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佛学院

《棒喝》5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在少数。如果历朝历代没有与孔子同圣的"圣人",这个民族不可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如果没有人继承孔子超越孔子,孔子也不可能成为两千五百年来的大圣人。谁能欣赏孔子、继承孔子、弘扬孔子?只有那些真正通达圣人之心、领悟圣人之道的人,而这些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

早在孔子之前,就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圣功德业,他们开疆辟土,教化民众,移风易俗,制礼作乐,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文明之基。更有伏羲创八卦、神农尝百草、仓颉造汉字的智慧德业,引领中华民族早早地脱离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

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墨子等诸子百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华先民对于宇宙自然的深刻认识和思考。孔子在继承先民"礼制"的基础上,述而不作,完善和开创了被后人称之为"儒家"的学问。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使命,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积极入世,以期世界和谐、人类大同。老子开创的"道家",则与孔子不同。老子深知人类社会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逐步远离了大道的根本问题。他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大道废,有仁义;仁义出,有大伪。"老子之言,虽不好听,却道出了人类社会的痼疾。当头棒喝之余,提醒人类返本归根,回归自然。墨子从下层老百姓的眼光观察宇宙社会,提出了"兼爱""非攻""节用"的思想。跟儒家坚持等级次序的观点不同,墨子提倡更加宏大的博爱、民主和平等思想,是人类共产主义思想的最早实践。还有法家、兵家、阴阳家、名家等诸子百家的开创者,都是我中华民族伟大的圣贤。他们的思想,相互碰撞、交融、汇通,化育成为伟大的古代中国文化。

孔子之后,先秦就有孟子、荀子继承其道。孟子,史称"亚圣",其思想与孔子相去不远了。更有荀子,弘扬孔子之道,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没有荀子在孔子去世后一百年,重新发现孔子,重新阐释孔子,孔子之道"几乎息矣。"圣人之智慧心法,不是书籍记载、口碑相传,就能弘扬发展的。这种心法,必须以心传心,方可代代相传。荀子在战国时代的"稷下学宫""最为老师",以自己的心法弘扬孔子之学,融合诸子百家的智慧思想,形成了崭新的"儒学思想",这一思想,如其说是孔子的,不如说是荀子的。在一些人眼中,荀子的思想,"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而在近代之谭嗣同眼中:"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荀子,难道不是圣人吗?

与孟荀同时代的庄子,在继承老子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了对孔子思想的批判。他积极地批判所有制约人性的道德枷锁、知识枷锁和文明枷锁,他呼唤人类放下无知的傲慢、回归自然的本性,与天地合德,智慧地逍遥地经营自己的人生。这种批判,在某种意义上,不是批判孔子,而是批判被弯曲被误解的孔子;这种批判,重新塑造了儒学,完善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正如王老师所言,是融合的文化、不分家的文化。离开了道家,谈儒家;离开了儒家,谈道家;甚至离开了墨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谈儒家、道家,都是片面的,都不能全面认识中国文化,甚至不能全面认识某一家某一派。因为,在漫长的中华文明长河之中,中国先民们为了追求智慧、追求幸福生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就像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先秦之后,不谈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各朝各代、各行各业层出不穷的圣功德业,我们只看看唐宋以来的禅文化,更可证明:中国的圣人何止孔子一人?

据《宗门武库》记载:王荆公一日问张文定公,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后绝无人,何也?文定公曰:岂无人?亦有过孔孟者。公曰:谁?文定公曰:江西马大师、坦然禅师、汾阳无业禅师、雪峰、岩头、丹霞、云门。荆公闻举,意不甚解,乃问曰:何谓也。文定曰: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焉。公欣然叹服。后举似张无尽,无尽抚几叹赏曰:达人之论也。

上段典故是何意思?意思是说江西的马祖道一禅师、坦然禅师、汾阳无业禅师、雪峰义存禅师、岩头禅师、丹霞禅师、云门文偃禅师等等禅师的智慧德业,不在孔孟之下。为什么呢?因为儒门淡泊,收拾不住,所以,有智慧的人,都在学习释迦牟尼。更深层的解释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历经千年的文化碰撞与交融,终于在宋代完成了与中国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思想融合的历史任务,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新文化--禅文化。在禅文化的孕育下,中华民族又一次集中地成就了一大批伟大的"圣人"--历代禅宗祖师以及禅文化锻造的帝王将相、文人骚客、科学巨匠等。他们在继承往圣先贤思想的基础上再生"新葩",开辟了宋、元、明、清、日本、韩国又一个千年的伟大文明。

