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佛学院

《佛学》 2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十一、佛学常识

 

(一)七佛:在燃灯佛之后到我们生存的这一劫世之间(过去庄严劫和现在贤劫之间)有七位著名的佛陀,都曾经教化无量。他们是:

1、毗婆尸佛(距今九十一劫)

2、尸弃佛(距今三十一劫)

3、毗舍婆佛(距今三十一劫)

4、拘留孙佛(现在贤劫中)

5、俱那含牟尼佛(现在贤劫中)

6、迦叶佛(现在贤劫中)

7、释迦牟尼佛。

 

(二)三身佛:

中为法身佛(显法所成的身)毗卢遮那佛

左为报身佛(证得绝对真理而获佛果的身)卢舍那佛,

右为应身佛(佛原来的生身)释迦牟尼佛。

 

(三)三世佛:

竖三世佛: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

横三世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

 

(四)佛祖十大弟子:

1:摩诃迦叶,苦行第一;

2:阿难陀,多闻第一;

3:舍利弗,智慧第一;

4:须菩提,解空第一;

5:富楼那,说法第一;

6:大目犍连,神通第一;

7:摩诃迦旃延,论义第一;

8:阿那律,天眼第一;

9:优婆离,持戒第一;

10:罗睺罗,密行第一。

 

(五)西天“四七”印度的二十八祖:

摩诃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氇多、

提多迦、弥遮迦、婆须蜜、佛陀难提、

伏驮蜜多、胁尊者、富那夜奢、马鸣、

迦毗摩罗、龙树、迦那提婆、罗喉罗多、

僧伽难提、祖伽耶舍多、鸠摩罗多、阁夜多、

婆修盘头、摩孥罗、鹤勒那、师子尊者、

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罗、菩提达摩。

 

(六)东土“二三”中国的六位祖师:

1、达摩;2、慧可;3、僧璨;4、道信;5、弘忍;6、慧能。

自从六祖惠能大师以后,为了要息灭争端,只传法印,不传衣钵。

 

(七)大乘与小乘

小乘佛法度己,大乘佛法度人,上乘佛法既度己又度人。

小乘佛法信仰罗汉,大乘佛法信仰菩萨,上乘佛法信仰佛陀。

罗汉利己不利人,菩萨利人不利己,佛的最高境界则是利人又利己。

从菩萨到佛的进级,只差最后一步,那就是度己。

十二、佛学大师

 

1、玄奘(602-664),今河南省洛阳偃师市人。原名陈祎,汉族。唐代佛学家、翻译家,佛教唯识宗创派人、天竺那烂陀寺教授。编译《成唯识论》;撰有《大唐西域记》。他慧根深长,十二岁便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之后持钵云游天下,足迹遍布今之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河北和山西,他谦虚请教高僧大德。不过,他终于遗憾地发现:佛教流行中国几百年,却争论纷纭,迷惑久存,信徒也各执其辞,遂发誓往释迦牟尼的故乡去澄清问题。

2、惠能(638-713),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俗姓卢氏,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金刚经义》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 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惠能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3、印光(1861-1940),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陕西郃阳(今合阳)人。

印光大师早年遍参南北众多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彻悟自心、圆悟藏性而专修净土。又创弘化社,广弘法化。办灵岩山净土念佛道场,为末法十方伽蓝之表率。其文字般若,更度众生无以计数。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仍粗衣淡饭,不登大坐,不打经忏佛事,远离名闻利养。不离因果,不谈玄妙,倡导老实念佛。所有供养亦捐善举,慈善救济,资助流通法宝数百万册。临终预知时至,领众念佛,跏趺而坐,含笑往生。荼毗后,示现舍利无数。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对中国近代佛教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圆寂后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大师在佛教界威望极高,弘一大师(李叔同)更是拜其为师并赞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序言)

