侍奉弘忍,专门用打柴挑水来自己磨炼自己,来学弘忍的佛法。
从前,北魏末年,有一位达摩和尚,本来是印度的王子,为了救护他的国家而当和尚,到南海,悟得如来佛释迦牟尼亲传弟子、禅宗初祖迦叶和尚的佛法,说是释迦牟尼的二十八传弟子,有一代一代递相传授的衣(袈裟)、钵(饭碗)为凭证。达摩携带衣钵乘船渡海来到中国,到梁朝,拜见武帝萧衍,武帝拿治国平天下的事向他咨询,达摩很不高兴,就到了北魏,隐居在嵩山少林寺,后来中毒去世。这年,北魏使臣宋云回国路过葱岭,想看看他,弟子们打开达摩的墓室,只有衣服鞋子。达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慧可曾经砍断自己的左臂,来表示向他学习佛法的决心;慧可传给了僧璨;僧璨传给了道信;道信传给了弘忍。
弘忍姓周,蕲州黄梅县人。当初,弘忍和道信一起住在东山寺,所以称他的佛法为东山佛门。神秀拜弘忍为师,弘忍特别器重他,对他说:“我引导离俗出家的人够多了,至于拯救人心脱离苦海、为人预测吉凶祸福,没有比你更行的。”弘忍于唐高宗咸亨五年(674)去世,神秀就到了荆州,住在当阳山。则天皇后听到他的名望,派人请他回到都城,用类似滑竿的轿舆把他抬进宫殿,亲自向他行跪拜礼,诏令在当阳山建立度门寺来表彰他的德行。当时从朝廷的王公贵族到都城的士民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就争先恐后地来晋见他,远远望见他车马扬起的灰尘就顶礼膜拜的人,每天数以万计。中宗李显登位,尤其尊敬他。中书舍人张说曾经以弟子的身份礼仪,向他学习佛法,回来后对别人说:“神秀禅师身高八尺,长眉大耳,器宇轩昂,是位建立王霸功业的人物。”
当初,神秀有个法号慧能和尚的同师兄弟,是新州人,跟神秀的德行功夫一样高超。弘忍去世后,慧能住到韶州广果寺。韶州山里,原先有很多老虎豹子,现在一下子全走光了,当地百姓惊奇赞叹,都皈依敬佩他。神秀曾经禀奏则天皇后,请求派人邀请慧能到京都来,慧能坚决谢绝。神秀又亲自写信重新邀请他,慧能对来人说:“我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到北方去抛头露面,恐怕是对我佛法的大不恭敬。再说弘忍先师认为我和南方有缘分,也不能违背。”直到去世都没有跨越五岭山到北方去。天下于是广泛传播他的佛法,称神秀为北宗,称慧能为南宗。
神秀于中宗神龙二年(706)去世,士民百姓都为他送葬。中宗发出诏书赐谥号叫大通禅师。又把相王的老府第改建为报恩寺,岐王李范、张说以及征士卢鸿一都为报恩寺撰写了碑文。神秀去世以后,弟子普寂、义福一样受到人们的敬重。
普寂姓冯,是蒲州河东人。年轻时到处寻找佛法高超的和尚,学习佛学戒律。当时神秀在荆州玉泉寺,普寂就去拜师侍奉。相处六年时间,神秀认为他是奇才,把自己的全部佛法传授给他。久视年间(700),则天皇帝请神秀到洛阳,神秀乘机推荐普寂,于是引导他落发当和尚。到神秀去世之后,天下信仰佛教的人都把普寂当师父侍奉。中宗见他是位长者,特下诏书命令普寂继承神秀领导僧众。玄宗开元十三年(725),诏令普寂在都城居住。当时的王公贵族士民百姓,争先恐后地来礼拜晋见,普寂庄严持重很少说话,来晋见的人很难看到他温和喜悦的面容,大家正是由于这点而敬重他。开元二十七年(739),在京城兴唐寺去世,终年八十九岁。当时京城里曾经拜见过他的士民百姓,都缝制佛教徒的服装穿上。玄宗下诏赐号叫大照禅师。到安葬那天,河南尹裴宽和他妻子儿女,一齐穿上孝服站在教徒的行列里,全城士民百姓痛哭着为他送葬,大街小巷都空无一人。
义福姓姜,潞州铜..县人。开始居住在蓝田县化感寺,生活在长老、住持说法的方丈房里,一共二十多年,不曾走出寺院。后来隶属京城慈恩寺。开元十一年(723),随从玄宗到洛阳,途经蒲州、虢州,两州刺史以及官吏百姓,都举着旗幡、拿着花卉迎接他,所经过的道路两旁挤满了人。义福于开元二十年(732)去世,玄宗下诏赐号叫大智禅师。他被安葬在洛阳以南伊阙佛龛的北边,送葬的有几万人。中书侍郎严挺之为他撰写了碑文。
神秀是佛教界才智超群的人物,虽有佛的德行,得到国君的敬重,但还不曾集中教徒开设讲坛传授佛法。到了他的弟子普寂,才开始在都城传授教义,二十多年,人们都景仰他。
