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中医学院

《千金要方》26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马蔺子丸

  治积冷痢下白脓方。

  马蔺子(一升,熟熬) 附子(二两) 干姜 甘草(各二两半) 神曲 麦 阿胶(各五两)

  上九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二,以知为度,或作散酒调服方寸匕亦佳。

浓朴汤

  治三十年久痢不止者。

  浓朴 干姜 阿胶(各二两) 黄连(五两) 艾叶 石榴皮(各三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四续丸

  治三十年注痢骨立萎黄肠滑不瘥方。

  云实(五合,熬香) 龙骨(三两) 附子 女萎(各二两) 白术(二两半)

  上五味为末,以蜡煎烊以丸,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不过五六服。

椒艾丸

  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黄,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尽,两足?

  蜀椒(三百枚) 乌梅(一百枚) 熟艾(一升) 干姜(三两) 赤石脂(二两)

  上五味,椒、姜艾下筛,梅着一斗米下蒸,令饭熟,去核,纳姜、椒末、合捣三千杵,

下痢丸

  治数十年痢,下气消谷,令人能食,夏月长将服之不霍乱方。

  大麦 法曲(各一升) 乌梅(二升半) 附子 干姜 黄连 黄柏 桂心(各二两)蜀椒(半两) 吴茱萸(四两)

  上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食后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亦可至四十丸。

麦丸

  治数十年下痢不止,消谷下气,补虚羸方。

  大麦 好曲(各一升) 附子 当归 桂心(各二两) 蜀椒(一两) 吴茱萸 干姜 黄连 乌梅肉(各四两)

  上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二十丸,日三。

乌梅丸

  治久痢诸药不瘥数十年者,消谷下气,补虚方。

  乌梅肉 黄连 干姜 吴茱萸(各四两) 桂心(二两) 当归(三两) 蜀椒(一两半)

  上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十丸,日三。

  又方 治冷痢久下方。

  乌梅(三百枚) 干姜 黄连(各十两) 当归 蜀椒(各四两) 细辛 附子 桂心 人参 黄柏(各六两,一方用麦 )

  上十味为末,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五升米下,别捣如泥,搅令相得,纳蜜和捣二千杵,丸如梧子,食前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

七味散

  治痢下久不瘥神验方。

  黄连(八分) 龙骨 赤石脂 浓朴 乌梅肉(各二分) 阿胶(三分) 甘草(一分)

  上治,?

  下筛,浆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儿一钱匕。

猪肝丸

  治下痢肠滑饮食及服药俱完出者方猪肝(一斤,熬令干) 黄连 乌梅肉 阿胶(各二两) 胡粉(七棋子大)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亦可散服方寸匕。

羊脂煎

  治久痢不瘥者方。

  羊脂(一棋子) 白蜡(二棋子) 黄连(一升),米醋(七合,煎取稠) 蜜(七合煎取五合)乌梅肉(二两) 乱发(灰汁洗去垢腻烧末,一升)

  上七味纳铜器中,汤上煎之,搅可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三。

  又方 羊脂 阿胶 蜡(各二两) 黍米(二升)

  上四味合煮作粥,一服,食后即瘥。

  治大下后腹中空竭、胸中虚满、不下食方∶芍药 半夏 甘草(各一两) 浓朴 当归 桂心(各三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二三剂最佳。

  治下痢心胸满不快,腹中雷鸣或呕吐方∶

  黄连(五两) 橘皮 甘草(各二两) 龙骨 生姜 半夏(各三两) 人参(一两) 大枣(十五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水一大沸,乃纳药,煮取三升,分四服,妊妇服亦良。

断痢汤

  治心胸下伏水方。

  半夏(一升) 生姜(五两) 茯苓 甘草 龙骨(各二两) 附子(一两) 人参 黄连(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泻心汤

  治猝大下痢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方。

  人参 甘草 黄芩 栝蒌根 橘皮(各一两) 黄连(二两) 半夏(三两) 干姜(一两半)

