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神仙境界
道教的神仙境界主要分为六种,三十六天、神山仙岛、洞天福地是神仙的居所,名山大川、幽冥地府、人间宫观是仙境的延伸。
三十六天:从上到下依次为无极大罗天、三清天、四梵天、无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
神山仙岛:主要有昆仑山、蓬莱三神山、大小方诸山和十洲三岛。
洞天福地:洞天,指山中有洞室通达天界,贯通诸山;福地,指得福之地,居住于此能够受福度世、修成地仙。洞天福地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幽冥地府:幽冥地府是鬼的世界,需要神仙监管,所以地狱是特殊的仙境。幽冥地府主要包括酆都地狱、泰山地狱和十王殿。
1、甘肃崆峒山;
2、周至楼观台;
3、江苏茅山。
名山大川吸取天地灵气,是修炼的绝佳场所。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符箓三山:江苏茅山,江西龙虎山,江西阁皂山。
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
东北名山:黑龙江松峰山,辽宁千山,辽宁铁刹山。
华北名山:北京圣莲山,北京妙峰山,北京丫髻山,山西绵山,山西北武当山,河北张果老山,河北古武当山。
西北名山:陕西终南山,陕西白云山,甘肃崆峒山,新疆天山,青海昆仑山。
华东名山:苏州穹窿山,杭州玉皇山,山东崂山,山东昆嵛山,江西庐山,上饶三清山,安徽黄山,安徽天柱山,淮南八公山,台州天台山,绍兴会稽山,温州雁荡山,福建武夷山,泉州清源山。
中南名山:河南王屋山,洛阳老君山,南阳五朵山,襄阳真武山,咸宁九宫山,长阳中武当山,英山南武当山,湖南五雷山,广东罗浮山,南海西樵山,海南文笔峰。
西南名山:新津老君山,宜宾真武山,大理巍宝山,腾冲云峰山。
人间的宫观是神仙的象征性住所,是向神灵祈祷的地方,道教活动场所主要称谓有宫、观、庙,还有院、殿、祠、堂、坛、馆、庵、阁、洞、府等称谓。
三十、道教祖庭:
全真道三大祖庭——北京白云观、芮城永乐宫、户县重阳宫。
全真派祖庭——昆嵛山烟霞洞神清观。
上清派祖庭——句容茅山道院。
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大上清宫。
妙真道祖庭——翠华山太乙宫。
灵宝派祖庭——阁皂山大万寿崇真宫。
全真南宗祖庭——天台山桐柏宫。
金丹西派祖庭——乐山紫霞宫。
净明道祖庭——西山万寿宫。
韩国道教祖庭——子午峪金仙观。
三一、神仙祖庙:
鹿邑太清宫、涡阳天静宫——太上老君祖庙。
天山天池西王母祖庙——王母娘娘祖庙。
万荣后土祠——后土娘娘祖庙。
仙都黄帝祠宇——轩辕黄帝行宫。
武当山太和宫——真武大帝祖庙 。
梓潼七曲山大庙——文昌帝君祖庙。
解州关帝庙——关圣帝君祖庙。
泰山碧霞祠——碧霞元君祖庙。
泰山岱庙——东岳大帝祖庙。
湄洲妈祖祖庙——天后娘娘祖庙。
金华黄大仙祖宫——黄大仙祖庙。
白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祖庙。
增城何仙姑家庙——何仙姑祖庙。
三二、各地名观
北京东岳庙,金融街吕祖宫,天津天后宫,唐山玉清观,曲阳北岳庙,鹿泉十方院,承德魁星楼,恒山北岳庙,绵山大罗宫,北武当山道观,呼和浩特太清宫,涉县娲皇宫。
沈阳太清宫,千山无量观,吉林玄帝观,松峰山海云观,长春长春观。
周至楼观台,西安八仙宫,长安金仙观,西安都城隍庙,华山玉泉院,华阴西岳庙,宝鸡金台观,佳县白云观,留坝张良庙,紫阳真人宫,兰州白云观,天水太昊宫,天水玉泉观,崆峒山太和宫,西宁土楼观。
泰山王母池,崂山太清宫,昆嵛山神清观,烟台蓬莱阁,上海城隍庙,上海白云观,上海钦赐仰殿,上海三元宫苏州玄妙观,穹窿山上真观,周庄澄虚道院,无锡三山道院,镇江润州道院,金坛乾元观,常州白龙观,扬州琼花观,丰县天师观,杭州抱朴道院,玉皇山福星观,乌镇修真观,会稽山禹庙,新昌重阳宫,慈城清道观,天台山紫阳宫,雁荡山仙姑洞,合肥城隍庙,涂山禹王宫,齐云山太素宫,南昌万寿宫,庐山仙人洞,龙虎山大上清宫,三清山三清宫,葛仙山葛仙祠,南安郭山庙,南安云山宫
嵩山中岳庙,鹿邑明道宫,淮阳太昊陵,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开封延庆观,武汉长春观,武当山紫霄宫,九宫山瑞庆宫,衡山南岳大庙,张家界紫霞观,广州三元宫,广州纯阳观,广州黄大仙祠,花都圆玄道观,佛山祖庙,南海庆云洞,罗浮山冲虚古观,文笔峰玉蟾宫
重庆太极宫(老君洞),成都青羊宫,鹤鸣山道观,都江堰二王庙,青城山天师洞,青城山建福宫,三台云台观,贵阳仙人洞,昆明太和宫,巍宝山土主庙,腾冲云峰山道观,四川金华山 道观
台北指南宫,台北行天宫,鹿港天后宫,高雄道德院,香港黄大仙祠,蓬瀛仙馆,澳门妈祖阁庙,
新加坡顺天宫,马来西亚柔佛古庙,越南河内真武观,日本横滨天后宫,美国纽约天后宫,加拿大多伦多蓬莱阁,西班牙巴塞罗那清净宫,澳大利亚纽省青松观。
鲁迅曾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 儒道互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宋朝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的学术思想源自高道陈抟,程朱理学将道教的宇宙图式论和儒家纲常名教结合构建了“天理”哲学体系。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处处把“良知”说和内丹学相比拟,充分汲取了道教玄学理论和修养方法。两千年来佛、道两大传统宗教不断地进行互动。东汉时期佛教被人们视为黄老道的支派,南北朝时佛教的传播借助了老庄玄学的影响,禅宗的宗旨方法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密宗的修行方法大量借鉴了神仙方术。
道教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清静无为是治国和修身的通用原理。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汉朝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些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每当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生产恢复发展,经济繁荣发达,出现太平盛世。
