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文学院

《容斋随笔》12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地的大典是崇尚虚妄的名声而会造成实际的好处,由于碰上黄河南北发生大水灾,这件事就停止了。贞观十年,太宗又让房乔考虑决定这项典礼,将要在贞观十六年二月在泰山上举行,又碰上彗星出现在太微坦而作罢。

我认为,这两个皇帝都是世上罕有的具有崇高威望的君主,清楚地知道封禅是不对的,并记录在他们的诏令之中,可以说英明卓著。然而没有多长时间.自己又作出反复改变决定。汉光武帝是被诚语预言所迷惑,唐太宗则是喜好做大事、成大名。在现在看来,这是影响了良好政治的地方。

 

《卷十一·汉封禅记》

 

应劭《汉官仪》载马第伯《封禅仪记》,正纪建武东封事,每称天子为国家,其叙山势峭翬、登陟劳困之状极工,予喜诵之。其略云:“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仰视岸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地,不避暗湿,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又云:“封毕,诏百官以次下,国家随后。道迫小,步从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止亦骆驿。步从触击大石,石声正讙,但讙石无相应和者。肠不能已,口不能默。明日,太医令问起居,国家云:“昨上下山,欲行追前人,欲休则后人所蹈,道峻危险,国家不劳’”又云:“东山名曰日观,鸡一鸣时,见日欲出,长三丈所。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凡记文之工悉如此,而未尝见称于昔贤;秦、吴、周三观,亦无曾用之者。今应劭书脱略,唯刘昭补注《东汉志》仅有之,亦非全篇也。

 

  1. 译文

 

应劭的《 汉官仪》 载录的马第伯《 封禅仪记》 ,正是记录了建武年间到东边祭祀上天的典礼的事,每提到皇帝时就称作国家,文章叙述山势峡峭险要、登攀劳累困难的情状非常精细,我喜欢诵读它。文章大致写道:“这天早上上山,骑马而行;常常道路险峭陡峭,就下马步行牵马,一会儿走路、一会儿乘马,基本上各占一半。到了中观,留下马匹,抬头远望天关,好象从山谷底下仰看高峰一样。山的高耸,如同看飘浮的云彩;山的险峻,石壁深远,好似没有道路蹊径。远远地望见山上的人,确实象行走的枯树在摇晃,有的象是白色的石头,有的象是雪。长时间地看着他,白色的物体移动经过树木时,不知道是人。实在上不去时,就四散开来僵直地卧倒在山石的上面,也幸好带着酒和肉干,到处都有泉水,再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到达了天关。我们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在那道路旁边,山的两侧,抬头看岩石上的松树,苍翠茂盛,犹如在浮云之中,低头看山谷中的溪流,石块累累,不能看清它们的尺寸。又直着向上七里路,靠的是那弯曲漫长的羊肠小路,名称叫做环道,常常有绳索,可以用来攀登,两个随从的人在旁边扶着,前边的人拉着向上爬,后边的人可以看见前边的人鞋底,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人的头顶,就象画中那样。刚走上这条路,走十多步歇一次,渐渐彼乏了,喉咙嘴唇干渴,五六步就歇一次休息。时跌跌绊终地双手支撑一下坐倒在地上,也不管坐在阴潮的湿土上,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睁睁地看着,两条腿却迈不动。”文章又写道:“祭完上天以后,皇上命令众官员按顺序下山,皇上跟在后面。道路拥挤窄小,随从爬着上山坡,站起来举近火把,停下来时也连接不断。随从敲击大石头,石头的声音真是响亮,但却没有谁敲石头跟他相应相和,肚肠鸣叫不能停止,嘴里也不能沉歇而气喘不止,第二天,皇帝的医官询问皇上的身体状况,皇上说:‘昨天上山下山,想走就迫近前面的人,想休急就会被后边的人踩上,道路险竣危险,但我不劳累。”文章还写道:“东面的山叫做日观,鸡一叫时,就看见太阳将要开始出来了,有三丈多长。秦观那地方可以看到长安,吴观那地方可以望见会稽,周观那地方可以望见齐地。”大致记叙文笔的精细都象这样,可是没有被过去的贤人称引;秦、吴、周三观,也没有人曾经提到过。现在应劭的书有脱漏省略,只有刘昭所补注的《 东汉志》 有这篇文章,也不是全篇了。

 

《卷十一·杨虞卿》

 

刘禹锡有《寄毗陵杨给事》诗云:“曾主鱼书轻刺史,今朝自请左鱼来。青云直上无多地,却要斜飞取势回。”以其时考之,盖杨虞卿也。按唐文宗大和七年,以李德裕为相,与之论朋党事。时给事中杨虞卿、萧澣、中书舍人张元夫依附权要,上干执政,下挠有司,上闻而恶之,于是出虞卿为常州刺史,澣为郑州刺史,元夫为汝州刺史。皆李宗闵客也。他日,上复言及朋党,宗闵曰:“臣素知之,故虞卿辈,臣皆不与美官。”德裕曰:“给事中、中书舍人非美官而何?”宗闵失色。然则虞卿之刺毗陵,乃为朝廷所逐耳,禹锡犹以为自请,诗人之言,渠可信哉!

