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道学院

十国-5、吴越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钱镠(liú)在公元907年所建。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且接受其册封。强盛时拥有13州疆域,约为现今浙江省全境、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东北部(福州市),全盛时南至福建福州一带。吴越国历三代五王,至公元978年钱弘俶纳土归宋,立国七十二年。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战乱频仍,钱镠采取保境安民和“休兵息民”的战略方针,重农桑、兴水利,发展与日本、朝鲜等国海外交往,使两浙之地有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一、历史沿革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合称十国。

1、吴越开国

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liu柳)少时迫于生计曾为私盐贩,后投军,唐乾符年间为石镜将董昌的部校,后渐由偏将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剿灭地方叛臣的过程中,经过两次杭越之战占有了两浙之地,维护大唐一统。

唐光启三年(887),董昌为越州观察使(今浙江绍兴),自杭州移镇浙东;唐以钱鏐为杭州刺史,从此独据一方。

唐景福二年(893年),钱镠升任镇海军节度使,驻杭州。

唐乾宁三年(896年),董昌称帝,钱鏐劝其放弃称帝无果,遂灭董昌,得越州。

天复二年(902年),唐昭宗封钱镠为越王。

公元904年,改封吴王。

907年,朱温建后梁,始封钱镠为吴越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钱氏王朝,占据了两浙十三州,成为江浙一带颇有实力的割据者。

钱镠领浙江西道、浙江东道两道节度使,设西府杭州、东府越州为道治。定都杭州。由于吴越一隅偏安东南,吴越国始终尊奉中原为正朔,梁朝封钱镠为吴越国王、诸道兵马都元帅。

2、王位更替

吴越武肃王钱镠之后,还有四位国王,合称三代五王:

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公元887年―公元941年),在位10年,字明宝,初名传瓘,即位后改名元瓘,钱镠第五子,临安人。乾宁元年,授盐铁发运巡官,迁金部郎中。天复元年,授礼部尚书。曾被宣歙观察使田頵拘为人质,几被杀,后得还。天佑二年,为检校右仆射。吴越武肃王钱镠天宝四年,进授司徒,守湖州刺史。八年,授镇海军节度使。十三年,充清海军节度使。宝大元年,充两浙节度使。宝正元年,受命监国。长兴三年春,嗣吴越王位,去国仪,用藩镇法遵中朝年号。在位十年,善事后唐、后晋政权,保土安民。先后被封为吴王、越王、吴越国王、天下兵马大元帅。天福六年八月卒,年五十五。后晋赐谥文穆。

吴越忠献王钱弘佐(公元928年―公元947年),在位6年,字元祐,为钱元瓘第六子。941年(后晋天福六年),钱元瓘去世,钱佐继位,后晋仍封以吴越国国王。945年(后晋开运二年),派军与南唐瓜分闽国,占领福州。钱弘佐喜好读书,性情温顺,很会做诗。即位后,因尚年幼,无力控制下属的骄横,又曾宠信谄媚之人,然而终能摘奸发伏,亦不失果断。947年(后汉天福十二年,辽国会同十年),钱弘佐去世,谥忠献王,庙号成宗。因其子尚年幼,故由其弟钱倧继位。

吴越忠逊王钱弘倧(公元929年—公元971年),初名弘倧,字隆道,临安人。吴越王钱元瓘第七子,钱佐的弟弟。忠献王钱佐于947年(后晋开运四年)六月病死,钱倧继承王位,为忠逊王,在位不足一年,被三朝宿将胡进思废黜,后病死。

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公元929年—公元988年),在位30年,钱俶初名弘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钱镠孙,钱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最后一位国王。后晋开元中,为台州刺史,众臣拥护他为吴越国王。宋太祖平定江南,他出兵策应有功,授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入朝,仍为吴越国王。978年(太平兴国三年),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

3、纳土归宋

吴越钱氏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民本”思想。钱镠常说:“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他不仅自己不称帝,还反对强藩称帝。他谆谆地教诫子孙要恪守臣节,要“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

