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农学院

《农桑辑要》6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一般地种瓜法,都是先用水将瓜子淘洗干净,用盐拌和。用盐拌过,便不会被虫侵害。先将锄刀平拿着,将地表面上的干土刮去,不刮去干土,坑虽然挖得很深很大,仍然会掺杂有干土,所以瓜不易出苗。然后刨蒲沟切掘成大小像斗口的坑,将四颗瓜子、三颗大豆,放在土堆旁向阳的一面。等到瓜苗上生长出数张叶片以后,便可将豆苗掐掉。瓜的萌发力差,不能单独出苗,所以需要大豆帮助顶土。瓜出苗后,如不把豆苗除去,豆苗反而会将瓜苗扇盖住,使瓜生长不旺盛。把豆苗掐断后,断口上便会有汁液流出,使瓜蒙受滋润。切莫将豆拔掉,拔去豆,会使土虚容易干燥。锄的次数多,结瓜也会多;不锄,便不会结瓜。五谷类,蔬菜类,果蓏类,都是这样。蓏:郎果反。

防治瓜笼病法:清早起来,趁露水还未蒸发,用棍杖将瓜蔓挑起,在瓜根下撒上灰,过后一两天,再用土壅培在瓜根上,便不会再有虫了。

凡是瓜不等成熟,便早早地坏掉的原因,皆是由于脚踏(伤了叶蔓)和摘瓜时不小心,翻乱了瓜蔓所引起。如能按照这个道理谨慎爱护地去做,便可以一直等到天下霜,瓜的蔓叶枯干的时候,瓜才会结成。按照这个方法,瓜园便没有必要分别种早瓜、中瓜和晚瓜三茬瓜了。

区种瓜法:六月间,下过雨种绿豆;八月中旬,用犁把绿豆翻入土中压死;十月,再耕一遍,十月中旬,便可种瓜。一般多是离开两步远作一个区,坑的大小像盆口,五寸深。用土壅培在坑的四边,做成菜畦的形状。坑底必须平正,用脚把土踏实,使能保泽。取瓜种和大豆每样十颗,遍放在坑中。应将瓜子和大豆搭配成对种,因为瓜要借用大豆的力量顶土。用粪土五升覆盖在上面。粪土也要撒盖均匀、平正。还要用一斗土,薄薄地撒盖在粪上,再用脚轻微地踏一遍。冬季天降大雪时,应从速集中人力,将雪壅盖在坑上,使积聚成大堆。到春天长出青草的时候,瓜也同时出土,瓜苗茎叶肥壮茂盛,胜过通常的瓜苗。而且瓜田会经常保持湿润,即便天旱也不致受害。五月间,瓜便早早地成熟了。区种瓜掐掉豆苗和锄瓜的方法,与通常的方法相同。若一区十颗子全部出苗,便嫌太稠,可掐掉一些,一区留四棵苗便足够了。

又法:冬天将瓜子数个放入热牛粪中,粪冻后拾回,堆置在背阴的地方。根据种瓜土地多少,以足够使用为度。正月,地里的冰化了便翻耕,趁墒播种,每一方步施粪肥一斗,用犁翻土覆盖。瓜必肥壮茂盛,而且成熟早,虽然赶不上区种的瓜,但却远胜过普通的瓜。(瓜田)有蚁时,用带有骨髓的牛羊骨,放在瓜蔸附近,等蚁聚集到骨上,拿起丢到远处;丢过两三次,便没有蚁了。

崔寔说:将十二月腊祭时挂炙肉的蒲枝条,插在瓜田的四角,可以去瓜虫。蚶,瓜虫。

《龙鱼河图》说:有两个果蒂的瓜,吃了会死人。

黄瓜:又名胡瓜。四月中旬种植。适宜在瓜旁树立枝柴,让瓜蔓攀爬着生长。

《博闻录》:栽种花药最忌讳麝香,瓜更是尤其忌讳,所以每一片田畦,都应栽上几颗蒜、薤,即使遇到麝香亦不会受损。

 

  1. 注释

 

