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哲学院

《反映论》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1. 概述

 

反映论指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理论,即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在大量的关于脑的知识的基础上作出概括的。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列宁也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这是叫何等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心理、意识是脑的产物,脑是心理的器官,这与其它生命意识予以区分,由于其将实践融入哲学,故这已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一、简介

1、基本解释

只有脑而无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也不能产生心理,这与其它生命意识予以区分。这正如列宁所着重指出的:"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它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反映就是使某种东西在人脑中形成映象,脑对不同的东西可以产生不同的映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仅仅是反映现在的事物,还要反映过去所经历过的事物,而且后者又会影响前者;不仅对当前和过去所经历过的事物产生映象,还可以想象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事物,如各种幻想和发明创造。在各种创造想象中,尽管心理所反映的内容可能不是现在接触的东西,一定是过去接触过的东西所留痕迹的重新组织。因此,从根本上说,心理终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尽管心理的内容远远可以超过当时面临的客观现实,归根到底不能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它虽然可以不只是对当前某一事物的反映,它终归是正在接触和曾经接触的客观现实的反映。这样就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客观现实而存在的东西,而不是脱离客观现实而存在的东西,从而否定了一切形式的先验论。

2、相关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只看作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和作用;同时也不了解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懂得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就不了解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二、观点

1、必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消极的、被动的产物,而是在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映象,除随当时处境和过去经历外,还随需要而转移。脑反映客观现实是主动的,其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反映的选择性。动物的选择性是由它的生物性,即其特定的生物化学状态和生物物理状态决定的,它的这些特定状态就是它的需要。人的选择性不只取决于生物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因为作为一个人,他要活下去,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取得一定的地位,这种地位就决定了他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如果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什么地位也没有,什么身份也不具有,他就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人的反映除了按他的生物状态来选择、来表现其主动性外,还要按他自己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来表现其主动性。这就是说,人不仅具有其特定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状态所决定的生物性需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社会性需要。当然,尽管人的高度的、复杂的需要使人的心理有了高度复杂的主观能动性,但归根到底,人的需要本身还是由客观决定的,不是主观任意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还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如果把主观能动性和存在决定意识对立起来,那就跑到唯心主义方面去了。

2、主观能动性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活动,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履行现实。人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就可透过所反映的现象揭露事物的本质,并通过实践把主观的反映见之于客观,以变革客观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还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辩证过程。反映论是正确的认识论,也是正确阐明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理论基础。人的心理活动的实质,按其产生说,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三、形成

1、确立使用

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并对其一般自然前提和基础作出唯物主义解释的认识论原则。它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反映论"这一术语是由列宁最终确立和使用的。

2、旧唯物主义观点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就是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出发。把人的感觉、表象和思维看作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列宁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 不言而喻, 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列宁选集》第 2卷,第65页)。古代唯物主义者以朴素直观的形式表达了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提出"流溢说",认为认识是从物体流溢出来的物质经过感官通道引起的。德谟克利特则提出"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物体的影像到达于感官引起的。近代唯物主义者F.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J.洛克虽然认为有的知识来自人的内部心灵活动,但他认为认识的产生主要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从而在心灵这块"白板"上留下印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19世纪德国的L.费尔巴哈也把认识看作是类似镜子映物那样的反映。这些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观点都带有明显的狭隘性、机械性和被动直观性等缺陷。

3、改造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这一基本原则,而且对它作了改造和发展,使之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主要表现在:

①从现象相互作用引起反映这一普遍的物质特性出发,指出反映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能力,是由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由于相互作用的物质本身复杂化和组织化的程度不同,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反映形式,如非生命界的反映,低等生命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等,而人类认识则是其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这就把认识的产生和表现置于一个更普遍更深刻的客观前提之下,并使它们统一起来了;

②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并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人的认识同其他反映形式的质的区别,指出认识是基于实践的能动的反映,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认识不仅反映现象,而且反映本质和规律;不仅反映当下的现实,而且以目的、计划、预见等形式对现实的发展作"超前"反映;不仅反映世界,而且通过实践改造世界。这就彻底克服了旧反映论的缺陷,并与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