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道学院

《苻子》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1. 概述

 

《苻子》前秦氐族人苻朗撰,是继淮南子之后又一部大型道家子书。原书亡佚,房融曾盛赞此书,现传有清代两个辑本,即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本和严可均《全晋文》辑本。

 

一、简介

 

苻坚的侄子苻朗则是一个散文家,作有《苻子》,其中有不少片断颇具文学意味。”(曹道衡《十六国文学》)如,《郑人逃暑》、《与狐谋皮》、《后羿射箭》、《郑人乘凉》、《海鳌与群蚁》、《关龙逢谏桀》、《齐景公好马》等。

有人谈到苻朗是一位深刻地接受过汉族文化薰陶的氐族贵族。苻朗本无意于仕宦,乃“不得已起而就官”。虽处一方要职,却“有若素士,耽玩经籍,手不释卷,每谈虚语玄,不觉日之将夕;登山涉水,不知老之将至。”(《晋书》)虽然如此,似乎并未荒嬉职守,故而“在任甚有称绩”。

也有人认为,如果再进一步联系苻朗的身世和其所处国势,史文印照,尚可以显示作为氐族贵族及亡国者的苻朗在“魏晋风度”之中的思想脉络。

名郎,字元达,他是前秦苻坚的从子兄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因夺权臣王国宝被杀。

 

二、作者

 

(谨案:道家祖黄老,盖三皇五帝之道也,变而为列御寇庄周,则杨朱之为我也,又变而房中术,而金丹,而符录,而斋醮,每降益下,而道家几乎熄矣。于是乎秦汉以来,未有著书象《道德经》者,其象《列子》《庄子》,仅有苻朗,苻朗者,秦苻坚之从兄子也,《隋唐志》《苻子》三十卷,宋不著录,《路史》征引,皆取诸类书,非有旧本流传。盖亡于唐末。余从类书写出八十一事,省并复重,得五十事,定着一卷,备道家之一种。就中有云:至人之道也如镜,有明有照,有引有致。又云:为道者日损而月章,为名者日章而月损。又云:荆山不贵玉,鲛人不贵珠,又云:木生烛,烛盛而木枯,石生金,金曜而石流,三复其言,具有名理,本传称老庄之流,非过许也。嘉庆丁丑岁秋九月九日,严可均谨叙。)

 

 

 

《方外》

 

太公涓钓于隐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尝得一鱼。鲁连闻之,往而观其钓焉。太公涓跪石隐崖,不饵而钓,仰咏免金,及暮而释竿,其膝所处之崖皆若臼,其跗触崖若路。鲁连曰:“钓所本以在鱼,无鱼何钓?”太公曰:“不见康王父之钓邪?念蓬莱钓巨海,摧竿投纶,五百年矣,未尝得一鱼,方吾犹一朝耳”。(《御览》八百三十四,又九百三十五。)

 

 

《家策》

 

苻朗弃千钓之剑,抱朴子趋而进,以夫千金利剑,剖割之所存焉。苻子之书,大道之所居焉。何夫子弃大而存小乎?苻朗不应。(《书钞》一百一,又一百二十二,《御览》三百四十四。案,此抱朴子非葛洪也,葛洪与苻朗不相值。)

 

已下篇名阙

《杂篇》

 

黄帝将适昆虞之丘,中路逢容成子,乘翠华之盖,建日月之旗,骖紫虬,御双乌、黄帝命方明避路,谓容成子曰:“吾将钓于一壑,栖于一丘。”(《御览》七十九)

黄帝谓其友无为子曰:我劳天下矣,疲于形役,请息驾于玄圃,子宜代之。无为子曰:“焉能弃我之逸,而为君之劳哉。”乃攀龙而俱去。(《御览》七十九)

尧以天下让巢父,巢父曰:“君之牧天下,亦犹予之牧孤犊。君牧天下,是各有其所牧矣。君焉用惴惴然以所牧而与之,余无用天下为也。”于是牵犊而去。(《艺文类聚》九十四)