本章所引《齐民要术》各条,均见《要术·种瓜第十四》。除附录的“黄瓜”外,其余所指皆为甜瓜。

喎:与呙同。《说文》:“呙,口戾不正也。”段注:“斜戾曰呙。”“戾”,曲也。石注:“喎”,现在写成“歪”。

又收瓜子法:原作“又收瓜子”,殿本作“又收瓜子法”。据补“法”字。

原作“食瓜时美者收取”,殿本作“食瓜时择美者收取”。据补“择”字。

何以必须快簸?猜想簸慢了会使瓜子曝干,不符“将干未干”(“日曝向燥”)的要求。

频烦:与“频繁”义同,可释作接连不断地、多多地、多次地。《齐民要术》亦作“频烦”,殿本作“频翻”。

藏瓜:五六月种的秋瓜,结的小甜瓜,可以作酱瓜。按:山东酱菜店,常将秋甜瓜,挖去瓤,内装八宝馅,一起酱渍,称作“包瓜”,是著名上等小莱。

笼:《齐民要术》同,殿本作“能”,误;其余各本均作“笼”字,不误。“笼”,显然是一种瓜病,从后文“防治瓜笼病法”看来,似乎是由害虫所引起的一种病。

掊:即今“刨”字。

瓜子应种在坑中,这里却说是“于堆傍向阳的一面”,这是和刨坑的方法相关联的。掘坑时将土堆在坑的北面,则土堆的阳面,正好是坑的北面向阳处。

不锄则无实:这句话有些夸大了耘锄的作用。不锄便结实少,而且质量也差,但并非全然不结实。
果蓏:木实为果,草实为蓏,瓜类的果实均称蓏。

永无虫矣:《齐民要术》作“迥无虫矣”。都是将“笼”指为虫害。又“治瓜笼法”,殿本是作为大标题与“种瓜”的大标题并列的,而不是作为“种瓜”内容的一个部分。而且在“永无虫矣”之下,又掺入九十四字的注文,十分混乱。

凡瓜所以早烂者:译文将“烂”字按照本义译作腐烂、坏掉。这样译,上下文义贯通。

区种瓜法:殿本作大标题,从“种瓜”节独立出来。此外,并将许多与“区种法”没有多大关系的内容,如“崔寔曰”、“《龙鱼河图》曰”、“《博闻录》曰”等,统统挂在“区种瓜法”下面。与元刻大字本歧异之处繁多,不胜枚举。

一斗:原缺,据《齐民要术》及殿本补正。

腊时祀炙萐:“腊”,是农历十二月的祭祀礼,祭祀时要供奉炙肉。“萐”是悬挂炙肉的萐蒲枝条。

蚶:音“憾”,瓜虫。

《龙鱼河图》:所言皆荒诞无稽,原书佚。此系《齐民要术》所引用。

鼻:果鼻,指果蒂。《声类》曰:“蒂,果鼻也。”

蒂:同蒂,指瓜果同枝茎相连的部分。“两鼻”,当系骈生柱头的痕迹。

 

《瓜菜·葵》

 

《齐民要术》:葵,《广雅》曰:“蘬,丘葵也。”《广志》曰:“胡葵,其花紫赤。”按,今世葵有紫茎、白茎二种,种别复有大小之殊。又有鸭脚葵也。临种时,必燥曝葵子。葵子虽经岁不浥,然湿种者,疥④而不肥也。地不厌良,故墟弥善;薄即粪之,不宜妄种。

春必畦种水浇。春多风旱,非畦不得,且畦者省地而菜多,一畦供一口。畦长二步,广一步。大则水难匀,又不用人足入。深掘,以熟粪对半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铁齿杷耧之令熟,足蹋使坚平。下水,令彻泽,水尽,下葵子;又以熟粪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余。

葵生三叶,然后浇之。浇用晨夕,日中便止。每一掐,辄耙耧地令起,下水,加粪。三掐更重。一岁之中,凡得三辈。凡畦种之物,治畦皆如种葵法,不复条列烦文。

早种者,必秋耕。十月末,地将冻,散子劳之。一亩三升。正月末散子亦得。人足踏践之乃佳。踏者菜肥。地释即生,锄不厌数。

五月初,更种之。春者既老,秋叶未生,故种此相接。六月一日,种白茎秋葵。白茎者宜干,紫茎者干则黑而涩。秋葵堪食,仍留五月种者取子。春葵子熟不均,故须留中辈。于此时,附地剪却春葵,令根上枋音蘖。生者,柔软至好;仍供常食,美于秋菜。留之,亦中为榜簇。

掐秋叶,必留五六叶。不掐则茎孤,留叶则科大。凡掐葵,必待露解。谚曰:“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

八月半,剪去。留其歧,歧多者,则去地一二寸;独茎者,亦可去地四五寸。枿生肥嫩。比至收时,高与人膝等,茎叶皆美。科虽不高,菜实倍多。其不剪早生者,虽高数尺,柯叶坚硬,全不中食。所可用者,唯有叶心:附叶黄涩至恶,煮亦不美。看虽似多,其实倍少。

收待霜降。伤早黄烂,伤晚黑涩。携簇皆须阴中。见日亦涩。其碎者,割讫,即地中寻手纠之。待萎而纠者必烂。

崔寔曰:六月六日可种葵。中伏后,可种冬葵。九月,作葵菹,干葵。

 

  1. 译文

 

《齐民要术》:“葵”,《广雅》说:“蘬就是葵。”《广志》说:“胡葵的花是紫红色的。”按,现在见到的葵,有紫秆和白秆两种,每种又都有大有小。另外还有一种叫“鸭脚葵”的。在临下种前,必须把葵子曝晒干燥。葵子虽然经过一年也不会变质,但若湿着种下去,叶面会有颗粒状的突起如疥一样,叶子也不肥嫩。地越肥沃越好,空闲的地更好;土地如果瘠薄便应加施粪肥,不要随便将种子胡乱种下。

