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管理学院

《经营学》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1. 概述

 

经营学是研究人类经营现象及其规律的学说,即是研究人们的经营关系、经营职能及其规律的学说。经营学从其研究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经营制度学和经营职能学。经营制度学是研究人们经营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经营职能学是研究经营过程及其规律的学说。经营职能学是职能科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职能科学经历了从领导(职能)学到管理(职能)学到经营(职能)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营制度学

由于人类的经营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政治活动(社会经营活动)和经济活动(物质资料经营活动),所以,经营制度学也可分为政治制度学和经济制度学。

政治制度学是研究人类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也就是说,政治制度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专制制度和民主制度。专制制度是指由权力无限的个人或“团体”实行专制统治的制度。在实行专制制度的国家里,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就是“法律”的精神,最高统治者的命(“制”)令(“诏”)就成为“法律”的条文,既定的“法律”就可以随君主或其他个人任意更改,个人行为的是非判断常常取决于君主或其他个人的意愿甚至喜怒,而且个人的权力、地位由金字塔式的等级来界定,一个人的卑尊荣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等级层次。民主制度是指在法律上确认政权在民的原则、通过选举产生执政集团(执政党)、人民有权对政治行为进行监督的政治制度。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才能得到真正的民主。在民主制度下,执政集团(执政党)的经营权(执政权)不是世袭或用暴力夺取的,而是人民授予的。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包括选举制度、议会或人大代表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文官制度、廉政制度、 决策制度、自治制度、司法制度、监督制度和其他政治制度。

一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可以使政治组织(政府)享有足够的权威,同时市民也享有充分的自由。一个有足够权威的政治组织(政府),是维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条件之一。没有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就不能安居乐业,就难以发展经济,社会的物质利益就不能正常地增长;如果只有政治组织的权威而绝大多数市民没有足够的自由,那么,他们就会缺少生产物质利益的积极性和进行科学技术革新的创造性,最终也将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物质利益的增长。马克思主义把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这种关系称作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它把政治制度当作社会的上层建筑,把物质关系当作社会的经济基础,并认为两者的关系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重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方向可以是截然相反的。当相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政治组织拥有良好的政治制度时,它就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它就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除了是否有利于物质利益的增长之外,判断政治制度的好坏还有另一个同等重要的基本标准,这就是,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是否公正。事实上,政治对经济的上述反作用并非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它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起作用。因为对物质利益的生产和分配负直接责任的,或者说对 效率负直接责任的,毕竟不是政治制度,而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所负的直接责任是根本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或者说社会的公正。正因为这样,政治制度的好坏与经济利益的增长就不能简单地、绝对地划等号。换言之,一种不好的甚至很坏的政治制度也可能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样的事例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罕见。其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是建立在 效率和正义这两个基本标准之上的。在马克思眼中,资本主义是一种罪恶的制度,这不仅是因为这种制度最终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不利于效率;而且也是因为这种制度在根本利益分配上的极不正义。翻读马克思的著作,到处可以看到他对资本主义种种源于不正义的罪恶的无情揭露和批判。在这里,不正义不是简单地指物质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它含有极其丰富的意义:财富分配的不均,政治上的不平等,自由平等等基本人权的缺乏,个性的抑制,人的异化,等等,等等。

经济制度学是研究人类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也就是说,经济制度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经济关系(习惯称为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经济过程中相互结成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可分为四个方面或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因此,经济关系包括人们在经济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 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是经济过程的起点和决定性环节。因为社会如果没有生产出物质资料来,便没有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通过分配和交换,才能最终进入消费。也只有这样,社会经济过程才能不断进行。因此,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但同时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又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在社会经济过程的四个环节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系。

在社会经济关系体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经济关系的基础,也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由生产资料所有的形式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方式,即生产的社会形式,是区别不同社会生产关系乃至经济关系的主要标志。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他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生产的社会形式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制约着人们之间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又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而予以表现和实现。从上可以看出,经济制度即经济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因此,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同时通过生产关系又决定了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的性质,而一个社会的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又构成了社会的经济体制关系。因此,经济制度学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学和经济体制学组成。