封建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统治服务,祈求国家长治久安,秦皇汉武热衷神仙方术,唐宗宋祖尊崇扶植道教,明朝盛行崇道之风;另一方面,民间道教经常成为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从汉末黄巾起义、南北朝李弘起义,到元末白莲教起义、清末义和团运动,各种起义络绎不绝,“替天行道”成为农民起义的鲜明旗帜。道教与兵家有渊源关系,兵家军事谋略和道教修炼法门相互影响,《道德经》、《阴符经》常被视为兵书,“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以奇用兵”等思想被兵家研究应用,奇门遁甲等道术也在军事中实践使用。
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异方术、逍遥精神、贵生伦理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怀、浪漫主义深深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南北朝以来的《搜神记》、《酉阳杂俎》、《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与道教密切相关,唐宋传奇《枕中记》、《太平广记》等包含大量的道教元素。唐诗受道教渲染形成了古奥华丽的风格,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十分突出;明清小说包括四大名著都蕴含道教神学思想,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此外还有独特的道教文学形式被衍生出来,如李白的游仙诗、明朝盛行的青词,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当代流行的修真小说以丹道为主题,玄幻小说、盗墓小说、仙侠小说也与道教紧密相连。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自然的风格和神韵。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赵孟頫、黄公望、祝枝山、徐渭、朱耷、郑板桥等书画家都是道教徒,其作品深受道教思想浸润。道教音乐的曲调、唱腔促进了音乐戏曲的发展,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都充分汲取其营养。天人合一思想、风水堪舆道术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和建造。
道教具有征服自然的精神,各种追求突破生命极限的方术实践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道教术数学与古代数学有不解之缘,也在光学、磁学、声学、天文学领域颇有建树;四大发明中,火药源自道士炼制外丹,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也和道教密切联系;道教在炼丹实践中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道士为实现“御风而行”推动了机械制造的进步;道教为酒、水泥、颜料的制造做出了贡献,豆腐是淮南王炼丹的产物;道士炼丹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炼丹术西传到欧洲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医道通仙道,道教为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久视而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刘守真、傅山、刘一明等众多高道都是医学家。道教治未病、天人同构、自然无为思想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外丹术开创了化学制药的先河,道教在生理学、经络学、解剖学、药物学、性医学、心理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服食、行气、辟谷、导引、调息等方术以及内丹学成为养生的主体内容,道家养生衍生出各种强身健体的武术气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源自张三丰的内家拳。
三八、国民性格
道教对国人的性格心理、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的塑造是无与伦比的。周作人认为:“平常讲中国宗教的人,总说有儒释道三教,其实儒教的纲常早已崩坏,佛教也只剩了轮回因果几件和道教同化了的信仰还流行民间,支配国民思想的已经完全是道教的势力了。照事实看来,中国人的确都是道教徒。”道教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人生哲学,激励国人刻苦磨练、知行合一,为求道得道而努力探索、不懈奋斗;道教贵生乐生、逍遥洒脱的精神,塑造了国人热爱生活、求真务实的品性;道教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心理;道教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式;道教奉行“知常容,容乃公”的准则,形成了宽容谦让、包容开放的民族性格,促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 “仁义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准则,道教既奉行“尊道贵德”,又提倡“忠孝仁义”,把道德践履作为修仙条件,积极推广传播各种劝善书,对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道教大力宣扬始祖轩辕黄帝,使得海内外华人都尊黄帝为祖宗,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和战胜一切困难的民族凝聚力。