春天种葵一定要开畦下种,要浇水。春天多风干旱,非开畦种不可,而且开畦种的,既可节省土地,收葵又多,一畦葵足够一个人食用。畦的长度大致为一丈二尺,宽六尺。大了,水不容易浇灌均匀,而且劳动时人的脚是不允许践踏菜畦的。畦要深掘,上面用熟粪和对半的土混合均匀,覆盖一寸厚。用铁齿耙子将土耙细耙平,用脚踏实。灌水浇透,水渗下去后,将葵子种下,再用熟粪和土将种子覆盖一寸多厚。

葵出苗后长出三个叶片时,再开始浇水。浇水的时间应在早晨和傍晚,到中午便应停止浇。每掐过一次叶,随即用耙子把土耙起,灌水施肥。掐过三次叶,便要重新另种,一年当中共种三茬。凡是畦种的菜蔬,调治畦子的方法,皆像种葵法一样,以后便不再重复讲。

凡是准备早种的,必须在秋季,先将地耕好。十月底,地将要冻结时,撒上子,摩平。每亩地用三升种子。正月底撒子也可以。用脚踏实更好。踏过的畦,菜长得肥壮。地下的冰冻融化后,便会很快出苗。锄草松土的次数越多越好。

五月初,再种一茬。春葵已经老了,秋葵尚未下种,故种这一茬作为春、秋间食。六月初一,种白秆的秋葵。白秆的适宜干藏,紫秆的干了以后变得又黑又涩苦。秋葵长大可食,五月初种的那一茬葵,仍然应当留着,让它结子。春葵结的子成熟不均匀,所以需要留五月种的中茬葵的种子。这时可贴着地面把春葵茎秆剪掉,使其重新长出嫩叶、嫩枝,令根上的芽枿音蘖生长起来,极为柔嫩好吃,仍可供日常食用,比秋葵还要好。把它留下来,将来可以做成榜簇储藏。

掐摘秋葵的叶时,必须留下五六个叶片,不掐叶,不易生侧枝,会使枝条减少;留下几片叶子,科丛便容易长大。掐采葵菜叶,必须要等候露水散尽。谚语说:“有露水,不要掐葵菜;中午,不要剪韭菜。”

八月中旬,将秋葵剪去。留下贴近地面的分枝。分枝多的,离地一二寸剪掉;独茎无分枝的,可离地四五寸剪掉。根枝生长出的新枝极为肥嫩,及至到收获时,可以长到和人膝一样高,茎和叶子皆很鲜美。株科虽然不高,但菜叶却成倍地加多。如不将秋葵的老茎秆剪掉,虽然长高数尺,但长出的叶子和小枝却非常坚硬,全然不能食用。能够供食用的只有叶心,其他的附叶,颜色发黄,煮熟后也不好。看来叶菜似乎很多,但能够食用的却非常少。

收获葵菜,一定要过了霜降节以后。过早,叶子会变黄或腐烂;过晚,叶子会变黑,味道变涩。做成的葵菜“榜簇”,皆要放在背阴的地方。菜见阳光会变涩。落下来的零碎枝条,收割工作完毕后,随手在地中把叶子摘下。等到叶子萎蔫后再摘,便会腐烂。

崔寔说:六月初六日,可以种(秋)葵;中伏以后,可以种冬葵。九月可作酸葵菜,晒干葵菜。

 

  1. 注释

 

葵:即冬葵,《本草纲目》称为“滑菜”,锦葵科,锦葵属,茎直立,高三五尺,叶五裂至七裂,呈掌状,缘边有钝齿。古代作蔬菜的葵就是冬葵,也就是四川湖南所谓“冬苋菜”。

见《齐民要术·种葵第十七》。

蘬,丘葵也:石注:今本《广雅》无“丘”字。缪注:《太平御览》卷九七九“葵”引《广雅》正作:“蘬(丘轨切),葵也。”“丘”字疑是“丘轨切”脱落去“轨切”二字残留下来的。

疥:谓叶面有颗粒状的突起如疥也。《王祯农书》“谷谱四”引作“瘠”,即将《齐民要术》的“疥而不肥”,改作“瘠而不肥”。

故墟:是原来种过葵的,现在空闲着的地。

不用人足入:是说种葵的畦子,是不允许人践踏的,如果畦宽超过六尺以上,这一点便难以做到了。殿本作“不容人足入”,似比较好。

容:允许。

早:原作“旱”误,据《齐民要术》及殿本改正。

早种:秋耕,冬种,来春出苗。较一般春葵播种的时间要早两三个月。

李时珍说:“正月种者为春葵,四五月种者可留子,六七月种者为秋葵,八九月种者为冬葵,经年收采。”(《本草纲目》卷十六)故知五月种者实为“夏葵”,但诸书皆不见有“夏葵”之名,不知是何原故。

