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哲学院

《潜夫论》2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目,而竭尽其财,是为下树奢媒,而置贫本也。求人之俭约富足,何可得乎?”齐策云:“为国计者过矣。”高诱注:“过,误失也。”

〔一七〕汉书高帝纪云:“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服虔曰:“力,勤力也。”疏广传云:“令子孙勤力其中。”易家人六四:“富家大吉。”○铎按:勤力、富家、损民、贫国相对,则“力”为名词。说文云:“治功曰力。”

〔一八〕“实”治要作“费”。○铎按:名、实相对,作“实”是。劝将篇:“上不闻吊唁嗟叹之荣名,下又无禄赏之厚实”,其例也。

〔一九〕史记平准书云:“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二0〕晋语云:“通商宽农。”汉书翟方进传云:“可少宽假,使遂其功名。”此以宽假、宠遂连言,盖即本于彼。○铎按:楚语注:“宠,荣也。”礼记缁衣注:‘“遂”犹“达”也。’宠遂,谓使之荣达耳。

 

四、夫教训者,所以遂道术而崇德义也。今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一〕,争着雕丽之文〔二〕,以求见异于世,品人鲜识〔三〕,从而高之〔四〕,此伤道德之实,而或蒙夫之大者也〔五〕。诗赋者,所以颂善丑之德〔六〕,泄哀乐之情也,故温雅以广文〔七〕,兴喻以尽意〔八〕。今赋颂之徒,苟为饶辩屈蹇之辞〔九〕,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于世,愚夫戆士〔一0〕,从而奇之,此悖孩童之思〔一一〕,而长不诚之言者也〔一二〕。尽孝悌于父母,正操行于闺门〔一三〕,所以为列士也〔一四〕。今多务交游以结党助,偷世窃名〔一五〕以取济渡〔一六〕,夸末之徒,从而尚之,此逼贞士之节〔一七〕,而眩世俗之心者也〔一八〕。养生顺志,所以为孝也。〔一九〕今多违志俭养,约生以待终〔二0〕,终没之后,乃崇饬丧纪以言孝〔二一〕,盛飨宾旅以求名〔二二〕,诬善之徒〔二三〕,从而称之,此乱孝悌之真行,而误后生之痛者也〔二四〕。忠正以事君,信法以理下,所以居官也〔二五〕。今多奸谀以取媚〔二六〕,挠法以便佞〔二七〕,苟得之徒〔二八〕,从而贤之,此灭贞良之行〔二九〕,而〔三0〕开乱危之原者也〔三一〕:五者,外虽有振〔三二〕贤才之虚誉〔三三〕,内有伤道德之至实。

〔一〕汉书扬雄传赞:‘桓谭曰:“昔老聃着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

〔二〕后汉书樊宏后准传云:“儒者竞论浮丽。”

〔三〕“品人”犹言“众人”。晏子春秋外篇云:“今品人饰礼烦事,羡乐淫民,崇死以害生:三者,圣王之所禁也。”○铎按:说文:“品,众庶也。”

〔四〕○铎按:“高”治要作“尚”,复下文。

〔五〕论衡量知篇云:“人未学问曰蒙。”“或”与“惑”通,程本作“惑”。○铎按:潜叹篇:“或君则不然”,亦以“或”为“惑”。

〔六〕周礼太师郑注:‘“颂”之为言“诵”也,“容”也。’

〔七〕汉书扬雄传云:“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

〔八〕周礼太师注:“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九〕“饶”疑“挠”之误。淮南子齐俗训云:“诋文者处烦挠以为慧,争为佹辩,久稽而不诀。”○铎按:“饶”当作“譊”。众经音义二十引仓颉篇:“譊,讼声也。”“譊辩”二字平列。“屈蹇”犹“蹇吃”,并双声。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言不通利,谓之蹇吃。”

〔一0〕说文云:“戆,愚也。”淮南子泛论训云:“愚夫憃妇”,高诱注:‘“憃”亦“愚”,无知之貌也。’“憃”与“戆”通。

〔一一〕说文云:“誖,乱也。”或从心作“悖”。孟子云:“孩提之童。”

〔一二〕韩非子难二云:“言语辨听之说不度于义者,必不诚之言也。”史记高祖纪云:“人乃以妪为不诚。”

〔一三〕“尽”旧作“内”,据治要改。盐铁论孝养篇云:“闺门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焉。”

