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管理学院

《成本》2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深刻领会。

(1)约当产量法:

所谓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是将尚示完工的在产品按其完工程度或投料程度折算成完工产品的数量。

(2)定额比例法:

是指企业分别成本项目,按照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定额耗用量或定额费用比例分配成本费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的思路也是先计算出每一单位定额应分摊的费用即费用分配率,然后用费用分配率乘以完工产品或在产品的定额,分别计算出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生产成本。

(3)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是指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其数量和事先核定的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来计算在产品生产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在产品实际成本与定额成本的差异全部转嫁给了完工产品,因此如果在产品数量较多采用这种方法就不太合理了。

以上这三种方法是难度相对较大的方法,对此作了特别的提示。再次提醒大家要认真理解掌握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及其缺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采用适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法。分同学们应重点掌握每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约当产量法、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比例法三种方法。

对于劳务性生产的辅助生产成本可采用直接成本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代数分配法、顺序分配法等方法进行分配。其详细内容见“专题辅助部分”。在那里即有文本讲解,还有视频资料。

关于部门费用中的制造费用,同学们应重点理解按年度计划分配率法。采用这种方法,不论各月实际发生多少制造费用,每月各种产品中的制造费用都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但在年度内如果发现全年的制造费用与实际数可能发生较大差额时应及时调整计划分配率。应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方法制造费用的总账和明细账月末会有余额,而且余额所在方向不固定,即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在贷方。这个余额就是全年制造费用的实际发生数与计划分配额的差额,一般应于年末计入12月份的产品成本。如果为借方余额,说明实际发生额大于计划分配额,应进一步分配,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4)建筑工程:

间接费是间接用于工程的费用,既施工企业的施工准备、组织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而发生在现场和企业的各项费用。间接费包括企业管理费、财务费和其他费用。

(5)相关构成:

工程造价间接费的构成

工程造价间接费包括规费、企业管理费。其中,规费包括工程排污费,工程定额测定费,社会保险费(包含,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危险作业意外伤害保险;企业管理费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交通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劳动保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费,财产保险费,财务费,税金及其它。以上为国家规定的工程造价间接费构成,在我国各个地方对工程间接费的规定也略有不同。例如:江苏省在工程造价规费规定中,就将规费做了调整,它由工程排污费、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组成。

 

十八、可控成本

 

可控成本的概念:可控成本,即能被某个责任单位或个人的行为所制约的成本。可控成本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并且有关的责任单位或个人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与手段使其按所期望的状态发展。如果某些成本只具有一种可能结果,则不存在进行控制的必要性;如果某些成本虽具有几种可能结果,但有关的责任单位或个人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施加影响,则也不存在进行控制的可能性。

 

(一)确定条件

一般来讲,可控成本的确定应具备三项条件:

1、有关的责任单位或个人有办法了解所发生耗费的性质。

2、有关的责任单位或个人有办法对所发生耗费加以计量。

3、有关的责任单位或个人有办法对所发生耗费加以控制和调节。

 

(二)可控成本的特点

可控成本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并且有关的责任单位或个人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与手段使其按所期望的状态发展。如果某些成本只具有一种可能结果,则不存在进行控制的必要性;如果某些成本虽具有几种可能结果,但有关的责任单位或个人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施加影响,则也不存在进行控制的可能性。

 

(三)相对性

成本的可控性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它与成本发生的空间范围有关。某个责任单位不可控制的成本,往往对另一个单位来讲是可控的;下一级责任单位不可控制的成本,对于上一级责任单位来讲往往是可控的。了解可控成本的这种空间范围上的相对性,有助于分清各责任单位或个人的经济责任,以利于正确评价与考核其业绩 ,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与措施,使可控成本不断降低。

可控成本的相对性还与成本发生的时间范围有关。在产品投产前的产品设计阶段,成本的决策与计划阶段以至工厂的筹建阶段,一切尚未发生的产品成本都是可控的。如设备的折旧费会因资本支出决策的不同而不同。同样,厂址、设计方案、工艺路线和生产组织形式的不同选择,都会对成本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而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品成本只是部分可控,因为有些成本在设计、筹建阶段都已经决定,属于先天性因素而不可控制。而当产品生产完工后,成本均已发生、形成,也就无所谓可控了。由此来看,产品投产前成本的可控性最大,其控制效果也最佳,这也正是成本控制的重点所在。