一行和尚,姓张,俗名叫遂,魏州昌乐县人,是襄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的孙子。父亲名擅,曾任武功县令。一行年轻时聪慧机敏,博览群书,特别精通天文历法、阴阳、五行的学问。当时有个名叫尹崇的道士是位学识渊博的前辈,藏有许多古典书籍。一行去找尹崇,借来扬雄的《太玄经》,带回家阅读。过了几天,再到尹崇那里,归还《太玄经》。尹崇说:“这本书涵义很深,我探讨了多年,还没能弄明白,你再研读看看,怎么这样快地还给我?”一行说:“我已弄清它的涵义了。”说完拿出他撰写的《太衍玄图》和《义决》一卷给尹崇看。尹崇大为吃惊,就同一行讨论它的深奥意蕴,非常叹服他,对别人说:“这人简直就是当今的颜回。”一行从此很有名气。武三思艳羡他的学问名望,亲自上门要求跟他交个朋友,一行逃走躲藏起来回避他。一行不久出家当和尚,隐居在嵩山,拜普寂和尚为师。睿宗李旦登位,命令东都洛阳留守韦安石按照礼仪征召他,一行假托生病坚决谢绝,不接受命令。之后徒步走到荆州当阳山,依附悟真和尚学习佛经戒律。
开元五年(717),玄宗李隆基命令他的同族叔父、礼部郎中李洽带着诏书到荆州强行征召他。一行来到京城,被安排在光太殿,玄宗多次亲自登门,向他询问安定国家、抚慰百姓的方略,一行的言谈都直截了当,没有什么隐讳的。开元十年(722),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关部门按照太平公主当年的礼仪规格,给予优厚安排。一行认为高宗晚年,只有一个女儿,所以特地提高礼仪规格,再说太平公主骄横傲慢超越身份,终于因此获罪,不应把她作为范例。玄宗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撤销命令不予执行,只按通常礼仪规格安排。他对玄宗的直言劝谏都是这类事情。
一行特别善于著书立说,撰写《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和《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当时《麟德历经》推算的历法逐渐脱离实际,诏令一行参考前代各家历法,改写新的历书,又命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人和工匠一起研制测定太阳运行和星辰位置的、名叫“黄道游仪”的仪表,用来考核太阳、月亮、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这七个天体运行的度数,和历法相互验明正误。一行于是借鉴《周易》运用气数推演八卦的原理,设立一种推算方法和它对应,改写成《开元大衍历经》。开元十五年(727)去世,终年四十五岁,玄宗赐予谥号叫大慧禅师。
当初,一行的堂叔伯祖父、东台舍人张太素,编写《后魏书》一百卷,其中的《天文志》还没有写完,一行接着写完了。玄宗为一行撰写碑文,亲笔书写在碑石上,拿出宫庭府库的五十万钱,在铜人原为他建造佛塔保存遗体。第二年,玄宗到温泉宫休养,从塔前经过,停下车马在塔前走来走去,命令具有品级的官吏来到佛塔,告诉他们自己出宫巡视的意图,又赏赐五十匹绢,让他们在塔前栽种松柏。
当初,一行寻访老师,以便深入研究用气数推演八卦的学问,到天台山国清寺,看见一处庭院,院内有十来株苍松,门前有一条溪流,一行站在大门和照壁之间,听见有位和尚在庭院里排列算筹进行推算的声音,和尚对他的徒弟说:“今天会有一个弟子从远方来学习我的推算法术,应该已到门前了,难道没有人带他进来吗?”又走上台阶算了一次。再对他的徒弟说:“门前的溪水应当向西倒流,那个弟子也到了。”一行按照他的话快步走进院子,叩头请求传授推算法术,向他学会了全部法术,院门前的溪水果然向西倒流。一位名叫邢和璞的道士曾对尹忄音说:“一行大概是圣人吧?西汉的洛下闳制定《太初历》,说:‘八百年后应当误差一天,一定有圣人校正它。’今年期限已满,一行就制定《开元大衍历经》校正它的误差,那么洛下闳的话应验了,他不是圣人是什么?”
