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管理学院

《权变理论》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1. 概述

 

权变,指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权指权衡考量,动词;变指事物的变化,名词。

所谓权变,是指权宜应变。权变理论认为,在管理中要依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灵活地采取相应的、适当的管理方法,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不存在普遍不适用的不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权变理论又称应变理论、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理论,"权变"是指"随具体情境而变""依具体情况而定",即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

 

一、权变理论学

进入七十年代以来, 权变理论在美国兴起,受到广泛的重视。权变理论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不安,经济动荡,政治骚动,达到空前的程度, 石油危机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很不确定。但以往的 管理理论,如 科学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等,主要侧重于研究加强企业内部组织的管理,而且以往的管理理论大多都在追求普遍适用的、最合理的模式与原则,而这些管理理论在解决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又显得无能为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相信管理会有一种最好的行事方式,而是必须随机制宜地处理管理问题,于是形成一种管理取决于所处环境状况的理论,即权变理论,权变的意思就是 权宜应变。

权变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该学派是从系统观点来考察问题的,它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 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有卢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

美国学者卢桑斯(F.Luthans)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一书中系统地概括了 权变管理论。他认为:

1、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2、环境是自变量,而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 因变量。

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对于更快的达到目标来说,就要采用某种 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比如,如果在 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经营,采用集权的 组织结构,就更适于达到 组织目标;如果在经济繁荣时期,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经营,那么采用分权的组织结构可能会更好一些。

3、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

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社会、技术、经济和政治、法律等所组成;另一种是由供应者、顾客、竞争者、雇员、股东等组成。内部环境基本上是正式组织系统,它的各个变量与外部环境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权变理论学派同经验主义学派有密切的关系,但又有所不同。经验主义学派的研究重点是各个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是个别事例的具体解决办法,然后才在 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作些概括;而权变理论学派的重点则在通过大量事例的研究和概括,把各种各样的情况归纳为几个基本类型,并给每一类型找出一种模型。所以它强调权变关系是两个或更多可变因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权变管理是一种依据环境自变数和 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的对当时当地最有效的 管理方法。

应当肯定地说,权变理论为人们分析和处理各种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方法。它要求管理者根据组织的具体条件,及其面临的外部环境,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灵活地处理各项具体管理业务。这样,就使管理者把精力转移到对现实情况的研究上来,并根据对于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从而有可能使其管理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有效。所以,管理理论中的权变的或随机制宜的观点无疑是应当肯定的。同时,权变学派首先提出管理的动态性,人们开始意识到管理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往人们对管理的行为的认识大多从静态的角度来认识,权变学派使人们对管理的动态性有了新的认识。

但权变学派存在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缺陷,即没有统一的概念和标准。虽然权变学派的管理学者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从中概括出若干基本类型,试图为各种类型确认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但却始终提不出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权变理论强调变化,却既否定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则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始终无法提出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每个管理学者都根据自己的标准来确定自己的理想模式,未能形成普遍的 管理职能,权变理论使实际从事管理的人员感到缺乏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初学者也无法适从。

权变理论试图改变一种局面,变各派理论互相低毁为相互承认,因此有管理学家说权变理论犹如一只装满管理理论的大口袋。在权变理论产生之初,不少管理学者给予它高度的评价,认为比其它一些管理理论有更光明的前景,是解决企业环境动荡不定的一种好方法,能使管理理论走出理论丛林之路。然而,没有过多久,他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个期望又一次落空了。

 

二、理论观点

 

权变理论认为,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则和方法,即: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适的管理方法。成功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组织内外状况的充分了解和有效的应变策略。权变理论以系统观点为理论依据,从系统观点来考虑问题,权变理论的出现意味着管理理论向实用主义方向发展前进了一步。该学派是从系统观点来考察问题的,它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有卢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

三、行为理论

 

作为一种行为理论,权变理论认为根本没有所谓的最好的办法去组织企业、领导团队或者制定决策。 组织形式或(领导风格、决策方式)在某种情况下效果卓著,然而,换一种情况可能就不那么成功。 换句话说, 这种组织形式或(领导风格、决策方式)依赖于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约束(因素)

四、发展历史

 

