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儒学院

《孟子》18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骚》:“曾欷歔余郁邑兮。”这里用为增加之意。

8.拂:《国语·吴语》:“而无拂吾虑。”《礼记·大学》:“是谓拂人之性。”《汉书·东方朔传》:“拂于耳。”这里用为违背之意。

 

 

《告子章句下·第十六节》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1. 译文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我不屑于给予教诲,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

 

 

《告子章句下·第十六节》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1. 译文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我不屑于给予教诲,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

 

 

《尽心章句上·第二节》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1. 译文

 

孟子说:“一切事物无不有自己的命运,顺应而承受正确的命运观,因此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岩石和危墙之下。走完人生道路而死的人,就是正确的命运;被关押在监狱里死去的人,就不是正确的命运。”

 

  1. 注释

 

命:《易·讼·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孔颖达疏:“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老子"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用为天命、命运的规律之意。总结自《周易》以来所有古籍中关于“命”的辞意,不论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实都是指天的规律,人的规律,宇宙的法则等,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之意。只是后来的人误解并歪曲了“命”的本义,将它看成是迷信意义上的天命论、宿命论了。

 

 

《尽心章句上·第三节》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1. 译文

 

孟子说:“寻求才能得到,舍弃就会失掉,因此寻求才有益于得到,因为寻求这个行为方式是在我自己。寻求亦有一定的道路,得到得不到是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寻求这个行为方式无益于得到,因为寻求是外在的行为方式。”

 

 

《尽心章句上·第四节》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1. 译文

 

孟子说:“万物之情我都具备了,反身而自求诚意,那快乐是很大的。强迫自己宽恕而有所行为,寻求爱心就很近了。”

 

 

《尽心章句上·第五节》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1. 译文

 

孟子说:“行为着却不显明,调节了而没有察觉,终身都按着这个去做而不知道这个道路,有很多人啊。”

 

  1. 注释

 

1.著:《礼记·大传》:“名著而男女有别。”《礼记·乐记》:“著不息者,天也。”《礼记·大学》:“其不善而著其善。”《礼记·中庸》:“诚则形,形则著。”《小尔雅》:“著,明也。”《韩非子·功名》:“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谷梁传·僖公六年》:“病郑也。著郑伯之罪也。”这里用为显著、显明之意。

2.习:《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易·坎·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易·兑·象》:“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卢辩注:“生,谓性也;习。调节也。”这里用为调节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六节》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1.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没有羞耻心所带来的耻辱,那才叫无耻。”

 

 

《尽心章句上·第七节》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 译文

 

孟子说:“羞耻心对人至关重要,善于权变而乖巧的人,表现不出羞耻心来。不因比不上别人而羞耻,怎么能赶上他人呢?”

 

 

《尽心章句上·第八节》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1. 译文

 

孟子说:“古代贤能的君王喜好善行而忘掉自己的权势,古代贤能的读书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自己的道路而忘掉别人的权势,所以王侯将相们不以敬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不能够多次见到他们。见面尚且不能多得,何况是让他们做臣子呢?”

 

 

《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 译文

 

孟子告诉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宣扬吗?我告诉你怎样游说宣扬自己的主张吧。有人知道你,你表现出很傲慢的样子;有人不知道你,你也表现出很傲慢的样子。”

宋勾践说:“怎么样才能做到很傲慢的样子呢?”

孟子说:“尊重规律乐于采用最佳行为方式,就可以做到很傲慢的样子了。所以读书人再穷困也不要失去采用最佳行为方式,发达了也不偏离自己的人生道路。穷困也不要失去采用最佳行为方式,所以读书人能得到自己的本性。发达了也不偏离自己的道路,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望。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万民;如果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现于世间。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

 

  1. 注释

 

1.勾践:人名。

2.游:《列子·汤问》:“孔子东游。”《史记·郦生传》:“此真吾所愿从游。”这里用为游说、宣扬之意。

3.嚣:(ao敖)通敖。《《诗·大雅·板》:“我及尔谋,听我嚣嚣。”《尔雅》:“仇仇,敖敖,傲也。”《孟子·万章上》:“嚣嚣然曰。”这里用为傲慢之意。嚣嚣然:很傲慢的样子。

 

 

《尽心章句上·第十节》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1. 译文

 

孟子说:“等待周文王这样的圣君出现才向善的人,是平凡的民众。若是豪爽杰出的读书人,虽然没有周文王这样的圣君出现也会努力兴起向善的。”

 

 

《尽心章句上·第十一节》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1. 译文

 

孟子说:“再加上韩魏之家的名誉地位和财富,如果自视还谦虚,不自满,就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了。”

 

  1. 注释

 

欿(kan坎):假借为“歉”。这里用为谦虚,不自满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十二节》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1. 译文

 

孟子说:“以安逸舒适的道路使用人民,人民虽劳累而不埋怨。以能生存的道路杀害人民,人民虽然会死但不会埋怨杀害他的人。”

 

  1. 注释

 

佚:通“逸”。《论语·季氏》:“乐佚游。”《荀子·性恶》:“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尧问》:“舍佚而为劳。”《广雅》:“佚,乐也。”这里用为安逸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十三节》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1. 译文

 

孟子说:“霸主的百姓,很欢娱;王者的百姓,悠然自得。犯罪处死而不怨恨,得到利益而不酬谢,人民日益转向善的方面而不知道是谁使他们这样。君子所到过的地方使人感化,所存的心思神秘莫测,上上下下都与天地协调运转,怎么能说是只有很小的补益呢?”

