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中医学院

《黄帝内经》30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灵枢·通天》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人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提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经小而脉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无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少师答曰:众人之属,不知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

  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险,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服困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1. 译文

 

  黄帝问少师说:我曾听说人有属阴属阳之分,什么叫阴人?什么叫阳人?

  少师说:天地之间,宇宙之内,都离不开五这个数,人也和五数相应,并非只有一阴一阳两类,这不过是简略的说法而已,实际情况更为复杂,短短的谈话无法全部讲说明白。

  黄帝说:请把大概意思讲给我听。有贤人圣人,他们所禀之气能够兼备阴阳并且两相和调而行天地自然之道吗?

  少师说:有太阴型的人,有少阴型的人,有太阳型的人,有少阳型的人,有阴阳和平型的人。这五种类型的人,其形态各不相同,其筋骨气血各有差异。

  黄帝问:他们的差异之处,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少师说:太阴型的人,性贪婪而不仁,貌似谦下忠厚,实则卑污,喜欢获取钱财而吝于付出,内心虽有所可否却含而不露,不趋于时尚,行动常在众人之后。这就是太阴型的人。

  少阴型的人,贪图小利,有害人之心,看到别人有了损失,常常象是自己得了便宜,好伤害人,见别人获得了荣耀,自己反倒气恨恼怒,心怀嫉妒,冷酷寡恩。这就是少阴型的人。

  太阳型的人,素常总是洋洋自得,喜欢讲论大事,没有才干而喜空谈,好象志向高远,在于天下四方,举动不顾是非,行事刚愎自用,即使碰了壁,也不悔悟。这就是太阳型的人。

  少阳型的人,处事审慎,很看重自己,得了小小官职,就以为了不起,自我宣扬,喜欢与外人交接往来,对亲属反而冷淡疏远。这就是少阳型的人。

  阴阳和平型的人,平素心安意静,没有惊恐忧惧,也没有过分的欢悦,和婉以顺应外物,不贪不争,顺适时势而与之变化,如居高位,则谦恭以待下,注重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感化人,不用政令刑罚统治人,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古代善用针灸疗法的医工,依据五类人的不同气质、形态,分别施治,气盛的用泻法,气虚的用补法。

  黄帝问:怎样给这五种不同形态的人治病呢?

  少师说:太阴型的人,多阴而无阳,他们的阴血重浊,卫气涩滞,阴阳不和,筋缓皮厚,如果不用急泻针法,病就不能除去。

  少阴型的人,多阴少阳,他们的胃小而肠大,六腑的功能不协调,足阳明的脉气偏小,而手太阳经的脉气偏大。对少阴之人一定要审慎调治,因为这种人的血容易亏脱,他们的气也容易坏伤。

  太阳型的人,多阳而少阴,对这种人务必小心谨慎地加以调治,不可再耗脱其阴,只可泻其阳。阴大脱的,易得狂症;阴阳都脱的,会导致突然死亡,或昏厥不省人事。

  少阳型的人,多阳少阴,经脉小而络脉大,血脉在内而气络在外,治疗时应充实阴经而泻其阳络。但如果过分地单泻其阳络,就会使阳气很快地耗脱,以致中气严重不足,病就难以痊愈了。

  阴阳和平型的人,其阴阳之气和谐,血脉调顺。治疗时应当谨慎诊视其阴阳的变化,邪正的盛衰,观察其容色、情态正常与否,审察哪一方面有余,哪一方面不足,邪盛就用泻法,正虚就用补法,如果不盛不虚,就取治病症所在的本经。这就是据以分辨五种不同形态之人而调和其阴阳的一些要点。

  黄帝问:那五种形态的人,医工与他们没有故交归谊,突然相见,刚刚会面,不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根据什么来分辨他们呢?

  少师回答说:一般的人,是与五种形态之人不一样的,一般的人分为五五二十五种类型,而上述五种形态的人不在其内。五种形态的人,是很不同于一般人的。

  黄帝问:怎样辨别这五种人呢?

