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学 院(官网)

www.qinghuaguoxueyuan.com

佛学院

《阿弥陀佛》

时间: 来源于:国学院
  1. 概述

 

阿弥陀佛(梵语Amitābha),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大乘佛经主要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均有详述。大乘佛教流传之地,如中国、日本等大乘教区,阿弥陀佛信仰也尤为繁盛和重要。而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则完全以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作为专修的法门。

 

一、名号

(一)相关翻译

汉传佛教的阿弥陀佛,有两个名字:

无量光佛,梵文amitābha,构词为amita-ābha(光明)

无量寿佛,梵文amitāyus,构词为amita-āyus(寿命)

amita原意为不可数,经文意思为无极,无尽,无量。

阿弥陀佛,不是由梵语而来,是阿弥陀婆耶或阿弥陀庾斯的简化。

也有简化为弥陀佛(mita-budda),阿弥陀(amita),弥陀(mita)。

但简化后的汉文,在梵文却中是另外的原意。

  阿弥陀,amita 无量;阿弥陀佛 amita buddha 意为无量佛。

弥陀,mita 可量;弥陀佛 mita buddha,意为可量佛。

阿,梵文a ,表否定。

《佛说阿弥陀经》另有无量相佛(amita-ketu),无量幢佛(amita-dhvaja),都可算做阿弥陀佛(无量佛)。但阿弥陀佛在汉传佛教中仅指无量光佛和无量寿佛,这最早源于后汉译本的《般舟三昧经》。

宣扬阿弥陀佛法门的经典中,影响最广的是曹魏康僧铠译本《无量寿经》。此经以无量寿佛为主要名称, 宋施护译《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以无量光佛为主要名称。] 玄奘译出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则两名并举。

其他翻译还有:阿弥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甘露王如来、无量佛、无量寿佛、阿弥多廋、无量光佛、阿弥多婆、阿弥亸皤、阿弥陀婆、无量清净佛、月巴墨佛、无极尊。

阿弥陀佛,又和“阿弥唎都”相关,如《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往生咒”)所说的“阿弥唎都”。“阿弥唎都”为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中国人称仙丹 ),译为甘露。佛法中用来比喻常住的涅槃,所以有“甘露味”、“甘露门”、“甘露道”、“甘露界”、“甘露雨”等名词。“阿弥唎都”音与“阿弥陀”相近,而意义又表示永恒的涅槃,与无量寿佛寿命无量的意义相合,所以到密宗就或称为“阿弥唎都”了。

除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佛拥有“无量光”与“无量寿”的名号。因为诸佛功德平等,佛的常住、无量光明、无量寿命都是平等的,因此可以分享相同的名号。

 

(二)名号义解

阿弥陀佛是诸佛之一,他的名号“阿弥陀”,其意义依据梵文和佛典,有通义和别义两种。

【阿弥陀】

 

义译

义解

通义

【无量】

(根本义)

阿弥陀,梵语amita,翻译为无量。无量是阿弥陀的根本义。阿弥陀佛即无量佛。

①无量是究竟、圆满、不可限量。如果有限量就不能包含一切,无量才含摄得一切的功德。

不但佛的光明和寿命无量,佛的智慧、愿力、神通等一切都是无量的。

②无量指一切佛,即无量无数的佛。佛经说,观阿弥陀佛即代表无量诸佛。

《观无量寿佛经》在观想成就时说,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佛,观阿弥陀佛即观十方一切佛;

《般舟三昧经》说,在念佛三昧成就时,能见到诸佛前立,专观阿弥陀佛而见现在一切诸佛。

③佛佛道同,一切佛的功德皆究竟圆满,平等不二。而阿弥陀佛却以无量得名,此名表显一切佛的究竟果德,一切经赞叹阿弥陀佛,等于赞叹一切佛,观阿弥陀佛(无量佛)即是观一切佛,这合乎大乘佛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甚深义理。但并不认为阿弥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因为佛佛具足三身,佛与佛是没有本末和平等不二的。

