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农学院

《初学记》31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神谂象告】陈琳《大荒赋》曰:假龟筮以贞吉,问神谂以休祥。《易》曰:八卦以象告。韩康伯注曰:以象告人吉凶。

【大横小数】《史记》曰:高后崩,丞相陈平等使人迎代王。计未定,卜之龟。兆云: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后以光。《抱朴子》曰:卜者小数,饰福者谓知来之妙。

【龟厌筮渎】《毛诗》曰:我龟既厌,不我告猷。郑玄注:卜筮数而渎龟,龟灵厌之,不复告其所图之吉凶也。言虽得兆,繇不中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示告。

【穆卜枚占】《尚书》曰:武王有疾不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归藏曰:“昔者河伯筮与洛战而枚占,昆吾占之不吉也。”

【孔愀颜笑】《家语》曰:孔子尝自蓍,而卦得贲,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进曰:“贲是吉卦,夫子色有不平,何也?”孔子曰:“山下有火。贲,非正色也。”《冲波传》曰:孔子使子贡往外而未来,谓弟子占之。遇鼎,皆言无下足不来。颜子掩口而笑曰:“无足者,乘舟而来,赐至矣,清朝也。”子贡果朝至。

【代陈获晋】《左传》曰:陈厉公生敬仲,周内史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其代陈有国乎?”又曰: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吉。涉河,晋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果如其言。

【法天地敬鬼神】《史记》曰:卜法天地,象四时。《礼记》曰:卜筮者,先圣王所以使人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

【齐小大差尊卑】《易》曰:齐小大者存乎卦。韩康伯注曰:卦有小大也,齐犹言辨也。《周礼图》曰:大夫已上,事卜且筮;士则但筮,尊卑之差。

【筮短龟长阳奇阴耦】《左传》曰: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筮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易》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而阴卦耦。

 

刑罚第九

$ 叙事

《春秋·元命苞》曰:刑者,亻刑也。《说文》曰:刀守井也,饮之人入井陷于川,刀守之,割其情也。罔言为詈,刀守詈为罚,罚之为言内也,陷于害也。(井饮人,则人乐之不已,则自陷于川,故加刀谓之刑,欲人畏惧以全命也。詈以刀守之,则不动矣。今作罚用寸。寸,丈尺也,言纳以绳墨之事。)古之用刑者,画象而不犯,盖上刑赭衣不纯。中刑杂履,下刑墨,以居州里而人耻之。(见《尚书·大传》。)故《白虎通》曰:五帝画象者,其服象五刑也。犯墨者蒙巾,犯劓者赭其衣,犯髌者以墨其髌处而画之,犯宫者履扉,犯大辟者布衣无领。《尚书》云:五刑有服,此之谓矣。(一云,以画跪当黥,草缨当劓,以履扉当刖,以艾《韦卑》当宫;凡斩人之支体,凿其形肤曰刑。画衣冠,异章服,曰戮之义也。见《慎子》)。后世严刑而人不禁,故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朴。(见《国语》。故)《尚书·吕刑》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五刑者,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非刂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又《周官》:大司寇之职,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郑注:纠谓察异也。)至秦用商鞅,又设连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加肉刑。大辟者有凿颠抽胁镬烹之法。(见《汉书》)。盖德多刑少者,五帝也;刑德相半者,三王也;刑多德少者,五霸也;纯用刑而亡者,秦也。(见桓范《世要论》)。

 

$ 事对

【明罚致刑】《易》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又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五辞三让】《尚书》曰:两造备具,师听五辞。《周礼·秋官》曰:凡民有邪恶者,三让而罚。

【折狱要囚】折狱见致刑注。《尚书》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孔安国注云:要囚,谓其要辞以折狱也。

【天罚国刑】《尚书》曰:今予惟恭行天罚。《周礼》曰:五刑,五曰国刑。

【甲兵鞭策】《国语》曰:臧文仲言僖公曰:“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朴,以威民也。”《白虎通》曰:五刑,五帝之鞭策也。

【六典三章】《周礼》曰:大司徒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刑邦国。《汉书》曰: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约法省刑】约法见三章注。《续汉书》曰:建武二年诏曰:与中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省刑罚也。

【弃灰救火】《韩子》曰:殷之法,弃灰于街者刑。子贡以重问之仲尼,仲尼曰:“弃灰于街必燔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则三族相杀,然则虽刑之可也。”又曰:鲁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向。恐烧国,哀公自将众趣救火者,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仲尼而下令曰:“不救火者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火遂救矣。

【刑书政典】《尚书》曰:哀敬折狱,明启刑书。又曰:《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孔安国云:政典,夏后氏为政之典。

【烨电积阴】《诗含·神雾》曰:烨烨震电,不宁不令;此应刑政之太暴,故震电惊人,使天下不安。《汉书》:董仲舒云:“阳为德,阴为刑。阳常居大夏,而生育养长为事;阴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者也。”

