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儒学院

《百家姓》16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大夫宰孔,周公之后,以官为姓,最早的宰氏与宰父氏原来是同宗同源,是由宰父氏复姓省改为单姓的,都是周公旦的后裔子孙。

后来,单姓宰氏的姓源繁复起来,春秋伊始,周王室孱弱,各诸侯特别是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皆放肆设宰,周王室也无可奈何,至战国时期,诸多的宰人、宰士、宰夫、宰执、宰官、宰录、宰相、宰职、宰辅、宰衡等等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皆称宰氏,亦皆世代相传至今。

 

 

谷梁

 

历史来源

 

谷梁姓,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长治有分布。汉族姓氏。《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郑通志·氏族略》亦收。春秋鲁有谷梁赤,传《春秋》,即《春秋谷梁传》,为《春秋三传》之一。其子谷梁淑,亦传《春秋》。《元和姓纂》云:今下邳有谷梁氏。

一、源于农耕作业,出自粮食种植业,属于以物品名称为氏。古代有一些部落,农业相对比较发达,他们以能种出优质的谷子为骄傲,古代将谷(谷)子称为粱,所以善于种植粱的氏族首领就用谷粱命姓,他的后代子孙遂以谷粱为姓,后来谷字简化为谷字、粱字演变改成梁字,遂称为谷梁氏。

二、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谷梁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居住地先民以地名为氏。古代有个叫古博陵的郡(相当于今河北省安平、安国等县),在郡中有个城市叫谷梁城,居住在那里的人遂以地名命姓,称谷梁氏。因为在古代的繁体字,同音通用,故又称谷梁氏。在春秋以后,谷梁复姓就慢慢演变成单姓谷或单姓梁了

 

 

 

历史来源

 

一、晋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叔虞的封地晋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晋国王族后裔子孙中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晋氏,世代相传至今。晋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叔虞为得姓始祖。

二、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专职监督和管理井田的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晋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晋史氏、晋田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晋氏、史氏、田氏、井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三、源于职业,出自西周时专职制作晋鼓的工匠,属于以祭祀器皿名为氏。晋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晋工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晋氏、工氏、鼓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四、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制做兵器“晋围”工匠,属于以兵器名为氏。晋围是长兵器的柄尾端必有的固定护箍,以青铜制作的即称铜鐏,多铸雕成凶猛神兽的兽首状,如睚眦、饕餮、浑沌、穷奇、梼杌、熊罴、虎豹、兜犀、阿罗等等。晋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晋围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晋氏、围氏,后其围氏又有改称谐音的韦氏、魏氏、卫氏、蔚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历史来源

 

一、源于芈姓,出自周成王给颛顼(zhuān xū)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的封地“楚国”, 后世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楚氏。属于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至今。芈姓楚氏族人大多尊奉熊绎为楚姓始祖。

二、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上大夫姬林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姬林楚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楚氏,世代相传至今。姬姓楚氏族人大多尊奉姬林楚为楚姓始祖。

三、源于改姓,出自唐朝时期重臣禇遂良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著名的大臣禇遂良,因反对唐高宗纳武则天为昭仪,被贬至越南爱州,其后裔惟恐株连,遂将姓氏字改为谐音的,称楚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禇改楚氏族人人口繁盛,今主要居于河南省的禹州市楚河村一带。

四、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大夫赵楚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楚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楚隆氏,后省文分衍为单姓隆氏、楚氏,世代相传至今。

五、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六、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七、源于僳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僳僳族楚氏,源出僳僳族的害饶时氏部族,害饶时氏部族首领在宋、元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单姓楚氏,世代相传至今。

八、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白族、苗族、傣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楚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楚氏,世代相传至今。

九、传说楚氏出自古代贤者楚老,当为楚氏之始。此老父隐居于彭城,彭城之地时属楚地,后因称之楚老,列为八贤:渔父、屈原、季主、贾谊、楚老、龚胜、孙登、嵇康之一,常被士子们引为典据。

 

 

 

历史来源

 