当时还有一位名字叫泓的黄州和尚,善于卜葬法术。每当来回观察山陵原野后,就画出图形来,张说非常相信看重他。
《列传·卷一百四十二》
隐逸
○王绩 田游岩 史德义 王友贞 卢鸿一 王希夷 卫大经 李元恺 王守 慎 徐仁纪 孙处玄 白履忠 王远知 潘师正 刘道合 司马承祯 吴筠孔述睿 子敏行
阳城 崔觐
前代贲丘园,招隐逸,所以重贞退之节,息贪竞之风。故蒙叟矫《让王》之篇, 玄晏立高人之传,箕、颍之迹,粲然可观。而汉二龚之流,乃心王室,不事莽朝, 忍渴盗泉,本非绝俗,甚可嘉也。皇甫谧、陶渊明慢世逃名,放情肆志,逍遥泉石, 无意于出处之间,又其善也。即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之下,托薛萝以射利, 假岩壑以钓名,退无肥遁之贞,进乏济时之具,《山移》见诮,海鸟兴讥,无足多 也。阮嗣宗傲世佯狂,王无功嗜酒放荡,才不足而智有余,伤其时而晦其用,深识 之士也。高宗天后,访道山林,飞书岩穴,屡造幽人之宅,坚回隐士之车。而游岩、 德义之徒,所高者独行;卢鸿一、承祯之比,所重者逃名。至于出处语默之大方, 未足与议也。今存其旧说,以备杂篇。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少与李播、吕才为莫逆之交。隋大业中,应孝悌 廉洁举,授扬州六合县丞。非其所好,弃官还乡里。绩河渚中先有田数顷,邻渚有 隐士仲长子先,服食养性,绩重其真素,愿与相近,乃结庐河渚,以琴酒自乐。尝 游北山,因为《北山赋》以见志,词多不载。
绩尝躬耕于东皋,故时人号东皋子。或经过酒肆,动经数日,往往题壁作诗, 多为好事者讽咏。贞观十八年卒。临终自克死日,遗命薄葬,兼预自为墓志。有文 集五卷。又撰《隋书》,未就而卒。
兄通,字仲淹,隋大业中名儒,号文中子,自有传。
田游岩,京兆三原人也。初,补太学生,后罢归,游于太白山。每遇林泉会意, 辄留连不能去。其母及妻子并有方外之志,与游岩同游山水二十余年。后入箕山, 就许由庙东筑室而居,自称“许由东邻”。调露中,高宗幸嵩山,遣中书侍郎薛元 超就问其母。游岩山衣田冠出拜,帝令左右扶止之。谓曰:“先生养道山中,比得 佳否?”游岩曰:“臣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帝曰:“朕 今得卿,何异汉获四皓乎?”薛元超曰:“汉高祖欲废嫡立庶,黄、绮方来,岂如 陛下崇重隐沦,亲问岩穴!”帝甚欢,因将游岩就行宫,并家口给传乘赴都,授崇 文馆学士,令与太子少傅刘仁轨谈论。帝后将营奉天宫于嵩山,游岩旧宅,先居宫 侧。特令不毁,仍亲书题额悬其门,曰“隐士田游岩宅”。文明中,进授朝散大夫, 拜太子洗马,垂拱初,坐与裴炎交结,特放还山。
史德义,苏州昆山人也。咸亨初,隐居武丘山,以琴书自适。或骑牛带瓢,出 入郊郭廛市,号为逸人。高宗闻其名,征赴洛阳。寻称疾东归。公卿已下,皆赋诗 饯别,德义亦以诗留赠,其文甚美。天授初,江南道宣劳使、文昌左丞周兴表荐之, 则天征赴都,诏曰:“苏州隐士史德义,志尚虚玄,业履贞确,谦冲彰于里騕,孝 友表于闺庭。固辞征辟,长往严陵之濑;多谢簪裾,高蹈愚公之谷。博闻强识,说 《礼》敦《诗》,缮性丘园,甘心畎亩。朕承天革命,建极开阶,寤寐星云,物色 林壑。顺祯期而捐薛带,应休运而解荷裳;粤自海隅,来游魏阙,行藏之理斯得, 去就之节无违。风操可嘉,启沃攸伫,特宜优奖,委以谏曹。可朝散大夫。”后周 兴伏诛,德义坐为所荐免官。以朝散大夫放归丘壑,自此声誉稍减于隐居之前。
王友贞,怀州河内人也。父知敬,则天时麟台少监,以工书知名。友贞弱冠时, 母病笃,医言唯啖人肉乃差。友贞独念无可求治,乃割股肉以饴亲,母病寻差。则 天闻之,令就其家验问,特加旌表。友贞素好学,读《九经》皆百遍,训诲子弟, 如严君焉。口不言人过,尤好释典;屏绝亶味,出言未曾负诺,时论以为真君子 也。
长安年,历任长水令。后罢归田里。中宗在春宫,召为司议郎,不就。神龙初, 又拜太子中舍,仍令所司以礼征赴。及至,固以疾辞。诏曰:
敦夷齐之行,可以激贪;尚颜闵之道,用能劝俗。新除太子中舍人王友贞,德 义泉薮,人伦茂异,孝始于事亲,信表于行己。富有文史,廉于财货,久历官政, 累闻课绩。有古人之风,保君子之德。乃抗志尘外,栖情物表,深归解脱之门,誓 守薰修之诫。顷加征命,作护储闱,固在辞荣,累陈情恳。坚持净义,不登于车服; 惟悦禅纲,味靡求于珍馔。朕方崇奖廉退,惩抑浇浮,虽思廊庙之贤,岂违山林之 愿,宜加优秩,仍遂雅怀。可太子中舍人员外置,给全禄以毕其身,任其在家修道。 仍令所在州县存问,四时送禄至其住所。
玄宗在东宫,又表请礼征之,以年老,竟辞疾不赴。年九十余,开元四年卒。 时下制曰:“贵德尊贤,饰终念远,此圣人所以治天下、厚风俗也。王友贞禀气元 精,游心大朴。孝惟不匮,独贯于神明;道则难名,高谢于人代。言念锡类,方期 镇俗,遽尔凋殂,良深愍悼。生无大位,虽隔外臣之仪,殁有余荣,宜赠上卿之服。 可赠银青光禄大夫,仍委本县令长特加吊祭。”
卢鸿一,字浩然,本范阳人,徙家洛阳。少有学业,颇善籀篆楷隶,隐于嵩山。 开元初,遣币礼再征不至。五年,下诏曰:
朕以寡薄,忝膺大位。尝恨玄风久替,淳化未升,每用翘想遗贤,冀闻上皇之 训。以卿黄中通理,钩深诣微,穷太一之道,践中庸之德,确乎高尚,足侔古人。 故比下征书,伫谐善绩,而每辄托辞,拒违不至。使朕虚心引领,于今数年,虽得 素履幽人之贞,而失考父滋恭之命。岂朝廷之故与生殊趣耶?将纵欲山林不能反乎? 礼有大伦,君臣之义,不可废也!今城阙密迩,不足为难,便敕赍束帛之贶,重宣 斯旨,想有以翻然易节,副朕意焉!