 

(四)可控成本分析

成本的可控性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它与成本发生的空间范围有关。某个责任单位不可控制的成本,往往对另一个单位来讲是可控的;下一级责任单位不可控制的成本,对于上一级责任单位来讲往往是可控的。了解可控成本的这种空间范围上的相对性,有助于分清各责任单位或个人的经济责任,以利于正确评价与考核其业绩 ,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与措施,使可控成本不断降低。

可控成本的相对性还与成本发生的时间范围有关。在产品投产前的产品设计阶段,成本的决策与计划阶段以至工厂的筹建阶段,一切尚未发生的产品成本都是可控的。如设备的折旧费会因资本支出决策的不同而不同。同样,厂址、设计方案、工艺路线和生产组织形式的不同选择,都会对成本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而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品成本只是部分可控,因为有些成本在设计、筹建阶段都已经决定,属于先天性因素而不可控制。而当产品生产完工后,成本均已发生、形成,也就无所谓可控了。由此来看,产品投产前成本的可控性最大,其控制效果也最佳,这也正是成本控制的重点所在。

 

(五)不可控成本

不可控成本与可控成本对称,是指不能为某个责任单位或个人的行为所制约的成本。不可控成本一般是无法选择或不存在选择余地的成本。它也具有相对性,与成本发生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有关。例如短期内,固定成本是不可控成本,但从长期看,企业可以调整固定资产支出,固定成本成为可控成本。

 

十九、期间成本

 

在会计学中,有些费用,如租金和许多管理费用,不能与特定的收入相联系, 它们的发生是为了维持公司在特定时期内的经营活动,因此被称为期间成本。

 

(一)简介

作为一种必备的永续成本计算系统(使用标准或平均成本计算方法),成本管理系统支持两种期间成本计算方法:

1、期间平均成本计算

2、期间递增 (后进先出)

期间成本计算允许您按期间计算库存值。期间成本计算可实现三个主要目标:

1、按照国家法律或公司政策将供应商发票金额加上其它直接采购费用,计算出实际请购成本。

2、使用全额分摊资源和制造费用分摊率计算出实际事务处理成本

3、在规定期间内平均分摊库存成本,而不是按事务处理量分摊库存成本

您必须为在库存管理系统中建立的每个库存组织设置永续成本计算方法(标准或平均)。此外,您可以选择使用期间成本计算。

在运行期间成本计算之后,您可以选择创建期间成本计算分配,并将它们发送给总帐。您也可以禁用永续成本计算的总帐传送,而只是在运行期间成本计算之后生成会计分录。

Oracle 会分别维护永续成本计算系统和期间成本计算系统(如果启用了其中一个系统),并生成不同的报表。

(二)用途

期间成本计算可用于以下用途:

1、需要将请购成本并入库存估价以设置标准成本或更新永续标准成本。

2、所处国家(地区)的财政制度要求使用一种或两种期间成本计算方法来处理和(或)报告库存成本。

(三)主要功能

期间成本计算允许您按期间计算一个或多个库存组织的物料成本。在可以获得发票时,此成本基于发票价格计算;否则,基于采购价格计算(对于外购物料)。对于自生产物料,期间成本计算则是计算物料所消耗的资源及物料的实际成本之和。

1、请购成本计算:期间成本计算处理器使用请购成本(包括附加费用,如运费、关税和保险费)来计算接收或退回的物料价值。如果在运行成本处理器时,没有与接收匹配的发票,系统将使用 PO 价格。您可以查看以 PO 成本估价的接收,并进行必要的更正。

2、完全吸收:您可以使用期间费率成本类型创建费率,以完全吸收资源和制造费用。期间成本处理器将使用这些费率来计算库存和在制品事务处理成本。

3、共享期间成本:您可以在法人主体中的多个库存组织之间共享期间成本。法人主体中的各个组织则可以使用永续成本计算方法,以混合使用标准成本和平均成本。

4、报表:除库存估价报表之外,您还可以运行其它报表来查看接收成本明细,并找出以 PO 价格而非发票价格估价的接收。

5、灵活使用成本计算方法:您可以使用期间增量 LIFO 和期间平均成本计算(或其中之一)来计算期间内的库存事务处理成本,并可以使用任一种方法来查看结果并生成库存估价报表。