【赤衣丹笔】《汉名臣奏事》曰:《唐林》云:秦设重刑而群盗盈山,赤衣半道。谢承《後汉书》曰:盛吉为廷尉,每至冬节,罪囚当断,妻夜执烛,吉持丹笔,夫妻相对,垂泣决罪。

【明察平反】《汉书》曰:于定国为廷尉,明察宽恕。黄霸等以为公平明察,隽不疑为京兆尹。每行得囚徒,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不疑云多所平反,其母乃喜也。

【昼断秋谳】《汉书》曰:秦始皇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治书。《汉书》:于定国为廷尉,季秋后请谳时,上常幸宣室,斋居而决事,刑狱号平反也。

【树槐丛棘】《春秋·元命苞》曰:树棘槐,听讼于其下。棘赤心有刺,言治人者原其心不失赤;实事所以刺人,其情令各归实。槐之言归也,情见归实。《周易》曰:习坎上六云:系用微缰,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王弼注曰:险峭之极,不可升也;严法峻整,难可犯也。宜其囚执,置于思过之地。

 

$

【虞世南《赋得慎罚诗》】帝图光往册,上德表鸿名;道冠二仪始,风高三代英。乐和知化洽,讼息表刑清;罚轻犹在念,勿喜尚留情。明慎全无枉,哀矜在好生;五疵过亦察,二辟理弥精。巾示廉耻,嘉石务详平;每削繁苛性,常深恻隐诚。政宽思济猛,疑罪必从轻;于张惩不滥,陈郭宪无倾。刑措谅斯在,欢然仰颂声。

 

$

【梁沈约《使四方士民陈刑政诏》】径寸之宝,或隐泥沙;以人废言,君子斯惑。朕听朝晏罢,思阐政术,虽百辟卿士,有怀必闻。而蓄响边遐,未臻魏阙;或屈以贫陋,或间以山川,顿足延首,无因奏达,岂所谓沉浮靡陋,远迩兼得者哉。四方士民,若有欲陈刑政,偷亻疑幽远,不能自通者,各在条布所怀于刺史二千石。有可申采,大小以闻。

【又《立左降诏》】刑乖政失,其源已久。罚罪之奏,日闻于早朝;弊狱之书,亟劳于晏寝。免黜相系,补代纷纭,一离愆囚,乃永岁月,非所以弃瑕录用,随分尽才者也。是故减秩居官,前代通则,贬职左迁,往朝断轨。自今内外群司有事者,可开左降之科。

【又《降死罪诏》】朕树洪业,光宅区宇,而本枝之庆,未广椒掖。滕卫之地,犹缺蕃屏,言念弓,不能忘怀。策二子始有盘石之资,于焉弥固,庆虽自已,恩加覃及;凡死罪可降一等,五岁刑降二等,三岁刑以下,并悉原放。

 

囚第十

$ 叙事

《风俗通》曰:囚,道也,言辞穷情得,以罪诛道也;礼,罪人置诸圜土。故囚字为口守人,此其象也。《尚书》曰:囚奴正士。又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不蔽要囚。《诗》曰:在泮献囚。《周官》:掌囚掌守盗贼凡囚者。郑玄注云:囚,拘也,此其事也。

 

$ 事对

【龠动杓虚】王充《论衡》曰:赦令将至,则系室龠动,狱中人当出,故盛其应,令龠动也。《汉书》曰:有勾圆十五星,杓曰贱人之牢。牢中星实则囚多,虚则开出。《诗含神雾》云:杓为天狱。

【抢地仰天】《汉书·司马迁与任安书》曰:当此时也,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史记》:赵高案问李斯。拘执束缚,居囵圄,仰上天而叹息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

【夏挺冬决】《礼记》曰:仲夏,门闾无闭,关市无索,挺重囚,益其食。郑玄注:挺,宽也。谢承《後汉书》曰:会稽盛吉为廷尉时,每至冬节,罪囚当断,妻夜执烛,吉持丹笔,夫妻相向,垂泣而决其罪。

【就格促械】华峤《後汉书》曰:范滂以党事下黄门北寺。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格,遂与同郡袁忠等争受楚毒。鱼豢《魏略》曰:贾逵为丞相主薄,魏王欲征吴,逵谏。王怒,付狱吏,不即著械。逵曰:“促著我械,王且疑我在近职。求缓于卿,将遣人来察。”著械适讫,果遣人视之。  

【关三木入五刑】《汉书》曰:《司马迁书》曰: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尚书》曰:两造具备,师听五辞。孔安国注曰:两谓囚证;造,至也。两至具备,则众狱官共听其入五刑之罪。

【系徽纟墨拘囵圄】《易》曰:习坎上六:系用徽纟墨,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王弼注曰:险峭之极,不可升也;严法峻整,难可犯也。宜其囚执,置于思过之地。《淮南子》曰:拘囵圄者,以日为修;当市死者,以日为短。