  少师说:太阴之人的特征是,肤色黑黑的,表面装出待人亲昵而谦下的样子,实则内心阴险,身材很高大,膝腘作出弯屈的样子,实则并无伛偻症。这就是太阴之人。

  少阴之人,貌似清正,而行为鬼鬼祟祟,冥顽不化而又阴险狠毒,站立时躁动不安,走路时身似下伏。这就是少阴之人。

  太阳之人,意气昂扬,神色飞动,仰头挺胸,膝腘似折。这就是太阳之人。

  少阳之人,站立时喜欢把头仰起,走路时喜欢摆晃身子,两条胳膊常常倒背在背后。这就是少阳之人。

  阴阳和平之人,相貌美好,性情和顺,待人态度温恭i和言悦色,慈眉善眼,神情爽朗,众人都称他为君子。这就是阴阳和平之人。

 

 

《灵枢·官能》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歧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害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炙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跷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灵,遇岁之虚实,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髣□。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益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1. 译文

 

  黄帝对岐伯说:我从你那里获得了许多有关九针的知识,难以一一列举。我把你所讲的加以阐发、论述,录为—篇。现在我试背诵一遍,你听听我说的道理有无错误,有错误就指出来,并请你把正确的道理告诉我,使九针学能够长久地传于后世而无患害。发现适当的人,就传授给他;没有适当的人,就秘而不宣。

  岐伯拜了两拜说:圣王请讲。

  黄帝说:用针治病的道理,一定要了解身形的胖瘦,体气的虚实,知道左右上下的区别,阴阳表里的关系,血气的或多或少,脉气运行的或逆或顺,及其由里出表或由表入里的聚会并合之处,这样才能正确施治,对邪气恶血发起进攻。要知道解除结聚的方法,懂得补虚泻实、使上下之气畅通的道理。还应明白气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的作用,审知其虚实所在。如果寒热症经久不愈以致身体羸弱,那是因为寒热之邪流注不同部位的腧穴,应小心谨慎地调和其脉气,弄清楚经气流行的通道及其散在左右的支络,全部了解它们的并合聚会之处。如出现寒与热争的病象,要能参合各种因素加以调治;如果虚的部位与实的部位相邻近,要懂得用导引的方法使之畅通;如左右不相协调,须用爬而行之的手法调治。明白病的属逆属顺,才能知道病的可以刺治或不可刺治。阴阳已经和调而无所偏倚,便知疾病已接近痊愈之时。审明疾病的本部和标部,观察其寒热症状,了解了病邪所在部位,而后施治,即使针刺万遍,也不会出什么差错。九针各有所宜,如能区别不同情况各尽其用,针刺的技艺也就全部掌握了。

  要明了十二经脉各自具有的井、荥、输、经、合五种腧穴,以及使用徐疾针法的道理所在。还应明了经脉往来的屈伸出入,都有一定的条理。讲人体的阴阳,是与五行相合的。五脏六腑,各有其或藏精神、或藏五谷等的不同功能。春夏秋冬四时及八方不正之风,都与阴阳有关。人的颜面各部,也与阴阳五行相应,各得其位,而会合于鼻部。五脏六腑如有疾病,则分别反映于颜面的各个色部。观察病痛的部位,以及面部左右上下所显示出来的颜色,就可以知道疾病属寒属温以及疾病发生于哪一经脉。审察尺肤的寒、温、滑、涩,便知病苦属于哪种疾病。诊察膈膜上下,可知病气所在。先掌握经脉的通路,然后取穴,取穴贵在精当而稀少。进针渐渐由浅至深,而后留针,所以正气能徐徐内入。大热如出现在身体上部,当用推而下之的针刺手法;病邪由下向上发展的,则应引导病邪发散而排除它。还应注意疾病的以前发作情况,先按以前情况取穴,以治其本。如大寒之象出现于体表,应当留针使针下发热以补之,如寒邪已深入内里,则采用留针使泻的手法。有些病不可用针刺治疗,而适合用灸法治疗。上部之气不足,当用推补的针法引致其气,使上气充盛;下部之气不足,当留针使气来从,以充实下气;阴阳都虚的病,则宜用灸法治疗,厥逆而寒象严重,或骨侧肌肉下陷,或寒冷达于两膝之上,都应在三里穴施以灸法;如果阴络所过之处受了寒邪,留滞不去而深入于经脉,则当用针推散寒邪之气使它行出;经脉陷下的,当用艾火灸治;络脉结而坚紧的,也应用艾火灸治;如患者对病苦麻木不仁,没有疼痛不适之感,应取阳蹻脉交会穴申脉、阴蹻脉交会穴照海二穴位治疗;如果患者为男子而误取阴蹻,或患者为女子而误取阳蹻,这是高明医工所禁忌的。至此,这篇《针论》就结束了。