别义

【无量光】

梵语amita后面,附加ābha─amitābha,义为无量光,这是阿弥陀佛的一名。

①无量光的遍满:光明象征快乐幸福和自由,佛的智慧圆满无所不知,犹如佛的光明横遍十方。佛说法前放光无量,即是慧光的遍照。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即含摄福德庄严的一切自在安乐。

②无量光的归藏: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好比落日,日落不是光明没有了,而是一切光明归藏,明日的太阳东升即依此为本而显现。佛法以寂灭为本性,于空寂无生中起无边化用。落日也是这样,是光明藏,是一切光明究极所依。《观无量寿佛经》所提出的十六种观法,第一观是落日观,从此逐次观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阿弥陀佛依正庄严即依此显现。《大阿弥陀经说:礼敬阿弥陀佛,应当“向落日处”。

阿弥陀,意义为无量光,无量寿。佛的光明横遍十方;佛的寿命竖穷三际。此表一切诸佛的共德。鸠摩罗什译本《阿弥陀经》说,因为他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名为阿弥陀。

【无量寿】

梵语amita后面,附加āyus─amitāyus,义为无量寿,这也是阿弥陀佛一名。

大乘经说:佛常住涅槃,涅槃并非灰身泯智,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边。佛的常住和无量寿是诸佛共通的。阿弥陀佛在竺法护翻译以下,都作“无量寿佛”。印顺法师认为,慧光普照,对于世间众生来说,不如寿命无量。因为生命的永恒是世间众生所共同仰望的。

 

(三)读音问题

阿字的普通话发音,常见有四种,ā ē ō wō。

ā音:译音(阿门);姓名前缀(阿明);亲属前缀(阿爸);

ē音:广韵乌何切,声母影,韵母歌。

阿弥陀佛的阿字为译音用字,译自梵语的字根amita,教界一般发音为ā;

e音则普遍存在于大陆影视剧中;ō wō存在于方言和地方普通话中。

 

二、相关经典

 

大乘经广说十方诸佛净土,但着重于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所谓“诸经所赞,尽在弥陀”。
  阿弥陀净土,被认为是大乘净土思想的归结 。由此汉传佛教也特别宏扬西方净土。

阿弥陀佛经典

专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经典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传为吴支谦译)

24愿本

《大阿弥陀经》共有五种译本。

专叙弥陀本愿,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三辈往生。

唐代译本被藕益大师认为是五个译本中最佳的,

印光大师认为,唐代译本的可惜之处

在于缺少“五恶五痛五烧”的重要内容,

所以勘定曹魏版为标准版。

曹魏版因为则得到印光大师的支持,流传较广。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支谦译(传为支娄迦谶译)

《无量寿经》二卷,晋竺法护译(传为曹魏康僧铠译)

48愿本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唐菩提流志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赵宋法贤译

36愿本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小阿弥陀经》共两种译本,不说阿弥陀佛本愿,

也没说三辈九品,仍叙述净土庄严,而劝念佛往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唐玄奘译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宋畺良耶舍译

立十六观,九品往生,属于观相念佛。

其他的阿弥陀佛相关经典

《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卷下、《华严经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经》等专明念佛三昧。

其中,《般舟三昧经》是最早传入中国的与净土有关的经典,由支娄迦谶于东汉时汉灵帝光和二年翻译。

另外,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有普贤菩萨十大愿导归极乐的思想。此外佛陀跋陀罗译《文殊师利发愿经》、晋译《文殊师利悔过经》、《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和《普贤行愿品》一样,弘扬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思想 。

密教的相关经典和传承

日本东密兴教大师,根据金刚界经典,认为阿弥陀佛即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 明朝净土宗的莲池大师也有相同的看法。阿弥陀佛在密教中有《无量寿如来念诵仪轨》、《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无量寿如来十甘露真言》等法门。而单纯的密经里,阿弥陀佛也时常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莲花部的部祖,大日如来妙观察智的显现。因此,对阿弥陀佛的崇拜和密教手印与仪轨结合在一起。

三、造像设定

 