  上八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胡洽云治老小利)。

香苏汤

  治下后烦气暴上方。

  生苏(一把,冬用苏子三两) 香豉(五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之。

  治夏月暴冷忽壮热泄痢,引饮热汤,骤变通身浮肿,成冷下结,脉沉细小数方。

  泽漆(一两半) 吴茱萸 茯苓 白术 当归 犀角 桔梗 青木香 海藻 芍药 大黄(各?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下后,消息五六日许,可与女曲散。

女曲散

  治利后虚肿水肿者,服此药小便利得止,肿亦消。

  女曲(一升) 干姜 细辛 椒目 附子 桂心(各一两)

  上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不知加至二三匕,日三,产后虚满者大良。

  治猝暴冷下下部疼闷方∶ 烧砖令热,大醋沃之,三重布覆,坐上即瘥。

 

脾脏方·疳湿痢第九

 

  (论二首 方十首)

  论曰∶凡疳湿之病,皆由暑月多食肥浓油腻,取冷眠睡之所得也。礼云∶君子盛暑之月,薄滋味、无食肥浓煮饼,此时不利人也。养生者宜深戒之,不尔,多患疳湿耳。

  凡所患处,或着口断咽喉,下部疳与月蚀,并不痛,令人不觉。其治以五月五日虾蟆、角蒿、救月木、寒食泔淀,但得一事单用之,烧作灰,和腊月猪脂敷之,随手便瘥,极须慎口味。凡疳慎盐酱醋酥油枣等一切皆忌,惟白饭、豉、苜蓿、苦苣、芜青不在禁限。

  凡吹药入下部,没中指许深即止。

  治疳湿下黑,医不能治垂死者方∶

  髑髅灰 熏黄 朱砂 青黛 石盐 矾石 丁香 麝香 莨菪子 栀子 铁衣 破故 靴底灰 干姜 细辛 干虾蟆 菖蒲 葶苈 芥子 土瓜根 蜀椒(各等分)

  上二十味治,下筛,以竹筒吹杏仁大、着大孔中,所有患疳疮上悉敷之,其丁香、麝香别捣,着药中合之。

  一方有寒食泔淀,救月木、楸叶为二十三味,若病大者,用灌方如下∶

  麝香 丁香 甘草 犀角(各三分)

  上四味治,下筛,和以盐,蜀椒各三合,豉二合,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纳四味散合,分作二份,灌大孔,旦一灌,酉一灌之,凡久下一月不瘥。成疳候大孔必宽者,以此主之。

  治疳湿久下痢赤白百疗不瘥者方∶

  兔头骨 蛇头 菥 子 故绯(并作灰) 狸骨 蜣螂 百草(五月五日收者) 倒挂草 青黛 晚蚕蛾 青矾 丁香 蝎虫屎 床中桄木 麝香 苦参 黄柏 干姜 角蒿 朱砂印成盐 救月木

  上二十九味治,下筛,以筒子纳下部吹着。日一二度。

  治疳湿不能食身重心热脚冷百节疼痛方∶

  黄芩 芍药 苦参 甘草 当归 蜀椒 甘松(一作甘淀) 青黛 熏黄 豉(各二两)东引桃根 葱白(各一握) 盐(一合) 麝香(半两) 猪胆(二枚)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八升煮取四升,分为二份,一度灌一份,候汤温如人体,然后着麝香,猪胆即灌,灌了作葱豉粥食之,后日更将一份如前灌之,七日忌生冷毒物等,但是油腻酱乳醋忌三十日大佳。

  治疳蚀人诸处,但是赤血痢久不瘥,立着即瘥秘方∶

  干虾蟆(五月五日收者一枚 作灰末) 人屎灰(一作发灰) 金银土埚(各五两) 麝香(一分)

  上五味治,下筛,敷疮上即瘥。三七日忌如前,痢者吹下部。

  治疳痢不止方∶

  苦参 甘草 熏黄(各二两) 豉(一升半) 葱白(五茎) 蜀椒(三十粒)

  上六味,以苦参等三物各捣下筛,以水五升煮葱白、椒、豉取三升,以三指撮苦参末等各一撮纳汁中,候冷暖如人体,先饮少许豉汁,食一口饭,乃侧卧徐徐灌之讫,多时卧不出为佳。大急,乃出之于净地,当有疳湿虫如白马尾状,头黑是其效也。其重者,肛大难瘥。