许由谓尧曰:坐于华殿之上,面双阙之下,君之荣愿,亦已足矣夫。翘曰:“余坐于华殿之上,森然而松生于栋,余立于棂扉之内,霏焉而云生于牖。虽面双阙,无异乎崔嵬之冠蓬莱。虽背墉郭,无异乎回峦之萦昆仑,余安知其所以荣。(《御览》八十,又略见《书钞》十二。)

虞帝逊禹于洞庭,张乐成于洞庭之野,于是望韶石而九奏。(《路史发挥》五,案《御览》八十一引苻子曰:“舜禅夏禹于洞庭之野。”路史有多出之句,文亦不同,未详所本。)

禹让天下于奇子,奇子曰:“君之佐舜劳矣,凿山川,通河汉,首无发,股无毛,故舜也以劳报子,我生而逸,不能为君子劳矣。”(《艺文类聚》十一,《御览》八十二,又四百二十四。)

务光自投于河,卢奴之伯以赤鲤送之。(《御览》九百三十六)

太伯将让其国于季历,谓其傅曰:“太王欲以一国之事而以嗣我,我其羞之,吾闻至人也。不君一世,而万世以之君,不贵一代,而万代以之贵,吾焉能贵乎一国,而贱乎万代哉。”(《艺文类聚》二十一,《御览》四百二十四。)

武王以天下让岐封子,岐封子曰:“敦勿勿然以天下为事,君往矣。”余不忍闻之。(《御览》四百二十四)

汉王闻宋胜子方牧羊于巨泽,鼓而歌南风之诗,使者进谓宋胜子曰:“汉王闻先生之贤,使使者致命于先生,而委国政焉。”宋胜子矍然而顾,谓使者曰:“是何言与?今汉王待四海之士,与十群之羊,其于职司也,奚以异乎?而大王废牧羊之任,委以四海之政,是错乱天位,倒置人伦,胜不愿为也。乃逃于阴山之阳。(《御览》八百三十三)

志存四海之外。(《书钞》十二)

尧舜之智,桀纣以为不智。尧舜以为智,恶知尧舜之非纣,桀纣之非尧舜乎?(《艺文类聚》二十一)

朔人有献燕昭王以大豕者,曰:“养奚若?”使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邦人谓之豕仙。”王乃命豕宰养六十五年,大如沙坟,足如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又命水官舟而量之,其重千钓,其群臣言于王曰:“是豕无用。”燕相谓王曰:“奚不飨之?”王乃命宰夫即膳之。豕既死,乃夕见梦于燕相曰:“造化劳我以豕形,食我以人秽,吾患其生久矣。今仗君之灵,而化吾生也。始得为鲁津之伯,而浮舟者食我以粳粮之珍,而欣君之惠,将报子焉,后燕相涉。(一作“游”)于鲁津,有赤龟奉璧(一作“衔夜光”原注一云“夜光珠”)而献之。(《艺文类聚》二十六,又九十六,《初学记》二十九,《白孔六帖》九十八,《御览》九百三,又九百三十一。)

心能善知人者如明镜,善自知者如蚌镜。镜以曜明,故鉴人;蚌以含珠,故内照。(《艺文类聚》七十,《御览》七百十七。)

齐景公好马,命善画者图而访之。殚百乘之价,期年而不得。像过实也。今使爱贤之君,考古籍以求其人,虽期百年,亦不可得也。(《艺文类聚》九十三,《御览》八百九十七。)

苻子观于龙门,有一鱼,奋鳞鼓髻而登乎龙门,而为龙。又一术士,凌波激流而不陷,挂铃行歌,飘浪于龙门,而终日栖迟而不化。苻子曰:“彼同功而事异,迹一而理二,夫何哉?无乃鱼以实应,而人以伪求乎。”(《艺文类聚》九十六)