  学习用针治疗疾病,一定要有所取法,有所准依,上要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下要掌握八个主要节气的正常气候情况,以避开四时八节的不正之气,从而明示百姓,使他们懂得审察虚实,不要触犯四时邪气。如果碰上气候失常,风雨不时,人们遭遇了贼风邪气的侵袭,救治不迭,反倒会使许多人受其祸殃。所以说:必须懂得对天时的避忌,才谈得上针刺疗法的意义。要学习、取法古人的医疗经验,并用今时的医疗实践与它相参验。要能洞察人体幽微不显、深隐难见的东西,通晓疾病变化的微妙无穷。粗陋的医工所难见难知的,正是高明的医工所特别看重的地方,它们形不外现,常人难以察知,仿仿佛佛,若有神灵。

  邪气侵中人体,人就会瑟缩寒战而变动形色;正邪侵入人体则比较轻微,先在气色上有所显露,肌体并无感觉,象是有病,又象无病,象是病已消失,又象是病还在身,病在有形无形之间,难以知道其真实情况。所以,高明的医工治病,是在它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加以救治;下等医工则是等疾病已经形成,才坏损患者形体而予以治疗。

  所以医工的用针,应该知道邪气的所在部位,然后按相应的孔穴治疗。要善于调治气脉,知道何处当补,何处当泻,以及进针、出针或慢或快的道理、所应取用的穴位等等。泻时须用圆活流利的手法,针要直迫病处刺入并捻而使针圆转,正气就可正常运行;进针快些,出针慢些,邪气就可随针泻出;针入而直迎其气,并摇大针孔,邪气就会迅速外散。补时须用端静从容的手法,向外牵动皮肤,使正当其穴,再左右按引推压,使皮肤平展,然后将针轻轻捻转,慢慢推进,姿势要端正,精神要安静,专心致志,不可懈怠,气至之后要留针少时,等到气已下行就赶快出针,并立即推按穴位的皮肤,扪住针孔,如此,则真气内存不泄。用针的紧要之点,是不要忘记得神这一法则。

  雷公问黄帝说:《针论》说:“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怎样知道他是可以传授的呢?

  黄帝说:求得不同方面的适当人员,量材取用,所以他们能够精通其事。

  雷公说:我想听听是怎样量材取用的。

  黄帝说:目明的人,可以教他们候视颜色;耳聪的人,可以教他们辨听声音;言辞辩捷的人,可以教他们传递话语,开导患者;温和恬静而手巧心细的人,可以教他们针法、灸法,以理正血气、调治各种逆乱不顺的病症,并教他们观察阴阳变化以及各种医疗方法;筋节柔缓、心气和调的人,可以教他们导引行气;嫉妒、刻薄,说话轻视人的人,可以教他们唾痈咒病;指甲粗糙、下手狠、做事爱伤人的人,可以教他们按压推揉积聚和痹症。各人的所长适得其用,各种治疗方法才可以推行,名声才可以显扬。如果传授不得其人,其功业不能成就,老师也得不到荣誉。所以说“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两句话的意思就在于此。识别手狠的人,可以试让他按压乌龟:将乌龟放置在器具下面,叫他用手从上按压,到五十天乌龟就会死掉;如果是手不狠的人,则乌龟不会死去,依然象原来那样活着。

 

 

《灵枢·论疾诊尺》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歧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膏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泽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俛有加,立死。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子。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闻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食,脉小手,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1.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不经过望色诊脉,只诊察患者的尺肤,就可以说出疾病的原因,从外表了解内里的变化,怎样才能够做到呢?

  岐伯说:审察尺肤的缓急、大小、滑涩,以及肌肉的坚实脆弱,疾病的性质、状况就可以确定了。看病人的眼睑,如果微微发肿,象是刚刚睡起的样子,而且颈脉的搏动明显可见,常常咳嗽,用手指按压病人的手足,被按处的凹陷不能随着手的离去而复起,这是风湿水肿肤胀病。

  尺肤滑腻、柔润而有光泽的,是风病。尺部肌肉脆弱,身体怠惰乏力,嗜睡而消瘦,这是寒热虚劳之症,不易治愈。尺肤涩而不滑润的,是风痹。尺肤粗糙象干鱼鳞,是水溢饮症。尺肤甚热,脉盛大而躁动的,是湿病;其脉盛大而滑利的,是汗将发出的征兆。尺肤甚寒而脉细小的,是泄利或气虚症。尺肤灼热如火烧,并且先热而后寒的,是寒热病。以手扪尺肤,先觉寒凉,等待较长时间而后变热,这也是寒热病。

  肘部皮肤单独发热的,主腰以上热。手部单独发热的,主腰以下热。肘的前方单独发热的,主胸前热。肘的后方单独发热的,主肩背热。臂中单独发热的,主腰腹有热。肘后皮肤粗糙,而且其下三四寸发热,主肠中有虫。掌心发热的,主腹中有热。掌心发凉的,主腹中有寒。手鱼际白肉部有青色脉络的,主胃中有寒。