  当取桃枝绵裹头,以前件汁,适寒温烙之,须近脊一上三十度烙之乃瘥神验。

  又方 崔氏曰∶晋代之地多五疳,蚀人五脏,通见脊骨下脓血,手足烦疼。四肢无力,夜卧烦躁不安,面失血色,肩胛疼,面与手足皆有浮气或下血,乃死治之之方。

  雄黄 青葙(各二两) 苦参(三两) 矾石 雌黄 铁衣 藜芦(各一两) 麝香(二分,另上八味治,下筛,以竹管纳大孔中酸枣许,吹纳下部中,日一,不过三度,小儿以大豆许,此方极救死。

  又方 大麻子 胡麻(各一升半)

  上二味并熬,令黄瓦瓶,泥表上,浓一寸,待泥干,纳大麻等令满,以四五枚苇管插口中,密泥之,掘地作灶,倒立灶口,底着瓦器承之,密填灶孔中,地平聚炭瓶四面,着墼垒之,日没放火烧至明旦开取,适寒温灌疳湿者下部中一合,寻觉咽中有药气为佳,亦不得过多,多则伤人,隔日一灌,重者再三灌之,从旦灌至日夕,极觉体中乏力,勿怪也。非但治疳湿,凡百异同疮疥癣并洗涂之。

  论曰∶凡日月蚀时,忌食饮,腹中生 虫,及房室生子不具足,必患月蚀疮,亦不得与儿?

  治月蚀恶疮息肉方∶

  硫黄 茹 斑蝥(各等分)

  上三味治,下筛,敷疮上,干者以猪脂和敷之,日三夜一。

  又方 地榆根 蔷薇根 吴茱萸根(各三两)

  上三味治,下筛,以盐汤洗疮敷之,日三。

八物茜根汤

  凡下血者是蛊也,以此治之(方见后二十六卷蛊毒门)。

 

脾脏方·小儿痢第十

 

  (方三十六首)

温中汤

  治小儿夏月积冷,洗浴过度,及乳母亦将冷洗浴,以冷乳饮,儿儿壮热忽值豪雨凉加之儿,下如水,胃虚弱,则面青肉冷、目陷、干呕,宜先与此调其胃气下即止方。

  干姜 浓朴(各一分) 当归 桂心 甘草(各三分) 人参 白术 茯苓 桔梗(各二分)

  上九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余皆随儿大小。

温中大黄汤

  治小儿暴冷,水谷下或乳冷下青结不消,或冷实吐下,干呕烦闷,及冷滞赤白下者,若已服诸利汤去实,胃中虚冷,下如水,干呕、目陷、烦扰不宜利者,可除大黄。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气未消,饮儿遂为霍乱,宜利者便用大黄,不须利宜温者除之方。

  大黄(六分) 桂心 浓朴 甘草 干姜(各一分)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各二分)桔梗(三分)

  上十味,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儿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者服三合。

黄柏汤

  治小儿夏月伤暴寒,寒折大热,热入胃,下赤白滞如鱼脑,壮热头痛身热手足烦,此太阳之气外伤寒,使热气入胃,服此方良。误以利药下之,或以温脾汤下之,则热痢。以利药下之,便数去赤汁如烂肉者;或下之不瘥,复以涩热之药断之,下既不止,倍增壮热者服之即效。或者温病热盛,复遇暴寒折之,热入腹中,下血如鱼脑者,服之良方。

  黄柏 黄连 黄芩 升麻 当归 白头翁(一作白蔹) 牡蛎 石榴皮 寄生 甘草(各二分) 犀角 艾叶(各一分)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儿至二百一日,一服三合。

治中结阳丸

  断冷滞下,赤白青色如鱼脑,脱肛出,积日腹痛,经时不断者方。

  赤石脂(五分) 吴茱萸(三分) 干姜 附子 当归 浓朴 白术 木兰皮 白头翁 黄连黄柏 石榴皮(各一分)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大豆,二岁以上服五丸,三岁以上服十丸,十岁以上服二十丸。暴下者服少许便瘥;积下者,尽一剂,更合。