 

  1. 译文

 

刘禹锡有《 寄毗陵杨给事》 ,诗中说:“曾主鱼书轻刺史,今朝自请左鱼来。青云直上无多地,却要斜飞取势回。”根据写诗的时间考证,杨给事可能是指杨虞卿。据考证,唐文宗在大和七年,用李德裕当了宰相,跟他谈论朋党的事。当时任给事中为杨虞卿、萧澣,以及任中书舍人的张元夫依附掌握大权的显贵,向上触犯主管宫员,向下干扰下级官吏,皇上听说后,很厌恶他们,于是让杨虞卿离京去做常州刺史,萧淤做郑州刺史,张元夫做汝州刺史。这三个人都是李宗闵的门客。后来有一天,皇上又说到朋党,李宗闵说:“我向来很了解他们,因此象杨虞卿这些人,我都不给他美官。”李德裕说:“给事中、中书舍人不是美官是什么?”李宗闵相顾失色。这样看来,杨虞卿当毗陵刺史,是被朝廷放逐的,刘禹锡还说成是自己请求,诗人的话难道可以相信吗?

 

《卷十一·屯蒙二卦》

 

《屯》、《蒙》二卦,皆二阳而四阴,《屯》以六二乘初九之刚,《蒙》以六三乘九二之刚。而《屯》之爻曰:“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蒙》之爻曰:“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其正邪不同如此者,盖《屯》二居中得正,不为初刚所诱,而上从九五,所以为贞。《蒙》三不中不正,见九二之阳,悦而下从之,而舍上九之正应,所以勿用。士之守身居世,而择所从所处,尚监兹哉!

 

  1. 译文

 

《 屯卦》 、《 蒙卦》 两卦的卦象,都是两个阳爻四个阴爻,《 屯卦》 的六二的爻位在初九之上,呈阴柔凌驾阳刚之象;《 蒙卦》 的六三在九二之上,也呈阴柔凌乘阳刚之象。但是《 屯卦》 的爻辞说;“女子贞洁,不生育,十年才生育”;《 蒙卦》 的义辞却说:“不要娶女子,她见到丈夫的财物,丈夫会没有自身的”;它们的正直和奸邪是这样的不同。《 屯卦》 的二义在下卦位里处在中间,得到中正,不受初爻的阳刚诱惑,而且在上外位里是九五,上下卦位阴阳都处在中间,相互呼应,这就是贞洁的道理。《 蒙卦》 的三爻不在卦体的正中,见到九二的阳刚之象,就喜悦地向下跟随着它,而舍弃了与上九的正当呼应,这就是不要娶的道理。士人自守信守节、处身处世,选择跟随的对象、处世的方法,还要借鉴于这些道理呀!

 

《卷十一·汉诽谤法》

 

汉宣帝诏群臣议武帝庙乐,夏候胜曰:“武帝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赤地数千里,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于是丞相、御史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遂下狱,系再更冬,会赦,乃得免。章帝时,孔僖、崔骃游太学,相与论武帝始为天子,崇信圣道,及后恣已,忘其前善。为邻房生告其诽谤先帝,刺讥当世,下吏受讯。僖以书自讼,乃勿问。元帝时,贾捐之论珠崖事曰:“武帝籍兵厉马,攘服夷狄,天下断狱万数,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是皆廓也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考三人所指武帝之失,捐之言最切,而三帝或罪或否,岂非夏候非议诏书,僖、骃诽谤,皆汉法所禁,如捐之直指其事,则在所不问乎?

 

  1. 译文

 

汉宣帝下令让大臣们讨论汉武帝宗庙的祭乐,夏侯胜说:“ 汉武帝竭尽百姓的财力,挥霍浪费没有节制,国家空虚枯竭,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数千里,对人民没有恩惠德泽,不应该为他设立庙乐。”于是宰相、御史们就上奏皇帝,揭发夏侯胜责难诏书,说毁先朝皇帝,不守臣道,于是打入监狱,监禁了两年,遇到大赦,才得到赦免.汉章帝时,孔僖、崔骃在太学学习,互相讨论到汉武帝,说他刚当皇帝时,崇敬相信圣明之道,等到后来,放纵自己、忘记了他以前的善行。被隔壁房里的太学生告了他们诽谤先朝皇帝,指责讥议现在的皇上,被交给狱吏接受审讯。孔僖靠上书自我辩护,才没有问罪。汉元帝时,贾捐之谈论珠崖的事时说:“汉武帝征购马匹磨砺兵器,侵伐征服少数民族,全国被判决的人好几万,外寇内贼都出现了;军队多次出征,父亲先战死,儿子又战伤,女子也登上边塞的堡垒,孤儿在道旁号哭,年老的母亲、丧夫的妻子在街巷中流泪;这些都是过分地扩大地盘、征战没有休止的缘故。”考查三个人所指责的汉武帝的过失,贾捐之的话最激切,而三个皇帝有的问罪有的不问罪,这难道不是夏侯胜责难诏书和孔僖、崔骃诽谤先朝皇帝,都是汉朝法律禁止的,而象贾捐之那样直接地指责事情,就在不问罪之列吗?

