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中医学院

《伤寒论》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  概述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一、作者

 

张仲景,东汉后期医学家。生于150年正月十八日,于219年溘然 长逝,享年69岁。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二、书名介绍

 

伤寒在中国古代是对热性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所谓“人之伤放寒者则为热病”意思是说,凡人受了风冷,就会患发热的病,认为一切发热的病,都是因受冷发生的,所以通称“伤寒”,因此“伤寒”二字,包括多种流行性热病。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三、主要简介

  

全书共10卷,22篇,398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3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六经形证

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四、流传故事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有详注,逐渐取代白文本《伤寒论》,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社会上已无该书。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请优秀刻工将此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现在仍在留存的只有赵开美本。赵开美本逼真宋版,后世尊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赵开美本今存五部。《伤寒论》在国外亦有广泛影响。

除此之外,其他还有《唐本伤寒论》(唐孙思邈)、《宋本伤寒论》(宋高继冲)、《金本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已)、《宋本伤寒论》(明赵开美)、《康治本伤寒论》(日本)、《康平本伤寒论》(日本)、《桂林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残卷)等版本。

五、养生思想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正如《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是在继承了《内》、《难》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张仲景便自然地以《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见《伤寒论·自序》),“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见《金匾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这些生动的描述,就很清楚他说明,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并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发展变化,才能得以生存,保持健康。由此可见,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2、防病、抗病重视保津液。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首先表现在津液具有固护机体、防御病邪的功能。如仲景在揭示太阳病转入阳明的机理时,一再重申亡津液是其关键条件:“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正是其例。何以亡津液会导致病转阳明?因为津液乃阳明经的主要正气,津液充则阳明固,邪不可干;津液亡则阳明虚,邪气便可轻易陷入。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其次表现在津液能驱逐病邪,削弱病势上。如“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这里的热越,即言热邪发越于外。津液充沛,阳气畅运则汗出越邪,邪越则病顺。故“阳明病,法多汗”,而津亏则无汗,邪不得出,其病为逆。又如温热病中小便常短赤灼热,因为人要通过小便排邪。热邪一除,小便即转清利。“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故临床可视小便断吉凶。“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因小便不仅显示人体津液虚实情况,而且还能反应前阴这条驱邪途径是否正常。

  津液所以能防病、抗病,还可体现于津液能调整由病邪所致的功能失调并修复损伤。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这是因为津液得到了补充。若津液郁滞不行,其调和作用也难以顺利发挥。

  由上可知,津液抗病作用及津液抗病思想在《伤寒论》中有充分反映。人们要想不得病或少得病,必须重视保护体内的津液。如张景岳说:“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人若津液不充,则筋枯髓减,皮槁毛脆,脏腑虚弱,即易为病邪所害。

  3、重视用饮食防病、治病。

  这里的饮食药物系指既可食用,又能防治疾病的动植物及其加工品。据统计,在《伤寒论》112方中,一共使用饮食药物17种,计有大枣、生姜、干姜、香豉、粳米、葱白、蜂蜜、赤小豆、猪胆汁、蜀椒、乌梅、猪肤、鸡子黄、鸡子(去黄)、饴糖、苦酒、清酒。这些饮食药物遍及81个方剂,占全书方剂总数的72.32%。其中还有不少纯以饮食药物命名的方剂,如十枣汤,猪肤汤等6方,加上药食合名的方剂(如干姜附子汤)共24方,占全书的21.43%。由此可见,仲景对食疗是十分重视的,并已使其成为其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时时刻刻注意保胃气。

  仲景认为,机体的功能与胃气的充沛与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有赖于胃气的化生,治疗疾病的药物也需中焦受气取汁以发挥疗效。为此,他不仅重视脾胃阳气的一面,也注意到了脾胃阴液的一面。《伤寒论》六经病证的治则,总的说来,不外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在具体运用上,实际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仲景于八法中,均不忘“保胃气”,如汗法的桂枝汤,用草、枣调补中焦,保护胃气。下法的调胃承气汤,用甘草缓急和中。补法的炙甘草汤,以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困苦寒清热药易伤人胃气,则加入粳米。甘草调补胃气。

