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哲学院

《东正教》2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圣师的著述、大公会议的规定、祈祷书与圣像及圣歌在内的弥撒等各种场合;《圣经》是圣传的基础,是宗徒留下的遗产,是完全正确的至公启示。

4、东正教会的信仰前提:相信神确实存在,有神论;相信神的慈爱,愿意接受神的召唤、将自身托付给神;清楚信仰的根本意义,愿意与信仰同行,透过社会来实践和完成自身的信仰,起到照亮周围的模范作用;一个人自身的信仰,首先与自身的自觉选择或努力意志无关。而全部来自神的预定。

(二)教礼

奥迹,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教会机密部分。

主要包括七件肉眼可见的事物,其中圣体被视作“教会的奥迹”,以及教会生活的中心。

慕道者的奥迹两件:

1、浸洗,更新一个人内在灵魂生命的恩宠。

2、傅膏,坚固一个人内在灵魂成长的恩宠。

 

(三)平信徒的奥迹五件:

⑴圣体:培养一个人内在灵魂的恩宠。

⑵告解:治愈和赦免一个人内在灵魂的疾病、罪孽。

⑶圣品:透过神职人员训戒与奥迹,培育一个人内在的灵魂。

⑷婚配:结婚、生儿育女的圣别恩宠。

⑸涂油:治愈灵魂疾病与身体疾病的恩宠。

(四)教条

基于第二次大公会议颁布的《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第一次大公会议的《尼西亚信经》最终版本。罗马帝国国家信仰的正统教义。

天主是父、子、圣神三位一体的独一真神。

父是独一的全能者,创造了天与地、已知与未知的万物。

子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神的独生子,被父生于天地初开、万世以先。

子是来自光的光,来自真神的真神。不是受造物。

子与父是一体,万物经他创造。

子为了拯救世人,从天而降,由圣神感召于童贞女的玛利亚,从玛利亚取得肉身。

子为了世人,而在彼拉多的时代,钉上十字架,受尽苦难而死。三天后,应《圣经》的预言复活、升天、荣座父的右边。光荣显耀。

子会再来,审判所有死者与生者。而后子会永享国运。

圣神是天主,生命的创造者,从父发出,与父及子之名共享赞颂,应先知过往的预言。

教会是至一至圣至公的教会,从耶稣基督的宗徒那里传承下来。

洗礼是至一的洗礼,过往的罪因它而得到救赎。

可期的是死后的复活,以及来世的生命。

主佑常在(阿门)

(五)分歧

东正教会内部与对外的主要分歧,以普世牧首为官方态度例:

提出者

重心观点

官方应对

结论

聂斯脱利(景教)

基督的神性、人性相互独立,生基督不等于生神。玛利亚是基督母

基督的神性、人性相互独立、但是一位。生基督等同生神,所以称玛利亚是生神女

教义存异,无法共融

东方人派正教会

基督的人性、神性共融在一起

基督拥有完全独立的人性、完全独立的神性

表述存异,教义共融

罗马天主教会(天主教)

圣神同时由父和子发出

圣神由父独立发出,而后经过子

教义存异,

无法共融

伯多禄拥有首座宗徒权,且无谬。罗马主教完全独享且继承两者

罗马、安条克都是自伯多禄的继承者。伯多禄的权威属于所有教会。罗马主教排在众主教的第一个,但不存在特权

组织存异,无法共融

马丁·路德(新教路德宗)