  尺肤灼热如烧,而且人迎脉盛大,主失血。尺肤部皮肤坚紧,人迎脉非常细小,主气虚,如觉心中烦闷而且渐加严重,就会立即死亡。

  目色赤的,病在心经。目色白,病在肺经。目色青,病在肝经。目色黄,病在脾经。目色黑,病在肾经。如果目色发黄而又夹杂其他颜色,其色不正,难以称说,则病在胸中。

  诊察眼病:眼睛有赤脉从上向下延伸的,病在足太阳经;眼中赤脉从下向上延伸的,病在足阳明经;眼中赤脉从外眦趋走向内的,病在足少阳经。

  诊察寒热瘰疬:如眼中有赤脉自上而下贯穿瞳子,见有一条赤脉,则过一年死;见有一条半赤脉,过一年半死;见有两条赤脉,过两年死;见有两条半赤脉,过两年半死;见有三条赤脉,过三年死。

  诊察龋齿痛:诊按手足阳明经的来路,如脉象太过,就是有热邪,热邪在左的左边热,热邪在有的右边热,热邪在上的上热,热邪在下的下热。

  诊察血脉:浅表络脉多赤色,主多热;多青色,主多痛;多黑色,是久痹症;多赤、多黑、多青三色都见的,是寒热症。

  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指甲也发黄,这是黄疽病;好安逸,喜躺卧,小便颜色黄赤,脉细小而涩滞,就会形成不思饮食之症。

  人得了病,其寸口脉与人迎脉大小浮沉相等的,这病就难以痊愈。

  妇女的手少阴脉搏动得厉害的,那是怀了孕。

  婴儿得了病,头发逆而上指的,一定会死亡;耳间有青筋暴起的,主筋肉抽搐作痛;如大便中有青绿色的乳瓣和没有消化的食物,脉细小,手足寒冷,则病难痊愈;食物不能消化而随大便泄出,脉细小,但手足温热而不寒,则其病容易痊愈。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寒与暑的更互相胜,其规律就是阴盛到了极点必然转化为阳,阳盛到了极点必然转化为阴,阴主寒,阳主热,寒过甚则转热,热过甚则转寒。所以说:寒生热,热生寒。这就是阴阳的变化。所以,冬天被寒气所伤,到春天就会发生温热病;春天被风伤害,到夏天就会发生飧泄、痢疾;夏天被暑气所伤,到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被湿气所伤,到冬天就会发生咳嗽症。这就是四时气候变化影响人体而形成的发病规律。

 

 

《灵枢·刺节真邪》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歧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夫知其意。歧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府输,去府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歧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饲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黄帝曰:善。取之何如?歧伯曰:取之天容。

  黄帝曰:其欬上气穷拙胸痛者,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廉泉。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歧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曰:善哉。

  黄帝曰: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府输,去府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歧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蒙耳,尚疾于发蒙也。

  黄帝曰:善。愿卒闻之。歧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

  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歧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愿卒闻之。歧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撤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歧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黄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歧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颠倒无常,甚于迷惑。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歧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歧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

  黄帝曰:刺五邪奈何?歧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痹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脆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泻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

  黄帝曰:官针奈何?歧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才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茎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歧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邪气?歧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榖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虚邪遍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入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痛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1.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刺法有所谓五节,是怎样的?

  岐伯说:刺法的确是有五节:一叫做振埃,二叫做发蒙,三叫做去爪,四叫做彻衣,五叫做解惑。

  黄帝说:你所说的五节,我不明白它们的意思。

  岐伯说:振埃法,就是针刺行于四肢、皮肤的外经经穴,以去除阳病;发蒙法,就是针刺六腑的腧穴,以去除六腑的病;去爪法,就是针刺关节支络;彻衣法,就是针刺六腑的别络;解惑法,就是完全了解调和阴阳的作用,补不足,泻有余,使虚实相互转变。

  黄帝说:刺节所说的振埃,你说是针刺外经以去除阳病,我不明白“振埃”的含义,请你详细讲给我听。

  岐伯说:振埃这种针法,是治疗阳气大逆,积满胸中,胸部闷胀,呼吸时两肩耸动,胸中之气逆上,气喘吁吁有声,坐卧不安,厌恶灰尘烟气,常噎得喘不上气来。所谓振埃,是比喻针刺的疗效迅速,比振落尘埃还要快。

  黄帝说:讲得好。怎样取穴刺治呢?