栀子丸

  治少小热痢不止方。

  栀子(七枚) 黄柏(三分) 黄连(五分) 矾石(四分) 大枣(四枚,炙令黑)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藜芦丸

  治少小泄清痢方。

  藜芦(二分) 黄连(二分) 附子(一分)

  上三味为末,蜜丸,如麻子,以粥饮服,二丸立验。

四物粱米汤

  治少小泄注方。

  粱米 黍米 稻米(各三升) 蜡(如弹子大)

  上四味,以水五升东向灶煮粱米三沸,去滓。复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滓。复以汁煮黍米三沸,去滓。以蜡纳汁中和之,蜡消取饮之,数试有验。

  龙骨汤治少小壮热渴引饮下痢方。

  龙骨 甘草 大黄 赤石脂 栝蒌根 石膏 寒水石 桂心(各二两)

  上八味治,下筛,以酒、水各五合,煮散二合二沸,去滓,量儿大小服之。

大黄汤

  治少小下痢苦热不食伤饱不乳方。

  大黄 麦门冬 甘草(各一两)

  上三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三岁儿分三四服。

生金牛黄汤

  治小儿积下不止因发痫方。

  生金(三铢,一方用六铢,无生金熟金亦得) 牛黄(三铢) 麻黄(三分) 黄连 干姜 人参 甘草(各一分) 细辛(半分)

  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去滓,临服研牛黄以煮汤中,嫌儿热者用生姜代干姜。今世乏生金,但用成器金亦善,二三两皆得用之。

泽漆茱萸汤

  治小儿夏月暴寒,寒入胃则暴下如水,四肢被寒所折则壮热,经日不除,经月许变,通身虚,满腹痛,其脉微细,服此汤一剂得效后渐安方。

  泽漆 青木香 海藻(各二分) 吴茱萸 茯苓 白术 桔梗 芍药 当归(各五分) 大黄( ?

  上十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二百日至一岁儿,一服二合半,一岁以上至二岁一服四合

枳实散

  治少小久痢淋沥,水谷不调,形羸不堪大汤药者宜此方。

  枳实二两,治下筛,三岁以上服方寸匕。若儿小,以意斟酌,日三服。

  治少小洞注下痢方∶

  蒺藜子二升,捣汁,温服,以瘥为度。

  又方 取木瓜汁饮之。

  又方 酸石榴烧灰为末,服半钱匕,日三。

  又方 捣榴汁服之。

  又方 炒仓米为末饮服。

  又方 狗头骨烧灰,水和服之。

  又方 羊骨灰 鹿骨灰

  上二味并水和服之,随得一事即用之。

  又方 炒豉令焦,水淋汁服之、神验。冷则酒淋服。

  又方 五月五日百草末吹下部。

  治小儿赤白滞下方∶

  薤白(一把) 豉(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柏叶 麻子末(各一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三沸,百日儿每服三合。

  又方 牛角 灰,水和服三方寸匕,佳。

  又方 烧蜂房灰水和服。

  又方 乱发灰 鹿角灰上二味等分,三岁儿以水和服三钱匕,日三。

  治小儿赤白痢方∶

  白荷根汁 生地黄汁(各五合 ?

  上二味微火煎一沸,服之。

  又方 五月五日虾蟆灰饮服半钱匕。

  治小儿热痢方∶

  煮木瓜叶饮之。

  治小儿冷痢方∶

  蓼菜捣汁,量儿大小与之。(一方作芥菜。

  又方 捣蒜敷两足下。

  治小儿暴痢方∶

  小鲫鱼一头烧灰服之,亦治大人。

  又方 烧鲤鱼骨末服之。(一方作龙骨。

  又方 赤小豆末酒和涂足下,日三度。油和亦得。

  治小儿蛊毒痢方∶

  蓝青汁一升二合,分为四服。

  治小儿渴痢方∶捣冬瓜汁饮之。

 

胃腑方

 

胃腑方·胃腑脉论第一

 

  (论一首)

