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管理学院

《成本》3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简单,可以只划分为两个项目,即:材料费用和其他费用。

5、合理选定费用分配标准

生产过程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一项费用发生后,其用途往往不止一个,生产的产品不止一种,成本计算的对象也不止一个。这样,一项费用发生后,往往不能直接地、全部地记入反映某一个对象的明细账户,而需要把这项费用在几个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那么,哪个对象负担的费用应该多--点,哪个对象负担的费用应该少一点呢?其分配的原则是:"谁耗费,谁负担",或者是"谁受益,谁负担"。但是,要对费用进行精确的分配是比较困难的,要对一定对象所发生的成本消耗(受益)情况进行准确的计量,同样是比较困难的。在对费用进行具体分配时,一般是选择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分配。例如,材料费用一般可以按产品的重量、体积或定额消耗量进行分配,人工费用可以按工时进行分配等等。选择分配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应该选择比较客观、科学的标准来对费用进行分配,这样就能 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定对象所实际发生的消耗情况。另外,某一种标准-旦被选定,不要轻易变更,否则就违反了一致性原则。因为分配标准的不同,也会人为地造成计算出来的成本不一样。

(二)计算单位

成本计算对象的计量单位。可以是实物单位,也可以是相对单位。实物单位如件、台、公斤、吨、千瓦小时等。相对单位以标准实物单位表示,标准实物量换算公式为:

标准实物量=实物量×换算系数

确定成本计算单位是为了计算产品的单位成本,以利于成本的比较分析。单位确定是否正确合理,尤其是相对单位,对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有一定影响。

成本计算单位有时也可理解为担负成本责任的单位,如以车间或小组为单位计算成本,这里的单位具有成本中心的涵义

(三)计算对象

生产费用承担的客体,也就是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所确定的各个具体对象。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为正确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提供了前提。在成本计算中,必须根据成本计算对象来设置明细账和归集生产费用。

生产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对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成本计算对象上。例如,由于生产工艺过程不可间断,或不需要划分几个生产步骤,因而,没有必要分生产步骤来计算产品成本,这时就要求按产品品种来划分成本计算的对象。又如,大批量多步骤生产,产品成本计算不仅要求按照产品品种计算产品成本,而且还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成本,这时就要求按每种产品及其步骤的成本作为计算对象。又如,在单件、小批装配或复杂生产中,为了反映和监督各种或各批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的情况,产品成本的计算,就要求以每件或每批产品作为产品成本计算的对象。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除了应考虑生产的特点以外,还应考虑成本管理的要求。例如,对于主要产品,一般应按每一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而对于那些生产工艺相同,所耗原料相同的产品,可以合并为一类,先按类别划分成本计算对象,分别计算每一类产品的总成本,然后再按一定的标准分别计算该类产品中的不同规格、不同等级的产品总成本以及单位成本。

区分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的主要标志。

(四)计算方法

按一定的成本对象归集生产费用,以便计算出各种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方法。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

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生产的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例如,在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的情况下,只要求按产品的品种计算成本,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就稳定之为品种法。又如,在单件小批多步骤的生产情况下,由于生产是按照客户的订单以及企业组织的生产批别组织生产,因此,产品成本就应该按照订单或生产批别进行计算,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就称之为分批法。而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的情况下,往往不仅要求按产品品种计算方法称之为分步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可与基本方法结合使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例如,采用品种法计算成本,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情况下,为了简化成本计算工作,可以先将产品划分为若干类别,分别计算各类别产品成本,然后在各个类别内部采用一定的分配标准,计算出各个规模产品的成本,这种方法称之为分类法。在定额管理制度比较健全的企业中,为了加强成本的定额控制,还可以以定额成本为基础,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这种方法就称之为定额法。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企业生产情况错综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往往是同时使用或结合使用的。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特点,其目标是力求达到既要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又要简化成本的核算工作。

 

(五)成本计算期

成本计算期是指产品成本计算所确定的特定期限。产品成本计算期的确定一般与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例如,在大量大批生产的情况下,由于产品生产的不间断性以及品种的单一性,必然造成在每个月都有一部分产品完工,一部分产品正在生产中,为了能及时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并按期计算销售产品的盈利,就需要按月进行成本的计算。再比如,在单件小批生产的情况下,不论生产周期的长短,往往都是一批批产品全部一次投入,要求一次完工,整体对外出售,而且各批产品生产周期长短不一,为了能正确计算每一批产品的销售利润,只能等某一批产品完工后才能计算成本,这就使成本计算期具有不定期的性质,它与其生产周期一致的。