〔一四〕旧脱“为”字,“列”作“烈”,据治要补、改。○铎按:烈、列古或通用,韩策二:“乃其姊者亦列女也。”史记刺客传作“烈”。不改亦得。

〔一五〕“世”治要作“势”。按管子牧民篇云:“偷取一世。”韩非子诡使篇云:“巧言利辞,行奸轨以幸偷世者数御。”“世”字似不误。○铎按:治要作“势”,误。势、世声近多相乱,韩非子孤愤篇:“处势卑贱”,干道本“势”作“世”;盐铁论论儒篇:“无势位,舜、禹不能治万民”,一本“势”作“世”,是其例。

〔一六〕“济渡”以涉水为喻。诗匏有苦叶毛传:“舟子,舟人,主济渡。”

〔一七〕汉书匈奴传赞云:“城郭之固,无以异于贞士之约。”王先生云:‘“逼”疑“违”。’

〔一八〕“眩”旧作“衒”,据治要改。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眩,惑也。”

〔一九〕礼记内则:‘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孟子云:“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二0〕韩诗外传一:‘曾子曰:“窘其身而约其亲者,不可与语孝。”’

〔二一〕礼记月令云:“饬丧纪。”文王世子郑注:‘“纪”犹“事”也。’

〔二二〕晋语云:“礼宾旅”,韦昭注:“旅,客也。”

〔二三〕○铎按:易系辞下传:“诬善之人其辞游。”

〔二四〕盐铁论散不足篇云:“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群书治要载崔实政论云:“送终之家,亦无法度,至用檽梓黄肠,多埋宝货,烹牛作倡,高坟大寝。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而俗人多之,咸曰健子,天下企慕,耻不相逮。念亲将终,无以奉遣,乃约其供养,豫修亡殁之备,老亲之饥寒,以事淫佚之华称。竭家尽业,甘心而不恨。”后汉书赵咨传云:“废事生而荣终亡,替所养而为厚葬,岂云圣人制礼之意乎?”意与此同。

〔二五〕鲁语:‘臧文仲曰:“居官者当事不避难。”’

〔二六〕昭七年左传云:“从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

〔二七〕汉书酷吏宁成传云:“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灭之。”论语云:“友便佞。”治要作“玩法以便己。”

〔二八〕旧脱“徒”字。淮南子人闲训云:“忠臣事君也,计功而受赏,不为苟得。”缪称训云:“小人之从事也曰苟得,君子曰苟义。”○铎按:“徒”与“从”隶书形近而脱。北京图书馆藏黄丕烈士礼居旧藏明刊本正作“苟得之徒,从而贤之”。

〔二九〕史记秦始皇纪琅邪台刻石辞云:“奸邪不容,皆务贞良。”

〔三0〕“而”字旧脱。

〔三一〕旧脱“者”字,据治要补。

〔三二〕“振”与“震”同。

〔三三〕管子明法解云:“群臣以虚誉进其党。”

 

五、凡此八者,皆衰世之务,而闇君之所固也〔一〕。虽未即于篡弒〔二〕,然亦乱道之渐来也。

〔一〕荀子王霸篇云:“闇君必将急逐乐而缓治国。”孔安国论语注:“固,蔽也。”

〔二〕○铎按:宣元年公羊传注:“即,近也。”

 

六、夫本末消息之争〔一〕,皆在于君,非下民之所能移也。夫民固随君之好〔二〕,从利以生者也〔三〕。是故务本则虽虚伪之人皆归本,居末则虽笃敬之人〔四〕皆就末。且冻馁之所在,民不得不去也;温饱之所在,民不得不居也〔五〕。故衰闇之世,本末之人,未必贤不肖也〔六〕,祸福之所〔七〕,势不得无然尔。故明君莅国〔八〕,必崇本抑末〔九〕,以遏乱危之萌。此诚治之危渐〔一0〕,不可不察也。

〔一〕易丰彖曰:“与时消息。”“争”疑“事”。○铎按:“争”犹“辨”。襄二十九年左传:“辩而不德。”杜注:‘“辩”犹“争”也。’“辩”与“辨”同。

〔二〕管子法法篇云:“凡民从上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好者也。”○铎按:韩非子二柄篇:“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外储说左上篇:“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是其事。

〔三〕商子君臣篇云:“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此下旧有“故君子曰”一段,凡二百卅七字,今考定入遏利篇。

〔四〕论语云:“行笃敬。”

〔五〕论语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盐铁论褒贤篇、论衡问孔篇、刺孟篇、高诱注吕氏春秋有度篇、后汉书陈蕃传“处”并作“居”。汉书叙传幽通赋云:“物有欲而不居兮,亦有恶而不避。”用论语文。抱朴子博喻篇亦云:“不以其道,则富贵不足居。”