【解史慈出房广】《吴志》曰:太史慈常为山越所执,孙策躬自解缚,捉其手曰:“宁释神汤时耶,若卿下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与卿共之。”虞预《会稽典录》曰:钟离意为棠邑令,县民房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闻之,号泣狱中,意为凄怆。出广见之曰:“不还之罪,令自受之。”广临殡毕,即自还狱也。

【至冬休腊】至冬见冬决注。陈留《耆旧传》曰:虞延除淄阳令,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囚各归家。囚并感其恩,应期而还。

【石室金墉】《吴越春秋》曰:吴王拘越王勾践与大夫范蠡于石室。吴王疾,越王谓太宰曰:“囚臣请一见问疾。”太宰入言,吴王乃见越王也。《晋杂事》曰:齐王ぁ举义兵,囚赵王伦父子五人于金墉城。

【内宫永巷】孔衍《春秋后语》曰:秦穆公将兄三人囚于内宫。《汉书》曰:吕后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流星入昴澍雨还宫】韩杨《天文要集》曰:流星入昴,贵人有系囚者。《东观汉记》曰:和帝永元六年七月,京师旱。幸洛阳录囚徒,举冤狱,未还宫而澍雨。

【竹囚梧象】《晏子春秋》曰:景公树竹,令吏守之。有斩竹者,公以车逐之,得而拘之。晏子曰:“君人者宽惠慈众。”公令出斩竹之囚。王充《论衡》曰:李子长为政,欲知囚情,以梧桐为之象囚形,凿地为床,卧木囚其中。罪正者不动,冤者木自动出。

 

$

【隋虞绰《于婺州被囚诗》】穷达虽有命,逋亡诚负累,背恩已偷生,临危未能死。待罪既不测,法禁复无已;厚颜羞朋友,囚心愧妻子。圣日始东扶,徂年迫西;方违盛明代,永向幽泉里。况当此春节,物侯惊田里;桃蹊日影乱,柳迳秋风起。动植皆顺性,嗟余独沦耻;投笔不重陈,此情寄知已。

 

$

【唐中宗《孝和皇帝虑囚制》】礼防君子,自昔通规;律禁小人,由来共贯。朕情存革务,志在惩愆,欲申作解之恩,虑开徼幸之路,非所以纳人轨物,垂裕后昆。既属阳和之辰,宜敦耕稼之业。三农启侯,方陈敬爱之规;百姓为心,爰轸泣辜之念;将申虑降,再释狴牢,庶无滞禁之冤,仍示小惩之诫。其都城之内,见禁囚徒,朕特亲虑。仍令所司具为条例闻奏。

 

狱第十一

$ 叙事

《释名》曰:狱,甬也,言实甬人情伪也。又谓之牢,言所在坚牢也。又谓之圆土,言筑土之表墙,其形圆也。又谓之囵圄,(囵,领也;圄,御也。)言领录囚徒禁御也。按《急就章》,咎繇造狱,后代因之。《风俗通》云:夏曰忧台,殷曰里,周曰囵圄,是也。《博物志》云:夏曰念室,殷曰动止,周曰稽留,三代之异名也。又狴牢者,亦狱别名。《家语》曰:孔子为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同狴絷之。又《诗》曰:宜犴宜狱。《韩诗外传》云:乡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则其事也。

 

$ 事对

【囵圄狴牢】囵圄见叙事。《汉书》曰:有罪当械者皆颂系。应劭注曰:颂者,容也,言见宽容。但处曹吏舍,不入狴牢。

【属杓象斗】《汉书》曰:勾圆十五星,杓曰贱人之牢,牢星实则囚多,虚则开出。《春秋·元命苞》曰:为狱圆者,象斗运合。宋均注曰:作狱圆者,象斗运也。

【东市北寺】卫宏《汉书仪》曰:东市狱属京兆尹。司马彪《续汉书》曰:范滂,字孟博,坐系黄门北寺。北寺狱吏谓曰:“凡坐系皆祭皋陶。”滂曰:“皋陶贤者,古之真臣。知滂无罪,特理之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止也。

【掖廷郡邸】《史记》曰:武帝遣责钩弋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去送掖廷狱。”卫宏《汉书旧仪》曰:郡邸狱,理天下郡国上计,属大鸿胪也。