  论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气于胃,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重二斤十四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广 大颈张胸,五谷乃容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诸小肠。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满更虚。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精气也。五脏不足调于胃,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后(《甲乙》作圊),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故平人不饮不食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七日而死矣。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若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治阴,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

  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若肠中伏伏(一作幅幅)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阳明治阳,在足上动脉。脉浮而芤,浮则为阳,芤则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大者,此胃家微虚烦。圊必日再行,动作头痛重热气朝者属胃。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髀痛病先发于胃,胀满五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上之心脾,心痛闭塞不通,身痛体重(《灵枢》云∶上之心),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 。

  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下取三里。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刺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胃疟令人旦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热则能食,脾前受病移于胃,脾咳不已,呕吐长虫。

  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

  诊得胃脉病形何如?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脾应肉 ,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肉 不称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约。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果累标紧者胃急。肉 多小果累者胃结,胃结者,胃上脘约不利。

  扁鹊云∶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脾胃若病实,则伤热,热则引水浆常渴。虚则伤寒,寒则苦饥常痛。发于风水,其根在胃,先从四肢起,腹满大,通身肿。(方见治水篇中。

  胃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舌肿,溺血,大便赤泄。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也。

  是动则病凄凄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KT 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动欲独闭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 唇紧,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 ,胃中寒则胀满。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腑方·胃虚实第二

 

  (脉二首 方三首 灸法一首)

胃实热

  右手关上脉阳实者,足阳明经也。病苦头痛(《脉经》作腹中坚痛而热),汗不出如温疟,唇口干,善哕,乳痈,缺盆腋下肿痛,名曰胃实热也。

泻胃热汤方

  栀子仁 射干 升麻 茯苓(各二两) 芍药(四两) 白术(五两) 赤蜜 生地汁(各一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少以意加减。

  胃中热病,灸三里三十壮,穴在膝下三寸。

胃虚冷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风寒洒洒,目急,腹痛虚鸣(《外台》作耳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名曰胃虚冷也。

补胃汤

  治少气口苦,身体无泽方。

  柏子仁 防风 细辛 桂心 橘皮(各二两) 川芎 吴茱萸 人参(各三两) 甘草(一两)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人参散

  补胃虚寒,身枯绝,诸骨节皆痛方。

  人参 甘草 细辛(各六分) 麦冬 桂心 当归(各七分) 干姜(二两) 远志(一两)吴茱萸(二分) 川椒(三分)

  上十味治,下筛,食后,温酒服方寸匕。

 

胃腑方·喉咙论第三

 

  (论一首)

  论曰∶喉咙者,脾胃之候也。(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其层围十二重,应十二时)。主通利水谷之道,往来神气。若脏热,喉则肿塞气不通,乌 膏主之(方见第六卷中)。

  若腑寒,喉则耿耿如物,常欲窒痒痹涎唾。母姜酒主之(方见第六卷中)。热则开之,寒则通之,不热不寒,根据脏调之。

 

胃腑方·反胃第四

  (脉二首 方十三首 灸法三首)

  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尺为之微涩。

  趺阳脉浮而涩,浮即为虚,涩即伤脾,脾伤即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为胃反。趺阳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治胃虚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参(一两) 泽泻 甘草 桂心(各二两) 橘皮 干姜(各三两) 茯苓(四两) 竹茹(五两)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黄。

  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方∶

  人参 桂心 泽泻(各二两) 茯苓(四两) 橘皮 甘草 黄 (各三两) 大黄(一两半)生姜(八两) 半夏(一升) 麦冬(三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羸人六合。已利去大黄。

  治反胃而渴方∶

  茯苓 泽泻 半夏(各四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入生姜四两。

  治胃反朝食暮吐,食讫腹中刺痛,此由久冷方∶

  橘皮(三两) 甘草 浓朴 茯苓 桂心 细辛 杏仁 竹皮(各二两) 槟榔(十枚)

  前胡(八两) 人参(一两) 生姜(五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方有甘皮二两。

  又方 橘皮(三两) 人参 白术(各二两) 桂心(一两) 川椒(一百二十枚) 薤白(一握?

