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培训学院

社会心理学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1. 概述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时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

 

一、发展历程

 

心理学有很多种分类,不同的分类形式则体现出不一样的研究重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以社会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或者说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个人在的社会属性表象的反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或者某些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学影响的模式是逆向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外在影响,进而形成综合的心理素质。

心理-社会心理学曾经被看做社会心理学的一种研究倾向,而今作为心理学的分支科学而存在。

目前来看,心理学家说社会心理学,通常是指心理-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家说社会心理学,通常是指社会-社会心理学。但是在少数场合,社会心理学一词则被理解为心理-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总合。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价值在于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开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对于"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的问题,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学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

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他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在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艾尔乌德( 1925)的定义,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利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回顾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大致将其划分为几个阶段: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萌芽与诞生(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Ross)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不约而同地发表。西方把这一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和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先后把科学实验方法引进这一学科,才使得社会心理学从描述对象转向探索和揭示规律,社会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其奠基人公认为F·奥尔波特。

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一书的出版,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开始运用实验;

(2)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的分析;

(3)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二)西方社会心理学科学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

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可多年来,这个很有价值的提议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

这些研究方式集中体现在,依托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为"社会心理学"构建起严谨的科学体系,从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确研究方向。

 

(三)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扩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

1、《社会心理学》问世

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

2、研究历史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专业背景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它所研究的是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我们知道,所有的社会事情都有人的因素在里面,也就是都有心理的问题在里面。研究这些课题的心理学就是社会心理学。在当代心理科学中,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最为人们重视,社会心理学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社会心理学不仅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等层面,即理论与方法、社会个体、态度与行为、社会影响和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等领域。专业定位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学,并坚持自然科学框架下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思路。

三、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

1、美国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2、观点的改变

自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认识到实验方法的局限性,重视现场研究,重视应用研究,重视以现场应用研究去检验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理论,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21世纪初社会心理学家强调从现场研究到实验室研究,或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研究,往复循环、相互论证。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为处理从现场获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进步。

3、侧重点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二十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四、研究领域

 

从研究领域来看,社会心理学研究常常被分为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几乎所有问题。

 

(一)个体过程

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的研究课题包括:

1、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

象韦纳的成就归因、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研究、麦克里兰以及温特等人对能力结构的研究,以及各式各样的对工作绩效的研究都包括在这个课题中。

2、态度以及态度改变:

态度问题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许多理论被用来说明态度的形成及改变,霍夫兰德和西尔斯等人在这一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归因问题:

产生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已经有许多这样的理论。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东西方归因差异的兴趣使得这一领域又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4、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

对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的区分,用在广告、说服等许多领域。

5、人格与社会发展:

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传统领域,它向人们展示了在个体的人格与社会发展中,许许多多的因素,比如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以及先天因素是怎样起作用的。

6、应激和情绪问题:主要针对人们如何处理生活情境中的种种紧张源,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去消除其影响。

 

(二)人际过程

这个领域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研究的课题包括:

1、侵犯和助人行为:

侵犯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生活中挫折的来源,如何促进助人行为等都是这个领域的研究课题。心理学家研究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在于减少侵犯、培养人们的利他观念,为创造幸福的生活提供理论指导。

2、人际吸引与爱情: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基础,爱情则是一种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发展人际关系提供指导。有意思的是,从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及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从众和服从:

谢利夫、阿希以及米尔格拉姆的研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树立了一系列榜样,同时也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4、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把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看成是一种社会交换,看起来是对人的一种讽刺,但是霍曼斯和蒂鲍等人确实证明人的交换性。与此相反,人们对社会影响的看法倒是很一致,拉塔纳提出的社会影响理论就说明了这种影响的大小。

5、非语言的交流:

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常常用非语言的线索表达自己的信念和情感,表情、体态以及语气等都是这个领域的课题。

6、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从80年代就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性别差异的基础是什么?男性和女性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有什么样的影响?所有这些问题都促使心理学家去关注。

 

(三)团体过程

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个方面的研究包括:

1、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这是产生于60年代的课题,到90年代末期的时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此做出了贡献。60年代费正清等人提出的"近代化理论",80年代特里安第斯等人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区分,以及90年代尼司彼特和彭凯平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研究就是这一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

2、拥挤与环境心理学:

随着人们对地球环境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关注,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考虑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人口过快增长所引发的人口爆炸,人们对资源的过分消耗所引发的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多都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人类必需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保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3、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