1、成本计算期对产品计价的影响:

成本计算期的不同会对在产品计价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单件小批的生产的情况下,由于成本计算是不定期的,所以就不需要对在产品进行计价。整批产品在完工以前都在产品,一旦完工后,都作为产成品。而在大批大量生产条件下,由于成本计算期是按月进行的,所以就需要将生产费用按月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行合理的划分,以便正确计算完工产品成本与产品成本。

2、与会计核算期

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核算期是不同的概念,不论成本计算是否定期,会计核算期总是按月进行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各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必须按月进行归集。

3、成本计算期的确定:

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不一致。如果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一致,则成本计算过程可以与生产过程同步进行,否则就取决于管理要求,或按月进行计算,或到生产周期结束时计算,以及其他计算方法

 

二十三、边际成本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辆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 但是,考虑到机会成本,随着生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也可能会增加。还是这个例子,生产新的一辆车时,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处,所以要尽量用最少的材料生产出最多的车,这样才能提高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简写为MC或MPC。

 

(一)原理

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的产量随即而产生的成本增加量即称为边际成本。由定义得知边际成本等于总成本(TC)的变化量(△TC)除以对应的产量上的变化量(△Q):总成本的变化量/ 产量变化量 即:MC(Q)=△TC(Q)/△Q或MC(Q)=lim=△TC(Q)/△Q=dTC/dQ(其中△Q→0)

理论上讲边际成本表示当产量增加1个单位时,总成本的增加量(这个总成本包括不变和可变成本)。

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会先减少,后增加。

当产量很小时,可以理解为企业的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而产量很小,随着企业雇佣更多的员工进行生产,生产设备的利用率也开始变大,假设增加的第一个工人对产量的贡献是10,那么增加的第二个工人对产量的贡献可能是15甚至更高,第三个会是30。这对应生产函数曲线的第一个阶梯,即边际产品随着投入的增加以递增的比例增加(就是说增长率不是常数而是递增的,从生产函数的斜率可以看出,斜率越大增长率越大),在这一阶段产量的增加速度超过成本的增加速率,从而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员工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变得拥挤,这时候每增加的一个员工依然会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但是这个利用率的提高会慢慢减慢下来(生活中我们称之为窝工),这对应 生产函数的第二个阶梯,即生产函数的斜率逐渐从第一个阶梯时的最大值减少到0,当员工增加到某一程度,再增加一个员工时,这个员工对产量的贡献将会是0,即边际产量为0,在这一阶段时,产量的增加速率从最大值逐渐减小到零,而成本的增加速率(每个员工的费用,加上每单位产品的成本)大于产量的增加速率,从而边际成本增大。

即从边际成本曲线可以看出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示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递增。

而边际成本递增的根本原因就是边际产品的递减原则。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通常只按变动成本计算。边际成本用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它是在管理会计和经营决策中常用的名词。例如,生产某种产品100个单位时,总成本为5 000元,单位产品成本为50元。若生产101个时,其总成本5040元,则所增加一个产品的成本为40元,即边际成本为40元。当实际产量未达到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减;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增。因为,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总固定成本就会递增。由此可见影响边际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产量超过一定限度(生产能力)后的不断扩大所导致的总固定费用的阶段性增加。

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单位产量售价)高于边际成本时,是划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收入不能低于边际成本,否则必然会出现亏损;只要增加一个产量的收入能高于边际成本,即使高于总的平均单位成本,也会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因此计算边际成本对制订产品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指出,当产量增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为企业获得其最大利润的产量。

(二)作用

边际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变化规律,配合边际收入,计算边际利润。

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边际利润>0时,方案可行。

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边际利润<0时,方案不可行。

1、边际成本的变化规律:

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与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相似,也先随产量增加而降低,达到一定规模后开始增加。只不过它达到最低时的产量比平均总成本及平均变动成本的较小,在平均总成本与平均变动成本达到最低点时,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2、边际成本的计算:

边际成本计算方法很多,教材所承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与概念不一致。但从应试角度,还应按其掌握。教材边际成本计算:新筹资的加权成本,即为边际成本。