4、太虚(1889-1947),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属牛,出生在清代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在上海玉佛寺示寂。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在于: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他尝说:“末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因此,他提出了“即人成佛”、“人圆佛即成”等口号。太虚大师有一首自述偈充分说说明了人生佛教的这一特征,偈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5、巨赞(1908~1984),江阴澄江镇贯庄村人,俗名潘楚桐,法名传戒,后改名为巨赞,字定慧。他青年时代在上海大夏大学肄业后,曾任江阴金童桥小学校长,1931年到杭州灵隐寺出家为僧。抗战时期,巨赞曾在湖南组织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和佛教青年服务团,在桂林主办《狮子吼》月刊,宣传抗日救国。1948年任杭州武林佛学院院长。1949年,巨赞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建国后,他又参加筹组中国佛教协会,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副会长,主编《现代佛学》月刊,是第一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巨赞长期从事佛学研究,对气功和中医阴阳学说深有研究,著有《绀珠集》、《觉海遗珠集》、《灵隐小志》、《巨赞集》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佛教高僧、佛学家、佛教教育家和爱国活动家。

 

十三、佛语摘要

 

(一)十修

一修人我不计较。

二修彼此不计较。

三修处事有礼貌。

四修见人要微笑。

五修吃亏不要紧。

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内心无烦恼。

八修口中多说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

十修大家成佛道。

 

(二)精气神

  1. 正确的观念:以无为有、以众为我、以团体为归依、以助人为乐。
  2. 忍辱的精神:苦行、持戒、其功德不如忍辱。
  3. 认错的勇气:有、不怪人批。无、不介意人批。认错是一种胸怀和美德。
  4. 勤奋的习惯:以勤补拙,执着成就人生。
  5. 人须有五德:仁、义、礼、智、信。

 

(三)大师说法

1、六祖坛经讲记

《五苦章句经》云:「一切壮无过心」,世出世间最为强壮有力的无过于心,「心是怨家,常欺误人,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说明心造六道轮回,「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这是讲相随心转,「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这两句与《金刚经》「降伏其心」的意思相同,「吾与心斗,其劫无数。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在禅宗里,祖师大德为逗当机,有所谓「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狗子无佛性,狗子有佛性」。

2、《心经》禅说智慧

这个"智慧"不同于世间的智慧,不同于小乘的智慧,也不是一般的菩萨的那种共同的智慧。五、 心无挂碍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以无所得故",正因为无所得,没有得到什么,那就是"菩提萨埵",就是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菩萨。禅就是以智慧为本的,禅传了佛的心,而《心经》就是佛的心的流露,是佛心智慧的流露,就是佛的心。佛的心是真实的。

禅,是佛的心;觉悟的心,一颗觉性,我们这一颗清净的心,举凡每一个人,如果找到这颗清净的心,当下我们就是佛。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自心即佛名正信,心外取法名邪信。

佛法多门,修心第一,佛称大觉,觉即是心,故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心是虚空,花开见佛,就是心花开,见一切相非相,即相离相,那就见佛,见到无相的佛、法身的佛、清静心。

3、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

若是有佛的智慧、有佛的定、有佛的戒,这就入诸佛位。前佛后佛。这个前佛后佛是指智慧心,前面的智慧心跟后面的智慧心,统统是同时,叫做前佛后佛,有明心见性就是佛,有智慧的人就是佛,所以前面的智慧心、后面的智慧心,因为是平等无相,当下都是同时。佛是不昧因果,他不能超越这个因果,也不能落入这个因果,超越这个因果的话,佛就自己打自己嘴巴,佛不能离开因果,但是佛不是因果法,佛若是因果法,因果就是变成生灭法。

4、慧律法师之金玉良言

充满柔软心,感恩心之人,必可成就佛道。成佛道的要件是「柔软心」,柔软心就是无恨心、慈悲心、吃亏的心、处处忍耐的心、知足的心、不执着的心。我们要忏悔我们的意业,此乃善恶的根,若真忏悔就要忏心,若心不起念,就不会去行恶业,所谓的善恶心都在你心的一念之间,若发菩提心,念念昼夜都是菩提心。执着心是业,分别心是业,是非心是业,起心动念无非是业。佛法多门,修心第一,佛称大觉,觉即是心,故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