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太祖赵匡胤最后消灭了割据政权南唐,十国之中仅剩吴越国。高僧延寿乃德韶之法嗣,此时沉疴在身。吴越王钱弘俶前往探病时,对宋灭南唐危及吴越走向,征询延寿的意见,延寿则尽力劝谕钱弘俶“纳土归宋,舍别归总”。

钱弘俶审时度势,遵循祖宗武肃王钱镠的遗训,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念,采纳了延寿临终遗言,为保一方生民,采取“重民轻土”之善举,毅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五月入宋京开封,遵从祖训,决定纳土归宋,将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卒,悉数献给宋朝,成就了一段顾全大局、中华一统的历史佳话。

由此,吴越国的生产力免遭破坏,人民也免遭生灵涂炭,从而稳定和巩固了中国和平统一的政治局面。北宋著名诗人苏轼曾评说:“其民(指吴越国百姓)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这是对吴越钱氏历史功绩的客观评价。吴越钱氏为中国的和平统一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千年前的古人具有如此的历史远见和宏大胸怀,实属不易。

 

二、疆域

 

吴越国极盛时,辖有杭、越、湖、苏、秀、婺、睦、衢、台、温、处、明、福十三州;另又设有镇海、镇东、中吴、宣德、武胜、彰武等节镇。一军十三州分别是:

杭州(西府):辖钱塘、钱江、盐官、余杭、富春、桐庐、于潜、新登、横山、武康十县。

越州(东府):辖会稽、山阴、诸暨、余姚、萧山、上虞、新昌、剡八县。

湖州:辖乌程、德清、安吉、长兴四县

温州:辖永嘉、瑞安、平阳、乐清四县

台州:辖临海、黄岩、台兴、永安、宁海五县。

明州:辖鄞、奉化、慈溪、象山、望海、翁山六县。

处州:辖丽水、龙泉、遂昌、缙云、青田、白龙六县。

衢州:辖西安、江山、龙游、常山四县。

婺州:辖金华、东阳、义乌、兰溪、永康、武义、浦江七县。

睦州:辖建德、寿昌、遂安、分水、青溪等五县。

秀州:辖嘉兴、海盐、华亭、崇德四县。

苏州:辖吴、晋洲、昆山、常熟、吴江等五县。

福州:辖闽、侯官、长乐、连江、长溪、福清、古田、永泰、闽清、永贞、宁德等十一县。

安国衣锦军:即今临安,是钱镠的诞生地,故特升为衣锦军。

 

三、人口

 

江浙地区因唐末战乱,人口耗损大。钱氏建立吴越国定都杭州后,人口才开始增长。以杭州城为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五曰:“杭州在唐,繁雄不及姑苏、会稽二郡,因钱氏建国始盛。”

在吴越国近百年保境安民的国策下,发展生产,拥有在籍户55万684户,接近唐朝天宝时的在籍户。说明这里的人口比其建国之初有很大的增长,为北宋江浙地区人口的高增长,提供了较高的人口基数。

 

四、政治

 

中央制度上,吴越国官制大抵仿效唐制,除了对中原王朝称臣,不设枢密院与枢密使以外,和唐朝时期的官制相似。

地方制度上,吴越国在地方制度上,总的来说沿用唐制,采用州、县两级地方行政体制。由于五代时期战乱较多,又滋生出一个崭新的地方行政单位—军。它如同今日的警备区设置,但权力更大,在地位上相当于州级行政单位。

法律制度上,吴越国的法律体系同五代其他国家一样,沿用隋唐时期形成的律、令、格、式四种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在唐律基础上进行修改,以适应地方实际。

 

五、军事

 