【见蝼梦蚁】刘义庆《幽明录》曰:晋卢陵太守庞企,字子及。上祖坐事系狱,而非其罪。见蝼蛄行其左右,相谓曰:“使尔有神,能活我死,不当生乎?”因投饭与蝼蛄。食尽去,有顷复来,形体稍大。意异之,复与食,数日间其大如豚。及意报当行刑,蝼蛄掘壁根为大孔破,得从此孔出亡。后遇赦得活。东无疑《齐谐》曰:吴当阳县董昭之乘船过钱塘江。江中见一蚁,著一短芦,惶遽垂死。使以绳系芦著船。船至岸,蚁得出。中夜梦一人乌衣来谢云:“仆是蚁中王。君有急难,当见先语。”厉十余年,时江左所劫盗横,录昭之为劫主,系余姚狱。昭之自惟蚁王梦,缓急当告,今何处告之。狱囚言:“但取两三蚁著掌中祝之。”昭之如其言,暮果梦昔乌衣人,云可急去,入余杭山;天下既乱,赦令不久也。于是便党蚁攻商械已尽,因得出狱。过江投余杭山,遇赦遂得免。

【春省秋缮】《礼记》曰:孟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止狱讼。又曰:孟秋之月,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郑玄注曰:囹圄所以禁守系者,则今之狱矣。

【上书注史】范晔《後汉书》曰:尚书朗张宏,狱吏上书自颂。崔鸿《後赵录》曰:石季龙幽中书令徐光于襄国诏狱。光在狱中注解经史十余万言。

【不留勿扰】《周易》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刑罚而不留狱。史曰:萧何卒,召曹参。参去,嘱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

【星牢天狱】《天文要集》曰:贯索明,贵人出。《诗含·神雾》曰:杓为天狱,主天杀也。

【圆扉平砥】《周礼》曰:若无节则惟圆土内之。郑玄注曰:圆土,狱城也。江淹《上建平王书》曰:犯庸圆门,含愤狱户。又王融《曲水诗序》曰:鞠茂草于圆扉。卫展《陈谚言表》曰:谚言:廷尉狱,平如砥;有钱生,无钱死。此谚之起,死生之出于此法狱也。

【中都官未央厩】司马彪《续汉书》曰:武帝置中都官狱,二十六狱头先皆省,惟廷尉及洛阳有诏狱。卫宏《汉旧仪》曰:未央厩狱,主理大厩三署郎,属太仆光禄勋。

【侵绛侯辱安国】《史记》曰:周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因告勃反,捕理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绛侯既出,曰:“吾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汉书》曰:韩安国坐法抵罪,而狱吏田甲辱之。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曰:“然则溺之。”

【黄霸受经杜笃为诔】《汉书》曰:夏侯胜为议不许宣帝尊武帝庙下狱,及丞相长史黄霸坐不举劾,俱下狱。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死罪。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更再冬,讲不息。范晔《後汉书》曰:杜笃,字季雅,客居美阳。令游从,数请托不谐,颇相恨。令怒,收笃送京,会大司马吴汉薨。光武诏曰:诸儒诔之,笃于狱中为诔,辞最高。帝美之,赐帛免之也。

【仰天望气】《史记》曰:赵高案李斯,拘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为计哉?”《汉书》曰: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

【泽上有风山下有火】《周易》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仪狱缓死。又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

【隋鲁本《与胡师耽同系胡州出被刑狱中诗》】叔夜弦初绝,韩安灰未然;相悲不相见,幽絷与幽泉。

【骆宾王《狱中书情通简知己诗》】昔岁逢扬意,观光贵楚材;穴疑丹凤起,场似白驹来。一命沦骄饵,三缄慎祸胎;不言劳倚伏,忽此际回。骢马刑章峻,苍鹰狱吏猜;绝缣非易辨,疑璧果难裁。揆画惭周防,端忧滞夏台;生涯一灭裂,岐路几徘徊。入阱方摇尾,迷津遽易回。圆扉长寂寂,疏网尚恢恢;青陆春芳动,黄沙旅思催。覆盆徒望日,蛰户未惊雷;霜歇兰犹败,风多木屡摧。地幽蚕室掩,门静雀罗开;自悯秦冤痛,谁怜楚奏哀。汉阳穷鸟客,梁甫卧龙才;有气还冲斗,无时会凿坯。莫言韩长孺,长作不然灰。

【沈期《幽系诗》】吾怜曾家子,昔有投杼疑;吾怜姬文公,非无鸱诗。臣子竭忠孝,君王惑谗欺;萋斐离骨肉,含惋兴此辞。

【又诗】昔日公冶长,无罪遭缧绁;圣人降兄子,古来叹独绝。我无毫发瑕,苦心怀冰雪;今代多秀才,谁能继明辙。

 

卷二十一·文部

 