6、期间成本计算分配:您可以选择将期间或永续成本计算分配过帐至总帐,或者将它们同时过帐至总帐(尽管系统不建议这样做)。

 

二十、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又称固定费用)相对于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

 

(一)特征

1、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而变,表现为一固定金额;

2、单位业务量负担的固定成本(即单位固定成本)随业务量的增减变动成反比例变动。

 

(二)范围

固定成本总额只有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才是固定的,这就是说固定成本的固定性是有条件的。这里所说的一定范围叫做相关范围。如业务量的变动超过这个范围,固定成本就会发生变动。

 

(三)分类

固定成本通常可区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1、约束性固定成本

为维持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能力而必须开支的成本,如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财产税、房屋租金、管理人员的工资等。由于这类成本与维持企业的经营能力相关联,也称为经营能力成本。这类成本的数额一经确定,不能轻易加以改变,因而具有相当程度的约束性。

2、酌量性固定成本

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年度开始前,根据经营、财力等情况确定的计划期间的预算额而形成的固定成本,如新产品开发费、广告费、职工培训费等。由于这类成本的预算数只在预算期内有效,企业领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确定不同预算期的预算数,所以,也称为自定性固定成本。这类成本的数额不具有约束性,可以斟酌不同的情况加以确定。

(四)对比

1、传统的成本管理

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减少各种服务项目或内容、降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减少各项显性支出等短期行为来达到节约开支、控制成本的目的。它实质上采用“增加价值”的方法,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并没有把成本管理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

2、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挖掘企业的隐性成本,将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利用贯穿于战略管理,为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自始至终取得成本优势,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领先于对手。战略成本管理强调的是知己知彼,揭示企业同竞争对手相比的相对成本地位,并寻求成本持续降低的途径。也可以说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成本管理。

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求得在持续发展中增长和回报这两个关键。也就是所谓的“向管理要效益”。作为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成本管理已经替代传统的成本管理,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利武器。

(五)方法与范围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有价值链分析法、竞争对手分析法、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法等等。

1、价值链分析法

价值链分析法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企业价值链分析是通过对企业活动进行分解,以各种价值活动为基础确定成本与效益,考虑单个活动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权衡和取舍,从而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当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累计总成本小于竞争对手时,就具有了战略成本优势。

2、竞争对手分析法

竞争对手分析法是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优劣势、反应模式、竞争战略、乃至核心竞争能力等各方面的信息与证据,考虑其在竞争中的态势,采用的行动和反应,从而为企业决策的制定和经营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3、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法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法是分析引起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控制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大量潜在的成本问题。包括微观层次上的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和企业整体层次上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1]

4、范围

战略成本管理包括固定成本战略管理和变动成本战略管理。前者普遍被理解为是固定的,没有管理的余地,更谈不上从战略的高度去进行,因而不被管理者重视。但事实上,从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充分利用供应商到轻资产结构;从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摊销到作业成本法的使用;从扩大产量、提高设备利用率、超产到增加固定费用的摊销、降低单位成本等,都是可以管理的,而且是建立企业成本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固定成本战略管理具有新的价值。

(六)科学管理

不同的行业资产投资比例不同,收益率也不同。例如,航空、邮电通讯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就远远高于相应的流动资产投入;而采矿、化工类行业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资要求都很高;流动资产投入大的行业多集中在日用消费品领域;而零售业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入普遍没有较高要求。同时,股本收益率告诉我们:不同行业之间,投资与收益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同一行业内,固定资产投资与收益率普遍相关。事实可以证明,我们也可以预见:固定资产投入越大,单位产品所摊销的固定成本就越多,单位产品的总成本越高,利润就越少,投资收益率就越低。其中,衡量的标准就是固定资产周转率。对企业而言,弥补固定资产投资大却带来低收益的方法是生产附加值高(价格高)的产品和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大的行业(比如星级宾馆、航空业)竞争非常激烈,提高价格是不可行的,因此要提高回报、获得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挖掘人的潜力是主要的经营途径,而科学设计、合理减少固定资产投入是关键的战略途径。