根据人类可以化分为原始共有制、封建制、地本制、资本制、共有制五种经济形态的标准,经济制度学又可分为原始共有制经济制度学、封建制经济制度学、地本制经济制度学、资本制经济制度学、共有制经济制度学。就目前来看,原始共有制经济制度学目前没有专门的论述,而资本制经济制度学最初是冠以政治经济学的名称,共有制经济制度学就是马克思经济制度学,它主要集中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中。

 

二、经营职能学

由于人类的经营活动可分为两大类活动,即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所以,经营职能学也可分为政治职能学和经济职能学。政治职能学是研究人类的政治过程及其职能的学说,也就是说,政治职能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政治过程及其职能。经济职能学是研究人类经济过程及其职能的学说,也就是说,经济职能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经济过程及其职能。

由于政治过程及其职能与经济过程及其职能具有许多共性。所以,我们将其放在一起来阐述。不论是政治职能还是经济职能,其经营职能都是由决策职能、 管理职能、监督职能、改进职能四个职能构成。 管理职能又由 计划职能、 组织职能、 领导职能(指挥和协调职能)、 控制职能四个职能组成。改进职能又包括了改善和创新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改善是在不抛弃原经营方案的前提下而进行的改进。创新是通过抛弃原经营方案并建立新经营方案的前提下而进行的改进。创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释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它和“改善”即“改变原有情况使好一些”共同构成了“改进”即“改变旧有情况,使有所进步”的两个方面。“改善”是指持续不断地、一小步一小步地、阶梯式地改进,即逐步改进;而“创新”是指一触即发式的改进,即跳跃式改进。改善与创新是改进的两个相互区别、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改善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是改善的必然结果。20世纪日本及中国台湾因改善而成功,美国及欧州因创新而成功。而21世纪,谁最先把改善和创新的结合体——改进成功推广及应用,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类最早发现和阐述的是 领导职能。而且阐述的是政治组织中的军事组织的 领导职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晋、齐、楚、越等为首的大诸侯国相互兼并称霸,战争此起彼伏,最后形成楚、齐、燕、韩、赵、魏、秦七强并立的局面,它们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争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因此产生了许多专门指挥作战的将帅以及专门研究军事的理论家。他们著书立说,阐述了如何指挥、领导士兵作战,而且韩非子还把帝王权术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决策权、领导权的运用技巧以及权力的完整性的重要意义,形成了以权、势不可分为中心内容的“君临之术”,并将这种“君临之术”用来治国。据汉书卷30《艺文志》所载:“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这35家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艺文志》收兵书53家,790篇,图43卷,还包括部分秦汉的著作。这53家又分为“权谋”、“阴阳”、“形势”、“技巧”四大类。“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诸家的理论大多是对当时实战战例的总结和军事策略研究的结晶,而且相互兼容并蓄,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军事理论。这些著作除了对 领导职能、决策职能进行了阐述外,还对有关军队的 组织职能、 控制职能进行了阐述,但是,这些著作对这些职能进行阐述时,带有浓厚的神秘、宗教的思想,所以他们所倚重的主要是权术、战术,而不是科学原理。 而且在 计划职能缺乏时, 组织职能、 领导职能、 控制职能都只能根据人们特别是领导人的主观愿望来履行,所以,这些军事著作带有很强的非科学性。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却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带有较强的科学性。因此,孙武的《孙子兵法》的问世标志着人类领导学的产生。

最先提出“管理”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公元前355)。色诺芬著有《经济论》。因此,经济就是“管理家”,这里的“家”不是现代家庭的意思,而是指奴隶式劳动的庄园,即奴隶式劳动的生产单位,是奴隶集体劳动的组织。色诺芬的《经济论》可能是公元前387到371年之间色诺芬根据自己管理领地经济即封邑经济的经验而写成的。在《经济论》中,按照色诺芬的说法,家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它研究的对象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财产。色诺芬根据奴隶式经济的要求规定了奴隶主的经济任务,实质上是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剥削奴隶,以增加由奴隶 剩余劳动所创造剩余产品的收入,来满足奴隶主各种欲望。色诺芬把组织和监督奴隶从事生产和家务劳动,看做是奴隶主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论》中,他主张对奴隶的管理应当严厉,对驯从的奴隶应给予较好的待遇,对不听话的奴隶给予较差的待遇。在他看来,奴隶和牲畜没有什么区别,“对于奴隶来说,适用于训练野兽的办法也同样是训练他们驯服的很有效的办法”。