在显宗或汉传佛教中,阿弥陀佛的造像为右手下垂,掌心向前作与愿印,左手持莲华。手作与愿印,表示众生的往生之愿和阿弥陀佛的接引之愿相互摄引,阿弥陀佛能与愿众生;手持莲华,因为极乐世界的众生不是胎生,而是莲华化生。由于自己的愿力和佛菩萨的悲愿,不须父母为缘而化生莲华中。莲华为出于淤泥而清净,离一切烦恼得身心清净成为圣者。修念佛生净土即化生莲华。阿弥陀佛以莲华接引众生来住此国佛刹。

在密教中,阿弥陀佛象征大日如来的妙观察智,名甘露王。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受用智慧身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身黄金色,结入定印,三昧耶形为莲花;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无量寿如来,居中台八叶院之西方,身白黄色或真金色,跏趺坐于宝莲上,结入定印,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初开的莲花。

后期的密教,有关于阿弥陀佛手印印相的流传,因为并非见于经藏,所以说法不一。

密教所传的阿弥陀佛手印印相

弥陀定印

双手交叉,两拇指伸竖指端相触;二食指中节直竖,以两食指端拇指;小指、无名指、中指六指交叉衬著拇指暨食,表六道生显得四智菩提之义。打开此印,则是化他门说法之印,支掌风和空的端顶,为开敷之势,风能开花,空中的风具有自在自得的意义,又禅进的二度喻禅定的养育之义,为了要勇猛增长佛性的心莲,而使禅进相合即做此印。金刚界阿弥陀佛于成身会及供养会皆结此印。

弥陀接引印

九品印的印相有多种说法,较常见者,是以上品印相为两手相叠,置于大腿上的弥陀定印(伸三指,右手置于左手下)。中品印相为两手当胸,两掌向外并列的说法印。下品则为手掌向外,右手向上,左手向下的施无畏印与施愿印。

上生印相为拇指、食指的指尖屈合。中生印相为拇指、中指的指尖屈合。下生为拇指与无名指的指尖屈合。如此各品各生的印相都准此而组合之,即成为九品印。

其中,上品上生印称为妙观察智印,又作定印、弥陀定印,是一般阿弥陀佛坐像最常见的手印。而一般立像为来迎印,是以下品上生的印相最普遍。中品印相又称为说法印。此一说汉自唐末以来即已流传,后传至日本,于真言宗及净土教均盛行此说。

弥陀根本印

此为阿弥陀佛于金刚界三昧耶会所结之手印。双手外缚、两中指竖起相拄,拇指相交叉,宛如莲叶一般。外缚是生死结缚之义,而莲表众生本具的佛性;把双腕举起,侧观五股,双臂竖起即是独股,外缚的八个指即是八叶莲花,中指的莲叶表本尊,臂下的五股是五凡五圣的十界平等,表凡圣不二之理。

四、本缘背景

 

《法华经》载:阿弥陀佛、阿閦佛与释迦佛,过去世皆是大通智胜佛的十六子之一,因修法华经而成就。

《悲华经》载:阿弥陀佛过去世中,出生在删提岚国土,名为无诤念王,因其大臣宝海的劝告,随宝藏如来修行,又名无量净。他生有千子,其长子不眴后来成为观世音菩萨,次子尼摩则成为大势至菩萨,其后诸子为文殊师利、普贤、阿閦佛等。其大臣宝海即为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观佛三昧海经》载:在过去世,空王佛门下有四比丘,阿弥陀佛为第三比丘,因修行念佛法门而成就。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载:阿弥陀佛生于清泰国土,转轮圣王月上之子,母为殊胜妙颜,子为月明。

《济诸方等学经》载:在离垢成就功称如来至真等正觉在世时,阿弥陀佛前世为净命比丘,释迦牟尼佛前世为净法比丘。净法比丘一心宣扬空法,毁谤净命比丘而堕地狱。故释迦牟尼在五浊恶世成道,阿弥陀佛在净土成道。

《一向出生菩萨经》载: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持火之子,在宝功德威宿劫王如来门下,修入无边门陀罗尼而成就。

