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道学院

《素书》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1. 概论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素书与阴符经,不只是文学作品,更是人类最高智慧,素书居于阴符经之下,虽言简意赅,至诚至理,亦不为平常人心智所明白,完全理解。而阴符经,有虚亦有实,无形而成形。平常人几乎无法理解,不需要注释。作为国学的经典上作,涵盖内容及道理之深并非四书五经之类可以媲拟。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2012年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书中名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以守信约。

 

一、书评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素书》问世以来版本甚多

有明朝窜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本、《汉魏丛书》本、明朝唐琳刊本、《说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书》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等,不一而足。

 

二、《素书》讲述的五大问题

 

《素书》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

1、阐明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

2、 阐明了用人原则。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是故其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作者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有著指导性意义。

3、为别人做事时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包罗万象。

4、总结安邦治国的经验。作者认为‘短莫短于茍得’(反对短期行为)‘后令缪前者毁’(政策必须备有连续性)‘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这些,对于后人参政有一定的启发。

5、阐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作者提出‘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借鉴。

六、奖赏刑罚,合情合理;法律制度,简单易行,礼之根本!以待己之心待人,以化人之心化己,当如是也

 

三、内容简介

 

《素书:感悟让平凡人成就伟业的传世奇书》据北宋学者、曾任过宰相的张商英考证,张良从黄石公所受之《太公兵法》实为《素书》。张商英在《素书》序中写道:“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即《太公兵法》)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盗发子房(张良字)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四、延伸阅读

 

《素书》·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黄石公撰。宋张商英注。分为六篇,一曰原始,二曰正道,三曰求人之志,四曰本德宗道,五曰遵义,六曰安礼。黄震《日抄》谓其说以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一体,虽於指要无取,而多主於卑谦损节,背理者寡。张商英妄为训释,取老子先道而后德,先德而后仁,先仁而后义,先义而后礼之说以言之,遂与本书说正相反。其意盖以商英之注为非,而不甚斥本书之伪。然观其后序所称圯上老人以授张子房,晋乱,有盗发子房冢,於玉枕中得之,始传人间。又称上有秘戒,不许传於不道不仁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尤为道家鄙诞之谈。故晁公武谓商英之言世未有信之者。至明都穆《听雨纪谈》,以为自晋迄宋,学者未尝一言及之,不应独出於商英,而断其有三伪。胡应麟《笔丛》亦谓其书中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无常,皆仙经、佛典之绝浅近者。盖商英尝学浮屠法於从悦,喜讲禅理,此数语皆近其所为,前后注文与本文亦多如出一手。以是核之,其即为商英所伪撰明矣。以其言颇切理,又宋以来相传旧本,姑录存之,备参考焉。

 

五、基本信息

 

《素书》,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

全书一百三十二句,共六章: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和安礼。

《素书》节选: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1.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2.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3.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4.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5.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已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六、详细解释

 

1、古人以白绢作书,故以称书信。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杜甫 《暮秋遣兴呈苏涣侍御》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

明 王錂 《春芜记·诉怨》:“怎不仗青鸾传素书,打叠下屠龙计,想莺俦自可期。”

吴伟业《鲞鹤》诗:“ 丁令 师来寄素书,羽毛零落待何如。”

 

2、兵书名。旧题汉黄石公撰。

宋 张商英 注。以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主旨,取老子之说为注释。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为 张商英 所伪托。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一》:“世多指兵书《三略》为 黄石公 所传之书。 宋 张商英 曰:‘非也。 晋 乱,有盗发 子房 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六篇,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妄传,世所谓素书是也。’”

 

3、泛指一般道书。

苏轼《次韵回先生》之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 黄公 觅《素书》。”

清 黄鷟来 《送田月枢归隐王屋》诗:“底事披《素书》,无暇祀 黄石 。”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素书》是用朱墨写在白绢上的道书。”

 

4、书籍。

《周书·张轨传》:“ 轨 性清素,临终之日,家无馀财,唯有素书数百卷。”

许浑 《姑熟官舍》诗:“草生官舍似闲居,雪照南窗满素书。”

元 汪元亨 《沉醉东风·归田》曲:“怕缠手焚了素书,懒钻头拽倒茅庐。”

 

七、作者简介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末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八、圯桥授书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此典故正式名曰“圯桥授书”。《素书》原序引宋代张商英

《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受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理阴阳。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绝嗜禁欲,所以除累。”自封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嗟乎!遗糟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自汉以来,章句文辞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九、原文

 

《素书》

 

《原始章 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 第二》

 

德足以怀远;

信足以一异;

义足以得众,

才足以鉴古;

明足以照下;

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

智足以决嫌疑;

信可以使守约;

廉可以使分财;

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

处义而不回;

见嫌而不茍免;

见利而不茍得;

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 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 第四》

 

夫志心笃行之术。

长莫长于博谋

安莫安于忍辱

先莫先于修德

乐莫乐于好善

神莫神于至诚

明莫明于体物

吉莫吉于知足

苦莫苦于多愿

悲莫悲于精散

病莫病于无常

短莫短于苟得

幽莫幽于贪鄙

孤莫孤于自恃

危莫危于任疑

败莫败于多私

 

 

《遵义章 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

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

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

怒而无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

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

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

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

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

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

念旧怨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正者殆;

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

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

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

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章 第六》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

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辱。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毙。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

同恶相党,同爱相求。

同美相妒,同智相谋。

同贵相害,同利相忌。

同声相应,同气相感。

同类相依,同义相亲。

同难相济,同道相成。

同艺相规,同巧相胜。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