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农学院

《农政全书》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 概述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由于中国各族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所以在书中人们可以看到开垦、水利、荒政等等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其他的大型农书所鲜见的。以“荒政”为类,其他大型农书,如汉《氾胜之书》、北魏《齐民要术》,虽然亦偶尔谈及一二种备荒作物,甚至在元王祯《农书》“百谷谱”之末开始出现“备荒论”,但是却不足2000字,比不上《农政全书》。《农政全书》中,“荒政”作为一目,有18卷之多,为全书12目之冠。目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

《农政全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古农书,犹如一座含金量很高的富矿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所以,岳麓书社适应形势发展之需要。决定刊行以简体字排版的新校注本《农政全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既便于阅读与研究,又便于收藏的古典名著新版本,为弘扬优秀的优统文化做实实在在的工作,这无疑是有益于社会的事。

一、成书过程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居丧的3年期间,就在他家乡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 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农业著作。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秋至四十六年(1618年)闰四月,徐光启又来到天津垦殖,进行第二次农业试验。明天启元年(1621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这两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从事的农事试验与写作,为他日后编撰大型农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天启二年(1622年),徐光启告病返乡,冠带闲住。此时他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明崇祯元年(1628年),徐光启官复原职,此时农书写作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上任后忙于负责修订历书,农书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暇顾及,直到死于任上。以后这部农书便由他的门人 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亦即徐光启死后的6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

整理之后的《农政全书》,“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

 

二、作者介绍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生于明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卒于崇祯六年 (1633年),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共同翻译了许多科学著作,如《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同时他自己也写了不少关于历算、测量方面的著作,如《 测量异同》、《 勾股义》;他还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祯历书》的编写工作。除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工作以外,他还亲自练兵,负责制造火器,并成功地击退了后金的进攻。著有《徐氏庖言》、《兵事或问》等军事方面的著作。但徐光启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数农业与水利方面的研究。

徐光启出生的 松江府是个农业发达之区。早年他曾从事过农业生产,取得功名以后,虽忙于各种政事,但一刻也没有忘怀农本。眼见明朝统治江河日下,屡次陈说根本之至计在于农。自号“玄扈先生”,以明重农之志。玄扈原指一种与农时季节有关的候鸟,古时曾将管理农业生产的官称为“九扈”。

 

三、内容评析

 

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西北方有着广阔的荒地弃而不耕;另一方面京师和军队需要的大量粮食要从长江下游启运,耗费惊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在北方实行屯垦,屯垦需要水利。他在天津所做的垦殖试验,就是为了探索扭转南粮北调的可行性问题,以借以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生活。这正是《农政全书》中专门讨论开垦和水利问题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就是徐光启写作《农政全书》的宗旨。

但是徐光启并没有因为着重农政而忽视技术,相反他还根据多年从事农事试验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古农书中的农业技术内容。例如,对棉花栽培技术的总结,古农书中有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唐韩鄂的《四时纂要》,以后便是元代的《农桑辑要》和王祯《农书》,但记载都很简略,仅有寥寥数百字而已。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的“棉谱”,约有2000多字,比之略晚的《农政全书》却长达6000多字,可谓后来居上。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从农政思想出发,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例如当徐光启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便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书《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用来备荒。后来又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甘薯如此,对于其他一切新引入、新驯化栽培的作物,无论是粮、油、纤维,也都详尽地搜集了栽种、加工技术知识,有的精彩程度不下棉花和甘薯。这就使得《农政全书》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

通观全书不难发现《农政全书》系在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的文献进行系统摘编译述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撰写而成的。徐光启十分重视农业文献的研究,大而经纶康济之书,小而农桑琐屑之务,目不停览,手不停笔。"据统计,全书征引的文献就有225种之多,可谓是“杂采众家”。

然而徐光启摘编前人的文献时,并不是盲目追随古人,卖弄博雅,而是区分糟粕与精华,有批判地存录。对于一些迷信之流,往往阙而不录,对于已收录的文献,也多采用“玄扈先生曰”(即今日之编者按)形式,或指出错误,或纠正缺点,或补充其不足,或指明古今之不同,不可照搬。但这还不是玄扈先生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著古制以明今用”。

例如,他把中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所记载的111次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分析,发现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得出“涸泽者蝗之原本也”的结论。他还对蝗虫的生活史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提出了防治办法。

徐光启就是在大量摘引前人文献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数理知识,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些也多以"玄扈先生曰"的形式出现。例如,在书中徐光启用大量的事实对"唯风土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有风土论,不唯风土论,重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观点。对引进新作物,推广新品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徐光启在书中对近80种作物写有“玄扈先生曰”的注文或专文,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经验,这在古农书中是空前绝后的。

徐光启之所以能够在杂采众家的基础上兼出独见,是与他的勤于咨访,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和破除陈见,亲自试验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徐光启一生以俭朴著称,“于物无所好,唯好经济,考古证今,广咨博讯。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闻则随闻随笔。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因此,人们在阅读《农政全书》的时候,所了解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古代农业的百科知识,而且还能够了解到一个古代科学家严谨而求实的大家风范。

 

四、前言

 

《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先生,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出生于上海,进士出身,先后任翰林院检讨、内书房教习、翰林院纂修、左春坊赞善、少詹事、洞南道监察御史、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终于宰相位。《明史·徐光启传》称:“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这是对徐光启一生政治生涯的简要概括。