鸿一赴征。六年,至东都,谒见不拜。宰相遣通事舍人问其故,奏曰:“臣闻 老君言,礼者,忠信之所薄,不足可依。山臣鸿一敢以忠信奉见。”上别召升内殿, 赐之酒食。诏曰:“卢鸿一应辟而至,访之至道,有会淳风,举逸人,用劝天下。 特宜授谏议大夫。”鸿一固辞,又制曰:
昔在帝尧,全许由之节;纟面惟大禹,听伯成之高。则知天子有所不臣,诸侯 有所不友,《遁》之时义大矣哉!嵩山隐士卢鸿一,抗迹幽远,凝情篆素;隐居以 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云卧林壑,多历年载。传不云乎:“举逸人,天下之人归 心焉。”是乃飞书岩穴,备礼征聘,方伫献替,式弘政理。而矫然不群,确乎难拔, 静已以镇其操,洗心以激其流,固辞荣宠,将厚风俗,不降其志,用保厥躬。会稽 严陵,未可名屈;太原王霸,终以病归。宜以谏议大夫放还山。岁给米百硕、绢五 十匹,充其药物,仍令府县送隐居之所。若知朝廷得失,具以状闻。
将还山,又赐隐居之服,并其草堂一所,恩礼甚厚。
王希夷,徐州滕县人也。孤贫好道。父母终,为人牧羊,收佣以供葬。葬毕, 隐于嵩山,师道士黄颐,向四十年,尽能传其闭气导养之术。颐卒,更居兗州徂来 山中,与道士刘玄博为栖遁之友。好《易》及《老子》,尝饵松柏叶及杂花散。
景龙中,年七十余,气力益壮。刺史卢齐卿就谒致礼,因访以字人之术,希夷 曰:“孔子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终身行之矣。”及玄宗东巡,敕州县 以礼征,召至驾前,年已九十六。上令中书令张说访以道义,宦官扶入宫中,与语 甚悦。
开元十四年,下制曰:“徐州处士王希夷,绝学弃智,抱一居贞,久谢嚣尘, 独往林壑。朕为封峦展礼,侧席旌贤,贲然来思,克应嘉召。虽纡绮季之迹,已过 伏生之年,宜命秩以尊儒,俾全高于尚齿。可朝散大夫,守国子博士,听致仕还山。 州县春秋致束帛酒肉,仍赐衣一副、绢一百匹。”寻寿终。
自则天、中宗已后,有蒲州人卫大经、邢州人李元恺,皆洁志不仕;蒲州人王 守慎、常州人徐仁纪、润州人孙处玄,皆退身辞职,为时所称。
卫大经者,笃学善《易》,口无二言。则天降诏征之,辞疾不赴。与魏州人夏 侯乾童有旧,闻乾童母卒,徒步往吊之。乡人止之曰:“当夏溽暑,岂可步涉千里, 致书可也。”大经曰:“尺书无能尽意。”遂行。至魏州,会乾童出行,大经造门 设席,行吊礼,不讯其家人而还。开元初,毕构为刺史,谓解令孔慎言曰:“卫生 德厚,宜有旌异。古人式干木之闾,礼贤故也。”慎言造门就谒,时大经已年老, 辞疾不见。尝预筮死日,凿墓自为志文,果如筮而终。
李元恺者,博学善天文律历,然性恭慎,口未尝言人之过。乡人宋璟,年少时 师事之。及璟作相,使人遗元恺束帛,将荐举之,皆拒而不答。景龙中,元行冲为 洺州刺史,邀元恺至州,问以经义,因遗衣服。元恺辞曰:“微躯不宜服新丽,但 恐不能胜其美以速咎也。”行冲乃以泥涂污而与之,不获已而受。及还,乃以己之 所蚕素丝五两以酬行冲,曰:“义不受无妄之财。”先是,定州人崔元鉴明《三礼》, 乡人张易之宠幸用事,荐之。起家拜朝散大夫,致仕于家,在乡请半禄。元恺诮之 曰:“无功受禄,灾也。”元恺年八十余,寿终。
王守慎者,有美名。垂拱中为监察御史。时罗织事起,守慎舅秋官侍郎张知默 推诏狱,奏守慎同知其事,守慎以疾辞,因请为僧。则天初甚怪之;守慎陈情,词 理甚高,则天欣然从之,赐号法成。识鉴高雅,为时贤所重。以寿终。
徐仁纪者,圣历中征拜左拾遗。三上书论得失,不纳。谓人曰:“三谏不听, 可去矣!”遂移病归乡里。神龙初,宣慰使举仁纪之行可以激俗,又征拜左补阙。 三上书,又不省,乃诣执政求出。俄授灵昌令。妻子不之官,廨舍唯衣履及书疏而 已,余无所蓄。
孙处玄,长安中征为左拾遗。颇善属文,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神龙初,功 臣桓彦范等用事,处玄遗彦范书,论时事得失,彦范竟不用其言,乃去官还乡里。 以病卒。
白履忠,陈留浚仪人也。博涉文史。尝隐居于古大梁城,时人号为梁丘子。景 云中,征拜校书郎。寻弃官而归。