有信仰的就是好人,就能得救、上天堂。因信称义

信仰是成为好人的前提,成为好人需要好人的行为

无法共融

旧礼正教徒

使用旧礼

使用新礼

圣事存异,无法共融

旧历正教徒

使用原版儒略历

原版、修订版共存

无法共融

东罗马派正教会

拒绝普世牧首

普世牧首是精神领袖

组织存异,无法共融

四、组织架构

(一)行政区划

教会或教堂。基础的宗教团体,主要由主教、司铎、执事,以及平信徒四部分组成。

监督管区(教区),复数的教会组成。主教管理。

教会行省(教省,都主教管理。复数且同一国家或地区的监督管区组成。

首席监督管区,大主教管理。复数非同一国家的监督管区组成。

自立教会管区,单数或复数与某一特定监督、首席监督、教会行省领袖共融的宗教团体。

自治教会管区,复数或单数与某一特定自立教会领袖共融的宗教团体。

独立教会管区,复数或单数与某一特定自治教会领袖共融的宗教团体。

宗主教管区,复数或单数与某一独立教会领袖共融且承认其宗主权的宗教团体。最高监督管区级别。“常任理事国”的概念。

总督管区,特殊的监督管区。自治教会同级。

大公宗主教管区,复数与普世牧首共融的宗主教、总督,以及主教、都主教、大主教组成。“大公”意为全地球、全人类。希腊正教会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管区特有。“联合国秘书长”概念。

至公宗主教管区,非普世牧首共融的亚美尼亚、亚述、科普特、叙利亚、罗马等其他宗教团体领袖势力。

(二)行政人员

监督(主教),教区的基础领袖。

首都监督(都主教),教省的首座主教。

总督,宗长的使节或自治教会的首领。第四次大公会议成为正式职称,宗长的前身称号。原指罗马帝国的治外行政机构领袖,后成为独立教会内部的治外机构领袖。近代多称首席监督。

首席监督(大主教、总主教),总教区的首座主教。

宗长(牧首、宗主教、族长),单一宗派的首座主教。早期基督徒对所有主教的敬称,后逐渐成为几个主要主教的敬称,以至最重要的主教专属敬称。692年,第六次大公会议成为正式职称,新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获得旧首都罗马同等的教会地位,其次大都亚历山大港、其次安条克、其次耶路撒冷。是为早期的五大牧首。

大公宗长(普世牧首、大公宗主教),君士坦丁堡牧首兼任。职权始于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拥有行政权,与罗马教皇的立宪权、大公裁判的司法权三权分立。

至公宗长(至公牧首、天主教宗长),非普世牧首共融的至公宗主教管区领袖称号。

(三)神职人员

主教和祭司的神职权利一致。

祭司(司铎),转正的执事。负责教义的讲授、教礼的施行。尊称为神父。通常与牧人(牧师)两词混淆。

首席祭司(总司铎),主教授予功勋祭司的荣誉称号。

俗家祭司,结婚生子、正常生活的祭司。对应修道祭司。

修道祭司(司铎僧),完全奉献给神和信徒的祭司。

指导修道祭司(布道僧),选自修道祭司的修道院指导者。拥有晋升主教资格。

首席修道祭司(掌院),选自修道祭司,管理重要的修道院、大规模的修道院,拥有晋升主教资格。

长老祭司(司铎长,首席祭司里最德高望重者的荣誉称号。

(五)基层人员

执事(助祭),主教或司铎降福任命。负责辅助主教和司铎。

执事祭司(助祭长),主教降福任命,精通弥撒流程、美声朗诵的执事,或长期义务工作的执事。

首席执事(总助祭),主教降福任命,功勋、年功积累最多的执事担当。

修道执事,拥有升修道祭司的资格。

俗家执事,祝圣在前婚否不限,可以升俗家祭司,祝圣在后则不可结婚。有意结婚者,需在祝圣前结婚。祝圣后离婚解除职务,祝圣后丧偶的不可再婚。近代以来,可以与同样丧偶的人再婚。完全义务工作的俗家执事也称“自给执事”,且存在守单身的俗家执事。

会众,非神职人员。主要包括:主教降福任命负责辅助执事的副执事, 负责弥撒勤杂的祭台侍者,负责经文伴唱的咏唱侍者,圣歌合唱的教堂唱诗班。

男执事,升任司铎、主教的前提。制定于初代教会的《圣徒规则》明确禁止主教、司铎命女性。

女执事,希腊正教会一直有任命女执事的传统。但限于非神职的副执事。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俄罗斯正教会基于“女执事废止前,起到过重要作用”的历史研究,讨论过任用女执事的问题。后因受到苏联的压制,改革议案搁置。

