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管理学院

《决策》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1. 概述

 

决策,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决策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

决定的策略或办法,确定干还是不干,叫决;明确用什么方法和工具干,叫策。决策,就是做出用什么工具和方法去达成什么目标的难以逆转的决定。——《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

 

一、基本概念

 

决策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 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 决策是决定的意思,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 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决策分析是一门与经济学、数学、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有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决策,它的研究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决策质量,减少决策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决策分析是一门创造性的管理技术。它包括发现问题、确定目标、确定评价标准、方案制定、方案选优和方案实施等过程。

目标 :目标必须清楚。

1、必须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备择方案

2、决策是以可行方案为依据

过程:在本质上决策是一个循环过程,贯穿整个管理活动的始终。

主题:管理者

目的: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二、决策理论

 

决策理论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问题,形成的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决策理论已形成了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为代表人物的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是有关决策概念、原理、学说等的总称。“决策”一词通常指从多种可能中作出选择和决定。行政决策理论是用以指导和阐释行政决策的理论依据。

行政决策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首先提出行政决策观点的是美国学者L·古立克。他在《组织理论》一文中认为决策是行政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后,美国学者C.I.巴纳德在《行政领导的功能》一书中,认为行政决策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战略因素。这些观点对后来行政决策理论颇有影响。但行政决策理论体系的形成,并使其在行政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则是由美国行政学家H.A.西蒙实现的。1944年他先在《决策与行政组织》一文中提出了决策理论的轮廓。3年后,他出版了《行政行为──在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成为决策理论方面最早的专著。此后,他继续研究决策理论和实际决策技术(包括运筹学、计算机学),为决策学成为新的管理学科奠定了基础。

 

(一)代表性理论

行政决策理论的种类较多,不同学者阐述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以下几种。

1、完全理性决策论

完全理性决策论又称客观理性决策论。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J.边沁、美国科学管理学家F.W.泰勒等。他们认为人是坚持寻求最大价值的经济人。经济人具有最大限度的理性,能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而作出最优的选择。

其在决策上的表现是:决策前能全盘考虑一切行动,以及这些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决策者根据自身的价值标准,选择最大价值的行动为对策。这种理论只是假设人在完全理性下决策,而不是在实际决策中的状态。

2、连续有限比较决策论

连续有限比较决策论的代表人物是H.A.西蒙。他认为人的实际行动不可能合于完全理性,决策者是具有有限理性的行政人,不可能预见一切结果,只能在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方案。"行政人"对行政环境的看法简化,往往不能抓住决策环境中的各种复杂因素,而只能看到有限几个方案及其部分结果。事实上,理性程度对决策者有很大影响,但不应忽视组织因素对决策的作用。

3、理性、组织决策论

理性、组织决策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组织学者J.G.马奇。他承认个人理性的存在,并认为由于人的理性受个人智慧与能力所限,必须借助组织的作用。通过组织分工,每个决策者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了解较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结果。组织提供个人以一定的引导,使决策有明确的方向。组织运用权力和沟通的方法,使决策者便于选择有利的行动方案,进而增加决策的理性。而衡量决策者理性的根据,是组织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

4、现实渐进决策论

现实渐进决策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学者C.E.林德布洛姆。他的理论的基点不是人的理性,而是人所面临的现实,并对现实所作渐进的改变。他认为决策者不可能拥有人类的全部智慧和有关决策的全部信息,决策的时间、费用又有限,故决策者只能采用应付局面的办法,在“有偏袒的相互调整中”作出决策。该理论要求决策程序简化,决策实用、可行并符合利益集团的要求,力求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理论强调现实和渐进改变,受到了行政决策者的重视。

5、非理性决策论

非理性决策论代表人物有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和意大利社会学家V.帕累托等。该理论的基点既不是人的理性,也不是人所面临的现实,而是人的情欲。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的支配,许多决策行为往往表现出不自觉、不理性的情欲,表现为决策者在处理问题时常常感情用事,从而作出不明智的安排。

 

(二)行政决策理论的发展趋势是:

1、强调人的判断对决策的影响

如行为决策论探讨决策者寻求次优行为的方法;社会判断论认为决策者受不同性质环境的影响会造成判断上的失实;归属决策论强调决策者在环境变量的作用下会受偶然因素的影响。

2、行政决策理论应用范围扩大

如将决策方法应用于行政管理的有效性的分析;把决策理论引入突发性危机的研究;把决策理论应用于政策分析领域,以研究导致政策失误的原因和场合。

 

(三)西蒙决策理论的基本要点是:

  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1)决策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2)组织就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