 

《卷十一·谊向触讳》

 

贾谊上疏文帝曰:“生为明帝,没为明神。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虽有愚幼不光之嗣,犹得蒙业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又云:“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此既于生时谈死事,至云:“传之老母”,则是言其当终于太后之前,又目其嗣为“愚幼不肖”,可谓指斥,而帝不以为过,谊不以为疑。刘向上书成帝谏王氏事曰:“王氏与刘氏,且不并立,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于外亲,降为皂隶,纵不为身,奈宗庙何?”又云:“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此乃于国存时说亡语,而帝不以为过,向不以为疑,至乞援近宗室,几于自售,亦不以为嫌也。两人皆出于忠精至诚,故尽言触忌讳而不自觉。文帝以宽待下,圣德固尔;而成帝亦能容之,后世难及也。

 

  1. 译文

 

贾谊上书汉文帝说:“活着做英明的皇帝,死后做圣明的神灵。要使顾成庙(汉文帝自立的宗庙)的庙号称为太宗,上面可跟太祖相配,那么汉朝兴旺就没有尽头了。即使有愚顽幼小的不成器的后代,仍然可以承蒙您留下的基业而平安。即使扶植为出世的太子,朝拜您留下的衣服,天下也不会动乱。”又说:“您死了以后,传位给老母亲或弱小的太子。”这既是在帝王活着的时候谈他死后的事,甚至说到“传位给老母亲”,又是说皇帝会死在太后的前面,又把他的后代看成是“愚顽不成器”,可以说是当面指责了,可是汉文帝不认为是罪过,贾谊也不因此而疑虑。刘向上书给汉成帝进谏王氏的事说:“王氏和刘氏,将不能并立,陛下作为汉室的子孙,守护维持宗庙,却让国家的权位转移到外姓亲戚手里,自己地位下降为奴仆,即使不为自己考虑,难道不为宗庙考虑吗?”又说:“接受天命的人很多,不仅仅是一姓的人。”这是在国家还存在的时候说亡国的话,可是汉成帝不以此为罪过,刘向不因此而疑虑。说到请求帮助和自己相近的宗室,几乎是自我举荐,也不认为是涉嫌。这两个人都是出于最高最纯的忠心和诚意,因为畅所欲言,触犯了忌讳也没有自我觉察。汉文帝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下属,他圣明的德行固然如此;而汉成帝也能容忍触犯忌讳,这是后代难以企及的。

 

《卷十一·唐诗戏语》

 

士人于棋酒间,好称引戏语,以助谭笑,大抵皆唐人诗,后生多不知所从出,漫识所记忆者于此。“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杜牧《送隐者》诗也。“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李涉诗也。“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啼得血流无歇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杜荀鹤诗也。“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诗也。“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明年更有新条在,挠乱春风卒未休”,“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罗隐诗也。高骈在西川,筑城御蛮,朝廷疑之,徒镇荆南,作《风筝》诗以见意曰:“昨夜筝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吹将别调中。”今人亦好引此句也。

 

  1. 译文

 

士人们在下棋饮酒的时候,喜欢引用一些戏谑的话语,来帮助谈笑,所引的大多都是唐代人的句,年轻人多不知道这些诗句是从哪儿来的,我在这里随使记下我所记得的。“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这是杜牧《 送隐者》 诗中的。“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这是李涉的诗句。“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 “啼得血流无歇处,不如缄口过残春”,这是杜苟鹤的诗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是郑谷的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明年更有新条在,挠乱春风卒未休”,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这些是罗隐的诗。高骈在西川时,筑城墙抵御蛮族,朝廷怀疑他,调他去镇守荆南,他作了《 风筝》 诗来表露自已的心思,诗歌写道:“昨夜笋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吹将别调中。”现在人们喜欢引用这首诗。

 

《卷十一·何进高叡》

 

东汉末,何进将诛宦官,白皇太后罢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唯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愿复一入直,得暂奉望太后颜色,死不恨矣。”子妇为言之,乃诏诸常侍皆复入直。不数日,进乃为让所杀,董卓随以兵至,让等虽死,汉室亦亡。北齐和士开在武成帝世,奸蠹败国。及后主嗣立,宰相高叡与娄定远白胡太后,出士开为兖州刺史。后欲留士开过百日,叡守之以死,苦言之。士开载美女珠帘赂定远曰:“蒙王力,用为方伯,今当远出,愿得一辞觐二宫。”定远许之,士开由是得见太后及帝。进说曰:“臣出之后,必有大变,今已得入,复何所虑!”于是出定远为青州而杀叡。后二年,士开虽死,齐室亦亡。鸣呼!奸佞之难去久矣!何进、高叡,不惜陨身破家,为汉、齐社稷计,而张让、士开以谈笑一言,变如反掌,忠良受祸,宗庙为墟。乃知背胁瘭疽,决之不可不速;虎狼在阱,养之则自贻害。可不戒哉!