权变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70年代逐渐形成体系。其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一定时代背景条件下实际管理活动的需要。权变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劳伦斯、洛西、伍德沃德。权变学派源于德鲁克和戴尔代表的经验学派(1954),而经验学派亦有两个渊源:人际关系学派(梅奥《人际关系论》)和古典学派(法约尔《一般管理》)。经验管理学派注重研究特定情景和条件下的不同管理经验,同样否认有任何"普遍通用的管理准则"。另外,社会系统学派和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等管理学说对它也有一定影响。

五、组织结构

 

这类理论都把企业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并试图从系统的相互关系和动态活动中考察和建立一定条件下最佳组织结构的关系类型。例如,T.伯恩斯等人关于环境和组织结构的研究认为,市场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与组织结构的功能有关,在变动的环境中有机型结构组织有较好的适应力,在稳定的环境中机械型结构组织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P.R.劳伦斯和J.W.洛尔施关于组织分化(组织和外界环境分别对应的程度)和整合(组织的统一和协调)的研究认为,组织分化程度和环境的稳定性成反比;而当分化少的组织采用集权结构,分化多的组织采用分权结构时,一般能较好地适应环境。

J.伍德沃德关于组织内工艺技术和结构的关系研究认为,企业的"工艺技术连续性"对组织结构有重要影响作用,大批量生产宜采用古典层峰结构组织,小批量单位生产宜采用灵活的有机结构组织。

H.黑格尔和J.W.斯洛克姆关于市场和产品特征的两维研究认为,根据市场变化的快慢和内部产品与工艺技术的差异,可把组织分解为4类与之相适应的结构模式,即产品事业部结构、矩阵组织结构、直线-职能组织结构和高度集权制组织结构。他们还提出企业组织结构既要有稳定性,也要有适应性,二者不可缺一。

H.L.托西和S.J.卡罗尔关于市场和技术特征的两维研究认为,根据市场或外部环境的稳定性和组织日常工作技术的变革速度,可分别建立4类与之适应的组织结构模式,即层峰结构组织,市场中心型组织,技术中心型组织和灵活的有机型组织。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探讨了组织开发策略,信息处理程序等因素与组织结构之间的权变关系。

六、人性

 

认为人是复杂的,要受多种内外因素的交互影响。因而,人在劳动中的动机特性和劳动态度,总要随其自身的心理需要和工作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不可能有统一的人性定论。主要研究有J.J.莫尔斯和J.W.洛尔施的超Y理论(见组织行为中的人性理论)

七、领导

 

认为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条件和工作任务结构4个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般领导方式,好的领导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管理。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F.费德勒有效领导模式的研究和V.H.弗罗姆等人关于领导参与模式的研究。

权变理论被一些研究者誉为未来管理的方向。它整合了管理学科某些方面的基本认识和方法,建立了多变量和动态化的新管理规定,它提倡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精神,注重管理活动中各项因素的相互作用。但是,权变理论存在着有些研究偏重组织的表面结构特征、不够深化、样本过小等方面的不足。

八、中心思想

 

权变理论的中心思想是:

1、企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开放型的子系统,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组织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处境和作用,采取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从而保持对环境的最佳适应。

2、组织的活动是在不断变动的条件下以反馈形式趋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近远期目标以及当时的条件,采取依势而行的管理方式。

3、管理的功效体现在管理活动和组织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各要素的关系类型及各要素与管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一定函数关系来确定不同的管理方式。

九、制约因素

 

制约权变理论的因素主要有:组织规模、组织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组织资源与经营活动的差距、管理人员对员工先入为主的假想、战略、科技等。

十、领导力

 

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 他于1962 年提出了一个"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即费德勒模式。这个模式把领导人的特质研究与领导行为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的效果。他通过15年调查之后,提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

费德勒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所要追求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是由领导者之间在基本需求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应当而且必须以此种需求结构来界定领导方式。这是费德勒权变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费德勒将领导方式(领导型态)归纳为两类,即"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和"工作导向型"领导方式。前一领导方式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主要需要,而以完成任务之需要为辅。后一领导方式则以完成任务为其主要需求,而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之需求为辅。在这里,费德勒将领导方式认定为领导者的一种人格特定,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种具有持久性且不易改变之特征。费德勒还设计出一种LPC 量表,用以鉴别不同的领导方式,并认为无论何种领导方式均有利弊,十全十美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