〔六〕○俞樾云:‘“人”字乃“失”字之误,“贤”字乃“皆”字之误。言衰闇之世,本末之所以失者,未必皆不肖之故,乃为祸福所迫,不得不然也。’○铎按:如俞改,则与上文不相应。不可从。

〔七〕“所”下有脱字。

〔八〕晏子春秋谏下云:“莅国子民。”

〔九〕盐铁论本议篇云:“王者崇本退末。”

〔一0〕“治之危渐”当作“治乱之渐”。危、乱字形相近,又误倒“之”字于上也。○铎按:汪说近是。邵本改作“为治之渐”,不成语。

《遏利〔一〕第三》

一、世人之论也,靡不贵廉让而贱财利焉,及其行也,多释廉甘利。之于人〔二〕徒知彼之可以利我也,而不知我之得彼,亦将为利人也〔三〕。知脂蜡之可明镫也〔四〕,而不知其甚多则冥之。知利之可娱己也,不知其称而必有也〔五〕。前人以病,后人以竞〔六〕,庶民之愚而衰闇之至也〔七〕。予故叹曰:何不察也?愿鉴于道,勿鉴于水〔八〕。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九〕;匹夫无辜,怀璧其罪〔一0〕。呜呼问哉〔一一〕!无德而富贵者,固可豫吊也〔一二〕。

〔一〕○铎按:广雅释诂:“遏,止也。”此篇论世人当明义利之辨,幷历举前代好利而亡,好义而彰者以证之,故以“遏利”名篇。

〔二〕文有脱误。王先生云:‘疑是“多释廉而甘利”。释、舍通。“之于”字衍,“人”字属下句。’

〔三〕“利人”疑倒。宣十四年左传:‘晏桓子曰:“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

〔四〕说文云:“镫,锭也。”徐铉曰:“锭中置烛,故谓之镫。”镫、灯正俗字。

〔五〕文有脱误。疑当作“不知其积而必有祸也”。襄廿八年左传:‘晏子曰:“利过则为败。”’昭十年传:‘晏子谓桓子曰:“蕴利生孽。”’皆此意也。

〔六〕僖七年左传云:‘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此用其文。楚辞离骚云:“众皆竞进而贪婪兮。”○铎按:说文:“竞,逐也。”此文当取竞逐之训。

〔七〕春秋繁露云:“民之皆趋利而不趋义也,固其所闇也。”

〔八〕吴语:‘申胥云:“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铎按: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史记蔡泽传:“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古谚相传语异。

〔九〕襄廿四年左传云:“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淮南子说林训云:“蛖、象之病,人之宝也。”高诱注:“蛖,大蛤,中有珠;象牙还以自疾,故人得以为宝。”本经训云:“擿蚌蜃”,高注:‘  “擿”犹“开”也,开以求珠也。’

〔一0〕桓十年左传。“辜”今作“罪”。

〔一一〕“问”疑“闇”。○铎按:“问”当作“闻”。古字“闻”与“问”通,论语公冶长篇:“闻一知十。”“闻”本或作“问”;礼记檀弓上篇:“问丧于夫子乎?”“问”本亦作“闻”:俱见经典释文。“闻哉”者,呼而欲人闻之,犹欲人勿忘而言“识之哉”耳。此书“令闻”字多作“问”,(本篇及赞学篇是)写者因以意改之。若作“闇”,则与上文“愚而衰闇之至”相复。

〔一二〕“贵者”二字旧空,据程本补。汉书景十三王传赞云:“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铎按:古谓“死”为“不幸”,故曰“可豫吊”。

 

二、且夫利物莫不天之财也〔一〕。天之制此财也,犹国君之有府库也。赋赏夺与,各有众寡,民岂得强取多哉?故人有无德而富贵,是凶民之窃官位盗府库者也,终必觉,觉必诛矣。盗人必诛,况乃盗天乎?得无受祸焉〔二〕?邓通死无簪〔三〕,胜、跪伐其身〔四〕。是故天子不能违天富无功,诸侯不能违帝厚私劝〔五〕。非违帝也,非违天也。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六〕。是故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七〕;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八〕。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九〕,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义而不彰者也〔一0〕。

〔一〕“莫不”犹言“莫非”。周语:‘芮良夫曰:“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

〔二〕汉书朱博传云:“得无不宜?”颜师古注:‘“得无”犹言“无乃”也。’○铎按:忠贵篇:“夫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偷天官以私己乎?以罪犯人,必加诛罚,况乃犯天,得无咎乎?”与此同为左氏旧说。

〔三〕见史记佞幸传。

〔四〕“跪”当作“诡”,公孙诡、羊胜见史记梁孝王世家。王先生云:‘“伐”疑“戕”。’○铎按:公孙诡、羊胜事,亦见汉书文三王传。广雅释诂一:“伐,杀也。”义自可通。