 

  1. 译文

 

东汉末年,何进将要诛除宦官,禀告皇太后,罢免所有的中常侍和小黄门,让他们回到私宅去。张让的儿媳妇是太后的妹妹。张让向儿媳妇磕头说:“老臣我获罪,应该和媳妇一起回到私人宅地中去。只是因为好几代受到皇恩,现在要远离皇宫,希望能再进宫服务一次,能够暂时侍奉太后,远远地望见太后的容颜,就是死也没有遗憾了。”儿媳妇为他向太后转述,太后就下诏让各个常侍都重新进宫值班。没有几天,何进就被张让杀害,董卓随着带兵来到长安,张让等虽然被杀,但汉朝也就灭亡了。北齐的和士开在武成帝时,奸邪虚伪,像蠹鱼一样败坏国家。等到后主即位,宰相高睿和娄定远上奏胡太后,让和士开出京去任兖州刺史。胡太后要留下和士开过一百天才让他走,高睿以死力争,苦口相劝。和力开用车载着美女珠帘送给娄定远说:“承蒙您出力相助,被任用为一方之长。现在该远行外出了,希望能觐见二宫(太后和皇帝)做一次告辞。”娄定远同意了他,和士开见到了太后和后主,并且进言说:“我出宫以后,朝内一定会有大的变故,现在已经能够进宫了,又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于是把娄定远贬为青州刺史,并且杀死了高睿。两年后,和士开虽然死了,齐朝野也灭亡了。唉!奸邪的坏人很难除掉,这有很久了!何进、高睿,不惜丧失生命,不惜使家庭破碎,而为汉朝、北齐的国运考虑,却被张让、和士开用轻而易举的一句话改变过来,就像翻转手那样容易。忠良的大臣受到灾祸,祖先的江山成为废墟。从这里可以知道,背上肋下的毒疮,不能不及早割除;猛兽掉入陷阱,养着它就会使自身遭受伤害。能够不引以为戒吗?

 

《卷十一·南乡掾史》

 

金石刻有《晋南乡太守马整碑》,其阴刻掾史以下姓名,合三百五十一。议曹祭酒十一人,掾二十九人,诸曹掾、史、书佐、循行、干百三十一人,从掾位者九十六人,从史位者三十一人,部曲督将三十六人,其冗如此。以《晋史》考之,南乡本南阳西界,魏武平荆州,始分为郡。至晋泰始中,所管八县,才二万户耳,而掾史若是之多!掾史既然,吏士又可知矣。民力安得不困哉!整乃宗室安平王孚之孙也。

 

  1. 译文

 

金石碑刻中有一块《 晋南乡太守司马整碑》 ,碑的背面刻有掾史以下的官吏姓名,共计三百五十一人。其中议曹祭酒十一人,廷掾二十九人,各曹的掾吏、长史、书佐、循行、干憧有一百三十一人,隶属掾位的九十六人,隶属史位的三十一人,军中督将三十六人,碑的背面名录繁杂到这种地步。根据《 晋史》 来考察,南乡本是南阳西面的属界,魏武帝平定荆州,才分出来为郡。到晋朝泰始年间,南乡郡所管的八个县,才有二万户人家而已,可是掾史却有这么多!掾史既是这么多,吏员和士人就可想而知了。老百姓的力量哪能不乏困呢!司马整是皇族,是安平王司马孚的孙子。

 

《卷十一·汉景帝忍杀》

 

汉景帝恭俭爱民,上继文帝,故亦称为贤君。考其天资,则刻戾忍杀之人耳。自在东宫时,因博戏杀吴太子,以起老濞之怨。即位之后,不思罪已,一旦于三郡中而削其二,以速兵端。正信用晁错,付以国事,及爰盎之说行,但请斩错而已,帝令有司劾错以大逆,遂父母妻子同产皆弃布。七国之役,下诏以深入多杀为功,比三百石以上皆杀,无有所置,敢有议诏及不如诏者,皆要斩。周亚夫以功为丞相,坐争封匈奴降将事病免,心恶之,赐食不置箸,叱之使起,昧于敬礼大臣之义,卒以非罪置之死,悲哉!光武遣冯异征赤眉,敕之曰:“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光武此言,视景帝诏书,为不侔矣。

 

  1. 译文

 