开元十年,刑部尚书王志愔表荐履忠隐居读书,贞苦守操,有古人之风,堪代 褚无量、马怀素入阁侍读。十七年,国子祭酒杨瑒箓又表荐履忠堪为学官,乃征赴 京师。及至,履忠辞以老病,不任职事。诏曰:“处士前秘书省校书郎白履忠,学 优缃简,道贲丘园,探赜以见其微,隐居能达其志。故以汲引洙、泗,物色夷门, 素风自高,玄冕非贵。几杖云暮,章秩宜加,俾承礼命之优,式副宠贤之美。可朝 散大夫。”
履忠寻表请还乡,手诏曰:“孝悌立身,静退放俗,年过从耄,不杂风尘。盛 德予闻,通班是锡,岂惟旌贲山薮,实欲奖劝人伦。且游上京,徐还故里。”乃停 留数月而归。履忠乡人左庶子吴兢谓履忠曰:“吾子家室屡空,竟不沾斗米匹帛, 虽得五品,何益于实也?”履忠欣然曰:“往岁契丹入寇,家家尽著括排门夫,履 忠特以少读书籍,县司放免,至今惶愧。今虽不得,且是吾家终身高卧,免徭役, 岂易得也!”寻寿终。著《三玄精辩论》一卷,注《老子》及《黄庭内景经》,有 文集十卷。
道士王远知,琅邪人也。祖景贤,梁江州刺史。父昙选,陈扬州刺史。远知母, 梁驾部郎中丁超女也。尝昼寝,梦灵凤集其身,因而有娠,又闻腹中啼声,沙门宝 志谓昙选曰:“生子当为神仙之宗伯也。”
远知少聪敏,博综群书。初入茅山,师事陶弘景,传其道法。后又师事宗道先 生臧兢。陈主闻其名,召入重阳殿,令讲论,甚见嗟赏。及隋炀帝为晋王,镇扬州, 使王子相、柳顾言相次召之。远知乃来谒见,斯须而须发变白,晋王惧而遣之,少 顷又复其旧。炀帝幸涿郡,遣员外郎崔凤举就邀之,远知见于临朔宫,炀帝亲执弟 子之礼,敕都城起玉清玄坛以处之。及幸扬州,远知谏不宜远去京国,炀帝不从。
高祖之龙潜也,远知尝密传符命。武德中,太宗平王世充,与房玄龄微服以谒 之。远知迎谓曰:“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太宗因以实告。远知曰:“方作 太平天子,愿自惜也。”太宗登极,将加重位,固请归山。至贞观九年,敕润州于 茅山置太受观,并度道士二十七人。降玺书曰:“先生操履夷简,德业冲粹,屏弃 尘杂,栖志虚玄,吐故纳新,食芝饵术,念众妙于三清之表,返华发于百龄之外, 道迈前烈,声高自古。非夫得秘诀于金坛,受幽文于玉笈者,其孰能与此乎!朕昔 在籓朝,早获问道,眷言风范,无忘寤寐。近览来奏,请归旧山,已有别敕,不违 高志,并许置观,用表宿心。未知先生早晚已届江外,所营栋宇,何当就功?伫闻 委曲,副兹引领。近已令太史薛颐等往诣,令宣朕意。”
其年,远知谓弟子籓师正曰:“吾见仙格,以吾小时误损一童子吻,不得白日 升天。见署少室伯,将行在即。”翌日,沐浴,加冠衣,焚香而寝。卒,年一百二 十六岁。调露二年,追赠远知太中大夫,谥曰升真先生。则天临朝,追赠金紫光禄 大夫。天授二年,改谥曰升玄先生。
潘师正,赵州赞皇人也。少丧母,庐于墓侧,以至孝闻。大业中,度为道士, 师事王远知,尽以道门隐诀及符箓授之。师正清净寡欲,居于嵩山之逍遥谷,积二 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高宗幸东都,因召见与语,问师正:“山中有何所须?” 师正对曰:“所须松树清泉,山中不乏。”高宗与天后甚尊敬之,留连信宿而还。 寻敕所司于师正所居造崇唐观,岭上别起精思观以处之。初置奉天宫,帝令所司于 逍遥谷口特开一门,号曰仙游门;又于苑北面置寻真门,皆为师正立名焉。时太常 奏新造乐曲,帝又令以《祈仙》、《望仙》、《翘仙》为名。前后赠诗,凡数十首。
师正以永淳元年卒,时年九十八。高宗及天后追思不已,赠太中大夫,赐谥曰 体玄先生。
道士刘道合者,陈州宛丘人。初与潘师正同隐于嵩山。高宗闻其名,令于隐所 置太一观以居之。召入宫中,深尊礼之。及将封太山,属久雨,帝令道合于仪鸾殿 作止雨之术,俄而霁朗,帝大悦。又令道合驰传先上太山,以祈福祐。前后赏赐, 皆散施贫乏,未尝有所蓄积。
高宗又令道合合还丹,丹成而上之。咸亨中,卒。及帝营奉天宫,迁道合之殡 室,弟子开棺将改葬,其尸惟有空皮,而背上开拆,有似蝉蜕,尽失其齿骨,众谓 尸解。高宗闻之,不悦,曰:“刘师为我合丹,自服仙去。其所进者,亦无异焉!”