【例6】2002年企业资金120万元,加权成本10%。2003年企业计划新筹资金80万元,80万元的加权成本12%,分别计算筹资后的加权成本和加权成本增加。

【解】筹资后总资金=120万+80万=200万元

筹资后加权成本=10%×120/200+12%×80/200=10.8%

筹资前后加权成本增加=10.8%-10%=0.8%

0.8%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边际成本。而教材将新筹资的加权成本12%作为边际成本。

(三)区别

边际成本和单位平均成本不一样,单位平均成本考虑了全部的产品,而边际成本忽略了最后一个产品之前的。例如,每辆汽车的平均成本包括生产第一辆车的很大的固定成本(在每辆车上进行分配)。而边际成本根本不考虑固定成本。边际成本法是管理会计的一种方法。用于计算企业一定时期产品或劳务的生产成本,对制成品和在产品、存货计价,计量企业获得的利润。在边际成本法下,企业所有的成本都要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按照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工会定义;边际成本法是一种会计制度,在此制度下,成本单位仅包括变动成本,某一时期的固定成本全部由边际贡献毛益中销记。这样处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理由是:每生产一件产品,变动成本都会起变化,而固定成本则不管产量多少都支付。因此,贡献毛益首先用于弥补固定成本,如补偿有余就是利润,补偿不足就是亏损。

作为管理会计的一种方法,边际成本在中国的会计工作实践中运用还不是很广泛,会计职能的发挥也受到一定限制,中国目前还没有注册管理会计师,而英国在1972年就开始了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的资格考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以及适应中国加入WTO的要求,会计必须与国际接轨。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是"总结过去"的话,那么管理会计就是"决策未来"。

(四)指导作用

运用边际成本法取得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相关分析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优点

它克服了完全成本法的缺点,避免操纵短期利润,有利于短期产量决策。

在完全成本法下,计算产量和劳务成本的方法是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直接成本上计入合理部分的生产间接费用(即间接成本)得出单位完全成本和总成本,非生产间接成本不包括在完全成本中,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完全成本法有赖于对产量的估计,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水平而不是销售水平。如果产量大于销量,一部分固定成本就会推延到下一会计期抵减利润,固定成本的性质被歪曲了。适用于特殊订货的订价决策,特殊订货决策主要是指在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是否接受订货的决策。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效率的大大提高,所以企业往往未能尽用其生产能力。这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对特殊订货如何决策显得尤为重要。以机修厂为例,相信更能说明这一点,因为机修厂经常活源不足,生产能力过剩。假设,机修厂生产某种备件的最大能力是12000件/年,已签订了10000件的加工合同,每件售价1200元,单位完全成本1000元,其中:固定部分(折旧等)200元,变动部分(直接材料、人工等)800元,剩余生产能力无法转移。现有一客户,准备以900元/件的价格追加定货1000件,追加定货无特殊要求,也不需要投入专属设备,是否能

接受此批定货呢?按照习惯的决策理念是不能接受此定货的。因为按照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单位生产成本是1000元,而客户只愿支付900元/件,每件亏损100元。虽然企业生产能力有富余,但也不能赔钱干。但是,引入边际成本法其结论就不同了。

2、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就是分析总成本、收入(企业最终利润)和企业产销量之间的关系。它也是建立在边际成本法基础上的,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主要是进行保本分析和目标预测。

(1)保本分析

保本分析也属于本量利分析的范畴,它是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讨论成本、收入和销量之间的关系。保本就是利润为零,保本点就是收入和成本总额相等的销售量水平。

(2)目标预测

所有本量利分析都是建立在以下公式的基础上:

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

这一公式是边际成本法下利润计算的数学表达式。运用公式中各要素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预测和决策。

由此可见,该新产品要实现年利润80万元的目标,年销售量必须达到16667件。这就为企业管理者合理安排生产、组织营销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信息,使管理者决策心明眼亮,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性和决策失误。

(五)实际应用

运用边际成本法取得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相关分析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其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它克服了完全成本法的缺点,避免操纵短期利润,有利于短期产量决策。

在完全成本法下,计算产量和劳务成本的方法是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直接成本上计入合理部分的生产间接费用(即间接成本)得出单位完全成本和总成本,非生产间接成本不包括在完全成本中,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完全成本法有赖于对产量的估计,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水平而不是销售水平。如果产量大于销量,一部分固定成本就会推延到下一会计期抵减利润,固定成本的性质被歪曲了。例如:

某企业生产一种零部件产品,其生产性费用为:直接材料10元/件,直接人工5元/件,变动制造费用(能源)7元/件,固定制造费(折旧)4000元。其非生产性费用为:管理费用(保险)400元,销售费用:其中变动费用3元/件(买一送一),固定费用(广告费)600元。期初库存为0,本月生产1000件,销售600件,售价40元/件。

1、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如下:

单位生产成本:10+5+7+4000÷1000(件)=26元

销售收入:600件×40=24000元

减:销售成本:600件×26=15600元

毛利:8400元

减:期间成本:600件×3+400+600=2800元

净利:5600元

在完全成本法下,400件库存中有固定费用(折旧)1600元(4000÷1000件×400件)

作为存货,虚增了资产和当期利润。同时也可以看出,在完全成本法下,企业很难正确作出是否应该增产或减产的决策,因为产品或劳务的吸收成本中包括固定成本要素,而固定成本与企业的产量无关。

2、用边际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如下:

单位生产成本:10+5+7=22元

销售收入:600件×40=24000元

减:销售成本(全部变动):600件×(22+3)=15000元

贡献毛益:9000元

减:全部固定:4000+400+600=5000元

净利:4000元

由此可见,在边际成本法下,利润与销售量直接相关,而与产量无关。两种方法计算的利润差额正好是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库存产品中所含的固定费用数。所以,用边际成本法更能准确地反映企业实际利润。同时,也可以看出,由于固定成本与产量增减无关,在短期增减产量决策时,不必考虑固定成本因素,因此,边际成本法对企业管理者短期产量决策是非常有用的。

 

(六)研究意义

总之,边际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依靠估计、假定和预测来计算单位成本,生产成本仅包括变动成本,这样可以准确反映企业在实务上是如何发生的;与完全成本法相比,销售量与利润直接相关,更能准确反映实际利润的多少.

由于固定成本与产量增减无关,在现有固定成本最大产量范围内增减产决策时,不必考虑固定成本因素,对决策者是非常有用的;以边际成本法计算的成本及所编制的会计报告比用完全成本法更容易理解。

虽然边际成本法有若干优点,但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不足之处值得注意:如边际成本法下企业的所有成本都要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而实际运做中有时难以准确划分。以长期来看,没有会计成本是固定的,固定成本也不例外。长远来说都是变动成本,但边际成本法在计算成本时不承认一点。再如,由于边际成本法下成本中不包含固定成本,但是它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产量上升,每单位的总成本实际上会下降;反之则上升,因为固定成本总额与产量变动无关,所以每多生产出一件产品,则固定成本会被分成更小的数目,就使每个单位的总成本会随之下降。另外,边际成本法作为制成品和在产品、存货的一种计价方法,还不为财务会计所承认。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扬长避短,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二十四、成本开支范围

 

成本开支范围,是由国家依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费用的不同性质,根据成本的内容和加强经济核算的要求,对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支出的内容所作的统一规定。

成本开支范围,是由国家依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费用的不同性质,根据成本的内容和加强经济核算的要求,对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支出的内容所作的统一规定。

(一)成本开支范围

成本开支范围是国家为了加强成本管理,正确计算成本,防止滥挤成本、乱摊费用,对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所作的统一规定。按现行制度规定,应该计入成本的包括下列各项:

1、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的原价和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2、企业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和提取的福利费。

3、车间房屋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修理费及低值易耗品的摊销费等。

4、其他为组织、管理生产活动所发生的制造费用。

 

(二)企业发生下列费用,不应计入成本:

1、企业为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2、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的支出、购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

3、对外界的投资以及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

4、被没收的财物以及违反法律而支付的各项滞纳金、罚款以及企业自愿赞助、捐赠的支出。

5、在公积金、公益金中开支的支出。

6、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各种付费。

7、国家规定不得列入成本的其他支出。

成本开支范围是国家根据成本的客观经济内涵、国家的分配方针和企业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要求而规定的。各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以保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可比性。

 

二十五、实际成本

 

实际成本又称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时所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实际成本: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

(一)实际成本和估计成本的异同

估计成本则是尚未实际发生的,而是根据一定资料预先估算的成本。实际成本是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企业在平时核算时可以采用计划成本、定额成本和标准成本等,但最终必须要调整为实际成本。

实际成本概念主要是针对产品或劳务而言的,但实务中也包括原材料采购的实际成本和销售实际成本等,所以实际成本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是指实际发生的耗费代价,相对于估计成本而言,实际成本是指已经发生,可以明确确认和计量的成本。