许地山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道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道教对民间信仰的一些内容进行吸收、改造,并将其重返民间来深刻影响民间信仰。道教积极“收编“民间俗神、吸取神话传说,纳入道教神仙谱系,如盘古、女娲、关公、妈祖、观音等,使民间信仰融入浓厚的道教色彩。道教影响着明清时期兴起的民间宗教,各种民间宗教的最高神“无生老母”源自《道德经》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真空家乡”的世界观借鉴了道教的宇宙生成论,修炼方法来自于道教内丹学,并承袭了道教的信仰方式和组织形式。中国的民俗基本上是属于道教的,道教信仰深深积淀在传统民俗里,影响着信仰习俗、祖宗崇拜、节日习俗、娱乐习俗和方术活动。本命年拜太岁,祭祀先人烧纸钱,春节祭灶王、贴对联、放鞭炮、接财神、拜天公、闹元宵,这些习俗都起源于道教。道教与各种方技术数都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思想基础,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道教的理论、神仙、法术、科仪深刻影响着玄学方术。
道教在东亚、东南亚广泛流传,日本神道教、天皇信仰、民间信仰深受道教影响,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是在道教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宗教,道教全真派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重要宗教。在欧美,《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在译成外文的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康德、尼采、黑格尔等哲学家,莱布尼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卡夫卡、托尔斯泰等文学家,里根、梅德韦杰夫等政治家都从中获得巨大启迪。内丹养生、星相医卜等道教文化也风靡全球,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练太极拳者达1.5亿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带给环保主义者很大的启示和思考。全真教为世界道教的主流。
四十一、道教神系
(一)谱系渊源
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灵数量众多,但无一例外地都能从这块土壤中找到它的源头。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在流传中,有些神话人物最后变成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灵。 道教继承了其中的少部分,有的是基本承袭,加工甚少;有的在承袭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富有道教色彩的神灵。如民俗神中之大部分属于前者;黄帝、 东王公、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仙真属后者。
后来到战国秦汉年间,人们开始将流传的神话人物载入书籍,其中《 庄子》所记的 广成子、 彭祖,《 淮南子》所记的赤诵子,以及《 史记》《 列仙传》《 神仙传》等所载的神仙和方士等。
其中,最为经典的就属纬书。纬书在重点神化儒家圣人及儒家经典的同时,又制造了许多 仙话。除有仙山、仙人食白玉膏等描述外,又对一些古代神话人物进行仙化,主要的有黄帝、西王母、九天玄女等。还给日月五星、北斗、 五岳、河渎众神取名、描状貌、配服饰。这后一点为纬书的开创之举,成为后世 道教广泛承袭的对象。
应该指出, 道教神仙谱系中的神灵,虽然大部分承袭了中国古代神灵的模式,但也有一部分为 道教所新创,除道书所载名目繁多的诸仙真外,诸如三清、三官、 酆都大帝等是其最著者;玉皇大帝可算为半承袭半新创的神灵。
尽管如此,道教在 新创这些神灵时,仍然脱离不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要汲取中国已有的文化养料。 三清尊神之一的 元始天尊的塑造就是具体的例证。 元始天尊最早的雏形是元始天王,首见于南北朝所出的《元始上真众仙记》。该书云: “昔二仪未分,……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经四劫,天形如巨盖,……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 玉京山。”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元始天王与之通气结精,而生扶桑大帝 东王公与西王母,再生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伏羲、神农等五帝是其后裔云云。很显然元始天王是天地万物人类的始祖神,脱胎于 盘古神话。
盘古神话最早见于三国吴人 徐整之《三五历纪》,此书已佚,《太平御览》卷二引有其中一则文字:“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 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后乃有 三皇。”
两相对比,模仿之迹,显然可见。其他对 三官大帝、 酆都大帝、玉皇大帝的塑造,无不借助于古已有之的神话传说。
神仙谱系阵容的庞大,也是华夏历史进程的另一种诠释。和华夏历史一样,神仙谱系的造构与编辑也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和由 纷杂无序到较有系统的演变过程。
1、汉魏两晋
汉魏两晋是 道教神仙谱系的初创时期。