  上六味 咀,以水二升渍一宿,纳羊肚中缝合,以三升水煮,水尽出之,决破去滓,分三服。

  又反胃大验方∶

  前胡 生姜(各四两) 橘皮(三两) 阿胶(一两) 大麻仁(五合) 桂心(三寸)甘草(五寸) 吴茱萸(四合) 大枣(十枚)

  上九味 咀,以水三升,酒二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三服。

  华佗治胃反为病,朝食暮吐,心下坚如杯升,往来寒热,吐逆不下食,此为关上寒所作,将成肺痿,治之之方∶

  真珠 丹砂 雄黄(各三两) 朴硝(五两) 干姜(十累)

  上五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若小烦者,饮水自解,然无所忌。神良无比。(一方用桂心一两。

  治胃反食即吐方∶

  捣粟米作面,水和作丸楮子大七枚,烂煮,纳醋中,细细吞之,即下便已。面亦得用之

大半夏汤

  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呕吐方。

  半夏(三升) 白术 白蜜(各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上五味 咀,用水五升,和蜜扬之二三百下,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气方∶

  芦根 茅根(各二两,切细)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之。得下,良。

  又方 饮白马尿即止。

  又方 烧鸡 灰,酒服。男雄女雌。

  又方 淘小芥子曝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灸法

  灸两乳下各一寸,以瘥为度。

  又脐上一寸,灸二十壮。

  又灸内踝下三趾稍斜向前有穴三壮(《外台秘要》云∶三趾作一趾也)。

  治醋咽方∶

  曲末(一斤) 地黄(三斤)

  上二味合捣日干,酒服三方寸匕,日三。

  治噫醋咽方∶

  吴茱萸(半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先食服一升,日再。

治中散

  食后吐酸水方。

  干姜 食茱萸(各二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胃冷服之验。

 

胃腑方·呕吐哕逆第五

 

  (论一首 脉一首 方二十四首)

  (灸法十五首)

  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为吐。寸口脉紧而芤,紧即为寒,芤即为虚,寒虚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即噎。关上数,其人则吐。趺阳脉微而涩,微即下利,涩即吐逆,谷不得入。趺阳脉浮者,胃气虚也。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能食,恐怖如死,宽缓即瘥。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

  论曰∶凡服汤呕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后服余汤,即流利更不吐也。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半夏汤

  治逆气心中烦闷,气满呕吐气上方(一名小茯苓汤)。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茯苓 桂心(各五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若少气加甘草二两。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诸呕哕,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悸(方见后十八卷,大肠腑痰

前胡汤

  治寒热呕逆少气,心下坚聚膨 满不得食,寒热消渴补不足方。

  前胡 生姜(各二两) 甘草 朴硝(汤成下) 大黄(别浸,各三两) 茯苓 半夏 麦冬 当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四服。

  治呕吐,四肢痹冷,上气腹热,三焦不调方∶

  前胡 川芎 甘草 当归 石膏 人参 桂心 橘皮(各二两) 芍药(三两) 半夏(四两) 生姜(五两) 大枣(三十枚)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下黄芩三两合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不用黄芩。

小麦汤

  治呕吐不止方。

  小麦(一升) 人参 浓朴(各四两) 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 青竹茹(二两)姜汁(三合)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猪苓散

  治呕而膈上寒方。

  猪苓 茯苓 白术(各三两)

  上三味治下筛,以饮服方寸匕,日三。渴者多饮水。

犀角人参饮子

  治呕逆胃气虚邪,风热,不下食并皆治之方。

  犀角 人参(各三两) 薤白(五两) 粟米(一合)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至二升下米,煮令米熟,分四服,相去人行七里久,进一服。

  治呕哕方∶

  人参(一两) 大麻子(八合,一作胡麻仁) 橘皮(一分) 枇杷叶(八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枇杷叶,取五升下药,煮取三升纳麻仁,稍饮之。

  治气厥呕哕不得息方∶

  豉(一升) 半夏(八两) 生姜(二两) 人参 前胡 桂心 甘草(各一两)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又方 豉(一升) 橘皮(二两) 生姜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

  橘皮汤治干呕哕若手足厥冷者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

半夏干姜散

  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者方。

  半夏 干姜(等分)

  上二味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温服之,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