东海有鳌焉,冠蓬莱而浮游于沧海。腾跃而上,则千云之峰,迈类于群岳,沈没而下,则隐天之丘,潜峤于重泉(一作“重川”。)有红一作氐蚁者,闻而悦之,与群蚁相邀乎海畔,欲观鳌之行焉。月馀日,鳌潜未出,群蚁将反,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海中沸,地雷震,群蚁曰:“此将鳌之作也”。数日,风止雷默,海中隐沦如忌,其高概天,或游而西。”群蚁曰:“彼之冠山,何异我之载笠也?”消摇乎壤封之巅,归伏乎窟穴之下,此乃物我之失,自己而然,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艺文类聚》九十七,《御览》九百四十七。)

晋公子重耳奔齐,与五臣游乎大泽之中,见蜘蛛布其网,曳其绳,而执豸以食之。公子重耳乃抚仆之手,驻驷而观之。顾谓其臣咎犯曰:“此虫也,智之薄者矣,而犹役其智,布其网,曳其绳,而执豸以食之,况乎人之有智,而不能廓垂天之网,布络地之绳,以供方丈之御。是曾不如蜘蛛之智,孰不可谓之人乎?咎犯曰:“公子慎勿言也。若终行之,则有邦有嗣也。”(《艺文类聚》九十七,《御览》九百四十八。)

不安其昧,而人明也,是犹飞(《御览》一作“夕”)蛾去暗,赴灯而死(《御览》一作“亡”)者也。(《艺文类聚》九十七,《御览》八百七十,又九百五十一。)

楚之文子(《御览》作“交子”)鲁之周子,齐之狂子,三子相与居乎泰山之阳,处乎环堵之室,荜户(《御览》作“门”)不扇,盖茨不翳,而高(《御览》作“弦”)歌不辍。(宋本《初学记》十八,《御览》四百八十五。)

至人之道也如镜,有明有照,有引有致。(《初学记》二十五,《白孔六帖》十三。)

有驴仙者,享年五百岁,负乘而不辍,历(《御览》作“居”)无定主,大驿(《御览》作“周绕”)于天下,(《初学记》二十九,《白孔六帖》九十七,《御览》九百一。)

盛魄重轮,六合俱照,非日月能乎。(《御览》三)

水生于石,未有居山(一作“居石”)而溺者;火生于木,未有抱树(一作“抱木”)而焦者。(《御览》五十一,又九百五十二。)

桀观炮烙于瑶台,谓关龙逢曰:“乐乎?”龙逢曰:“乐。”桀曰:“观刑曰乐,何无恻怛之心焉?”龙逢曰:“天下苦之,而君为乐,臣为君股肱,孰有心悦而股肱不悦乎。”桀曰:“听子谏。谏得,我改之;谏不得,我刑之。”龙逢曰:“臣尝观君之冕,非其冕也,而冕危石,君之履,非其履也,而履春冰,未有冠危石而不压,蹈春冰而不陷者也。”桀乃笑而应之曰:“是日亡则与俱亡,子知我之亡,而不自知亡乎?子且就炮烙之刑。我观子亡,子不知我亡,逢布武而趋,行歌曰:造化(一作“造物”)劳我以生,息(一作“休”)我以炮烙。去故涉新,我乐而人不知,乃赴火而死。(《御览》八十二,又二百八,四百七十五,六百四十七,六百八十六。)

鲁侯欲以孔子为司徒,将召三桓而议之,乃谓左丘明曰:“寡人欲以孔子为司徒,而授以鲁政焉,寡人将欲询诸三子。左丘明曰:“孔丘圣人与。夫圣人任政,过者离位焉。君虽欲谋,其将弗合乎?”鲁侯曰:“吾子奚以知之。”丘明曰:“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何者?周人之谋失之矣。今君欲以孔丘为司徒,召三桓而议之,亦与狐谋裘,与羊谋羞哉。于是鲁侯遂不与三桓谋,而召孔丘为司徒。(《御览》二百八,又六百九十四。)