其早期经典《太平经》既确定神仙、真人为崇拜对象,又将儒家的圣人、贤人纳入神仙谱系,将它们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谓“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此时的神仙谱系比较粗疏,呈现初创时期的原始状态。这时期活动的主要道派五斗米道,除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又造构了天、地、水三官,此外,则不见造构他神。这与当时五斗米道不重视偶像崇拜有关。如 张鲁(或云张陵)所作《老子想尔注》十分强调《老子》道“无名”、“ 无象”的观点,反对给“道”取姓名,设状貌,因此,这时期所创神灵是很少的。
南北朝是 道教大量造构神仙和进行初步整理的时期。
陆修静在改造南天师道(原五斗米道)时,仍然坚持三 张传统,认为“大道虚寂,绝乎状貌。”道士祀神的主要场所“ 靖室”应该注重“ 清虚”,“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而已。”
但寇谦之在改造北天师道时,却与此观点完全相反。一方面借太上老君之名,自立“天师之位”,表示仍尊太上老君为该教教主,另方面,又另造新神,为其神权张目。除制造太上老君之孙李谱文授予《录图真经》神话外,“又言二仪之间有 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
南朝梁道士陶弘作《真灵位业图》,意欲将此 杂乱无章的诸多神灵,清理出一个较有次序的谱系来。他根据世俗“朝班之品序”和“高卑”原则,将五百多名天神、地祇、 仙真、人鬼,用七个阶次组织排列起来。第一中位(即第一神阶,下同)以 玉清 元始天尊为主神,第二中位以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主神,第三中位以太极金阙帝君为主神,第四中位以太清太上老君为主神,……最后第七中位以 酆都北阴大帝为主神。每一中位之下,分列左位、右位、女真位、 散位、地仙散位,分别容纳若干天神、地祇、 仙真、人鬼,编制出 道教史上第一个神谱。
虽然此神谱并未完全系统化,但它将十分庞杂的神仙群纳入七个系列,无疑比原来的漫无统序前进了一大步,并为后来的神谱编制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神谱整理中还有一个各派所奉最高神不一致,需要加以协调的问题。五斗米道(天师道)、 楼观道一直奉太上老君为最高神,而上清派、 灵宝派则奉 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或称 灵宝天尊)为最高神。这种情况也是不利于 道教传播的。一些道士乃仿照佛教的“三身”说,将各派所奉的最高神糅合在一起,组成能共同接受的最高神,此即后来的三位一体的最高神“ 三清”。 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即表现了这种倾向。其第一中位 元始天尊之下,所列全为“天帝”、“道君”、“元君”,并无地祇、人鬼;而第二中位 玉晨大道君之下,则纳入了 魏华存、 许穆、 许翙等上清派创始人;第三中位金阙帝君之下,纳入了 徐来勒、 葛玄等 灵宝派所尊的创始人;第四中位太上老君之下,纳入了以张陵为代表的天师道创始人。四个中位综合成一个最高神,即可解决各派原有的矛盾。事实上,这四位主神的名目和突出地位,已经具备了其后“ 三清”的特征,它实为“三清”的雏形。因此,《真灵位业图》在 道教神谱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隋唐五代是三清最高神地位最后确立和神仙谱系继续编定时期。
唐代崇奉 道教,尊祖老子,封老子为“ 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 天皇大帝”,圣祖庙(老子庙)遍及天下。因此,唐代前、中期 道教宫观中,仍只有 元始天尊殿或老君殿,而无三清殿。中叶以后,三清殿、三清观之名始见于记载。 徐铉《筠州清江县重修三清观记》载,该观原为纪念吴(猛)、许(逊)二真君而作,始为草堂道院,“年世弥远,增修益崇。如 杜光庭《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一至卷三,在 三清之后所列神灵为:玉皇、紫微大天帝、北斗九星君、三官、 五帝、九府四司诸君、六十甲子本命星君、 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等;卷四至卷六则列:高上玉皇、 三十六天帝、东华、南极、 西灵、北真、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日月九曜、南辰北斗、三官、五帝、本命星君、东岳司命、名山洞府得道神仙、三界应感一切真灵等。
4、两宋
两宋是道教神仙谱系最后编定时期。
北宋真宗、徽宗是著名的崇道皇帝,他们搞了很多降神和天赐的闹剧。为了醮神的需要,曾命令大臣和道士整理 道教醮仪,《宋史·王钦若传》记王钦若曾撰著《列宿万灵朝真图》《罗天大醮仪》等。《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林灵蘁传》载林灵素曾“被旨修正一黄箓青醮科仪,编排三界圣位,校正丹经子书。”林灵素所作的“编排三界圣位”的工作,对 道教神仙谱系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编制的 黄箓大斋醮神名单即据此改成,其卷三十九所列三百六十分位神仙名单,按其性质、品第,可分为以下十一个等次:
(1) 三清、 四御;
(2) 南极长生大帝、 东极救苦天尊、木公道君、金母元君及 三十二天帝;
(3)十太一、 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星君;
(4) 五帝、三官、 四圣;
(5)历代传经著名法师;
(6)魔王、神王、 仙官;
(7)五岳及酆都地府诸神;
(8)扶桑大帝及水府诸神;
(9)天枢院、驱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诸神;
(10)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
(11) 城隍、土地及所属神众。
当然 道教各科仪书所载神仙系统并不完全统一,但南宋留用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 宁全真传授之《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所载神仙系统,其主要神箓及其等次皆差别不大,故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所载不失为神仙谱系的代表,是 道教神仙谱系最后编定的标志。