从上可以看出,色诺芬的《经济论》阐述的并不是 管理职能的原理,而阐述的是如何更严历地剥削奴隶。真正将管理作为“职能”来阐述的是美国机械工程师 泰勒。1911年1月 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语言阐述了 生产活动中的 计划职能和 控制职能原理,随后经其追随者、合作者特别是后来者 法约尔的补充、完善,形成了完整的 管理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原理,并将其扩展到经济组织(如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之中 ,后来韦伯又成功地将管理职能原理运用于政治组织的行政组织即 管理组织中。因此,1911年1月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发表标着着人类管理学的产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管理职能原理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首先是 决策和管理的关系无法得到澄清,其次是决策和计划的关系也很难处理,再次监督职能和 管理职能的关系到底如何,最后改进职能的作用及地位怎样。所有这些问题,如果只停留在 管理职能原理的阶段上,都不可能找到答案。因此,必须将 管理职能原理扩展为经营职能原理直至经营原理,即将管理职能学发展为经营职能学,将管理学发展为经营学,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公元2000年10月《科学经营原理》的出版,使这些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并标志着人类经营学的形成。

经营职能学按经营职能来划分可以分为 决策学、管理学、监督学、改进学。管理学可进一步划分为计划学、组织学、领导学(指挥学和协调学)和控制学;改进学可进一步划分为改善学和创新学。

经营职能学按经营对象划分,可以分为政治职能学和经济职能学。政治职能学也可称为政府经营学,政府经营学具体可分为现代政府经营原理、现代政府 决策学、现代政府管理学、现代政府监督学、现代政府改进学、经济裁判学、非经济裁判学、公共学、国防军事学、外交学、财政学、人事学、土地及自然资源分配学等。经济职能学也可称为 企业经营学,企业经营学可分为 现代企业经营原理(替代经济类“管理学”、“ 管理原理”、“管理学基础”)、现代企业经营决策学(替代“工商企业经营原理”)、现代企业战略经营学(替代“企业战略管理学”)、现代企业经营监督学、现代企业经营改进学、现代企业生产管理学、现代企业营销管理学、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学、现代企业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学等。

 

三、经营学的地位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经营活动,首先出现的是经济活动,随着氏族的建立产生了政治活动,从此,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成为人类最基本、最普遍、最主要的人类活动。人类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首先产生了包括了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的哲学,后来政治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约17世纪经济学又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政治学、经济学这两门经营学特别是经济学成为人类最为关注的学科,而且经济学成为人类近代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

1、经营学在哲学中处于中心地位

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必须满足自身生存所要求的需要。人类需要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最基本的是物质生活的需要,物质生活需要是其他需要的基础。因此,人类要生存下去,首先必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而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必须通过物质资料的经营来实现,由此,物质资料的经营活动即经济活动成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没有经济活动,就没有物质生活资料,人类就无法存在,没有经济的发展,人类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物质资料来从事和发展文化、教育等其他人类活动。因此,经济活动是人类整个社会活动得以进行的最基本的前提。而要使人类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多,就必须实现用最少的物质消费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的目标,因此,必须对物质资料的经营即经济进行研究,这就形成了经济学。经济学是探讨如何有效利用、高效使用资源的学说。由于经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中心,因此,研究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学说——经济学必然成为哲学的中心学说。

人类的经济活动要有效地进行,必须要有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保证。这就要求必须对人及人的集合体即人类本身进行经营,并以此来实现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们的利益的目的,而这些正是政治的内容和目的,因此,政治活动是保障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前提。没有政治活动,人类的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有序地进行,其经济活动的效果也不可能得到保障和提高。而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说,因此,政治学和经济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也必然和经济学一起成为哲学的中心学说,因此,政治学和经济学即经营学在人类的哲学中处于中心地位。