5、《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不是一尊佛的国土,一尊佛的国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像释迦牟尼佛的报土娑婆世界,十方诸佛国土,无量无边诸佛剎土,「其中众生不可量」,无论是依报、是正报,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佛是什么?佛讲十法界的因行,因行当然很多,非常复杂,第一个因素佛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辟支佛是缘觉心,阿罗汉是四谛心,天人是十善心,天比人高,十善还要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下面恶道,饿鬼道是贪心,畜生道是痴心,地狱道是瞋恚心。

6、净空老法师法语

(1)智慧人生

佛法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个功德就是修行。佛菩萨是里面没有分别、执着,外面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着而执着。

 诸佛菩萨,都是随喜的。随喜功德,什么叫随喜?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不是造业,那是功德。上随喜诸佛,下随喜根熟众生,这很难得,很不容易的!

你果然能够在一切事物当中,真正能做到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你这一生决定成佛!

(2)宽容与认识

人世纷争,为名利耳,修者之争,为境界不分,何以见得?盖因修行者证悟佛法真理境界之不同,见识不一,都视以为真,为最高之法理!佛法之广,穹及宇宙,天体之浩瀚,非一境界能得,故佛家有法无定法之说,修者皆回返者,路途所见,岂能视为终极,认识过程并无过错,以一代十,是为不前,抱一旨而窥全境只是偏见也!修心者证悟佛法,认识能及不同之境界,性空无所见,无后顾忧,为自觉,自度尚可,无慈悲可言!是为人心不去;

(3)万法皆空

经中说诸佛如来在十法界示现无间断,佛示现是普照法界,佛的智慧光明都照到了,佛是『常现不没』,随本愿力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人想见佛,佛即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相,菩萨想见佛,佛即现大身,蚂蚁想见佛,佛即现一只大蚂蚁,佛在六道中所现的相千差万别。有前面四个有为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才显示出无为法,一切有是幻有,因缘故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说万法皆空,缘生即空,皆无自性。

 

(四)感心灵品级,悟生命可贵

心灵四境:

最高境界为敬畏之心。

第二境慈悲之心。

第三境界感恩之心。

第四境界宽容之心。

释迦牟尼说,世间一切万物,“壮无过心”。我国古代文化中,儒家倡导“内圣外王”,道家强调“清静无为”,释家常言“四大皆空”,其实无不在强调以“修心”为本。北宋欧阳修说:“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心灵是人类的思想、智慧和潜能的本源,想来人生的成长亦是心灵修炼的一个过程。

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的七日里继续,无奈看着岁月渐行渐远,每个人都在不断经历着成长与老去。我们都曾有过在工作或情感的困惑,都曾经过岁月的纷扰,别人的故事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这一生不能没有遗憾,不可能没有失去,不会永远心想事成。人生苦短,光阴似水,生命中总会有许多烦恼和痛苦,并不会因你我的趋避而减少,可是,承受这些的心的耐受力,却能决定我们承受欢痛的程度。

心怀敬畏,对天地自然,对人生万物,如同一种信仰,如同一种虔诚,在人生岁月里恪守德诚信义,任风摧浪移不可动摇。为商讲诚信,对友献诚心,爱人守诚意,纵世风日下,我自岿然。作为个体存在,如果每个人都对自己身处社会中的规则、条律、伦理和公德拥有本能的敬畏,在商言信,在职言公,在群言理,这世界将是何等完美?做到这些,心灵又将是何等高贵?