汉景帝谦恭简约、爱护百姓,上承汉文帝,也被称为贤明的君主。考察他的天性,却是个苛刻凶暴、残忍好杀的人。他在东宫当太子时,就因赌博游戏而杀了吴国太子,引起吴国刘濞的怨恨。即位以后,不考虑责备自己,一天把三个郡国削减了两个,加速了战火争端。当时正相信任用晁错,把国家大事交付给他,但等到爰盎加害晁错的主张实施时,虽然只请求斩杀晁错一人,汉景帝却命令官员们弹劾晁错有叛逆大罪,连他的父亲、妻子、儿女、兄弟们也都杀害了。在跟吴、楚等七国的战役中,下诏命令将士以深入七国多杀乱军为功劳,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员都被杀死,没有一个被放过,如果敢有对命令存有疑议以及不按诏令行事的,都要腰斩。周亚夫因为有战功当了丞相,又因为给匈奴的降将争得封爵而犯罪,后来由于生病幸免于难。汉景帝对他十分厌恶,曾经赐给饮食但不给安排碗筷,呵斥他让他站起来,十分违背尊敬礼待大臣的道义,最后根据不正当的罪名把周亚夫置于死地,可悲呀!汉光帝排遣冯异去征讨赤眉军,命令他说:“争战讨伐不一定非要掠夺土地屠杀人民,关键在于平定安抚百姓。将领们不勇健能战,但是太喜欢抢夺杀掠了。你本来善于控制官吏士人,希望你自我修整,不要做人民感到痛苦的事。”汉光帝的这番话,比起汉景帝的诏令来,二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卷十一·燕昭汉光武之明》

 

乐毅为燕破齐,或谗之昭王曰:“齐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斩言者,遣使立毅为齐王。毅惶恐不受,以死自誓。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光武以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破隗嚣,诸将欲分其功,玺书诮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毅、异之为名将,然非二君之明,必困谗口矣,田单复齐国,信陵君败秦兵,陈汤诛郅支,卢植破黄巾,邓艾平蜀,王浚平吴,谢安却苻坚,慕容垂挫桓温,史万岁破突厥,李靖灭吐谷浑,郭子仪、李光弼中兴唐室,李晟复京师,皆有大功于社稷,率为谮人所谮,或至杀身。区区庸主不足责,唐太宗亦未能免。营营青蝇,亦可畏哉!

 

  1. 译文

 

乐毅为燕国攻破齐国,有人在燕昭王那里说他的坏话:“齐国还没有被攻下的不过两个城市,不是他的力量不能攻克,他是想长久地依仗武力的威势以慑服齐国人,面南而坐自己称王。”燕昭王杀死了说坏话的人,派使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敢接受,用性命发誓忠于燕昭王。冯异平定关中,自己以为长久在外,心里不踏实。别人有奏章说冯异威势权力都极重,百姓心悦诚服归附他,称他为“咸阳王”。光武帝把奏章寄给冯异,冯异上书谢罪,光武帝下诏回答说:“将军对于我来说,我们的恩情如同父子,有什么可猜疑的而产生害怕?”等到冯异攻破隗嚣,各位将领想要分他的功劳,光武帝下诏书责问大司马以下的官员,称道冯异的功劳像山一样高。今天的人都知道乐毅、冯异是有名的将领,然而不是二位君主的贤明,也必然为说坏话的人所逼迫处于困境了。田单收复了齐国,信陵君打败秦兵,陈汤诛杀郅支,卢植攻破黄中,邓艾平定蜀,王濬平定吴,谢安驱退荷坚,慕容垂挫折桓温,史万岁攻破突厥,李靖消灭吐谷浑,郭子仪、李光弼中兴唐室,李晟收复京师,这些人对国家都有大功,大多被造谣的坏人所诬陷,有的以至于丧生。那些平庸的君主不值得责备,连唐太宗也不免这样。《诗经》里所说的像苍蝇一样的小人,也真是可怕啊!

 

《卷十一·周南召南》

 

《毛诗•序》曰:“《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据文义,“周公”、“召公”二“公”字,皆合为“南”字,则与上下文相应,盖简策误耳。“王者之风”,恐不当系之周公,而“先王之所以教”,又与“召公”自不相涉也。

 

  1. 译文

 

《 毛序》 说:“《 关雎》 、《 麟趾》 的教化,是王者的诗歌,因此它们跟周公有关系,南,指的是教化从北向南进行。《鹊巢》、《驺虞》的德行,是诸侯的诗歌,是先王的教化所致,因此它们跟召公有关系。《 周南》 、《 召南》 是整访治理初始杜会的正道。”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周公”、“召公”两个“公”字,都跟“南”字相合,那样就跟上下文相呼应了,这可能是古书上弄错了,“王者的风范”,恐伯不应该跟周公相联系,而“先王的教化所致”,又跟召公没有什么关系。

 

《卷十一·易中爻》

 

《易•系辞》云:“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中爻者,谓二三四及三四五也。如《坤》、《坎》为《师》,而六五之爻曰:“长子帅师”,以正应九二而言,盖指二至四为《震》也。《坤》、《艮》为《谦》,而初六之爻曰:“用涉大川”,盖自是而上,则六二、九三、六四为坎也。《归妹》之六五曰:“帝乙归妹”,以下配九二而言,盖指《震》也。而《泰》之六五亦曰:“帝乙归妹”,固亦下配九二,而九三、六四、六五,盖《震》体云。他皆类此。