  此外,仲景不仅重视以药物“保胃气”,在服药方法上亦强调“保胃气”。如他主张药时宜喝点粥,因为粥有内充谷气的作用,既可助胃气以扶正,又可助药力以祛邪。

  还有,仲景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这一理论,注重疾病时期的调理。如他立专篇讨论瘥后劳复问题,指出病愈时,“脾胃气尚弱”,尤需“保胃气”。

  5、重视增强机体免疫力。

  《伤寒论》中所用药物非常广泛,以《伤寒论》所用112方与93味药来看,有扶正祛邪免疫作用的人参、黄芪、白术、云苓、当归、甘草、大枣等药物的条文不下上百条。在其所载扶正祛邪药物中,多有增强免疫机能、调理脏腑、补养气血的作用。现举例如下:

  人参:能鼓舞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力而增强抗病能力。《本经》用人参的条文68条,如桂枝人参汤用于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黄芪:可增强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并能通过促进细胞体液免疫反应,增强吞噬功能。《本经》用黄芪条文11条,如黄芪桂枝汤,就是增强机体免疫力,扶正祛邪的方剂之一。

  甘草:《伤寒论》用甘草69次。实验证明,甘草有抗变态反应作用,能延长移植组织的存活时间,对枯草杆菌“一淀粉酶免疫小鼠的抗体产生有抑制作用,甘草所含的LH作用于T细胞,有促进免疫作用。

  大枣:《伤寒论》用大枣40次,也是在《本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药物,药理研究其含大量AMP样物质,人口服时末梢血浆及白细胞内的CAMP含量均明显上升。免疫学认为,免疫反应与分子生物学中的CAMP和CGMP有关,故大枣对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

  至于本论中运用较广的其它药物如芍药、附子、桂枝、白术、茯苓、麦冬、猪苓等,均不同程度地显示了促进免疫,从而祛除邪气。

六、主要贡献

  

该书是一部论治外感热病的专著,作者全面总结了东汉以前诊治外感热病的经验,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七、辨证

  

(原文)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1)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注释)

  (1)一证:是指柴胡主证之一而言,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是。(按语)本段原文中的“不必悉具”,非谓脉证悉具而不治,而是说不必待脉症悉具而后治。此法是仲景力图把传变制止在萌芽状态的阻断治法,即寓防于治。乃治未病的另一特色。前人谓“上工救其萌芽”,而不治其已盛。治未病是治疗未显之证,要求在对已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同时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促进已病向愈。防止未病显露。因为疾病传变是通过证来显示的,我们认识已病、未病,便是以证的显露或潜伏为依据的。

 

八、目录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九、研究著作

  

《易演伤寒论》是一千八百年来具有开创性地将张仲景如何运用数象易演方法真实再现《黄帝内经》真髓《素问。运气学九卷》的具体使用书,它复原了《伤寒论》背后的五运六气理论的具体使用、并再现了五运六气背后的物质原因在临床推演中的运用过程。它是1800年来真正的《伤寒论》立法不解之谜破解书。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对《易经》解读的一部易法方论实用专著。学医必须要过的一关,这一关,叫“易演”。《刘东军易演伤寒论》的出世,将结束《易经》只能指导中医理论而不能直接将易经卦象卦位运用临床的历史。因为它彻底破解了医圣张仲景的用易之妙,而非临床经验之说。论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者,实质上《伤寒论》中的证都是依脉推演而得,而人之脉,无不都是六气结构与五运发力合并使然。而六气只是古人对天际宇宙阴阳多少的六种限额框架结构分区。这六种结构加上相反结构则就是十二种结构,即十二辟卦的形成来源。恰恰正是这个十二辟卦结构图-----千百年来几乎已经被揶揄成可以给各类形形色色的玄学骗子当做统一装饰品的阴阳太极图,包括被他们阴阳绘反的各类伪太极图。只仿佛,厅堂之上只要挂上这张太极图就可以辟邪,就可以自称为易道高人了。然而,吾师医圣仲景,却以此演易出来一部《伤寒杂病论》。时隔一千八百年之久,自学弟子民间土郎中刘东军创绘易演附图百余,做《伤寒论》易演还原。仅此而已。