经典第一

$ 叙事

《释名》曰:经者,径也;典,常也。言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白虎通》曰:五经:《易》、《尚书》、《诗》、《礼》、《乐》也。(古者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六经。至秦焚书,《乐经》亡。今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又,《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曰三礼。《春秋》有《左氏》、《公羊》、《梁》三传,与《易》、《书》、《诗》通数,亦谓之九经。)《易》者,按《释名》言,变易也。《帝王世纪》曰:庖牺氏作八卦,神农重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引而伸之,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文王广六十四卦着九六之爻,谓之《周易》。又《汉书》曰: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代厉三古。(《周易正义》曰:伏牺重卦,周公作爻辞,此说与《帝王世纪》不同。又孔子作《十篇》,亦曰《十翼》。初,卜商为《易传》,至西汉传之。有能名家者,有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费直、高相,又东汉郑重、魏王弼并注《易》。施孟诸家,自汉及魏并得立,而传者甚众。至西晋,梁丘、施、高三氏亡,孟、京二氏有书无师,而郑玄、王弼所传则费氏之学。)书者,按《释名》言,书其时事也。上世帝王之遗书,有《三坟》、《五典》、《训诰》、《誓命》孔子删而序之,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凡百篇,以其上古之书,故曰《尚书》,遭秦灭学并亡。汉兴,济南人伏胜能口诵二十九篇。至汉文帝时,欲立《尚书》学。以胜年且九十余,老不能行,乃诏太常掌故晁错就其家传受之。(伏生为《尚书》传四十一篇。欧阳、大小夏侯传其学,各有能名,是曰今文《尚书》。刘向《五行转》、蔡邕《勒石经》皆其本。)其后鲁恭王坏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论语》,悉以书还孔氏。武帝乃诏孔安国定其书,作《传义》为五十八篇。(见《尚书序》及《正义》。安国书成,后遭汉巫蛊事不行。至魏晋之际,荥阳郑冲私于人间得而传之,独未施行。东晋汝南梅赜奏上,始列于学官,此则古文《尚书》矣。)《诗》者,按《卜商序》曰:志之所之也。昔孔子删《诗》,上取商,下取鲁,凡三百一十一篇。至秦灭学,亡六篇,今在者三百五篇。初,孔子以《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曾申授魏人李克,李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汉人鲁国毛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以二公所传,故名其诗曰《毛诗》。(见《毛诗正义》。东汉郑玄,取毛氏诂训所不尽及异国者,续之为注解,谓之曰笺。笺,荐也,言荐成毛意。)礼者,按《释名》云体也,言得事之体也。《周礼》、《仪礼》,并周公所作记,所谓礼经三百,威仪三千。礼经则《周礼》也,威仪则《仪礼》也。(见《三礼正义》。《周礼》遭秦灭学,藏于山岩屋壁,以故不亡,汉武帝时有季氏获之,以上河间献王。独缺冬官一篇,购之千金不得,乃以《孝工记》补之,遂奏入于秘府。时儒以为非是,不行。至刘歆,独识其书,知周公致太平之迹,始奏立学官。后郑玄为之注。《仪礼》,《周衰》,当战国之世,其书并亡。至汉高堂生所传十七篇,惟《士礼》存焉。后世推《士礼》以致天子之礼而行之。至马融、郑玄、王肃并为之注解。)《礼记》者,本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也,后通儒各有损益。子思乃作《中庸》,公孙尼子作《缁衣》。汉文时,博士作《王制》,其余众篇,皆如此例。至汉宣帝世,东海后苍善说礼,于曲台殿撰礼一百八十篇,号曰《后氏曲台记》。后苍传于梁国戴德及德从子圣,乃删《后氏记》为八十五篇,名《大戴礼》。圣又删《大戴礼》为四十六篇,名《小戴礼》。其后诸儒又加《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凡四十九篇,则今之《礼记》也。(见《礼记正义》。《礼记》有马融、郑玄二家注。马注今亡,唯郑注行于世。)《春秋》者,按杜预序曰:鲁史记之名也。《释名》又云:言春秋冬夏,终以成岁。举春秋则冬夏可知也。昔孔子约鲁史以修《春秋》。书有褒贬,不可以书见,口授弟子左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夫子所言而作传。今《左氏传》是也。初,孔子授《春秋》于《卜商》,又授之弟子公羊高、梁赤,又各为之传,则今《公羊》、《梁》二传是也。(见《春秋正义》。《左氏传》有贾逵《训诂》、《服虔》。杜预注:《公羊传》有何休解诂,《梁传》有范甯集解。)又孔子为曾参说《孝经》。孔子殁后,诸弟子记其善言,谓之《论语》,并行于世。(《孝经》、《论语》有郑玄、何晏等注。)

 

$ 事对

【八卦六虚】《周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又曰:《易》之为书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注曰:六虚,六位也。

【言枢道龠】《易》曰: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言行君子枢机。《易乾凿度》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德,为道苞龠。郑玄注曰:管犹兼也,一言而兼此三事,以成其德道之苞龠。齐鲁之间,名门户及藏器之管为龠。

【拟议范围】《周易》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又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王弼注:范围者,拟范天地而周备其理。

【幽赞发挥】《易·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又曰: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九师五子】《刘向别录》曰:所校《仇中易传》,淮南九师《道训》,除复重定著十二篇。淮南王聘善为《易》者九人,从之采获,署曰《淮南九师书》。又曰:所校《仇中易传》、《古五子书》,除复重定著十八篇,分六十四卦,著之日辰,自甲子至于壬子,凡五子,故号曰五子。已上《易》。