  (3)组织的全部管理活动就是决策。

  2、决策是一个过程。

  (1)情报活动。

  (2)设计活动。

  (3)抉择活动。

  (4)审查活动。

  3、决策应采用“有限度的理性”准则或标准。

  (1)经济人的“绝对的理性”准则。

  (2)组织中人的行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具有有限度理性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合理地选择手段的“管理人”的行为。

  (3)有限度的理性导致管理人寻求“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满意的”措施。

  4、决策可分为定型化和非定型化决策,且决策技术不同。

  (1)决策的类型。

  (2)决策的技术。

  5、决策和组织机构、集权与分权以及信息联系的关系。

  (1)组织的划分必须以所要作出的决策类型为依据。

  (2)集权和分权不能脱离决策过程而孤立存在。

  (3)直线领导和参谋人员都有决策问题。

  (4)决策前提赖以从一个组织成员传递给另一个成员的任何过程。

 

(四)西蒙决策理论的贡献

1、对复杂的管理活动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并充分考虑经营管理的整个领域及其环境,使管理理论围绕着决策这个中心来发展。

2、决策理论的系统结构可以向管理者提供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它鼓励管理者去发现和探寻各种潜在性的对策和可能发生的自然状态,并能充分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管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3、管理人(或决策人)的有限度的理性准则对于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具有相当的客观性、可行性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五)西蒙决策理论的局限性

1、决策理论如果作为一种主流的一般管理理论,显然未能全面反映管理活动的规律性,缺乏对一般管理关系和环节的分析,忽视了管理工作要比决策工作多得多、复杂得多这个事实。所以,从根本上说,它还属于管理方法、手段或技术方面的管理理论。

2、西蒙的决策理论从本质上说,是管理决策理论,而未包括根据生产、销售资本运营等企业组织的工作内容而进行的业务(或经营)决策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如同其它管理理论一样,没有同企业的经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能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的主流理论。

 

三、现代特点

 

1、决策系统的规模扩大

2、决策活动的频率加快

3、决策活动包含的信息量猛增

4、决策主体的构成在变

 

四、决策分类

 

1、按决策范围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三者相辅相成,构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地位不同,特点不同)

战略:指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涉及组织全局的长远性的、方向性的决策。风险大。一般需要长时间才可看出决策结果,所需解决问题复杂,环境变动较大,并不过分依赖数学模式和技术,定性定量并重,对决策者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要求高。

战术:又称管理决策。是组织内部范围贯彻执行的决策,属于战略决策过程的具体决策。不直接决定组织命运,但会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和工作销量的高低。

业务:又称执行性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所做的决策。涉及范围小,只对局部产生影响。

2、按决策性质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原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管理中首次出现的或偶然出现的非重复性的决策。无先例可循,随机性和偶然性大。

3、按决策主体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个人:在最后选定决策方案是,由最高领导最终做出决定的一种决策形式。(决策迅速,责任明确,充分发挥领导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群体:两个或以上的决策群体所做出的决策。(耗时,复杂,但可集思广益,弥补个人不足)

4、按决策问题的可控程度分为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所需的各种情报资料已完全掌握的条件下作出的决策。

不确定型:资料无法加以具体测定,而客观形式又必须要求做出决定的决策。

风险型:决策方案未来的自然状态不能预先肯定,可能有几种状态,每种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以做出客观估计,但不管哪种方案都有风险的决策。

 

五、基本原则

 

1、差距、紧迫和“力及”原则(在确定决策目标时运用)

差距:现实与需要之间的差距问题。

紧迫:决策目标不但是需要解决的差距性问题,并且具有紧迫性,是影响工作的主要矛盾。

力及:解决是力所能及的,主客观条件允许的,有解决的可实现性。

2、瞄准和差异原则(准备备选方案是需要运用的原则)

瞄准:方案必须瞄准决策目标。

差异:备选方案所采取的路线、途径和实施必须是互不相同的。

3、“两最”、预后和时机原则(方案选优是运用)

两最:利益最大,弊失最小和可靠性最大,风险最小

预后:有应变性的预防措施,对可能出现的威胁的预测和对策。

时机:决策应该在信息充分或根据充足的时机做出。

4、跟踪和反馈原则(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运用)

跟踪:决策实施后要随时检验查证。

反馈:决策于客观情况一旦有不适应,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5、外脑和经济原则 (在决策的全过程必须运用)

外脑:在决策过程中必须重视利用参谋、顾问、智囊团等。发挥集体智慧,防止个人专断,把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经济:决策全过程要求节约人、财、物力。