1、八都兵

吴越的军队是在所谓杭州八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黄巢于乾符五年八月攻杭州,九月克越州,当时所谓“两浙豪杰”于此时组织起来对抗黄巢义军,义军南下后,他们随之组建了正式的八都。董昌的临安都势力发展最快,董昌本人也成为八都的实际领袖,于是任命钱镠为八都都指挥使。钱镠最后在八都的基础上发展到了十三都,所谓“八都之外有紫溪、保城、龙通、三泉、三镇,是为十三都。”八都正确名称应该是:临安县为石镜都,余杭县为清平都、嘉兴都,於潜县为於潜都,盐官县为盐官都、海昌都,新城县为新城都、武安都、东安都,唐山县为唐山都,富春县为富春都、静江都,钱塘县为钱塘都,浙江都等。再加上钱镠后来组建的五个都,构建了钱镠创建霸业的军事基础。钱镠创建霸业后,八都兵的名号仍然保留。

2、武勇

这支军队是以孙儒的降卒为基础组建的,杨行密在钱镠的支持下攻破孙儒部,时在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六月,孙儒部卒大部分被杨行密收编,钱镠只收编一小部分。武勇都组建后编入中军,中军即牙军,是藩镇部队的中坚力量,战斗力往往强于其他部队。而武勇都恰好具备这样的条件,孙儒原为秦宗权的部将,其军队以蔡州兵为核心,士卒勇悍,为久战之兵,但军纪败坏,掠夺成性。钱镠组建武勇都的时候,其行军司马杜稜说:“狼子野心,它日必为祸,请以士人代之”。钱镠不以为然,后来武勇都果然发生了叛乱,钱镠本人也险遭不测。武勇都自组建以来屡立战功,许多重大战役其都有参加。当然钱镠对武勇都也不是不加防备,他派心腹爱将顾全武为武勇都的都指挥使,统率这支军队。顾全武被吴国俘后,钱镠才先后派陈章、许再思为都指挥使,这两人均为孙儒的降将,这就为武勇都后来的叛乱埋下隐患。武勇都分为左、右两军,每军各有都指挥使一人为统帅,如徐绾曾任武勇都右都指挥使,许再思任武勇都左都指挥使,说明其军力后来有所补充。

3、上直、中直、右直

吴越避钱弘佐之讳,凡是提到左字,均改为上字,故上直都为左直都,中直都已见相关记载,唯独没有右直都的相关记载,应为史材散失的结果。中直都不见于吴越前期,从频繁出征的情况来看,它应该是吴越国后期比较有战斗力的军队。

4、镇武、镇国、向明

向明都本是钱镠的敌人刘汉宏的旧部,钱镠将其收编后取名“向明”。镇武、镇国二都在吴越国前期不见出现,应该是在钱镠之后新组建或者改编的军队。

5、上右厅、佽飞、匡武

上右厅、佽飞、匡武这三支部队很少见于记载,也很少参加征战。

6、亲从、亲卫

所谓亲从、亲卫等军,是当时吴越的亲军,唐末的藩镇皆置有牙军,作为节度使的亲信部队,牙军待遇优厚,但不易掌控,经常发生兵变,所以节度使们纷纷在牙军之外,另组建亲军,作为节帅的亲信部队。

六、外交

 

1、契丹

吴越国是南方最早与契丹接触的国家。吴越国共向契丹遣派使者九次,分别在:915年〔辽太祖九年〕、916年〔神册元年〕、918年〔神册三年〕、920年〔神册五年〕、923年〔天赞二年〕、932年〔天显七年〕、939年〔后晋天福五年〕、940〔会同三年〕、941〔会同四年〕、943〔会同六年〕。

龙德三年四月(923),吴越国最后一次以梁朝藩属的身份,向契丹遣派使者。同月,李存勖称帝,后唐建立。十月,后唐灭后梁,吴越国随向后唐称臣。因为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和契丹的矛盾很深,关系紧张。再由于吴越国尊奉中原王朝的国策,所以吴越国与契丹的关系也就渐渐疏远。这种情况持续至后晋建立才得以改善。

