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培训学院

教育 2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十四、现代教育的弊端

 

1、教育不平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对立。

2、家庭与学校的理想主义教育与社会的现实主义教育的尖锐对立。

3、私有制下的教育未能解决人的信仰问题。

4、应试教育和社会功利性导致精神层面的缺失。

5、家庭教育的家长专政性质以及与此关联的家庭暴力等问题,教育科学无法直接在家庭中推进实施

6、学校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扼杀乃至自由权利(如恋爱)的剥夺,违背人性。学习不能与劳动相结合,反而与考试相结合。

7、社会教育的大染缸性质,酿成重重社会问题。不能与学校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无缝连接。

8、教育产业化(私有化)对教师本身的剥夺和对教育平等的严重损害。

9、教师未能起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也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0、教育的社会功能未能与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相互关联,如老龄化问题等。

11、素质教育仍需采取措施实施。

十五、教育的价值

 

基础的九年义务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的原始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接受和接纳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随后的中专、大学等中高等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具备基本的科研、实践、实验、试验、仿制、创新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和接纳科学发明创造等专业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等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

职业化教育和培训,价值在于为社会工业化、产业化、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保障。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懂得岗位作业工艺、培训后上岗就业、接受和应聘各类职业岗位,获得岗位作业基本技能。

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十六、层次提升

 

教育的环境可以分为:政治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

教育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自谋求个人的生存技能开始,到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命运持续科学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类,没有止境!

科学的教育是立体的,它分为4个层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学校教育:指对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家庭教育:指对学生情商(E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社会教育:指对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自我教育:个人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四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十七、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开始于出生并持续终身已被广泛接受。有些人甚至相信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让子宫里的胎儿听音乐和故事,希望对孩子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educare,意思是"引出"。

教育具有多方面功能:

·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

·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选择功能。

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如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中国的李壮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十八、教育的类型

 

1、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2、正规教育

社会、群体或私人开设课程教育人们,通常是年轻人。正规教育比较系统完整。正规教育体系传授理想或有价值的知识,但有时会出现滥用情况。

3、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或成人教育在许多国家已经非常普及。'教育' 还被看作儿童的事,成人教育经常 branded as '成人学习'或'终身学习'.。

成人教育意义是负担成人社会角色人所进行有系统持续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促进知识、态度、价值和技巧上的改变。〈Darkenwald & Merrian,1982,P.9〉早期曾被认定唯一种扫除文盲,教导民众基本读、写、算术技能的活动,逐渐拓展至因应技术变迁的需要而提升个人知识能力为目的。

高等自学教育:针对在职人群,因工作需要用学历而没时间去进行脱产学习;在工作期间自学通过国家统考的教育方式。

开放教育: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取消和突破对学习者的限制和障碍,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以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面授、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

4、远程教育

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授课的方式。

十九、实施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语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的方法,就是上行下效。比如家长教孩子孝道,自己就要身体力行,孩子自然也会做到。推而广之,要教别人首先自己要先修身,先做到,然后再用身教言教去影响人,甚至达到不言而教的效果。育,老祖宗认为教书育人的首要目的,是使孩子做一个善人,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那什么是善?善的标准是什么?假如搞教育的人心中都不知道标准,那教育一定不会是圆满的;假如他知道善的标准,就能够把握住每一个教育的机会。

二十、教育观

 

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初步原理(比如《资本论》第1卷,第13章;《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部分;《哥达纲领批判》第4部分;《共产主义基本原理》)。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十月革命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的需要,大大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列宁、克鲁普斯卡娅、勃朗斯基、马卡连柯)。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基本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对此作出贡献的一些重要人物有倍倍尔、饶勒斯、蔡特金、李卜克内西、葛兰西、郎之万、瓦伦、塞夫。许多研究者当前正致力于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以下几点:

1、对所有儿童一律实行义务免费公共教育,以确保消灭文化或知识的垄断,消灭教育的种种特权。在最初的表述中,这只能是一种由各种公共机构所办的教育。当时所以这样提,是防止工人阶级恶劣的生活条件阻碍儿童的全面发展。后来,明确地提出了其它目标,比如必须削弱家庭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必须根据平等的条件来培养儿童,必须利用社会化的群体力量。无疑,最成功的革命教育实验,从马卡连柯学校到古巴的学校,都是按照社会的方案来进行的。

2、教育与物质生产相结合(或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把智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里所包括的目标,既不是进行较好的职业训练,也不是反复灌输职业道德,而是通过确保人人充分了解生产过程来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观念与实践之间的历史形成的差距。这一原则在理论上的正确性虽然为人们所广泛承认,但其实际运用却提出了许多问题(许多半途夭折的或只是部分获得成功的试验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在科学技术迅速变革的条件下,尤其如此。

3、教育必须确保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科学与生产的重新结合,人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生产者。在这一基础之上,所有的人无论男女,其潜力都能得到施展。这样将出现一个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世界,使个人在消费、娱乐、文化的创造和享受、社会生活的参与、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实现(自身创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施展才能。这一目标的实现,特别需要改变社会分工,而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迄今仅处于开创阶段。

4、社会在教育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巨大作用。学校的内部集团关系的这种改变(从竞争转向合作和支持)意味着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开放,并以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积极配合的关系为前提。以上所概述的理论并没有终结。对上述原则的解释或依据上述原则所进行的实践,还存在许多进退两难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者之间以及在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正在对下列问题进行辩论:人的个性问题;"本性与教养"的问题;学校和教育在流行的社会决定论范围内创新的可能性;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结构在促进社会变革中的相对重要性。(ZF)参考书目1M.W.阿佩尔:《意识形态与学校的课程》,1979年英文版。 2奥·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1879),1886年英文版。3P.布尔丢和J.C.帕塞隆:《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年英文版。4S.鲍尔斯和H.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1976年英文版。5兹苏萨·弗吉:《形成中的社会》,1979年英文版,第4章。 6保罗·弗雷尔:《被压迫者的教育学》,1970年英文版。7安东尼奥·葛兰西:《可供选择的教育学》,1973年意大利版。8让·饶勒斯:《社会主义与教育》,1899年法文版。9保尔·朗之万:《思想与行动》,1950年法文版。10弗·列·列宁:《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1913),1963年英文版。 11同上作者:《青年团的任务》(1920),1966年英文版。12同上作者:《关于综合技术教育对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娜的提纲的意见》(1920),1966年英文版。 13D.林登贝格:《共产国际与阶级学校》,1972年法文版。14M.A.马纳科尔达:《马克思与现代教育学》,1966年意大利版。

二一、教育的历史

 

1、欧洲

在西方,教育的起源受到宗教组织的巨大影响:神父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学校体系。在欧洲,许多最初的大学都有天主教背景。苏格兰宗教改革之后建立了新的国立苏格兰教会。

2、中国

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帝国,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

19世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开风气之先,成功创办雨南洞小学、同仁学校、兴民中学、石马两等小学等新式学校,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宝贵人才。随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1990年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又有了较大变化,私人资本重新进入教育领域。

3、日本

日本教育的起源与宗教密切相关。学校是培养想要研究佛教成为僧侣的年轻人的庙宇。后来,想要学习的孩子就要去"Tera-koya" (意为庙宇小屋),学习如何读写日文。

4、印度

印度的制度化教育已有很长的历史,据考证在佛教兴起之前印度已经有了完善的教育制度。其教育的现代化可以分为殖民地时期和独立后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殖民地时期是印度教育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包括: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时期(1498~19世纪初);殖民地印度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即印度教育的西方化时期(19初~20世纪初)、民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时期(20世纪初~1947年独立)三个时期。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教育进入它的全面发展阶段。

5、21世纪世界教育趋势

在过去几十年中,未受任何学校教育的文盲人口的百分比下降了。从1960年的36%下降到2000年的25%。

在发展中国家,2000年文盲百分比只有1970年的一半。在已发展国家,文盲也从 6%下降到1%,未受学校教育者从5%下降到2%。

二二、教育机构

 