道教中常有帝、皇的称谓,与封建和儒家解释不同。帝是缔造建立政权政府管理之义。皇是文明辉煌开端之义。
道教对道教神系的阐述。
道是学道者的根,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曰:宇宙自然皆承元始大道而生。
第一委气立,(意思就是在学道者心中有了元始天尊的形象。又指元始天尊营建了太极。)
第二顺气生,(意指由灵宝天尊创造成就了生命。)
第三成万法,(意指道德天尊开始传授道德法度。)
第四生光明,(意指玉皇大帝在三界内外成立了六合八表政权,太极界内生灵有了生存秩序的意义。有了生存的欢乐与光明。)
庆云开生门,祥烟塞死户,荡荡自然清。(在这一体系下,无极天三界众神明圣智圆通,开创了无数的逍遥仙境,救拔众界愚伪悲苦的生灵。)
致玉皇开朝以后,为道教的太素大纪。这期间有天地新开时,经历了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世纪。
道教神明分为洞真、洞玄、洞神、三洞。洞是通玄达妙的意思。
洞真者,是出现在太极没有生成前的元始真圣。
洞玄者,是生天立地,功德无穷的灵宝仙真。
洞神者,是有功于历史,福世佑民而为人民景仰的道德神祇。”
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是大道之祖。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是大道之主。
元始天尊在宇宙之源的大罗天境里传授大道真理,成就道的实现。玉皇至尊在宇宙的太微天玉清境凌霄宝殿里主掌宇宙秩序,六合八表,物灵的运行、变化方向、进程。灵宝天尊在禹余天上清境里立法和传授大道法则,六合八表万物运行的规则与变化。道德天尊在大赤天太清境里,传授使道德升华到更高层次的规范,引导走向更正确的道德路线。三洞的众圣、仙、神、散布在三十六天、三岛十洲和洞天福地里。服从和辅助玉皇至尊的管理,成就元始祖尊的意志。在这道教体系下,辖管各系统部府、治理机构。众界井然有序,众神在世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人民深深地崇敬爱戴他(她)们。并以他(她)们的名义约定祭祀日,民俗节日。众神在三清玉皇等神尊的恩泽下,功德盛厚,时有进升。大道神谱广阔,江山代有人才出,神职几百年一晋替,无法仔细记录阐明,但总是在大道的体系中。
(四)道教简谱
大道无为,化生万物。大道圣贤灵魂成为道德的一部分,是永不损坏,永生不灭,是无为而造化阴阳的。就位神祇的原因是防止存在环境的突变,引致存在的毁灭。神仙的定位,是事物发展演变,引导灵性向美善升华的 基础,是灵性存在的意义,因此简谱是以管理者的功位为标准。而不是以仙境分布为准。
道在大多数学道者思维里的形象,是元始天尊,一切事物因为他才得以真实存在。灵宝天尊是教导一切事物运行法则的大宗师。道德天尊是所有灵性向着美好存在意义的引导者,是整体灵性各自得到最大快乐、幸福、健康、的构造者。玉皇至尊是一切灵性在向着美好升华进程中的管理者。
以神职而言,古今许多神祇有许多的名号,曾经担任许多神职。以神能而言,大多都有帮助趋吉避凶,赐福与禄给寿的能力。
那么以神职排列,依据道藏典籍,道教神系:
元始天尊:掌管九天系、大罗系。
灵宝祖尊:掌管灵皇系、玄宝系。
道德祖尊:掌管布道系、布德系。
玉皇大帝:掌管天系、地系、星系、海系、神系、冥系、法系、仙系。
(五)太极
道教对于太极的定位:地球即为先天太极。中华古文明,以大道中勾陈上宫天皇大帝,辅玉皇大帝执南北二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为实现元始天尊的意志,流传大道智慧,应现为“伏羲天皇”为开端。
伏羲天皇作成先天太极八卦图,以演释天地变化由来的过程,无极就是虚空,先天太极就是地球,地球在围绕太阳周转时也在自转,旋转运动产生了万有引力和离心力,天火地水相融形成混沌,刚柔相摩,鼓之与雷霆,奋之以风雨,混沌大气清浊浮降形成天地。阴阳凝聚震荡形成水体,水体在地表的压力使地壳皱褶,大山川泽定型。卦爻空间是天地经纬地势。先天八卦阴阳鱼代表地球的转向,以天南地北,东升日,西江源,东南泽地,西北高原,东北地摺多震,西南热带雨林表现中华地形图。
后天太极八卦图,阴阳鱼代表地球的转向,日月。后天八卦代表水星、火星、土星、木星、金星、海王星、天王星、冥王星(另一种可能是彗星)的运行方式。
先后天八卦重叠,是以地球智慧为中心,包括太阳系以及银河系大部分能见星体的大道体系。即为太极。
而天干地支,即是先后天太极重叠演易,以甘肃到陕西这一起点,整个东半球的所能见星系、时空、天空、地脉、海洋的演变规则。演之亦可推算西半球变易。
(六)道教对宇宙和宇宙管理者的阐述
道教(新学术主义派)对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斗姆元君、太元圣母、的阐述:
1、道教对于宇宙诞生的阐述
宇宙有一个开始,开始以前还曾经有开始,宇宙最初的形态从无到有,在无以前还曾经发生过从无到有。这是人类思维无法逾越的时间观念,是人类知觉的临界点。元始天尊是无极的根源。道是无边无际的、无尽的、无法形象的,道包涵天宇太虚,成就万象,存在于无限之中,存在于人的心里。道藏《玄纲论》说: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物以之生,五行以之成”。说明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2、道教对现今宇宙起源的阐述
《清微三品大乘度劫真经》:现今宇宙生成之前,虚无之里寂寞无表。无晶无光无经无维。虚无的本源是道,道产生了物质的基本,道贯通物质的内外,本身就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在无限里永恒存在,他是道的基础,绝对的真实,生命之本,自然的灵魂。是一切物质的主宰和本源。在穆斯林的心中,他就是真主安拉。在旧约圣经里,他就是上帝耶和华。在印度教里,他就是梵天,在萨满教里,他就是长生天。在中国文化主流的思维里,他的形象就是元始天尊。元始造物立心,先天始兆。于空瀚之中,玄虚之处,消息化机,氤蕴融熔,阴阳五行造化其形,万神开始生于无极之中,时玄景未分,在空洞之际,天光冥远。浩漫太虚中,物化盈亏相生相克,若浮若况,五行分更,倘恍渺忽,汨没纷纭,先天神祇飘荡无凭。万物销铄咸灭。时无极圣众、真神仙圣、祖玄高真,一切不坏法身,遇此劫会,被混沌销铄,渐丧其神。 如果神形互化,就会永失无存,拔尽本根。万众只有仰靠元始祖尊开创新宇,托付真身。
3、道教对宇宙形成过程的阐述