徐光启政治上虽然无所建树,但却以其杰出之科学成就彪炳于中国历史上。他是我国明代末年杰出的科学家,也是我国近代科学先驱者之一。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军事方面都有著述,但其平生用功最勤、影响尤为深远的,是对农业和水利的研究。诚如陈子龙所言:“其生平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至于农事,尤所用心。”其中主要代表作就是《农政全书》。它在中国农学史上,如同《诗经》之于古典诗歌,《本草纲目》之于古代医药一样,成为我国传统农学的代名词,可与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同悬诸日月,并列为我国农学著述之两大丰碑。

《农政全书》共60卷,内容宏富,计有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目。全书既大量考证收录前代有关农业的文献,又有徐氏自己在农业和水利方面的科研成果和译述,堪称为当时祖国农业科学遗产的总汇。

徐氏编撰《农政全书》的主导思想是“富国必以本业”,所以他把《农事》三卷放在全书之前。其中《经史典故》引经据典阐明农业为立国之本;《诸家杂论》则引诸子百家言证明古来以农为重;此外兼收冯应京《国朝重农考》,其意皆在“重农”。徐光启的“农本”思想,不但符合泱泱农业大国既往之历史,而且未必无补于今时。当前,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国家决策的重要内容。从这一点出发,徐光启的“农本”思想仍有合理因素可取用于现时。

本书《凡例》言:“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水利莫急于西北,以其久废也;西北莫先于京东,以其事易兴而近于郊畿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并以此与屯垦储粮、安边保民、增强国力等措施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徐光启农政思想又一重要方面。书中“水利”一目,根据“丙北”、“东南”地理之不同,提出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及措施,并引王祯《农书》的水利图谱以及熊三拔口述、徐氏本人笔记的《泰西水法》,这都是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值得认真发掘和利用的历史文化遗产。

书中“田制”之目有《井田考》一卷。本书《凡例》云:“井田之制,不可行于今,然川遂沟浍,则万古不易也。今西北之多荒芜者,患正坐此。故玄扈先生作《井田考》,著古制以明今用。”徐氏征引历代文献,研究田亩制度,并引王祯《农书》,介绍各种“田制”的不同特点及其利用情况,目的是为了提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期富国利民。这些历史的经验,于今仍然有启迪意义。

书中“荒政”一目,约占全书1/3以上,可见备荒救灾又是徐氏农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徐氏如此重视荒政,出发点虽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但其主张“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之救灾方针,于国计民生不无好处。徐氏所录之《救荒本草》与《野菜谱》,无论是饥馑之岁,抑或丰穰之年,于拓展人世养生资源方面,功德无量,意义久远。

全书最有学术价值的是“树艺”、“种植”等目所记载的植物及其栽培方法。据统计,《农政全书》目录上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徐氏以其慎审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调查,乃至亲自实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根据历史文献,发掘濒临绝种的珍稀植物,总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有用植物的栽培方法,至今仍为农学研究之重要课题。从这一点来说,《农政全书》这部历史文献的实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诚如辛树帜、王作宾先生在《<农政全书>一百五十九种栽培植物的初步探讨》一文中所言:“徐光启氏生于明末,汇集了诸家的栽培方法,又记载了当时群众与自己试种的经验。我们若说《泛胜之书》为历史上作物栽培各论形成的开始,《齐民要术》为奠定基础之书,把《农政全书》视为集大成之作是很合理的。”

五、编辑推荐

 

《农政全书》的主导思想是“富国必以本业”,所以他把《农事》三卷放在全书之前。其中《经史典故》引经据典阐明农业立国之本;《诸家杂论》则引诸子百家言证明古来以农为重;此外兼收冯应京《国朝重农考》,其意皆在“重农”。徐光启的“农本”思想,不但符合泱泱农业大国既往之历史,而且未必无补于今时。当前,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国家决策的重要内容。从这一点出发,徐光启的“农本”思想仍有合理素可取用于现时。

《农政全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古农书,犹如一座含金量很高的富矿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所以,岳麓书社适应形势发展之需要。决定刊行以简体字排版的新校注本《农政全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既便于阅读与研究,又便于收藏的古典名著新版本,为弘扬优秀的优统文化做实实在在的工作,这无疑是有益于社会的事。

六、四库提要

 

《农政全书》·六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明徐光启撰。光启有《诗经六帖》,已著录。是编总括农家诸书,裒为一集。凡农本三卷,皆经史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次田制二卷,一为井田,一为历代之制。次农事六卷,自营制开垦以及授时占候,无不具载。次水利九卷,备录南北形势,兼及灌溉器用诸图谱。后六卷则为泰西水法。考《明史·光启本传》,光启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崇祯元年,又与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同修新法历书,故能得其一切捷巧之术,笔之书也。次为农器四卷,皆详绘图谱,与王桢之书相出入。次为树艺六卷,分谷、蓏、蔬、果四子目。次为蚕桑四卷,又蚕曰定。《明史》本传称,橚好学,能词赋,以国土夷旷,庶草蕃庑,考核其可佐饥馑者四百馀种,绘图上之,即此书也。李时珍《本草纲目》,以此书及《普济方》俱云洪武初周宪王著。考宪王有炖於仁宗初始嗣封,其说殊误。是编为嘉靖乙卯陆东所重刊。每卷又分为前后,共成四卷。其见诸旧本草者一百三十八种,新增者二百七十六种,皆详核可据。前有东序,亦称周宪王著。盖桑、广类二卷。广类者,木棉、麻苎之属也。次为种植四卷,皆树木之法。次为牧养一卷,兼及养鱼、养蜂诸细事。次为制造一卷,皆常需之食品。次为荒政十八卷,前三卷为备荒,中十四卷为救荒本草,末一卷为野菜谱,亦类附焉。其书本末咸该,常变有备,盖合时令、农圃、水利、荒政数大端,条而贯之,汇归於一。虽采自诸书,而较诸书各举一偏者,特为完备。《明史》称光启编修兵机、屯田、盐筴、水利诸书,又称其负经济才,有志用世,於此书亦略见一斑矣。