六、宗教影响

(一)政治

基督徒在全球的所占比例:天主教50.01%;基督教(新教)36.7%;东正教:11.9%。

正教在国际范围,与天主教、新教形成基督徒三大宗教政治群体。该教莫斯科牧首直辖的俄罗斯正教会,是世界最大主权国家及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二十国集团成员的俄罗斯联邦第一宗教团体。

法定该教东罗马派正教会成员为唯一官方国家宗教和政治面貌的主权国家有2个,包括希腊教会的希腊共和国、格鲁吉亚正教会的格鲁吉亚共和国。此外,芬兰共和国的芬兰正教会拥有第二官方地位,主要辅助芬兰福音教信义会。

历史上东罗马正教的希腊正教会,曾是古罗马文明及古希腊文明的后期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尼西亚帝国国教,俄罗斯正教会曾是斯拉夫文明的俄罗斯帝国国教,也是基辅大公国、保加利亚公国等公国的国教。

而东方人派正教会的亚美尼亚宗徒教会,曾是第一个基督教国家亚美尼亚王国的国教。埃塞俄比亚正教会曾是埃塞俄比亚帝国的国教。此外,亚历山大科普特正教会一直是伊斯兰国家范围最大基督徒团体。

(二)民族

东正教的根基在地中海东部,随东罗马帝国兴盛,信徒主要在古希腊地区、东欧地区占主导地位。历史上曾多次遭遇政府的管制,且受到东方和西方的侵略,20世纪初又因红色铁幕而遭遇重创。信徒发展落后于新教、天主教。

该教带有民族主义色彩,政教分离但法定为官方民族宗教的国家有10个,包括保加利亚、塞浦路斯、芬兰、格鲁吉亚、希腊、马其顿、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其他东方正统教会有2个,包括亚美尼亚、埃塞俄比亚。

信仰比例最高的是希腊(98%),其次摩尔多瓦(93%)、塞尔维亚(85%)、格鲁吉亚(84%)、罗马尼亚(82%)、白俄罗斯(80%)、塞浦路斯(78%)、俄罗斯(75%)、黑山(72%)、乌克兰(67%)、马其顿(65%)、保加利亚(65%)。

东罗马派正教会在波黑(31%)、阿尔巴尼亚(7%)、鲁塞尼亚(4%)、拉脱维亚(15%)、爱沙尼亚(16%),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24%)属主要宗派团体,也遍布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土耳其和阿塞拜疆。

(三)世俗

2015年1月19日是格鲁吉亚国教东正教的洗礼节。此前许多家长争相安排自己的新生儿在这一天到格鲁吉亚最大的教堂接受格鲁吉亚东正教大主教的亲自施洗,以成为大主教的“教子”为荣。

七、宗教文化

(一)信仰生活

东正教视教会为“圣耶稣基督的身体,圣三位一体真神的形象”。圣神则赋予教会根基。教会的中心是弥撒礼拜,礼拜的中心是耶稣的圣体血。拜占庭时代后,也通过礼拜耶稣与众使徒,来保留灵性。其中核心的圣体圣事,是通过食用耶稣身体与血液化成的面包与葡萄酒,借此表达对耶稣立下《新约》的感谢圣事。通过食用圣体血,信徒与救世主或天主其一天人合一。确认其人因救世主的集结,而成为新的神选民。

神选民的生活来自圣传,雅金·鲍威强调,圣传即是基督徒“因基督与圣三而生活,因基督与圣三而成长”。圣传是连绵不断的,是教会在圣神的引导下,得以延续、成长、发展下去的原因。谢尔盖·鲍加高强调,“圣传恒久不变,从古至今从未减弱”,万物因在圣传里受造、诞生。

(二)圣像艺术

一般来说,东正教派的神学和对于经卷的解释都是遵循基督教兴起初期所传下来的典范。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继续和延续基督传给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传给早期教会僧侣的神学和信仰。神学上的创新往往带来质疑;如果一个意见真的和最初的教会所教导的不同的话,那么这意见很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然而进一步的详细解说传统神学是可以被接受的。