《齐民要术》不厌其烦地讲述种葵的方法,将葵视作“百草之主,备四时之馔。蔬茹之要品,民生之资益者”,盖以北魏承长期战乱之后农业生产衰败,粮食不足,故不得不以葵代粮以“防荒俭”。

令:原作“冷”,殿本同。据《齐民要术》改正。

榜簇:为保藏“枯枋之遗”的一种方法。

秋叶:这里所说的“秋叶”,主要指秋葵叶,但也包括五月种的葵的“芽枿”。又称“秋叶”,《齐民要术》中作“秋菜”。

留叶则科大:殿本作“留多叶则科大”,有“多”字。

解:散也,释也。

剪去:剪去老株,使其重新生出嫩枝嫩叶,这是当时的一项延长葵的食用期的技术措施。但春葵似乎在“三掐”之后,必须重种。

比至收时:葵菜主要是食叶,边长边摘食,食用不尽的则作菹(泡菜、酸菜)、作腊(干菜)。但至入冬之时棵上仍然留下一些叶子,便将整棵的葵割倒,作成“榜簇”储放起来。这在当时并不叫“拨园”或“罢园”,而是叫“收葵”。

叶心:《齐民要术》作“菜心”。

附叶黄涩:原文作“附叶黄色”,据《齐民要术》和殿本改作“附叶黄涩”。

不让“携簇”在日光下曝晒,除了如小注所说的害怕味道变涩,还可以延长叶子的保鲜期。

纠:“纠下”,山东方言即“摘下”的意思。即是说“顺手把零碎枝条上的叶子摘下”,并不是说将碎枝叶“结扎起来”。注文已经说明白“摘晚了叶子会腐烂”。而“结扎”晚了,叶子却是比较安全的,倒是将碎枝叶捆在一起,更易腐烂。

 

《瓜菜·姜》

 

《齐民要术》:姜宜白沙地,少与粪和。熟耕如麻地,不厌熟,纵横七遍尤善。三月种之。先重耧耩,寻垄下姜。一尺一科,令上土厚三寸。数锄之。六月,作苇屋覆之。不耐寒热故。九月掘出,置屋中。中国多寒,宜作窖,以谷得合埋之。“垾”,奴勒反,谷穰。中国,土不宜姜,仅可存活,势不可滋息。种者,聊拟药物小小耳。

崔寔曰:三月,清明节后十日,封生姜。至四月立夏后,蚕大食,芽生,可种之。九月,藏茈将几反姜。其岁若温,皆待十月。生姜渭之“茈姜”。

《四时类要》:种姜:阔一步作畦,长短任地形。横作垄,相去一尺余,深五六寸。垄中,一尺一科,带芽大如三指阔;盖土,厚三寸;以蚕沙盖之,粪亦得。芽出后,有草即耘。渐渐加土;已后垄中却高,垄外即深。不得并上土。锄不厌频。

 

  1. 译文

 

《齐民要术》:姜适宜白沙壤地,稍微施上些粪。地要耕得非常熟柔,和种麻一样,地耕的次数越多越好。纵耕和横耕的次数合起来,满七遍最好。三月间下种,先用耧套耩过两遍,然后顺着耧耩的垄沟将姜种下去。一尺远种一棵,上面覆盖上三寸厚的土。(出苗后)要常锄草松土。六月间,(在畦上)搭苇棚遮荫。姜不耐寒也不耐热。九月间,挖掘取出,放在屋里。中原地区气候寒冷,应该掘土窖,用谷得和土把姜埋起来。“垾”,奴勒反,谷穰。中原地区的风土,并不适合种姜,姜在这里仅可勉强生长,不能茂盛地繁衍孳生。所以要种,不过是为了药用,姑且小试罢了。

崔寔说:三月清明节过后十天,进行催芽,到四月立夏日过后,蚕吃老叶时,生姜生长出芽来,便可下种。九月,藏茈将几反姜,如果当年气候温暖,可以等到十月。生姜名为“茈姜”。

《四时类要》:种姜:作六尺宽的畦子,长短视地形而定。要(在畦中)做成横向的垄,垄距为一尺多些,垄深为五六寸。将大小有三指宽带着芽的生姜,种在垄中,每一尺远种下一棵,覆盖上三寸厚的土,再盖上蚕屎,或者盖上粪也可以。出苗后,有草生长出来便要耘锄,同时要逐渐地壅土。到日后,垄变成了高埂,垄外变成深沟;直到不能再往上添土为止。锄的次数不嫌频繁。

 

  1. 注释

 

姜:又名生姜,薯芋类蔬菜,姜科。多年生草本,在温带作一年生栽培。地下根茎膨大成块状,外表淡黄色,有的品种嫩芽紫红色。性喜温暖、阴湿,忌高温、烈日,见霜即枯萎。用根茎进行无性繁殖