〔五〕王先生云:‘“私劝”疑是“私欢”。’○铎按:昭九年左传注、汉书王莽传注引“欢”并作“劝”。彼可谓之假借,此则字讹。

〔六〕襄卅一年左传:‘太誓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七〕周礼司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晋语:‘穆子曰:“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王先生云:‘“力”当作“立”。周语:“高位实疾颠。”“疾颠”即“立颠”也。’继培按:“力”盖“危”字之坏。管子宙合篇云:“高为其居,危颠莫之救。”淮南子人间训云:“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吕氏春秋务大篇云:“尝试观于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铎按:立、力俗音讹,王说近是。

〔八〕韩诗外传八:‘孔子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者,抑事而损者也。持盈之道,抑而损之。”’又云:“德行宽容而守之以恭者荣。”

〔九〕“至”旧作“止”,据程本改。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0〕荀子荣辱篇云:“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三、昔周厉王好专利〔一〕,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二〕言是大风也,必将有隧〔三〕;是贪民也,必将败其类。王又不悟,故遂流死于彘〔四〕。虞公屡求以失其国〔五〕,公叔戌崇贿以为罪〔六〕,桓魋不节饮食以见弒〔七〕。此皆以货自亡,用财自灭〔八〕。楚斗子文三为令尹,而有饥色,妻子冻馁,朝不及夕〔九〕;季文子相四君,马不饩粟,妾不衣帛〔一0〕;子罕归玉〔一一〕;晏子归宅〔一二〕。此皆能弃利约身〔一三〕,故无怨于人〔一四〕,世厚天禄〔一五〕,令问不止〔一六〕。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一七〕,白驹〔一八〕、介推〔一九〕遯逃于山谷,颜、原、公析〔二0〕因馑于郊野,守志笃固〔二一〕,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势不能移〔二二〕,虽有南面之尊〔二三〕,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二四〕,挠志如芷,负心若芬〔二五〕,固弗为也。是故虽有四海之主弗能与之方名,列国之君不能与之钧重〔二六〕;守志于□〔二七〕庐之内,而义溢乎九州之外,信立乎千载之上,而名传乎百世之际〔二八〕。

〔一〕见周语。

〔二〕毛传序云:“桑柔,芮伯刺厉王也。”

〔三〕“隧”旧作“遂”。按:班禄篇作“隧”,与今诗同。○铎按:初学记一引诗亦作“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遂”即“隧”之省借。’

〔四〕周语。

〔五〕桓十年左传。

〔六〕定十三年左传。

〔七〕哀十四年左传云:“宋桓魋之宠害于公,公使夫人骤请享焉,而将讨之。”“弒”当为“讨”。王先生云:‘公羊昭廿五年传:“昭公谓子家驹曰:季氏为无道,僭于公室久矣。吾欲弒之何如?”是上杀下亦可谓之“弒”也。’

〔八〕老子云:“多藏必厚亡。”楚语云:“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铎按:以、用互文。史记货殖列传:“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是其例。

〔九〕“子文”旧作“文子”。楚语云:“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楚策:‘莫敖子华曰:“令尹子文,朝不谋夕。”’

〔一0〕成十六年左传云:“季孙于鲁,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杜注:“二君,宣、成。”襄五年“季孙行父卒”,传云:“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疏云:“行父以文六年见经,则为卿久矣。宣八年仲遂卒后,始文子得政,故至今为相三君也。”此云“四君”,盖幷文公数之。○铎按:此疑本作“三君”。古三、四字皆积画,故多相乱。昭三年左传:“陈氏三量。”晏子春秋问下篇同,外篇误作“四量”,是其例。

〔一一〕襄十五年左传。

〔一二〕昭三年左传。按:“宅”与夕、帛韵。○铎按:此三字在铎部,与德部之“色”亦可合韵。班固窦将军北征颂落(铎部)、服(德部)协,是其例。

〔一三〕老子云:“绝巧弃利。”吴语云:“身自约也。”汉书王莽传云:“克身自约。”论语云:“克己复礼为仁”,马融注:“克己,约身也。”皇侃疏云:“言能自约俭己身。”

〔一四〕礼记中庸云:“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郑注:“无怨,人无怨之者也。”论语云:“放于利而行,多怨。”

〔一五〕论语云:“天禄永终。”

〔一六〕“止”疑“亡”。○铎按:周语中:“令闻不忘。”韦注:“言德及后代也。”问、闻,亡、忘并古字通用。或曰:即诗“令闻不已”。

〔一七〕论语。

〔一八〕诗小雅。

〔一九〕僖廿四年左传。

〔二0〕颜回、原宪、公析哀也。史记游侠传云:“季次、原宪,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季次,哀字也。