2、经营学的科学水平决定着自然学的科学水平

在经营学特别是经济学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人类社会的发展步伐是如此地缓慢,自然学领域取得的成果非常稀少。但是,从经济学问世以来特别是自1776年亚当·斯密较科学的经济学《国富论》问世以来,200年间人类所取得的自然科学 技术成果急剧增加,从瓦特的蒸汽机到爱迪生的电力技术、 电灯的发明以及贝尔电话的发明,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到孟德尔的生物遗传规律;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生产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所有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经营学的科学水平对自然学的科学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经营学的科学水平影响着其他社会学的科学水平

历史学实际上主要是记录人类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历史特别是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历史的学说,因此,历史学家必须对政治学、经济学有足够的了解,并能熟悉较科学的政治学、经济学,才能正确评价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及历史人物以及其他评价对象。因此,人类的经济学、政治学即经营学的科学水平越高,历史学家对历史作出的评价的科学水平就越高,其写作的历史学的科学水平也就越高。另外,人类的经营学的科学水平越高,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效果就越好,人类就可以用较少的物质消耗创造较多的物质财富,从而使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同时为人类追求由社会决定的或历史形成的需要如文化、教育、体育、艺术等需要的满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文化、教育、体育、艺术等活动的开展无疑会促使家庭学、文化学、体育学、艺术学等生活学的形成和发展。而心理学特别是行为学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人们能采取激励方式来提高人们经营的积极性,因此,心理学及其行为学是为经营学服务的,他们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经营学的科学水平无疑会影响心理学特别是行为学的科学水平。

4、经营学的科学水平对思维科学的水平具有反作用

思维科学是一切学说之王,它为自然学、社会学及其经营学提供方法论,因此,思维科学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自然学、社会学及其经营学的科学水平。但是,经营学的科学水平对思维的科学水平具有反作用,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学、政治学即经营学的科学水平高时,其思维科学研究的自由度也大,并且在从事思维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经济资料、政治资料及其他资料)的质量及科学性也高,这无疑会提高思维科学的水平。

 

四、经营学研究的状况

目前在许多地区和国家,不论是在其经济活动还是在其政治活动中,经营职能还很不健全和完善,有的甚至还停留在 领导职能阶段,大多数还停留在 管理职能阶段,这无疑会给其经营活动带来较大的盲目性,从而大大影响经营活动的效率。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 职能科学的发展水平较低所引起的。 职能科学是研究如何做事和如何把事做好的科学,是研究人类各项活动特别是经营活动如何取得成功的科学。由于人类的经营活动可分为两大类活动,即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所以 职能科学也可以分为政治职能科学和经济职能科学。政治 职能科学是研究人类的政治过程及其职能的科学,经济职能科学是研究人类经济过程及其职能的科学。目前,世界上的 职能科学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大多数第三世界的国家来说,还停留在领导学阶段,而对于第一、二世界的国家来说,大多数还停留在管理学阶段,虽然他们有改善、创新的实践,但还没有总结出系统的理论,而经营和改进(改善+创新)理论的形成则意味着职能科学的新的系统理论开始形成,并标志着人类的职能科学从领导学、管理学上升到经营学。而管理学上升为经营学的显著标志是将改进(改善+创新)作为经营的一个职能,从而为人类的经营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生生不息、永不枯竭的动力。而现实中的落后及不发展,就是由于缺乏改进职能所引起的。

目前,经营学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虽然自2000年《科学经营原理》的出版已有十年时间,并于2002年1月、5月、8月先后出版了经济 职能科学类的《现代企业经营决策学》(替代《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现代企业经营原理》(替代《管理学或管理基础》)、《现代企业战略经营学》(替代《企业战略管理学),2006年后又相继将经营原理应用到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先后出版了《工作改进日志》、《学习改进日志》、《生活改进日志》,但经营与改进理论的研究和推广还有很多路需走,因此,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参加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并呼吁企业、政府能给予这一理论的研究和推广给予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以便共同推动经营学及职能科学的发展。