有人说,一个社会的进步是慈悲心的进步。每一个社会都有弱者,弱肉强食由古至今,让自己怀有一颗慈悲之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哪怕微不足道,也是生命价值的体现。生命的自始至终,逃不过孤独的两端,一个人一生成败,幸福痛苦,最终都要离去,带不走一样拥有的东西,而在这之间漫长又短暂的旅途中,该当心怀慈悲,被别人需要,更可以感受到生命价值所在。

前段日子新闻里报道儿子不让进家门,九旬老母死在走廊的惨剧,常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找社区找民政部门投诉自己无人赡养......单位去年初也有这样的事,儿子和独居无经济来源的母亲争一万多元的征地赔付款,看着痛心。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么?他还能为社会做什么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这人间第一情该是孝,无孝怎懂知恩?不知恩怎懂爱?常怀感恩之心,方知人间真情永在;常怀感恩之心,才懂爱是天地大美。

第四境宽容:对人宽容,是一种心胸的广阔和大度;对己宽容,是懂得爱惜自己。这一生不会风平浪静,总有坎坷和波折,过往里,总会在有意无意中被什么人什么事伤害,总有些什么让我们在他年后不敢轻触那曾经的疼痛。

去年调到一个素闻喜欢制造矛盾的单位,没有谁是专负其责,带着责任心去做事,而仅凭听谁的不听谁的去做事,因这使班子风气极不好。一年多相处共事,能清楚感受到没有职业道德中该有的尊重,而是故意排挤,还影响工作落实。曾与友谈及,得到一些积极解决方法,但积郁难平,增加不少烦恼。

那天读文时,联想友的开导,心中有一些豁然,与其计较,不妨宽容。为何要先想着改变别人呢?不妨先做好自己的事,用工作业绩、大家信任来消弭那些无形阻碍和卑劣。做到宽容其实就是善待自己,耿耿于怀只能加深对自己的烦恼。

一生中,我们谁都不敢说自己从不会犯错伤害别人,也不可能从不为别人受伤,也许有些尚可挽救,有的却再无法弥补,一昧追讨怨责,无端让这一生总被过去的阴影笼罩,为什么要到生命最后一天才知生命的可贵?过好现在,活在当下才是最真的。

年华似水,白驹过隙,如果在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都能注重提升心灵品级,尊重别人,珍爱自己,认真生活,以一颗平常心去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败得失、爱恨情仇,让狭窄的心胸变得宽阔如海,对遇到的每件事处之泰然、顺其自然,拿得起、放得下,这是怎样的一种安然?

人生不过百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能于喧嚣中安然,于安然中修炼一种心的品性。让心如海,可以波澜壮阔,也可微风轻拂。这样的人生,一定是恬淡和从容的,心灵也一定是强大而高贵的。

 

(五)不执佛法

佛法自始至终,无非破执而已。一定要明白这个真谛、这个真理,这叫做佛法。

有执着就错了,没有执着就对了。一切都不执着就是佛,如果你执着一个“我一切都不执着了”,你还是凡夫,你还是有执着。

所以讲到真实之处,的确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不得口的。开口就错了,一动念头就错了。

一切不执着的时候,决定不动念,一动念就是执着、就是起心,所以经上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

真正的般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

佛说一切法是因为你迷了才跟你说,你要是悟了,佛对你一句话都没得说,为什么?“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一动念就是无明,一开口那就错了。

佛说法是对迷的人说的,悟的人还有什么话好说!

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这里搞无明,增长无明,诸位要觉悟!

我们天天都在搞妄想分别执着,都在搞这些,这怎么得了?

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我们看看现代这个时代的学佛人,岂不就是清凉大师所讲的应笑不笑、应喜不喜、应慈不慈、闻恶不改、闻善不乐。

佛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不是给人迷信。

以无为有、空中生妙有。

先入世、后出世;先度生、后度死;先生活、后生死;先缩小、后扩大。

因果观念、(木渐)耻美德、容人雅量。

方便由多门、归元无二路。

人生三百岁、一日生五日。

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止恶即使扬善,止小恶而扬大善。

禅悦为食,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佛观一瓢水、八万四千命,放下皆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