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儒学院

《孟子》19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1. 注释

 

1.容光:透光的小缝隙。

2.科:通“窠”。《易·说卦》:“其于木也,为科上槁。”《孟子·离娄下》:“盈科而后进。”这里用为坎、坑之意。

3.章:通“彰”。《易·丰·六五》:“来章,有庆誉,吉。”《易·噬嗑·彖》:“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书·尧典》:“平章百姓。”《·小雅·裳裳者华》:“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诗"小雅"大东》:“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吕氏春秋·知度》:“而尧舜之所以章也。”《淮南子》:“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这里用为彰明、明显、显著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五节》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1. 译文

 

孟子说:“晨鸡报晓就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的,是舜之类的人;晨鸡报晓就起来,孜孜不倦地求利益的,是盗跖之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是求利和求善的不同。”

 

  1. 注释

 

1.孳:(zi资)通“孜”《史记·夏本纪》:“予思日孳孳。”《汉书·萧何传》:“尚复孳孳得民和。”《汉书·东方朔传》:“此士所以日夜孳孳。”这里用为勤勉不怠之意。

2.蹠:亦作跖(zhi直),人名,相传为柳下惠之弟。《庄子·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起义领袖。

 

 

《尽心章句上·第二十六节》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1. 译文

 

孟子说:“杨朱主张为我,就算是拔去自己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也不愿意。墨子主张兼爱天下,哪怕是摩秃头顶磨破脚跟而对天下有利,他也愿意干。子莫采取中间态度,中间态度比较接近正确。但是折中却不能权衡轻重,就象坚持一个极端一样。厌恶坚持一端的做法,是因为它是损害正道的,只抓住一端而废弃了其余所有的部分。”

 

  1. 注释

 

1.杨子:人名,姓杨名朱,又称阳子居、阳生。魏国人。战国初期著名的道家、思想家,主张“贵生”、“重己”。

2.取:《·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豳风·鸱鴞》:“既取我子,无毁我室。”《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非子·五蠹》:“钻燧取火。”谓选取,择定之意。

3.子莫:人名,鲁国贤人。

 

 

《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七节》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1. 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甘愿吃东西,干渴的人甘愿饮水,这就是没有得到正确的饮食方法,是人体本能所害的。难道只有口腹才受饥渴所害吗?人的心理亦会受饥饿所害。人如果不要以口腹受饥饿所害而使心理受所害,那么就不用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了。”

 

 

《尽心章句上·第二十八节》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1. 译文

 

孟子说:“柳下惠不会因为自己是三公的地位而改变特立独行的本能。”

 

  1. 注释

 

介:《书·秦誓》:“如有一介臣。”《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国语·吴语》:“一介嫡女。”《汉书·孔光传》:“援纳断断之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介异于人臣。”《广雅》:“介,独也。”这里用为独特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九节》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 译文

 

孟子说:“有所作为就比如是挖井一样,挖井九仞还没有得到泉水,就把它当作废井了吗?”

 

  1. 注释

 

轫:通“仞”。《篇海类编·器用类·车部》:“轫,与仞同。”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轫,假借为仞。”这里用为古时的一种长度单位之意,一仞相当于八尺。

 

 

《尽心章句上·第三十节》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1. 译文

 

孟子说:“尧舜之爱民,是出于本性;汤武之爱民,是身体力行;五霸之爱民,是假借爱民之名。长久地假借而不归还,怎么知道他们不会有爱民的行为呢?”

 

  1. 注释

 

恶:(wù务)《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恶识宗?”《左传·桓公十六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孟子·离娄上》:“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广韵》:“恶,安也。”这里用为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一节》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1. 译文

 

公孙丑说:“伊尹曾经说:‘我不亲近不顺理的人。’于是将太甲放逐在桐邑,百姓很高兴。太甲变得贤能了,又让他返回来执政,百姓也很高兴。贤人做别人的臣子,他的国君不贤明,就可以把他放逐吗?”
  孟子说:“有伊尹这样大公无私的心志,就可以这样做。没有伊尹这样大公无私的心志,那就叫篡权了。”

 

 

《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二节》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1. 译文

 

公孙丑说:“《诗经》上说:‘不能白吃饭啊。’现在的君子却不耕种而有饮食,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居住在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君主任用他,那么国家就安定富裕、尊贵显荣;国家的少年弟子跟从他学,那么就会继承、友爱、忠实、诚信。比起‘白吃饭啊’,哪种作用更大?”