秦穆公伐晋,及河,将劳师而醪,惟饮一钟,蹇叔曰:“一醪可投河而饮也。”穆公乃以一醪投河,三军醉矣。(《御览》二百八十一)

为道者日损而月章,为名者日章而月损。(《御览》四百三)

玄冥子谓由有子曰:“子有师乎?”由有子曰:“吾将以万物为师矣。”(《御览》四百四)

《春秋华林传》曰:“不知不言,其所以仁。”(《御览》四百十九)

惠子家穷饿,数日不举火,乃见梁王,王曰:“夏麦方熟,请割以与子,可乎?”惠子曰:“施来,方遇群川之水长,有一人溺流而下,呼施救之。施应曰:‘吾不善游,方将为子告急于东越之王,简其善游者以救子,可乎?’溺人曰:‘我得一瓢之力则活矣,子方告急于东越之王,简其善游者以救我,是不如求我于重渊之下,鱼龙之腹矣。’”(《御览》四百八十六)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奚不处曜而辞阴,反林自露,此亦愚之至也。(《御览》四百九十九)

陶朱富者朱公丧其中子,邻人往吊之。朱公方拥膝蹲踞,捧头而笑。邻人曰:“闻有丧,将唁子致哀。”朱公曰:“生不致哀,死而唁,何邻人之不通?”(《御览》五百六十一)

有泽父者,冠葭芦之笠,纳口鹿之履,莎裳褐衣,缓步而去。(《书钞》一百二十九,《御览》六百九十三。)

晋之相者桓氏,世传于楚,善以道假乎财焉。常以其所不射而射之,患昼之不足以卒岁,故以夜而烛之。(《御览》七百四十五)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王谓传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传弥仁曰:“若羿也,喜焦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夏王曰:“口人闻子之言,始得无欲之道。”(《御览》七百四十五)

荆山不贵玉,鲛人不贵珠。(《御览》八百五)

天虽廓矣,野人犹有罩翳之勤。(《御览》八百三十四)

颜子有疾,三日不食,人问之曰:“吾师食非丹不食,茹非芝不茹,故七百岁,子何不吮瑶以廷生,咀蕊以养龄也。”(《御览》八百四十九)

吾与玄朱观东海,释四马乎山,玄朱中路而亡马。苻子使人求之不获,使鬼索之而获。(《御览》八百九十七)

六合不可妄知,故良马在其中矣。请以六合之观观之也。(《御览》八百九十七)

魏文侯见宋陵子三仕不富,文侯曰:“何贫?”宋陵子曰:“臣见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富者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我成百,则牧数足矣’。邻者与之,从此观之,焉知富者非贫,贫者非富也。”(《御览》九百二)

齐景公谓晏子曰:寡人既得宝千乘聚万驷矣,方欲珍悬黎会金玉,其得之邪奚若?晏婴曰:“臣闻琬琰之外有鸟焉,曰金翅,民谓为羽豪,其为鸟也。非龙肺不食,非凤血不饮,其食也常饥而不饱,其饮也常渴而弗充,生未几何?夭其天年而死,金玉之珍乃非为君之患也。”(《御览》九百二十七)

齐鲁争汶阳之田,鲁侯有忧色。鲁有隐者周丰往观焉,曰:“臣尝昼寝,愀然闻群虱之斗乎衣中,甘臣膏腴之肌,珍臣项膂之肤,相与树党争之,日夜不息,相杀者大半,虱父止之曰:‘我与尔庐不过缝,所冫食食不过容口,奚用窃争交战为哉?’群虱止。今君以七百里地为君之城,亦以足矣,而以汶阳数步之田,惑君之心,曾不如一虱之智,窃为君羞之。”鲁侯曰:“善”。(《御览》九百五十一)