 

七、农政全书

 

一、《农政全书·博闻录》

 

《博闻录》曰:白桑少子,压枝种之。若有子可便种,须用地阴处。其叶厚大。得茧重实,丝每倍常。

《齐民要术》曰:桑柘熟时,收黑鲁椹。(黄鲁桑不耐久。谚曰:“鲁桑百,丰锦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力。)即日以水淘取子晒燥。仍畦种。常薅令净。明年正月,移而栽之。率五尺一根。(凡栽桑不得者,无他故,正患犁拨耳。是以须諩,不用稀;且諩则长疾。大都种椹长迟,不如压枝之速,无栽者,乃种椹也。)其下,常属刂掘,种绿豆小豆。(二豆,良美润泽。)栽后二年,填勿采沐。(小采者,长倍迟。)大如臂许,正月中移之。(亦不须秃。)率十步一树。(阴相接者,则妨禾豆。)行欲小犄角,不用正相当。(相当者,则妨犁。)须取栽者,正月二月中,以钅句弋压下枝,令著地;条叶生,高数寸,仍以燥土壅之。(土湿则烂。)明年正月中,截取而种之。(住宅上及园畔,固宜即定。其田中种者,亦如种椹法,先諩种,一二年,然后更移之。)

王祯曰:《齐民要术》载:收椹之黑者,剪去两头,惟取中间一截。盖两头者,其子差细,种则成鸡桑、花桑;中间一截,其子坚栗,则枝干坚强而叶肥厚。将种之时,先以柴灰淹揉,次日,水淘去青秕不实者。晒令水脉才干,种乃易生。

《齐民要术》曰:凡耕桑田,不用近树。(伤桑破犁,所谓两失。)其犁不著处,属刂断令起。斫去浮根,以蚕矢粪之。(去浮根,不妨耧犁。)

十五年,任为弓材,(一张二百。)亦堪作履,(一两六十。)裁截碎木,中作锥刀靶。(一个值三文。)二十年,好作犊车材。(一乘值万钱。)欲作鞍桥者,生枝长三尺许,以绳系旁枝,木橛钉著地中,令曲如桥,十年之后,便是浑城柘桥。(一具,值绢一疋。)欲作快弓材者,宜于山石之间、北阴中种之。其高原山田,土厚水深之处,多掘深坑,于坑之中种桑柘者,随坑深浅,或一丈五,直上出坑,乃扶疏四散。此树条直,异于常材,十年之后,无所不任。(一树值绢十匹。)

柘叶饲蚕,丝可作琴瑟等弦,清鸣响彻,胜于凡丝远矣。

《汜胜之书》曰:种桑法:五月取椹著水中,即以手渍之。以水灌洗,取子阴干。治肥田十亩,荒田久不耕者尤善,好耕治之。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黍桑当俱生。锄之,桑令稀疏调适。黍熟获之。桑生,正与黍高平,因以利镰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常逆风起火。桑至春生,一亩食三箔蚕。(玄扈先生曰:取葚,与鸡鸭食之,粪中淘出种者,更不生葚。)

王祯曰:彖刂桑十二月为上时,正月次之,二月为下。大抵桑多者宜苦斫,桑少宜省彖刂。《农桑要旨》云:“平原淤壤,土地肥虚,荆桑鲁桑,种之俱可。若地连山陵,土脉赤硬,只宜荆桑。”《士农必用》云“:种艺之宜,惟在播其时月,又合地方之宜,使之不失其中。”盖谓栽培之宜,春分前后十日及十月,并为上时;春分前后,以及发生也;十月号阳月,又曰小春,木气长发之月,故宜栽培以养元气。此洛阳方佐千里之所宜,其他地方,随时取中可也。大抵春时及寒月,必于天气晴明巳午时,藉其阳和。如其栽子已出元土,忽变天气风雨,即以热汤调泥培之,暑月则必待晚凉,仍预于园中。稀种麻麦为荫。惟十一月栽种不生活。

《四时类要》曰:种桑,土不得厚,厚即不生。待高一尺,又上粪土一遍。

《务本新书》曰:四月种椹,东西掘畦,熟粪和土耧平,下水。水宜湿透,然后布子。或和黍子同种。椹藉水力,易为生发,久遮日色。或预于畦南畦西种苘,后借苘荫遮映。夏日长至三二寸,旱则浇之。若不杂黍种,须旋搭矮棚于上,以箔覆盖,昼舒夜卷。处暑之后,不须遮蔽。

至十月之后,桑与黍秸,同时刈倒,顺风烧之,仍掺粪土蔽灰。春暖荣茂,次年移栽。

一法:熟地,先耩黍一垅,另卷草索,截约一托,以水浸软,麦丐饭汤更妙。索两头,各歇三四寸,中间匀抹湿椹子十余粒。将索卧于黍垅内,索两头以土厚压,中间掺土薄覆。隔一步或两步,依上卧一索,四面取齐成行。久旱宜浇。十月,刈烧加粪如前。冬春拥雪盖粪。清明前后扫去。霖雨时觑稀稠移补。比之畦种旋移,省力决活,早二年得利。如旧有椹,春种更妙。后宜筑围墙固护。或虑索繁碎,以黍椹相和于葫芦内点。种过处用帚扫勾。或虑天旱,宜就黍垅内,拨土平匀,顺垅作区,下水种之。