1、采用轻资产结构

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不盲目求大求先进,在保证科学、合理的前提下,把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控制在最少的范围内,降低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份额,增加对利润的贡献比例。实现投资规模的成本驱动,获取成本优势。例如:

(1)对新投资要考虑到每一个细小的环节。

丰田汽车公司在全球每投资一个同等规模的新的汽车生产厂,至少要比上一个汽车厂的投资额少 10%,所以2002年丰田汽车公司的毛利率是全球汽车行业最高的,达到了8.5%;而通用只有1.5%。在设计新工厂时,丰田公司全面考虑了需要'花钱 '的每个环节,包括厂房、设备、生产工艺、布置等。尤其是物流,从原材料到成品,每一个环节都采用科学设计,做到省时节效。据统计,丰田某一汽车厂的一个螺丝钉从采购进厂到装配后产品出厂,在厂区里被搬运了25公里。

(2)在设备投资方面,没有必要追求所谓的名声,只要合适,能用国产的就不用进口的。

比如:某民营油漆公司的设备从国内采购一套花费了200万元,而一家上市公司从国外采购一套同样规模的设备却花了1100万元。这不是拿股东的钱开玩笑吗?

(3)设备功能以适用为准,不追求富余功能和豪华性。

比如:水泥生产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应该以能够适应高温粉尘环境、故障率低、易操作为主要功能。同样是日产1000吨水泥的生产线,甘肃某企业投资7000万元购买设备,而陕西某企业却投资了13000万元,电气控制系统部分采用的是运用于美国航天飞机上的技术。试想一下,在一个水泥生产企业,有用到航天控制那么尖端技术的必要吗?

(4)进口设备以成熟且易于掌握操作为主,与企业自身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工人的实际操控水平相结合,不宜选择最先进的、尚未普及的新型设备。

这方面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某饮料企业购买国外最先进的设备,由于操作技术难度大,企业花了近二年的时间进行调试,最终还是没有达到其设计产能。

(5)厂房是选择钢混砖结构,还是钢结构?甚至是钢结构中的轻钢结构?

企业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经过可行性论证,采用最合适的用钢比例结构,减少钢材用量,从而降低投资金额。

(6)合理利用固定资产租赁业务。

不管是短期使用还是长期使用,厂房、设备都可以采取租赁的形式,特别是使用效率不高的设备。比如:大型工程建设用设备就普遍采用租赁的方式。港台商人在台湾高速铁路和香港机场的建设完成后,就将大量使用过的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到大陆和泰国使用。这在较发达地区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7)及时处理企业闲置资产也是很必要的。

这虽然会造成当前的一次性损失,但却可以为企业带来现金的回收,增加营运现金流,并减少未来的折旧。

(8)另外,投资设立大型工厂可以根据需要将资金逐步到位,没有一次投入完毕的必要。

因为投资项目容易形成沉没成本,一旦项目确立并且投资完成,就没有任何的回头反复。而分期分批进行资金的投入,还有定期的可能,保证不发生可能的损失或将已经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诸如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汽车零部件自制率只有35%,其余均为大众配套(OEM)。

国内的蒙牛乳业就是采用轻资产结构的典型例子。蒙牛公司从零开始,经过4年时间,销售收入达到20多亿。他们的做法就是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与核心技术相关的关键设备上;而为其配套需要的500多辆车则全部由配套商自己投资,农民养牛需要的全部资产也由农民自己投入;企业没有较大的包袱,从而获得比同行业竞争对手更快的发展。

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企业需要考虑的相应的战略管理指标包括:业务与规模的关系、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程度、学习带来的成本降低指标、地理位置选择指标、供应商管理指标等。

2、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众所周知,在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越大,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单位制造成本的影响就越大。例如: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例大约为10:90;钢铁、水泥、园林机械、番茄食品、糖等行业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例大约在20:80;果汁饮料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例大约在52:48;而自来水行业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例大约在98:2。固定资产使用率越高,周转的越快,企业的获利能力也就越强。