道的实现者-元始祖尊怜悯万世苦行,累劫良因的无极圣众,于是现运神通,摄众圣道,藏于万气祖根里,纳于粟米之中,于无极的收束之中,六电之气翼其真,祖气护养润其神,积七千余劫,太极经咸应度,新的宇宙形成,无极圣众始布满太极。
道教对元始天尊是造物主的阐述
《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元始祖尊在宇宙万物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他的本体是永恒的,不灭不坏的。即使现今宇宙毁灭,也丝毫不受到影响。元始祖尊宏威微妙,化虚无成万象,慈爱有情,运阴阳养万物。万物繁盛,始有盛衰的过程,推陈出新。因为他的演化,宇宙星空方能形成。六合之内,五行(金木水火土)元素相辅相成,万千世界千姿百态,我们这些生物,全靠他在天天牧养。他就是道,就是我们的根,亿万灵性最终的目标,就是回到元始祖尊的源,参与万千世界的共循环。 现今宇宙是从无极中收缩后爆炸膨胀中来。光阴如梭,膨胀经过八表之外,渐渐始分。各种物质相斥相吸,逐渐成为奥瀚微妙的太极世界。
5、道教对什么是现今宇宙的阐述
现今的宇宙在大爆炸以后以临界速度膨胀,经过变化,宇宙内形成了无数的星系,在无穷维度的空间。现今的宇宙仍在膨胀,无极圣众领悟无限深奥的演化,成为宇宙中时空和物质的主宰,而他(她)们的力量已经能够渗透无穷的时空,随意构造变化任何物质,于是幻化成完美的神人形象,形成以玉皇至尊为主的团体,服从元始祖尊的意志,在浩瀚广漠的宇宙中创造生命,播种智慧,陶均万品。
6、道教对大罗天形成的阐述
天界的形成元始祖尊与不同时空的天尊,游历于现今宇宙,创造神祇最佳的存在环境“大罗天境”六合三十六天界乐园,元始祖尊与混沌宇宙的祖母,宇宙最奥妙美善的无极圣祖太元圣母用了约一百劫的时间,开创了新的时空,营建了天京乐园,以便氤氲智慧,度化天宇精华。道教谓天京乐园经十二个过程建成。
(一)是时无天无地,幽幽冥冥,灵文暗睦,运推自来,为万气之根,空 洞结真,气清高澄,成天广覆,倏刹自玄。
(二)是时二象分仪,开张厚载,一时成型。
(三)是时三千六百日月,一时同明,照耀诸天,无幽不砌。
(四)是时上圣大神妙行天真,无鞅数众,朝礼玉庭,玄行太空,赞咏灵文。
(五)天发自然妙乐,百千万种,一时同作,激朗玄宫,上庆神真。
(六)百咏空生,十方宫商相和,皆成洞张。
(七)璇玑停关,星宿不行,天无昼夜,四运齐晨。
(八)紫云吐珲,流丽诸天,一切万物,普受光明。
(九)春夏秋冬,不暑不冰。气流柔和,神奇兴盛。
(十)五镇安立,玄教无穷。
(十一)是时玄下七宝神奇,以散诸地,资生兆民。
(十二)七宝奇林,一时空生,光明垂荫,弥覆十天。
(见《无上秘要》 卷二十四《天瑞品》引《洞玄赤书经》) 玄景始分,化为九气,成为九真皇,居于三清境,三清境各置八帝,成为三天二十四帝。后来,东王公、西王母从气而化生,各置宫第,于是又有了营卫职官。
7、道教对于开天辟地的阐述
开天辟地的原因,元始天尊为了使智慧因子存在和流传,决心营造成宇宙中最美丽的星球。这是道教年轮中的洪元之时。元始天尊是宇宙之祖,神灵之宗。在大罗天形成之时,元始祖尊和太元圣母化育了东王公和西王母。西王母是宇宙西真清圣妙真善美精元衍化,使天地万物演炼而成的女神,未来人世中的女神能够学习宇宙万物运行变化的法则。升华到更完美的境界。东王公是大罗天仙之主。此时宇宙已建成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境之中分布有九天系。元始天尊在大罗天境分化九皇,治理浩瀚的宙宇。为了使宇宙智慧之灵得以流传,元始天尊于是在太初大纪万千时空里,与玉皇、斗母等神尊,实行开天辟地的伟大工程。混元之时,元始祖尊于虚无之中,基七耀三恒,秉天然之胤,结成未回之霞,运混沌合鸿蒙溟熔。博览执臻,过数劫,终成圆体天球。经三万度,由子入丑,大气初凝。玄风渐鼓,最初的地球大气层中充满尘埃,天水地火不相容。元宰陶钧,凝结浑灏,环转周旋,如是轮转,经三万度,无所停息,转转不已,渐次陶钧,阴阳初判,混沌始清。大气层中尘埃累落渐结为地。维重为浊,纲维八极,粗者为峙,清者为流。靡终靡极,或载或成,无疆之化,天地成能。
8、道教对天地生命起源的阐述
在开天辟地的过程中,天地的运行瞬息万变,扑朔迷离,元始祖尊与玉皇、斗母、东王公、西王母等祖尊显示出无穷的法威,无所不在的主宰力量,运驱阴阳二气,造就江河湖海。地球的磁力场、大气层、电离层、也在众神尊的衡制下,挡阻了宇宙射线的决大部分,地球两极开始定位,自转稳定。有利于产生和保护地球将有的生命。 元始天尊于是在大罗天境玄都玉京里筹划生命存活的纲领。
9、道教对元始天尊分化成灵宝天尊的阐述
古时,元始祖尊在大罗天境,玄都玉京中。放无极光明。照无极界,聚集无极圣众,诰示无极圣灵:“将于太极世界成就真善美乐的智慧,孕育以众神为模体的生灵”众神无比欢喜,都以无比崇敬的心情颂咏天尊:“天地玄宗,宇宙本根,包罗天地,养育群生。万神朝礼,誓忠精诚。坚决拥护”。于是元始祖尊在太易大纪中于本体里分化大道根源,大道灵魂的九庆紫元,分化成灵宝天尊。
10、道教对生命形成过程的阐述
在太易大纪里,灵宝天尊御衡万物之生机,钧调配制,于万千无机分子内和成了有机分子。一切生物都起源于最初的有机分子。这种有机分子太小了,肉眼看不见,几乎没有,所以取名为几。几这种有机物飘进水中,得水而活,膨胀变长,然后断裂繁殖,所以起名为断。断是最初的微生物,经过几亿年的演变,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
11、道教对人类的起源的阐述
生命要进步就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诸多古纪的生命形态因难以适应地板运动和气候的变迁而灭亡。直到晚三纪哺乳动物动物时代,五百万年前灵长目动物古猿出现。他们的大脑虽比猩猩大不了多少,但已是用后腿行走。古猿为适应生存而使用工具,最后发展到制造工具的猿人,语言的沟通使猿人从条件反射、本能生存进化到产生思维。思想使猿人进化成智人。根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聪明的动物有更多的机会活得长久,将他们的基因和生存本领传给下一代。到距今十万年时,人类大脑质层增加厚度,成为发挥天赋本能超越一切动物的半神。《灵宝经》:“天上混无分,天气归一身,善成自然人。”这都源于一点道的自然灵性。
12、道教对天地秩序形成的阐述
太极界秩序的开端,人为万物之灵的半神,累劫经生,灵魂不知何去何从,无由解脱。灵宝天尊悯咸忧测,于是五行聚精,化五方五老梵气天君建宰五方。阐演灵章运化乾坤,以拔度天人利济群品。燮理阴阳,化形十方救苦天尊传玄文心印,广布阎浮流传浊界,建筑冥刹,以挽救幽魂。设九狱护卫人道。