又法:春月,先于熟地内,东西成行,匀稀种苘。次将桑椹与蚕沙相和,或炒黍谷亦可。趁逐雨后,于荣北单耩,或点种,比之搭矮棚与黍同种,缘荣阴高密,又透风露。虽种十数亩,亦不甚委曲费力。

《士农必用》曰:种子宜新不宜陈。(新椹种之为上。隔年春种,多不生。荫畦搭棚为上,苘麻次之,黍苗又次之。)桑芽出,间令相去五七寸,(营造尺寸也,他仿此。)频浇。过伏,可长至三尺。(割去苘麻。)至十月内,附地割了,撒乱草,走火烧过。(火不可大,恐损根。)粪草盖。至来春。杷耧去粪草,浇每一棵,自出芽三数个,留旺者一条。(已成根,则不须荫,可频浇。)至秋,鲁桑可长五七尺,荆桑可长三四尺。(鲁桑,可移为地桑,荆桑,可移入园养之。)

《务本新书》曰:夫地桑,本出鲁桑。若以鲁桑萌条,如法栽培,拣肥旺者,约留四五条,锄治添粪。条有定数,叶不繁多,众叶脂膏,聚于一叶,其叶自大,即是地桑。栽地桑法:秋后,于热白地内,深耕一犁,就垅加粪,拨土为区。如无牛,掘区亦可。春分前后,取腊月所埋桑条,拣有萌芽处,各盘七八寸或一尺。钅敕区下水,卧条栽之。覆土约厚三四指,深厚则难生,以手按匀。

区东南西,种苘五七粒。五月之后,芽叶微高,旋添粪土。以后条高,便作地桑。或拣鲁桑儿,秋间埋头深栽,更疾得利。

《士农必用》曰:地桑之功,惟在治之如法,不致荒燥。(无树桑之家,纯用地桑,则人力倍省;有树桑兼地桑之家,树桑既成,地桑可止而勿用,加浇锄之功,使之滋长。至其蚕大眠之后,或树桑不能时至,则可就取地桑,使晚蚕至终老,不致阙食。)布地桑法:墙围成园。将园内地,或牛犁、或属刂熟;方五尺内掘一坑,(每地一亩,令栽二百四十棵。)方深各二尺。坑内下熟粪三升,(生粪不中,壮地少用。)和土匀,下水一桶,调成稀泥。将畦内种成鲁桑,连根掘出。一棵自根上留身六七寸,其余截去;截断处,火钅敖上烙过。每一坑,栽一根。将根坐于泥中,(欲疾见功者,栽二根。)按至坑底,提三五次。(欲令根须皆顺。)按桑身,填与地平,拥周围熟土,令坑满,次日筑实。(匝坑四边,筑下土至半坑,根下土自实;不实,则根土不相著,多悬死。)上半坑拥熟土,轻筑令平满。(附身土,不可筑实,实则芽难生。)用虚土封,堆如大钅敖子样,可厚五七寸,周围自成环池。(水浇于内。)芽出于土四五指,每一根只留一二条。(浇锄如法,当年可长五尺余。)次年,附根割条叶饲蚕。(须用厚背钢镰,一割要断;钝镰,一割不能断,则条楂不齐,雨浸伤根。地桑不要放出身,只要躲从土中长出。身出土,名为脚高;身上所长条不旺,又多被风雨摆折。)割过处,每一根盘周围,数芽出。每一棵,可许留四五条,余者间去。年年附地割之。根渐旺,留条渐多。野鲁桑根棵,栽之亦可。(全如前法。地桑三年后正长旺,五年后,根相交,根交则不旺。春时,将相交根斫断掘去。添上粪土,或浇过、或得雨,即复长旺,次后斟酌。其根欲大,将压成栽子,围别园如前法栽之。三年后,新桑茂盛。养蚕斫桑时,将旧桑根上,只留一条;隔年自成一根。分出,栽为行桑。如此传转,无有尽期。然鲁桑所饲蚕,其丝少坚韧;可斟酌栽荆桑树,于大眠后,以叶间饲之。)

《韩氏直说》曰:地桑须于近井园内栽之。有草则锄,无雨则浇。比及蚕生,可浇三次,其叶自然早生。(桑种自有早生者,迟生者。须择其早生者,为地桑则可。)

锺化民曰:种桑在正二月,至八月亦可种。根要理直,泥要挨紧。当以水粪浇灌,方有生意。(玄扈先生曰:初种不用粪。)

桑有二种:一种有桑椹,即以桑椹植地,一二月即出。一种,将桑树柔条,攀至于地,以泥压于其上。每一桑眼,即发一枝。待至二三尺长,其桑有根,用剪剪下,移种于地上,即成桑树。

如今年压,明年起;明年又压,后年又起。生生不穷。

黄省曾《艺桑总论》曰:有地桑,出于南浔;有条桑,出于杭之临平。其鬻之时,以正月之中上旬;其鬻之地,以北新关内之江将桥。旭旦也,担而至,陈于梁之左右,午而散。(大者,株以二厘,其长八尺。)其种也,耨地而粪之,截其枚谓之嫁;留近本之枝尺余许,深埋之。出土也寸焉,培而高之以泄水;墨其瘢,或覆以螺壳,或涂以蜡而沥青油煎封之,是防梅雨之所浸。粪其周围,使其根四达;若直灌其本,则聋而死。未活也,不可灌水;灌以和水之粪。二年而盛。其在土也,月一锄焉、或二;起翻也,必尺许。灌以纯粪,遍沃于桑之地,使及其根之引者。不摘叶也三年则其发茂。禁损其枝之奋者。桑之下,厥草木留则茂。蚕之时,其摘也必洁净,逐剪焉。