然而当这个问题引致教会与政府发生摩擦时,东西方教会的关系就受到严重伤害。

726年,皇帝利奥三世颁发反图像崇拜的命令,罗马主教因而指斥他,导致皇帝报复,撤消罗马对很多地方的管治权。罗马在失去了宝贵的土地的同时,另外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影响到罗马的地位,矛头因而重新指向东方教会,指出其倾向国王兼教宗制度。皇帝干涉很多宗教的问题

由于《旧约圣经》禁止崇拜偶像,因此正教信仰区域,遂发展出以圣画像来作为瞻仰耶稣、圣母、使徒的独特传统。圣像画,简称圣像,是指以平面画像的方式来表达神灵、圣者或神迹,为东正教的传统艺术品,但亦有人反对圣像崇拜,视之为等同于偶像崇拜。东罗马帝国时代,皇帝与正教会曾为了禁止圣像崇拜,而大肆迫害画师与信徒,许多圣像被毁,还有许多人因而被杀死或遭活活刺瞎双眼,然而最后终究不敌民间对圣像的强大支持力量,不得不让步妥协,因而再次肯定圣像传统的尊贵性。圣像画在正教会地区中被誉为“天堂的窗户”“天国之窗”,仿佛画可通往天堂,画里的圣人就个著窗户(画框)看着前来追敬的信众;但这并不表示画本身被当成神明来膜拜。

(三)建筑艺术

在拜占庭教堂里,内部的陈设和布置,通常有一屏风将至圣所与教堂中殿隔开。祭坛前方有一大门,两边各有一小门。门和屏风上绘有精致的圣经故事、人物、天使长等圣画像。圣像崇拜虽在圣像破坏运动中受到攻击,被定为异端,但几经反复,787年尼西亚公会议终于宣布废除圣像崇拜的法令为异端。这一决定被以后的东正教奉为信条。其教义基础是:由于上帝在耶稣基督身上采取物质形象,他也能在画像中表现出来;圣像是一种象征性而非现实性的艺术,是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教会的神学思想和表明上帝启示的重要形式,同时也展示了基督教奥秘的形象化的历史。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后,拜占庭教堂的建筑艺术对俄罗斯正教会产生了极大影响,圣索菲亚大堂成了俄罗斯正教教堂建筑的楷模。但在教堂内部的陈设方面,俄罗斯正教具有独特的风格。其典型的布置是:在祭坛处布置有许多圣画像,上绘东正教崇仰的圣人、圣徒等。

东正教在复活节前的斋期内不允许食用肉蛋类,在斋期之外不允许饮用和食用血和血制品。

东正教反对天主教会倡导的“所有神职人员均需独身”,其神职人员分为出家、在家两个系统。结婚的在家者可成为诵经士、副辅祭、辅祭、大辅祭、司祭、大司祭,出家修行者,可成为修士、修士辅祭、修士大辅祭、修士司祭、修士大司祭、主教、大主教、督主教(牧首派驻国外教区的代表)、都主教、牧首。

(四)节日弥撒

节日繁多。其中以复活节最为重要(又称耶稣复活瞻礼),称为节中之节。据尼西亚会议规定,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因正教沿用儒略历,故其复活节日期较天主教和新教所采用的格列历(即公历)推算至今约晚13天。

1924年君士坦丁堡正教会和希腊正教系的大部分教会改用格列历;属俄罗斯正教系的多数教会包括中国东正教会仍沿用儒略历。除复活节外,还有“十二大节日”。其中3个大节,依复活节为推算标准,称为移动瞻礼,即棕树节,又称主进圣城瞻礼,在复活节前一周的星期天;耶稣升天瞻礼,在复活节后40天;圣三一瞻礼,在复活节后50天。其余9个为定期瞻礼,即圣母圣诞瞻礼(约9月20~21日,公历。下同)、荣举圣架瞻礼(约9月26~27日)、圣母献堂瞻礼(约12月3~4日)、耶稣圣诞瞻礼(约1月6~7日)、圣母行洁净瞻礼(约2月14~15日)、圣母领报瞻礼(约4月6~7日)、耶稣显荣瞻礼(约8月18~19日)、圣母升天瞻礼(即圣母安息节,约8月27~28日)。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许多节日和斋期。

