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论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一、内容精要
(一)道德
-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当仁不让于师。
-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 克己复礼为仁。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二)修养
- 君子无所争。
-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三)礼乐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四)政治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五)人格
-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子之所慎:齐、战、疾。
- 子不语怪。力。乱。神。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唯酒无量。不及乱。
- 食不语。寝不言。
- 温。良。恭。俭。让。
-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 过犹不及。
-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礼之用,和为贵。
-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君子思不出其位。
-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论语特点
《论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圣人很谦虚的求教。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三、简介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学而 第一: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 第二: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 第三: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 第四: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 第五: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 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 第七: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 第八: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 第九: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 第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 十一: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 十二: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 十三: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 十四: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 十五: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 十六: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 十七: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 十八: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 十九: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 二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四、原为与译文
《论语》
《学而 第一》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译文
-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 第二》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