〔二一〕尔雅释诂云:“笃,固也。”○铎按:“笃固”见交际篇。

〔二二〕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固”疑“回”之误,“回”犹“移”也,昭卅一年左传云:“不为利回。”逸周书官人解云:“深导以利,而心不移。”或云:“固”读为“蛊文夫人”之“蛊”,惑也。○铎按:作“回”是也。“回”字盖涉上“固”字而误。

〔二三〕易说卦传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二四〕“班”与“辨”通。孟子云:“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二五〕“负”当是“熏”。易艮九三:“厉熏心”,马融注:“熏灼其心。”汉书路温舒传云:“虚美熏心。”按“熏”说文作●”。●、负字形相近。○铎按:“负心”与“挠志”相对。挠,曲也。负,背也。两句即“挠如芷之志,负若芬之心”,倒之以使“殆”与“芷”、“班”与“芬”协韵耳。篆书“熏”字与“负”形远,汪说失之。

〔二六〕荀子儒效篇云:“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礼记投壶郑注:‘“钧”犹“等”也。’

〔二七〕空格程本作“一”。○铎按:程本是也,当据补。

〔二八〕孟子云:“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四、故君子曰〔一〕: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威势不行,非君子之忧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是以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二〕,厉之以志,弗厉以诈〔三〕;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四〕;贻之以言,弗贻以财〔五〕。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而疏广不遗赐金〔六〕。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七〕。故曰: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一〕“君”字疑误。

〔二〕吕氏春秋察微篇云:“智士贤者。”

〔三〕“诈”字与下复,何本作“辞”。按三略云:“厉之以辞。”○铎按:下文“诈”字,士礼居旧藏明刊本作“邪”,则与此不相复。“辞”即“言”也。如何本,则与下文“贻之以言”乖剌矣。

〔四〕礼记檀弓:‘曾子曰:“国奢则示之以俭。”’

〔五〕说苑杂言篇:‘晏子曰:“吾闻君子赠人以财,不若以言。”’

〔六〕并见汉书。“
”汉书作“疏”。广韵九鱼“疏”字注云:‘疏姓,汉有太子太傅东海疏广, “俗作”。’按晋书束皙传云:‘汉太子太傅广之后也。王莽末,广曾孙孟达避难,自东海徙居沙鹿山南,因去“之” “足”,遂改姓焉。’是汉时已以为“疏”矣。

〔七〕汉书疏广传云:“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昭卅二年左传云:“无征怨于百姓”,杜注:“征,召也。”

 

五、昔曹羁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其德义。德义弗施,聚必有阙。〔一〕”今□〔二〕家赈而贷乏〔三〕,遗赈贫穷,恤矜疾苦〔四〕,则必不□〔五〕居富矣〔六〕。易曰:“天道亏盈以冲谦〔七〕。”故以仁义□于彼者,天赏之于此〔八〕;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九〕,则亦〔一0〕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一一〕。

〔一〕晋语:‘僖负羁言于曹伯曰:“守天之聚,将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阙。”’韦昭注:“宜,义也。”

〔二〕空格程本作“或”。

〔三〕尔雅释言云:“赈,富也。”

〔四〕周礼大司徒:“以保息六安万民,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郑注:“振穷,●捄天民之穷者也,”昭十四年左传云:“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杜注:“振,救也。”“振”声误为“赈”。汉书文帝纪元年诏曰:“其议所以振贷之。”颜师古注:‘振,起也。诸“振救”、“振赡”,其义皆同。今流俗作字从“贝”者,非也。’

〔五〕空格程本作“久”。

〔六〕句有误字。说苑杂言篇:‘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说丛篇云:“赈穷救急,何患无有?”○铎按:“不”疑当作“可”。“必可久居富”,即“欲贫而不可得”之意。

〔七〕谦彖词。“以冲”王弼本作“而益”。

〔八〕空格程本作“费”,“以仁义”旧作“仁以义”。按墨子天志中云:“此仁也,义也,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此文本之。襄廿八年左传:‘叔孙穆子曰:“善人富谓之赏。”’

〔九〕见上。“挹”与“抑”同。○铎按:文选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注引苍颉篇:“挹,损也。”言损之又损也。

〔一0〕“亦”旧作“不”。

〔一一〕易干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故君子曰”至此,旧错入务本篇,今移正。

《论荣〔一〕第四》

一、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二〕,此则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谓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辱阨穷之谓也〔三〕,此则小人之所宜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