清泰三年(936),石敬塘仰仗契丹,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晋,改年号天福,同年灭后唐。吴越国开始向后晋称臣,由于石敬唐是契丹扶持起来的儿皇帝,吴越国与契丹的关系也慢慢恢复从前了。再到石敬塘去世,其子石重贵继位,向契丹告哀,表示对契丹只称孙不称臣,从此后晋与契丹的关系恶化。在契丹和后晋交恶后,吴越国于天福八年最后一次向契丹遣使,此后双方的官方交往便终止了。

2、朝鲜半岛

在中国进入五代乱世时,朝鲜半岛同样进入了战争繁多的后三国时代。即高丽、后百济、新罗。

三国之中,后百济与吴越国的关系最为亲密,后百济国王甄萱也多次向吴越国遣使。原因就是因为当时朝鲜半岛的战争多发生于高丽与后百济之间,后百济与新罗也小战不断,甄萱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政治依靠。

因一年,后百济攻陷新罗的首都,导致高丽国王王建兴兵讨伐,后百济在与高丽交战中处于劣势,被迫同高丽求和,后百济国王则请求钱镠出面调停。钱镠不仅把颁发给他们的文书称作诏书,还在诏书里把甄萱、王建等称之为卿,显然吴越国是以宗主国的身份在处理事情的。

当时先后占据中原的五个王朝,虽然更有能力担任这个角色,可由于常年处于内乱中,与外国的交往了相对减少,甚至是中断。吴越国作为沿海地区的国家,在这个特殊时期下便代表中国担任这个角色了。

3、日本

唐朝是中日交通史上的一个高峰,即有日本官方遣派的遣唐使,又有民间的学者、商人和僧人。当时日本人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非常高涨。但自开成元年(838),日本最后一次派出遣唐使后,日本与中国的官方往来完全终。至此,日本民间来华的人也逐渐减少。

至五代时期,日本对发展中日关系已不再像唐朝时期那样采取积极的态度。大多数情况,都是吴越国先派遣使者到日本,出于礼尚往来,日本在遣使者回访。

 

七、社会

 

1、瓷器

由于吴越国较少有战争,浙江越窑的瓷业生产能够继续发展,产品质量仍独步天下。器物造型釉色、装饰及装烧工艺等方面继承唐代风格,器形繁多,胎比普遍减薄,造型变得轻巧优美,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时尚风格。

2、文学

吴越国的文学发展,在“五代十国”中也是比较兴盛的国家之一。由于政治的安定,经济的景荣,所以文化也发达。人才辈出,文学家有罗隐、皮光业等.

3、绘画

吴越国在绘画方面,最著名的有贯休。他能诗善书,又擅长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

4、印刷品

吴越国保存下来的印刷品,现在所见的都是佛经。1917年湖州天宁寺改建过程中,于石幢象鼻内发现了数卷藏存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卷首扉画前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弘俶印《宝箧印经》八万四千卷,在塔内供养。显德三年丙辰(956)岁记”可谓是大规模的印刷活动,仅此公元953年完成的儒家经典书籍略晚三年。

1924年杭州雷峰塔倒塌,在有孔的塔砖内再次发现《宝箧印经》。经卷有题记“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关系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记”。乙亥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同时还发现了藏在砖塔内的塔图印本。塔图全长一米,每层画一塔,四塔连接,画有佛经故事。记文中有丙子记年,为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图经刻印比佛经晚一年。论时代已入宋朝,但这时吴越国并未纳土,仍应为五代时期的印刷品。

 

八、君王列表

 

吴越共历五位君王: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年限

1

太祖

武肃王

钱镠

开平/乾化/凤历/乾化/贞明/龙德/同光/天成/长兴

907 -932

2

世宗

文穆王

钱元瓘

长兴/应顺/清泰/天福

932-941

3

成宗

忠献王

钱佐

天福/开运/天福

941-947

4

-

忠逊王

钱倧

天福

947

5

-

忠懿王

钱俶

乾佑/广顺/显德/建隆/乾德/开宝/太平兴国

948-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