有这么一个例子,某小型钢铁企业虽然设备落后,但盈利能力非常强。经过研究发现,该企业的实际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2.2倍,也就是说这家企业一套设备的产量比其他钢铁企业二套设备的产量还多,这样就等于是节约了一套设备的投资。钢铁企业平均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例约为20:80,而这家企业却达到11:89,单位制造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90元/吨,而这个贡献主要来自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又比如:番茄酱、糖类等产品的生产季节性很强,一年中只有2-3个月的生产期,在其他时间设备都是闲置的。然而,通过研究开发,培育早熟或晚熟的番茄品种,提前10天开始或延长10天结束生产,就能增加番茄酱产量约1.4万吨,每吨番茄酱因固定资产折旧而降低的成本约为10元,那么30万吨的产量就可以降低成本约300万元。除了闲置设备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再利用,依靠生产设备的柔性化也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轿车组装生产线就是柔性化的,别克君威系列、赛欧系列、GL8商务车系列、以及新车凯越系列都是可以在同样一条流水线上组装出来的。

再比如说,通过对某小型汽车零配件企业的模拟,在现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加快,利润的增长率会更快。

从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角度,企业需要考虑的相应的战略管理指标包括:生产能力运用模式指标、企业内部组织效率指标、产品开发指标等。

3、从生产环节的角度,管理和分析固定成本

事实上,从战略管理方面对固定成本进行分析和核算是比较困难的。传统的固定成本大多采用本量利、盈亏平衡等分析方法,而且数据不准确,这也是管理会计方法在实际中应用比较少的原因。

固定成本(费用)不仅仅指折旧,由于固定成本在国内是包含在间接成本科目里的,进行传统成本核算时,往往按照产量被分摊计算了。有些设备即使没有使用,其折旧也被摊销在产品成本里,这恰恰掩盖了产品实际成本的真相,因而容易被忽视,使管理者疏于管理。如果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按照设备的机时、人工将实际成本分配给实际行为或作业上,就能够弥补这一缺点。

例如,某农业机械生产企业效益逐年下滑,严重亏损。按照传统会计分析,就像大多数企业亏损的理由一样:市场不景气、竞争太激烈、原材料涨价、911事件、非典型肺炎、伊拉克战争等。但是用作业成本法对制造成本的属性进行重新核定后,就会发现事实真相。

原来这家企业的根本问题是产品结构不合理,设备利用率太低,生产更换太频繁,生产准备时间长,单件产品产量小,而产品产值又低,劳动生产率过低而不能弥补相对较高的固定成本, 其产品实质就是发达国家首先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的产品。

从生产环节固定成本的角度,企业需要考虑的相应的战略管理指标包括产出率指标、计划外停工的指标、机时占用率指标、生产准备时间和人力、产品合格率指标、采购质量合格率和供应及时率指标等。

固定成本:企业在某时段即使在产量为零时也会发生的成本。总固定成本由诸如利息支出、抵押支出、管理者费用等契约性开支所组成。

固定成本是指这部分成本在一定时期内总量上是固定不变的,但是随着产量的变化其分配到单位产量的成本是变化的。

 

二十一、标准成本

 

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不像间接费用是预计的,而是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也是按预计的数字来计算的,这种成本的计算方法称为标准成本制度或责任分解制度。

 

(一)释义

成本标准=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按所根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

理想标准成本是在最优的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规模和设备能达到的最低成本。是理论上的业绩标准、生产要素的理想价格和可能实现的最高生产能力的利用水平。理想的业绩标准是指生产过程中毫无技术浪费时的生产要素消耗量,最熟练的工人全力以赴工作、不存在废品损失和停工时间等条件下可能实现的最优业绩。最高生产能力的利用水平是指理论上可能达到的设备利用程度,只扣除不可避免的机器修理、改换品种、调整设备的时间,而不考虑产品销路不畅、生产技术故障造成的损失。这种标准是“工厂的极乐世界”,很难成为现实,即使出现也不可能持久。它的主要用途是提供一个完美无缺的目标,揭示成本下降的潜力,不能作为考核的依据。

正常标准成本是在效率良好的条件下,根据下期一般应该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的标准成本。把难以避免的损耗和低效率等情况也计算在内,使之切实可行。从数量上看,它大于理想标准成本,但又小于历史平均水平,实施以后实际成本可能是逆差,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一种标准,因而可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正常标准成本的特点:A、客观性和科学性 B、现实性 C、激励性 D、稳定性