(五)标志象征

1、十字架:耶稣受难的刑具,由两根木料相交叉而成,形状近于汉字“十”,故汉译作“十字架”。天主教相信,耶稣为救赎人类,被钉十字架而死,故尊十字架为信仰的标记。教会以十字架为神圣的记号——圣号。信教人在行各种神功,如进堂、出堂、祈祷前后和饭前饭后、睡觉前起床后以及遇险、受诱惑时都要划十字。十字架在教会的各种场所、信徒家中以及在教会组织的标志、礼仪用品、圣书圣物上随处可见。十字架的式样很多,最常见的有竖长横短的拉丁字架及正十字形的希腊十字架。

2、苦像:凡带有耶稣被钉雕像的十字架称为“苦像”。在苦像上端十字架竖木上有一个牌子,牌上有“INRI”四个字母,这是拉丁文Jesus Nazarenus RexIudeorum的缩写,意思是“纳匝肋人耶稣,犹太人的君王”。根据《若望福音》记载,耶稣被判钉十字架时,比拉多写了一个牌子,放在十字架上端。(若19:19)这在当时是耶稣的罪状牌,以后,教会认为这牌子上的话实际说明了耶稣的真正身份。教会举行弥撒时,在教堂“弥撒间”或祭台上,必须有苦像,以表明弥撒圣祭是耶稣加尔瓦略山十字架祭献的重演。在圣周五“主受难节”的礼仪中,教友们朝拜十字架时都要“亲苦像”;平常信友们也有“亲苦像”的热心习惯。

3、圣号:除十架被称为“圣号”外,天主教的“圣号”还有两种,一种是“JHS”与一个“拉丁十字架”的组合,另一种是“X”与“P”的组合。在“JHS”中间加一个“拉丁十字架”:“JHS”是拉丁文“Jesus(耶稣)Hominum(人类的)Salvator(救主)”的缩写;十字架表示耶稣死于十字架上救赎了人类。在X上加P:它代表“基督”,是希腊文“基督”一词开头的两个字母,也可以译成Paxchristus,即“在基督内平安”。这两种“圣号”在教堂门上、礼仪服饰、经本及祝圣用的大面饼上都可以看到。

4、A和Ω:希腊文字母首、末二字,念作“阿尔法”、“敖默加”,意为“元始”和“终末”。圣经《默示录》第一章8节:“我是‘阿尔法’和‘敖默加’,那今在、昔在及将来永在的全能者天主这样说。”因此,教会用A和Ω表示天主是万物的根源与归宿。

5、鱼:在天主教的艺术中,经常用“鱼”代表基督。这个标志源于希腊文“鱼”一词是希腊文“耶稣、基督、天主、儿子、救世主”五个词的缩写,其中I代表耶稣、x代表基督、Θ代表天主、γ代表儿子、∑代表救世主。因而,从教会早期便以“鱼”象征基督。

6、羔羊:圣经上提及“羔羊”的次数非常多。所谓羔羊是指不超过一年的小羊,其肉可食。(肋7:23)旧约中几时提到羔羊,常有两种意义:或是用来作为祭品,或是用来象征喜乐、驯服及无瑕等美德。作为祭品用的羔羊,至少应在出生八天后,(肋22:27)都应是公的,早晚各献一只,(出29:38—42)安息日则双倍;(户28:9等)其次在每月月朔、逾越节、初熟节、新年等,都应向上主奉献羔羊。羔羊是喜乐的象征,(智19:9)以民的象征。(耶51:40)良善的耶肋米亚先知、(耶11:19)受虐待的默西亚、(依53:7)得救的以民、(依40:11)皆比作羔羊。羔羊的驯服与豺狼的凶悍相对,(德13:21)但羔羊与豺狼的共处,却是默西亚时代太平幸福的象征。(依11:6)羔羊在新约中特别用于耶稣身上,他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若1:29)他甘心接受了苦难,为救赎人类。(宗8:32,伯前1:19)羔羊一词在《默示录》中用了28次之多,大多是指耶稣的得胜及完善无缺。所以,教会用羔羊象征基督及他的良善服从、牺牲奉献。