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极高明而堕落"的时候,仍然不乏像鲁迅先生所说的"脊梁",毛泽东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毛泽东的智慧德业,如其说来自他的聪明和谋略,不如说来自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对于毛泽东的评价,很难准确。刘永佶先生有个评价值得思考,那就是"毛老大,孔老二。"毛泽东在家排行老大,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刘老师的这个评价不仅仅是诙谐的比喻,更是从文化的深层评价两个圣人的历史地位。孔子站在精英的一面,少数人的一面,开创了中国的官文化,为两千年中国农业文明的兴盛奠定了很好的基石。而毛泽东站在普通老百姓的一面,大多数人的一面,开创了中国的新民主文化,为中国新的工业文明奠定了基础。毛泽东的事业,较之孔子,毫不逊色,更为伟大,故尊之为"老大"

总之,中国绝不止一个孔子,也绝不止一个儒家,也不是以儒家为中心。那些动不动只谈孔子的人,要么是无知的人,要么是维护传统道德伦理和官文化的保守派,要么就是别有用心的人。我们把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都归结在孔子身上,既是对中国文化的侮辱,也是对孔子的侮辱。孔子如果地下有知,看到后人们如此尊孔、如此迷信,到了二十一世纪还只知道向他这个两千五百年前的死人顶礼膜拜,完全缺乏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意识,他一定会痛心疾首!(黄东涛)

 

(一)孔子喊冤记

诸位乡亲父老、兄弟、姊妹们大家好!

其实我冤得很哪!

千百年来被吹捧起来的孔圣人不是我本人。要打倒的孔家店也不是我开的。我只是一个爱好独立思考,多闻阙疑、好古敏求、关心人类文明,不知老之将至的一个终生做学问的人--知识加德行。

我和汉代后所谓的儒家根本扯不上关系,到是后代传我学问的后生荀况替我背了黑锅。

在春秋时代,我也不是什么儒家的创始人,作为专业儒我仅是一个头头,可是学问传承却是来之"郁郁乎吾从周"的周公旦身上,所以我曾感叹自己很久不复梦见周公了。

到了战国之世就有分不清多少的儒家自立门户,据韩非老小子所称"儒分八儒",当时的儒家还排列在诸子百家之学中,我也没有被立在庙中吃冷猪肉。有一时,墨翟老弟还称显学,惹得打着我的旗号,自称传承我的道统的孟轲小子开骂、大声疾呼:无父无君,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

我的不幸、我的冤曲都是从董仲舒小子开始,都是他小子惹的祸,吃的是荀况的饭,拉的是荀况的屎,做的是荀况的学问,可是歪打正着,刘彻小儿上演一出独尊儒术的把戏,曾几何时,荀况被拉下了马,把我抬上了轿,自此我就成了变形金刚,随人玩弄,任人摆布,简直成了千人骑万人挎的三陪女郎。岂不见朱和尚坐在大龙椅上闲不住,便把孔子叫来陪吃、陪喝、陪乐。李白小子说自古圣贤多寂寞,我看到是皇帝最寂寞,不然他们干么老把孔子当玩物来驱闲,害得我平添万载骂名,成了中国千古政客的替罪羔羊。什么难听的话、最坏的脏水都泼在我身上,有的人还恨不得学岳飞小子一样饥餐渴饮我的肉和血。殊不知,人家基督文明的信徒在做礼拜时,领圣体喝圣血是在缅怀诸先烈,以继其博爱之志呢?

可是到了现代居然还有些痴心妄想之徒大做还原我本来面目的清秋大梦,打出什么原儒的名号,要我说你尽管去圆你的大头梦,切不可把我也圆进去,做你们的牺牲,做你们的招牌菜。因此,在此我郑重声明几点:

我是我,我不是什么"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中国唯一的圣人,也不是中国文化唯一的标榜,我的思想可不是影响中国二千多年来的独尊思想,如同"横刀向天笑"的谭复生所说:影响中国二千年的是秦嬴政的政治,荀况的学问;

汉代以后的儒家与我扯不上任何关系,有的只是经学与受中国禅文化影响的理学和心学,儒家早已名存实亡。你打倒儒家也好、倡导儒家也好、攀龙附凤也好,都与我无关,我正因为正名的问题烦着呢,快不要搭理我吧;

所谓的孔子圣人,从我死了后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人:首先一个孔子分为古文孔子和今文孔子,今文孔子和古文孔子又分为了古文、今文、马融的孔子,古文、今文、马融的孔子又分为你的孔子、我的孔子,日本人的孔子、韩国人的孔子、李光耀的孔子,北京大学的孔子、山东大学的孔子、哈佛大学的孔子,孔子成了万人挥霍的孔子,不再是一个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伟大思想家的孔子;

我特别拜托生在内蒙、长在台湾并受教育,后去美国学习,又回到中国大陆从事现代禅文化工作的痴儿,替我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宣读我的"喊冤记",以申清白。

谢谢大家,拜托诸位!