(南浔之剪,价以七分。)必于交凑之处空其干焉,则来年条滋而叶厚。桑岁剪条则盛。禁原蚕之饲,饲则来年枝织而叶薄。桑之壅也以粪,以蚕沙,以稻草之灰,以沟池之泥,以肥土。其初艺之壅也,以水藻,以棉花之子。壅其本,则暖而易发。(玄扈先生曰:以豆饼,以棉饼,以麻饼,以猪羊牛马之粪。)初春而修也,去其枝之枯者。树之低小者,启其根而粪泥壅之;不然,则叶迟而薄。凡择桑之本也,皱皮者,其叶必小而薄;白皮而节疏芽大者,为柿叶之桑,其叶必大而厚,是坚茧而多丝。高而白者,宜山岗之地,或墙隅而篱畔。五月也,收桑椹而水淘,少晒焉,畦而种之;至冬而焚其梢,及明年而分种之。短而青者,宜水乡之地。正二月也,木钅句攀之,土压。

期年而截之,移而种之,岁粪也二。其压也,湿土则条烂,焦土则根生。撒子而种,不若条而压。

其为桑之害也,有桑牛,寻其穴,桐油抹之,则死;或以蒲母草,草之状也如竹叶。其桑叶之叶癞也,亦以草汁而沃之。桑之下,可以艺蔬。其艺桑之园,不可以艺杨;艺之,多杨甲之虫,(玄扈先生曰:杨不可绝,宜勤捕之。)是食桑皮,而子化其中焉。二月而接也:有插接,有劈接,有压接,有搭接,有换接。谷而接桑也,其叶肥大;桑而接梨也,则脆美;桑而接杨梅也,则不酸。勿用鸡脚之桑。其叶薄,是薄茧而少丝。其叶之生黄衣而皱者,木将就槁,名曰金桑,蚕则不食。

先椹而后叶者,其叶必少。有柘蚕焉,是食柘而早茧。其青桑,无子而叶不甚厚者,是宜初蚕。

望海之桑,种之术与白桑同。是皆腊月开塘而加粪,即壅之以土泥,或二或三。六七月之间,乃去其虫。开塘加粪,壅土宜迟。紫藤之桑,其种高大,是不用剪,其叶厚大,尤早种之也。宜迩于灶屋,不必开塘而壅粪。惟幼樨之时,待冬而粪,或二或三,以腊月为佳。

《务本新书》曰:桑生一二年,脂脉根株,亦必微嫩。春分之后,掘区移栽。区北直上下裁成土壁;壁底旁钅敕其土,下水三四升。将桑儿,靠壁栽立,根棵须得匀舒,以土坚覆。土壁,比区地约高三二寸。大抵一切草木根棵,新栽之后,皆恶摇摆;故用土壁,遮御北风,迎合日色也。

今时移栽小桑,微带根须,上无寸土。但经路远,风日耗竭脂脉,栽后难活,纵活,亦不荣旺。却称地气不宜,此系拙谬。今后应栽小树。若路远移多,约十余树,通为一束;于根须上,蘸沃稀泥,泥上糁土,上以草包;(或席蒲包。)包内,另用淳泥固塞。仍擗夹车箱两头,不透风日。中间顺卧树身,上以席草覆盖。预于栽所,掘区下粪。树到之时,昼便下水,依法栽培。秋栽法:平昔栽桑,多于春月全树移栽。春多大风吹摆,加之春雨艰得,又天气渐热,芽叶难禁,故多不活。

(活亦迟得利。)若是斫去原干,再长树身,桑闻铁腥愈旺。地桑是其验也。迤南地分,十月埋栽;河朔地气颇寒,故宜秋栽。霖雨内为上时。区深一尺之上,平地约留树身一二指;余者斫去。栽罢,地须坚筑,以土封瘢。比及地冻,于上约量添粪。春暖之后,就粪拨为土盆,雨则可聚,旱则可浇。树南,春先种苘。比及霖雨以来,芽条丛茂,就作地桑。或削去细条,存留旺者一二枝,次年便可成树。或是就压旁条,一树又胤十余。比之全树栽者,树树必活,桑亦苘茂也。十月木迷,宜栽埋头桑。(截去桑身,栽如秋栽法。)冬月根脉下行,乘春并发;一年之间,长过元树。栽二年之上桑,谷雨时,其间但在芽叶不旺者,以硬木贴树身,去地半指,一斧截断,快钅奔更妙,糁土封其树瘢。树南,种黍五七粒。十余日,始出芽条。旱则频浇。立夏之后,不宜此法。(大暑则不能。)一岁之中,除大寒时分,不能移栽,其余月分皆可。

《农桑要旨》云:凡新栽桑,斫棵叶须得宜。初栽后,成棵时,中心长条上叶勿采。其余在旁脚棵,只捋其叶,且勿专刂斫。盖令枝打繁密,就为藩蔽,以防牛畜咽咬,掣木罢拖挽之患。后中心枝既粗,即可专刂斫在旁条叶。本根既盛,脂脉尽归中心枝,便可长成大树。坚久茂盛,不生糖心。

《士农必用》曰:种艺之宜,惟在审其时月,又合地方之宜,使之不失其中。栽培所宜,春分前后十日,十月内并为上时。春分前后,以及发生也;十月号阳月,又曰小春,木生长之月,故宜栽培,以养元气。