木生烛,烛盛而木枯,石生金金,曜而石流。(《御览》九百五十二)

苻子登乎太山,下临千仞之渊,上荫百尺之松,萧萧然神王乎一丘矣,言不出乎耒,心不过乎俗人,其犹木大守脂。(《御览》作“守夜”误。)瓦难司晨矣。(《御览》九百五十三,又《书钞》一百三十五脂篇引末二语。

赵之相者曰:“林氏有九子皆贤,国人美而称之,号曰九德之父,十德之门,赵王疾之,乃使择其果之繁者伐之,其父曰:‘果之茂者犹伐之,况其人乎?吾将以尔为累矣。去之则免。”乃携老持子,逃于白云之岩,终身不返,赵人思之。(《御览》九百六十四)

领人谓展禽曰:“鲁聘夫子,夫子三黜,无忧色何?”禽曰:“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洛,吾不知其枯。”(《御览》九百九十四)

 

《郑人逃暑》

 

一、原文介绍

郑人有逃暑[1]于孤林[2]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3]衽[4]以[5]从阴。及[6]至[7]暮[8],反席[9]于[10]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11]阴,而患露[12]之濡[13]于身。其阴逾[14]去[15],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太平御览·人事部》

二、词语注释

1.逃暑:避暑,搭凉

2.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3.徙(xǐ):移动

4.衽(rèn):卧席

5.以:为了,目的是

6.及:等到

7.至:到

8.暮:黄昏

9.席:睡

10.于:在

11.从:跟从

12.露:露水

13.濡(rú):沾湿

14.逾:(通假字,同:愈)同愈,更加

15.去:离开

16.患:苦于

17反:通”返“,返回。

18徙衽(xǐrén):移动席子。徙,迁移。衽,席子

三、短文寓意

《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到树阴下避暑,晚上由于月光下树的影子拉长了,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和白天一样还移动到树阴里,离树干远了,其实已经毫无遮拦了,所以被露水湿身了。

这则故事主要细节就是晚上睡在树阴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湿身。找好讽刺角度,分析因果关系。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去解决问题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

四、翻译解释

郑国有个人在一棵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返回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五、短句翻译

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与狐谋皮》

 

一、原文

周人有爱裘而好珍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馐。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何者?周人之谋失之矣!

 

二、解释

裘,皮衣。谋,商量。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羊和猪称为少牢。羞,美味的肉。相率,一个接一个。

谋:商量。跟狐狸商量要剥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三、译文

周国有个人喜好皮衣、讲究美食,想做价值千金的皮衣,就跟狐狸商量要它的皮;想做像祭祀的羊肉一样的美味佳肴,就跟羊商量要它的肉。话没说完,狐狸就一个接一个地逃进了重丘的山脚下,羊前呼后拥地躲进了深林之中。因此这个周人十年做不成一件皮衣,五年做不成一次宴席。为什么呢?周人的计谋错了!

 

四、启示

与狐谋皮是一个汉语成语,指跟狐狸商量要剥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后也作"与虎谋皮"。

 

 

《后羿射箭》

 

一、原文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里之邑。"

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 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二、译文

夏王让后羿射直径为一寸的一平方尺大小的兽皮做的箭靶,于是夏王命令他说:"你射这个靶,射中目标那么赏你一万两黄金;射不中目标,剥夺你拥有的封地。"后羿听了,顿时紧张起来,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胸脯一起一伏,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就这样,他拉开了弓,射出第一支箭,没有中。射出了第二支箭,又没有中。夏王问大臣弥仁:"这个后羿平时射箭是百发百中的,为什么今天连射两箭都脱靶了呢?"弥仁说:"后羿是被患得患失的情绪害了。大王定下的赏罚条件成了他的包袱,所以,他的表现很不正常。如果人们能够抛弃患得患失的情绪,把厚赏重罚置之度外,再加上刻苦训练,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不会比后羿差的。"