 

 

《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三节》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1. 译文

 

王子垫问:“读书人做什么事呢?”

孟子说:“崇尚志向。”

王子垫又问:“怎么崇尚志向呢?”

孟子说:“建立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及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而已。如果杀一个无罪的人就不是与人相互亲爱,不是自己的东西拿来用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一个人应该处在什么地位?应该处在与人相互亲爱中;应该走在什么道路上?应该走在最佳行为方式的道路上。处在与人相互亲爱中并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做大人的条件也就具备了。”

 

  1. 注释

 

王子垫:齐王之子,名垫。

 

《尽心章句上·第三十四节》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1. 译文

 

孟子说:“陈仲子这个人,如果不是用最佳行为方式而把整个齐国都给他,他也不会接受,人们都相信他,这好象就是舍弃一箪食、一豆汤的行为。人最大的过错是不要亲戚、君臣、上下的关系。因为小的行为而相信他大的行为,怎么能行呢?”

 

  1. 注释

 

仲子:即陈仲子,於陵子仲,齐国人。

 

《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五节》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

 

  1. 译文

 

桃应问道:“如果舜做天子,皋陶执行法律,要是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应该怎么办?”

孟子说:“逮捕他也就是了。”

桃应说:“那么舜不禁止他们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让皋陶不执行法律呢?舜当国家的天子就要接受这个国家的法律。”
桃应又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看待天下有如看待穿破的鞋子。他会偷偷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终生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掉天下。”

 

  1. 注释

 

1.桃应:人名,孟子的学生。

2.:(xin心)同“欣”,高兴的样子。

 

 

《尽心章句上·第三十六节》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1. 译文

 

孟子从范邑到齐国的国都,远远看见齐王的儿子,感叹地说:“辨别事物能够改变人的气质,养尊处优能够改变人的身体,辨别事物是很重要的啊!难道不同样是人的儿子吗?”

孟子说:“王子所住的宫殿、所乘的车马、所穿的衣服大多是与别人相同的,而王子却象那样,正是辨别事物使他那样的。何况是能辨别天下众多可辨别的东西呢?鲁国国君到宋国,在垤泽门大声喊叫,守门人说:‘这并不是我们宋国的国君,为什么他的声调那么象我们宋国国君呢?’这没有别的原因,辨别事物的方法是相同的。”

 

  1. 注释

 

1.范:地名,齐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范县境内。

2.居:《易·随·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经"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论语·公冶长》:“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礼记·乐记》:“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俞樾平议:“居,犹辨也。‘乐著太始。礼居成物’。谓乐所以著明太始,礼所以辨别成物。”《孟子·滕文公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里用为“辨别”之意。

3.垤(die牒)泽:宋国城邑的一个城门名称。

 

 

《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七节》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1. 译文

 

孟子说:“养活别人而没有爱,就象养猪一样;虽然爱惜却不恭敬,就象养禽兽一样。所谓的恭敬,应该在礼物还没有送来之前就有。如果只是表面恭恭敬敬而缺乏实质,那么君子就不能被虚假的表面所束缚。”

 

  1. 注释

 

拘:《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荀子·强国》:“执拘则最,得间则散。”《荀子·宥坐》:“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淮南子·泛论》:“而不肖者拘焉。”《汉书·司马迁传》:“使人拘而多畏。”这里用为束缚,限制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三十八节》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1. 译文

 

孟子说:“人的形休、容貌,是天赋予的。唯有圣人知道这种天性后才可以踩踏出形迹。”

 

  1. 注释

 

践:《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论语·先进》:“不践迹,亦不入於室!”《礼记·曲礼上》:“大夫、士入君门不践阈。”《书大传》:“践之者,籍之也。”《说文》:“践,履也。”这里用为踩踏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九节》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

  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弟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1. 译文

 

齐宣王想缩短丧期。公孙丑说:“只服丧一年,还是比不服丧要好吧?”