又曰:桑者易生之物,除十一月不生活,余月皆可。仍须于园内,稀种苘或麻黍为荫。

每岁三月三日晴雨,卜桑之贵贱。

养树桑法:墙围成园,大小随人所欲。将园内地,耕属刂熟,方三尺许掘一坑。(坑之方泽,下粪水,与栽地桑法同。)将畦内种出荆桑,全条连根掘出,栽培亦如前法;但所筑实土,与地平。

上复用土封身一二尺,周围自成环池。(无雨则浇。)待桑身长至一大人高,割去梢子,则横条自长。(任令滋长,休科去新条。当春不宜科,科了数年不旺。十二月内或次年正月科,则不妨。)

如浇治有功,至秋可长大如壮椽。十月内,或次年春,可移为行桑。(若不如此于园内养成,从小便栽为行桑者,多被风雨孽畜损坏。)野荆桑不成身者,移根于园内养之,亦同。(栽培如地桑法。芽出,留旺者一条。长至如大人高,其科养法如前。)

《务本新书》曰:压条法:寒食之后,将二年之上桑,全树以兜橛祛定,掘地成渠。条上已成小枝者,出露土上;其余条树,以土全覆。树根周围,拨作土盆。旱宜频浇。如无元树,止就桑下脚窠,依上掘渠埋压。六月不宜全压。

《士农必用》曰:春气初透时,将地桑边旁一条,梢头折了三五寸,屈倒于地空处。(多用栽子,多屈几条,随人所欲。)地上,先兜一渠,可深五指余,卧条于内,用钩橛子即钉住,(条短则二个,长则三个。)悬空不令著土。其后芽条向上生,如细杷齿状。横条上约五寸留一芽,其余剥去。(可饲小蚕。)至四五月内,晴天,巳午时间,横条两边,取热溏土,拥横条上,成垅,横条即为卧根。至晚,浇其根棵。(当夜卧根生须。)至秋,其芽条茁为条身。至十月,(或次年春分前后。)际卧根根头,截断取出。土随间空入斫断。(一如拐子样。)每一根为一栽。(此法,出胤栽子无穷。)

《务本新书》曰:栽条法:秋暮农隙时分,预掘下区。借地气,经冬藏湿,又分减栽时并忙。

区方深各二尺之上,熟粪一二升,与土相合,纳于区内。土,宜北高南下,以留冬春雨雪。(余区准此。)腊月内,拣肥长鲁桑条三二枝,通连为一窠,快斧斫下,即将楂头于火内微微烧过。每四十五条,与秆草相间作一束,卧于向阳坑内,(坑深长三、四尺。当预掘下,防冬深地冻难掘。)以土厚覆。春分以后取出。却将元区跑开,下水三四升,布粟三二十粒。将条盘曲,以草索系定,卧栽区内;覆土,约厚三四指。如或出露条尖三二寸,覆土宜厚尺余。俱当坚筑。仍以虚土,另封条尖。以后芽生,虚土自脱。先于南种苘,地宜阴湿,时时浇之。若全卧栽者,以后逐旋添土。芽条长高,斫去旁枝,三年可以成树。或就作地桑。

栽桑梢:据埋头栽桑,斫下桑梢,相连三二枝为一窠,栽如前法。或于萝卜内穿过一枝,假借气力更妙。掘区坚埋,依前法。

垅种桑条:秋耕熟地,二月再木罢匀,东西起皐。约量远近,拨土为区。将腊月元埋桑条,栽依前法。或是单根肥长桑条,依上栽之亦可。

栽种桑条者,若旧桑多处,可以多斫萌条;若是少处,又虑斫伐太过,次年误蚕。故具种椹、压条、栽条之法,三者择而行之。

《士农必用》曰:插条法:墙围成园,掘坑如地桑法。大叶鲁桑条上青眼动时,棵条长一尺之上,截断两头,烙过。每一坑内,微斜插三二条。待芽出,封堆虚土三五寸。每一根棵,只留一条。至秋可长数尺。次年割条叶饲蚕。(只怕当年三伏日,浇荫不缺,无不活者。畦内插亦可。)如当处无可采之条,预于他处择下大叶鲁桑,腊月割条,藏于土穴。(如藏花果法,接头,透风,则干了。)候至桑树条上青眼微动时,开穴藏条上眼亦动。截烙栽培,用度如前。

玄扈先生曰:《齐民要术》云:种椹而后移栽,移栽而后布行。《务本新书》云:畦种之后,即移为行桑,无转盘之法。二法皆可也。

《士农必用》曰:园内养成荆鲁桑小树,如转盘时,于腊月内,可去不便枝梢,小树近上留三五条,鰕口以上树,留十余条,长一尺以上,余者皆科去。至来春,桑眠动时,连根掘来。于漫地内,阔八步一行,行内相去四步一树,相对栽之。(栽培浇灌如前法。桑行内种田:阔八步,牛耕一缴地也。行内相去四步,一树破地四步。巳大而,可成大树。相对,则可以横耕。故田不废垦,桑不致荒。)荆棘围护。当年横枝上所长条,至腊月科令稀匀得所,至来年春,便可养蚕。