引自《齐民要术·种姜第二十七》。

姜适宜肥沃疏松、保湿、排水良好的土地,白沙壤地基本上可满足以上要求。

先重耧耩:重:重复耩一次。使垄沟加深,和今天所说的“套犁沟播”法同。“套”,即第二次耩时,要从第一次耩过的垄沟走过。

中国:中原地区,也可译作“黄河流域”。

势不可滋息:殿本同。《要术》无“可”字。

封生姜:这个词在当时,大概是催芽的代用语。生姜下种前应进行催芽,无霜期过后即可露地播种。

茈姜:“茈”与紫同。“紫姜”即生姜。因姜芽紫色故称紫姜。

见《四时纂要》“三月·种姜”。

深:原无。据《格治丛书》本,石校本补。

粪在土上,恐不甚适宜。疑有误。

并:表示进一步的意思。

 

《瓜菜·莴苣》

 

[新添]:莴苣,作畦下种,如前法。但可生芽:先用水浸种一日,于湿地上铺衬,置子于上,以盆碗合之。候芽微出,则种。

春正月、二月种之,可为常食。秋社前一二日种者,霜降后,可为淹菜。

如欲出种,正月二月种之,九十日收。

 

  1. 译文

 

[新添]:莴苣,先作畦、后下种,如同前面(种萝卜)的方法。但是可以先催芽:先用水将种子浸渍一天,然后在潮湿的土地上,铺上一层衬垫,把种子摊在上面,用瓦盆或大木碗盖上,等到芽稍稍生出,便播种。

春天,正月、二月间种的,可以为日常食用。秋社前一两天种的,霜降后可以作腌菜。

如果要收取种子,正、二月间播种,九十天后收子。

 

  1. 注释

 

莴苣:绿叶菜类蔬菜,菊科,一二年生草本。因食用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叶用莴苣和茎用莴苣。叶用莴苣又名“生菜”;茎用莴苣又名“莴笋”,是经过人工长期的培育,从叶用莴苣中选育成的。

衬:衬垫。用作衬垫的材料,最有可能的是席片、草苫等。

正二月下种,旋种旋食,肯定是叶用莴苣无疑。茎用莴苣,一般都是秋播越冬,次年采收。

秋社前(约在秋分前)播种,霜降后收,历时两月,大概只能是供叶用。

茎用莴苣的收子方法,与此大不相同。是将春季长成的莴苣留在畦中,听其开花结子,而不用播种种子的方法收子。

 

《瓜菜·兰香香菜附》

 

《齐民要术》:兰香,“罗勒”也。中国为石勒讳,故改,今人因以名焉。且兰香之目,美于罗勒之名;故即而用之。三月中,候枣叶始生,乃种兰香。早种者,徒费子耳,天寒不生。治畦下水,一同葵法。及水散子讫;水尽,蓰熟粪,仅得盖子便止。厚则不生,弱苗故也。昼日箔盖,夜即去之;昼日不用见日,夜须受露气。生即去箔。常令足水。六月连雨,拔栽之。掐心栽泥巾,亦活。

作菹及干者,九月收。晚即干恶。作干者,天晴时,薄地刈取,布地曝之。干乃挼取末,瓮中盛,须则取用。拔根悬者,哀烂,又有雀粪尘土之患。取子者,十月收。自余杂香菜不列者,种法悉与此同。

《博物志》曰:烧马蹄羊角成灰,春散著湿地,罗勒乃生。

《博闻录》:香菜:常以洗鱼水浇之,则香而茂;沟泥水、米泔尤佳。

 

  1. 译文

 

《齐民要术》:兰香,即“罗勒”。中原地方为避石勒的名讳,改称(兰香),现在人们就沿用了这个名称。况且“兰香”这个名字,比“罗勒”要好,所以这里就采用了这个名字。三月中旬,等枣叶开始发芽,便可开始种兰香。种早了,白白浪费种子,天气冷绝不会出苗。作畦、灌水等,皆和种葵的方法一样。趁着水尚未耗尽时,将种子撒下去;等水渗完后,(往畦中)筛上些熟粪,把种子稍微覆盖一下,便要停止。覆土厚了,便不会出苗,因为(兰香的)苗非常柔弱。白天要用箔盖上,夜间便要掀开。白天不可见太阳,夜间却要接受露水和潮气。出苗后便可将箔撤去。经常保持足够的水。六月间,下连阴雨的时候,拔出来栽植。掐下苗心,插入泥中,也可以存活。

准备作菹和作干菜用的,九月间便要收。收晚了,便要变干枯,味道也要变坏。作干菜的,趁天晴时,贴着地面刈下,摊在地上曝晒;晒干后,随即搓成粉末,放在瓮中,遇有需要随时取用。连根拔起悬挂起来的,容易霉烂,又有落上雀粪和尘土的麻烦。采取种子的,十月间收。其余各种作调味品用的香菜,没有专门讲述的,种植方法,都和兰香一样。