《觉智方广经》载:过去高显如来门下有位比丘 名等,他修行大乘,但是因为轻慢甚深法,将投胎至长寿天。高显如来以神通发现,这名比丘因在长寿天中无法修行,命终后将坠阿鼻地狱,之后投生人世也将会聋哑,无法修行。高显如来以化身于多生中教导这位比丘,使他成佛。高显如来即是现在现一切义如来,这位比丘则是无量光如来(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过去是世自在王佛弟子法藏比丘,立大愿成就极乐世界。

 

五、功德成就

(一)树立宏大誓愿

大乘经说庄严净土,是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修无量的功德去庄严国土,到成佛时而圆满成就。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即是阿弥陀佛所发愿成就的。《无量寿佛经》说:阿弥陀佛过去为法藏比丘时,世自在王佛为他说二百一十亿的净土相。法藏听了这各式各样的不同净土,立下大愿,要实现一最清净最圆满的净土。关于阿弥陀佛所立大愿,大乘佛经有若干版本。曹魏本《无量寿经》,因为得到印光大师的支持,现今流通最广。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01.国无恶道愿     02.不更恶道愿     03.身真金色愿     04.形色相同愿     05.宿命智通愿

06.天眼普见愿     07.天耳普闻愿     08.他心悉知愿     09.神足无碍愿     10.不贪计身愿

11.住定证灭愿     12.光明无量愿     13.寿命无量愿     14.声闻无数愿     15.随愿修短愿

16.不闻恶名愿     17.诸佛称叹愿     18.十念必生愿     19.临终接引愿     20.欲生果遂愿

21.三十二相愿     22.一生补处愿     23.供养诸佛愿     24.供具随意愿     25.演说妙智愿

26.那罗延身愿     27.一切严净愿     28.道树高显愿     29.诵经得慧愿     30.慧辩无限愿

31.照见十方愿     32.宝香妙严愿     33.蒙光柔软愿     34.闻名得忍愿     35.脱离女身愿

36.常修梵行愿     37.天人致敬愿     38.衣服随念愿     39.乐如漏尽愿     40.树中现刹愿

41.诸根无缺愿     42.清净解脱愿     43.闻名得福愿     44.修行具德愿     45.普等三昧愿

46.随愿闻法愿     47.闻名不退愿     48.得三法忍愿

 

(二)创造西方净土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主要有三点:

1、自然界的丰美:据《阿弥陀经》及《观无量寿佛经》说明,极乐净土自然界非常庄严。土地平坦,没有崎岖山陵;没有昼夜,长在光明中;宝树成行,金沙布地。物质生活的享受极为丰富,生活所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自由取给。

2、人事界的胜乐:娑婆世界,人与人之间充满斗争嫉妒瞋恨,造成无边苦痛。极乐世界适得其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乐。 走兽根本没有,飞禽都是变化所生。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功德殊胜的诸上善人,一生补处的菩萨就不少。菩萨与声闻圣者,无量无数;再次的也是一心一意修学清净佛道的善人。在良师益友策励下都能不断向上。不但和乐且非常殊胜。

3、身心的清净:

(1)生极乐世界的都是莲花化生。由于自己的愿力和佛菩萨的悲愿,不须父母为缘而化生莲华中。佛经所说的佛菩萨都处莲华座。莲花为出于淤泥而清净,离一切烦恼得身心清净成为圣者,故以莲花的出尘不染为喻。修念佛而生净土也是化生莲花中。

(2)极乐净土中,身无老病死苦。一般的胎生卵生湿生都有老病之苦,化生则没有这些痛苦 。其他的化生也有死苦。而极乐世界的众生在未得无生法忍前不会死亡 ,得无生忍也不会再感死苦。

(3)净土不但没有身体的老病死苦,连心中的烦恼──贪瞋痴苦也没有。初生净土的众生,烦恼习气未曾断除,但由于环境的特胜,虽有烦恼而缘缺不生。净土的物质所需可以自由取给故不会生贪心;诸上善人共聚一处和乐融洽,故不会起瞋心;正信正行,所以不会起邪见等痴心。起烦恼的因缘不具足,所以不会有烦恼而得到身心的清净。