〔一〕○铎按:此篇首明君子小人之辨,继论寡德高位之人不足以为荣,而终之以人惟其任。

〔二〕汉书董仲舒传云:“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叙传答宾戏云:“据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贵,朝为荣华,夕而蕉瘁。”

〔三〕“辱”上脱一字。程本“辱”作“困”。○铎按:疑本作“困辱”,诸本脱“困”字,程本脱“辱”字耳。邵本臆补作“困苦”,非。

 

二、奚以明之哉?夫桀、纣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恶来,天子之三公也〔一〕,而犹不免于小人者,以其心行恶也。伯夷、叔齐,饿夫也〔二〕,傅说胥靡〔三〕,而井伯虞虏也〔四〕,然世犹以为君子者,以为志节美也〔五〕。

〔一〕见史记殷本纪。

〔二〕法言渊骞篇云:“西山之饿夫。”

〔三〕吕氏春秋求人篇云:“傅说,殷之胥靡也。”高诱注:“胥靡,刑罪之名也。”

〔四〕“井伯虞虏”旧作“井臼处虏”。僖五年左传云:“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史记晋世家“执”作“虏”。  

〔五〕汉书云敞传云:“车骑将军王舜高其志节。”

 

三、故论士苟定于志行〔一〕,勿以遭命,则虽有天下不足以为重,无所用不足〔二〕以为轻,处隶圉〔三〕不足以为耻,抚四海不足以为荣。况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四〕?故曰:宠位不足以尊我〔五〕,而卑贱不足以卑己〔六〕。

〔一〕淮南子原道训云:“士有一定之论。”管子八观篇云:“商贾之人,不论志行而有爵禄。”荀子荣辱篇云:“志行修,临官治。”

〔二〕“足”旧作“可”。

〔三〕哀二年左传云:“人臣隶圉免。”周语云:“湮替隶圉”,韦昭注:“隶,役也。圉,养马者。”

〔四〕荀子王制篇云:“是其为相县也亦远矣。”

〔五〕“以”下旧衍“为”字。

〔六〕新书大政上篇云:“纣自谓天王也,桀自谓天子也,已灭之后,民以相骂也。以此观之,则位不足以为尊,而号不足以为荣矣。”

 

四、夫令誉从我兴,而二命自天降之〔一〕。诗云:“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二〕!”故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三〕,或潜龙未用,或〔四〕亢龙在天〔五〕,从古以然。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六〕,兹可谓得论之一体矣,而未获至论之淑真也。〔七〕

〔一〕礼记祭法疏引援神契云:“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庆,有遭命以谪暴,有随命以督行。”此云二命,盖不数受命。卜列篇云:“命有遭随。”御览三百六十引春秋元命苞云:“命者,天之令也。所受于帝,行正不过,得寿命──寿命,正命也。起九九八十一。有随命──随命者。随行为命也。有遭命──遭命者,行正不误,逢世残贼,君上逆乱,辜咎下流,灾谴并发,阴阳散忤,暴气雷至,灭日动地,绝人命,沙鹿袭邑是。”○俞樾云:‘上文云:“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然则“二命”即谓此二者也。下文“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富贵、贫贱,此即所谓“二命”。汪氏不本上下文为说,而泛举援神契之遭命、随命以说此“二命”,失之。’○铎按:俞说是。上文“勿以遭命”,亦非纬之“遭命”也。

〔二〕北门。○铎按:“谓之何”即“奈之何”,训见经传释词卷三。

〔三〕论衡命禄篇云:“才高行厚,未必保其必富贵;智寡德薄,未必信其必贫贱。或时才高行厚,命恶废而不进;智寡德薄,命善兴而超踰。故夫临事知愚,操行清浊,性与才也;仕宦贵贱,治产贫富,命与时也。”

〔四〕“或”字旧脱,据程本补。

〔五〕易干。

〔六〕仲长统昌言云:“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见意林。

〔七〕“真”程本作“贞”,误。淮南子有俶真训。说文云:“俶,善也。”经典多通用“淑”。

 

五、尧,圣父也,而丹凶傲〔一〕;舜,圣子也,而叟顽恶〔二〕;叔向,贤兄也,而鲋贪暴〔三〕;季友,贤弟也,而庆父淫乱〔四〕。论若必以族,是丹宜禅而舜宜诛,鲋宜赏而友宜夷也。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是。

〔一〕书皋陶谟。

〔二〕尧典。

〔三〕昭元年、十三年、十四年左传。○铎按:亦见晋语九。

〔四〕庄卅一年、闵二年左传。

 