  岐伯说:当取天容穴。

  黄帝问:如果气上逆咳嗽,气机不得伸展,胸痛,应取治什么穴位?

  岐伯说:应取廉泉穴。

  黄帝问:取用这两个穴位刺治,用针有一定法则吗?

  岐伯说:针刺天容穴,进针不要超过一寸。针刺廉泉穴,见患者面部血色改变就止针。

  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说:刺节所说的发蒙,我不明白它的意思。发蒙应是治疗耳无所闻、目无所见的病,你却说是针刺六腑腧穴以去除六腑的疾病,取治哪个腧穴会有如此疗效呢?我想听听其中缘故。

  岐伯说:问得妙哇!这是刺法的大要点,针刺妙用的极致,是通乎神明之类的事,口中讲说,记之于书卷,也还是不能表达出来。让我来解释一下:所谓发蒙,是比喻它的疗效比启发蒙聩还要快。

  黄帝说:讲得好。请你详细讲给我听。

  岐伯说:针刺耳无所闻、目无所见的病一定要在中午的时候,刺听宫穴,使针感直应瞳子,而且要使耳内听到声音。这听宫穴就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腧穴。

  黄帝说:讲得好。怎样会使耳内听到声音呢?

  岐伯说:针刺入后,让患者用手紧按两个鼻孔,而且赶快仰卧,这样,耳内一定会有声音应针而响。

  黄帝说:讲得好。这就是所谓没有看见去做什么,也没用眼睛注视着它,而取穴施治,针到病除,如有神明相助。

  黄帝说:刺节所说的去爪,你说就是针刺关节支络,请你详细讲给我听。

  岐伯说:腰脊是人身的大关节;大腿小腿是人用以步趋行走的器官;阴茎是人身的紧要部件,是阴精的守候者,也是津液输出的通道。所以,如果饮食没有节制,喜怒无常,就会使津液内溢,下而流入睾丸之中,由于水道不通,阴囊日益胀大不止,以致俯仰不便,步趋困难。这种病是阴囊内水液积满,不能上通下泄的结果,当用银针、砭石泻除积水。阴囊肿大之形不能藏匿,下衣也难以将它遮盖,所以把去除这种病的针法叫做去爪。

  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说:刺节所说的彻衣,你说就是针刺六腑的别络,是没有固定部位的。请你详细讲给我听。

  岐伯说:彻衣这种刺法,治疗的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的病。阴气不足,就会发生内热;阳气有余,就会发生外热。两热相互交合,则体热过甚,象怀着火炭似的,以致外怕绵帛,衣着不可加于身,连卧席也不能挨近,而且腠理闭而不开,汗不得出,舌焦唇枯,嗓干喉燥,饮食分辨不出味道的好坏。

  黄帝说:讲得好。怎样取穴刺治呢?

  岐伯说:取手太阴的天府穴、足太阳的大杼穴,各刺三次,再针刺足太阳中膂俞,以去除其热,补足太阴经和手太阴经,使汗外出,等到热去汗稀,病就痊愈了,其去热的效应比撤除衣服还要快。

  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说:刺节所说的解惑,你说就是完全了解调和阴阳的作用,补不足,泻有余,使虚实相互转变,但迷惑怎样解除呢?

  岐伯说:人身中了大风,血气就要偏虚,属虚的正气不足,属实的邪盛有余,四肢此轻彼重,不相协调,身体倾斜,屈曲不伸,不知东西,不辨南北,其病忽上忽下,反复不定,颠倒无常,比迷惑还要厉害。

  黄帝说:讲得好。怎样取穴治疗呢?

  岐伯说: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平调,恢复正常。运用针法象这个样子,疑惑很快就会解除。

  黄帝说:讲得好。让我把你讲的这些记录下来,藏在灵兰之室,不敢随便出示于人。

  黄帝说:我听说有刺五邪的针法,什么叫五邪?

  岐伯说:病有痈肿的,有属实的,有属虚的,有属热的,有属寒的,这就叫做五邪。

  黄帝问:怎样刺治五邪?