【帝书王制】《春秋·说题辞》曰:《尚书》凡百二篇,第次委曲。尚者,上也,上世帝王遗书也。孔安国《尚书序》曰:先君孔子,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举其宏纲,撮其枢要,凡百篇,示人主以轨范,帝王之制,坦然明白。

【三家百篇】刘歆《七略》曰:《尚书》,直言也,始欧阳氏先君名之。大夏侯、小夏侯复立于学官,三家之学,于今尤为详。孔安国《尚书序》曰:先君孔子睹史籍之烦,又惧览之者不一,断唐虞以下,讫于周。举其宏纲,撮其枢要,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宏至道。 

【授河出洛】《孝经·援神契》曰:《易》长于变,《书》考命符授河。宋均注曰:授河者,授河洛以考命符也。《尚书》曰: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孔安国注曰:天兴禹,洛出书。

【直言证义】刘歆《七略》曰:《尚书》,直言也,于今传之。又曰:《诗》以言情,情者信之符;《书》以决断,断者义之证。已上《书》。

【五际六情】《诗推度灾》曰:建四始五际而节通,卯酉之际为革政,午亥之际为革命。神在天门,出入侯听。《春秋孔演图》曰:《诗含》五际六情。宋均注曰:六情即六义: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温淳敦厚】《淮南子》曰:温惠淳良,《诗》教也。《礼记》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集微揆著连类含章】《诗含·神雾》曰:集微揆著,上统元皇,下序四始,罗列五际。宋均注曰:集微揆著者,绵绵瓜瓞。人之初生,揆其始是必将至著,王有天下也。颜延之《庭诰》曰:咏歌之书,取其连类含章,比物集句,《诗》之为祖也。已上《诗》。

【修外制中】《汉书》曰: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也。《礼记》曰:夫礼所以制中。

【承天事地】《史记》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治人之情。《礼记》曰:礼上事天,下事也,尊先祖而崇君师。

【不法无体】《晏子春秋》曰:晏子使鲁,退见仲尼曰:“夫礼,堂上不趋,授立不跪,夫子反此,礼乎?”晏子曰:“君行一,臣行二,君之所来速,吾是以趋以反位也。君授卑,故跪以下之。”晏子出,仲尼送之,反命门人曰:“不法之礼,唯晏子能为之。”《礼记》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粉泽橘柚】太公《六韬》:对文王曰:“礼者,天理之粉泽。”《庄子》曰:三王五帝之礼义法度,共犹楂梨橘柚,虽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也。

【酌秦法言夏礼】《後汉书·曹褒论》曰:汉初,朝制无文。叔孙通颇采礼经,参酌秦法,虽适物观时,有救崩弊,然先王之宏典,盖多缺矣。《论语》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已上《礼》。

【考符稽象】《春秋握成图》曰:孔子作《春秋》,陈天人之际,记异考符。《春秋演孔图》曰:作法五经,运之天地,稽之图象,质于三王,施之四海。

【周法孔经】杜预《春秋序》曰: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春秋演孔图》曰:公羊全孔经。宋均注曰:公羊,公羊高也。经指谓《春秋》。

【四传两家】《汉书》曰:春秋所贬损当时有威权者,是以隐其书而不宣。及末世口说行,故有公羊、梁、邹、郏之传。四家之中,公羊、梁立于学官。刘歆《七略》曰:《春秋》两家文,或具四时,或不于古文无事,不必具四时。

【隐书晦义】《汉书》曰:《春秋》所贬损当世有威权者,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颜延之《庭诰》曰:褒贬之书,取其正言晦义,辅制衰王,《春秋》为上。

【备三圣掌四方】《春秋说题辞》曰:经文备三圣之度。《周礼》曰:掌四方之志。郑玄注曰: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杌。已上春秋。

 

$

【唐太宗文武圣皇帝《尚书诗》】崇文时驻步,东观还停辇;辍膳玩三坟,留灯披五典。寒心睹肉林,飞魄看沉湎;纵情昏主多。克已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犹积善;既承百王末,战兢随岁转。

【晋傅咸《孝经诗》】立身行道,始于事亲;上下无怨,不恶于人。孝无终始,不离其身;三者备矣,以临于民。以孝事君,不离令名;进思尽忠,义则不争。匡救其恶,灾害不生;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又《论语诗》】守死善道,磨而不磷;直哉史鱼,可谓大臣。见危授命,能致其身。克已复礼,学优则仕;富贵在天,为仁由已。以道事君,死而后已。

【又《毛诗诗》】无将大车,维尘冥冥;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明允君子,大猷是经;聿修厥德,令终有ㄈ。勉尔遁思,我言惟服;盗言孔甘,其何能淑。谗人罔极,有面目。