《博物志》说:将马蹄和羊角烧成灰,春季,撒在潮湿地上,便会生长出罗勒。

《博闻录》:香菜,常常用洗鱼的血水浇灌,气味既香而且生长也很茂盛,若用水沟中的泥水和淘米的泔水浇灌,则更好。

 

  1. 注释

 

兰香:即罗勒,唇形科,罗勒属,名见《嘉祜本草》。“香菜”,不是指“胡荽”、“芫荽”,系泛指《齐民要术》一书没有收入的调料用的蔬菜。

引自《齐民要术·种兰香第二十五》。

石勒:东晋时,北方胡人建立的后赵的国王。

注明亦可以采用扦插法。估计扦插法生长会迟缓。

《博物志》:晋张华撰,今《丛书集成》有辑佚本。

 

《果实·种梨插梨附》

 

《齐民要术》:种者,梨熟时,全埋之。经年,至春地释,分栽之;多著熟粪及水。至冬叶落,附地刈杀之,以炭火烧头。二年即结子。若稽生及种而不栽者,则著子迟。每梨有十许子,惟二子生梨,余者生杜。

插者,弥疾。插法,用棠、杜。棠,梨大而细理;杜次之;桑梨大恶。枣、石榴上插得者,为上梨;虽治十,收得一二也。杜如臂已上,皆任插。常先种杜,经年后插之。主客俱下亦得;然俱下者,杜死则不生也。杜树大者,插五枝,小者或三或二。

梨叶微动为上时,将欲开莩为下时。先作麻纫女珍反。缠十许匝;以锯截杜,令去地五六寸。不缠,恐插时皮披。留杜高者,梨枝繁茂,遇大风则披。其高留杜者,梨树早成,然宜作蒿簟盛杜,以土筑之令没。风时,以笼盛梨,免披耳。斜攕所成反。竹为签,刺皮木之际,令深一寸许。折取其美梨枝阳中者,阴中枝则实少。长五六寸,亦斜攕之,令过心;大小长短与签等。以刀微劁梨枝斜擞之际,剥去黑皮。勿令伤青皮,青皮伤,则死。拔去竹签,即插梨,令至藰处。木边向木,皮还近皮。插讫,以绵莫幂同。杜头,封熟泥于上,以土培覆,令梨枝仅得出头;以土壅四畔。当梨上沃水,水尽,以土覆之,勿令坚涸。百不失一。梨枝甚脆;培土时宜慎之。勿使掌拨,掌拨则折。其十字破杜者,十不收一。所以然者,木裂皮开,虚燥故也。

梨既生,杜旁有叶出,辄去之。不去势分,梨长必迟。凡插梨,园中者,用旁枝;庭前者,中心。旁枝,树下易收;中心,上耸不妨。用根蒂小枝,树形可憘,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吴氏本草》曰:金创,乳妇,不可食梨。梨多食则损人,非补益之物。产妇蓐中,及疾病未愈,食梨多者,无不致病。咳逆气上者,尤宜慎之。凡远道取梨枝者,下根即烧三四寸,亦可行数百里犹生。

藏梨法:初霜后即收。霜多则不得经夏也。于屋下掘作深窨引坑,底无令润湿;收梨置中,不须覆盖,便得经夏。摘时必令好接,勿令损伤。

凡醋梨,易水熟煮,则甜美而不损人也。

 

  1. 译文

 

《齐民要术》:播种(实生苗)的方法,是在梨熟的时候,将整个的梨全部埋下去。经过一年,到春天地解冻时,进行分栽。多上熟粪,多浇水。冬天树叶落后,将(树苗)紧贴着地面割掉,用炭火将伤口烧焦。两年以后,便可得梨。若是橹生苗,和种过以后,不进行移栽的,都结子晚。每一个梨,有十颗左右的种子,其中只有两粒种子生出来的是梨,其余的种子生出来的全是杜梨。

嫁接的梨树,结实非常快速。嫁接的方法,是用棠梨和杜梨。用棠梨树的,结的梨大,质理细;用杜梨树的,居第二位;用桑树的,梨的质量最坏;在枣树和石榴树上嫁接的,长出的是上等好梨;接十株,只能有一两株成活。杜梨树长到臂膀以上粗细,皆可以嫁接。应当先将杜梨移栽好,隔一年后再嫁接。移植杜梨和嫁接工作,同时进行也可以,但杜梨死了,接穗亦不得生。杜梨树大的,可嫁接五个接穗;树小的,或三个或两个皆可以。