一、皆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后裔,当代《姓谱》载,分闫、阎二姓。闫姓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在当代《百家姓》里,经过后世篡改以后,尤其是满清烧书、篡改古籍以后,闫字被解释成所谓阎字的简化字。在商朝,闫姓曾被神化 是超越统治阶级的族群,闫姓第17代族长曾封下五姓赐予周王,后周王将五姓赐予其五名后代 是为赵、陈、刘、张、王五姓并流传后世。

1、相传太伯的曾孙仲弈,被周武王姬发封在闫乡(河北易水一带),他的子孙因此就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闫,称闫氏。

2、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就有一个闫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钊封在闫城,他的子孙也姓闫,称闫氏。

3、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建立了晋国,到晋成公的时候,晋成公封自己的儿子懿在闫邑(山西夏县一带),晋朝灭亡以后,他的子孙就有人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闫。

二、源于芈姓,出自楚国王族伯玙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支系王族熊伯玙,他被封于闫邑(今湖北麻城),其后有大夫闫敖。在楚国灭权国之后,阎敖被封尹权,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闫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楚闫氏。

三、蒙古族阎氏在1955年以后多有讹写为闫氏者。

四、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土家族、壮族、苗族、傣族、高山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闫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闫氏,世代相传至今,在1955年以后讹写为闫氏

 

 

 

历史来源

 

一、出自妫姓。为战国时期秦楚五国联军进攻齐国,齐襄王田法章化装平民逃到太史敫家当仆人,改姓为法章,齐国田单收复齐国后,齐襄王的庶子后来便以他曾用过的法姓做为姓氏,称为法氏。世代相传至今。法氏族人大多尊奉齐襄王田法章为得姓始祖。

二、出自回族中有法姓。回族法氏的主要来源阿拔斯王朝的真正奠基者和开创人先祖艾布·贾法尔名字中的字汉化音译。比较多的就是贾氏、法氏、满氏、尔氏等,历经宋、元、明诸朝,成为中国独有的少数民族——回族的一部分成员。

三、源于契丹族,出自辽国时期官吏“法物库、法物库副使、法物库直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省称法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专职负责掌管邮递驿传,属下有兵卒,兼管沿途治安与辑盗的官吏“法曹”,因此亦称法曹参军。这种官称和职能在唐朝时期即为倭奴国学去,至今日本国的司法官员以及律师等,依然被称作法曹。在法曹、法曹参军、法掾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法氏,世代相传至今。

五、源于官位,出自宋朝时期官家酒坊的官吏“法酒库”,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法酒库、法酒监官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法氏,世代相传至今。

六、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七、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汝(Rǔ)

 

历史来源

 

一、源于姬姓,出自东周平王幼子之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姓源韵谱》: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其后有汝氏。古代时,中原有一条河叫汝水,就在现今河南省,至今仍叫汝河,汝氏的先祖,就生活在汝河两岸。两周之际,周平王姬宜臼将国都从镐京(宗周)迁到洛阳(成周),开始了东周的王朝。之后周平王将功臣和王族分封为各地的首领,其中有他最小的儿子姬武封于淮河北岸主要支流之一的汝水流域(今河南汝阳、汝州一带,抵至宝丰),同时封其为侯爵,时人称之为汝侯

在汝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或爵号为姓氏者,称汝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源于姒姓,出自商代汝鸠、汝方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的记载,“<尚书>有汝九鸟,汝方。在殷商王朝时期,有贤人汝鸠,还有一个汝方,皆为高官。这两人传说是大禹的后代,皆为商汤执政时期的贤大夫。这在典籍《尚书·亡篇》中有记载:有汝鸠、汝方,汤之贤臣。

在汝鸠、汝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汝氏,世代相传至今。汝氏族人大多尊奉汝鸠为得姓始祖。

三、源于地名,出自东周时期王畿汝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汝邑,在东周时期为王畿之地,后在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四年,公元前720)著名的郑攻周之战后成为郑国之地,建有古临汝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汝洲市的临汝镇。在周釐王姬胡齐四年(郑厉公姬突复二年,楚文王熊赀十二年,公元前678),楚文王发动了著名的楚攻郑之战,汝邑又一度成为楚国之地,改称梁,又改称霍。到了汉朝时期,在汝邑之地设梁县。到了曹魏时期,其地隶属于汝北郡。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将汝北郡的郡治移到陆浑县北部(今河南嵩县东北部),改称汝州。