7、鸽子:代表天主圣神。《路加福音》第3章21一22节记载耶稣受洗:“当他正在祈祷时,天开了,圣神借着形体,像鸽子一样降在他上面。”所以,教会常用鸽子表示天主圣神。圣经旧约《创世纪》记载洪水灭世后,诺厄从方舟中放出鸽子观测天候;鸽子衔着一枝青绿的橄榄枝回来,告诉诺厄全家大地已恢复了平静。因而,鸽子也象征和平与平安。

8、耶稣圣心:耶稣圣心曾向圣女玛加利大显现,表达他对人类的爱。圣心上的火焰,表示耶稣圣心爱火炎炎,如同烈窑;圣心上的十字架,是耶稣爱世人的大凭据,他为爱人而受苦受难死于十字架上,舍了性命;茨冠围绕圣心,表示耶稣圣心为人类所受的苦辱与伤痛;圣心上的伤痕,即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一个兵士用长枪所刺,(若19:34)他为救赎人类而流尽了最后一滴宝血。耶稣圣心流露着对人类无限的恩爱,是人类救恩的泉源。

9、麦穗与葡萄:代表圣体圣血。福音书记载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祝圣麦面饼和葡萄酒为他的圣体圣血,给门徒们吃、喝,并要求门徒们如此做,为纪念他。以后教会举行弥撒常以麦面饼和葡萄酒作为成圣体圣血的材料,因而用麦穗和葡萄来象征奉献、祭品和圣体圣事。

10、饼与杯:代表圣体圣血及祭献。教会举行弥撒圣祭时,根据耶稣在最后晚餐中所做的,用麦面饼成圣体,用盛有葡萄酒的杯成圣血,这样,饼与杯便成了耶稣圣体圣血与感恩祭献的象征。

11、圣母的标记:在许多教堂或圣母像前,常会看到一个记号,由拉丁文字母A和M组合而成,它是拉丁文“圣母经”第一句“AveMaria”的缩写,意思是“万福玛利亚”,教会以此作为圣母的标记。

12、圣牌:是用金属、有机玻璃或其它工艺材料制成的徽章,上面有耶稣、圣母、圣人圣女的肖像或表示信仰的标志图案,经神父祝福后,称为“圣牌”。教友们将圣牌悬挂在颈项下,或佩戴在衣服上,以表示纪念、敬礼耶稣或圣者,并为信仰作证。

八、在华传播

 

东正教和其它基督教派别一样,亦来华宣教。据《旧唐书·拂菻传》记载“开元七年正月,其主遣吐火罗大首领献狮子、羚羊各二。不数月,又遣大德僧来朝贡。”拂菻是大秦的别名,大秦即拜占庭帝国。大德僧指的应该是传教士。如记载属实则说明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教会派遣传教士来华。只是这还不能证明东方教会在唐朝时已进入中国,此问题还有待学者深入研究、探讨。

东正教入华时间始于17世纪,1665年,以切尔尼柯夫斯基为首的沙俄武装人员侵占中国黑龙江左岸的雅克萨地区,竖木建堡。俄军随军修士、基廉斯克修道院长叶尔莫根在该地建基督复活教堂。1671年,他又在该地磨刀石山建立仁慈救世主修道院。

清军收复雅克萨后,一部分俄国战俘被押至北京,编在满洲镶黄旗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驻地在北京城东北角胡家圈胡同。为照顾战俘的信仰,康熙帝准许随军修士大司祭马克西木为战俘们举行宗教仪式,清政府将该胡同内一关帝庙,改建为东正教堂,取名“索菲亚教堂”。因堂内挂有圣·尼古拉圣像,故该堂又称为“尼古拉教堂”。1695年,该堂会得到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承认。1700年6月,沙皇彼得一世发出派遣俄罗斯东正教会驻北京传教士手谕。1715年得到康熙帝同意,俄国正教会正式派遣传教士团驻北京。次年,司祭伊拉利翁诺夫带领传教团抵达北京,进驻尼古拉堂。不久,建立北京东正教总会。1732年,传教士团又在东交民巷兴建“奉献节教堂”。