 

五、经营思想

经营(经营思想)是指个人或团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运用经营权使某些物质发生运动从而获得某种结果的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在实践、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和认识的总和就是经营思想。正如按载体来划分经营活动一样,经营思想也可分为政府经营思想、企业经营思想、家庭经营思想、个体经营思想。

企业的经营思想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因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涉及到方方面面,对某一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就是某一方面的观念。这一系列观念的总和就是企业的经营思想。由于人们对企业经营中的主要关系的认识存在差异性,因此,对企业经营思想的主要内容的认识也存在区别。

1、市场观念

市场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与顾客关系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顾客需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源。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候生产以及生产的产品以什么方式去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是市场观念的基本内涵。

2、竞争观念

竞争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市场竞争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企业之间为争夺更有利的生产经营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的斗争。市场竞争具有客观性,排他性、风险性和公平性。企业对这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反映出企业竞争观念的表现方式和强度。

3、效益观念

效益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企业可视为一个资源转换器,以一定的资源投入,经过内部的转移技术,转换出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经济效益是产出和投入之比,这个比率越大,经济效益就越高。效益观念的本质就是以较少的投入(资金、人、财、物)带来较大的产出(产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因此,企业的效益观念涉及到处理好投入、转化和产出的综合平衡,解决好投入、转换的经济、高效和产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4、创新观念

创新观念是企业处理现状和变革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机会,对经营要素、经营条件和经营组织的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的经营体系的变革过程。企业的创新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开发、老产品的改造、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以及新资源的利用;二是市场创新,即向新市场的开拓;三是组织创新,包括变革原有的组织形式,建立新的经营组织。变革是有风险的,然而不变革也是有风险的。对两种风险的认识和态度是创新观念的本质。

5、长远观念

长远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关系的经营思想。近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商品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然而投资者和职工当前的利益又不能不考虑。企业领导者如何兼顾这对矛盾,是长远观念的核心。

6、社会观念(生态观念)

社会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现代企业越来越感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企业之所以能存在,就在于能对社会做出某些贡献。除了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外,企业还负有诸如对国家、生态环境、文化教育事业、社区发展、就业、职工福利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责任。社会观念的本质,就是谋求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企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社会的发展又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也称为生态平衡观念。推而广之,生态观念是指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观念。

7、民主的观念

民主观念是企业领导在决策时处理与下属以及职工关系的经营思想。决策是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现代企业的经营决策要科学化、民主化。企业的广大职工中蕴藏着丰富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企业领导者如何把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出来,予以加工提炼,是民主观念的核心。

 

(一)经营思想影响因素

企业的经营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企业经营实践中不断演变而成的指导企业经营年活动的一系列指导观念。它会受到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思想必须顺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制约因素对于所有企业是基本相同的,但在事实上,不同企业的经营思想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同一企业,在不同的经营时期其经营思想也会发生变化。原因有:

·不同企业的自身面临经营形势的差别、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面临经营形势的差别

·企业领导者素质的差别

这两个差别影响着企业经营思想的表现方式和强度。所以,决定和影响企业经营思想的因素,概括起来有社会制度、商品经济规律、企业的经营形势和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1、社会制度

企业所在国家的根本制度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决定因素,企业的经营思想必须符合社会制度的基本要求。企业所在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规范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并通过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企业在处理各种关系时,不能违背这些基本准则。

2、商品经济规律

商品经济规律也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决定因素。企业是商品的产者和经营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该按商品经济的规律办事。企业经营思想中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长远观念、创新观念等无不是反映了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要求。企业的经营思想只有符合这些要求,才能在经营活动中具有指导意义。

3、经营形势

企业经营思想的表现形式和程度受着企业所处经营形势的影响。在环境有利时,企业的各种观念与不利时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程度上也是有差别的。如"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下企业市场观念的差别。另一方面,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不同竞争实力的企业的各种观念的表现形式和强度也是不同的,如领先企业和中游企业的长远观念是不一样的。