  岐伯说:刺治五邪的方法,不过五条:瘅热的病症应该消灭热邪,痈肿积聚的病应该使它消散,寒痹的病应该益气温通,虚邪的病应该益其阳气,实邪的病应该排除邪气。让我具体讲讲刺五邪的方法:

  凡是针刺痈邪,不可迎着痈邪的隆盛之势使用泻法,应该用和缓的方法耐心施治。如果不得脓,就应改换方法,离开固定部位进行针刺。总之,要使病邪不能定于它所滞留的地方,才可使它消散,离去。要点:各条阴经、阳经,凡通过痈毒所在部位的,应取用其本经腧穴以泻之。

  凡是针刺实邪,务求使实邪日益减小,泻其有余,就可起到补益其虚而使虚实渐趋平和的作用。在病邪往来的通路上攻击它,针刺病邪使它离去,使肌肉相附;待到邪气除尽,真气返还,就停止针刺。要点:当以针刺诸阳经的分肉间为主。

  凡针刺虚邪,是使正气日渐充实,补其不足,虚邪就不至构成危害。观察虚的所在,在气行的来路上迎接它,使远近经气尽至而不外泄;但补不可太过,补得过分则损正气。要点:针刺分肉间。

  凡针刺热邪,应使热邪发散而转凉。热邪散出不再回返,病就消除了。要为它疏通道路,打开门户,使热邪得以排出,病即痊愈。

  凡针刺寒邪,要使体气渐转温和。要用徐来徐往的手法除去寒邪,招来神气;要密闭针孔,使真气不得分散、逸出,虚实得以平调,真气就可牢固内存了。

  黄帝问:针刺五邪,怎样选用针具?

  岐伯说:刺痈邪的病当用铍针,刺实邪的病当用锋针,刺虚邪的病当用圆利针,刺热邪的病当用鑱针,刺寒邪的病当用毫针。

  让我再谈谈解结的理论。人身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合。人既然与天地相参并,所以人的疾病是可以比拟、参照天地自然现象加以解释的。地有低湿的沼泽,上面生长蒲草、芦苇,观察蒲苇的茂盛与否,可知其浸湿的程度,积水的多少;同样,观察人形体的强弱,可知血气的盛衰。阴阳变化与寒暑交替相应,赤日炎炎在上,草木的根菱就缺乏水分;人体阳气在于浅表,则皮肤弛缓,腠理张开,血气衰减,汗液大泄,皮肤淖湿。天气寒冷,则地冻结,水成冰;人体阳气沉伏于内,则皮肤密致,腠理闭合,汗液不出,血气凝滞,肌肉坚涩。在这样的时候,善于舟行水上的人,也无法在冰上行船;善于凿地的人,也难以凿穿冻结的土地。同样,当患者处在十分寒冷的环境之中的时候,善于用针的人,也不能治除其四肢厥冷之症,血脉凝结,坚实沉滞不能往来畅行的,也难以立时就可使它变得柔和畅通。所以,善舟楫的人,一定要等到天气变暖、坚冰融化之后,才可以在水上行船;解冻之后,地才易于凿穿。人的血脉也是这样,治疗厥逆时,一定要先用熨法调和经脉,在手掌与腋下,肘部与脚部,颈项与脊背等处加以熨治,使经脉调柔,温热之气已通,血脉遂即畅行,然后视病如何,对症施治:脉濡湿润滑的,就针刺使它恢复正常;脉坚紧的,就针刺而使实邪破散,待厥逆之气下行,就停止针刺。这就是解结的方法。

  用针之事,主要在于调气。水谷所化精微之气积聚于胃中,使营气、卫气内外交通,并遵循各自的道路运行全身。宗气留积在膻中的气海,它下行则流注于气街穴,上行则趋走于呼吸道。所以,足部发生厥冷之症,是由于宗气不能循经下行,致使脉中血液凝滞留止,如不先用温熨法温通调和血脉,就不能取穴刺治。

  用针治疗疾病,一定先要诊察患者经络的虚实,用切、循、按、弹等诊候方法,诊视脉气的应动情况,而后取适当穴位刺治,以去除其病。如果手足太阴、手足少阴,手足阳明六经的脉气和调,就说明身体无病,即使有些小病,也可不治自愈。如果某一经脉上实下虚而不通畅,这一定是横络受邪,并且邪气势盛,因而影响到正经,使它不能通畅。遇到这种情况,应将病邪所在部位诊察明白,然后用泻法刺治。这就是所谓解结的方法。

  腰以上寒,腰以下热,应首先针刺项间足太阳经穴位,而且要留针较长时间,针刺已毕,再在项与肩胛部加以温熨,使温热之气下行,与腰下之热通而相合,然后停止针刺。这就是所谓推热而使它向上的针法。

  腰以上热,腰以下寒,要诊察是哪一条经脉脉气不足并影响、伤损了其他经络,然后取适当穴位刺治,待到阳气下行,便停止针刺。这就是所谓引热而使下行的针法。

  全身大热,发狂而且幻视、幻听、妄言妄语,应诊视足阳明胃经及其大络,取其适当穴位刺治。经络虚的就用补法:如血气盛实郁结,就用泻法。并让患者仰卧,在其头前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夹按其颈部人迎动脉,作较长时间夹按后,再屈指切按推揉,由上而下推至缺盆穴,如此重复多次,待到热去才停止。这就是所谓推而散之的方法。

  黄帝问:有在一经之中发生多种疾病的,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麻木不仁,变化无穷,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都是由邪气引起的。

  黄帝问:我听说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什么叫真气?