 

  1. 注释

 

1.欢虞:欢娱。

2.皞:(hao浩)通“浩”,亦通“昊”。《庄子·人间世》:“易之者,皞天不宜。”这里用为广大自得的样子之意。

3.庸:《荀子·大畧》:“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这里用为酬谢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十四节》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1. 译文

 

孟子说:“爱民的言说不如爱民的称颂那样深入人心,完善的政治不如完善的教育能够得到人民的喜爱。完善的政治,人民畏惧;完善的教育,人民喜爱。完善的政治能获得人民的财富,完善的教育则能够得到民心。”

 

 

《尽心章句上·第十五节》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1. 译文

 

孟子说:“人们没有经过学习就会的,是人的良能。不经过考虑就知道的,是人的良知。二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喜爱父母的,等到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亲近亲人,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尊敬兄长,就是最佳行为方式;这没有别的原因,表达出来是天下人共同的方法。”

 

 

《尽心章句上·第十六节》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1. 译文

 

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之中,与树木石头同住,与鹿和野猪同游,他之所以不同于深山野人的地方很少。但凡他听说有一句善良的话,见到有善良的行为,就立刻身体力行象江河决堤,气势充沛得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

 

 

《尽心章句上·第十七节》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1. 译文

 

孟子说:“不要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去想自己不该想的事,就是这样而已。”

 

 

《尽心章句上·第十八节》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1. 译文

 

孟子说:“人之所以有规律、理解能力、权术、知识,常常是心里存在着灾患的缘故。只有那些不得重用的臣子和地位低微的庶民,心里发愁的是危难,很深的忧患,所以他们能发达。”

 

  1. 注释

 

1.慧:《周书·谥法》:“柔质受谏曰慧。”《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韩非子·喻老》:“而慧者不以藏书箧。”《贾子·道术》:“亟见窕察谓之慧。”慧是指这个人善于理解、想象,有才华,有胆略,聪敏而有口才之意。

2.疢:(chen衬)《诗·小雅·小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说文》:“疢,热病也。”本意为疾病,这里引伸为灾患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十九节》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1. 译文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一种人,他们侍奉君主就专以容色取宠;有安邦定国的一种人,他们是以安定国家为乐事;有本性纯真的一种人,他们的发达可通行于天下而后才有天下的通行;有一种人称为大人,他们是端正自己然后才认识到万物的端正。”

 

 

《尽心章句上·第二十节》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1.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父母亲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这是一种快乐;上不惭愧于天,下不惭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君子有了这三种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

 

  1. 注释

 

怍:(zuo作)《论语·宪问》:“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礼记·曲礼》:“容无怍。”《礼记·祭义》:“孝子临尸而不怍。”《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心怍焉。”《说文》:“怍,惭也。从心,作省声。”这里用为惭愧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一节》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1. 译文

 

孟子说:“拥有辽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是君子所追求的,但他的快乐不在于此。站在天下的中心,安定四海的人民,君子乐于此,但他的本性不在于此。君子的本性,虽执政于大的行政也不会增益,虽穷困窘迫也不会减损,这是天分已经定好的缘故。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根植在心中,所以其肤色润泽,流露在脸上,充盈在肩背,流向四肢,通过举手投足,不用说话就能使人了解。”

 

  1. 注释

 

睟:(sui碎)《文选·左思·魏都赋》:“魏国先生,有睟其容。这里用为肤色润泽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二节》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1. 译文

 

孟子说:“伯夷逃避纣王,住在北海边上,听到周文王兴起的讯息,说:‘为何不去归附他呢?我听说西伯善于赡养老人。’姜太公逃避纣王,住在东海边上,听到周文王兴起的讯息,说:‘为何不去归附他呢?我听说西伯善于赡养老人。’天下有善于赡养老人的人,那么愿意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归宿。有五亩地的人家,在墙下种植桑树,妇女养蚕,那么老人就可以穿上丝帛了。养五只母鸡,二只母猪,不耽误喂养时机,老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有百亩田地的人家,男子耕种,八口之家就足以吃饱饭了。所谓周文王善于赡养老人,就是他制定了田亩制度,教导人们种植桑树和畜养家禽,教诲百姓的妻子儿女使他们赡养老人。五十岁的老人不穿丝帛就不暖和,七十岁的老人不吃肉就不饱。吃不饱,穿不暖,叫做忍饥受冻。文王的百姓没有忍饥受冻的老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 注释

 

西伯:即周文王。

 

 

《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三节》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 译文

 

孟子说:“改变同样类型的田土,减少税收,就可以使人民富裕了。饮食按季节,使用按社会行为规范,财物就用不完了。人民没有水和火就不能生活,黄昏时去敲别人家的门去求借水和火,没有不给的,因为相当充足。圣人治理天下,使豆类、谷类象水和火一样充足。豆类、谷类植物象水和火一样充足,人民哪里会有不愿意与人相互亲爱的呢?”

 

  1. 注释

 

1.易:《易·恒·象》:“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论语·学而》:“贤贤,易色。”《管子》:“王者乘时,圣人乘易。”《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孟子·离娄上》:“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玉篇·日部》:“易,转也,变也。”《广韵·昔韵》:“易,变易也,改也。”这里用为改变、变动之意。
2.畴:《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书·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孔传:“畴,类也。”《字汇·田部》:“畴,类也。”这里用为“同类”之意。

 

 

《尽心章句上·第二十四节》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1. 译文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难以赞叹一般的水,在圣人门下学过的人难以被一般言论所吸引。观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澜。日月有无比的光辉,小缝隙也能照射进去。流水的本性,不充满水坑就不会流走。君子之所以有志于人生的正道,不彰明也就不会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