在汝州之地的古代住民,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汝氏,世代相传至今。

 

 

鄢 (yān)

历史来源

 

一、源于妘姓,出自远古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第四子求言,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帝颛项的玄孙名陆终,生有六子,第四子名叫求言。在夏王朝时期,求言的后人被封在郐(今河南新郑西北部),当时其族人被称作郐人,建有郐国,国君称郐侯。到了殷商末期,郐侯率领族人参加了周武王姬发的灭商战役,因此在西周初期,郐侯被周武王重新封在比原郐国更南部的鄢地(今河南鄢陵),晋升为侯爵,时称鄢侯,他重新建立了鄢国,一般史书称其为鄢君,但鲁国太史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仍记载其为会国。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二年(郑武公姬滑突二年,公元前769),鄢国被东迁而来急于扩充地盘、稳固国体的郑武公率军吞灭,其地成为郑国的鄢邑,史书记载这个过程为郑灭郐

鄢国灭亡后,在鄢君的后裔子孙以及国人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鄢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鄢氏正宗。鄢陵地区以盛产腊梅著称,为国宝四花之一。

二、源于伊祁氏,出自远古尧帝后裔喦,属于帝王赐姓为氏。该支鄢氏源于尧帝之后,有一个人名叫,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勇士。在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四年,公元前720)著名的郑攻周之战中,因喦曾竭力辅佐郑庄公在击败周王室军队时战功显赫,郑庄公特按其名之谐音赐姓为,称鄢喦,并封赏其居于故鄢国之地鄢邑。鄢喦死后,就殡葬于鄢邑,故而后来的史家将鄢邑称作鄢陵,即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境内。

在鄢喦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帝王赐姓相传,皆称鄢氏,世代相传至今。由于该支鄢氏是由郑庄公所赐,邑地又为郑庄公所封,故源其宗为郑邑氏。该支鄢氏族人自秦、汉以后世代居于四川北部地区,故自谓川北郑邑氏鄢氏族裔

三、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奭之后裔,出自远古颛顼帝后裔祝融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西汉文帝时,鄢希巽易燕为鄢,为鄢姓来源提供了另一种源流。据文献《范阳鄢氏重修族谱·安州城伋公世系·一世祖燕伋公》中的记载:鄢希巽公为燕伋公卅五世孙。该谱书中所记载的安州城燕伋公,就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弟子中排名在第十四位的的燕伋。燕伋,字子思,为燕山人,即今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县城西关水沟镇燕家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一。燕伋一生有三次赴鲁国跟随孔子学习,共有十七年。业就归里后,他在千阳西关裴家台设教授徒,传播孔子思想。在设教期间,燕伋因非常思念恩师孔子,便每日去学堂的后面登高望远,他嫌立足不够高,看得不够远,便每天都用衣襟撩土垫足,日复一日持续了十八年,日积月累,在其立足之处形成了一座高达十米、底径三十来米的巨大土台,史称其为燕伋望鲁台,被后世人们尊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据历史文献《鄢氏流源总世传·希巽公世传》中的记载:鄢希巽,本名燕希巽,字德凤,为子思的第三十五世孙。文献记载他身高七尺有奇,才识深沉,精通太公阴符及黄石三略。在西汉文帝执政时期,太傅贾谊推荐燕希巽于朝,领兵出击匈奴有大功,以是承恩赐姓氏锡嘉名,并拜为太原将军,从此改称鄢希巽。鄢希巽的大儿子子名叫鄢南云,字景祥,其性聪敏,精通韬略,在汉元狩中期拜武职,亦继承父亲之业,领兵攻击匈奴,一直打过焉支山、祁连山,皆获大捷,蒙恩置邵,赐爵为鄢陵侯。

在鄢希巽、鄢南云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帝王赐姓相传,皆称鄢氏。该支鄢氏族人早期居于江西吉水地区,后有迁至台湾省高雄市,世代相传至今。