  1. ·托儿所
  2. ·幼儿园
  3. ·小学
  4. .中专职业学校
  5. ·初中
  6. ·高中
  7. ·高级职业学校
  8. ·技术学院
  9. ·专科学校
  10. ·大学
  11. ·书院
  12. ·研究院
  13. ·进修班
  14. ·培训班
  15. ·补习班

二三、教育分类

 

·生命关怀教育

·孝悌教育

·道德教育

·胎教

·学龄前教育

·少儿教育

·经典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

·本科教育、大学教育

.计算机教育

·高职教育

·专科教育

·义务教育

·终身教育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开放教育

·继续教育

·干部教育

·远程教育

·函授教育

·工读教育

·数学教育

·语言教育

·阅读教育

·科学教育

·资讯教育

·社会科学教育

·艺术教育

·家庭教育

·特殊教育

·资优教育

·补习教育

·性教育

·一对一教育

二四、读经教育

 

开篇--提倡儿童读经原由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

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

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求为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

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污染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二五、教育方法

 

通常所说的教育,都是指校园教育,具有通用的区域或国家标准教材,有指定的教师,进行课堂口授讲述,辅之以板书和作业,结合测验、抽查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加上升学考试,再进入职业生涯。 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先进的教育,已不会再用私塾和一对一这样的落后的、高成本的、低效率的教育手段了! 互动、快乐、学校指定和学生自选课程等都是比较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至于案例教学,则是职业教育中比较成功的手段。 借助信息化,把教育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更加精确地描述,让更多的人才在先进的教育技术条件下,更快的、更多的、一生学习接受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

二六、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而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好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常做的家庭作业就是实验报告,你研究了什么,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有什么结果和结论,参考了哪些文献。..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很小,常常只是一支铅笔的滚动,糖和盐的溶解等等什么的。(重要的不是大和小,而是方式方法!)。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我认为,人类之所以在这个世界处于统治地位,就是因为人类的创造力!人类创造工具并使用它,已知的生物中,只有人和黑猩猩有创造工具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代和现代绝大多数发明和发现出现在西方的主要原因。同样,它也有缺点,有局限性。它注重分析,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分析就好像一条射线一样,确定了方向,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很少去反思出发点;它"喜新厌旧",重视个体的创新,常忽略个体对已有知识的累积。美国教育部长也说:"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我们把人教成了肉机器",就是出于西方教育缺乏综合思考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说的(横向思维--人与电脑的根本区别,例:有十块钱和一块钱,拿哪个?答拿十块或拿一块的,即纵向思维;答都拿或都不拿的,即横向思维)。

历来中华教育的主体是通过儒家思想表现出来的。因为儒家有"忠孝"的思想,所以当权者就把教育工作主要交给儒家来负责,以便有利于统治,而国家行政是否也以儒家思想为标准,是另一码事。(汉、唐、皆是"内用黄老,外尊儒术";宋朝尊敬文人,但不以儒家为唯一的行事准则,不然那些常开皇帝玩笑的大臣按儒家思想早就该被"咔嚓"了;元朝是外族入侵,血泪斑斑;明朝遵循的是程朱理学,只是儒家思想的分支;不在这里讨论最一无所知最令人痛恨的满清,以免破坏好心情)这种教育注重综合,讲究内在,对已知的知识不断累积,故有"温故而知新",又善于多方位的进行思考,"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意思了。它的不足之处就是对思想的自由有一定的禁锢,使人缺乏创造力和,条理性、系统性不强,不够精确,学生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认为已经了解了事物的总纲,其他的也就那么回事,不肯脚踏实地的研究分析事物的细节。这也是宋朝之后再没有什么大的发明、发现出现得一个原因。