【又《周易诗》】卑以自牧,谦尊而光;进德修业,既有典常。晖光日新,照于四方;小人勿用,君子道长。

【又《周官诗》】惟王建国,设官分职;进贤兴功,取诸易直。除其不蠲,无敢反侧;以德诏爵,允臻其极。辩其可任,以告于正;掌其戒禁,治其政令。各修乃职,以听王命。

【又《左传诗》】事君之礼,敢不尽情;敬奉德义,树之风声。昭德塞违,不殒其名;死而利国,以为已荣。兹心不爽,忠而能力;不为利诏,古之遗直。威黜不端,勿使能植。

【李百药《礼记诗》】玉帛资王会,郊丘叶圣情;重广开环堵,至道轶金ぷ。盘薄依厚地,遥裔腾太清;方悦升中礼,足以慰余生。

 

$

【齐谢《谢随王赐〈左传〉启》】昭杀青,近发中汗,恩劝挟册,兹勖不帷。未睹山笥,早懵河籍,业谢专门,说非章句。庶得既困而学,括羽莹其蒙心。家藏赐书。ぷ金遗其贻厥;披览神胜,吟讽知厚。

【刘孝绰《谢为东宫奉经启》】皇太子四术夙知,三善非学,犹复帝求儒雅,应物稽疑,业光夏校,德茂周庠。诸侯宋鲁,于焉观则,参陪盛礼,莫匪国华。臣虽职典经图,而同官不一,推择而举,尚多髦俊,龙光曲被,独在选中。他日朝闻,犹甘夕死;况兹恩重,弥见生轻。

 

史传第二

$ 叙事

按《世本》注曰: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至于夏商,乃分置左右,(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经《尚书》,事经《春秋》者也。《周官》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凡五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以逆邦国之治;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内史掌王八柄之法,书王命而贰之;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御史掌邦国都鄙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掌赞书。《曲礼》曰:史载笔,士载言。夏有太史终,殷有太史挚,周有太史佚、太史儋、太史叔服、史籀、史苏、史赵。孔子曰:周任,古之良史也。老子为周守藏室史,又为柱下史,则其职也。《春秋传》曰:晋赵穿弑灵公,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盾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又杀之。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楚王与右尹子革语,左史倚相趋而过。王曰:“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史记》曰:秦赵渑池之会,其君相为鼓瑟扣缶,皆命御史书之。是则周之列国,亦各有史官,书事记言,以裁讨典。不虚美,不隐恶;善以劝世,恶以示后,所以暴露成败,昭彰是非者也。遭秦灭学,官失其守。至汉武帝,始置太史令。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故司马谈父子世居此职,得撰《史记》。故《史记·太史公自序传》云:述陶唐以来至麟止,自黄帝始,原始察终,考之行事,著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十表,八书,七十列传,凡一百三十篇,成一家言,是也。《後汉书》云:班彪续司马迁后传数十篇,未成而卒;明帝命其子固续之。固以史迁所记,乃以汉氏继百王之末,非其义也。大汉当可独立一史,故上自高祖,下终王莽,为纪表传九十九篇,逮上之。十志未毕,扶风马续及其妹曹大家所成,今《汉书》是也。其后又有《东观汉记》。《後汉书》云:诏刘珍、陶、伏无忌等述于东观,谓之《东观汉记》。列传载记凡百二十篇是也。世以《史记》、班固《汉书》及《东观汉记》为三史矣。后三国分方,魏吴各有史官,蜀无其职。晋初,陈寿采集其事,谓之《三国志》,凡六十五篇。自兹厥后,世有史书,虽不及迁固所修,亦其次也。

 

$ 事对

【方志直文】《周礼》曰:外史掌四方之志。郑玄注曰: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杌。《汉书》曰: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才。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不虚美谓实录】《魏志》曰:王肃对明帝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

【司籍掌书】《左传》曰:荀跞如周,籍谈为介。王谓籍谈曰:昔而高祖孙伯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周礼》。内史掌书王命而贰之。

【记善书过】《礼记》曰: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有善则记之为史。《韩诗外传》曰:周舍对赵简子曰:“臣操牍秉笔,从君之后,伺君过而书之。”

【帝书王籍】《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陆士衡《晋书·限断议》曰:三祖实终为臣,故书为臣之事,不可如传,此实录之谓也。而名同帝王,故自帝王之籍,不可以不称纪,则追王之义。

【新载旧章】张衡《表求合正三史》曰:臣伏见陛下思光先绪,以典籍为本;而史书枝别条异,不同一贯。建武以来,新载未就。杜预《春秋序》曰: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

【嗣书续记】《左传》曰: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又杀之。而死者二人。《东观汉记》曰:班固征诣校书,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密书令史。卒前所续《史记》也。

【微文隐切】班固《典引》曰:永平十七年诏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讽刺,贬损当代,非谊士也。《魏志》曰:明帝问王肃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则令人切齿。