六、昔祁奚有言:“鲧殛而禹兴,管、蔡为戮,周公佑王〔一〕。”故书称“父子兄弟不相及”也〔二〕。幽、厉之贵,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三〕。颜、原之贱,匹庶也,而又冻馁屡空〔四〕。论若必以位,则是两王是〔五〕为世士〔六〕,而二处为愚鄙也。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焉〔七〕。

〔一〕襄廿一年左传。“佑”今作“右”。

〔二〕昭廿年左传:‘苑何忌曰:“在康诰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疏云:“此非康诰之全文,引其意而言之。”○铎按:僖三十三年左传晋臼季引康诰曰:“父不慈,子不只,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后汉书章帝纪元和元年诏引同。或谓康诰阙文。

〔三〕墨子非命下篇云:“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新书过秦下篇云:“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四〕论语。

〔五〕“是”字疑衍。

〔六〕治要载尸子劝学篇云:“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

〔七〕庄子盗跖篇:‘子张曰:“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

 

七、故曰:仁重而势轻,位蔑而义荣〔一〕。今之论者,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或以所来,则亦远于获真贤矣〔二〕。

〔一〕春秋繁露云:“今人大有义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荣其行。”新语本行篇云:“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桑柔郑笺云:‘“蔑”犹“轻”也。’程本“蔑”作“辱”,误。

〔二〕汉书贡禹传云:“求士不得真贤。”

 

八、昔自周公不求备于一人〔一〕,况乎其德义既举,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由余生于五狄,越蒙产于八蛮〔二〕,而功施齐、秦,德立诸夏〔三〕,令名美誉〔四〕,载于图书〔五〕,至今不灭。张仪,中国之人也;卫鞅,康叔之孙也〔六〕,而皆谗佞反复,交乱四海〔七〕。由斯观之,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八〕。中堂生负苞〔九〕,山野生兰芷〔一0〕。夫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一一〕。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一二〕”故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为累乎〔一三〕?  

〔一〕论语。○铎按:实贡篇:“周公不求备。”

〔二〕“蒙”旧作“象”。史记邹阳传云:“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蒙而强威、宣。”索隐云:‘越人蒙未见所出。汉书作“子臧”,张晏云:“子臧或是越人蒙字也。”’○铎按:俞樾茶香室续钞亦谓“越象”当是“越蒙”。

〔三〕闵元年左传云:“诸夏亲匿”,杜注:“诸夏,中国也。”○铎按:论语八佾篇包注同。

〔四〕襄廿四年左传云:“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周语云:“为令闻嘉誉以声之。”

〔五〕韩非子用人篇云:“书图着其名。”大体篇云:“豪杰不著名于图书。”

〔六〕并见史记。

〔七〕诗青蝇云:“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史记苏秦传云:“左右卖国反复之臣。”按:汉书息夫躬传,王嘉言“宠、躬皆倾覆,有佞邪材,恐必挠乱国家”,亦用青蝇诗义。

〔八〕王先生云:‘“族”承上“或以九族”言,“俗”承上“或以所来”言。’

〔九〕王先生云:‘“堂”是“唐”之误。“中唐”见诗防有鹊巢。“苞”当为“刍”,尔雅云:“萯,王刍”是也。古者多言“负刍”。’○俞樾云:‘“中堂”当作“中唐”。诗防有鹊巢传:“中,中庭也。唐,堂涂也。”此即用其语。“负”当作“萯”,说文:“萯,王萯也。”“苞,草也。南阳以为麤履。”萯、苞二草。下文“山野生兰芷”,兰、芷亦二草也。尔雅释草:“菉,王刍。”不云“萯,王刍”,王说殊误。至春秋有曹伯负刍,史记有楚王负刍,孟子云:“昔沈犹有负刍之祸。”赵注云:“时有作乱者曰负刍。”则负刍自是人名,不可以说此也。’○铎按:俞说是。

〔一0〕史记日者传云:“兰芷芎藭,弃于广野。”

〔一一〕“隋氏”当作“隋侯”。汉书叙传答宾戏云:“龢氏之璧,韫于荆石;隋侯之珠,藏于蚌蛤。”颜师古注:“龢,古和字。”淮南子览冥训云:“隋侯之珠,和氏之璧。”高诱注:“隋侯,汉东之国,姬姓诸侯也。”御览九百四十一引墨子云:‘申徒狄谓周公曰:“贱人何可薄耶?周之灵圭,出于土石;隋之明月,出于蚌蜃。’○铎按:此义古人多知之,世说新语言语门载蔡洪答洛中人问亦本答宾戏。

〔一二〕谷风。○铎按:春秋繁露竹林篇:“取其一美,不尽其恶。”亦引邶风谷风此二句证之。

〔一三〕汉书陈汤传:‘刘向曰:“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淮南子泛论训云:“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