  《易演伤寒论》已于2013年2月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

  本书是作者对《伤寒论》研究、教学及三十余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刘渡舟老前辈论及此书云,《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洋洋十数万言,颇多创见,而不落历代注家窠臼,使人闻后耳目为之一新。

  《伤寒论阴阳图说》是一部研究《伤寒论》理论体系的著作,它从《周易》原理入手,破释《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命名,创建《伤寒论》三阴三阳图,并溯其学术渊源,与所涉古训相关篇章分别比较,论证其异同,明析仲景继承、发扬、革新中医学术的内涵,为研究《伤寒论》开辟了新的途径。本书共三章。第一章《伤寒论》三阴三阳图;第二章《伤寒论》与古典经论比较;第三章伤寒论疑难说要。此书专业性极强,其书第二章的“第三节伤寒论与汤液经比较”,是目前所见对比仲景诸书与《辅行诀》一书理法关系最为深入细致的作品。

  本书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近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伤寒论》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汇或阐释,在中西汇通和中医发展方面作了大胆尝试。著名中医临床家岳美中先生在学医过程中,读到陆渊雷先生的《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觉有自己未见之义,稍后就加入陆渊雷先生所办的遥从(函授)部学习,终成一代名医。

  撰写《伤寒论汤证发挥》一书目的,是想把高深的《伤寒论》方剂学进行系统的归纳,并且突出该书的重要意图——汤证合一的特点,把中医这个传统并且最优秀的方法继承下来。

  在编写体例上,本书分为【歌诀】、【方剂组成】、【用法】、【病机】、【功效】、【方义】、【汤证原书应用证候】、【汤证现代应用证候】、【汤证及腹证图示】、【汤证发挥】、【汤证歌诀】共计11部分,详解略说,层次分明,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易于效法。

  《伤寒论新解》

  本书是《汉方医学》一书中的《伤寒论篇》部分,为日本杉原德行所著。

  本书共分七章,六经病各列一章,但其先后排列与《伤寒论》有别,“《伤寒论》是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顺序记载的,而著者以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的顺序记述”。第七章为“三阴三阳差后劳复病”。每一章先概述该经病之定义、病证分类及药治,继则或以病证或以汤证进行分节论述。

  胡希恕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又是当代屈指可数的伤寒大家。作为当代著名的伤寒学家,先生不但擅长治疗外感热性疾病,而且对中医伤寒论的理论有所发展。先生根据长期大量的临床体会和对伤寒论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针对临床诊治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独到见解。这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是根据先生讲授伤寒杂病论的录音资料整理而成。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

  《伤寒论研究》一书,以中西汇通的观点阐析伤寒六经、伤寒提纲、伤寒病型与传经,以及治法用药等多方面内容,并间有个人的医案予以印证。全书为沟通中西医学进行了努力探索,意在取长补短,弘扬中医学术精华,同时“兼及西国医学者,是告吾同业,西医是怎样一回事”。《临证演讲录》收录了恽铁樵开办中医函授学校时为学员讲授的30余例珍贵病案,不仅记录了诊治的详细经过,还有其对病案的分析讲解及精妙点拨。

  《伤寒论文献通考》

  本书由《伤寒论》学大家、中医文献训诂学家、全国医古文学会主任钱超尘教授撰写。本书对多种伤寒传本,如《脉经》、《玉函》、唐本、宋本、成本、敦煌本、淳化本、康治本、康平本等,以丰富史料,一一考订,分析精深而审慎,对重要《伤寒论》注家,亦有评考;对《伤寒论》中的难解字词,均有确诂详解。

 《 伤寒论讲义》

  如今所出版的张锡纯著作,多为将全部著作汇为一册的厚重开本。而本次分卷出版恢复张锡纯生前对其医著的分册原旨,将《医学衷中参西录》系列医著分为五册:处方篇(即《屡试屡效方》)、药物篇(即《中药亲试记》)、医论篇(即《中医论说集》)、医案篇(即《医案讲习录》)、伤寒篇(即《伤寒论讲义》)。并在完全尊重张锡纯原意、原文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编辑手法,让该书的“层次更分明,眉目更清晰。”