4、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企业的经营思想实际上是企业领导者通过对外部环境因素,内部条件因素的综合认识的基础上,在自己头脑中一个有创造性的产物。所以,企业领导者的价值观念、政策水平、科学知识、实践经验、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等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思想的表现形式和程度。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企业,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领导者能取得成功,而有的却失败的原因。

 

六、经营观念

经营观念是指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制定的战略思想,其中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即"为什么而经营"是最重要的。企业经营观念是企业的哲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企业如何看待,管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依据。

企业经营观念思想演变经历了以生产为中心,到以产品为中心,到以推销为中心,再到以营销为中心的转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及市场环境的发展,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市场营销逐渐重视,经营哲学逐渐深化得过程,使营销不断向前发展。

 

(一)经营观念的作用

任何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经营哲学或经营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而企业经营观念又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供求状况、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及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企业经营观念,即使是同一时期不同企业也会有不同的经营观念,不同经营观念指导的企业营销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经营效果。因此,企业树立何种经营观念,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二)经营观念分类

1、市场观念

市场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与顾客关系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顾客需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源。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候生产以及生产的产品以什么方式去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是市场观念的基本内涵。

2、竞争观念

竞争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市场竞争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企业之间为争夺更有利的生产经营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的斗争。市场竞争具有客观性,排他性、风险性和公平性。企业对这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反映出企业竞争观念的表现方式和强度。

3、效益观念

效益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企业可视为一个资源转换器,以一定的资源投入,经过内部的转移技术,转换出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经济效益是产出和投入之比,这个比率越大,经济效益就越高。效益观念的本质就是以较少的投入(资金、人、财、物)带来较大的产出(产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因此,企业的效益观念涉及到处理好投入、转化和产出的综合平衡,解决好投入、转换的经济、高效和产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4、创新观念

创新观念是企业处理现状和变革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机会,对经营要素、经营条件和经营组织的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的经营体系的变革过程。企业的创新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开发、老产品的改造、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以及新资源的利用;二是市场创新,即向新市场的开拓;三是组织创新,包括变革原有的组织形式,建立新的经营组织。变革是有风险的,然而不变革也是有风险的。对两种风险的认识和态度是创新观念的本质。

5、长远观念

长远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关系的经营思想。近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商品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然而投资者和职工当前的利益又不能不考虑。企业领导者如何兼顾者对矛盾,是长远观念的核心。

6、社会观念(生态观念)

社会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现代企业越来越感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企业之所以能存在,就在于能对社会做出某些贡献。除了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外,企业还负有诸如对国家、生态环境、文化教育事业、社区发展、就业、职工福利和个人发展负有责任。社会观念的本质,就是谋求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企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社会的发展又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也称为生态平衡观念。推而广之,生态观念是指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观念。

 

七、经营哲学

企业的经营思想也称为企业的经营哲学,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的总和,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是由一系列的观念所组成的。企业对某一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就是某一方面的经营观念。企业无论是否已经认识到、自觉或不自觉,客观上都存在着自己的经营思想。

企业的经营思想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因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涉及到方方面面,对某一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就是某一方面的观念。这一系列观念的总和就是企业的经营思想,由于人们对企业经营中的主要关系的认识存在差异性。因此,对企业经营思想的主要内容的认识也存在区别。我们这里介绍下列基本观念的时候,并不排除其他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重要性,也不排除其他的一些观念是下列观念的派生观念。

1、市场观念

市场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与顾客关系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顾客需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源。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候生产以及生产的产品以什么方式去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是市场观念的基本内涵。 2, 竞争观念。竞争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市场竞争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企业之间为争夺更有利的生产经营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的斗争。市场竞争具有客观性,排他性、风险性和公平性。企业对这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反映出企业竞争观念的表现方式和强度。

2、效益观念

效益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企业可视为一个资源转换器,以一定的资源投入,经过内部的转移技术,转换出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经济效益是产出和投入之比,这个比率越大,经济效益就越高。效益观念的本质就是以较少的投入(资金、人、财、物)带来较大的产出(产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因此,企业的效益观念涉及到处理好投入、转化和产出的综合平衡,解决好投入、转换的经济、高效和产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3、创新观念