 

九、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国士〔一〕,而患其非忠〔二〕;世非患无臣,而患其非贤〔三〕。盖无羇縻〔四〕。陈平、韩信,楚俘也,而高祖以为藩辅〔五〕,实平四海,安汉室;卫青、霍去病,平阳之私人也〔六〕,而武帝以为司马,实攘北狄〔七〕,郡河西。惟其任也,〔八〕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九〕,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一0〕。  

〔一〕成十六年左传云:‘伯州犁以公卒告王,苗贲皇在晋侯之侧,亦以王卒告,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按“国士”谓本国之士,即下所云“此土之士”也。若吕氏春秋忠廉篇,王子庆忌谓要离“天下之国士”,不侵篇豫让曰:“智氏国士畜我”,长利篇戎夷曰:“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国士”皆谓士盖一国者。故汉书韩信传:“国士无双”,颜师古注以“国士”为“国家之奇士”,与左传义别。后世习用“国士”以为美称,而于“本国”之义微矣。

〔二〕“忠”旧作“中”。

〔三〕王先生云:‘“世非患无臣”当作“非患无世臣”,此四语亦族、俗分承言之。’

〔四〕未详。史记司马相如传云:“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王先生云:‘“羇縻”当是“羇旅”,以下文“非此土之人”知之。’○铎按:此有脱文,不可强说。

〔五〕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云:“藩辅京师。”

〔六〕诗大东云:“私人之子”,毛传:“私人,私家人也。”汉书贾谊传云:“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

〔七〕诗采薇毛传:“玁狁,北狄也。”郑笺云:“北狄,今匈奴也。”汉书匈奴传:‘扬雄云:“北狄,真中国之坚敌也。”

八〕陈平、韩信、卫青、霍去病并见史记。

〔九〕白虎通京师篇云:“有能然后居其位,德加于人然后食其禄。”荀子王制篇云:“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一0〕“不”字疑衍。“秉”或“乘”之误。韩非子八说篇云:“以智士之计,处乘势之资,而为其私急,则君必欺焉。”难势篇云:“乘不肖人于势,是为虎傅翼也。”外储说左下:‘东郭牙曰:“以管仲能乘公之势以治齐国,得无危乎?”’

《贤难〔一〕第五》

一、世之所以不治者,由贤难也。所谓贤难者,非直体聪明服德义之谓也。此则求贤之难得尔,非贤者之所难也。故所谓贤难者〔二〕,乃将言乎循〔三〕善则见妒,行贤则见嫉〔四〕,而必遇患难者也。

〔一〕○铎按:此篇论蔽贤之为害。伤直道之难行。世不患无贤,而患贤者之不见察,故曰“贤难”。

〔二〕旧脱“难”字。

〔三〕“循”当作“修”,古书循、修多相乱。○铎按:隶续云:“循、修二字,隶法只争一画。”例亦见下文。

〔四〕楚辞离骚云:“各兴心而嫉妒。”“嫉”下旧有“也”字,据诸子品节删。

 

二、虞舜之所以放殛〔一〕,子胥之所以被诛〔二〕,上圣大贤犹不能自免于嫉妒,则又况乎中世之人哉〔三〕?此秀士所以虽有贤材美质〔四〕,然犹不得直道而行〔五〕,遂成其志者也。

〔一〕孟子云:“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又云:“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放殛”谓此。○俞樾云:‘虞舜放殛,即指苍梧之崩。其意谓舜德衰,为禹所放,故远狩苍梧而死。即刘知几惑经、疑古之见也。史通所引囚尧、偃朱诸说,皆出汲冢,乃王符已有此言,则此说相传,汉世已有之矣。汪笺引“完廪浚井”以证放殛事,恐非其旨。’○铎按:古书“殛”或作“极”,书洪范:“鲧则殛死”,多方:“我乃其大罚殛之”,释文并云:‘“殛本作“极”。’盖极亦流放之义,非谓杀也。汪知此句主语“虞舜”为受事,与下句一律,而不知“完廪浚井”不得谓之“放殛”,则儒家传统之说惑之也。考“舜偪尧,禹偪舜”,韩非子说疑篇亦尝言之,此必传之自古。特汉崇儒术,人莫敢置疑耳。自当取史通疑古篇所引汲冢琐语以说此。

〔二〕哀十一年左传。

〔三〕“况”字旧脱,程本有“况”无“又”。按本书“则又况”数见,今补正。

〔四〕白虎通辟雍篇云:“其有贤才美质知学者,足以开其心。”

〔五〕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