【述汉遵周】《东观汉记》曰:时人有上言班固私改作《史记》,诏下京兆收系。固弟超诣阙上书,具陈固不敢妄作,但续父所记述汉事。杜预《春秋序》:仲尼因鲁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礼法。

【书名循理】《左传》曰:郑为游楚乱、罕虎、公孙侨、公孙段、印段、游吉、驷带私盟于闺门之外,公孙黑强与于盟,使太史书其名,且曰《七子》。《晋中兴书》曰:仲尼遂因鲁史而书阳秋,皆循理而动,著为实录。

【方册直书】《家语》曰:叶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文武之道,布在方册。”杜预《春秋序》曰: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

【八书十志】《史记》曰:迁为太史,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东观汉记》曰:蔡邕徙逆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

【书言掌命】《礼记》曰:天子玉ロ十有二ヵ。朝日东门之外,听朔南门之外,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周官》: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四方之志。

【掌邦国建侯王】杜预《春秋序》曰:《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汉书》曰:《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张晏注曰:十二纪百官表及诸侯王表也。

【别异同明得失】杜预《春秋序》曰:记事者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子夏《诗序》曰: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

 

$

【唐太宗文武圣皇帝《咏司马彪〈续汉志〉诗》】二仪初构象,三才乃分位;非惟树司牧,固亦垂文字。绵代更膺期,芳图无辍记;炎汉承君道,英谟纂神器。潜龙既可跃,术免奚难致;前史殚妙词,后昆沉雅思。书言扬盛迹,补阙兴洪志;川谷犹旧途,郡国开新意。梅山未觉朽,谷水谁云异;车服随名表,文物因时置。凤戟翼康衢,銮衡总柔辔;清浊必能澄,洪纤幸无弃。观仪不失序,遵礼方由事;政宣竹律知,时平玉条备。文囿雕奇彩,艺门蕴深致;云飞星且流,风扬月兼至。类遵令典,坛资良地;五胜竟无违,百司诚有庇。我皇承暇景,谈丛引泉秘;讨论穷义府,看核披经笥。大辨良难仰,小学终先匮;闻道谅知荣,含毫孰忘愧。

【晋潘岳《于贾谧坐讲〈汉书〉诗》】理道在儒,弘儒由人;光矣鲁侯,文质彬彬。笔下ゼ藻,席上敷珍;前疑惟辨,旧史惟新。将分尔史,既辨尔疑;延我僚友,讲此微辞。

 

$

【梁沈约《上宋书表》】若不观风唐代,无以见帝妫之美;自非睹乱秦余,何由知汉祖之业?是以常言未记,爰动天情,曲诏史官,追述大典。若夫英主启图,名臣建绩,拯世夷难之功,配天光宅之运,亦足以勒铭钟鼎,昭被方册。臣远愧南董,近谢迁固,以闾阎小才,述一代盛典。

 

$

【宋颜延之《家传铭》】旷彼琅邪,实惟海宇;谁其来迁,时闻远祖。青州隐秀,爰始奠居;内乱鼎府,外康邦闾。建节中平,分竹黄初;刑清齐右,政偃营区。葛峄明懿,平阳总理;或荐公庭,或登宰士。刊美霸朝,双凤千里;华著之茂,于昭不已。

 

文字第三

$ 叙事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盖取诸。又《帝王世纪》曰:黄帝垂衣裳,苍颉造文字,然后书契始作,则其始也。按《说文》: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谐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古者子生六岁,而教数与方名;十岁入小学,学六甲书计之事,则文字之谓也。自黄帝至三代,其文不改。秦焚烧先典,乃废古文,更用八体:一曰大篆,周宣王史籀所作也;二曰小篆,始皇时李斯、赵高、胡母敬所作也,大小篆并简册所用也;三曰刻符,施于符传也;四曰摹印,(亦曰缪篆)。施于印玺也;五曰虫书,为虫鸟之形,施于幡信也;六曰署书,门题所用也;七曰殳书,铭于戈戟也;八曰隶书,始皇时程邈所定,以行公府也。汉氏因之。至王莽居摄,使甄丰刊定六体:一曰古文,二曰奇字,三曰篆书,四曰隶书,五曰录书,六曰虫书。当代以教学童焉。又卫恒四体书势,曰汉兴。又有草书,不知作者,盖两汉铭勒,杂以古文篆籀及八分为之。魏晋以还,隶文遂盛。萧子良古今篆隶文体,有藁书、楷书、蓬书、悬针书、垂露书、飞白书、填书、奠书、鸟书、虎爪书、偃波书、鹤头书、象形篆、尚方大篆、凤鸟书、科斗虫书、龙虎书、仙人书、芝英书、十二时书、倒薤书、龟书、麒麟书、金错书、蚊脚书、凡数十种,皆出于六义八体之书,而因事生变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