孔丘,字仲尼,外号孔子

合什顿首再拜!

公元贰零零肆年玖月拾贰日(王绍璠)

 

十五、不懂禅文化,就没资格谈中国文化

 

不懂禅文化,就没资格谈中国文化。--王绍璠

在禅还被当做宗教的今天,在儒家主导中国文化的思想占据话语权的今天,王先生说"不懂禅文化,就没资格谈中国文化",的确很不容易被人接受。笔者就一度想到这种观点不好推广,所以就干脆犯懒,一度在写有关文章时就"犹抱琵琶半遮面",没有直接搬出"禅文化"的概念。但是,如果拨开人云亦云的迷雾,走进中国文化的实质中,就知道王老师的说法切中肯綮。

中国文化发展到了唐宋时期,佛教禅宗的影响日益强大。一些自称儒家的人物已有自知之明,知道儒家在精神核心处力量不够,必须要寻求新的力量源泉。他们自然就走进了禅宗。唐代大儒李翱虔心问道禅师,以禅理证心,所著的《复性书》主旨即来自禅宗思想,该书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形成。

宋明理学虽然打着"孔孟正统"的旗号,但是实际上是"阳儒阴禅"--""只是做给人看的表象,""才是不可或缺的本质。《朱熹年谱长编》记载了大儒朱熹十七岁时,便向道谦开善等高僧问道学禅。二程夫子(程颢、程颐)更是深入佛老数十年,"见人静坐,便道好学"。而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核心处就是来自禅宗"明心见性"的实证之学。宋明理学家们提倡"内圣外王""外王"是指儒家的经世济民,"内圣"就是禅的心性修炼。

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都最成熟和繁荣的时期,乃至今天美国人要谈起纽约的世界地位,要跟宋代都城开封相比。而宋代文明的根基,正是融汇了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精蕴的禅文化。宋代是士大夫参禅风气全面展开的时期,有几乎三分之二的士大夫参禅。并重理论和心法实证的禅文化,是一种集大成的文化,它深刻影响了儒家和道家。而唐宋时期的禅文化,持续影响了元明清的中国文化。正如王先生说:"禅文化从实质上支撑了所谓'儒家'的门面和道统,影响了中国文化近千年。"

《宗门武库》记载了这么一段对答。王安石一天问张方平,孔子去世后一百年出现了孟子,但孟子之后就没有人了,这是为什么?张方平回答,怎么没有人了呢?还有超过孔孟的呢!王安石问是谁,张方平回答:"江西马大师、坦然禅师、汾阳无业禅师、雪峰、岩头、丹霞、云门(均是当时德行深厚的禅师)"。王安石有些不解,就问这是为什么。张方平回答说,儒门现在分量太轻了,根本把握、领导不了文化发展的潮流,所有的杰出人物,都从佛门里找寻智慧了。("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焉。"--这里的"释氏",当时就是指禅宗)王安石对张方平的看法欣然叹服,于是后来又跟张商英聊起张方平的观点,张商英也赞叹张方平的观点是"达人之论也"

不仅是所谓儒家,道家也从精神核心处引入了禅宗实证方法。王先生认为,宋元以后所谓的道家,也是禅化的道家。宋元以后内丹"性命双修"全以禅宗明心见性之学为圭皋,直到清代的正一、全真教的中兴,都以"明心见性"之学为先导。更不要说唐宋以后的老庄精旨,全都受到禅宗深刻影响。禅佛影响后世道家、道教的深广,由此可知。

今天要谈中国文化,要想真正走进儒、道、医、易,走进诸子百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活用这整盘的中国文化,如果没有禅的底蕴,是办不到的。所有的都是理论,而禅是能活用理论的方法。当今的国人,应该有这个自知之明,就如同唐宋大儒们,为了中兴儒家,也必须从禅文化中寻求动力支持。

谈到中国文化,也必须要提到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借鉴。在日本,中国文化的优秀精神如今仍旧在产生巨大影响。而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学习的到底是什么呢?