6、系统原则。应用系统理论进行决策,是现代科学决策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

7、信息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8、可行性原则。决策能否成功,取决于主客观等方面的成熟,科学决策不仅要考虑市场的组织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到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各方面是否有决策实施的可行性。

9、满意原则。由于 决策者不可能掌握很充分的信息和做出十分准确的预测,对未来的情况也不能完全肯定的,因此,决策者不可能作出“最优化”的决策。

 

六、决策程序

 

1、确定决策目标

决策目标是指在一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下,在市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所预测达到的结果。决策目标是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的,因此,必须把握住所要解决问题的要害。只有明确了决策目标,才能避免决策的失误。

2、拟定备选方案

决策目标确定以后,就应拟定达到目标的各种备选方案。拟定备选方案,第一步是分析和研究目标实现的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以及决策事物未来的运动趋势和发展状况;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将外部环境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内部业务活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同决策事物未来趋势和发展状况的各种估计进行排列组合,拟定出实现目标的方案;第三步是将这些方案同目标要求进行粗略的分析对比,权衡利弊,从中选择出若干个利多弊少的可行方案,供进一步评估和抉择。

3、评价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拟定以后,随之便是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是看哪一个方案最有利于达到决策目标。评价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即经验判断法、数学分析法和试验法。

4、选择方案

选择方案就是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总体权衡后,由决策者挑选一个最好的方案。

5、执行方案

任何方案只有真切的得到实施后才有其实际的意义,执行方案是决策的落脚点。

6、回馈评估方案

通过对决策的追踪,检查和评价,可以发现决策执行的偏差,以便采取措施对决策进行控制。

 

七、决策研究

 

利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科学学、未来学和技术经济学等学科进行的综合探讨活动。它是以上各学科的知识综合体,对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社会系统中的组织.管理和决策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其研究的范围主要放在科学技术经济、决策、规划、管理、科技方法以及技术、工程咨询等方面的问题上。其目的是为各级各类管理与决策提供模式服务与科学计量。其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为在充分调查研究、如实掌握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的预断和科学的决策以指导各项工作的实践获得理想的效果。它在体育领域中的决策研究中为其提高成效,减少失误是必不可少的。

 

八、决策分析

(一)决策分析步骤

1、形成决策问题,包括提出方案和确定目标;

2、判断自然状态及其概率;

3、拟定多个可行方案;

4、评价方案并做出选择。

(二)决策分析技术

确定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风险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不确定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

1、 确定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确定型决策问题的主要特征有4方面:

一是只有一个状态,

二是有决策者希望达到的一个明确的目标。

三是存在着可供决策者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

四是不同方案在该状态下的收益值是清楚的。

确定型决策分析技术包括用微分法求极大值和用数学规划等。

2、风险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这类决策问题与确定型决策只在第一点特征上有所区别:风险型情况下,未来可能状态不只一种,究竟出现哪种状态,不能事先肯定,只知道各种状态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如概率、频率、比例或权等)。常用的风险型决策分析技术有期望值法和决策树法。

期望值法是根据各可行方案在各自然状态下收益值的概率平均值的大小,决定各方案的取舍。

决策树法有利于决策人员使决策问题形象比,可把各种可以更换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状态、可能性大小及产生的后果等,简单地绘制在一张图上,以便计算、研究与分析,同时还可以随时补充和不确定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如果不只有一个状态,各状态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又不确知,便称为不确定型决策。

3、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有:

乐观准则。比较乐观的决策者愿意争取一切机会获得最好结果。决策步骤是从每个方案中选一个最大收益值,再从这些最大收益值中选一个最大值,该最大值对应的方案便是入选方案。

悲观准则。比较悲观的决策者总是小心谨慎,从最坏结果着想。决策步骤是先从各方案中选一个最小收益值,再从这些最小收益值中选出一个最大收益值,其对应方案便是最优方案。这是在各种最不利的情况下又从中找出一个最有利的方案,

等可能性准则。决策者对于状态信息毫无所知,所以对它们一视同仁,即认为它们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相等。于是这样就可按风险型情况下的方法进行决策。

 

九、能力构成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决策能力主要由这样几个方面构成:

1 、开放的提炼能力。开放的提炼能力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以开放的态度,准确和迅速地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的能力。

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第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及态度获取尽可能广泛的决策方案,特别是不要局限于传统的解决办法之中。要善于"借外脑" 来帮助判定决策方案。第二、对各种决策方案要进行提炼,以把握各种方案的本质和核心,正确地评估每个方案的条件及效果,分析各个方案实施的可能性。