四、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颛顼帝后裔祝融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远古火正祝融氏的后裔子孙,有在西周初期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者,建有罗国。罗国在周桓王二十一年(楚武王熊通四十二年,公元前699)楚国发动的攻罗、鄢之战中遭受沉重打击后,即一蹶不振,基本上已无力再与强大的楚国对抗。到了周庄王姬佗七年(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罗国最终被楚国所灭。楚武王随后于故罗国之地另置了一个鄢邑,安置依附于楚国的原鄢国贵族及其族人,因称鄢国,是楚国的傀儡国。

当时的罗国残余贵族被迫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流域(今湖北枝江),至东周末期又南迁至湖南长沙地区,之后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罗氏;而留居在新鄢国的原罗国人则成为了鄢国之民,其中后来有以国名为姓氏者,亦称鄢氏,世代相传至今。

五、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鄢县尹,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鄢国被郑国所灭,之后鄢国成为郑国的附庸国。周桓王二十一年(楚武王熊通四十二年,公元前699),楚武王发动了著名的攻罗、鄢之战,附庸于郑国的鄢国被强悍的楚国所吞并,其地被设置为楚国的鄢县。

六、源于地名,楚国有个贵族大夫担任了鄢县令尹,负责管理鄢县之地,时称其为鄢将师,在他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管辖之地名为姓氏者,亦称鄢氏,世代相传至今。

七、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完颜部,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八、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鄢氏,出自历史上的西域民族,在宋朝时期有改为汉姓鄢氏者,其源纷说不一,因此详实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今宁夏、云南这两地多有回族鄢氏族人分布

 

 

 

史来源

 

一、源于智氏,春秋末期,智氏六世祖智徐吾,担任晋国涂水大夫,就以封邑为氏。这支族人得以保全,开创了以水为姓的先例。涂姓依靠涂水流域的肥沃之地,很快成为当地的盛族。涂氏一族传至晋朝时期,有一著名的东晋王朝开国重臣、大司马、新吴侯涂钦。涂钦成为后世东南八省即苏、浙、皖、赣、湘、鄂、闽、粤的涂氏始祖。

二、源于涂山氏,出自夏朝大禹之妻涂山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据史籍《姓氏族谱笺释》、《风俗通》等记载,夏王朝时期有复姓涂山氏,其族人后省文去山字,称涂氏。

三、源于回族,属于以地名汉化改姓为氏。回族涂氏,源出宋、元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的西域穆斯林商人,其实是阿拉伯地区的商人,在福建泉州港登陆后,喜欢中华风俗,留居不去,以泉州涂关之名为汉化姓氏,省称涂氏,之后在涂关外法石沿海一带定居,世代相传至今。

四、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涂格敦氏及其各分支,分别冠汉姓为涂氏、图氏、吉氏、张氏、陶氏、伊氏、鲁氏等。

五、⑴.锡伯族涂色哩氏,亦称图色哩氏、图色勒氏、图克色里氏,世居萨哈尔察、尼马察、沙济、黑龙江穆塔喀村等地。后有满族、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涂氏、图氏、屠氏、多氏、佟氏等。

.锡伯族托和尔秦氏,世居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后有蒙古族、满族引为姓氏者,蒙古族则称图木尔齐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涂氏、佟氏等。

六、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侗族、壮族、苗族、布依族、纳西族、哈尼族、僳僳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涂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涂氏,世代相传至今。

七、湖南南县桂花园始祖淑和公始迁祖淑和公,字煦庵,号皋浦,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进士,南宋初任荆湘江陵县令,后转任华容县令。建炎3年(1129年)落居九都宋田山桂花园,卒葬涂家祠后畔。

 

 

钦(qīn)

 

历史来源

 

一、源于乌桓族,出自汉末渔阳地区乌桓山乌桓部钦志贲奠长,(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即大兴安岭南端乌辽山),属于以钦差御使尊称为氏。