  岐伯说:真气是先天的真元之气,与饮食所化之谷气合并而充养着身体;正气,这里指的是正风,正风从合于四时八节的方向而来,不是过于剧烈的实风,也不是与时令不合的虚风;邪气就是伤害人体的虚风。虚风侵袭了人身,会深入体内,不能自行消散;正风着于人身,只进入浅表,与体内真气相遇后就会自行消散,这是因为正风之气来势柔而不猛,不能战胜真气,所以会自行散去。

  四时八节的虚风邪气侵袭于人体,人就会感到寒意而森森战栗,毫毛竖起,腠理开张,虚邪深入向内,伤害至骨,就形成为骨痹;虚邪伤害至筋,就造成筋挛;损伤于脉,就造成血痹,血液淤滞不通,就形成痈;虚邪伤害于肌肉,与卫气相搏击,阳邪偏胜就形成热症,阴邪偏胜就形成寒症;真气为寒邪所迫而离去,真气离去则造成阳虚,阳气既虚则寒邪伤害皮肤,邪气向外发散,就会使腠理张开,毫毛摇动,邪气往来而行,就会发痒;邪气滞留不去,就形成痹症;卫气不能流通畅行,就形成麻木不仁之症。

  虚邪偏中、留止于人体的一侧,如邪气深入,内犯荣卫,使荣卫渐渐衰弱,则真气离去,邪气独留,就会形成为半身不遂症。如果邪气侵入得轻浅,就造成半身偏痛。虚邪侵入而至于人体的深处,寒邪与热邪相搏击,长时滞留于内而不去,如果寒胜过热,就会骨骼疼痛,肌肉枯萎;如果热胜过寒,就会使肌肉腐烂化脓,以致内伤于骨,内伤于骨就形成为骨蚀;如邪气伤于筋,筋就屈缩不能伸展,邪气如久居不去,就会形成为筋瘤;如果病邪有所结聚,人体内的气也会归往结聚之处,以致卫气滞留其处而不能返还流通,使津液久留于肠胃之间,集结而形成为肠瘤,这种病时间长的须数年才可形成,用手按压,瘤是柔软的;病邪有所结聚,人体内的气趋往结聚之处,致使津液留滞,邪气中伤,凝结一天比一天严重,接连不断地积聚,就会形成为象干肉一般的瘤,用手按压,是坚硬的;病邪有所结聚,深入而伤及骨,邪气附着于骨,骨与邪气并合,一天比一天增大,就形成为骨疽;病邪有所结聚,伤害到肌肉,宗气趋往结聚之处,而病邪留滞不去,如有内热,肌肉就会化而为脓,如无热,就会形成为肉疽。上述这几种邪气,其发作没有一定部位,但引发的疾病都有一定的名称。

 

 

《灵枢·卫气行》

 

  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歧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纷纷,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1.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听听卫气运行的情况,它是怎样出入于阴阳之分而周行全身的呢?

  岐伯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一昼夜有十二个时辰。子为北,午为南,连接子午成南北纵线,则为经;卯为东,酉为西,连接卯酉成东西横线,则为纬。天宇周环划分为二十八个星宿,每一方面有七个星宿,东西南北四方共有四七二十八个星宿。自东方房宿至西方昴宿为纬,自北方虚宿至南方张宿为经。因此,自房宿至毕宿为阳,自昴宿至心宿为阴。阳主白昼,阴主黑夜。所以,卫气的运行,在一昼夜之间循行全身五十周次,白昼循行于阳分二十五周,黑夜循行于阴分二十五周,夜间环行于五脏之间。

  所以,平明的时候,夜分结束,卫气就从目中浮出。眼睛张开,卫气就上行于头,沿项部下行足太阳经,再循背部向下,到达足小指外侧尖端。它的分支,从目外眦别出,向下沿着手太阳经,下行到手小指外侧尖端。另有分支,也从目外眦而出,沿足少阳经下行,流注于足小指与足无名指之间。又有分支,循手少阳经,下行至手小指间。其中别而向上的,则行至耳前,合于颔部的经脉,注入足阳明经,下行至足背之上,入于足中指之间。它的又一分支,从耳下沿着手阳明经,进入手大指之间,再入掌中。卫气行至足部,进入足心,从足内踝出而行于阴分,然后再向上会合于目。这就是卫气在白天沿着阳分循行一周的情况。