 

  1. 译文

 

《 易经•系辞》 说:“杂聚享物,确定道德,辫别是非,那么离开了中爻就不完备。”所谓中爻,指的是二三四爻和三四五爻。如《 坤卦》 、《 坎卦》合为《 师卦》 ,《 师卦》 的六五爻爻辞说“长子帅师”,这是针对六五正好呼应九二而说的,指的是二爻到四爻形成的经卦是《 震卦》 。《 坤卦》 和《 艮卦》 合为《 谦卦》 ,《 谦卦》 的初六爻辞说;“用涉大川”,大概指的是从初六爻往上,就是六二、九三、六四,它们合为《 坎卦》 。《 归妹》 的六五爻辞说:“帝乙归妹”,是针对它下配九二爻而说的,大概指的是《 震卦》 。而《 泰卦》 的六五爻也说:“帝乙归妹”,本来也是因为下配九二,而九三、六四、六五这三爻,合在经卦《 震卦》 的卦体,等等。其他都跟这些相似。

 

《卷十二·利涉大川》

 

《易》卦辞称“利涉大川”者七,“不利涉”者一。爻辞称“利涉”者二,“用涉”者一,“不可涉”者一。《需》、《讼》、《未济》,指《坎》体而言。《益》、《中孚》,指《巽》体而言。《涣》指《坎》、《巽》而言。盖《坎》为水,有大川之象;而《巽》为木,木可为舟楫以济川。故《益》之彖曰:“木道乃行”,《中孚》之彖曰:“乘木舟虚”,《涣》之彖曰:“乘木有功”。又舟楫之利,实取诸《涣》,正合二体以取象也。《谦》、《蛊》则中爻有《坎》,《同人》、《大畜》则中爻有《巽》。《颐》之反,对《大过》,方有《巽》体,五去之远,所以言“不可涉”,上则变而之对卦,故“利涉”云。

 

  1. 译文

 

《 易经》 的卦辞说到“利涉大川”的话有七次,“不利涉”的话一次。爻辞说到‘利涉”的话有两次,“用涉”的话一次,“不可涉”的话一次,《 需卦》 、《 讼卦》 、《 未济卦》 中的话,是针对《 坎卦》 的卦体而说的。《 益卦》 、《 中孚卦》 是针对《 巽卦》 的卦体而说的。《 涣卦》 则针对《 坎卦》 、《 巽卦》 而说的。《 坎卦》 的象义是水,有大河的取象;而《 巽卦》 的象义是木,木可以做成船和桨来渡河。因此《 益卦》 的豪传说:“木道乃行”,《 中孚外》 的象传说:“乘木舟虚力”,《 涣卦》 的豪传说:“乘木有功”。另外,船为桨的便利,实际上是取象于《 涣卦》 的,《 涣卦》 正是合坎(水)、巽(木)两个卦体来取象的。《 谦卦》 、《 蛊卦》 则是中爻有《 坎卦》 ,《 同人卦》 、《 大畜卦》 则是中爻有《 巽卦》 。《 颐卦》 的阴爻阳爻反过来,就变成对卦《 大过卦》 ,变成《 大过卦》 才有了《 巽外》 的卦体,九五爻离《 巽卦》 卦体离得太远,所以说“不可涉”,上位的经卦如果阴阳爻互变,就变成对卦《巽卦》 了,所以说“利涉”。

 

《卷十二·光武弃冯衍》

 

汉室中兴,固皆光武之功,然更始既即天子位,光武受其爵秩,北面为臣矣,及平王郎、定河北,诏令罢兵,辞不受召,于是始贰焉。更始方困于赤眉,而光武杀其将谢躬、苗曾,取洛阳、下河东,翻为腹心之疾。后世以成败论人,故不复议。予谓光武知更始不材,必败大业,逆取顺守,尚为有辞。彼鲍永、冯衍,始坚守并州,不肯降下,闻更始已亡,乃罢兵来归,曰:“诚惭以其众幸富贵。”其忠义之节,凛然可称。光武不能显而用之,闻其言而不悦。永后以他立功见用,而衍终身摈斥,群臣亦无为之言者,吁!可叹哉!