《士农必用》曰:科斫树桑,惟在稀科时斫。(依时斫也。)使其条叶丰腴而早发,不致蚕之樨也。(稀则条自丰,叶自腴。今年科不过时,则长条丰美;明年之叶自然早发,而又腴润也。)又科斫之利(惟在不留中心之枝:容立人于其内,转身运斧,条叶偃落于外,比之担负高几,绕树上下,科有心之树者,一人可敌数人之功。条不可冗,冗则费芟科之功,叶薄而无味。是故科斫为蚕事之先务。时人不知预治于农隙之时,而徒费功力于蚕忙之日,人则倍劳,蚕复失所。如得其法,使树头易得其条,条上易得其叶,蚕不待食,叶以时至,又其叶润厚。农语云:“锄头自有三寸泽,斧头自有一倍桑。”秦中一法,名曰剥桑:腊月中悉去其冗,所存之条甚疏。又于所存条根之上,仅留四眼,余皆去之。其所留者,明年则为柯。其眼中所发青条,可长三数尺,其叶倍常,光润如沃。蚕逼老而手采之,独留一向外之条,滋养及秋,其长以至寻丈。腊月复科之如前。岁久,则所留之柯重繁,复从下斫去。既周而复始。洛阳河东亦同,山东河朔,则异于是:必留明条。疑风土所宜,然欲一试此剥桑之法,而未果也。)

又斫树法:自移栽时,(长五七尺高。)便割去梢。即不留中心,其条自向外长。树长大,中心可容立一人。如长成树者,当中有身及枝者,亦可斫去也。

科条法:凡可科去者有四等:一、沥水条,(向下垂者。)一、剌身条,(向里生者。)一、骈指条,(相并生者,选去其一。)一、冗脞条。(虽顺生地稠冗。)腊月为上,正月次之。(腊月津液未上,又农隙。人家春科,只图容易剥皮,却损了津液也。欲用桑皮,将腊月正月科下条,向阳土内培了;至二月中取之,自可剥。)

《士农必用》曰:接换之妙,(荆桑根株,接鲁桑条也。)惟在时之和融,手之审密,封系之固,拥包之厚,(凡博接皆同,此最为要诀。)使不致疏浅而寒凝也。(春分前十日,为上时,前后五日,为中时;然取其条眼衬青为时尤妙。此不以地方远近,皆可准也。然必待晴暖之日,以借其阳和也。接不密,则气液难通。拥包不固厚,则风寒入而害之也。果之一生者,质小而味恶;既一接之,则质硕大而味美。桑亦如是。故接换之。)

接时,取远处有者,预先取下,可节气内,割取其条。(其采取培养之法,全如采条桑内所说。如取接萌处过远者,可于未曾盛油新柿篓中,与蒲仓穰一处桩了,外密封不透。虽行千里,不致冻损。果木宜三年条,其藏及接法亦同。)

玄扈先生曰:莫如当年条为妙;三年之说,不然也。且接时必待月暗,自下弦至上弦皆可,晦尤妙;自上弦至下弦,皆忌;望尤险。

劈接法:先附地平锯去身干。于砧盘旁,向下一寸半,皮肉上,用快刀子尖,向上左右斜批豁两道,至平面;其下尖,其上阔一指。中间批豁断者剔去。(其批豁了处,如一鸦嘴样渠子也。

两壁有斜面,无平底。其尖浅,向上渐深,至平面,可深至半指许。)接头可长五寸。其粗细如一指许者,于根头一寸半内,量留一半;将其外一半,左右削两刀子,成荞麦楞样,令头尖。口内噙养温暖,嵌于砧盘旁所批渠子内,极要紧密。须使老树肌肉,与接头肌肉相对著。于一砧盘上,如此接至数个,(斟酌砧盘大小。)用新牛粪和土成泥,封泥其接头周遭,又用新桑皮缠缴牢固。

上又用牛粪土泥封,泥了所缴桑皮,然后用湿土封堆接头上,可厚五寸,(大小斟酌其树盘。)周围棘刺遮护。接头生条芽出土,长高一二尺,约量留三二条。用依柱如前。(玄扈先生曰:渠子浅深,量树大小,及接头粗细。其紧要处,只在皮对皮,骨对骨耳。更紧要处,在缝对缝。)

又曰:接大桑,宜劈接插接;小桑宜搭接压接。附地接者,封泥壅培如前;半身截成砧盘接者,但其缝隙上用纸封,又用破席片包系,如仰盆子样,内盛润土培养。其接头,勿令透风。(用无底瓦罐盆子代席片,亦可。)土干,则洒水。所包土上条芽长出,其所包土,亦休取去。至秋,条长成,接处长定,所包土不用也(如接头都活,则斟量横枝多少,树之气力,留之。)

压接者:可就于横枝上截了,留一尺许。(然尺寸不可定,惟取树势圆也。)于接头上眼外方半寸,刀尖刻断皮肉,至骨款揭下带眼皮肉一方片。(其眼底骨上,一小心子如米粒,此是一芽生气之根。揭时,用指甲尖划起,令其小心子带于皮肉之上。)口噙少时,取出,印湿痕于横枝上,复噙养之。用刀尖,依湿痕四围,刻断皮肉,揭去露骨,将接头上靥皮嵌贴上。(其眼向上,勿令颠倒。)上下两头,用新细薄桑皮系了。(斟酌其紧慢:太紧,则生气不通;太慢,则不相附着。俱难活也。)用牛粪和泥,眼四边泥了,其所贴之靥多少,可量其树之大小。

又接小条芽:(可用搭接法。)就畦内,将已种出荆桑隔年芽条,去地二寸许,向土削成马耳状。将一般粗细鲁桑接头,亦削成马耳状。两马耳相搭,细桑皮系了,牛粪泥封,湿土壅培。其芽条出土,可留一二芽。至秋长如一大人高。明年,可移入园中养之。其法如前。(全要大小一般,令其缝对缝。)