创新观念是企业处理现状和变革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机会,对经营要素、经营条件和经营组织的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的经营体系的变革过程。企业的创新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开发、老产品的改造、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以及新资源的利用;二是市场创新,即向新市场的开拓;三是组织创新,包括变革原有的组织形式,建立新的经营组织。变革是有风险的,然而不变革也是有风险的。对两种风险的认识和态度是创新观念的本质。

4、长远观念

长远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关系的经营思想。近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商品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然而投资者和职工当前的利益又不能不考虑。企业领导者如何兼顾者对矛盾,是长远观念的核心。

5、社会观念

社会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现代企业越来越感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企业之所以能存在,就在于能对社会做出某些贡献。除了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外,企业还负有诸如对国家、生态环境、文化教育事业、社区发展、就业、职工福利和个人发展负有责任。社会观念的本质,就是谋求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企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社会的发展又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也称为生态平衡观念。推而广之,生态观念是指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观念。

6、民主的观念

民主观念是企业领导在决策时处理与下属以及职工关系的经营思想。决策是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现代企业的经营决策要科学化、民主化。企业的广大职工中蕴藏着丰富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企业领导者如何把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出来,予以加工提炼,是民主观念的核心。

 

八、经营计划

经营计划是指根据经营战略决策方案有关目标的要求,对方案实施所需的各种资源,从时间和空间上所作出的统筹安排。

经营计划是指根据经营战略决策方案有关目标的要求,对方案实施所需的各种资源,从时间和空间上所作出的统筹安排。

企业经营计划按时间可分为长期经营计划、中期经营计划和短期经营计划3种;按管理层次可分为全厂经营计划职能部门经营计划和车间经营计划;按计划内容又可分为供应、销售、生产、劳动、财务、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设备投资等计划。

(一)经营计划特点

1、具有决策性

它是以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前提,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制定和编制的,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具有外向性

它与社会、市场和用户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基本目的就是实现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具有综合性

它的基本内容既包括市场调查、预测、生产、销售,也包括技术、财务和后勤,是指导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纲领。

4、具有激励性

它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能激励企业全体职工为之而奋斗

 

(二)长期经营计划的内容因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而有所不同,一般包括:

1、科研和新产品开发计划,规定企业产品品种发展方向、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整顿任务和有关探索性的科研项目等。

2、企业改造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规定企业在一定计划期限内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产品品种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等项目及其完成的进度、费用预算和预期达到的目标等。

3、生产能力利用计划,规定设备、厂房、仓库、运输工具等设施的报废、更新、处理、添置等的数量、时间和费用预算等。

4、人才开发和职工培训计划,规定智力投资、人才开发、职工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人数、时间和费用预算等。

5、企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发展计划,规定利润目标、产品质量指标、产品成本指标、劳动生产率增长指标、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指标、能源消耗和材料利用指标等。

6、职工生活福利设施计划,规定职工宿舍、托儿所、医院、俱乐部、食堂等公共设施的发展计划。

 

(三)年度计划

由企业的年度销售、生产供应财务、成本等计划构成的综合性计划。它是长期经营计划的具体化和实施方案。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中国企业年度综合计划采用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的形式。70年代末开始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企业扩大了自主权,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主动从事生产经营的全部活动。企业开始编制年度经营计划,取代已往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

年度经营计划一般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

1、销售计划:根据国家计划、市场预测和订货合同编制,是编制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它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销售产品的品种、数量、销售收入、销售利润、交货期、产品质量和销售渠道等,是保证利润计划实现的关键性计划。

2、生产计划:以销售计划为主要编制依据。它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所生产的产品品种、质量、数量和生产进度以及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是编制劳动工资计划、物资供应计划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依据,对企业实现销售计划起保证作用。

3、劳动工资计划:根据生产计划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编制。它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为完成生产计划所需的各类人员的数量、定员、定额,劳动生产率提高水平,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水平,奖励制度和奖金,职工培训指标等,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职工的文化和技术业务水平起重要作用。