 

  1. 译文

 

汉朝衰微而又复兴,固然都是汉光武的功劳,但是更始帝刘玄即天子位之后,汉光武按受了他的封爵宫位,面向北做了臣子,等到平定了王郎、安定了河北,更始命令撤军,但汉光武推辞不受召见,在这时开始有了二心。正当刘玄被赤眉军围困时,汉光武却杀了他的将领谢躬、苗曾,攻取洛阳、打下河东,反而成了刘玄的腹心之疾。后代根据成功或失败来评论人,因此不再议论。我认为汉光武知道刘玄不成材,一定会败坏大业,因此用武力夺取政权,用文教治理天下,还算可以辩解。那鲍永、冯衍,开始时坚守并州,不肯投降,听到刘玄已死,才停战来归顺汉光武,说道:“我实在惭愧带领我的部众来幸得富贵。”他的忠义节操,威严正气,值得称赞。汉光武不能提拔重用他,听到他的言谈就不高兴。鲍永后来因为另外立了功被任用了,而冯衍却终身被摈弃排斥,大臣们也没有谁替他说话的,唉!可叹哪!

 

《卷十二·恭显议萧望之》

 

弘恭、石显议置萧望之于牢狱,汉元帝知其不肯就吏,而讫可其奏。望之果自杀。帝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乃已。王氏五侯奢僭,成帝内衔之,一旦赫怒,诏尚书奏诛薄昭故事,然特欲恐之,实无意诛也。窦宪恃宫掖声势,夺公主园,章帝切责,有孤雏腐鼠之比,然竟不绳其罪。三君之失政,前史固深讥之矣。司马公谓元帝始疑望之不肯就狱,恭、显以为必无忧,其欺既明,终不能治,可谓易期而难寤也。予谓师傅大臣进退罪否,人主当决之于心,何为谋及宦者?且望之先时已尝下廷尉矣,使其甘于再辱,忍耻对吏,将遂以恭、显之议为是耶!望之死与不死,不必论也。成帝委政外家,先汉颠覆;章帝仁柔无断,后汉遂衰,皆无足责。

 

  1. 译文

 

弘泰、石显商议把萧望之投置到牢狱之中,汉元帝明知道他不肯接受审判,却终于同意了弘恭他们的奏言。萧望之果然自杀了。汉元帝召见石显等人,责问他们审议不周到的罪过,石显等人都摘下官帽请罪,竟然完事了。王氏的五个侯骄奢僭越,成帝心中怀恨,有一天赫然发怒,下令尚书上奏诛杀薄昭的往事,然而这只不过是想让他们害怕,实际上并没有诛杀的意图,窦宪倚仗着皇宫内戚的声望权势,夺取了公主的园田,汉章帝激切地斥责,用了孤雏腐鼠来做比方,可是竟然没有判窦宪的罪。这三个君主的政治昏乱,以前的史官确实深刻地讥刺过了。司马光认为,汉元帝开始时就怀疑萧望之不肯接受因禁,恭弘、石显却认为一定没有忧患,他们的欺骗既然已明了了,最终却不能够处治,可以说汉元帝是好欺骗却难使他醒悟啊!我认为,太师大臣的任免判罪与否,做君主的应该心中有所决断,怎么去跟宦官商量呢?况且萧望之开始时已经受过廷尉审讯了,让他甘心再受屈辱,忍着羞耻面对狱吏,这不是终于认为弘恭、石显的决议是对的吗!萧望之死或不死,就不必议论了,汉成帝把政事交给母舅家族,导致了西汉的颠覆;汉章帝仁慈优柔而不果断,导致了东汉的衰微,这都不值得责难。

 

《卷十二·晁错张汤》

 

晁错为内史,言事辄听,幸倾九卿,及为御史大夫,权任出丞相右。张汤为御史,每朝奏事,国家用日旰,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汤。萧望之为御史,意轻丞相,遇之无礼。三人者,贤否虽不同,然均为非谊,各以他事至死,抑有以致之邪!

 

  1. 译文

 

晁错作内史时,不论什么建议皇上都听从,宠幸超过了九卿;等到做了御史大夫,权力比丞相还大。张汤做御史时,谈及国家政事,常常由早朝奏到天晚,丞相只处在虚位上,天下的事都由张汤决定。萧望之做御史,心中轻视丞相,遇到丞相十分无礼。这三个人,贤良与否虽然不同,但其行为都是不合时宜的。他们各自因为其他的事导致身死,或许有招致这种结局的因素吧!

 

《卷十二·逸诗书》

 

逸《书》、逸《诗》,虽篇名或存,既亡其辞,则其义不复可考。而孔安国注《尚书》,杜预注《左传》,必欲强为之说。《书》“汨作”注云“言其治民之功”,“咎单作《明居》”注云:“咎单,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左传》“国了赋辔之柔矣”注云“义取宽政以安诸侯,若柔辔之御刚马”,如此之类。予顷教授福州日,林之奇少颖为《书》学谕,讲“帝厘下土”数语,曰:“知之为知之,《尧典》《舜典》之所以可言也;不知为不知,《九共》、《槁饫》略之可也。”其说最纯明可嘉,林君有《书解》行于世,而不载此语,故为表出之。

 

  1. 译文

 