道士司马承祯,字子微。河内温人,周晋州刺史、琅邪公裔玄孙。少好学,薄 于为吏,遂为道士。事籓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师正特赏异之,谓 曰:“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承祯尝遍游名山,乃止于天台山。 则天闻其名,召至都,降手敕以赞美之。及将还,敕麟台监李峤饯之于洛桥之东。
景云二年,睿宗令其兄承祎就天台山追之至京,引入宫中,问以阴阳术数之事。 承祯对曰:“道经之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且心目所知见者, 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其智虑哉!”帝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 理国无为,如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 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 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睿宗叹息曰:“广成之言,即斯是 也!”承祯固辞还山,仍赐宝琴一张,及霞纹帔而遣之,朝中词人赠诗者百余人。
开元九年,玄宗又遣使迎入京,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十年,驾还西都, 承祯又请还天台山,玄宗赋诗以遣之。十五年,又召至都。玄宗令承祯于王屋山自 选形胜,置坛室以居焉。承祯因上言:“今五岳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 也。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 冕章服,佐从神仙,皆有名数。请别立斋祠之所。”玄宗从其言,因敕五岳各置真 君祠一所,其形象制度,皆令承祯推按道经,创意为之。
承祯颇善篆隶书,玄宗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 十言为真本以奏上之。以承祯王屋所居为阳台观,上自题额,遣使送之。赐绢三百 匹,以充药饵之用。俄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縚至其所居,修金箓斋,复加以锡 赍。
是岁,卒于王屋山,时年八十九。其弟子表称;“死之日,有双鹤饶坛,及白 云从坛中涌出,上连于天,而师容色如生。”玄宗深叹之,乃下制曰:“混成不测, 入寥自化。虽独立有象,而至极则冥。故王屋山道士司马子微,心依道胜,理会玄 远,遍游名山,密契仙洞。存观其妙,逍遥得意之场;亡复其根,宴息无何之境。 固以名登真格,位在灵官。林壑未改,遐霄已旷;言念高烈,有怆于怀。宜赠徽章, 用光丹箓。可银青光禄大夫,号真一先生。”仍为亲制碑文。
吴筠,鲁中之儒士也。少通经,善属文,举进士不第。性高洁,不奈流俗。乃 入嵩山,依潘师正为道士,传正一之法,苦心钻仰,乃尽通其术。开元中,南游金 陵,访道茅山。久之,东游天台。
筠尤善著述,在剡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玄宗闻其名, 遣使征之。既至,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帝问以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 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又问神仙修炼之事,对曰:“此野人之事, 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每与缁黄列坐,朝臣启奏,筠之所陈, 但名教世务而已,间之以讽咏,以达其诚。玄宗深重之。
天宝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纲纪日紊。筠知天下将乱,坚求还嵩山。累表 不许,乃诏于岳观别立道院。禄山将乱,求还茅山,许之。既而中原大乱,江淮多 盗,乃东游会稽。尝于天台剡中往来,与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泉石, 人多从之。竟终于越中。文集二十卷,其《玄纲》三篇、《神仙可学论》等,为达 识之士所称。