乌桓族人崇尚自然神教,敬鬼神,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已故著名大人,每年皆以牛羊为牺牲,饮食之前更是必先祭。有身份地位或显赫身世的首领,是非常受乌桓族人尊敬的,其名号姓氏皆尊效仿。因此,除了钦氏,乌桓民族后来汉化的姓氏还有郝氏、审氏、鲁氏、桓氏、王氏、库氏、管氏、官氏、魏氏、曹氏、吕氏、乌氏、渐氏、薄氏、乌丸氏、乌桓氏、薄奚氏、展氏、辗迟氏、库傉官氏、库褥官氏、库褥管氏等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二、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赣地汝河支流师水所出之钦山,属于以地名为氏。从战国时期起,即有住民以山名为姓氏,称钦氏,其民包含有百越、荆楚、世代相传至今。

三、源于地名,出自隋朝时期钦州,属于以地名为氏。

四、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完颜晟)的钦仁皇后。冠汉姓为钦氏、唐氏、陶氏等属于以先祖谥号汉化为氏。。

五、源于赐姓,出自南宋时期蒙古钦察汗国使臣钦高一,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后来的长兴地区,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最主要的就是在元末明初,朱明王朝为削弱元末统治者的残余势力,把京畿内的原蒙古皇族分迁各地,其中即有一部分皆移居于太湖周边地区。随后,朱元璋也按宋徽宗的模式,不论其原来属于何部何姓,皆赐改其汉姓为,并以已经汉化的钦察钦氏影响其族,逐渐合为一族,繁衍成为长兴的名门望族,世代相传至今。

六、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察克钦氏,亦称绰克秦氏,以地名为氏,满语数量词,汉义即三年,世居白尔昆(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绰克秦(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额伯尔昆都伦河流域),后有蒙古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察克钦氏多冠汉姓为钦氏、初氏、察氏等。

七、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赣地汝河支流师水所出之钦山,属于以地名为氏。钦口山,即以磁山文化遗址驰名海内外的河北省邯郸市所辖之武安市峰峰矿区的滏山,先秦时期为武安邑,即著名秦国大将、武安君白起的封邑,白渠水即今滏阳河,她从钦口山发源,流经邯郸、邢台、衡水,在沧州地区的献县与滹沱河汇流后称子牙河。白渠水全长四百余公里,至今仍是河北地区一条集防洪、灌溉、排涝、航运等综合功能的骨干河道。在史籍《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魏郡武安县钦口山,白渠水所出。

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即有住居于钦口山一带的住民以山名为姓氏,称钦口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钦氏,历秦、汉,一直相传至今。

 

 

段干

 

历史来源

 

一、源于嬴姓,或出自已姓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本自李姓,出自春秋时期道家鼻祖李耳之裔李宗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的记载:段干氏初邑段,以邑干,因邑为氏。又据史籍《史记》中记载,春秋时期道家鼻祖老子之孙李宗,曾任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先被封于魏国的段邑,后又封于魏国的干邑。在典籍《战国策·韩策三》中的宋鲍彪本记载:凡段干,皆魏人,今在秦。吴补曰:“<史记>注:段、干,魏邑。段、干两邑皆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东部,干邑就是干河流域一带,即姚家河,干涸之后称干河,其地称干邑。段邑、干邑、再加上古安邑,就是完整的夏县全境。因此,有史学家就认为段干氏是李宗的后裔子孙合其封邑名而为姓氏。如汉朝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段氏,段干木之后。一云:老子十三世孙名宗,事魏为将,有功封于段干,因为姓。汉朝学者赵岐在《三辅决录》也记载:段氏,李老君之自出,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字为段氏。到了宋朝,著名的姓氏学家罗沁在《路史》中亦认为:段干,李姓邑,初邑段,后邑干,因邑而氏。

由此,诸多姓氏史籍就记载为:在李宗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将先祖的封邑名称联邑为氏,称段干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段氏,世代相传至今。嬴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李宗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段干氏一族合谱。

二、源于姬姓,本自段氏,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武公之二子姬叔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段氏起源于姬姓,姬姓的始祖是黄帝。黄帝打败蚩尤后,为他的二十五个儿子中的十二个分封了不同的姓氏,其中就有姬姓。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姓。黄帝的第三十一世嫡孙为郑武公姬掘突,他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二代君主。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姬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武姜请求郑武公立姬叔段为太子,被郑武公拒绝。后来姬叔段与姜氏合谋,准备袭击郑庄公。郑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结果姬叔段大败,逃到一个叫共的地方,所以叔段又叫共叔段。共叔段的后代为了记念祖先,便将姬姓改为段氏。段氏传到第六世孙,即为著名的贤者段干木。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姬姓段氏,名木,郑国姬叔段的第六世孙,孔子的再传弟子,老师就是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三家分晋之后,他成为魏国人,由于住在魏国的城邑段干(今山西夏县),所以人们称他为段干木