九狱分别是:
酆泉狱主摄天魔。
衙泉狱主摄不职典祠。
黄泉狱主摄山魈精魅。
寒泉狱主摄江湖水怪。
阴泉狱主摄血食邪神。
幽泉狱主摄山林毒恶。
下泉狱主摄古伏尸。
苦泉狱主摄师巫逆鬼。
溟泉狱主摄刑亡横死。
以上源于道藏典籍《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开上清境益证神仙,以衍无疆,广被遐裔。《太上洞玄救苦拔罪经》.这伟大事物的存在全赖灵宝祖尊的开启。在这其间,灵宝祖尊几历坚辛,慈善有情,无怨无悔地关怀护爱着人类。这时,元始天尊考虑到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需正确运用智慧,有秩序系统地生存,以使生存环境不会枯竭, 使人的灵魂最终可以快乐、安详、轻松、舒适、完善地回归时空之源,参与宇宙共循环。成为帮助玉皇天尊平衡六合的神明。于是元始天尊在太初大纪里分化,成为道德天尊。 也就是说,灵宝天尊是太极秩序的创造者。
13、道教对道德天尊与人类文明伊始的阐述
道德天尊是大道在世间传播的始祖,他的慈爱化被万方,促进天地生机勃勃,他的本体就是元始祖尊。他的意志就是大自然变化的法则,规律。天地的秩序。大至宇宙天地,日月山河,小至花草树木,昆虫泥沙。无有不受他的恩泽的。他的恩惠网罗万象,无穷无尽,世间文明都是由他派生并发展演变而来。
《南华经》言:自然全体弥漫着生命,这种从盎然生意化为创造神力向前推进,即能巧运不穷,一体具化,恰如优雅的舞蹈,勃力内转而秀势外舒。自然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创作历程,而人则是这一历程中参赞化育的共同创造者。所以自然与人可以二合为一,生命全体更能交融互摄,形成广大和谐。(流沙河所著《现代版庄子》) 在道德世界中,古猿从自然世界进入人类世界。人类世界是思想和组织的世界,是储存起来的知识。肉体凡胎内寄托着魂魄。魄是气质、精力、体魄,动物属性,靠食物转化能量增强,产生欲望。魂是天宇大地灵气的结合,是父母精血,是人体内五行相生,相互运动产生之精华,情义属性,最终目的是茁壮升华,回归宇宙大一统的物质属性,魂魄相互影响制约。大自然造了人,人就是小自然。人体秉承魂魄运动生命,魂魄与大自然互相感应,同步循环。(以上出自《智圆行方》)当人的精神把灵魂引向无限美好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回归宇宙的整体,我们的灵魂与宇宙在一起运动。我的分子在宇宙的和谐中,我变成了千千万万的宇宙分子,这些分子有我的基因,我的存在,与广阔无限的宇宙结合,我的分子成了永恒的。凝聚时又成回舒适快乐的精神。依聚在宇宙的根源,大道的光明里。道的根源是无穷无尽的,他的本体智慧形象就是元始天尊。
14、道教关于道德天尊与人类秩序开始原因的阐述
人的行为自己决定,并为其后果负责。当欲望影响思想去实施丑恶时,就会在灵魂中形成恶执,使灵魂污秽暗浊,当肉体机能停止时,灵魂就会分解,在异时真空的压强里被渗透挫磨。直到灵魂浊坏因子消磨除尽。作恶 越深所受挫磨越重,时间越长久,灵魂越痛苦。灵魂浊坏因子消磨除尽后,才可回到冥府学习上升天宇乐园的知识。灵魂从父母精血,母亲孕育,环境培养造就,代代相传。因此优生优育,善待孩子,正己复礼,孩子的未来才有光荣与幸福。自己的基因延续才有价值。 道德祖尊揭开了文明的篇章,他使人类从个体生存转向社会生存,并使人类的动物原始性规范于社会伦理化。引导人类走向光明。他是宇宙三界的奠基者。但是在社会群体里,人与人的动物欲望在交织、碰撞甚至厮杀着。弱肉强食,幸福与痛苦并存,人在欲望斗争中走完人生。在这令人眩目的过程中,团体欲望的高度冲突随时可能毁灭社会。为了防止可怕的暴欲产生引发灾难,道德天尊与玉皇携手不同时空,玉皇成立太极界六合八表,三界十方,四生六道最高政权,管理太极境的运行,神仙佛圣,精灵神仙的走向。道德祖尊和祖尊使者则在世间流传下道德伦理,使人的性情欲望在道德的旗帜下逐渐聚集起来,将人的欲望进行社会善恶标准的划分。对哪些有害社会的思想与行为采取不同形式的压抑和监控。这样,一个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在社会上树立了起来,这就是天理、国法、人情。
15、道教对玉皇大帝建立、管理三界秩序的阐述
三界秩序建立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仪于此分,三才于此定,万物于此生 育。阴阳相生,万物顺应真常千变万化,成就三界。三界之中人为万物之灵,人生于宇宙之内,秉天地日月之精华,父母精血智慧而成形,无论贵贱,皆有灵明道性,为万物之最。三代之后,人性猥伪,性弱的人堕于悲苦,性强的人略斗于心。在这种陷坑迷障内性无法进步,无法挖掘真道本性,几易兽类,暴性孳生。为了三界无数生灵的修真有道,为了使阴阳五行有序,天地劫有终数,闪亮的道德不致于在黑暗的磨砺中消亡,玉皇大帝在太始大纪里建立起三界最高政权,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16、道教对于玉皇大帝来源的阐述
玉皇大帝存在于始劫之先,本体是三清祖气。道藏《真诰》曰:阴阳待之以分,日月待之以明。早在太极方法之时,玉帝悯惜宇宙混沌不清,气机沿塞,化育难行。曾经化身盘古,成理之正,成气之清,成精之妙,成神之灵。法益三才,角立鼎分。 玉帝形化人庄严之身。(光严妙乐国土) 普光明心地。(普明香严山 ) 经三千二百劫而证金仙位。 初八百劫舍国,(化形)以示大道无为化育万物真恒最贵。 次八百劫慈慧,示物灵人神仙圣得道修炼的法则。 再八百劫精智,示大道神圣仙真司法行政之术。 后八百劫舍身,示身法两忘,回归宇宙大一统的必然属性,与道同存的最高逍遥游的境界。 三千二百劫又表示超出三界,了达三乘。生死圆通。又经亿劫化育有情,经纬天宇,无极圣众尊玉皇为太极三洞最高宗主。六合八表最高宗主。玉皇布化开玉匮科,布化行政。传五方诰命,秉教万象,检阅劫数,推运乾坤,主持真宰仙佛的黜陟超证,因缘果报,御摄提格,大荒落界。发无量光明十七种,光孕慈善喜舍,遍照无极世界,大道众生,普沾胜利。化无不化,养育适均。《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玉皇即是道体,是神明坚固不坏真空无上法身,在金阕利济群生超升彼岸,普垂教法,开悟后真。
(七)道教系列神祇
1、大道九天系神祇
九天,古中华圣贤对风云日夜天空之外大道空间胜景的一种定义。九天为宇宙之根,智慧存在之源。是现今宇宙生成前的圣贤与太极方法时期圣贤所存在的空间。
九天界的养育者、管理者是斗姆元君。