筠在翰林时,特承恩顾,由是为群僧之所嫉。骠骑高力士素奉佛,尝短筠于上 前,筠不悦,乃求还山。故所著文赋,深诋释氏,亦为通人所讥。然词理宏通,文 彩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
孔述睿,赵州人也。曾祖昌宇,膳部郎中。祖舜,监察御史。父齐参,宝鼎令。 述睿少与兄克符、弟克让,皆事亲以孝闻。既孤,俱隐于嵩山。述睿好学不倦,大 历中,转运使刘晏累表荐述睿有颜、闵之行,游、夏之学。代宗以太常寺协律郎征 之。转国子博士,历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 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
德宗践祚,以谏议大夫银章硃绶,命河南尹赵惠伯赍诏书、玄纁束帛,就嵩山 以礼征聘。述睿既至,召对于别殿,特赐第宅,给以厩马,兼为皇太子侍读。旬日 后累表固辞,依前乞还旧山。诏报之曰:“卿怀伊挚匡时之道,有广成嘉遁之风。 养素丘园,屡辞命秩。朕以峒山问道,渭水求师,亦何必务执劳谦,固求退让!无 违朕旨,且启乃心。”述睿既恳辞不获,方就职。久之,改秘书少监,兼右庶子, 再加史馆修撰。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重修《地理志》,时称详究。
而又性谦和退让,与物无竞,每亲朋集会,尝恂恂然似不能言者,人皆敬之。 时令狐峘亦充修撰,与述睿同职,多以细碎之事侵述睿,述睿皆让之,竟不与争, 时人称为长者。
贞元四年,命赍诏并御馔、衣服数百袭,往平凉盟会处祭陷殁将士骸骨,以述 睿性精悫故也。九年,以疾上表,请罢官。诏不许,报之曰:“朕以卿德重朝端, 行敦风俗,不言之教,所赖攸深,未依来请,想宜悉也。”
述睿再三上表,方获允许,乃以太子宾客赐紫金鱼袋致仕,放还乡里。仍赐帛 五十匹,衣一袭。故事,致仕还乡者皆不给公乘,德宗优宠儒者,特命给而遣之。 贞元十六年九月卒,年七十一。赠工部尚书。子敏行。
敏行,字至之,举进士,元和五年礼部侍郎崔枢下擢第。吕元膺廉问岳鄂,辟 为宾佐。丁母忧而罢。后元膺为东都留守,移镇河中。敏行皆从之。十四年,入为 右拾遗,迁左补阙。长庆中,为起居郎,改左司员外郎,历司勋郎中,充集贤殿学 士,迁吏部郎中,俄拜谏议大夫。上疏论兴元监军杨叔元阴激募卒为乱,杀节度使 李绛。人不敢发其事,敏行上表极诤之,故叔元得罪,时论称美。
敏行名臣之子,少而修洁,为人所称;及游宦,与当时豪俊为友。虽名华为一 时冠,而贞规雅操,与父远矣。大和九年正月卒,年四十九,赠尚书工部侍郎。
阳城,字亢宗,北平人也。代为宦族。家贫不能得书,乃求为集贤写书吏,窃 官书读之,昼夜不出房;经六年,乃无所不通。既而隐于中条山。远近慕其德行, 多从之学。闾里相讼者,不诣官府,诣城请决。陕虢观察使李泌闻其名,亲诣其里 访之,与语甚悦。泌为宰相,荐为著作郎。德宗令长安县尉杨宁赍束帛诣夏县所居 而召之,城乃衣褐赴京,上章辞让。德宗遣中官持章服衣之,而后诏,赐帛五十匹。 寻迁谏议大夫。
初未至京,人皆想望风彩,曰:“阳城山人能自刻苦,不乐名利,今为谏官, 必能以死奉职。”人咸畏惮之。及至,诸谏官纷纭言事,细碎无不闻达,天子益厌 苦之。而城方与二弟及客日夜痛饮,人莫能窥其际,皆以虚名讥之。有造城所居, 将问其所以者。城望风知其意,引之与坐,辄强以酒。客辞,城辄引自饮;客不能 已,乃与城酬酢。客或时先醉,卧席上,城或时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约 其二弟云:“吾所得月俸,汝可度吾家有几口,月食米当几何,买薪、菜、盐凡用 几钱,先具之,其余悉以送酒媪,无留也。”未尝有所蓄积。虽所服用有切急不可 阙者,客称某物佳可爱,城辄喜,举而授之。有陈某者,候其始请月俸,常往称其 钱帛之美,月有获焉。
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宰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李齐运、韦 渠牟寻以奸佞相次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贽等咸遭枉黜,无敢救者。城乃 伏阁上疏,与拾遗王仲舒共论延龄奸佞,贽等无罪。德宗大怒,召宰相入议,将加 城罪。时顺宗在东宫,为城独开解之,城赖之获免。于是金吾将军张万福闻谏官伏 阁谏,趋往,至延英门,大言贺曰:“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乃造城及王 仲舒等曰:“诸谏议能如此言事,天下安得不太平?”已而连呼“太平,太平”。
万福武人,年八十余,自此名重天下。时朝夕欲相延龄,城曰:“脱以延龄为 相,城当取白麻坏之。”竟坐延龄事改国子司业。