王先生认为,众所周知的唐宋以降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这种影响从精神深处促进了日本民族迄今的兴盛--实质也是中国禅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而非人云亦云的所谓"儒家影响了日本"。当代人谈到亚洲一些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常常提起所谓"儒家文化圈"的概念,其实跟"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一样,是一个很不靠谱的说法。

虽然日本和韩国等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国家,一直到当代,仍然还是推崇孔子、朱熹、王阳明、朱舜水,推崇《论语》等,其实是在禅文化的背景下的推崇。(隐元禅师东渡和韩国人的《商道》,是为明证。隐元禅师在日本被封为国师,他所开创的黄檗山十多代基本上都是中国禅师主持,整个影响了日本后世。韩国人能写出《商道》一书,也说明其内蕴中是禅的思想。)因为如前所说,唐宋以来,所谓的儒家,其核心精神已经被禅化了。(郑汉根)

此话怎讲?这就如同,不懂上帝的人,没有资格谈西方文化;不懂开车的人,没有资格谈驾驶艺术。禅文化是近一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精髓,所以,不懂禅文化,就没资格谈中国文化。有人就问了:禅是来自印度的,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凭什么这样武断地结论?

要搞清楚这一点,必须走进中国历史文化的心灵深处。诚如王老师在其《中国文化三关论》所阐述的:必须过了三关,方有资格谈中国文化。首先,第一关是"诸子百家关"。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交、包容的文化,是一个不分家的文化。所谓"诸子百家",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相反相成的。当今某些"国学者",只了解一家之言,甚至只读了几本古书,就敢在电视台、在公众面前大谈特谈"中国文化",实在令人汗颜。殊不知"中国文化"之天高地厚,即便纵览"诸子百家"者,也未敢"妄称"自己懂中国文化。因为还要过第二关。第二关是"经史合参关"。中国文化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更迭,因应时代的需要,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和繁衍演变。中国文化是活的,她有根、有干、有茎、有叶,她也在生长。她也经历风雨,有高潮、有低谷;有辉煌、有堕落;有垂死、有新生。所以,不在时间空间里学习和传承,不结合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社会、艺术、民俗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即便如此,还不能"妄称"自己懂中国文化。因为,还有最重要的一关。只有过了此关,才算登堂入室,可以谈谈中国文化了。

第三关就是"佛禅文化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不会忽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佛教文化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佛教文化,与中国的儒家、道家以及诸子百家相互激荡,彼此融合,不仅把来自印度的佛教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而且把中国诸子百家的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完成了一次文化意义上的凤凰涅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新文化--禅文化。禅文化兴起于唐代,成熟于宋代,对于宋代的人文、社会、政治、经济、科学、艺术、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巨的影响,孕育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文明,其影响流布至元、明、清三朝,乃至日本及韩国的近现代。自唐宋以来,中国的士大夫或者说精英阶层,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匠人,只要在历史上留名的(或者是不留名的),无不深受禅文化的影响和润泽。中国文化在唐宋两代完成的这次历史融合,不仅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繁衍发展,而且对于世界文明的演变也是不容忽视的里程碑。请问:如果不了解这一基本史实,如何可以谈真正的中国文化?

王老师所谓三关,其实只是一关,那就是最后一关--"佛禅文化关",这一关不过,终不可以谈中国文化,为什么?笔者以为原因有三:其一,中印文化的交流融合,早在一千年前就完成。佛禅文化,已经不再是外来文化了,他已然成为中国人血脉中的本土文化了。中国文化在强大的优秀的外来文化面前,显现出强大的智慧的包容性。有鉴于此,我们所能了解的最近一千年的中国文化,都离不开佛禅,儒家的"宋明理学"如此,道家的"内丹之学"如此。所谓纯而又纯的儒家、道家根本就不存在。其二,禅文化,不是佛教,也不是宗教,是一种智慧的心法。无论是印度的佛学,还是先秦的诸子之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注重智慧,注重心法传承。正是因为有这个共通之处,印度佛教才有可能在中土开花结果、大放异彩。我们学习禅文化,不是学习知识,而是传承心法,明心见性。只有明心见性,我们才能真正体会中国往圣先贤的智慧,从而在根本上掌握中国文化的微言大义。经由禅文化的参学,而不是读"死书",可以帮助我们多快好省地走进中国历史文化的心灵深处,与圣贤同行。其三,禅文化是智慧之学,与现代的脑科学相通。禅文化是人类开发大脑总结出来的简捷方法。这种方法,既是释迦牟尼开发大脑、觉悟成佛的方法,也是中国往圣先贤开发大脑、顿开智慧的方法,自然,也必将是当今人类开发大脑的最好方法。有了方法,我们就可以开发大脑;开发了大脑,我们才能真正接近圣贤,接近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如此看来,不懂禅文化,要么是缺乏方法,要么是方法不对,焉能真正感悟中国文化?

最后要强调的是,王老师所言之"中国文化",是真正的中国文化,是精蕴的中国文化,是以心灵传承的中国先民们的中国文化,是可以引领人类走向和谐未来的中国文化,而不是当今一些人口头上标榜的所谓的"中国文化",也不是"活着的中国人的文化",后者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