费德勒不仅对领导方式作了分类,而且还对领导效能作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使各种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问题。费德勒认为,一个领导者,无论他采取何种领导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领导效能,要想取得理想的领导效能,必须使一定的领导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情势相配合。领导情势亦称"团体-任务"情境,是指发生领导行为所处的人际环境。它包括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三个要素。

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指团体成员对其领导者的情感,它包括尊重、友谊、信任、合作、接纳、支持以及忠诚程度。任务结构是指团体目标与任务的界定是否充分明确而妥当,它包括目标对成员来说是否清晰,成果的可测度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正确性及完成任务的途径或手段之多寡等。职位权力则指领导者现居职位所具有的权力之多寡或能使部属服从指挥的程度。换句话说,也就是领导者现居职位能对部属施展多大影响力,包括领导者的地位、权威与责罚、升贬、任黜、加薪、指派等能力。在领导情势的三个因素中,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费德勒看来,一个领导者要想取得理论的领导效能,必须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对领导情势实施有效的控制,而领导者对领导情势程度又决定于领导者使领导情势三因素相互配合的状况。根据这三个因素不同的配合情形,可以看出领导对情势的控制程度有多高。因此,费德勒模式的最大优点于在它吸收了过去有关领导行为的研究成果,分清了不同领导方式能够发挥领导效能的情境。

继费德勒的权变论之后,70年代初,一种新型的领导权变理论颇受重视,这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该理论把伊万斯的研究加以延伸,又把期望理论与俄亥俄大学的领导行为二因素理论结合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某些领导行为之所以有效,乃是因为在该情境之中,这种行为有助于下属人员达成和工作有关的目标。豪斯等人认为:领导是一种激励部下的过程。领导方式只有适用于不同的部下和环境时,才是有效的。该理论的核心是要求领导者用抓组织、关心生产的办法帮助职工扫清达到目标的通路,用体贴精神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帮助职工通向自己预定的目标。因此,豪斯提出了四种领导方式:指令型的、支持型的、参与型的、成就型的。而这四种领导方式必须根据部下的不同情况分别选择,选择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部下的人格特性和环境因素。人格特性包括能力、需求等。环境因素包括任务的性质、组织的权力系统和工作群体等。

与费德勒理论不同,路径-目标理论认为这四种领导方式可由同一领导者在不同情况下使用,这就比费德勒的二维领导模式更进了一步。但通路--目标理论关于高效率的领导行为的预言,并未完全得到一致性结果。这可能是由于领导行为的测定方式以及工作结构的测量尺度不完善所致。因此和其它权变理论一样,"路径-目标"论也是了解有效领导行为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必须更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本理论的有效性。

1973年,佛鲁姆和耶顿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研究决策中的领导行为。模式指出:领导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各种选择的可能性,有效的领导应根据不同的情境让成员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佛鲁姆认为有五种领导方式应有不同情境中灵活选择。而佛鲁姆这个模型是规范性的--它以决策树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应遵循的连续的规则,来确定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参与决策的方式和程序。

费德勒和耶顿的权变理论也把领导情境划分为八种情况,但划分的标准不同。费德勒是根据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来划分的,而费德勒是根据决策树所揭示的方案来选择担任经营决策任务的经理们的兴趣。费德勒模式将领导人的行为特点看成是固定不变,要通过调整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以适应其特点,而领导--参与模式则认为领导行为应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化。

80年代以来,海勒和维尔珀特(1984 )进一步提出海勒-维尔珀特权变模型,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行了大规模的跨文化国际比较研究。这一模型在理论上探讨了决策行为、资源利用、工作满意和管理的功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分析了各种权变量对决策行为及其结果的影响, 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权力连续体"的概念。他们认为领导决策过程中参与的程度事实上反映了下级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施加的影响及权力的大小。这种影响和权力可以在一个连续体的一端,一级对于决策制度没有任何影响和权力,另一端下级则拥有充分的权力和全面的影响。