梨树的叶芽开始萌动,为(嫁接的)上等农时;芽的莩甲将要裂开,为下等农时。预先要作好麻纫,女珍反。(在杜树基部)缠扎十数圈,然后在离开地面五六寸高处,用锯将杜梨树锯断。不缠扎,害怕嫁接时树皮会绽裂。杜梨砧留得高,梨树枝繁叶茂,遇到大风容易披裂。(杜梨砧)留得高的,梨树可以早日长成,但应用蒿簟把杜梨砧围裹起来,然后壅土筑实把砧木埋没。吹风时并应用竹笼把梨(的接穗)罩起来,以免被风吹披裂。斜着把竹子削洒所成反作竹签,刺入(砧木的)韧皮和木质部中间,大约要一寸多深。在品种优良的好梨树上,折取向阳的枝条,阴面的枝条结果实少。长约五六寸,同样的也要穿过条心,削成大小长短和竹签一样的斜面,同时用刀轻轻地将斜面背上的黑皮环剥掉。不要伤了绿色的韧皮,绿皮受了伤,便接不活了。然后将竹签拔出,把梨的接穗插进去,插到环剥黑皮的地方为止;应使接穗的木质部对着砧木的木质部,接穗的韧皮部对着砧木的韧皮部。嫁接过后,用绵莫同羃字。砧木顶部,用熟泥封涂严密,用土壅培覆盖;让梨枝稍微露出一点头,四周壅上土,对准梨枝(接穗)上浇水,水耗尽以后,在上面盖上土,不要让土板结。依照上法,嫁接一百棵,也不会死一棵。梨的枝条很脆,覆土时务必小心,不要碰它;碰着,便会折断。如果采用把杜梨十字形劈开的办法(嫁接),嫁接十棵,也难成活一棵。这是因为木质部被劈裂,树皮被撕开,中间留有空隙,容易干枯的缘故。

梨既经嫁接成活,杜梨(砧木)上如有叶子长出,应随时去掉。如不去掉,生长势必分散,梨的接穗便会成长慢。通常嫁接梨树,如果嫁接梨园中的树,便可选取侧枝(作接穗);嫁接庭院中的树,便可用主中枝(作接穗)。采用旁枝(作接穗),树形低下,便于采收;采用中心枝(作接穗),树形高耸也不妨碍。用大树根部长出的小枝条(作接穗),树形非常美观,但结实的时间,却要长达五年后;用鸠脚老枝(作接穗),三年便可结果实,但树形却非常难看。《吴氏本草》说:“受金属创伤的人,和哺乳婴儿的妇女,不可以食梨。梨吃多了会损伤身体,并非补养的物品。产妇临产前后,和患病未痊愈的人,梨吃多了,没有不生病的。有咳嗽、哮喘病的人,尤其应当注意少食梨。”凡是从远处取梨枝(作接穗)的,剪下以后,随即把下面的三四寸用火烧过,即便运往数百里以外的地方,仍然可以成活。

藏梨法:初次降过霜以后,便迅速收取。经霜次数多,就无法贮藏到夏天。在屋里挖掘一个极深的地窨子,坑底不要潮湿,把梨放进去,不用覆盖,便可以经夏不坏了。摘梨时必须注意接好,不能有任何伤损。

凡是带酸味的梨,多换几次水煮熟,便会变得甜美,而且也不会对人有害了。

 

  1. 注释

 

梨:仁果类果树。蔷薇科。落叶乔木。插梨:即梨树的嫁接。又称嫁接梨树,多用棠梨或杜梨作砧木,本书一律称“棠”称“杜”,不用砧木一类的名词,译文中必要时即在“棠”、“杜”之后加“砧木”二字。在“梨”字之后加“接穗”二字。

引自《齐民要术·插梨第三十七》。

稽:原作“橹”,照殿本改正。

果树系异花受粉,变易性极大,实生苗极难保持原来的优良性状,尤以梨为最严重,乃至梨的种子种下去长出来的竟然多数是杜梨。

常:元刻本及殿本皆同。《齐民要术》作“当”。

主客俱下亦得;然俱下者,杜死则不生也:“主”,指砧木杜梨;“客”,接穗,梨枝条。

将欲开莩:莩:音“敷”,葭中白皮。在此处应指芽的外壳(莩甲)。

蒿簟:“簟”,竹席,苇席。“蒿”即蒿草。又作“簟”字,《齐民要术》原作“簟”(笥也,小匡)。按作“簟”较胜。殿本亦作“簟”。

攕:石声汉《齐民要术》注:“作动词用,即削尖。”

竹为签:不是用竹片削成的竹签,而是用粗细和接穗相同的竹子,斜削成的竹签。阅下文自明。

以刀微劁梨枝斜擞之际,剥去黑皮:劁:音“瓮”,“以刀微劁”,即用刀环刻一圈。古文句法与今不同,按照今天的习惯,原句可作“悄以刀斜攕之际,微梨枝,剥去黑皮”,这样便容易懂了。

莫:同“羃”。用棉花裹缠。

这里所讲的大概是“劈接”法,依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劈接最适宜在春季进行,梨的成活率很高。

用根蒂小枝:蒂:《集韵》:“蔕,音带,草木根也。”

憘:古“喜”字。

鸠脚老枝:像斑鸠脚那样的老的果枝。

用结过果的像鸠脚的老枝,比用根蒂当年生的小枝作接穗,虽然可提前结实,但树形却丑劣。

《吴氏本草》:三国时吴普撰。原书佚。《本草纲目》保存有部分内容。

窨:音印,北方称“地窨子”或“地屋子”。即挖地成坑,上面加棚盖覆土而成。

 

