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军事
十六国时期的北方诸国多实行异族分治制度,或称为胡汉分治制度,在一国之中,实行两种不同的军政体制。对汉族人民,仍按汉族的传统方式进行统治。对少数民族,则按各自的部落传统进行统治。这使得军事统帅被分为单于台与都督中外诸军事并立,后来随形势发展渐渐合并。在军队形式上大致同西晋兵制,具有中军、外军组织及都督、将领等职务。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主要保卫京师;外军为中央直辖的各州都督所统率的军队。
军队以骑兵为主,步兵其次。国家内本民族的部落兵多为骑兵。随着攻城战的出现以及让汉人编列为军队,步兵数量也逐渐增加。在兵役制度方面,则是实行本族全民皆兵的部落兵制。只要是凡识于战斗的本族人民,皆作为军队基本兵力。基本上中军为终身制,其家属通常随营聚居,称营户,负责供应军粮。镇守各地的外军,其随营聚居的家属则称镇户。营户与镇户都是其兵力来源。其他人民方面皆实行征兵制,征发各郡、县的各族人民补充军队。其中汉族兵的来源,还包括来自投降的坞堡和招募的农民,一般都是终身为兵。
十六国时期各国骑兵均已强化。当时马蹬已经十分普遍,其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双手,骑兵开始可以靠双脚控制平衡在马上冲、刺、劈、击,这大大提升骑兵的战斗力。马铠也成为骑兵较普遍的装备,来保护战马免受远射兵器攻击。
当时黄河南北与关中地区是遭受战祸最剧,经济破坏最为严重。人民不是依附坞堡,成为坞主的部曲,就是迁移至各国首都附近,提供生产或兵役用,各国也会互相掠夺人民、财富以充实国力或是补给军队。由于人民频繁的迁移,使得在初期难有经济发展。
高祖姚兴注重刑罚,惩治贪污,关中经济稍微恢复。但是到了晚年,因国用不足,增收关市之税,盐竹山木,无不有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94年(建初九年),苌死,长子兴继位,改元皇初。兴重用叔姚绪、姚硕德、弟姚崇及功臣尹纬、狄伯支等。斩前秦主苻登于泾阳(今甘肃省泾川平凉县西北),徙阴密(今甘肃省灵台县西南)3万户于长安。降服仇池杨盛、上邽姜乳、鲜卑薛勃、西秦乞伏乾归、后凉吕隆,并使南凉秃发傉檀、北凉沮渠蒙逊、西凉李玄盛皆遣使求和。与北魏拓跋氏、夏赫连氏时战时和。在位期间内修政事,广招人才,免奴为良,崇尚儒学,弘扬佛教,使后秦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亦促使羌族进一步汉化。
设置律学,调集郡县散吏学习法律,郡县疑狱可上送廷尉审理;提倡儒学,允许收徒讲授,长安儒生达一万数千人。此外,又大兴佛教,奉命僧鸠摩罗什为国师,译出经论三百余卷,境内佛教大行。
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入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尔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据《出三藏记集》载,罗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间,译出经论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毗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及《十诵律》等。所译经典极为广泛,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仍难以取代,老幼皆宜接受,无论是老大妈小沙弥还是达官贵人,其经文几乎家家有一本,从其译本出现,流传至今经历1600多年而不衰,其家喻户晓的流行程度有目共睹,在中国译经和佛教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河湟羌即汉代所称的西羌,与传说中的姜羌、卜辞中的羌和羌方,在种族上可能是相同的,但河湟羌并非从前者发展而来,而系羌人中更为后进的一部分。河湟羌的种姓部落制度和家支制度是极有特色的民族社会结构形式,本书结合其社会经济状况加以论述。东羌是西羌内迁的部分,内迁后其种姓部落制度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部落解体和与汉族社会相结合,促进了与汉族的融合。羌族姚氏所建立的后秦,并不是以羌族作为它的基础,而是一个从民族混杂的军事集团发展而成的继承了汉族封建传统的政权。
后秦共历三位君王: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字 |
年号 |
在位时间 |
1 |
太祖 |
昭武皇帝 |
姚苌 |
景茂 |
白雀/建初 |
384-393 |
2 |
高祖 |
文桓皇帝 |
姚兴 |
子略 |
皇初/弘始 |
394-416 |
3 |
— |
末帝 |
姚泓 |
元子 |
永和 |
416-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