1715年到1858年期间,共有十三届俄罗斯传教士团进驻北京。其中1858年前的13届传教士团均由沙俄政府直接委派(从1807年起,沙俄外交部向每届传教士团委派监护官)。由于俄国东正教会始终无法摆脱皇权的控制,因而使福音事工受到很大拦阻,在近150年间,仅有200名教徒入教。部分神职人员甚至沦为“恺撒的附庸”,负责收集情报资料,充当沙俄政府的参谋,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1858年以后,驻北京传教士团改由俄罗斯正教最高宗教会议派遣(共派遣五届传教士团来华)。其外交职能改由俄国派驻的外交公使办理。华东正教会摆脱了皇权的束缚,开始大规模在中国内地宣教.

1900年前后,陆续在哈尔滨、沈阳、旅顺、上海、天津、青岛、新疆,以及河南省卫辉等地建立教堂。培养中国籍神职人员。

1917年前统计,属俄罗斯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的机构,有教堂37座,神学院1所,男、女学校20所,气象台1座,图书馆、工厂等企事业机构46家,拥有教产150万卢布。受洗的中国籍居民逐年增加。教会还出版《中国福音报》。

1864年修士大司祭古里·卡尔波夫翻译了《新遗诏圣经》(即《新约》)此后,东正教传教士卡法罗夫又将诗篇译成中文,称“圣咏经”。此为东正教唯一的《圣经》汉译工作。俄国十月革命后,白俄人员大量流亡中国,教徒人数骤增。

1922年,驻北京传教士团更名为中国东正教会北京总会,并断绝同苏俄控制下的莫斯科正教会的关系,归属流亡在塞尔维亚卡尔洛瓦茨的俄罗斯正教国外临时主教公会管辖(此会曾派两届传教士团来华),并相继在哈尔滨、上海、天津、新疆等地设立4个主教区。

1923年东北各地有教堂38座,仅哈尔滨主教区就有信徒约30万人,几乎都是白俄流亡者。

抗战爆发后,1938年在东北各地有教堂、修道院和祈祷所共67座,信徒急剧下降至2.5万人(其中哈尔滨市有1万人),神职人员为155人。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东正教会北京总会和哈尔滨主教区、新疆教区同设立在慕尼黑的俄罗斯正教临时主教公会断绝关系,归属莫斯科牧首区。但遭上海教区主教伊凡和天津教区奥西波夫反对。

1949年后,由于中、苏之间的特殊关系,在华东正教会并未受太大影响。

1955年10月,莫斯科牧首区牧首阿历克谢一世、伊拉列昂大主教和尼古拉修士大司祭到上海召开中国东正教各教区主教和负责人会议,讨论中国东正教会自主问题。中国教区主教被邀请到中央人民政府宗教局会谈,他被告知:外国组织不能继续掌管中国教会事务,这项职权将由宗教局掌任,所有教士的任命和调动都要经宗教局核准,督主教区必须终止运作。遵牧首的命令,尼堪德尔于1956年2月离开哈尔滨。

1956年4月,国务院任命修士大司祭瓦西里·姚(姚福安)为北京主教,也是事实上的中国正教会临时监管,维克多总主教被要求将北京教区的所有教务教产交给瓦西里主教。在宗教局对中国正教事务做出相关承诺后,同年3月,教会房产被无偿地转手给中国政府,而动产则被交给中华正教会中指定的华籍司祭,教会附属事业被苏联大使馆接收。

文化大革命前夕,中国所有的东正教会停止了一切活动。文革后,才逐步恢复。在21世纪,全中国仅有一万三千多名东正教徒,绝大部分为俄罗斯族,他们主要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北京等地。东正教至今仍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但官方默许“中国正教会”进行活动,包括哈尔滨、额尔古纳、乌鲁木齐和伊宁4个堂区。有13名来自北京、河北、黑龙江、内蒙古、上海和天津等地的中国东正教信徒正在俄罗斯的莫斯科神学院、斯列坚斯卡亚神学院和圣彼得堡神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