《果实·梅、杏》

 

《齐民要术》:栽种,与桃李同。

作白梅:梅子酸,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日便成矣。调鼎和齑,所在多入也。

作乌梅:亦以梅子核初成时摘取,笼盛,于突上熏之令干,即成矣。乌梅入药,不任调食也。

作杏李麸法:杏、李熟时,多收取。盆中研之,生布绞取浓汁,涂盘中,日晒干,以手磨刮取之。可和水为浆,及和米麸,所在人意也。

《四时类要》:熟杏和肉埋粪土中,至春既生,三月移栽实地。既移,不得更于粪地,必致少实而味苦。移须合土。三步一树,穊即味甘。服食之家,尤宜种之。

 

  1. 译文

 

《齐民要术》:梅和杏的种法同桃李一样。

作白梅法:当梅实还是酸的,梅核刚长成时,摘取下来。夜间用盐水浸泡,白天放在太阳下面曝晒。共经过十夜十浸,十日十曝,便成功了。烹炖肉菜和制作调料面时,都要放进去一些。

作乌梅法:也是在梅核刚长成时摘取下来,放入笼中盛放,在烟囱口上熏烤,等到熏干时,便算做好了。乌梅专供药用,不作调味品食用。
  作杏李麸法:杏和李成熟时,多采收一些,放入盆中研磨,用未经漂洗加工的布将浓汁绞出,涂抹在底盘上面,太阳晒干后,用手摩擦着刮揭下来。可以用水和成浆汤,也可在米麸中放进一些拌和食用,各种食用方法,均按个人意思而定。

《四时类要》:将成熟的杏连同果肉,同时埋入粪土中。春天出苗以后,至三月间,移栽到一般的地上去。既经(从粪土)移出,便不应再次栽植到粪土地上去,否则必然结实少而且味苦。移栽时必须带着土。三步远栽一棵,栽概果味甘甜。服食丹药求神仙的道家,尤其应该种杏。

 

  1. 注释

 

梅:核果类果树,蔷薇科,落叶乔木,繁殖方法有嫁接、扦插、实生、压条等。杏:核果类果树,蔷薇科,落叶乔木,我国原产,繁殖方法有实生和嫁接两种。实生树果实变异较大,一般皆用实生树嫁接

引自《齐民要术·种梅杏第三十六》。

乌梅:性温、味酸,有收敛生津和驱虫等作用。

麸:用米麦等炒熟磨成的干粮,通称糗粮。这里是将“麸”字引申为果粉。

杏、李熟时,多收取:殿本同。《齐民要术》作“多收烂者”。按:《要术》所言似较合理,它说明“作杏李耖”原系利用和处理烂果的一种方法。其次,摘下来后,即可研磨成浓汁,更非老熟变软的果实,甚至开始变烂的果实不可。

生布:未经漂洗加工的布。

见《四时纂要》“三月”,关于种杏。

合土:原作“含土”,殿本同。据《四时纂要》改作“合土”。

穊:似应作“稀”。“种李”节言,“太概连阴,则子细味亦不佳”,与此相反。殿本及《四时纂要》均作“概”。

古时有“杏金丹”等说法,谓食之可延年益寿。

 

《果实·橙柑附》

 

[新添]:西川、唐、邓,多有栽种成就;怀州亦有旧日橙树。北地不见此种,若于附近地面访学栽植,甚得济用。柑,与橙同。

 

  1. 译文

 

[新添]:橙,四川、唐、邓各地,多有栽种,而且取得成功。怀州也有过去栽种的老橙树存活着。但北方却不见有栽种橙树的,假如能就近学习栽培技术,定可有补家用。柑,和橙相同。

 

  1. 注释

 

橙:芸香科,多年生常绿小乔木。甜橙果实可供鲜食和加工。叶、果皮可提炼芳香油。

柑附”二字原无,据本书总目补。

西川:四川省西部。唐:河南省唐河县。邓:河南省邓县。

怀州:河南省黄河北岸沁阳一带地方。

柑:芸香料(亦作橙桔科),柑属,多年生小乔木。浆果扁圆,外皮黄赤色有特殊的香味,甘甜味美。四川的广柑,即为甜橙的一种。

 

《果实·橘》

 

[新添]:西川、唐、邓,多有栽种成就;怀州亦有旧日橘树。北地不见此种;若于附近地面访学栽植,甚得济用。

 

  1. 译文

 

[新添]:橘,西川、唐、邓各地,多有栽种并取得成功。怀州,也有过去栽种的老橘树存活着。但北方却不见有栽种橘树的,假如能就近学习栽培技术,定可补助家用。

 

  1. 注释

 

橘:现代果树分类学多将柑、橘(俗写作桔)列为同类,同属芸香科。果实名称亦常柑与橘不分,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