散失的《 尚书》 、散失的《经》 ,虽然有些篇名留存着,但既然它的内容亡佚了,那么它的意义就不再能够考证了。可是孔安国注《 尚书》 ,杜预注《 左传》 ,一定要想给它们作出解释。《 尚书》 的“泪作”,孔安国注释说,“这是说他治理百姓功劳”, “咎单作《 明居》 ”,注解说:“咎单,是管理土地的官,写了《 明居》 ,是关于民法的”,《 左传》 中“国子赋髻之柔矣”,杜预注解道:“它的意义在于,要用宽松的政治来使诸侯安定,就象柔软的缓绳驾驭刚烈的骏马一样。”象这一类的很多。我不久前在福州任儒学教授时,林之奇(字少颖)做了《 尚书》 学的教谕,在讲“帝厘下土”几句的时候,他说:“知道就是知道, 这就是《 尧典》 、《 舜典》 可以解说的道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九共》 、《槁饫》 略去它也是可以的。”这种观点是最精纯明白值得表彰的,林之奇有《 书解》 流行在社会上,可是没有写上这几句话,因此我为他发表出来。

 

《卷十二·刑罚四卦》

 

《易》六十四卦,而以刑罚之事著于《大象》者凡四焉;《噬嗑》曰“先王以明罚敕法”,《丰》曰“君子以折狱致刑”,《贲》曰“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旅》曰“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噬嗑》、《旅》上卦为《离》,《丰》、《贲》下卦为《离》,离,明也。圣人知刑狱为人司命,故设卦观象,必以文明为主,而后世付之文法俗使,何邪?

 

  1. 译文

 

《 易经》 六十四卦,把刑罚法律的事写在《 象传》 的《 大象》 中的共有四卦:《 噬嗑卦》 说:“先王靠说明刑罚整顿法纪”,《 丰卦》 说:“君子靠判案来使刑罚精细”,《贲卦》 说:“君子靠说明各种政务来治理,不轻易地判刑断狱”,《 旅卦》 说:“君子靠明智来治理,谨慎地用刑,而不漫留狱案”。《 噬嗑卦》 、《 旅卦》 的上位卦是《离卦》 ,《 丰卦》 、《贲卦》 的下位卦是《 离卦》 ,所谓“离”,就是“明”的意思。圣人知道刑罚牢狱关系到人的生命,因此安排卦辞、观察意象,一定以文明为主,可是后代把刑罚牢狱的事交付给负责刑罚的庸俗官吏,这是为什么呢?

 

《卷十二·巽为鱼》

 

《易》卦所言鱼,皆指《巽》也。《姤卦》《巽》下《乾》上,故九二有鱼,九四无鱼。《井》内卦为《巽》,故二有射鲋之象。《中孚》外卦为《巽》,故曰“豚鱼吉”。《剥卦》五阴而一阳。方一阴自下生,变《乾》为《姤》,其下三爻,乃《巽》体也。二阴生而为《遁》,则六二、九三、九四乃《巽》体。三阴生而为《否》,则六三、九四、九五乃《巽》体。四阴生而为《观》,则上三爻乃《巽》体。至五阴为《剥》,则《巽》始亡。故六五之爻辞曰:“贯鱼”,盖指下四爻皆从《巽》来,如鱼骈头而贯也。或曰:“《说卦》不言‘《巽》为鱼’,今何以知之?”曰:“以类而知之,《说卦》所不该者多矣。如‘长子’、‘长女’、‘中女’、‘少女’见于《震》、《巽》、《离》、《兑》中,而《坎》、《艮》之下,不言‘为中男’、‘为少男’之类,他可推也。”

 

  1. 译文

 

《 周易》 卦中所说的鱼,都是指的《巽卦》。《 姤卦》 的卦体是《 巽卦》 在下、《 乾卦》 在上,因此它的九二爻的爻辞提到鱼,而九四艾爻没有鱼.《 井卦》 的下位卦为《 巽卦》 ,因此第二爻有射猎纷鱼的卦象。《 中孚卦》 的上位卦是《 巽卦》 ,因此说“豚鱼吉”。《 剥封》 有五个阴爻、一个阳爻。当一个阴爻刚从下面生出时,就从《 乾卦》 交成了《姤卦》 ,《姤卦》 下位卦的三爻,就构成了《巽卦》 的卦体。两个阴爻生出,就成了《 遁卦》 ,那么它的六二、九三、九四就构成《 巽卦》 的卦体。三个阴爻生出,就成了《 否卦》 ,那么六三、九四、九五就构成《 巽卦》 的卦体,四个阴爻生出,那么上位卦的三爻就是《 巽卦》 卦体。到五个阴爻在下就成了《 剥卦》 ,那么《巽卦》 的卦体就没有了。因此《 剥卦》 的六五爻的爻辞说到‘贯鱼”,指的是下面的四爻都是从《巽卦》 来的,就象鱼头尾相接依次穿过。有人说:“《 说卦传》 没有说‘《巽卦》 的象义是鱼’,现在怎么会知道它是鱼呢?”我的回答是:“根据类推就可以知道,《 说卦传》 所没有全面提到的多了。例如‘长子’、’长女’、’中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