对传统的权变模型公式:Y=f(x),海勒和维尔珀特提出了异议与批评。他们指出,组织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很难确定哪个变量是"",哪个是""。例如,如果参与的决策方式与组织绩效相关,我们很难说是参与导致了较高的组织绩效,还是与之相反的结果。因此,他们在研究中采用"核心变量""周围变量"的术语,而不能规定"自变量""因变量"。而所谓的"核心变量" 是指研究者在研究中所关注的行为,"周围变量"则是那些对核心变量发生影响的变量。周围变量包含许多内容,海勒(1976)在研究中规定了五层次,它们构成了心理学上有意义的变量子系统。这种变量的划分,的确比费德勒、豪斯等模式进了一大步,并且,海勒和维尔珀特(1981 )进一步提出,在具体研究中至少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权变模式:等值模型、层次模型、缓冲器模型,这三种权变模型,对于他们研究总体模型的建立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当然,海勒和维尔珀特的权变理论仍只是一种理论假设,而未见到实证性研究的验证。这种权变思想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还值得深入研究。

更多的管理学者和心理学家认为,管理者的领导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品质、才能,还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因此,领导行为应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研究成果中以菲德勒模型、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和路径-目标理论最为典型。

根据权变理论,成功领导是诸多变量的函数,如下属类型、工作任务及团队因素等。 一种特定领导行为的效果也受制于具体环境需求。 权变理论强调各种不同的领导风格一定要贴近各自的组织环境需要。 与之相关的具体理论有:

1、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菲德勒理论是最早的权变理论,被广泛研究。菲德勒的研究从领导者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出发,总结出组织绩效受制于领导者个人心智导向及其他三个情景变量,即 组织氛围、任务结构以及领导者权力地位。 这一理论解释了组织绩效在上述三个变量两两作用下的不同结果, 揭示了在不同变量情境下的有效领导风格。 根据菲德勒理论,领导效能就是领导风格与领导者工作环境属性交互作用的结果。

2、赫西&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

情境理论是赫西&布兰查德的管理方格模型和雷丁的3D管理风格理论的延伸, 它在对领导力的研究中,扩展了人际关系与工作任务维度的概念,并融入了准备度维度。

3、德罗特的领导补给线:

领导补给线模型,通过关注和解释在领导人才培养的各个过渡阶段,那些诸如时间配置、工作技能以及工作价值等发生的至关重要的变化,来帮助公司构建一条管线漏斗型的未来人才补给线。 这一模型还能够帮助理解在不同的层级上对于管理者的不同要求。

十一作用影响

 

权变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管理与其说是一门理论,更不如说是一门实操性非常强的技术;与其说它是一门科学,更不如说它是一门艺术,权变管理能体现出艺术的成分。一名高明的领导者应是一个善变的人,即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及时变换自己的领导方式。权变理论告诉管理者应不断地调整自己,使自己不失时机地适应外界的变化,或把自己放到一个适应自己的环境中。

 

(一)权变理论对组织的影响

1、如何管理组织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方式或最佳方式。

2、组织、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它所存在的特殊环境。

3、有效组织不仅与其所处环境相适,组织内部的次级系统之间也存在这种适应性。

4、只有当组织形式设计适当、组织的管理风格既适应组织任务所需,又贴近组织属性的时候,组织各项所需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

 

(二)权变理论对决策的影响

(决策的情景影响因子)

1、决策品质及下级对决策的接受度。

2、领导与下级所拥有的相关信息总量。

3、下级接受独断决策的可能性,或者下级参与其中合作制定更好决策的可能性。

4、与下级意见的分歧大小。

十二、情境理论

 

权变理论与情景理论颇为相似。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情景理论更关注领导者的行为特征、 所处的情境因素(往往与下级的行为相关) 而权变理论则采取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既考虑了领导力的权变因素,又包含了组织环境的其他变量因素。

十三、相关理论

 

(一)概述

在平时履行领导职责的过程中,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即是否有一种理论可以系统地指导平时的领导和管理实践,以达到最佳领导效果的目的。具体来讲,就是作为领导,在履行决策、用人、协调、激励、控制等领导职能的过程中,是否有一种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使自己对自身领导行为的适宜性、有效性更加充满信心。通过本期的学习,结合平时的领导职能履行的实践,个人感触最深的就是领导权变理论对领导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领导权变理论简介

领导理论中,领导权变理论或情境理论是得到广为认同的领导行为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领导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领导功能的有效性既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也不完全取决于某种固定不变的领导行为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所处的环境,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领导行为是最有效的。如果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是

领导的有效性 = f(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

这一学派的代表理论有:

1、费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

2、赫赛和布兰查的的情境领导理论。

3、弗鲁姆和耶顿的参与模式。

4、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

随着这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交易型领导理论,转换型领导理论、魅力型领导理论等扩展的研究成果。