2 、准确的预测能力。决策与预测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具备卓越的决策能力,首先应具备准确的预测能力。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是预测的延续,正确的决策必须要有准确的预测,如果没有准确的预测,将会导致决策失误。

预测的目的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的资料、信息和数据,在正确预测的基础上,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满意方案。

3、准确的决断能力。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能从众多的决策方案中选取满意方案的能力,以及危机时刻或紧要关头当机立断的决断能力。这种能力是经营管理人才进行科学决定的关键能力,误选、漏选会使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或使企业与成功失之交臂。对此,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必须把握以下几个主要标准:

一是所取方案实施的条件要具备。若条件不具备,则要弄清获得该条件的代价是什么。二是所取方案要与企业的宗旨和决策目标相符。若不符则不可取。三是所取方案是要能被决策方案的受益人及相关利益人所接受。四是所取方案要能被决策方案的执行者所接受。好的决策方案只有执行和实施后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因此要注意决策方案的可接受性。五是正确评估决策方案的风险。有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选取决策方案时只看到"乐观"的一面,而没有考虑环境的可能变化,这种"乐观"情绪往往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十、决策过程

 

要想成功说服他人做出你期望的行为,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人类是怎么做决策的。人类决策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决策行为和习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决策的整体过程来看,基本上会遵循以下五个步骤循环。

 

(一)人类决策的五个步骤循环

1、需求确认

2、方案收集

3、方案评估

4、克服决策压力

5、方案执行

从发现问题到制定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完整的过程。该过程包含很多步骤。

 

(二)决策过程的步骤

1、发现并界定问题

2、确定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

4、选择方案

5、执行方案

6、检查评价和反馈处理

 

(三)决策过程可以宽泛地划分为四个环节:

1、提议:就资源使用和结构提出建议;

2、审批:选择要执行的决策提案;

3、执行:执行所批准的决策;

4、监督:考核决策者的绩效和兑现奖励。

由于决策的提出和执行一般分配给同一审批人,我们因此可以把这两项职能合并,称其为决策管理。

 

十一、决策类型

 

决策类型是指在决策科学中,人们根据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对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或特征的决策进行划分而形成的类别。

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根据个人的知识、才干和经验作出的决策。经验决策是人们常用的,但只能用于简单问题的决策,重大而复杂的问题不宜采用经验决策。

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根据科学决策的理论、程序、方法、设备作出的决策。科学决策是决策重大、复杂问题必用的。但由于它的程序、方法比较复杂,一般而简单的问题不需用科学决策。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各有长处,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因此,在决策时,行政领导者应当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一)按决策的作用分类

1、战略决策:是指有关企业的发展方向的重大全局决策,由高层管理人员作出。

2、管理决策:为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解决局部问题的重要决策,由中层管理人员作出。

3、业务决策:是指基层管理人员为解决日常工作和作业任务中的问题所作的决策。

 

(二)按决策的性质分类

程序化决策。即有关常规的、反复发生的问题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偶然发生的或首次出现而又较为重要的非重要复性决策。

 

(三)按决策的问题的条件分类

1、确定性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只有一种自然状态时的决策。即决策的条件是确定的。

2、风险型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但每种自然状态所发生概率的大小是可以估计的。

3、不确定型决策: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是无法估计的。

 

(四)按决策疆域范围分类

1、国际决策

2、国家决策

 

(五)按决策主体级别分类

1、中央决策

2、地方决策

3、部门单位决策

 

(六)按决策规模分类

1、宏观决策

2、中观决策

3、微观决策

 

十二、决策原则

 

决策原则是反映决策过程的客观规律和要求,在决策工作中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

决策原则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决策整个过程都需要掌握十个原则;一类是在决策各个阶段中需要掌握十个原则。

 

(一)前者的十个原则是:

1、信息原则: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对信息的要求是准确、完整、及时,有的信息还要求保密。

2、预测原则:

科学的预测是决策可靠性保证,也是选择实施途径的重要方法。

3、系统原则:

要用系统论的考虑决策所涉及的整个系统和相关系统,决策对象和外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

4、可行性原则:

决策的目途径都要同主客观条件符合,有很大的现实可能性。

5、优选原则:

要从两个或两个以上方案中,对比分析选佳或满意方案。

6、效益原则:

选出的方案要有明显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花费代价小,而取得的效果大。

7、外脑原则:

重视利用参谋、顾问、智囊团的作用,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

8、行动原则:

决策是要付诸行动,否则无价值可言。

9、跟踪原则:

对决策实施跟踪反馈,及时进行控制调节,使决策实现。

10、科学原则:

自始至终都必须体现决策的科学性,保证决策的正确和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