团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我们所处的团体和组织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对团体运作过程中的规律进行研究一直被社会心理学所重视,组织结构、团体与组织决策以及团体领导等问题都包括在这一领域内。

4、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

从40年代心理学家就研究这些问题,但到目前为止,研究的结论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种族偏见不仅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仇杀,而且也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了威胁,这个领域的研究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5、健康心理学:

这是自80年代以来比较受到重视的课题。社会支持、与疾病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等都包括在此课题内。这一问题将在21世纪受到更大的重视。

五、学派

 

(一)行为主义学派

1、刺激-反应理论

最初由桑代克(1874-1949)、斯金纳(1904-1990)等人所创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

2、模仿论

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勒和道拉德(1941)在《社会学习和模仿》一文中提到,模仿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他们认为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人际相互影响--模仿而习得,都可以通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等人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以刺激-反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4、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1958)等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

(1)客观上存有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

(2)人的社会行为除服从这种规律外,还服从社会交换规律;

(3)因此也引出了分配公平原则。

 

(二)认知学派

1、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强调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理论。早期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1890-1943)、苛勒(1887-1967)和考夫卡(1886-1941)等。该学派的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

2、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基于整体比部分重要的观点,认为整体作为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互不相干的个体。

3、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认知相符理论是阐释人心理的内部动机状态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它试图以人的认知活动为出发点,理解隐含在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背后的动机状态。美国心理学家W.J.麦克盖尔首先提出的认知相符概念。"一致性理论"是探讨和预测人在接受了对有关事物的新的信息后会调整原有态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三)精神分析学派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早期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性的后面是一种叫"里比多"的性潜力,它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后期理论认为,人有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即生存本能,同时也有表现为求杀欲望的死亡本能。

2、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学派别

这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开始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说,强调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作用,重视自我整合与调节作用,逐渐形成了新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沙利文(1892-1949)、霍妮(1885-1952)、弗罗姆(1900-1980)和埃里克森(1902-1994)等。

3、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这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舒茨于1958年提出的。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四)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1、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也叫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库利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2、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参与这方面研究并有影响的人有莫雷诺(1934)、林顿(1936)、纽科姆(1950)、萨宾(1954)和戈夫曼等。

3、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海曼、纽科姆、谢里夫(1948)、梅顿(1957)及凯利(1952)等人。

六、科学关系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无论是普通心理学还是社会学都不能代替社会心理学。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特点在于研究具体社会情境对于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这就使它既不同于社会学又不同于心理学的其他学科。社会学主要研究宏观社会因素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普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个体差异、个体背景和特点导致的行为。以暴力犯罪起因的研究为例,社会学着重研究犯罪率与贫困、城市化、经济衰退等因素的关系,心理学着重研究在相同情况下为什么某些人犯罪而另一些人不犯罪的个体差异,社会心理学则着重研究在什么具体社会情境下产生什么心理状态,从而引起什么外显行为,如挫折-侵犯假设表明,挫折情境造成挫折感,从而导致侵犯行为。在具体社会问题的研究上这3个分析水平都是需要的,但是不同的学科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

社会心理学有时被列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时被列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这与前述的两个方向的社会心理学有关。心理学界把社会心理学列为心理学分支学科,所以首先应明确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苏联的历史经验表明,不弄清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会导致取消社会心理学的严重后果。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

一般说来可作如下区分: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七、发展趋向

 

从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以罗斯为代表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以麦独孤为代表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后来又出现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嬉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解释,强调社会群体变量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但是,俱、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间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要充分准确地描绘人的社会行为,单一的研究取向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一种综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从本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开始,欲图将社会心理学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体实施,尽管许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学科间的联姻却未能获得预想的成功。当理智战胜了感情之后,开始迈上了整合之路。更为重要的是,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从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的整合发展和现状启示中,社会行为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塑造的综合应用社会科学,是从心理层面上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流行性反应的总体把握。从学科性质上讲,它既不是心理学的分支,也不是社会学的分支,而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的事合社会心理学。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正如南京大学周晓虹博士所言:"我们只有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以至生物学的多维视野出发,才能获得对人类社会行为完整解释"。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母体学科在解释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来看,它虽然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多种学科的简单的拼凑和混合,而是多种学科的整合,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因此,社会心理学应独立地着力于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

八、研究原则

 

(一)价值中立原则

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要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而无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者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总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并从一定的假设出发的,且其个人好恶以及自身的价值取向均可能对研究产生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秉承价值中立的立场,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使研究客观公正。