近代中国的教育经受了西方教育方式的冲击,出现了对立并存的情况,或者说,这是中西方思想的一次强烈碰撞,教育方式的不同只是其中差异的体现。故有"以夷制夷",有"拿来主义"。坚持自我,也是一条路,在台湾、在东南亚,都有使用中华传统教育而非常成功的例子,他们一贯坚持德育,同样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多优秀公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而不是凤毛麟角的出几个名人或科学家,国家是否强大,取决于大多数国民本身的素质。)但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问题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其素质教育的本质还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更多的还是一种应试的形式。

 

二七、义务教育

 

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虽只有18条,但"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此成为法定义务。

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经过两年的过渡,中国已与2008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名副其实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我国的义务的教育学制的实际情况主要有"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制,中学三年制)、"五四制"(即小学五年制、中学四年制)和"九年一贯制"三种学制。其中还有少数地区实行八年制的义务的教育,即小学五年制,中学三年制,但这些地区也正在抓紧实现由八年制向九年制的过渡。从我国学制状况看来,九年制或八年制的义务的教育包括了初等义务的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两个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按规定在义务的教育学校完成了九年或八年的义务教育学习,即可达到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和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由于人们对教育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因而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等问题上便形成了不同的主张。从一般教育理论层次上来说,教育核心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各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公共投入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定:"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这意味着将"4%"的目标的实现由2000年推迟到2010年。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又将这一目标推至2012年。

从1993年到2012年,4%这个数字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经,牵动着一个改革中的国家的各个方面。2000年提出4%的目标时,曾有联合国教育官员说,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贫困的乌干达"。为了它,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被人当面指出"政府说话不算话"。

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3、养成教育

为孩子们提供上进,融合,坚忍,友爱,感恩的氛围教育,志在为中国独生子女打造健康,独立的性格,培养孩子优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其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为己任.

4、职业教育

凡事当遵循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教育更是如此。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总结起来,职业教育的本质至少应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因材施教,三是科学管理,四是文化塑造。

以人为本,一是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家、以教为乐、以师为荣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有的学校让学生去担任班主任助理、校长助理,积极主动、科学民主地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就是极富创新的尝试,既可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参与意识,又可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照搬、不教条,要上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感兴趣、出门以后用得上的课程,摘"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桃子"。纵向比,时刻都在进步,不必委曲求全;横向比,术业各有所长,评判不拘一格。简单地说,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无法磨具化生产;

传道、授业、解惑,塑造人的灵魂,是学校的根本职责所在。所以对教育来说,关于科学管理,"管",最为简单,强制即可,军事化就是典型的例子。"理",最有难度,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其实"管理"的核心不在乎"管",而在乎"理", 理明方向、理清思路、理顺方法步骤、理出学生学习成长和未来发展的科学路径,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写在纸上、作出规定让大家如何去做,这是制度;不用写在纸上、不用作出规定大家都知道该如何去做,这就是教育。

 

二八、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对学校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与教育质量管理一样,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规范性、动态性等特点。

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成及其要素包括:一是教学管理职责系统,如教学质量方针和目标、教学管理者代表、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和教学管理评审等要素。二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如教师引进招聘和晋升、教师进修与培训、教师绩效评价、教学仪器设备采购与利用管理、图书设施场所与藏量等。三是教学输入系统,如培养方案、招生与注册、开学、教材、课本等。四是教学过程系统,如教与学、班级管理、教务管理、课程开发、科研活动、考试与考查等。五是教学输出系统,如升学、毕业等。六是教学质量测量、分析与改进系统,如教学检查、教学评价、顾客投诉处理、教学资料统计技术、纠正及纠正措施、顾客满意度调查和教学督导评价等。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受教育者、教育者、家长、社会、学校和政府共同参与实施,通过教学质量管理评价机制、监控机制、激励机制的创新,运用高效的领导决策体系、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全面的管理制度体系、灵活的信息反馈体系、严密的过程监控体系和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整套运行机制实现预期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然后再确定新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这种方式是持续的、逐步的优化升级,犹如朱兰(J.M,Juran)螺旋模型,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日臻完善,管理质量不断提高。体系中教学质量保障十分重要,如保障指挥、监测评估、支持保障以及信息收集、处理与反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