取藏接头:侧近有接头者,土。

中种之。其高原山田,土厚水深之处,多掘深坑;中种桑柘者,随坑深浅,或一丈、丈五,直上出坑,乃扶疏四散。此树条直,异于常材,十年之后,无所不任。

《博闻录》曰:柘叶多丛生,干疏而直,叶丰而厚,春蚕食之。其丝,以冷水缲之,谓之冷水丝。柘蚕先出,先起而先茧。柘叶隔年不采者,春再生必毒蚕。如不采,夏月皆要打落,方无毒。

《齐民要术》曰:种柘法:耕地令熟,耧耩作陇。柘子熟时多收,以水淘汰令净,曝干散讫劳之。草生拔却,勿令荒没。三年,间属刂去,堪为浑心扶老杖。十年,中四破为杖,任为马鞭胡床。十五年,任为弓材,亦堪作履,裁截碎木,中作椎刀靶。二十年,好作犊车材。欲作鞍桥者,生枝长三尺许,以绳缚旁枝,木橛钉著地中,令曲如桥,十年之后,便是浑成柘桥。欲作快弓材者,宜于山石之间北阴。

柘叶比桑叶涩薄,十减二三;又招天水,生牛蠹等虫。若种蜀艹黍,其梢叶与桑等。如此丛亦不茂。如种绿豆、黑豆、芝麻、瓜、芋,其桑郁茂,明年叶增二三分。种黍亦可。农家有云“:桑发黍,黍发桑,”此大概也。

《务本新书》曰:假有一村,两家相合,低筑围墙,四面各一百步,(若户多地宽,更甚省力。)

一家该筑二百步。墙内空地计一万步,每一步一桑,计一万株,一家计分五千株。若一家孤另一转,筑墙二百步,内空地只二千五百步,依上一步一桑法,只得二千五百株。(其功之不侔如此。)恐起争端,当于园心以篱界断。比之独力筑墙,不只桑多一倍,亦递相借力,容易勾当。

《务本新书》曰:桑皮抄纸:春初,专刂斫繁枝,剥芽皮为上,余月次之。桑木为弓弩,射则耐挽拽。桑莪素食中妙物。又五木耳:桑、槐、榆、柳、楮是也。桑、槐者为良。野田中者恐有毒,不可食。

蚕事图谱王祯曰:蚕缫之事,自天子后妃,至于庶人之妇,皆有所执,以共衣服。故篇目以《蚕室》为首,示率天下之蚕者。其作用之门,如曲植钩筐之类,与夫车王斧茧丝之法,必先精晓习熟,而后可望于获利。今条列名件,一一备述。又使世之缯纩其身者,皆知所自出也。

 

二、《农政全书·蚕经》

 

《蚕经》曰:蚕有三光:白光向食,青光厚饲、皮皱为饥,黄光以渐住食。

《韩氏直说》曰:蚕有八宜:方眠食宜暗;眠起以后宜明。蚕小并向眠时,宜暖宜暗;蚕大并起时,宜明宜凉。向食时,宜有风,(避迎风窗,开下风窗。)宜加叶紧饲;新起时怕风,宜薄叶慢饲。蚕之所宜,不可不知。反此者,为其大逆,必不成矣。

《蚕经》曰:蚕有三稀:下蚁,上箔,入簇。

《蚕经》曰:蚕有五广:一、人;二、桑;三、屋;四、箔;五、簇。(谓苫席、蒿梢等。)

《务本新书》蚕忌曰:忌食湿叶。忌食热叶。蚕初生时,忌屋内扫尘。忌煎皌鱼肉。不得将烟火纸燃于蚕房内吹灭。忌侧近舂捣。忌敲击门窗槌箔,及有声之物。忌蚕房内器泣叫唤。

忌秽语淫辞。夜间无令灯火光忽射蚕屋窗孔。未满月产妇,不宜作蚕母。蚕母不得频换颜色衣服,洗手长要洁净。忌带酒人将桑饲蚕,及抬解布蚕。蚕生至老,大忌烟熏。不得放刀于灶上箔上。灶前忌热汤泼灰。忌产妇孝子入家。忌烧皮毛乱发。忌酒醋五辛鱼、麝香等物。

忌当日迎风窗。忌西照日。忌正热著猛风暴寒。忌正寒陡令过热。忌不洁净人入蚕屋。蚕屋忌近臭秽。

《务本新书》曰:簇蚕地宜高平,内宜通风,匀布柴草,布蚕宜稀;密则热,热则茧难成,丝亦难缲。东北位,并养六畜处,树下坑上粪恶流水之地,不得簇。(《野语》:如天气暄热,不宜日午簇蚕;蚕光,不禁日气晒暴故也。)

《士农必用》曰:治簇之方,惟在干暖,使内无寒湿。(簇中茧病有六:一、簇汗;二、落簇;三、游走;四、变赤蛹;五、变僵;六、黑色。簇汗之病,蚕老食叶不净,其叶蒸湿,带叶入簇,故茧亦湿润。此为簇汗。其余五病,皆地湿天寒所致。玄扈先生曰:亦不只为地湿天寒,自择种至上簇、无时不可得病也。)蚕欲老,可簇地盘,烧令极干,除扫灰净,于上置簇。(玄扈先生曰:此是北法。南方正值梅天,万难作此;所以皆须屋内簇,定须著火。)

《韩氏直说》曰:安圆簇于阜高处,打成簇脚,一簇可六箔蚕。十分中,有九分老者,宜少掺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