将企业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或上期成本及同行业成本等进行比较,便可以进行成本的分析和考核,了解成本定额和计划的完成情况,掌握成本变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揭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估计成本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根据经验和历史资料估算成本,如购进存货要花费买价、运杂费和仓储费等等;没有历史资料,而根据技术资料测算的估计成本,如产品第一次投产的估计成本;由于历史资料和技术资料细目过多,所以采用估算的办法来预计成本;是预测、决策成本、在决策时,尽管成本并未实际发生,但根据相关的经济业务和事项,可以合理估算出可能发生的成本额。

在财务会计中,估计成本往往是实际成本计算的一种手段,如计划成本和定额成本等,它们可以按成本项目分别估计,也可以按成本总额估计,通过对估计成本的调整,既能计算出实际成本,又能计算出估计成本的差异,便于成本控制、分析和考核,也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

在管理会计中估计成本主要表现为预测和决策成本,也是机会成本的一种。这种成本可以有历史资料也可根本没有历史资料,估计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成本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更有效地进行长短期的投资决策,同样能为企业成本控制和分析等提供依据。

实际成本和估计成本只是相对而言,它们的成本构成内容可能是相同的,在尚未实际发生之前,可能是估计成本,发生后便成为实际成本,经过调整加以重新确定后的预计成本又成为估计的成本。

(二)计算方法

实际成本核算和计划成本核算比较

1、概括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存货的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也可以按计划成本来进行。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核算时,应当按期结转其成本差异,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2、实际成本

存货按实际成本核算的特点是:从存货的收发凭证到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均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实际成本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存货品种简单、采购业务不多的企业。我们不难看出,实际成本法所强调的是“实际”,即要求在每批存货的收发存中实际成本都应形影不离的相随。当然由此而带来的记录和计量的繁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实际发出存货时,为了解决存货的采购成本在销售成本与期末成本之间的分配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规定可以采用的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这几种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损益的计算、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项目的计算以及所要交纳所得税数额的计算都有直接的影响,也增加了财务部门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所以选择一种稳健而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仍是企业不懈的追求。

3、计划成本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同时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如果企业的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品种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别核算其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也可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

采用计划成本法,其首要问题是制定好一个合理的计划成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构成内容相一致

为保持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财务部门业绩,要求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口径一致,包括买价、运杂费和相关的税金等。

(2)计划成本应尽可能接近实际

虽然计划成本的高低可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对发生和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并无影响,但如果计划成本脱离实际成本太多,则无法随时通过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考核采购部门的成果。所以在制定计划成本时,应尽可能使计划成本接近实际成本。可由企业的采购部门联合财会等有关部门参照同类存货以往实际成本,并根据物价涨幅等相关因素共同研究制定。当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发生重大差异时,应作调整。

4、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存货核算的企业,其基本的核算程序如下:

(1)企业应首先考察与存货成本相关的各种因素,规定存货的分类、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和单位计划成本。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单位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

(2)取得存货时,应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取得存货的计划成本填入收料单中,并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进行登记。

(3)平时领用、发出存货都按计划成本计算,月份终了再将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摊,随同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经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

(4)实例比较

我们仅用材料取得和入库这一过程为例,用简单的分录来加以说明:

实际成本法下:

取得材料: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材料入库:

借:原材料(实际成本)×××。××

贷:物资采购×××。××

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均是以实际成本反映,所以月末不需加以调整。计划成本法下:

取得材料: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材料入库: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

计划成本法下,要在月末进行汇总,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具体分录如下:

借: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

贷:物资采购×××。××

或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

从以上对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的描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在计划成本法下,材料明细账可以只记录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数量,将数量乘以计划单位成本,随时求得材料收、发、存的金额,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和调整发出和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简便易行。而在实际成本法下,对存货的数量、单位成本和总金额都要详细记录,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计划成本法虽然强调的是“计划”下的成本,但它仍是适时地关注实际成本,与实际成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取得存货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对比得出存货的“材料成本差异”,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过程,其实质是控制和决策过程。通过两种成本的比较,使得采购部门不断关注其计划成本,结合更多的影响因素,不断降低其采购成本,节约支出,也为制定更完善的计划成本做准备。

(三)实际成本与理论成本的区别与联系:

理论成本不考虑生产经营活动中偶然因素和异常情况的消耗,只对正常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货币计量,而实际成本往往受客观条件包括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当期生产经营条件变化的影响。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多生产主体的情况下,计算生产耗费量和补偿量的观念是不同的;

2、由于客观上存在物价上涨、劳动报酬时增时减、固定资产折旧率不同以及内外部原因引起其他费用的变化,即使同一生产主体,同一成本对象,在不同的成本计算期里计算的实际成本当然也是不同的;

3、宏观管理政策和体制的变动,引起微观成本开支内容、范围的调整使实际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理论成本。

应用成本是在理论成本的指导下具体实践的成本,它的确认以理论成本为基础,同时它又是检验理论成本的成本,是丰富和发展理论成本的实践性成本。

 

二十六、定额成本

 

在工业企业里,根据某一日期,一般是当月一日所确定的各种产品成本项目的耗费定额、当期费用预算和其他有关资料计算的一种预计成本。定额成本是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现行定额,它反映了当期应达到的成本水平。合理的现行成本定额是衡量企业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

把一定时期的定额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便可以揭示实际脱离定额的差异,指出生产和成本管理中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定额成本是计算产品实际成本的基础。

定额成本的制度,一般可以先从产品的零件、部件进行,然后再按照产成品确定完整的定额成本。如果产品的零部件较多,为简化手续,可不制订零件和部件的定额成本,而直接制订产品的定额成本。

定额成本应根据成本项目分别制定,所用成本项目及其内容应与实际成本相一致,在一般情况下,定额成本不包括生产损失性的耗费。

(一)定额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区别

定额成本与计划成本不同,定额成本是按现行定额计算的成本,而计划成本是按计划期内平均定额计算的成本。 二者虽然都是以技术经济定额为基础制订的目标成本,但前者依据当月现行定额制订,对单位产品的现行的物资消耗定额、劳动定额和费用定额以货币形式进行综合则形成产品的定额成本。表示当月应达到的成本水平,各月的现行定额可能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进行修订,因而成本水平表现为不断降低;后者则依据计划期(通常是一年)内各月的平均定额制订,反映计划期内预计应达到的平均成本水平。

(二)定额成本制度

通过事前制定产品的定额成本作为目标成本,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时将实际发生的费用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揭示差异,并找出原因,及时控制、监督实际生产费用的支出,加强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的一种制度。

(三)内容

1、制定

定额成本是目标成本的一种,它是根据现行定额和计划单位成本制定的。在制定时,要分别成本项目进行。其计算公式为:

(1)原材料费用定额=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X原材料计划单价

(2)生产工资费用定额=产品生产工时定额X计划小时工资率

(3)制造费用定额=产品生产工时定额X计划小时费用率

其中,计划小时工资率、计划小时费用率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1)计划小时工资率= 预计某车间全年生产工人工资总额/预计该车间全年定额工时总数

(2)计划小时费用率= 预计某车间全年制造费用总额/预计该车间全年定额工时总数

2、定额差异计算

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一般有:限额法、切割核算法和盘存法等。

(1)限额法。限额法是控制领料的一般方法。采用该法的企业必须建立限额领料制度。限额法是控制领料,促进用料节约的重要手段,但是它不能完全控制用料。

(2)切割法。适用于使用必须经过切割的板材、棒材和棍材等。采用该法进行控制用料时,应 先采用限额法控制领料。

(3)盘存法。按一定的间隔日数,对生产中的余料进行盘点,根据材料领用数和盘点所确定的余额,算出一定日期材料的实际耗用定额成本制度量,以实际耗用量和这一时期投产的数量乘上耗用定额所求得的定额耗用量。

3、工资脱离计算

工资脱离定额的差异一般分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

在计件工资形式下,生产工人工资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其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与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相类似,可采用差异凭证法,将符合定额的生产工人工资,反映在产量记录中,脱离定额的差异可反映在专设的差异凭证中,并注明差异的原因。

在计时工资形式下,生产工人工资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影响其脱离定额的差异的因素有二:

(1)是生产工时。

(2)是小时工资率。其计算公式为:

某产品的实际生产工资=该产品实际生产工时x实际小时工资率

某产品的定额生产工资=该产品定额生产工时x计划小时工资率

该产品生产工资脱离定额差异=该产品的实际生产工资-该产品的定额生产工资

(四)计算

1、产品的实际成本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产品的实际成本=月初定额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定额变动

定额成本制度和一般核算方法不同的是,它不纯粹是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它是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