斗姆,即宇宙众星之母,是现今宇宙开始时,宇宙中最宏大华贵祖母之气的意志精神。是现今宇宙时空与星辰灵性之祖母。道教全称为中天梵气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后金真圣德天尊,又称大圆满慈救皇君天医大圣。简称斗姆或斗姆元君。斗姆在天主治天宝阁,「生诸天众目之明,为斗星之母。」
“斗姆”,又作“斗母元君”或“中天梵气斗母元君”。“斗”在中华文明里,划分天域时分为三桓五斗众星。“姆”指祖母。道经云,斗姆“为众星之母”。《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经曰:“斗母登于宝座之上,怡养神直,修炼精魄,冲然撮炁,炁入玄玄。运合灵风,紫虚蔚勃,果证玄灵,妙道放无极微妙光明,洞彻华池。化生金莲九苞,经入间七周夜,其华池中光明愈炽愈盛,其时一上腾九华无中,化成九所大宝楼阁。宝楼阁中,混凝九直,梵炁自然成章文。前有无罡光敷,应现九道体,一曰天皇,二日紫微,三曰贪狼,四曰巨门,五曰禄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贞,八曰武曲,九曰破军。”斗姆元君应现九道体,化生九子,其二长子是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天皇大帝,居紫微垣太虚宫中勾陈之位,掌握符图纪纲元化,为众星之主领。是说见于道经《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中。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在中华文明的流传中,应现为伏羲天皇。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应现为黄帝。
帮助斗姆管理时空之神,在中华文明最为崇拜者,是六十甲子太岁。古称岁神,又称太岁。职能:值年太岁,掌握本岁的人间祸福,他们“率领各神,统正方位,斡运时序,总岁成功”。
2、大道大罗系神祇
大道大罗天界,是大道大罗金仙的存居之时空,是太极内神祇神仙的存居之地。大罗天有三十二天界。有三十二天帝。
大道大罗天界的管理者,是太元圣母。
道教对于太元圣母的阐述。《元始上真众仙记》:“太极方法时,宇宙智慧最美好的母爱精神意志,形化为太极母亲的形象,以辅佐玉皇开天辟地时化身成的盘古真人。号曰太元圣母……太元圣母生天皇十,合三气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太元圣母又生“九光玄女”,号曰“太真王母”为西王母。
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依,天地之外,辽瞩无端,玄玄太空,无响无声,元气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维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气,天地不生。天者,如龙旋回云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元始天王(玉皇大帝开天辟地时的化形)在天中心之上,遇太极母爱精神意志,号曰太元圣母,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当此之时,二气絪缊,覆载气息,阴阳调和,无热无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并不复呼吸,宣气合会相成自然饱满。大道之兴,莫过于此,结积坚固,是以不朽。
《枕中书》称东王公、西王母是元始天尊(玉皇本体是三清祖气,三清与玉皇是大道在不同时空的形象,而盘古是玉皇在开天辟地的形象。)与太元圣母二气所化生。由凝气成真,与道合体,非寓胎禀化之形,
[晋]葛洪《枕中书》,书中称文曰:“元始,君(玉皇本体是三清祖气,大道根源。)施经一,太元母施纬一,生天皇十,三气治三万六千岁,太极东华至尊之气化形为东王公,号曰元阳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太极先天西华至妙之气化形为西王母。
太元圣母为太极母亲,是大道母爱精神意志。应大道各界向往美好幸福之祈愿。福荫着大道各界千秋万世,无数的神祇聚集在太元圣母政下,赐予各界安康。如福神、禄神、寿星、喜神、财神、桃花仙女、月老、儿童保护神、床神、妇幼保卫神、医药神、文化教育神、等等等等。
3、大道灵皇系神祇
大道灵皇是指开创无穷时空,在宇宙开创传播无数智慧文明的神尊的统称。为了使这些文明不至于衰败、走向歧路而毁灭,灵宝天尊悯咸忧测,于是五行聚精,化五方五老梵气天君建宰五方。阐演灵章运化乾坤,以拔度天人利济群品。五方五老为灵宝天尊在无穷时空教化大道灵皇运行物灵之道的形象。
4、大道玄宝系神祇
大道玄宝,是指太极生命在修炼得道深厚,进化完美,对于学道修真之士有提示、教育意义的神祇。以人道而言,还有各行业的祖师、精英。而使玄宝神祇学习超升为更高层次神祇的教化者,是灵宝天尊在不同时空的形象(如道德丈人、太上丈人、天帝君、九老仙都君、九气丈人等。),天尊传玄文心印,广布阎浮,流传教化各界。
玄宝系神祇有:姜子牙、茶神陆羽、花神、染织二圣梅、葛、酒神杜康、土工祖师神鲁班、纺织神黄道婆、蚕神马头娘(山海经载为西陵氏,嫘祖)、狱神皋陶、梨园神唐明皇、田都元帅、马神、青蛙神白玉蟾、驱蝗神刘猛、蛇王施相公、痘神张帅、农神后稷、龙神天师、麒麟天师、白鹤天师等等。
5、大道传道系神祇
太极先天后天圣贤功德圆满者无数,大道师传万千法门。人间传道圣贤、真人、天师、仙人等千千万。
6、大道传德系神祇
《道德经》有一种版本,断句言: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先天道圣,造化阴阳,开天辟地,开拓无穷时空胜景。无数道纪中,后世道士学道传德,功德圆满的圣贤多不胜数。一本道教词典就有几十万仙民。代表性人物有:
仁:尧帝(禅让帝位)。
义:关羽(忠勇义气)。
礼:孔子(谦让礼仪)。
智:姜尚(太公兵祖)。
信:商鞅(城门立木)。
孝:虞舜(孝敬后母)。
悌:泰伯(长子让位)。
忠:岳飞(精忠报国)。
廉:杨震(天知地知)。
明:鬼谷(纵横捭阖)。
耻:勾践(知耻后勇)。
勤:孙敬(悬梁勤学)。
勇:大禹(大禹治水)。
敬:杨时(程门立雪)。
恕:颜回(宽以待人)。
谨:司马懿(空城不如)。
俭:扬子云(陋室铭)。
友:鲍叔牙(管鲍之交)。
慈:范蠡(三散家财)。
和:廉颇(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