  所以,太阳运行一个星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一又十分之八周;太阳运行二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三又十分之六周;太阳运行三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五又十分之四周;太阳运行四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七又十分之二周;太阳运行五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九周;太阳运行六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十又十分之八周;太阳运行七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十二又十分之六周;太阳运行十四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二十五周而又有余数十分之二周。卫气白天在阳分行尽二十五周,入夜后便在阴分运行。卫气开始进入阴分,通常是从足少阴经传注到肾脏,由肾传注到心脏,由心传注到肺脏,由肺传注到肝脏,由肝传注到脾脏,由脾又传注到肾而为一周。所以太阳夜行一宿,卫气就在人的五脏间运行一又十分之八周,也和白天在阳分运行一样,一夜共运行二十五周,而后重又会合于目。

  卫气昼行阳分,夜行阴分,一昼一夜共有余数十分之二周身和十分之二周脏。因此,人卧起的时间有时早些,有时晚些,那是由于卫气白天行过二十五周、夜间行过二十五周之后,都还有未尽的余数的缘故。

  黄帝问:卫气在人体内,上下往来运行,没有停止的时候,怎样候察其气行情况而进行针刺呢?

  伯高说:以春分、秋分及夏至、冬至这四天为分界缘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之内,昼与夜的时数有多有少,有长有短,其多少长短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昼与夜的分界,通常以平旦寅时为标准,夜尽而昼始。一昼一夜,漏壶水下一百刻,二十五刻是半个白昼的度数,经常如此不已,日入则白昼终止。依随白昼的长短不同,分别取作标准,以候察气行阴阳的情况,而后刺治。如能谨慎地候察其气行时机而加以针刺,则疾病的痊愈可以指日而待;如果失掉了气行时机而且违背了岁气运行规律,就会各种疾病都难以治愈。所以说,针刺实症,要在其气来至之时刺而泻之;针刺虚症,要在其气离去之时刺而补之。这就是说,要候察气的盛衰虚实而后加以针刺。所以,谨慎候察气的所在而进行刺治,这就叫做逢时。病在三阳经的,一定要候伺其气在阳分的时候刺治;病在三阴经的,一定要候伺其气在阴分的时候刺治。

  漏壶水下一刻,卫气在手足太阳经;漏水下二刻,卫气在手足少阳经;漏水下三刻,卫气在手足阳明经;漏水下四刻,卫气在阴分。漏水下五刻,卫气又出而入于阳分,在手足太阳经;漏水下六刻,卫气在手足少阳经,漏水下七刻,卫气在手足阳明经,漏水下八刻,卫气在阴分。漏水下九刻,卫气在手足太阳经;漏水下十刻,卫气在手足少阳经;漏水下十一刻,卫气在手足阳明经;漏水下十二刻,卫气在阴分。漏水下十三刻,卫气在手足太阳经;漏水下十四刻,卫气在手足少阳经;漏水下十五刻,卫气在手足阳明经;漏水下十六刻,卫气在阴分。漏水下十七刻,卫气在手足太阳经;漏水下十八刻,卫气在手足少阳经;漏水下十九刻,卫气在手足阳明经;漏水下二十刻,卫气在阴分。漏水下二十一刻,卫气在手足太阳经;漏水下二十二刻,卫气在手足少阳经,漏水下二十三刻,卫气在手足阳明经;漏水下二十四刻,卫气在阴分。当漏水下到二十五刻的时候,卫气又在手足太阳经。这就是卫气在半个白昼内运行的度数。太阳从房宿运行到毕宿,历行了一十四宿,漏水下五十刻,这是太阳运行半日的时间;从昴宿运行到心宿,也是十四宿,漏水下五十刻,前后合在一起,就是太阳周历二十八宿、亦即一昼夜的时间。太阳运行一宿,漏水下三又七分之四刻。《大要》说:通常是每当太阳行至一个星宿时,卫气就正运行于手足太阳经。所以,太阳每运行一个星宿区间,卫气就运行了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三个阳经与阴分。卫气就是经常这样地运行不止,与天地同其纲纪,纷纷繁繁,终而复始,一昼一夜之间。漏水下百刻,而卫气在人体内运行五十周次的事也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