城既至国学,乃召诸生,告之曰:“凡学者所以学,为忠与孝也。诸生宁有久 不省其亲者乎?”明日,告城归养者二十余人。
有薛约者,尝学于城,性狂躁,以言事得罪,徙连州,客寄无根蒂。台吏以踪 迹求得之于城家。城坐台吏于门,与约饮酒诀别,涕泣送之郊外。德宗闻之,以城 党罪人,出为道州刺史。太学生王鲁卿、季偿等二百七十人诣阙乞留,经数日,吏 遮止之,疏不得上。
在道州,以家人法待吏人,宜罚者罚之,宜赏者赏之,不以簿书介意。道州土 地产民多矮,每年常配乡户,竟以其男号为“矮奴”。城下车,禁以良为贱,又悯 其编甿岁有离异之苦,乃抗疏论而免之,自是乃停其贡。民皆赖之,无不泣荷。前 刺史有赃罪。观察使方推鞫之,吏有幸于前刺史者,拾其不法事以告,自为功,城 立杖杀之。赋税不登,观察使数加诮让。州上考功第,城自署其第曰:“抚字心劳, 征科政拙,考下下。”观察使遣判官督其赋,至州,怪城不出迎,以问州吏。吏曰: “刺史闻判官来,以为有罪,自囚于狱,不敢出。”判官大惊,驰入谒城于狱,曰: “使君何罪!某奉命来候安否耳。”留一二日未去,城因不复归馆;门外有故门扇 横地,城昼夜坐卧其上,判官不自安,辞去。其后又遣他判官往按之,他判官义不 欲按,乃载妻子行,中道而自逸。
顺宗即位,诏征之,而城已卒。士君子惜之,是岁四月,赐其家钱二百贯文, 仍令所在州县给递,以丧归葬焉。
崔觐,梁州城固人。为儒不乐仕进,以耕稼为业。老而无子,乃以田宅家财分 给奴婢,令各为生业。觐夫妻遂隐于城固南山,家事不问。约奴婢递过其舍,至则 供给酒食而已。夫妇林泉相对,以啸咏自娱。山南西道节度使郑余庆高其行,辟为 节度参谋,累邀方至府第。为吏无方略,苦不达人事,余庆以长者优容之。太和八 年,左补阙王直方上疏论事,得召见,文宗便殿访以时事。直方亦兴元人,与觐城 固山为邻,是日因荐觐有高行,诏以起居郎征之。觐辞疾不起。卒于山。
赞曰:高士忘怀,不隐不显。依隐钓名,真风渐鲜。结庐泉石,投绂市朝。心 无出处,是曰逍遥。
司马承祯道士,别名子微,河内温县人。他是北周晋州刺史、琅笽公司马裔的孙子的孙子。年轻时爱好学习,对做官看得淡薄,于是当了道士。拜潘师正为师,向他学习道家的秘密文书“符..”和修炼成仙、服食丹药的法术。潘师正对他特别赞赏,说:“我从陶弘景学习道教法术,到你共有四世了。”司马承祯游历了所有名山之后,才定居在天台山。则天皇后听到他的名望,把他召到京都,颁下亲手写的诏书赞美他。在回天台山前夕,则天皇后诏令麟台监李峤在洛桥东边为他饯行。
景云二年(711),睿宗命令他的哥哥司马承..到天台山邀请他到京城,带进皇宫,询问关于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断人事吉凶方面的事情。司马承祯回答说:“道教经典的主旨是:‘学道就要一天一天减少浮华不实,减少再减少,以到达纯朴无为的境界。’就连纷扰人的内心的事物,往往有意减少尚且不能做到,怎么还能追求非分的东西,来增加自己的精神负担啊!”睿宗说:“用无为来修身养性,就会清静高洁了。用无为来治理国家,怎么样呢?”司马承祯回答说:“国家像人一样。《老子》说:‘存心淡泊,留神宁静,顺应客观世界的本来模样而没有个人欲望,那么天下就太平了。’《周易》说:‘圣人,他的德性和天地融为一体。’这就可知天不强争却可让人信赖,天不强求却可把事办成。无为的主旨,就是治国的指导思想。”睿宗赞叹说:“广成子的话,正是这个意思。”司马承祯坚决要求回天台山,睿宗就赐给一张宝琴和一套道士服装让他离去,朝廷为他做诗送别的诗人就有一百多名。
开元九年(721),玄宗又派使者接他进京,亲自向他学习符..,前前后后赏赐非常丰厚。开元十年(722),玄宗回到西京长安,司马承祯又要求回天台山,玄宗做诗为他送行。开元十五年(727),又把他接到京都。玄宗叫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己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建筑坛场庙宇住在那里。司马承祯就这个问题禀奏说:“如今嵩山、泰山、华山、衡山、恒山这‘五岳’的神庙,祭祀的都是山林的神灵,不是真正的神仙。五岳都有神仙居住的洞府,各洞府都有上清真人降落下来担任那里的职务,山河风雨,阴阳节令,都由他管理。礼帽礼服的等级,各位神仙的身份,都有明确的记载。请在五岳另外安排建立道观的地方。”玄宗听从了他的要求,于是诏令在五岳各建一所真君祠,真君祠的造型样式规模大小,都让司马承祯按照道教经典进行推算,设计蓝图进行建造。司马承祯擅长篆、隶书法,玄宗要他用篆、隶、楷三种字体书写老子的《道德经》,同时校正字句,定下五千三百八十个字叫作真本呈奏玄宗。把司马承祯在王屋山建造的坛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