三、注释

1、羿(yì)-- 又称后羿,传说是夏王太康时东夷族首领,是著名的射箭手。方尺之皮--指用一尺见方的兽皮做的箭靶。

2、径寸之的(dì)--直径为一寸的靶心。

3、中(zhòng--动词,射中。

4、邑(yì)-- 古代人民聚居的地方,大的叫都,小的叫邑。这里指夏王分封给后羿的土地。

5、羿容无定色--后羿的面色红一阵白一阵,变化不定。

6、气战于胸中-------后羿担心失败,呼吸紧张局促。战,颤抖。

7、援--拉,引。

8、傅(fù)--保傅,古代官职。

9、斯--这个。

10、遗--抛弃,去除。

11、不愧于羿--不会比后羿的本领差。愧,惭愧

12、使:命令

13、去:除去

四、启示

不要因为患得患失的心态影响自己能力的发挥。也就是说不要为金钱名利之类的身外之物所累。做事要冷静,不要因为一句话而把事情搞砸。

 

 

《海鳌与群蚁》

 

一、原文

东海有鳌焉,冠蓬莱而浮游于沧海,腾越而上则干云,没而下潜于重泉。

有红蚁者闻而悦之,与群蚁相要乎海畔,欲观鳌焉.月余日,鳌潜未出.群蚁将反,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海水沸,地雷震.群蚁曰:“此将鳌之作也。”

数日,风止雷默,海中隐如岳,其高槩(读音gai四声,原指古代量米麦时刮平斗斛[读音hu二声]的器具,引申为平、齐)天,或游而西.群蚁曰:“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逍遥封壤之巅,归伏乎窟穴也.此乃物我之适,自己而然,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

 

二、译文

东海有鳌,头顶(像)蓬莱山一样在大海里漫游,腾越跳起来就可以碰到云,淹没下潜就到极深的水底。

有种红蚂蚁听说了很高兴,众多蚂蚁相邀来到海边,想观看鳌.一个多月,鳌潜伏水底没有出来.众蚂蚁准备返回,遇见狂风激浪,巨浪有万仞(古长度单位)高,海水(仿佛)沸腾(了),地底雷声震动.众蚂蚁说:“这说明鳌马上要动(出来)了。”

几天过后,风停了雷声也寂静了,海里隐约象座山,它高与天齐,向西游去.众蚂蚁说:“它头顶着山,跟我们顶着饭粒有什么不一样,逍遥自在地在小土包上,回家趴在蚁穴中.这就是万物在自然中自得其所,自然而然,我们何必跑几百里劳神来观看它呢?”
 

 

三、启示

鳌再大,放到宇宙中,又何其渺小啊.物我之适,自然而然吗!

 

 

《齐景公好马》

 

一、原文:

齐景公好马,命画工图而访之。殚百乘之价,期年而不得。象过实也。今使爱贤之君,考古籍以求其人,虽期百年,不可得也。

 

二、翻译

齐景公爱马,他叫画工按自己的想象画了一匹马,然后叫人按照画上的图样去买马。结果用去了几百匹马的价钱,还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还是没有买到画上那样的马,因为画的那匹马脱离实际,天下根本就没有那样的马。如今假使有那么一位爱慕贤才的国君,要考查古代的历史资料,按照古代人的标准去求取贤人,那么,即使一百年也是无法得到贤人的。

 

三、注:

①齐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公元前五四七至四九0年在位。

②图而访之:图,动词,指画出马的图形。访之:查访像画上那样的马;之是代词,指画上那匹马。

③殚百乘之价:殚,尽;乘,古代用四匹马拉一辆车,称为一乘。百乘当有四百匹马。

④期年:周年,一整年。

⑤象过实:过,原指超过,这里指画的马脱离实际。

⑥贤:德才兼备的人。

⑦考古籍:根据古籍的记载,以古籍为标准。

 

四、启示:

我们不能只凭空想,不符合实际地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