在段干木的后裔子孙中,就以先祖姓、名合为姓氏,称段干氏,后又大多省文简改回单姓段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在史籍《史记》中记载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战国初期魏国的段干木,学识渊博,但守道隐居不作官。后来魏文侯魏斯专程去拜访他,他则翻墙溜走,避而不见。但魏文侯仍然对他十分尊敬,每次路过他的家门口,必定下车扶辕行礼,而后而行。段干氏一族,就是这位贤人的后代。在宋朝时期,宋徽宗赵佶曾追封段干木为善应侯。不过,人们除了知道如此著名的段干木为共叔段的第六世孙、原先居于晋国以外,还给后人留下诸多不解之谜,即:生卒时间、故里所在、身世事迹、轼庐之年、归葬墓地等等,皆无考,就连所有的《段氏族谱》中也皆语焉不详。姬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段干木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嬴姓段干氏一族合谱

 

 

百里

 

历史来源

 

一、出自姜姓,以封地名为氏。周朝时,有姜姓虞国人,入秦后,授予百里作采邑,其后代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称百里氏。

二、亦出自姜姓,为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的后代,以祖名为氏。

 

 

东郭

历史来源

 

一、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君主齐桓公子孙东郭大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郭,即古代城池的外城围廓起来的部分,称城郭。据典籍《广韵》的解释:内城外郭。在典籍《释名》中更明确一些: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在典籍《白虎通》中也描述:所以必立城郭者,示有固守也。春秋时期,齐国国君的亲族贵胄大夫分别掌管都城的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同时领军驻扎于斯地,即称东郭大夫、南郭大夫、西郭大夫、北郭大夫,他们的后裔子孙及其族人多随之居住在相应的城郭中,其后各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随称东郭氏、南郭氏、西郭氏、北郭氏。齐桓公姜小白有子孙负责管理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部,史称东郭大夫。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官职称谓或居住地名为姓氏,称东郭氏,且十分擅长农业耕作,后大多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东氏、郭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东郭氏族人大多尊奉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为得姓始祖。

二、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东郭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的记载,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国,公爵,史称西虢,又名城国,位置在今陜西省宝鸡市东部,国君称虢公;由于古代二字同音通用,因此又俗称郭公,其国亦名西郭国。在虢公的后裔子孙以及国人中,多有因以为姓氏者,称西虢氏、虢氏、西郭氏、郭氏。周惠王姬阆二十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西郭国被晋国所灭。

又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除了周文王季弟虢叔的西郭国,周文王还封另一弟虢仲于东虢,亦称东虢国,或曰东郭国。东郭国当年的位置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蒙阳县一带。周平王姬宜臼四年(郑武公姬滑突四年,公元前767年),东郭国被急于为新迁中原腹地的郑国扩充地盘的郑武公所灭。东郭国灭亡之后,在其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中,多有因以为姓氏者,称东虢氏、虢氏、东郭氏、郭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东郭氏(东虢氏)与西郭氏(西虢氏)同宗同源,皆尊奉周文王姬昌、姬虢仲、姬虢叔为得姓始祖。

 

 

南门

 

历史来源

 

一、源于天象,出自古代天文官后裔,属于以天文星座名称为氏。据史籍《史记·天官书》记载,天上有两颗大的星星叫南门星,在现代天文学中,分别指南部天穹的圆规星座和半人马星座中的两颗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南门氏起源于上古时期负责掌管、观测天文之官员的后代,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守护南天门的门神是天庭第一正神。天庭南门是所有神、怪、鬼、魔、妖奉天帝之诏进出的大门。南天门神的兵器是青、白两支利剑,剑上附有龙生的九子之一睚眦。睚眦的长相是龙身豺首,性刚烈,好腥杀,好缠斗。每当南天门神挥舞起宝剑时,就似双手各持青、白两条巨大的蟒蛇,常常一身化二,威风凛凛。后来人们学南天门神,也将睚眦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或刀柄刀鞘上。