孟子说:“这就好象有人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却劝‘你慢一点,轻一点’一样,应该教育他孝顺父母,恭敬兄长。”

王子中有死了母亲的,他的师傅为他请求服丧几个月。公孙丑说:“象这种情况该怎样处理呢?”

孟子说:“他这是想服丧三年但客观条件不允许。即使是多服丧一天也比不服丧好,我说的是针对没有人禁止他服丧但他却不肯服丧的那种人。”

 

 

《尽心章句上·第四十节》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 译文

 

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象及时雨那样让人变化的,有成全其规律的,有使人能通达于节制节度的,有解答疑难问题的,有私下学习而学得很漂亮的。这五种,都是君子所以教育人的方法。”

 

  1. 注释

 

1.财:《易·泰·象》:“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孟子·公孙丑下》:“无财,不可以为悦。”《荀子·天论》:“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杨倞注:“财,与裁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财,假借为裁。”这里用为“裁”之意。[裁]:《淮南子·主术》:“取民则不裁其力。”高诱注:“裁,度。”《楚辞·惜誓》:“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王逸注:“裁,制。”《尔雅·释言》:“裁,节也。”郝懿行义疏:“裁者,制也。”《国语·吴语》:“王曰:‘越国之中,富者吾安之,贫者吾予之,救其不足,裁其有余,使贫富皆利之。”这里用为节制、节度、度量之意。

2.淑:“淑”假借为“俶”。《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王风·中谷有蓷》:“遇人之不淑矣。”《诗·曹风·鳲鸠》:“淑人君子。”《诗"小雅"鼓钟》:“淑人君子,怀允不忘。”《尔雅》:“淑,善也。”《荀子·劝学》:“淑人君子,其仪一兮。”《楚辞·招魂》:“九侯淑女。”这里用为善良、美好之意。私淑:古人敬仰某一个人的学问,虽然没有得到他本人的亲自传授,而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私下学习,于是便称为私淑弟子。

3.艾:《诗"小雅"小旻》:“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国语·晋语》:“国君好艾,大夫殆。”《孟子·万章上》:“知好色,则慕少艾。”这里用为漂亮的人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一节》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1. 译文

 

公孙丑说:“这条道路太高了,太美好了,就好比是要登天一样,似乎是不可登攀。为什么不让它变得差不多可以实行而可以每天都能勤勉努力呢?”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会为了笨拙的工匠而放弃准绳和墨斗,羿不会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变自己弯弓的限度。君子只引导而不发表见解,就好象能飞跃一样。站在道路中间,有才能的人就会跟从。”

 

  1. 注释

 

孳:(zi资)通“孜”。《史记·夏本纪》:“予思日孳孳。”《汉书·萧何传》:“尚复孳孳得民和。”《汉书·东方朔传》:“此士所以日夜孳孳。”这里用为勤勉不怠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二节》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1. 译文

 

孟子说:“天下有正确道路的时候,可以为这个道路献出自己的生命;天下没有正确道路的时候,以自己的生命为这个道路牺牲。没听说过牺牲道路而屈从于人的。”

 

 

《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三节》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1.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的时候,好象是属于以礼对待的那种人,可是您却不搭理他,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凭仗着自己是贵族而问,凭仗着贤能而问,凭仗着是长辈而问,凭仗着有功勋功劳而问,凭仗着有老交情而问,这些我一律都不回答。滕更在其中占了两个方面。”

 

  1. 注释

 

1.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学。

2.挟:《孟子·万章下》:“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战国策·秦策一》:“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这里用为要挟、强迫别人服从之意,又有凭仗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四十四节》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1. 译文

 

孟子说:“在不该停止的地方停了下来,这人在任何地方都会停滞不前。在应该下大力气的地方不下力气,这人在任何地方都不会下大力气。如果前进得太快,他后退得也会很快。”

 

  1. 注释

 

巳:(yi挤)《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已,止。”《诗·小雅·南山有台》:“德音不已。”《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广韵·止韵》:“已,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五节》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