  《伤寒论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本书共五章,一至四章对《伤寒论》六经病分别加以论述,阐明辨证分型、治法、用药等内容,包含了各医家的现代临床体会;第五章为伤寒论方剂的临床应用,二百余首方以病列方,附有案例、治则及现代研究等条目。

  《订正伤寒论演义》

  本书以《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订正伤寒论注》为大纲进行编写演义,在《订正伤寒论注》条文排列的基础上,如今很多对《伤寒论》进行阐释的医书多采用以方类证或是以证类方的写法,而是采取在每条原文下进行“演”和“义”的写法,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加深研究和掌握六经的实质。

  《伤寒论临证指要》

  本书由《伤寒论》大家刘渡舟教授亲撰。作者对《伤寒论》每章宏纲大旨予以提要钩玄,揭其蕴奥,综合探研,纵横联系,不拘一端,使其大法奥义藉此而宣。本书还总结了作者五十余年运用《伤寒论》之心得与经验,务使伤寒理论与临证经验融汇于一,并贡献刘氏秘方,以资读者借鉴。

  《伤寒论版本大全》

  本书将《伤寒论》各种版本汇编成册,包括《唐本伤寒论》(唐孙思邈)、《宋本伤寒论》(宋高继冲)、《金本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已)、《宋本伤寒论》(明赵开美)、《康治本伤寒论》(日本)、《康平本伤寒论》(日本)、《桂林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残卷)等。各版本后附详尽考证及数十本伤寒论研究名著简介。

  《伤寒论求是》钩玄

  《伤寒论求是》是陈亦人教授的一部精粹之作,这部书以短小精悍的篇幅,融注了他毕生研究《伤寒论》的心悟。

  《伤寒论集解》

  本书将历代逾千种伤寒著述中最有学术价值的文献收入,这些文献有的极为难得,是编者作博士研究时从善本、孤本典籍中挖掘得来,堪称历代研究之大成,汇集除“可与不可”诸篇外的全部内容,条文序号依赵开美影宋本,引用自宋迄清末注家65人,著述66种。成无己为全注《伤寒论》各篇的第一位注家,其注释以经解论,颇具特色,为保持其注释的完整性,本书将《注解伤寒论》的内容全部收入。

  《伤寒论考注附<金匮要略考注》残卷》(全两册)

  本书依仲景方论,辨析奥理,极表里虚实阴阳生死之说,究药病轻重去取加减之意,于申发《伤寒》义蕴,补益临证治验,裨益宏多,是日本江户末期著名中医文献学家森立之的又一代表作。

十、《伤寒六经》

  

郭生白,名春林,字润物,(1927-2011),河北武强县人,为名医世家第四代传人,是当代伤寒大家。幼年过庭之训以医为重;稍长,涉猎群书。于北平受业于李荩卿先生学古文学,范湘谷先生学英文、物理、化学,相继开始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研读,二十岁开始临床。先生临床六十余年,通凑中医经典,博采众家之所长,勤求古训,主要著述有《伤寒六经求真》《医事得失集》《求真斋医话》《阴阳五行新解》《沦中医之生态观》《本能系统论》及《思考治未病》等。 先生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做推广中医的演讲,为中医的复兴摇旗呐喊。2008年1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中医师承拜师大典”上发言并招收弟子。在临床之余,坚持每周在郭生白中医研究院举行中医公益讲座,为广大中医爱好者说白、《伤寒论》。先生年过八旬,神完气足,耳聪目明,仍为中医之复兴孜孜以求。 该讨论是有民间中医网论坛发起并组织网友和医护人员进行研究学习伤寒论的,主要目的弘扬经典中医知识,挖掘民间中医方剂,推广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的影响;介绍民间中医药方,医师,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增进人们对中医的了解。客观、公正、通俗地介绍中医,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对中医的理解,并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增加人们对中医的正确认识。发布和交换中医药信息、国家政策、科研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