(二)性质

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的运转情况下制造产品的成本,而不是指实际发生的成本。在典型的实际成本制度中,间接费用是按事先规定的比率分摊到产品中去的,而标准成本制度也同样的办法处理。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对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计算方法不同。实际成本制度采用每种产品实际发生直接成本数额;而标准成本制度则采用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中,产生的标准单位成本,有的会计制度规定存货用标准成本记账,有的会计制度规定存货,既用标准成本,也用实际成本记账。

(三)前提

1、企业经营环境相对稳定

现实中随着竞争的加剧和风险的增加,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都随时面临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国内企业受到国家经济政策影响的程度又十分明显,加之市场价格信号的瞬息万变,企业经营的环境已经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而标准成本的起源是依赖于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所以目前的标准成本的应用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非适用于全部的加工制造行业。不然标准就变得没有标准。

2、企业产品相对稳定

同样客户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大批量的生产模式也受到极大的挑战,受到企业产品单一化无疑是末日黄花。这种趋势迫使企业必须以市场客户需求为导向,使得自身产品差异化和特性化,产品的变化也因此复杂。

3、BOM规范管理

物料清单BOM作为产品的基石必须坚实稳定,但频繁的产品改进与研发人员的业绩构成现实的矛盾。研发人员经常为零星的性能改进而疲于奔命,造成产品的BOM朝令夕改。笔者甚至看到一家国际知名的制造企业的BOM更改单多如牛毛,而且经常发生BOM错误。由此,产品的成本波荡不定,很难分析产品成本得变化情况。产品的改进、BOM的更改应当阶段化,程序化并严格控制,并且应当进行严格的审核。

4、企业生产模式一般为少品种、大批量

如上所述,标准成本一般不适应客户化的定制产品的成本管理,除非产品的主体存在共性的部分。在稳定环境下标准成本可以得到较好的使用。

5、标准项目不宜过多。

差异项目的设定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企业控制和管理的需求。一般来说差异项目不应超过10个,很难想像如果定义过多的差异之后如何发现真正的焦点。

6、物料价格波动相对稳定。

物料的标准成本不应随波逐流而任意修改。物料应按照ABC分类法进行管理。比如对于5000元以上的单个物料成本变动幅度超过10%时更改标准成本,对于2000-5000元的物料单个物料成本变动幅度超过15%时更改标准成本等。企业必须有一个控制的框架。同时价格的差异不应成为采购人员的主要考核制表,价格最好由一个专门机构批准,并定期监控价格的趋势对成本的影响。

7、成本模拟控制

因为BOM或物料标准成本的价格会直接影响到存货和产品成本的价值。事先的成本模拟变得尤其重要,因为企业可以事先预测到成本的变动金额,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四)成本比较

就直接材料来说,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就是制造单位产品时所需要的标准材料用量和这些材料在正常情况下的价格(标准价格)的乘积。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确定标准直接人工成本。单位产品标准直接人工成本,是标准小时工资率和标准工时的乘积。而一批产品的标准直接人工成本,则是单位产品的标准直接人工成本和产品数量的乘积。在标准成本制度中,也采用事先规定的间接费用率,但一批产品的间接费用则是事先规定的间接费用率和标准数量的乘积。除了这个差别以外,不论是实际成本制度,还是标准成本制度,对间接费用的处理都是一样的。标准成本在分批法和分步法中都能应用。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称为差额。实际成本超过标准成本称为逆差或亏损差额,反之,则称为顺差,或盈余差额。[1]

(五)用途

1、标准成本可用于控制成本。

评价管理人员工作的好坏,把实际已经做的和应该做的进行比较,标准成本便为这种对比提供了基础,顺差表示经营的结果优于预期的而逆差则表示经营的结果不如预期的。因此,这种差额的计算对分析和控制成本是重要的。

2、用于决策。

标准成本通常用来作为确定销售价格的基础,特别是在确定不属于同批产品的销售价格时,更要以标准成本为基础。

3、使成本计算更合理。

同样的产品有同样的成本。

4、减少成本会计的工作量。

(六)管理作用

1、便于成本核算

只要划定成本中心、确定成本标准、制定成本项目后,按一定的程序便可核算出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及成本差异。采用标准成本后,在制品按成本的标准留,剩下的成本即为转出成本,这样解决了在制品留法不合理的难题。