价值中立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很重要,因为带着先定的立场和"有色眼镜",不仅不利于咨询师准确分析求助者的问题所在,也不利于咨询者把握自身的心理状态。当然,完全的中立是很难做到的,咨询师的过去经验多少会影响咨询过程。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二)系统性原则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现象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其产生与变化均有原因。系统性原则要求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系统论中的许多原则,如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以及反馈原则等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与分析手段。

 

(三)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欺瞒、恫吓等不良身心刺激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鉴于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容易出现一些伦理学问题,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守则是:

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者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严格程序核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者说明,求得理解。

3、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5、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九、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

2、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

 

(二)调查法

1、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资料的方法叫做访谈法。

(1)特点:

(2)分类:

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前者是标准化访谈,即按统一要求,依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的正式访谈;后者的访谈提纲是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者可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与调整。结构访谈的优点是结果易于统计分析但灵活性较差。

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直接访谈不仅能获得言语信息而且还能得到非言语信息,因而有助于对结果的解释与分析,但这种访谈对访谈者的要求较高,花钱较多;间接访谈的优点是,搜集资料用时相对较少,花费较小。

(3)访谈过程与技巧

准备工作

接近被访谈者

应对拒绝的技巧

谈话和提问的技巧

追问技巧

2、问卷法

(1)特点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原则进行从而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收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2)类型

(3)问卷的结构

(4)问卷设计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要明确并紧密围绕研究目的。

全面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要全面考虑问卷内容的构成,在提问语句及答案设计中要尽量穷尽相关内容。

非歧义性原则设计问卷要使被调查者能正确理解,避免出现歧义。

非暗示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调查者力求避免对被调查者的暗示与诱导。

 

(三)档案研究法

档案法是就研究对象的历史档案进行内容分析的方法,例如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也大。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三种面向的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框架即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和情境社会心理学或心理社会学正在解体,并被合理重构。在多依斯《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水平》这本名著的基础上,社会心理学统一的学科概念框架被引申出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内过程、人际过程、群体过程和群际过程这四种不同面向和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过程。从最为微观的个体内过程到最为宏观的群际过程,这四种不同面向和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过程,是作为整体的社会实在和社会过程的不同面向和不同层次的相应表征。

 

(四)学科理论建构

以社会的延续及个体的独特性之间的悖论作为基本理论问题,社会心理学在已有的中层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动物行为学、

进化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心理学的智慧传统和研究实践,力图在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过程中,建构相对统一的社会行为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构造的亲本投资论、社会认同论、社会表征论和社会建构论,力图为人类个体和群体在实际的社会情境中的社会行为,同时也为人类物种的个体及群体的物种特异的行为特征及其限度,提供科学的解释、说明和预测。

 

(五)方法体系

社会心理学已经迈入方法多元和方法宽容的时代。实验的独断主宰地位已经消解;方法体系中已有的所有资源,正日益受到均衡的重视。不同理智传统和方法偏好的社会心理学者之间的刻板观念、偏见甚至是歧视,正逐渐被密切合作和友善对话所取代。同时,新的研究技术被构造出来,并逐渐产生重要影响

 

(六)应用实践

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研究,正逐渐走出书斋,从两个方面向应用领域拓展。第一,在社会心理学学科内部,应用社会心理学作为现实问题定向的研究分支,正逐渐地把基础研究的成果用来处理和应对更为宏大的社会问题。第二,社会心理学有关人性、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正对其他学科产生影响。认知社会心理学家卡尼曼因为有关社会行动者在不确定境况中的判断启发式及其偏差的研究,而荣膺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社会心理学家在过去30年中第3次获此殊荣,它从一个侧面表征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得的卓越成就对于以人及其活动为对象的所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意义。

 

(七)学科身份自主性的诉求

社会心理学秉承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两种理智传统,一直身份暧昧,也因此引发了无休止的论争: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或心理学的亚学科、跨学科还是独立学科?为了应对这些论争以及它们所隐含的学科间的门户之见,社会心理学作为关注社会语境中的人类经验和行为研究的独立学科的身份诉求正在凸显。它因此引发不同研究定向和方法偏好的学者在社会关怀的旗帜之下,专注于社会行动者在实际的社会现实中的活动,也正日益体现在有关群际关系、社会认同、符号边界及生命历程等问题的研究实践中

十、常见现象

 

1、刻板印象 我们容易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

2、首因效应 就是常说的第一印象,如果开头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对后来的人际交往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

3、晕轮效应 我们容易把对象的某个特征泛化,形成整体印象。就是常说的发现一个某方面好,就认为他其他方面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