结合平时的领导实践,个人对领导权变理论及后来发展的转换型领导理论的认可度比较高。与科研实践不同,从履行领导职责的实践的体会和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用领导权变理论指导我们的领导实践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领导权变理论在科研管理实践中应用的体会

本人在所领导班子分工负责科研管理职责,具体来讲,就是协助所长进行科研项目和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结合费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下面分别从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角度,结合我所科研管理的实践,按照科研项目的计划、指挥协调与控制的生命周期,分析领导权变理论在科研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当然,本讨论的预设前提是本所的发展战略处于相对的稳定期,而不是处于战略变革阶段。

按照费德勒的"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其将与领导有效性相关的情境因素分为三种: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任务结构以及职权。

1、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即领导者对下属信任、尊重的程度,或下属爱戴、乐于追随领导者的程度。

2、任务结构:指任务能够得到清晰阐明和分解的程度以及人员负责的程度,即工作任务的程序化程度。

3、职权:指领导者可利用的组织赋予的权力(如聘用、晋升、加薪等)使下属尊从他指挥的程度。

根据上述三个情境变量来定义总体情境状况,费德勒设计了8种情境组合、确定了两种领导风格:任务导向风格和关系导向风格,并且,对两种风格在8种情境下的有效性给出了理论指导。

科研计划的职能管理部门是我所的科技处,由于与科技处的领导已共事多年,并且平时工作中与科技处的员工也有较好的沟通,而且,他们的学历较高,管理经验比较丰富。因此,按费德勒的"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在其与领导有效性相关的情境因素中的第一种,即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方面,建立了较好的互为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

当然,按照费德勒的理论,领导者个人的领导风格是不可改变的,但个人认为,领导者可以关注比较适宜的管理模式,虽然判断自己属于任务导向型的领导风格,但可以在不适合的情境时对自己的领导风格进行有意识的调整。

从科研计划管理的角度来看,本研究所的科研计划可划分为稳定的常规计划和配合组织创新发展战略的非常规计划两种。下表表述了结合费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指导下的科研计划管理的领导权变管理模式。

计划类型

信息化预先研究

国防科技预先研究

实验平台运行与维护

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

领导与下属关系

任务结构清晰度

领导位置的权力

采用的管理模式

任务导向

任务导向

任务导向

关系导向

与个人风格是否匹配

从科研项目或活动的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本研究所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主要是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的技术管理体系尚处于从传统的瀑布法向增量原型法的转移阶段,因此,其任务结构清晰度较低,而系统集成类、平台的运行与维护类的科研任务的任务结构清晰度较高。软件开发项目的具体组织以科研室和项目团队为主,我分管的科技处只对所级项目进行监控,领导位置权力较弱。下表表述了结合费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指导下的科研项目或活动的组织管理的领导权变管理模式。

项目类型

系统集成

软件开发

实验平台的运行与维护

领导下属关系

任务结构清晰度

领导位置的权力

采用的管理模式

关系导向

关系导向

任务导向

与个人风格是否匹配

从实际管理实践的过程来看,有意识地采用权变理论来指导领导与管理效果较好。在完成相关工作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了科技处领导、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的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力的进步,也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管理和技术工作。

 

(四)小结

如前所述,本文通过一个的简单例子来说明领导权变理论的有效性。其实,这种不追求一成不变的最佳理论的领导理念或思想个人理解完全可以推广到其它领导实践中。比如在决策职能的履行方面,在用人与授权方面。当然,随着现代领导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权变理论为代表的交易型领导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代领导理论已经出现了转换型领导、魅力型领导等一些新的管理理论。特别是转换型领导理论强调领导者通过领导魅力、动机激励、智力激励、个性化体贴等要素的联系和综合运用,激励下属完成较为困难的目标,从全新和多种角度去解决问题,同时促进了员工的自我发展,以发自内心的工作动机,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目标实现和任务达成的潜在意义,最终导致超额完成预期的目标。当然,不同的情境因素将对领导行为的绩效出生影响。转换型领导不太适合于结构稳定和惯性较强的组织。在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结合本单位组织架构稳定、人员稳定、高级知识分子较多的具体情境,本人将进一步关注现代领导理论,希望结合领导实践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权变领导理论和转换型领导理论,并期望在领导实践中加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