2、便于分清各成本中心的责任

由于标准成本将成本中心划定为一、二、三级,而三级成本已划到车间、作业区这一级。三级成本中心也能揭示出标准成本差异.这样消灭了吃大锅饭的现象。标准成本的每个成本项目都采用单独的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因而可以确定每个成本项目实际脱离标准的差异的责任归属,从而分清各部门的责任。

3、便于成本控制

明确成本中心的责任后,使成本控制的责任下放到车间、作业区三级成本中心,并将成本标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到个人,加强考核,使奖金与成本业绩挂钩。另一方面,在标准成本实践中还实行月度成本计划的措施,有利于计算月度成本消耗量,然后采购员、领料员按此月度成本控制计划采购、领料,以达到控制原材料成本的目的。

4、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单位边际贡献=单位销售收入-单位变动成本,进行标准成本管理,可以确认企业的单位边际贡献,有利于企业测算出盈亏平衡点,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传统的成本管理,特别是全部成本管理,在考虑产品收益时,不仅包括变动成本,而且包括固定成本,这就干扰了决策者的决策。标准成本管理的实施,为企业正确核算产品单位变动成本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有利于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十二、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一定的成本对象,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以确定各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准 确计算成本,可以掌握成本构成情况,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了解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促使企业加强核算,节约支出,提高经济效益。

在现代会计学中,对“成本计算”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成本计算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成本核算,即归集和分配实际成本费用的过程;广义的成本计算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成本核算子系统、成本计划子系统、成本控制子系统和成本考核子系统有机结合而成的。而管理会计中使用的是广义成本计算概念。

 

(一)规范要求

1、合理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所谓成本计算对象,就是费用归集的对象.或者说是成本归属的对象。进行成本计算,必须首先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如果成本计算对象确定得不准确或不恰当,就会大大增加成本计算的难度,计算出来的成本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甚至不能完成成本计算的任务。

如何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呢?一般来说,成本计算的对象就是各种耗费的受益物,也就是耗费各种投入品后形成的产出物,是"制造"活动取得的直接成果,即"产品"。如工厂生产的工业品、农场生产的粮食、学校培养的学生、文艺组织摄制的电影、电视剧、演出的剧目等,都是一种"产品",都是成本的计算对象。

2、恰当确定成本计算期

所谓成本计算期,就是多长时间计算一次成本。从理论上说,产品成本计算期应该与产品的生产周期相--致。但这种情况只适合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为一批(件)接一批(件),即第一批(件)完工了再生产第二批(件)的情况。而事实上现代企业的生产大都采用流水线的形式,不是一批接-批地生产,而是不断投产,不断完工,绵延不断,无法分清前后批次。在这种情况下,按批计算成本显然是很困难的,只有人为地划分成本计算期(一般是以--个月作为一个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才有可行性。

3、正确选择成本计算的方法

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成本的具体计算方式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经过人们的长期实践,形成了几种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

恰当地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企业的规模、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特点不同,成本计算的对象也会不--样。例如,有的企业只生产最终的产成品,而有的企业除生产最终的产成品外,还生产各种各样的半成品。有的企业是采用大批量生产,而有的企业是采用小批量生产,甚至是单件生产等。

如果企业的产品不是成批生产,且只有一个步骤,一般可以直接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这种方法称为品种法。如果产品生产是以按批生产为主,则以批次作为成本的计算对象,这种方法称为分批法。

如果产品生产要分成若干个步骤,中间有半成品,并且产品是连续不断的大量生产或大批量的生产,则以每个步骤的半成品和最终产品为成本的计算对象,这种方法称为分步法。

4、合理设置成本项目

为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产品的成本耗费情况,使成本计算能提供比较丰富的信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不仅要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且要对 总成本按用途分类,以反映产品成本的组成和结构。这样,便于我们对成本进行控制,也便于我们分析产品生产中的经济效益问题和对生产部门进行考核评价。

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一般把成本分成三个项目,即:

(1)直接材料;

(2)直接人工;

(3)制造费用。

有的企业规模比较大,生产过程比较复杂,成本项目分得比较细。如果单位的规模很小,生产过程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