4、新产品试制计划:它是新产品开发计划的具体落实,对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和开展市场竞争起重要作用它规定企业的新产品设计和研制、新工艺攻关和投产前的技术准备等指标。

5、物资供应计划:根据生产计划、新产品试制计划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等编制,起合理利用和节约物资减少资金占用的作用。它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生产、科研、维修等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外协件、外购件、外购工具等的需要量、储备量和供应量、供应渠道、供应期限等。

6、产品成本计划:以生产计划、劳动工资计划和物资供应计划为 主要编制依据,对企业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增加盈利起保证作用。它规定在计划年度内生产和销售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具体包括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和产品成本降低计划等。

7、财务计划:根据生产销售、供应、劳动工资、成本等计划编制,对保证企业的经营和合理使用资金起重要作用。它包括固定资产计划、流动资金计划、利润计划、专用基金计划和财务收支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

8、技术组织措施计划: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改进技术和组织的各项措施的项目、进度、预期的经济效果及实现措施所需的人力、材料、费用和负责人及执行单位。它是实现生产计划和新产品试制计划等的技术组织保证,对企业动员内部潜力、改造薄弱环节和增产节约起重要作用。

9、其他计划:包括设备维修计划工具生产计划、动力计划、动能生产计划和运输计划等。

 

(四)计划任务

1.把经营目标具体化;

2.分配各种资源;

3.协调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

4.提高经济效益;

 

(五)长期计划

规定企业10年或10年以上的发展方向规模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纲要性计划,又称战略经营计划或远景经营计划。它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发展国民经济长远计划对企业提出的任务和社会需求,同时考虑市场环境和技术发展以及企业自身条件和变化等情况而制定。

 

(六)管理制度

1、制度

企业的经营计划是实现其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组织和指导企业生产有序进行的依据因而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经营计划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生产任务进行统筹安排使其人财物等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建科学有效地经营计划管理制度是加强计划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其具体内容主要有  一经营方针目标管理制度  二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2、采购管理

采购是现代物流链中的一个基础环节,它的管理状况关系着整个物流链的进程。因此搞好公司的采购管理工作,对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具体做法包括  一采购工作管理目标  二采购管理系统  三采购管理工作内容  四标准采购作业程序  五标准采购作业细则  六公司采购规程  七采购工作实施办法  八采购入库验收管理规定

3、销售管理

产品销售是公司实现利润与经营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产品销售是现代公司最重要的一项。

管理制度一家公司,缺乏现代的产品销售管理制度,不一定卖不出产品。但肯定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现代公司的产品销售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年度销售计划管理制度

二销售方针计划书

三销售管理制度

四销售促进计划

五产品定价管理制度

六产品降价销售管理规定

七特约销售组织制度

八公司特约销售经营制度

九公司经销商年度奖励办法

十业务员开拓新客户奖励办法

十一公司销售人员管理制度

十二四销售人员考核与奖惩办法

十三卖场服务标准

十四售后服务管理制度

十五客户投诉经济处罚细则

十六客户投诉行政处罚条例

十七客户投诉管理制度

十八客户投诉案件处理办法

十九客户提案意见处理规定

 

(七)经营计划原理

1、限定因素原理

管理人员越是能够了解掌握限制目标实现的因素,就越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拟定各种行动方案。

2、许诺原理

计划是对完成各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实现的时间就越长,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3、灵活性原理

计划的灵活性越大,由于未来风险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4、改变航道原理

计划的总目标不变,但实现目标的进程(即航道)可以因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变。

 

(八) “计划空隙”是指在企业内部由于缺乏充分的信息沟通而造成某些管理层次对总目标,计划的前提、策略、政策,上下级的计划等方面的不了解。

1、计划信息应当尽可能具体和详尽。

2、上级主管人员应向下级阐明并解释计划。

3、尽可能地给下级参与计划的机会。

让计划工作人员和主要下级人员一起制定计划、建立计划工作委员会、成立管理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