南门这个姓氏,很可能就起源于上古时期负责掌管、观测天文之官员的后代,是以南门星座名称为姓氏的,称南门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门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二、源于子姓,出自商朝大臣南门蠕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或官职称谓为氏。传说,在上古商王朝初期,君主成汤属下有位重臣叫南门蠕,在典籍《鬻子》中,就提到南门氏的始祖是南门蠕。当年商汤王朝建立之初,汤王属下有七位名臣,分别是:庆辅、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蠕、西门疵、北门侧,其中的南门蠕就是这七位重要佐臣之一。本书认为,东门虚、南门蠕、西门疵、北门侧这四位大臣的职能,绝不仅仅是负责把守王城门郭那么简单,而很有可能是负责各个方向地域的方面军最高长官,否则,四个小小的守门将领不会被列为重要佐臣。因此,南门蠕应当被理解为负责商王朝整个南方地区的最高军政事务长官。

在南门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南门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门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南门氏族人大多尊奉南门蠕为得姓始祖。

三、源于官位,出自周朝时期守护城池南门之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著名的清朝姓氏学者张澍在其所撰著的《姓氏寻源》中说:必居南门者以为氏,或启闭南门之官以为氏。意思就是指南门氏一族的先祖,必定是古代居住于城郭南门一带的住民,或是守卫城池南门的官吏及兵将,所以或以居邑名称为姓氏,或以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南门氏。后多因正南门即为午门,历朝历代帝王皆用以斩杀罪臣,称为血凶之门、具火相,大不吉,因此南门氏大都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门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在唐朝学者杜佑所撰著的《通典·职官》中,再也不见南门这一官职称谓了,此后亦然。

四、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住在城池南门附近之居民,属于以居地方位名称为氏。典籍《鬻子》中提到南门氏的始祖是南门蠕。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住在城池南门附近的居民,也多有以居住地方位名称为姓,亦称南门氏。南门复姓的族人,后来绝大多数逐渐简化改成了单姓南氏。

 

 

呼延

 

历史来源

 

一、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在史籍《汉书》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这样记载: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在史籍《汉书·匈奴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在史籍《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异姓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姓,为国中名族。在史籍《晋书·北狄·匈奴传》中则载其四姓,有呼延氏、卜氏、兰氏、乔氏。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落名为姓,称呼衍氏,为古代匈奴族四大姓呼延氏、卜氏、兰氏、乔氏之一。曹魏末期至东晋时期,南匈奴贵族呼衍部落进入中原后,改呼衍氏呼延氏须卜氏卜氏丘林氏乔氏,成为汉字复姓,至公元五世纪已经融入汉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呼氏、延氏者,亦有传说因避难改陈氏、许氏、刘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今山西省有一呼延山,在吕梁地区石楼县西部,以有呼延赞之墓故名。呼延赞诸子耳后刺字曰: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并文其体赤心杀贼四字。今近处多有呼延氏复姓者,据传皆其后裔。

二、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据史籍《汉书》的记载,呼延,又为鲜卑族姓氏之一,按唐朝时期大儒颜师古的注释,即今天所称的呼延氏。鲜卑族呼延氏,出自晋朝时期的鲜卑族人稽胡楚,因有功于社稷,被晋王朝庭赐姓为呼延氏,其后裔子孙因此随之称呼延氏,逐渐融入汉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呼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在北魏正始中期,该支呼延氏族人呼延勤为定州刺史,驻守定阳镇(今山西介休),被北魏朝廷赐姓为贺遂氏,因住南汾州仵城县(今山西临汾隰县),音讹者又称其为贺悦氏,这一分支呼延氏从此改称贺遂氏、贺悦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贺氏,亦世代相传至今。

三、出自赐姓。晋代鲜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赐姓呼延,后代因此随之姓呼延。

四、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出自元、明时期的费雅喀奇勒尔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费雅喀奇勒尔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